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恃才傲物要不得,用時禮儀備,棄時刀斧上,莫言有功勞,刀劍無情命難保。許攸自恃有功於曹操,就居功自傲,處處稱曹操為阿瞞,並逢人就說沒有自己的幫助,曹操就敗於袁紹之手了。曹操是何等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曹丞相,許攸到處說曹丞相的小名,讓人情何以堪?

    許褚就是一個忠臣,他在曹操手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可曾聽到他四處宣揚自己的功績?有功不自矜,繼續為主公效力,才能得到主公的賞識與別人的尊重。許攸居功自傲原本沒有什麼,但是他對曹操不敬,就惹怒了忠心的許褚。正所謂主辱臣死,不能為主公解除屈辱,那就是臣下不忠。因此許褚找了一個機會,將許攸一刀兩斷了,得到了耳旁清靜。

    許攸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併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後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對於許攸之死,何焯評價到:許攸賣國邀功,小人之尤者,收治之殊快也!

    許攸的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才可成名,亦可亡身!恃才傲物者死,恃才立功者生!要時刻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對老闆不敬。無論本事大小,且莫居功自傲,更不要侮辱自己的老闆,否則離死不遠。

  • 2 # 牡丹梅花鑫森淼

    我覺得許攸是死於他自己的狂妄無知。

    許攸抓獲曹操送信使者,知道曹操已經糧盡,他向袁紹進言:可以趁曹操糧盡,許昌空虛之際,派兵攻打許昌。袁紹擔心這是曹操的陰謀詭計,猶豫不決。在這個時候,袁紹的謀士審配來信,告發許攸在冀州曾經濫受民間財物,而且縱容子侄輩中飽私嚷,審配說已經把許攸的子侄下獄。袁紹非常生氣,忌諱許攸曾經是曹操好友,擔心許攸是曹操的奸細。袁紹雖然沒有殺許攸,但許攸難過得差點想自殺,部下勸許攸投靠曹操。所以許攸背反袁紹,給曹操獻計,洩露袁紹的秘密,把袁紹的屯糧地烏巢的情況告訴曹操,所以曹操得以劫取袁紹的糧草,並且燒燬袁紹的糧草,大敗袁紹。

    許攸因為有功,而且和曹操是好友,說話不忌諱,曹操帶領大軍進入冀州城的時候,許攸對曹操說:“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曹操大笑,其他的將領聽到這話,都非常不高興。

    又有一天,許褚走馬入東門,正遇到許攸迎面而來,許攸對許褚說:“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許褚大怒說:“吾等千生萬死,身冒血戰,奪得城池,汝安敢誇口!”許攸罵許褚:“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許褚大怒,拔劍殺了許攸。

    許褚提著許攸的頭來見曹操,曹操說:“子遠與吾舊交,故相戲耳,何故殺之!”曹操責怪許褚,但沒有懲罰許褚,畢竟許褚是立過很多戰功的大將,是曹營的主力干將之一,所以曹操也不忍殺許褚,沒辦法,厚葬許攸。

    所以許攸是死於他自己的狂妄無知,他不知道他的話會讓人聽了不舒服,他不知道忌諱。並不是曹操下令要殺他,是他的話激怒了許褚。許褚是殺伐四方的大將,哪裡聽得下這樣的話。這是典型的禍從口出。

  • 3 # 劉一千五

    許褚是曹操的手。曹操看不慣許攸,一開始見面就有殺他之心。

    許攸見面就阿瞞阿瞞的叫,又奸雄奸雄地喊。曹操心生嫌惡,卻有求於人家,所以裝作歡喜,連連點頭。

    許攸投靠曹操,怎麼說均是令人不恥的行為,更何況把整垮舊主人當作討好新主人的禮物,實在讓人看不起。有今天的袁紹,恐怕就有明天的曹操。曹操多疑之人,不能不這樣想。

    曹操打敗了袁紹,許攸認為自己功不可沒,對曹操指手畫腳。讓曹操的部下非常不滿。曹操有意無意地口頭上不怎麼樣,實際上心頭恨死許攸了。慢慢的就不待見許攸了。別人一見 ,看主子風向一變,也就跟著變。許褚這種二百五,恰好負氣使性,因為一點小事,便殺了同姓。曹操自然要修理一下自己的心腹,不然人家不服氣,過河拆橋算哪門子事!

