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小堯茗居

    查遍康熙朝歷史記載,除了鰲拜以外唯有這位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如此大膽咆哮朝堂,是倚老賣老嗎?不是,不過有沽名釣譽之嫌。

    有歷史記載:康熙朝的太子胤礽的師父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等等。不過對於王掞有這樣記載:

    王掞:字藻儒,一作藻如,號顓庵、西田主人,江南太倉人,明代首輔王錫爵曾孫。康熙九年進士,授編修,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六十年,請重立胤礽為太子忤旨,應謫戍,以年老由子代行,尋致仕。

    【這就是咆哮朝堂的王掞】

    太子胤礽的師父在康熙朝都是名家大儒,到了康熙朝的後期基本都生老病死了,其中的張英就是張廷玉的父親,至於為何王掞在雍正王朝出現,那是因為這位“王掞”的確在康熙朝為了再次強調恢復太子位而被貶為赴西陲軍前效力。因為王掞年老責其子代往贖罪。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王掞為太子胤礽的師父,為何在太子胤礽被廢后朝堂之上罵遍百官不假,關鍵是把康熙帝都罵了!【王掞是這樣罵皇子百官】

    康熙四十七年由熱河狩獵回到京城的朝堂之上,康熙皇帝要當著朝廷上下官員昭示天下徹底廢黜太子,看看這位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是如何大罵皇子百官的:

    王掞:臣以為太子雖有錯,錯不在太子一人;太子雖有過,過不至於廢黜。皇上適才說太子不盡職,我請問:自從太子輔政以來,六部公卿有幾位大人盡職輔佐太子善為謀政;皇上說太子不修德,上書房幾位重臣都有匡正德失的職責,佟國維、馬齊、張廷玉幾時對太子贊善匡失;諸位皇子除一二位輔助太子理政,其餘的各位阿哥誰不是各自為政、陰為絆阻,甚至還有暗中魘鎮者。

    不愧為太子師父,真正的語言犀利並措辭道中要害,真敢說!並真的不怕得罪皇子百官,語出驚人。【王掞就是這樣罵康熙帝】

    王掞嗎康熙帝的這六個字:

    王掞接著說:這是不教而誅!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而且對滿朝文武百官怎麼交代,也難以對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皇上,您不能這樣對待戰戰兢兢三十幾年的太子啊。 康熙:說得好,說得好,朕是不教而誅,無道昏君。那麼你是他的師傅,他變成這個樣子你又該當何罪呢?

    康熙皇帝幾時受過這等窩囊氣,把這英明睿智的康熙說成是一位“無道昏君”,幾乎把CROWN摔在桌子上!王掞說了,他是抬著棺材來的,這就說明王掞是以死相拼了。【上書房大臣張廷玉解圍了】

    至此王掞與康熙皇帝僵持住了,讓康熙皇帝非常難堪,把持不住恐怕王掞真的凶多吉少。看來各位先生們真的要學習一下這位“張廷玉”,當老闆與“愛將”僵持住,又不想炒他魷魚的時候,你這時候站出來,老闆一定會感激你!

    看看張廷玉是如何使康熙皇帝不失體面又能解圍的辦法:

    張廷玉說的大概意思是:你王掞就因為皇上廢了太子胤礽你就要死在皇上面前,難道是皇上逼著你死的嗎?你這是“不忠不孝”。你死了這不是明顯是皇上害死你的嗎?張廷玉的話非常圓滑,即不能讓王掞死又給康熙帝爭了面子。【康熙帝單獨告訴王掞】

    關鍵是王掞為何如此大膽?

    到了這個份上,康熙帝真不知如何發落這個王掞了,最後只能說把王掞攙回家去,交給他的兒子好好看管,倘若有個三長兩短,朕就問罪他兒子忤逆,千刀萬剮,凌遲處死。康熙氣的口無遮攔。

    王掞這次真的是冒著必死之心來到朝堂之上說這番話的,他知道康熙的愛子之心,自己此刻說出這番話康熙表面震怒,實則心中很欣慰,根本不會將自己治罪。

    沒想到康熙皇帝還有這一招:你王掞一心想尋死,如果你上吊了,你兒子沒救活你,不但是你兒子的錯還是你兒子不孝,如果你王掞一點錯沒有,那我就宰了你兒子,你不是全家三十幾口嗎,看看朕與你誰嘴最硬,王掞熊包了。

  • 2 # 楊角風發作

    在《雍正王朝》中要說地位最不可動搖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康熙帝。不管是他在位的時候,還是他已經成為先帝了以後,沒有人敢挑戰他的地位。

    整部電視劇中只有兩個人曾經當眾挑戰過康熙帝的權威,一個是十四阿哥胤禵,一個則是太子胤礽的老師王掞!

