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居地球80年
-
2 # 風上善若
1.經濟壓力大,生養成本高。
2.二人世界挺好,沒玩兒夠。
3.懶得生 。
4.管那麼多幹嘛。洗洗睡吧
-
3 # 德和世紀
隨著思想的解放,財產的增加。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傳統思維不再那麼固話。所以在現代人眼裡,有無子女不在再那麼重要。
在中產階級這種思想更為受歡迎些。因為他們資金剛剛好夠自己開銷。不想增加負擔。思想教育也更比較開放。而富裕階級他們更需要的是資本的傳承和理念的繼續,所以他們要孩子的觀念還是比較強的。而貧困人口,文化程度較低,思想都比較傳統,養兒防老也比較現實。所以在這些人觀念裡,也是不能接受不養孩子的。
-
4 # 十月星子
我認為不願意生孩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經濟壓力。
高額的房價,彩禮,已壓得一部分無依靠,無家裡人幫襯的年輕人踹不過氣來了,再要個孩子花銷就更大了。現在孕期到生產前的各種檢查開銷就是一大筆錢,生產後如果家裡沒有老人幫襯帶孩子,就得又要妻子專職來帶,掙錢的人少了一個,花錢的人多了一個,養孩子的奶粉,尿不溼,等生活用品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如果再加上房貸車貸壓力就是幾座大山一樣的壓在年輕人身上。這樣一部分人不是不想要孩子,是要不起啊!聽起來確實很悲傷,不缺錢的小夥伴們是體會不到這種淒涼的。
認識一對小青年,他們戀愛了5年了,老家都是農村的,小青年兩個在市裡上班,工作也都不溫不火沒大的發展,一直也是租房住。這幾年也流過兩個孩子,年紀也30左右了,婚禮沒辦,原因是彩禮錢沒湊夠,房子也還沒有買,雙方家裡也都沒錢支援,無奈小青年兩個也很苦惱,分手吧又不甘心這幾年的感情,不分手吧又解決不了現實問題。所以孩子來了也只有忍痛流產掉。
2:受丁克觀念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也開放了許多。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現在的部分人不這樣認為了。選擇丁克的夫妻也是有各種原因,有的是從小在家裡見證了父母親的不幸福婚姻,造成了心裡的創傷,不想把婚姻裡的不幸傳遞給下一代。
丁克一般不是因為缺錢不要孩子,是不想因為生孩子影響之前的夫妻生活模式。他們很享受二人世界,上班,下班,旅遊。不想因為孩子的到來耽誤工作,和被孩子剝奪了自由。有了孩子,身心都失去了之前的快樂。當然他們也做好了老了孤獨的準備。
3:不喜歡小孩子
這個原因聽起來很意外吧!小孩子像天使一樣單純可愛,怎麼會有人不喜歡呢?可就真的有不喜歡小孩子的人。不哭不鬧的時候是個天使,哭鬧起來簡直就是”魔鬼“,我就有親身的體驗。有時候我女兒哭鬧怎麼都哄不好的時候,真的特別煩惱,恨不得丟掉她,也有後悔生了她的想法,現在快兩歲了,磨得我精疲力盡,要不是耐心很好的人,真帶不了小孩。有些性格急躁,脾氣不好的人也不適合帶小孩,所以就有人因為這個原因不生了。
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不要孩子的原因也不一樣。但如果可以解決,克服那些問題還是建議生個孩子吧!除了讓我們的生命得到了延續,在孩子長大的路上也會帶給我們只有為人父母才感受到的不一樣的喜怒哀樂。
-
5 # 庸人之自擾
可以說是成本等綜合因素:
1、女性的職場隱形歧視嚴重!中國的整個職場環境本身就不容女性多生孩子,從應聘到晉升,生育都是女性職場發展的絆腳石。尤其二胎放開之後,很多公司(哪怕是體制內企業)更不敢輕易要女員工--確實我也有女同事入職不久就懷孕休產假,生完剛復職不久又懷了二胎準備休產假。企業的邏輯只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更不願意承擔這樣社會福利的成本,因而現在一些企業招聘時一聽說女性已婚未育,哪怕你發誓將來丁克不生都不信,直接拒絕,因為他們會覺得“你們每個人都說自己是丁克,結果都是一進來就生孩子”。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說,除非不打算長期聘用,否則一個女員工的孕產假幾乎就是一個不知何時會發作的定時炸彈,為了規避這一“風險”,甚至在招聘時就直接問:“你能保證在兩年內不生孩子嗎?可以的話就錄取你。”這樣,一箇中國女性如果要生孩子,需要付出很大的生育成本,這還不僅僅是撫養孩子的經濟支出和自己的精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犧牲掉自己的職場機會、甚至一部分的自我。社會一方面要求女性多生,但自相矛盾的是,又不做任何能有助於她們撫育後代的改善舉措。國家想要人口紅利,呼籲多生孩子,但尚未見到實質性的補助:雖然法律規定了孕產婦的合法權利,但這部分的生育成本都由企業買單,而企業又忙不迭地推給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家人和丈夫也幫不上,那就只有女性自己單獨承擔。