    許攸為什麼不低調點?在袁紹手下爭權被排擠呆不下去,這教訓如何不汲取?也活該被殺。

  • 4 # 揚楊劉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我們可以把當時最強大的,地盤上佔據青州,幽州,幷州和冀州,軍事上猛將如雲,有幾十萬軍隊的袁紹看做飛鳥和狡兔,許攸看做為良弓和走狗。

    許攸背叛了袁紹後,向曹操告訴了袁紹的糧草所在地,並且烏巢防備薄弱,這就是致勝的戰機。然後曹操帶兵火燒烏巢,頃刻間,袁紹七十萬大軍的糧食幾乎算是全報銷了,沒有了糧食,很快袁紹軍心必亂,然後就會敗。很簡單道理,讓一個人餓三天,他肯定會站都站不起來,七十萬大軍也一樣,需要大量的糧草,但問題是糧草沒了。所以說許攸的背叛是曹操擊敗袁紹的關鍵,但打敗袁紹後,許攸就沒什麼大用了。居功自傲,太狂就應該被殺掉,就像歷代奪取天下後,會處理掉驕兵悍將,杯酒釋兵權什麼的。

    許攸是個賣主求榮之徒

    不忠誠的人是不能信任的,任何主子都想讓手下的人對自己絕對的忠誠,曹操也是。許攸身為袁紹的謀臣,背叛袁紹,還幫助曹操擊敗了袁紹,來為自己謀取榮華富貴。這樣的人太危險了,如果在下一次的緊要關頭,許攸再次背叛,就會對曹操造成致命的打擊。這樣的人不得不防,所以曹操也想除掉許攸,欲讓其毀滅,必先讓其膨脹。然後才讓許攸肆無忌憚的狂傲,惹怒曹營的眾將殺之,借他人之後除掉許攸,讓自己不用揹負罵名,然後在手下面前演場戲,象徵性的處罰一下許褚,此事就不了了之了。所以說對於許攸這種叛徒,就應該像呂布一樣被除掉。

  • 5 # 歷史都付笑談中

    許攸、曹操、袁紹,這三人應該是老朋友,當初在京城就認識。後來許攸投到袁紹帳下,這個完全能理解,畢竟四世三公的招牌擺在那裡。

    論智謀,許攸算是一名出色的謀士,官渡之戰相持階段,許攸曾獻計,讓袁紹輕騎襲擊許都,這樣曹操首尾難相顧。但是,袁紹可能是由於之前幾次分兵都不太成功,這次沒有聽許攸的。

    許攸有個貪財的毛病,被留守鄴城的審配揭發,許攸被袁紹一通大罵,一怒之下連夜投奔了曹操。

    曹操夜裡聽說許攸來投,連鞋都來不及穿,竟然光著腳出來迎接許攸,可見曹操有多麼興奮。許攸納上投名狀:把袁紹軍隊備細告知曹操,並且指明袁軍的糧草都囤積在烏巢。曹操按照許攸的情報,一把火燒了烏巢,取得官渡之戰的決定性勝利。

    後來,曹操攻打鄴城時,審配堅守城池,極難攻下,許攸獻計用漳河水灌城,又幫曹操打下了鄴城,佔據冀州。

    從以上這些來說,曹操能打下冀州,許攸應該算是頭號功臣。立下了大功,又和曹操從小相識,按理來講,他應該在曹操帳下如魚得水,怎麼還被殺了呢?

    在我看來,原因大概有兩點:

    首先,許攸是賣主求榮之輩。許攸雖然有才,但是品行不端,他這次能因為私人恩怨出賣袁紹,保不齊哪天把曹操給賣了。

    其次,許攸居功自傲,對曹操不敬。如果只是說品行不端,那曹操應該不會殺他,畢竟是功臣,完全可以賞他一大筆錢,不給權力就行了,他也不會造成什麼威脅。但是許攸仗著自己和曹操有舊,經常在公開場合叫曹操“阿瞞”,許攸本意可能沒啥,就是之前習慣這麼叫了,但是畢竟上下有別,特別是公開場合,這已經犯了曹操的忌諱。

    再加上曹操的部下看許攸也不爽,所以,許攸被許褚所殺,有可能是曹操授意的,至少是曹操默許的。

    許攸的下場,能給我們帶來三點啟發:

    做人不能太得瑟。許攸有才,但是為人太膚淺,一般來講,越是立下大功,越要低調內斂,因為你處於風口浪尖上,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盯著你呢,一旦你出了事,妥妥的牆倒眾人推。說話要分場合。以許攸和曹操的關係,他私下裡直呼曹操小名也沒什麼,曹操也不會介意。但是在公共場合,曹操作為上位者,一定是要維護權威的,領導如果沒有威嚴的話,隊伍就不好帶了。要處理好和同僚的關係。在曹操集團,許攸算是一個新人,加盟一個新團隊,首先要搞好同僚關係,這樣出了事也有人幫你說話,平時也有人提醒你。在沒了解別人性格之前,不能亂開玩笑,否則,碰到許褚這樣的一根筋,被砍了也沒地說理去啊!