    十四阿哥胤禵年輕氣盛,尚可以理解,那麼太子胤礽的老師王掞挑戰康熙帝的權威,就實在說不過去了,難道他不怕死嗎?

    一、

    我們暫且拋開電視劇不看,單說歷史記載:

    王掞,康熙九年中的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曾經因為太子胤礽被廢一事多次請康熙帝復立,結果惹的康熙帝不高興,最後一次努力是在康熙六十年:

    “康熙六十年,請重立胤礽為太子忤旨,應謫戍,以年老由子代行,尋致仕。”

    可見,因為此事他還獲罪,要把他發配到邊疆去,後來是他的兒子代替他去的。

    也就是說在歷史記載中,王掞也是一直積極的為太子效力,即使兩次被廢,他仍然不放棄,甚至因此獲罪。

    在《雍正王朝》中王掞一直作為太子胤礽的師父出場,雖然是太子的老師,可是從總總劇情上看,太子胤礽好像並不怎麼聽他的。比如太子復立以後,利用職權大肆打擊非自己的人,結果老師王掞過去阻止,還被氣暈過去了。

    作為一名當官五十多年的老人,按理說他應該深諳官場之道,而且也深知康熙帝的脾氣,那麼為什麼他敢當眾大罵皇子跟皇帝呢?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這件事的背景說起……

    二、

    這件事的起因就是康熙帝要廢太子:

    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發生在《雍正王朝》第十集,前面的九集都是在做相應的鋪墊工作。具體因為哪些事這裡就不囉嗦了。總之康熙四十七年,由於太子胤礽跟妃子鄭春華勾搭在一起被康熙帝發現了,最終引燃了這場廢太子的導火索。所以康熙帝從熱河狩獵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子給廢了。

    有一個細節非常值得思考,那就是康熙帝回來的路上在京門口,把太子胤礽的老師王掞給領到自己的車上了。

    當時不光我們不理解這件事,連眾臣也不理解這是為什麼,那麼康熙帝此舉到底何意呢?

    其實沒有別的意思,就是因為在康熙帝眼中,太子胤礽的老師王掞嘔心瀝血三十年輔助太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看到他為了迎接皇駕,天寒地凍的在門口守著,一時心軟,就拉他進來。

    一方面表達自己關心老臣的態度,另一方面還懷有一絲內疚,畢竟過不了多久太子就要被廢了,有點對不住他的老師。

    對於眾臣來說,康熙帝其實是打了一個煙霧彈,雖然隨行的各位皇子都知道八大山莊被圍之事。也清楚康熙帝就要拿太子下手,這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可是康熙帝透過對太子老師的尊重,也讓眾皇子們迷惑,這樣也讓眾皇子們不至於暗地裡對太子下手。

    而對於王掞來講,康熙帝給了他最高禮遇,待會宣佈廢除太子的時候,也是希望他別太激動。

    從康熙帝拉王掞坐下後他的一臉壞笑就可以看出,他一方面算計了王掞,一方面也給佟國維等人打了一個煙霧彈。而王掞也是傻傻的笑,因為他中了康熙帝的計了!

    三、

    作為太子胤礽老師的王掞難道不知道熱河發生什麼了嗎?

    他當然知道啊,不然的話他這麼大歲數,為什麼大冷的天早早守在京城門口等著呢?又為何早早的準備好棺材了呢?

    因為他已經做好了以死相爭的準備!

    可是康熙帝的這一舉動,又讓他感動萬分,以為太子沒事了,以至於後來聽到廢太子的話激動不已:

    “臣以為太子雖有錯,錯不在太子一人;太子雖有過,過不至於廢黜……時至今日,將所有過失歸於太子一身,這是不教而誅,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而且對滿朝文武百官怎麼交代,也難以對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這句話說的非常有分量,前半段主要提到太子其實是孤軍奮戰,雖然太子監國。可是上有康熙帝,其餘的大臣們沒有買太子的賬的。不買賬也就罷了,還有那些皇子動不動就暗地裡算計一下太子,換誰誰能做好?