2、養育小孩的痛苦指數極高。這種昂貴的養育模式與少子化形成互為因果的惡性迴圈。也就是說,生育率越低,家庭平均孩子越少,每個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越高,這樣一般家庭越不敢多生孩子,反過來又導致更低生育率。除了需要承擔高昂的直接經濟成本,父母還面臨越來嚴重的看護困難。相對於其他國家,中國的托兒機構普遍稀缺。可以說,在中國養育小孩的痛苦指數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這首先表現於高昂的養育成本。除了孩子的衣食住行之外,具有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迫使家長不得不花錢上各種課外培訓。實際上,這種昂貴的養育模式與少子化形成互為因果的惡性迴圈。
-
6 # 六君散
我認為現代人不願意生孩子是基於多種原因,但是主要原因是思想意識的變化。
造成這種思想意識變化的原因和工業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導致現代人的養老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一、農業社會。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處於農業社會的人們,人口就是主要生產力。在依賴土地生存的年代,對於窮人來說,多養育子女,才能在將來自己年老體衰以後能有子女供養;對於富貴人家來說,多養育子女,才能保障代代都有可以維持家庭地位的人才產生,即便出了幾個敗家子,不會影響整個家族繁盛。而且那時候食物匱乏、醫療水平低下,人均壽命比較低,即便是富貴人間的小嬰兒也不乏夭折的,所以古人才講究多子多福。
二、生活壓力。現在我們處於工業社會的高速發展期,社會越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快,壓力越大,人們變得越來越焦慮,自己本身都一大堆的問題亟待解決,哪裡有精力想著再去多生個孩子呢。
三、女性自我意識不斷的覺醒。當代女性,以前不像以前舊社會的女性,被束縛於庭宅內院,她們有了能養活自己的工作,不再依附男人而活,變成了獨立的個體。俗話說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女人能自己掙錢了,就有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有多少女人還願意去當沒有任何家族地位、可以被人隨時拋棄的家族主婦呢?當她們的自我意識覺醒了,有多少願意為了生孩子而失去自己向上的機會呢。
四、養育成本。現代社會養育孩子的成本和以前真是天上地下了。以前的孩子都是散養,有口吃的長大就可以了,喜歡讀書的,家裡條件滿足,就讓孩子去上學,家裡條件差的,孩子就直接輟學掙錢去了。現在的孩子都是拿錢堆出來的,生的時候花錢,養的時候更花錢,奶粉、入托、上學、課外班,哪一項都需要投入,養個孩子就像養了個碎鈔機。
五、養老觀念的變化。以前講究養兒防老,人老之後無法再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需要靠兒孫贍養。現代社會的中青年人,步入老年以後有養老保險的收入,至少可以有個溫飽,不再完全依賴兒女。更何況有的老人不止投入沒有回報,還需要時時的倒貼兒孫。
以前的人們都有一種家族觀念,現代社會的人很少見到有家族觀念的了,現在都是小家庭觀念,再加上這些年來人們見到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負擔真的比多子女的小很多,讓人們都見識到了,真是”只生一個好“。人們不再講多子多福,生兩個兒子都要哭一哭了。
-
7 # 曹園園
任何一種社會現狀絕非單一的某一個、某兩個因素導致的~
現在面臨生育的人群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負擔肯定多少有一些;加之醫療水平、人們的認知發生改變……很多很多的因緣,最終呈現這種境況~
但也有優生優育的吖~所以不能千篇一律的談~
-
8 # 兮之語堂
“養兒防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孩子是婚姻的紐帶”......這樣的思想意識一直根植於大部分人華人的傳統觀念之中。
有的人甚至說:一個家庭沒有一個孩子就是不完整的家庭,一個女人沒有生養過孩子也是不完整的女人,男人只有成為了父親才有資格稱之為真正的男人.........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這才是一個人完整的一生。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變革,越來越多的男女選擇不要孩子,這其中有主觀思想意識上的原因,也有很多現實問題造成的原因。
01.關注事業發展《易經》有云:“ 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簡單地說,就是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卻又幫助了他人,這個就是事業。
它不同於“工作”,它不僅僅是養家餬口賺個薪水這麼簡單,它其實是一個很高層次的概念。
事業,是人們作為尋求社會認同感的重要獲取 渠道。