  • 6 # 安定郡小書生

    天狂有雨,人狂有禍,做人不要太張狂!

    一、許攸這個人真實一言難盡

    許攸,字子遠,南陽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陽。許攸年輕的時候就與曹操、袁紹這些人交好,算是好哥們、好基友。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也就是漢靈帝劉宏在位已經十七年的時期,許攸竟然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合謀,以圍剿黑山賊請求增兵,實欲趁靈帝回河間省親之際發動政變,廢漢靈帝,改立合肥侯為帝。許攸並勸說曹操一起參加,被曹操拒絕。事實上,這次政變以失敗告終,王芬畏罪自殺,許攸逃奔冀州。

    永漢元年(公元189年),袁紹得罪董卓逃奔冀州,許攸投奔袁紹,成為其帳下重要謀士。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決裂,前線對峙。許攸就建議袁紹,利用曹操大後方許都的空虛,出兵直搗黃龍,然後將漢獻帝乘機搞到手,結果被袁紹拒絕。後來,許攸有家人犯罪,被政敵申配逮捕,許攸大怒,轉而投靠曹操。

    投靠曹操後,許攸再次向曹操建議,利用袁紹後方空虛,讓曹操率奇兵偷襲糧食儲存地烏巢。結果是袁紹後方糧倉被燒,軍心不穩,甚至張郃、高覽都陣前投奔曹操,最終敗回河北。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鄴城,佔領冀州,這期間許攸繼續立有功勞。

    總結許攸此人,才能還是很突出滴。在當時有許多人都認為許攸是一位“智計”之士,孔融就是其中一位。甚至在許攸投靠曹操的時候,曹操激動的連鞋子都沒有來得及穿,就跑出來迎接了。也可以看出,許攸每次給自己主公出的建議都是找準要害,直接來個釜底抽薪;可惜的是袁紹沒有聽取意見襲取許都,而曹操聽從直接襲擊了烏巢。

    二、許攸之死

    許攸的死確實如同演義小說中所說,死於自己的傲慢。在曹操得到冀州後,被封為冀州牧。每次在大家聚會的公共場合,許攸就指著曹操,直呼小名說:“曹阿瞞,如果沒有勞資我,你是進不了冀州城滴!”曹操要面子,當然就笑嘻嘻的說的,“那當然了,您是好樣滴!”可是再好的老闆,再鐵的哥們,也架不住像許攸這樣揮霍糟踐,久而久之曹操面子就掛不住了,讓人把許攸收監了,最後咔嚓了。

    這裡史料記載的是,許攸最後是被曹操收拾了,而不是如演義中說的那般,被許褚直接一刀咔嚓滴。不過死因都一樣,那就是許攸自己找死。

    三、許攸的死留給我們的啟示

    許攸作為一代“智計之士”,其名聲在諸侯之中可謂是響噹噹滴;同時與當時兩大諸侯都是很鐵的關係。這樣的許攸在當時動亂年代,可謂是擁有一把好牌,然而最終被打成身死名消的下場,在當時可以說是沒有幾個人了。

    根據史料,許攸這個人最終留給我們後人有以下幾點啟示。

    ①許攸這個人比較陰暗。這個可以從他給袁紹、曹操出謀劃策可以看出了,許攸比較喜歡抄後路、捅敵人的菊花,這樣的謀士甭說敵人了,就是自己的主公心裡也是很毛的,要是那天心理一變態,給自己老闆後面來一下,誰受得了。

    ②許攸這個人比較貪。荀彧當初對許攸的評價就是“貪而不治”,事實許攸能夠背叛曾經好哥們袁紹投奔另外好哥們曹操,就是因為縱容家屬違法亂紀,被袁紹的紀檢委逮住把柄,才改換門庭的。

    ③許攸這個人情商比較低。作為公司的一名員工,即使你取得再大的功勞,那也是在老闆的英名領導之下取的的;不要以為和老闆關係鐵,每次不給老闆面子,直呼小名或者綽號,說你有今天的成就都是我的功勞;這樣久而久之,即使你有功勞,也被你喊的蕩然無從了。

