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顧老師V5
-
2 # yuping461
、中國歷史上唯一可考的駙馬狀元——鄭顥
自古以來,民間就經常把駙馬與狀元這兩個詞聯絡起來,好像中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實際上中國曆代可考的駙馬狀元只有鄭顥一位。鄭顥是唐會昌三年的狀元。本來他早有婚約在身,中狀元后打算迎娶盧家的千金。可是這位年輕英俊的狀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萬壽公主許配給他,鄭顥偏偏不愛公主,非娶與自己青梅竹馬的盧家小姐。唐宣宗便讓宰相白敏中說服他,白敏中費盡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誘,終於迫使他娶了萬壽公主,婚後兩人生活得並不幸福,後來鄭顥多次彈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虧,替白敏中壓下了彈劾的奏章。
臉皮最厚的狀元——裴思謙
唐文宗時,宦官仇士良掌權,朝臣的生殺予奪,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謙當時只是一個秀才,但他巴結權貴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與仇士良打得火熱。這一年,裴思謙心血來潮,想當個進士,便向仇討了個帖子,去找當年的主考官高鍇。高鍇為官清正,將他轟了出去。裴思謙氣憤之際,聲稱明年非狀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謙又拿著仇士良的帖子來找主考官高鍇,對他說:“仇大人有信,薦裴思謙為狀元。”高鍇早把裴思謙忘掉了,對他說:“狀元已經有人了,狀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辦。”裴思謙厚著臉皮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知道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會有好果子吃,就說:“既然如此,我要見裴秀才。”裴說:“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讓他當了狀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個狀元,此君臉皮之厚,狀元中無人比。
相撲撲出的狀元——王嗣宗
宋太祖趙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親臨講武殿舉行殿試。考生王嗣宗、陳識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試卷均為上乘之作。誰為第一?太祖實在犯難。最後馬上得天下的太祖讓二人角力(即相撲),勝者為狀元。王嗣宗便與陳識在大殿上撲鬥起來,結果陳識倒地,王嗣宗奪得了當年的狀元。
身份最高的狀元——趙楷
宋徽宗的三兒子趙楷,偷偷地參加了重和元年的科舉考試,由於他文采的確非凡,竟一路披靡,進入了殿試。在殿試中發揮更是出色,奪得了頭名狀元。發榜後,趙楷將實情告訴了徽宗。徽宗高興之餘,怕天下士子說閒話,就把當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為狀元。據傳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參加科舉,並獲得第三名(探花),但畢竟不是狀元。所以趙楷便成了中國歷史上身份最高的狀元。
最有骨氣的狀元一文天祥
文天祥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考官王應麟上奏說:“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鑑,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為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寶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1275年恭帝德祐元年,忽必烈建立了元年後繼續攻打南宋,逼近京城臨安,恭帝下詔要各地起兵“勤王”,可是文天祥為了國家的安危文天祥率領部隊奔赴前線去保衛臨安,向皇上上書建立四鎮分散敵軍來解救臨安之危,可是當時腐敗的南宋王朝的政治在投降派的威逼下,對文天祥提出的建議和策略置之不理,最終南宋滅亡,而文天祥被補。雖然他最後被殺,但他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名垂千史,正如‘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最悲慘的狀元——陳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間,福建閩縣人陳安於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為大明第六個狀元。