對於有些人,事業是一個人可以一輩子為之所奮鬥的,終其一生去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堅持不懈的努力。它是解決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社會認可和自我價值的真正實現。
家中一位姐姐是個學霸,八年醫學博士讀完之後,開始參加工作。
作為一名醫學工作者,她現在已經是“專家”級別的了,除了各種論文、課題、研討這種學術上的研究,還要帶研究生,自己還要出診工作,有時候還會被醫院或學術界呼叫,支援分析病情案例,毫不誇張地說,這麼多年,她一直沒有停止過自己對於事業學術上的追求。
當然,她們這個職業本身就是屬於不進則退的,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因為科技是在發展的,醫學領域上的各種科研更是日新月異,只要在這個行業裡,想成為一名稱職的醫生、專家,就必須有辛勤的付出。
她們夫妻兩個人都是醫學領域的,工作都很忙碌,雙方家庭也支援他們的事業,理解他們不計劃要小孩的決定。
原本姐姐是要繼續讀博士後的,前兩年在未作計劃和各種備孕準備的前提下,懷孕了。
但因為不知情未作準備,她做了很多不利胎兒成長,甚至說對胎兒來說極為危險的事情,比如:泡溫泉、受到過輻射、接觸過某些化學物質.....
於是,她們還是決定不能冒險,把孩子做掉了。
自此年過40的她,就更是一心撲在科研學術上,夫妻二人共同決定孩子的問題順其自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在事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02.注重自我感受,活出自己的精彩一個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還不在於曾經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
而在於他雖然終日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麼,最喜歡做什麼,只在送往迎來中按部就班地、按照他人設定的軌跡匆匆度過一生。
人生其實有很多種可能性,怎樣活著,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都是自己的選擇,旁人無需干涉,也無權干涉!
如果我們有幸真正探尋到自己內心深處熱愛、追求的事物,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人生,也是一種幸福!
都市的繁花似錦,忙碌奔波的生活,似乎已經消耗掉自己的夢想,曾經難以言說的放棄,化作一聲嘆息。我們不想成為父母的翻版,也不想被接受“情感勒索”,我們要成為駕馭自己人生的主人。
37歲的Asher不僅不打算要孩子,甚至連婚都不著急結,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性取向跟打不人不一樣,也不代表他性格孤僻找不到人愛。
恰恰相反,Asher為人爽朗,性格外向,同時擁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學識,研究生畢業後,從事IT工作的他心中一直嚮往更為自由的生活狀態,他不喜歡這種每天被囚禁在格子間打卡,用自己的時間換取薪水的工作方式。
35歲辭職以後,他與志同道合、相戀8年的女友一起開始經營寵物商店,同時運營自媒體、網店、構建自己的社群,成為救助流浪動物志願者。
兩個人認為感情比結婚那個證書更重要,“沒有承諾,就是最好的承諾”,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將彼此的愛好樂趣融入到工作之中,成為兩個人感情的基石。
在他們的世界中,動物遠比人類單純、善良、值得信任,他們將自己的父愛母愛的情感都投注在這些可愛的小動物身上。
他們兩個人的願望就是:兩個人如果有愛,就一輩子在一起,而他們這一輩子就要與貓貓狗狗在一起,它們就是兩個人的孩子。
03.“過不好又離不了”,不穩定的婚姻狀態愛情是人生的珍寶,當我們用婚姻這隻船運載愛情的珍寶時,我們的使命是儘量繞開暗礁,躲開風浪安全的到達目的地。
誰要是故意迎風浪而上,固然可以獲得冒險的樂趣,但也說明他對船中的珍寶並不愛惜。
好姻緣是要靠珍惜保護的,珍惜便是緣,緣在珍惜中,珍惜之心亡,則緣盡。——周國平
大部分的婚姻關係都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之上,愛情容易產生,然而婚姻卻是一場綜合能力的通力合作。
有媒體報道說,在中國有90%的婚姻都是在“湊合”的狀態之中,儘管這個資料的可信度存在一定的質疑,但婚內出軌、性格不合、雙方父母對子女婚姻的干涉、慾求不滿、甚至是做家務、不講衛生....等等問題,都讓很多婚姻處在一種“貌合神離”的不穩定狀態之中。
在他們的婚姻中有過太多次“吵了合、合了吵”的經歷,彼此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們時而想“不如離了算了,一點小事吵來吵去煩死了”;時而想:“在一起這麼多年了,就因為一點小事分開真不值得”!兩個人有時如膠似漆、甜蜜無比;有時互相指責、口不擇言彼此傷害。
他們之間沒有愛嗎?我想,也還是有的吧!