    綜上所述,許攸的結局給今天在職場的我們敲醒了警鐘,要以千年前的許攸為戒,千萬不要在職場上重蹈許攸的覆轍。

  • 7 # 潯陽鹹魚

    認真的說,歷史上的許攸並非死在許褚之手。

    至於“許攸死於許褚之手”則是出自《三國演義》,也就是羅貫中編出來的,原文在第33回《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卻說曹操統領眾將入冀州城。將入城門,許攸縱馬近前,以鞭指城門而呼操曰:“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操大笑。眾將聞言,俱懷不平……一日,許褚走馬入東門,正迎許攸。攸喚褚曰:“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褚怒曰:“吾等千主萬死,身冒血戰,奪得城池,汝安敢誇口!”攸罵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劍殺攸,提頭來見曹操,說“許攸如此無禮,某殺之矣。”操曰:“子遠與吾舊交,故相戲耳,何故殺之。”深責許褚,令厚葬許攸。

    【電視劇《三國演義》許褚殺死許攸後,向曹操彙報】

    許攸故事的歷史背景

    羅貫中編這個故事段子,也是有幾分史實依據的,例如許攸當眾吹噓自己的功勞,是出自《三國志》裴注引《魏略》,原文:

    紹破走,及後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勳勞,時與太祖相戲,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內嫌之。其後從行出鄴東門,顧謂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人有白者,遂見收之。

    《魏略》原文說:除了官渡獻策奪烏巢之外,許攸還幫助曹操奪取冀州,頗有功勞。許攸仗著自己和曹操親近,又有功勞,便總是與曹操開玩笑,甚至當眾稱呼曹操小字:“阿瞞!你不得我,不得冀州也。”曹操則笑著回答稱是,但是心裡卻不滿許攸的放縱。

    眾所周知,曹操的小字“阿瞞”,在秦漢風俗裡,小名只是男子未行冠禮之前用的,一般又多是賤名,因為民間有“賤名好養活”的風俗(時至今日小名風俗中也有類似情況);等男子行冠禮之後,就會取正式的表字。——曹操的表字是孟德。

    這時候,大家應該稱呼他的表字以示尊敬,如果還用小名相稱,則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有輕視別人的意思。

    《魏略》的作者是魏朝郎中魚豢所撰寫,所以他也不能直接寫出曹操的小名是阿瞞,這樣是犯諱,所以改用“某甲”代替。

    【電視劇《三國演義》曹操形象】

    那麼,在《魏略》中許攸是怎麼完蛋的呢?

    他是又一次在出行鄴城東門時,跟身邊的人吹噓:“此家(曹家人)不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此言一出,就有人向曹操打小報告,這回,曹操也終於忍不住了,授意司法部門把許攸給逮捕判刑了。

    許攸是不是被判處死刑?《魏略》原文是“收之”,並沒有明文說是“誅之”,所以確實不好說;但是大家透過對婁圭、崔琰的遭遇來判斷(兩人都明確記載被誅殺),都傾向於許攸也因此丟了性命。

    反正從此之後,許攸也沒有了後續記載。

    羅貫中的小說筆法

    我們再來看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改寫,首先許攸的演義形象和歷史形象是吻合的,他自誇功勞的事,是被羅貫中繼承下來了,毛宗崗作評道:驕甚,淺甚。

    魚豢在《魏略》中說,曹操見到許攸的無禮之舉後,“表面笑嘻嘻,內心MMP”,而羅貫中不然,只寫曹操“大笑”,再補一句“眾將聞言,俱懷不平”。

    看看,羅貫中把“曹操心中不平的想法”轉移到“眾將心中”去了,如此以來,就為後面“許褚斬許攸”埋了伏筆,實在是巧妙。毛宗崗對曹操的大笑評道:奸甚。

    後續劇情是,許攸當眾羞辱許褚,並吹噓自己,激怒許褚,惹來殺身之禍。許褚提著許攸的首級去見曹操,曹操還責怪許褚:“他和我是舊友,所以開玩笑的,你為何殺他?”

    【電視劇《三國演義》許攸吹噓自己,惹怒許褚】

    毛宗崗對這句話評價道:此奸雄假話。包括後面曹操“深責許褚,令厚葬許攸”,在毛宗崗看來,“都是奸雄欺人之處”。

    毛宗崗的這些解讀都是羅貫中編寫段子的註腳,也把話都挑明瞭說:原來這些內容都是羅貫中為了塑造出曹操的奸雄形象而設計出來的橋段。

    綜上

    筆者寫這麼多,是教大家看看羅貫中是如何運用史料,塑造出形象鮮明的小說人物形象來。不論是歷史上的還是演義裡的許攸,都是驕傲、淺薄的形象,做了作死的事,但演義裡的“曹操”和歷史上的“曹操”卻不大相同。

    演義裡的曹操表面功夫做得很好:“大笑”、“何故殺之?”、“深責許褚”、“令厚葬許攸”,實際上許褚做的事,正是曹操心中所想。讀者讀到此處,會驚訝原來曹操的城府如此之深!——如此,曹操的奸雄形象就立起來了。

    而歷史上的曹操,心中就是對許攸不爽,即便沒當面翻臉不認人,日後找個機會,就授意別人“依法辦案”了。

  • 8 # 上將噯福斯

    真正要殺許攸的是曹操,而不是許褚。

    許褚只不過替曹操下黑手罷了!