巧的是,這次中進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佈,北方士子不服。紛紛上告主考官偏袒同鄉,貶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張信、陳安等12人複查。這時又有人舉報張信、陳安有意將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試卷交皇上審閱,這本來莫須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將陳安革除功名,車裂而死。陳安僅僅做了不足20天的狀元,便死於非命,下場極為悲慘。
七、最受人推崇的狀元——康海
明孝宗時,28歲的康海進京參加會試,他發誓要奪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還是被魯鐸奪去了,他僅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氣,對眾人說:“會試時讓了魯鐸,殿試時決不再讓他人!”殿試時,康海果然發揮出色,一舉奪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絕。送皇上審閱時,孝宗也讚不絕口,聲稱:“我大明一百五十年來,無此佳作,此卷變今絕古!”遂硃批康海為狀元。
當初會試時康海不服魯鐸的氣,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氣,第二名孫清便是一個。他對眾人說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強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時的文章,歎服。跑到康海家裡,對著他拜了半天,稱自己甘願為徒。皇上、首輔和同年的讚譽,使康海名揚天下,朝野景慕,爭一睹其風采。能與康海家沾上點邊的,都引以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過官,南京人便聲稱:“康狀元乃南京風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們無法看到那篇變今絕古的奇文了。
富有傳奇色彩的狀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狀元,在他中狀元之前,浙江民間便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浙江的狀元在大清朝是“始於史,終於鍾。”殿試時,他的試卷被主考官擬為第三,皇上御覽時,十分推崇他的書法,說:“此人楷書工整,必定是個正人君子”於是欽定他為狀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後一個狀元叫鍾駿聲,驚人地驗證了“始於史,終於鍾”的說法。
能吃的狀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間丁丑科的狀元。他身材高大,特別能吃,加之思路、寫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試時揣了36個饅頭。意思是,今天無論如何,賴也要賴在考場裡把文章寫完,怕到時捱餓,所以要帶足乾糧。
果然,天黑了,考生們都交了卷,李蟠才剛剛開了個頭,監考官過來催他交卷。他急得滿頭大汗,聲淚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學生畢生之業,在此一舉。請千萬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寫完。”監考官見他可憐,就發給他幾支蠟燭。這時他帶的36個饅頭早已吃完,又厚著臉皮要了幾個饅頭,挑燈夜戰。一直寫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這件事後,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認為這是一位難得的苦學之士,竟破例讓他當上了頭名狀元。與他同榜的探花做詩一首調戲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土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自此,“餑餑狀元”李蟠傳遍士林。
最僥倖的狀元——畢沅
畢沅中狀元前是軍機處的一個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與同僚儲重光、童鳳三人在軍機處值班。此三人都順利通過了會試,準備參加於4月26日舉行的殿試。儲、童二人想回寓所準備明天的殿試,便對老實的畢沅說:“我倆書法好,有望奪魁。你書法不行,就別做非分之想了,替我倆代勞吧。”清朝殿試的確有偏重書法的現象,而畢沅的書法又的確不行,就答應了。當夜,陝甘總督關於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摺轉到軍機處,畢沅詳加研讀。沒想到第二天殿試考時務策,題目正是關於新疆屯田事宜的。畢沅胸有成竹,揮筆立就。開榜結果,畢沅高中狀元。儲重光中了榜眼,童鳳則列二甲第六。當儲、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後,無不嗟嘆。