    這些話尚理性,也有理,康熙帝不至於暴怒,可是偏偏這個王掞不知死活說了康熙帝是“不教而誅”。

    果然康熙帝一聽這話暴跳如雷:

    “說得好,說得好,朕是不教而誅,無道昏君。那麼你是他的師傅,他變成這個樣子你又該當何罪呢?”

    康熙帝心想,好啊你,合著我當初白把你拉進車裡一起走了,你說,你又該當何罪呢?

    四、

    俗話說薑還是老的辣,王掞真的不怕死嗎?

    他自己也說了,就在康熙帝拉他同坐車的之前,他就讓家人準備好棺材了,所以他不怕死!如果康熙帝覺得殺他一個不夠,他全家三十餘口甘願一同赴死!

    這倒讓楊角風想起宰相劉羅鍋的一則趣事:

    當然,這也是戲說,說的是有一次劉羅鍋惹惱了乾隆帝,於是和珅給出了一個主意,就讓乾隆帝問劉墉他是忠臣還是奸臣?

    如果他是忠臣,那麼君讓臣死,臣不敢不死。如果他是奸臣,立馬就把他咔嚓了!

    結果劉墉只能說自己的忠臣,然後乾隆帝說,那麼你去死吧!於是劉墉就磨磨蹭蹭的往水池那尋死,一會兒又回來了,說有人攔著不讓他死,攔著的人是屈原。

    屈原說,他當時尋死是因為碰到了昏君,那麼你劉墉碰到的是明君啊,為何也要死呢?

    回過頭來,劉墉就問乾隆帝,那麼你是昏君還是明君呢?

    放到這個劇情裡,等於王掞將了康熙帝一軍,如果你不試圖說服我,或者教育好我,就把我給咔擦了,那麼你就是“不教而誅”,如果你不是,那麼你就不能廢太子。

    這對康熙帝來說是一道無解的題,還好張廷玉看出來了,馬上指了出來,難道你想讓康熙帝濫殺無辜當昏君嗎?

    老謀深算的康熙帝馬上就明白了,於是下達了命令:

    “把王掞送回家去,交給他的兒子看管,倘若有個三長兩短,朕就問罪他兒子忤逆,千刀萬剮,凌遲處死。”

    康熙帝心想,你不跟我玩忠臣這一套嗎?行啊,玩吧,我把你兒子也套進去,我看你怎麼辦?

    你要尋死,那麼你兒子就是不孝,跟我昏不昏沒關係。你要不尋死,那你說的那一套就是胡話,傻話,屁用沒有!

    所以,《雍正王朝》中但凡歲數大點的人物,一個個聰明絕頂,鄔思道、佟國維、康熙帝、王掞、張廷玉一個比一個會算計!像我們這種人要是放到《雍正王朝》中,絕對活不過第二集!

  • 3 # 有得觀史

    胤礽感覺自己太子當的太久了,想讓康熙早點退位。康熙沒有退位的意思,胤礽於是心生怨氣。父子之間產生矛盾。

    隨著太子黨的壯大,康熙感受到巨大壓力。康熙先是幹掉太子黨首領索額圖,希望太子有所收斂,但沒有效果。接下來康熙在木蘭秋彌時廢掉太子,希望太子知道,決定太子位的是康熙,太子之位可以給你也可以收回。再過一段時間,康熙復立太子,希望太子能夠改過自新,太子仍然沒有改變,最後他不得不再次廢掉太子。

    從康熙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康熙對太子胤礽的感情實在太深了,他不想傷害太子,只要來自太子的威脅不存在了,他是不會傷害太子的。也不會傷害為太子鼓與呼的大臣。

    康熙是位仁君,只要不危機他和他的皇位安全,他不會隨意殺人。康熙六十年,王掞上疏請求康熙放了胤礽。這時太子黨已經煙消雲散,對康熙構不成任何威脅,但是康熙和太子的父子情還在,這時王掞提出恢復胤礽的太子職位,康熙不但不會殺他,還會觸動康熙最柔軟的愛子情感。

    漢文化中“文死諫,武死戰”,是無尚榮光的事。康熙深受漢文化影響,他也非常清楚這一點。王掞朝堂大罵,連康熙也不放過,康熙要是殺他,就會成全他的好名聲,壞了康熙的英明。王掞是帶著棺材上疏恢復胤礽太子位的,聰明的康熙豈能看不出來?