但是在婚姻中僅僅有愛是不夠的的,婚姻不是公主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是新的責任和麻煩的開始,一旦進入婚姻,社會角色就驟然增多,你除了是對方的配偶還是對方家庭成員,做人的壓力就來了,煩惱也來了。
同事小林兩口子結婚已經5、6年了,要鬧離婚也不是鬧了一次兩次了,幾乎所有的朋友們都做過他們的“婚姻調解員”。
兩個人不吵架的時候,經常各種秀恩愛,吵架的時候,摔鍋砸碗,儼然一副明天就要去辦離婚的樣子。
他們彼此都知道這段婚姻的不穩定,家裡老人、朋友給他們建議,讓他們早點要個孩子,但這兩個人竟然這樣回答:“如果離了婚,孩子怎麼辦?”
是啊,如果離婚了,孩子怎麼辦?
說實話,真是不知道該誇他們還是該罵他們,在婚姻中,如果總想著離婚,把離婚掛嘴邊,那能有好結果嗎?
“過不好,又離不了”這是他們婚姻狀態的縮寫,他們沒有勇氣、害怕面對離婚,比起時好時壞,頻頻爭吵的不穩定婚姻,他們更懼怕離婚之後未知的變化、經濟上的糾紛、以及一個人度過漫長黑夜的孤獨。
愛情可以跟著感覺走,而婚姻則需要跟著信念走。
對於一場毫無信念的婚姻來說,也許不要孩子,也是一種無奈的、基於“自我保護”的選擇。
04.“我太難了”,無奈的現實2009年-2018年,正好是經濟危機後的十年,在一項基於歐洲35個國家、歷時10年、超過100萬人口的大規模調查之中,有一個這樣的結論:
大部分家庭都認為養孩子會感到壓力大,減少幸福感。
只有一小部分經濟條件好、沒有任何經濟壓力的家庭,養孩子增加了他們的幸福度。
儘管這是基於歐洲國家進行的調查,但是近年來,每當有結婚、生育率低等新聞時,總是有大量網友表達“生不起”、“房價貴”、“養孩子貴”等類似聲音充斥在我們耳邊。
小魏夫妻二人大學畢業後,都留在了北京,妻子留校當了老師,魏然則進入一傢俬企。
結婚肯定是要有房子的,為了二人工作方便,他們決定在北四環邊上購置一處一居室,小魏兩人都是獨生子女,家裡也都是極普通的工薪階層,結婚的時候,為了湊首付款的錢,雙方家庭都已是揹負了外債。
二人收入在北京並不算很高,每個月付完貸款之後,再給家裡還要再幫家裡還一些首付款的外債,雖然日子過得不算寬裕,但有房有工作,心裡踏實安穩,生活也算平淡且幸福吧。
進入而立之年,眼看著周邊的同事、同學都開始陸陸續續作了爸爸媽媽,小魏兩口子也開始將養娃計劃提上日程。
兩個人計劃用現有的一居置換一個稍微遠一點的二居,一來孩子嬰兒時間老人可以過來幫忙帶有地方住,二來孩子大了,有個獨立的空間。
可誰知“計劃趕不上變化”,年前妻子的媽媽檢查出重疾,二人把老人接到北京做了手術,雖然手術做的還算成功,但這個病卻要持續治療,費用很高。考慮到開銷、居住等問題,大家一起商量決定,還是回老家調養,複查的時候再回北京找專家複查。
同時,小魏所在的私企突然告知,由於公司近兩年效益不好,要裁員50%的員工,小魏“被離職”了。
雖然公司按照勞動法規定發了補償金,但小魏在尋找新工作的道路上並不是很順利,要麼地點太遠,要麼薪水太低......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新工作。
一時之間突如其來的各種現實問題,讓小魏兩口子壓力劇增,每天都處在焦慮之中,他們不敢再想孩子的事情,至少現階段不敢想了。
小魏想:“只要人在、感情在,一切就都有希望,挺過這段困難時期,等時機成熟一些再說吧!”