-
3 # I八零印記I
一、書法大家柳公權
與顏真卿並稱為“顏柳”,與歐陽詢、趙孟頫稱為楷書四大家,為公元808年的新科狀元。
二、田園詩人王維號稱詩五四青年節雙絕,後人尊為南宗山水畫的鼻祖,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愛好繁多,喜歡參禪悟道,更喜研究琴棋書畫以及音樂,多才多藝,其山水田園詩歌一直流傳至今。
三、武狀元郭子儀開唐初年的狀元,平定安史之亂,使唐朝轉危為安,千古名將,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四、正氣凜然文天祥南宋末年的狀元文天祥,著名的民族英雄,屢敗屢戰,為反抗蒙元竭盡全力,最後被俘始終堅貞不屈,所著《正氣歌》、《過零汀洋》、《指南錄》流傳至今,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千古美傳。
五、狀元才子楊慎著名的《三國演義》篇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名符其實的大才子,天才,從小就崢嶸盡露,其作品涉及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等多個領域,才氣為明代歷代狀元郎之首,在明朝各大才子中也名列前茅。
六、狀元實業家張謇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主張“實業救國”,毅然下海創業,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近代最有名的愛國實業家。
七、漢奸狀元秦檜秦檜與其兒子秦熺及其孫子秦壎三人皆為狀元,所謂的“一門三狀元”,但秦檜成為歷代狀元郎里名聲最臭,最招人恨的狀元,在岳飛廟前一跪就是一千多年,也算遺臭萬年了。
八、歷史唯一的女狀元傅善祥太平天國時期楊秀清親點的女狀元,歷史上也只此一例了,很有見地和作為,但最終死於洪楊內訌爭鬥中。
-
4 # 鄧海春
我來談談大明朝狀元裡的一個學霸——商輅(lu4)。戲曲《三孃教子》中有這樣一句唱詞:“商輅兒幼年間詩文蓋世,秦甘羅十二歲人稱神童”,商輅的鼎鼎大名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
商輅是浙江省淳安縣人,正統十年(1445)乙丑科狀元。在宣德十年(1435)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績考中舉人。後來又在太學潛心攻讀十年,以會試、殿試雙第而大魁天下。整個明朝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並不多見。中了狀元之後,商輅歷任翰林學士、兵部左侍郎兼右春坊大學士、太常寺卿、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等。成化十三年(1477)退休,鄉居十載而卒。追贈太傅(正一品),諡文毅。人們又稱其為“三元宰相”。
商輅平時待人十分寬厚,每當面臨重大問題的時候,自有主見,毫不動搖。景泰八年(1457)正月,當了多年太上皇的英宗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策劃下,發動政變,趁景泰帝病重,奪取了政權,並將這年改為天順元年。忠於景泰帝的于謙、王文被殺,原任內閣首輔陳循被判處杖一百,流戍鐵嶺衛。商輅也是原任閣臣,在朝臣中最負能文之名。他是英宗於正統十年(1445)親自選定的狀元,所以並沒有把他當作政敵,在召見時還好言予以撫慰,並命他起草復位詔書。
當他正要執筆書寫時,石亨卻來指手劃腳,要按他們一夥的意圖寫。商輅深知石亨、徐有貞輩都是一幫小人。儘管他們掌有生殺予奪之權,商輅卻一點也不讓步,堅持按常規辦事。因此,石亨等人十分惱火,指使人告他“朋奸罪”,將他逮捕入獄,幾遭殺身之禍。雖然有人解救,最後還是被削職為民。這職一削就是十年,直到成化三年(1467)才重新被起用。
成化十三年(1477),大宦官汪直最受寵信,坐鎮西廠,耀武揚威。他安排了大量的密探,到處窺視,動不動就抓人,使得內外諸臣食不甘味,臥不安席,心驚膽戰。許多人迫於威勢轉而去討好巴結。商輅則不怕那一套,組織一幫同僚彈劾汪直十一大罪狀,並說皇上罷不罷免這個人關係到國家的安危。
上圖商輅故居內匾額,經鑑定為董其昌所書。
成化皇帝看了很不高興,說:“我用了這麼一個內臣,天下怎麼就會有危險呢?”他不僅不追究汪直,反而派太監懷恩傳旨對商輅嚴加斥責。商輅並不畏怯,正言厲色地反駁道:“朝中大臣,無論大小,凡有罪都應請示聖上,然後進行處理。現在汪直竟隨意抓捕三品以上的京官;大同、宣府是國家的北門屏障,一天也不能沒人守衛,他也敢一天抓捕數人;南京是祖宗陵寢重地,留守大臣他也敢擅自抓捕;當今皇上身邊的侍從,他更是隨便增減更換。這個人不罷免,難道國家還能安全穩固?”