    三國演義中寫到,許攸狂妄自大,屢次出言無狀,許褚惱恨不過,一時衝動,殺了許攸。

    其實這是扯淡!

    許褚這個人,絕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夫!相反,他心細如髮,極為謹慎,而且非常有頭腦。有一件小事可以證明。

    話說,有一次大將曹仁從荊州歸來,要拜見曹操。正好在殿外遇到許褚。曹仁叫許褚到自己跟前聊一聊。許褚卻說,大王要出來了。自己進大殿了。曹仁很生氣。有人指責許褚不懂人情。許褚說,曹仁雖是宗親重臣,確實鎮守在外的封疆大吏。我是內臣。大庭廣眾交談就夠了,怎能私自攀談。

    褚性謹慎奉法,質重少言。徵南將軍自荊州來朝謁,太祖未出,入與褚相見於殿外。仁呼褚入便坐語,褚曰:“王將出。”便還入殿,仁意忿之。或以責褚曰:“徵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辭?”褚曰:“彼雖親重,外籓也。褚備內臣,眾談足矣,入室何私乎?”太祖聞,愈愛待之,遷中堅將軍。

    許褚不與曹仁交談,就是為了避免落下內外勾結的把柄,引起曹操的懷疑。

    由此可知,許褚此人極為謹慎,也極有頭腦。怎麼可能一時衝動殺了許攸呢?

    除非許褚得到了曹操的指示(不管是明示還是暗示),又或者許褚把曹操的心理摸得很透,知道曹操恨透了許攸,礙於情面又不好下手。索性自己動手除了許攸,替曹操出一口惡氣。

    許褚,並不是電視上哇哇暴叫的莽夫,而是一個人狠話不多的猛士。

  • 9 # 甜瓜20875

    題目意義重大!

    許攸這個人很有智陰智謀,他喪失了一個《忠》字,喪失了忠字就是一種背叛,這種人一般沒好下場,對君王與主子來說這種人只能在防備的基礎上利用關係,絕不會重用,沒有利用價值了,面對的就是死亡,這種人是很危險的,呂布就是例證。

    至於許攸的死因,第一點只要是臣與君的關係,臣子必須明確自己的佔位,對於主子的心思目的,心理有,絕對不能擺在桌面,很沒面子很尷尬的事情,第二點,臣子的一切功勞都歸功於主子也就是君王,絕對不能索取邀功,反之死的很慘,許攸的死理所當然的事情,感覺應該是這樣……

  • 10 # 南方鵬

    這是演義說法,許攸因抓住曹營細作,得知其缺糧的事,勸袁紹大軍在前與曹操相持,派輕騎抄襲曹操後方,直取許都“公無與操相攻也。急分諸軍持之,而徑從他道迎天子,則事立濟矣”,這件事在《漢晉春秋》中有記載,演義採納並加以演繹,袁紹不聽許攸的計策,又得知許攸的家人子弟在後方冀州大行貪墨之事,當場對他大怒痛斥,導致許攸降曹,獻計襲取袁軍烏巢糧倉,打破相持僵局,是官渡之戰曹方的大功臣。

    從演義敘事前後來看,許攸之死咎由自取,首先,他輕率無禮,哪怕功勞再大,也不可以在大庭廣眾下邀功,這是修養不足所致,有人立大功而世不知,歷代多少高賢出手做了大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不在少數,許攸與那些出世的高人一比,渺如塵埃。其次,做事說話不看物件,根本就是莽夫所為。自吹自擂在有胸懷容量的人面前,人家只會一笑置之,而在只服主人和武力的魯莽武將面前吹牛,就是找死,非常不智。

    可能有人會得到不要在領導面前邀功,要低調的結論。這並不是好事。這也是演義流毒的地方,它在描寫事件時,經常以臉譜化說事,非黑即白,如把楊修之死歸結為身死因才誤而無視楊家的顯赫家世,及楊袁兩家四世三公是姻親、足以抗衡曹操獨大的事實。這些,都在培養奴才意識,培養唯上是從的應聲蟲,壓制真實想法和真實情況,這種風氣一旦被廣為接受並蔓延,就會形成一種只知服從、不敢異議的環境。久之,上不知下情,下無法見上面,互相隔絕如瞎子般做事,容易成為取亂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克服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