責任心過重,帶來心理壓力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身陷囹圄的12歲主人公贊恩在法庭上控訴已有多個孩子的父母,希望法院裁定他們不要再生了,留下一段發人深省的詰問:
“為什麼你們給了我生命卻不好好照顧我?如果你們不能給我愛,為什麼要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
這是一部取材於敘利亞難民真實故事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一個場景,這是一部讓無數人淚奔的電影,在這部電影講述了“善良而倔強的敘利亞小男孩,默默把全世界扛在瘦弱的肩上,拖著生活往前走。”的無奈人生,同時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道理:
一個人在還沒有學會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之前,Ta不配擁有孩子,更不配當爸爸(媽媽)。
孩子是活在人間的天使!
對於孩子來說,給予他們生命並能就算是父母,如果不能讓他們有尊嚴的活著,讓他們有感受生活的快樂的能力,那麼這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悲劇”!
生活中,有很多時候是“無知者無畏”。
當一個人有了信仰,就會心生敬畏之心;當一個人瞭解到的知識越多,就越能明白自己的無知,這從某種程度上也會成為一種負擔。
心理學精神分析中強調:成年人所有的問題大部分都是源於嬰幼兒時期父母的養育問題所造成的。
父母的精神、心理狀態不穩定,是很難不影響到孩子的人格形成的。
Linda和丈夫都是研究生畢業,儘管經濟、事業、感情都非常穩定,但他們仍舊選不擇要孩子,原因是: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養育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因為他們自己都是“沒長大的孩子”呢!
他們太看重孩子了,他們深知孩子人格上的健全遠比單純地給予一個生命更重要,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生養孩子,是一個不退不換、沒有後悔餘地、且只有一次機會的事情,這個事情責任太重大,我們承擔不了。
在他們的意識中認為:如果有一天,兩個人都做好了去全身心的愛一個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養育一個孩子的時候,即使不用自己生,也是能夠實現的。
他們認為為了“傳宗接代”、“養兒防老”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實用功利心的表現,就是一種“情感勒索”。
作家亦舒曾經說過:人生試題一共四道題目,學業事業婚姻家庭,平均分高才能及格,切莫花太多時間精力在任何一題上。
但是作為有些選擇不要孩子的家庭來說,他們不想要綜合得分及格,他們寧願選擇做一個“偏科生”。
人生未必總是圓滿的,幸福也絕對不是隻有唯一的標準。
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自己是否幸福,只有自己才能決定。
沒有人能脫開命運去選擇命運,我們只能在命運之內對峙於命運,只是好在我們還能選擇更好的自我,終不會有差的結果。——《價值的理由》
也許是無奈之舉,也許是刻意為之,只要是夫妻二人共同的意願,這何嘗就不是命運最好的安排呢?
-END-
回覆列表
意識決定行為。當人意識到危險他就會停步,當人意識到幸福他就會踴躍,都是意識問題。
年青人嚮往老年人的富裕,人家一輩子也只有這點積蓄,年輕人不知道,沒經歷過,不知道甜酸苦辣,自己去闖蕩太不情願,不知道人生最輝煌的幾十年就是闖蕩,積累經驗,將來可以到處吹噓,可以作為子孫們的榮耀,這些統統不要,“我只要幸福”。
在我說“糖缸裡找不到更甜的食物”,自己不闖蕩怎麼品嚐幸福?生在糖缸到哪裡再去尋找甜蜜?這些問題孩子們不懂,因為沒有閱歷。
看看自己的父母,問問他們辛苦嗎?幹嘛要活到八九十歲,不累嗎?他們會告訴你,為什麼生你養育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