懷恩聽了連連吐舌,回去如實彙報了。成化帝權衡利弊,還是採納了商輅的意見,把西廠撤掉了,汪直也不敢象原先那麼放肆。
-
5 # 兵法天下
引言
提到"狀元",自古以來都被中國老百姓從來津津樂道,因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妙幻想,千百年來,深深地凝固在華人的血液中。
"天子門生,天之驕子",上至帝王將相,達官貴人,販夫走卒,平民百姓如雷貫耳。隨便拉出任何一個人都能給您說道說道。然而真正何為"連中三元","狀元及第","會元解元狀元"等等這些與科舉制度有關的常識,也許很多人未必清楚。因為平民草根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除了道聽途說,評書演義,大多來自於戲曲雜談。
狀元探秘今天我們來粗略談談這個問題:"狀元"這個稱謂,無疑是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產物。它是封建統治者籠絡人才的一個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平民百姓步入仕途的最有效辦法。
自隋朝大業二年,大約公元606年創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結束,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在這期間共產生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能蟾宮折桂,攬月摘星的魁首 一一一狀元,可謂人才之人才,精華之精華。例如,宋代每屆有40萬天下舉子應試,而狀元只有一個,屈指可數。
據史料記載,歷代科舉制度的最後一試,即"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亦稱""殿元",有時還由皇帝親臨現場主持,為科舉中的最高榮譽。其中,"鼎甲"是指殿試一甲前三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狀元、榜眼、探花",猶如一鼎三足,故稱"鼎甲",而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又稱作"鼎元"。所有參加殿試的皆天下英才,所以也稱"天子門生"。
史料有詳細統計,自唐高祖武德五年,中國第一個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總共1283年間共產生了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有據可依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歷史上聞名後世的"狀元"王維: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詩畫成就堪稱最高;
柳公權: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狀元,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可見其書法成就之高;
郭子儀:唐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是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翁同龢:清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他一生兩為帝師,支援康有為的變法主張並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的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張謇:歷史上狀元出身的實業家則只有一位,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實業救國"的先驅。
史稱"狀元中的狀元"如果問誰是中國歷史上最受後世敬仰的狀元?最值得一提的當屬南宋民族英雄一一一文天祥,他以淵博的知識、崇高的民族氣節,一身忠肝義膽,被後人譽為“狀元中的狀元”,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一首《正氣歌》,千年永流傳。
連中三元的"狀元"我們在戲曲舞臺,狗血的電視劇中聽到過某位才子"連中三元",成為皇上的乘龍快婿,揭秘歷史,往往讓人大跌眼鏡。縱觀歷史,真正這樣的人為數不多,也只有18位,大都默默無為,其中稍有名望的我認為也就以下幾位(不喜勿噴):
唐朝:張又新、崔元翰
元朝:王宗哲;
明朝:黃觀、商輅;
清朝:錢檠、陳繼昌、戴衢亨。
歷史上也出過三位“武三元”。
其一,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抗倭名將,據說今天在古城南京“三元巷”以示紀念。
其二,明朝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其三,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釋卷,文筆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譽。
身為駙馬的"狀元"鄭顥:唐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後娶唐宣宗之女萬壽公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狀元駙馬。所以如今很多港臺大陸的歷史劇,純屬娛樂!
-