    再說儒家知識分子是認死理的,胤礽是嫡長子,“嫡長子繼承製”是漢人老祖先留下的,太子沒有造反的實際行動,他有錯不假,但不至於被廢,王掞死諫,道理上是沒錯的,精通漢文化的康熙也是十分清楚的。

    王掞沒錯,王掞死諫,這樣的大臣是儒家知識分子的楷模。英明仁慈的康熙怎能殺王掞,所以王掞才敢大罵朝堂。

    康熙是成熟的政治家,成熟的政治家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儒家,而是法家和儒家的結合體。康熙沒有按儒家的要求恢復胤礽的太子職位,也沒有殺王掞,而是把他發配邊疆,而且考慮到王掞年紀大,還人性化地讓他兒子代替戍邊。

    王掞大罵朝堂,是真心也好,博名也罷,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和康熙一樣都是讀心高手,都知道對方的底牌是啥,底線在哪兒。

  • 4 # 布夫舟

    王掞之所以這麼做,並非完全是逞匹夫之勇。雖然王掞在雍正王朝中的表現不多,但是從他後面投靠雍正的舉措來看,王掞也是一個極有權謀的人。太子雖然得罪康熙,被康熙所囚禁起來了,但是事情並非到了沒有轉圜餘地的地方。

    太子的罪過主要有兩點:第一是他牽涉到了以錢買命的荒唐大案中去了,並且被八爺狠狠的補了一刀;第二是他和鄭春華私會,正好被康熙給逮到了。

    第一件事情是由於張廷玉燒掉了罪證,康熙明白了張廷玉的苦心,於是不得不把這件事壓住了。冷靜下來的康熙後來弄清楚了太子是被八爺給坑了,所以這件事情雖然他惹怒了康熙,但是康熙還是能夠諒解太子的。第二件事情就真的是能怪太子胤礽,這種緊要關頭,居然還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

    不過康熙也是個要臉面的人,這種家醜自然不能夠外揚。換句話說,康熙廢掉太子的理由是拿不出檯面的。特別是後來太子要被廢,諸位皇子爭執不休,大阿哥居心叵測,居然想要謀害太子,康熙動了惻隱之心。所以康熙內心也是矛盾的,也在猶豫到底該不該廢掉太子。太子畢竟做了三十年的儲君,如果貿然廢去,該立誰為太子。所以康熙回京城的時候,太子被囚禁了起來,王掞卻能夠和康熙同車共乘。康熙內心之中還是感謝王掞對太子的辛苦教育的。

    朝堂之上,王掞就是抓住了康熙這個心態,指出了康熙的痛楚,太子雖然不稱職、不修德,但是無論是重臣,還是阿哥,甚至是康熙本人,大部分都沒有匡正太子,沒有盡到他們的責任。如果康熙以不稱職、不休德為理由廢掉戰戰兢兢三十年的太子,那麼他就是不教而誅,無法說服天下黎民百姓。

    王掞的確厲害,他說出這點以後,康熙立刻臉色都變了,因為王掞所說的的確是事實,康熙廢掉太子理由的確不充分,無法讓人信服。後來康熙還是廢掉了太子,並且讓大家推舉新太子。看到眾人都推舉八爺以後,康熙也意識到了問題,所以不得不重新讓胤礽做太子。這也正好能堵住王掞等人的嘴,讓世人看看他到底是不是不教而誅。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5 # 談古論金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王掞對廢太子胤礽忠心耿耿,甚至為此與康熙帝發生衝突,最後服毒自盡。

    真實歷史中的王掞也非常大膽,但是沒有朝堂上罵遍皇子百官這樣的事情,他主要是幹過兩件事,第一就是在胤礽被廢之後,密奏請建儲,第二後來又舊事重提,請求建儲,同時請求釋放二阿哥(即胤礽),第二次史稱『語加激切』,就是說語氣不和緩。

    王掞這麼做,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是明朝首輔王錫爵的曾孫,因為王錫爵在萬曆帝建儲問題中遵從皇帝的意思,草擬了三王並封的旨意,受到當時群臣雪片般的彈劾,名聲不是很好,他想比祖先一雪恥辱並做得更好,另一方面,當然是他本身想學習建議宋仁宗立儲的宋朝名臣範鎮、包拯等人。

    然而,王掞的這些舉動引起康熙帝大怒,認為王掞想效仿王錫爵就是把自己比作萬曆帝,於是對他做出了責罰,讓他與那些提出建議的御史一起赴西陲軍前效力——因為王掞年老,派他的兒子王奕清代替前往以為父贖罪——但是過了一年,康熙帝就讓他列名本來沒有他名字的大臣賀表中,第二天賜宴太和殿,再召見西暖閣,『賜坐,慰諭有加』,很快也官復原職。

    說起來,王掞的表現主要是因為士大夫的迂執,而康熙帝也算是比較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 6 # 步武堂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在臨死前對四阿哥胤禛說了一番話,其中對自己的一生做了一個極簡短也極精確的總結。

    王掞說自己一輩子走了兩步棋,一步輸了一步贏了,所以是不輸不贏。他走輸的那一步棋,就是王掞在朝堂之上罵遍皇子百官,甚至是不惜指責康熙的“不教而誅”來力保太子贏礽的驚人之舉。而這步棋其實是王掞走的最坦蕩的一步棋。

    因為,在面對胤礽太子“牆倒眾人推”的一個顯然有失公平的局面,王掞的挺身而出,是冷靜和理智的。也是基於對他所輔佐的太子的忠心,更是對康熙皇帝的忠心和忠於自己“太子老師”的責任心。

    王掞此人,看起來似乎是書呆子氣十足,給人一種迂腐而昏聵的感覺,但是,如果細細的品味,電視劇當中的很多的情節和細節,都在提醒和告訴我們,“大智若愚”的模範版本應該就是王掞這個樣子。

    王掞師傅在朝堂之上之所以敢於罵遍皇子百官,公開指責康熙,除了他有“東宮洗馬”的身份之外,還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基於對太子贏礽的情感,王掞師傅對他的傾心輔佐的太子的感情還是很深厚的。同時,在太子身邊的角度所感受到的眾多皇子的不懷好意甚至是下套使絆子的陰謀,對太子所處的險惡環境的不滿而為太子鳴不平。

    在電視劇當中太子的師傅王掞對太子還是感情頗深的,長時間在太子身邊以及作為老師的身份,讓他對太子的行為和處境有著比較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對他的這個學生,王掞還是能想方設法的教育輔佐。

    有一個細節,就是太子因為虧欠國庫欠款數額巨大,為了能夠還清國庫的欠款,太子在他的幾個心腹的攛掇下竟然打起了“賣官鬻爵”的主意,王掞很清楚,這絕非一個太子的做派,但是王掞的規勸似乎沒有什麼作用,無奈之下王掞拿出了自己的體己錢給了太子,希望這些並不多的銀子一方面能多少解決一些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醒太子胤礽,任何困難都可以有辦法解決,但是動歪心思是很危險的。

    太子對王掞師傅的一片苦心很感動,但未必理解了,他對王掞說了一大堆掏心窩子的話,王掞同樣是不贊同,但是很感動。

    第二是對滿朝文武,尤其是上書房的幾位大臣對太子的匡正和輔佐不力,明哲保身甚至是見風使舵,冷眼旁觀的極端不滿。認為太子走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和上書房大臣對太子的“忠心”十分欠缺有著極大的關係。

    第三,是出於對康熙皇上的忠心耿耿。同時也是在提醒皇上:養不教父之過,太子“德能缺失”,太子本人固然有問題,但是康熙作為父親,作為君主,也應該反思自己為太子的進步和成熟是不是真的“盡心盡力了”。

    第四,就是王掞作為一個老謀深算大智若愚的“高人”,透過對皇子百官甚至是康熙皇帝的批評指責,緩解或者轉移自己作為“太子老師”的責任,其實是“自保之舉”,這一點被張廷玉敏銳的抓住 ,並以此為突破口找到了反擊的機會,給康熙找到了下臺的臺階。

    王掞的這一番對皇子百官的痛斥,對康熙“不教而誅”的職責,尤其是“不教而誅”的指責,最初是讓康熙大為惱火,他甚至對王掞是動了“殺心”的,但是王掞在反駁張廷玉對自己用“文諫死”的方式搏名的指控時,很真誠的檢討了自己在教育太子胤礽方面的過失,並表示“棺材已經準備好,回去就自裁”。

    王掞的話既是反駁張廷玉的指責,同時也是對康熙對他“你說朕是不教而誅,那麼你作為太子的老師,應該負什麼責任?”的詰問的回答:我有罪,我該死。

    潛臺詞是,我有罪,我該死,那麼皇上您呢?