6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即,萬千學子追夢圓夢之旅正在開啟。而在古代叫科考,而中狀元者號稱“大魁天下”,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也是古代讀書人為之懸樑刺股、寒窗苦讀的奮鬥目標。正所謂“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宋代大文豪蘇洵曾對考狀元之難有過如此感慨。一千多年來,在狀元科考中,誕生了很多的“歷史之最”。
開啟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史上唯一“連中四元” 的狀元——金朝的孟宗獻。
宋代確立了科舉考試的地方、禮部、殿試三級考試製,三個考試的第一名分別稱之為解元、省元和殿元。一個士人就算文才超眾,能中“三元”也是難於上青天的事。
北宋最有名的“三元”是王曾,他在禮部試所作《有教無類賦》和殿試所作《有物混成賦》,都被視為模範答卷,長期為人傳誦。王曾後來在仕途上飛雲直上,成為堂堂的一國宰相。而據統計,連中“三元”,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狀元只有17人。
然而,到了金代時期,對科舉進行了創新,分為鄉、府、省、殿四級考試。於是在大定三年,授予孟宗獻“從六品”官員,一時傳為佳話。然而,孟宗獻是個福大命不大之人,他的滿腹經綸和滿腔才華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結果為官不久,就因病去世了。誠為可惜也。
史上唯一的女狀元——太平天國傅善祥。
傅善祥南京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狀元。她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幼聰慧過人,喜讀經史,才華橫溢。1853年,太平軍佔領南京後更名為天京,作為天國的首都。隨後,洪秀全頒佈詔書,開甲取士,同時打破常規,增加“女科”。 19年的傅善祥踴躍報名參加。
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嬌主持女科考,出的試題為《惟女與小人為難養也》。傳善祥拿到題目後,提起筆來,文思泉湧,頃刻間揮筆而就。她列舉了古往今來賢內助之功,獨闢“難養”之說,受到了天王洪秀全的讚賞,於是高中鼎甲第一名,轟動天京。
傅善祥最初在東王府任記室,也就是當秘書,後提升為殿前左丞相。針對太平天國存在的弊端,她大膽地提出改革方案,為太平天國的前期穩定與發展做出了貢獻,因此她受到了天國軍民的一致讚揚。當時曾有“武有洪宣嬌,文有傅善祥”之說。
後來,東王楊秀清居功自傲,連天王洪秀全也敢杖責,最終導致了天京事變的發生,而可能的傅善祥也死於這場政變,誠為可悲也。
史上年齡最小的武狀元——宋朝的朱虎臣。
公元1132年,宋高宗趙構遷都杭州後,為補充軍隊人才宋高宗很快舉行了一次武舉考試。結果誕生了一個新的歷史記錄——一個九歲兒童奪得新科武狀元。
他的名字叫朱虎臣。朱虎臣,江西浮樑人。年僅九歲的他參加武舉考試時,因為成績優秀,被保送殿試。在殿試中他射出十支箭,有九支都命中目標;朝堂上面對滿朝文武更是侃侃而談,講評《孫子》,推演《諸葛八陣圖》,可謂是信手拈來。朝中大臣對朱虎臣讚譽有加,賦予“神童”之名,皇帝欽賜武狀元,官封承信郎,一時傳為佳話。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這位史上最小的武狀元長大後卻“泯然眾人矣”,並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和出色的功績,甚至連史書都再也沒有有關他的任何記載,當真是令人大跌眼鏡。誠為可嘆也。
史上唯一的駙馬狀元——唐朝的鄭顥。
能考上狀元原本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而如果因為中了狀元而成為駙馬,那自然是一件喜上加喜的好事。當然,這樣的機率很低,像中彩票一樣,不是一般人能撿到的。
唐朝的鄭顥就是這個意外中的意外,另類中的另類。鄭顥,字奉正,滎陽(今河南滎陽)人。唐憲宗元和中宰相鄭絪之孫,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集狀元、駙馬於一身之人。
鄭顥是唐會昌三年的狀元,他原本在參加科考之前就有末婚妻了,只等科考結束後,便回去舉辦婚禮。然而,他神奇般地高中狀元后,一切都改變了。唐宣宗在“面試”這位新科狀元時,見鄭顥長得一表人才,又才華出眾,於是就把女兒萬壽公主許配給他。鄭顥不敢答應,並以實情相告。但皇帝的龍威豈能受損,他讓當時的宰相白敏中從中“撮合”這件事。白敏中透過威逼利誘,終於把鄭顥給說通了,最後答應娶公主了。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鄭顥娶了公主後,兩人過的並不幸福,鄭顥從而十分憎恨白敏中。鄭顥後來在官場上處處給白敏中穿小鞋,並且時時向宣宗彈劾他。一次,白敏中被貶將赴藩鎮,臨行前向唐宣宗說:“鄭顥不想娶公主,恨臣入骨。臣在中書省裡,鄭顥拿臣沒奈何,臣出外任官以後,他一定會中傷,臣馬上就沒命了。”皇上說:“朕早就知道了,你也太晚說了罷!”
作為歷史上唯一的“駙馬狀元”, 鄭顥雖婚姻不幸,但為人清正廉明,學識淵博,擅於提拔後世優秀人才。唐大中十三年,鄭顥升任校檢禮部尚書,又任河南尹,公元860年,年僅43的鄭顥病逝。誠為可憐也。
總之,中國古代創造歷史的四大狀元,一個可惜,一個可悲,一個可嘆,一個可憐,結局都悲催。
回覆列表
清末狀元張謇。
在晚清狀元中,張謇屬於名氣比較大、也最有成就的狀元之一。
論實業,他把南通打造成了當時全球知名紡織重鎮。
論官職,他數度出任中華民國的工商總長。
功名學術俱佳,堪傳千古。
但他的這個狀元頭銜,卻不是靠自己水平考出來的,而是他江蘇老鄉翁同龢一手硬給扶上來的。
從張謇中狀元的經歷,我們至少可以看清兩件事:
第一件事:晚清的狀元,真不是考出來的。
第二件事:中不中狀元,和能不能做事關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