    康熙立時氣短。同時也開始認真的對待王掞的“責問”,其實在這個時候,康熙已經基本上認同了王掞的看法,也開始對太子胤礽的處境表示同情。

    但是,君子無戲言,更不要說是“君王”了。康熙不可能因為王掞的一番慷慨陳詞就改變他“廢黜太子”的決定,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微妙的場面:

    一方面,用“把王掞攙回家去,交給他的兒子看管,一旦有三長兩短,就那他的兒子是問,凌遲處死!千刀萬剮!”——這都快成了老小孩耍賴了。

    而另一個方面,康熙宣佈了廢黜太子的決定,並宣佈公開推舉新太子。

    康熙的本意,是以為經過了王掞的指責和自己的“預設”,讓諸皇子和百官有所自省和感觸,重新審視自己對太子胤礽的態度,能自覺的擁護太子復位,這樣一來,康熙的臉面保住了,也能讓太子復位。

    但是康熙的如意算盤差一點被八阿哥胤禩聯合上書房大臣佟國維給攪和了。

    其實,從復立太子之前,康熙和太子贏礽以及王掞師傅的談話當中,康熙還是基本上肯定了王掞師傅的言行,同時用“季節交替”的寓意,告訴太子“彆著急,要有耐心”——朕這個冬天太長,有什麼辦法呢,你就得等啊!

    但是另外一個人,一個局外人對太子胤礽看得更透,這個人就是四阿哥胤禛的師爺鄔思道,他非常堅定的認為,即使太子胤礽被複立,以太子的“德能秉性”,早晚還要被廢。

    有了這個底氣之後,鄔思道給胤禛選擇了“舉薦廢太子胤礽復立”的立場,這個立場真可謂是一舉三得:康熙高興,太子高興,王掞更高興——四阿哥胤禛成了他的同盟軍。而八阿哥胤禩高不高興就不那麼重要了。

    正是四阿哥胤禛的這個擁護廢太子胤礽復立的胸襟,讓王掞在太子二次被廢之後,感到廢太子胤礽復立無望,才改變初衷,擁護和暗中輔佐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

    他的這一步棋,走贏了,贏的根本就是保住了自己的名聲和自己的家族地位。

  • 7 # 歷史趣聞008

    酒有凌雲志,喝多能上天,聽說過吧,

    當時完全是喝大了,但凡有一盤花生米,也不至於喝多在朝堂上把人得罪一遍,

    他是太子的師傅,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太子能有今天,他這個師傅責任也不小,他罵的無非就是上書房大臣不全心輔佐太子,眾皇子個個落井下石,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他真正罵的是康熙,但是皇帝豈能是什麼人都可以罵的,等你仔細研究過王掞說話你就會知道

    大概意思就是說我這個師傅沒有教好太好,你康熙可是太的親爹,世人都知道你英明神武,為什麼把太子調教的亂倫犯上,和自己的小媽搞一起了,你這個當父親的關心過孩子的成長嗎,太子剛出生母親就去世了,從小到大沒有得到一點點母愛,所以才會和小媽亂倫,你想想太子身邊怎麼會缺女人呢,只能說他太需要母愛了,只是想在母親面前撒嬌一次 而眾皇子除了老十三是母親早死其他幾個每年都能見幾面生母。

    在說說上書房大臣吧,太子年幼幫著康熙處理國事,如果有錯也是對的,畢竟他不是皇帝,二把手是最難做的,而且心裡還知道皇帝只有死了,才能接班,可以參考嘉慶帝,太子做的窩囊吧,

    王掞在上朝以前,就已經有必死的決心了,把心裡話說出來,大不了一死吧,忠臣有幾個怕死的,而且讀書人多受儒家思想,大多不怕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期白天大約14度,晚上大約4度,大白菜還能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