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橘色的貓
-
2 # 十三沒有三
孔子生活在大動亂大變革大發展的春秋戰國時期,他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
孔子開啟了尚學之風,認為人人都可以學習。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語錄還被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綱常倫理也被歷代君王所推崇。
-
3 # 道成肉身
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萬世師表,是因為他開創了封建時代的兩千年人文文化。被稱為萬世師表,其實過譽了。在當今時代,孔子的思想已經過時了,不可能成為新時代的主流人文思想。但孔子的精神,其傳承周文王的那種建立人間禮制的精神,將被後人傳承下去。
孔子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出現的精神領袖,開創了符合封建時代的人文規則。對促進當時的社會進步,穩定人心具有積極的作用。孔子的思想根源,可見於《易經》中的十翼,形式脫胎於周禮。為了弘揚他的思想,開館收徒,開創了中國教育的先河。而其“有教無類”的觀點,贏得了更多的人心。其修身持家治國的觀念,更是符合了當時的社會潮流。
任何事情的出現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孔子的思想在中國整個封建時代,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也禁錮了人性的自由突破,被統治階級利用,本質上具有宗教的意義了。
人間總要有一種共同的意識形態,來凝聚人心,確定利益的立場。孔子思想所以在五四時期被打破,就是他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潮流。
今天為什麼又提出了孔子的思想呢?其實提倡的不是孔子的思想,而且懷念孔子的開創精神。新的時代在呼喚新的道德規範,如今的社會,人心失去了歸宿感,世界潮流在融合中碰撞。華人需要新的精神家園,時代在醞釀新的孔子。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每個人都在身心分裂中尋找答案。
-
4 # 衍眾玄涼
因為孔子是第一個儒傢俬人講學的,為後世做了一個示範,這是打破‘學在官府’開創私人辦學第一人。他打出又教無類的旗幟,培養三千弟子,賢人七十二。其教學原則是很牛逼的。
而且,第一部傳世的文學作品《詩經》就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
第一部史書《春秋》孔子是作者。
自從漢武帝擺黜百家毒尊儒術之後,儒生都有意無意的付會為孔子門生,推崇孔子學說,自認為是儒學正宗。
就因為這樣對老師加至聖的帽子這是必須的,而是孔子的思想確確實實的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所以‘萬世先師’確實是毫無疑問的。
-
5 # 東南幕府
在沒有法制制度的封建社會。
孔子創立了社會管理道德體系,文化體系,禮法體系,為社會的穩定向前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6 # 溪仔X的歷史文化觀
孔子是作為“人倫之楷模,萬世之師表”而被後人尊崇的。萬世先師來源於臺南市孔廟的贊孔子聯:叢集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他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綱常被封建統治者用來維繫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維持封建社會的秩序。孔子授徒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以其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在當時被尊為顯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的思想奠定了中華文化之根,深深地滲入到華人的血液中,所以人們稱孔子為萬世先師。
孔子在古代也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中國自漢朝以來,皆尊奉孔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西元739年),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加諡為元聖文宣」。祥符五年(西元1012年),改諡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西元1307年),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明世宗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題為「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清世祖順治二年,(西元1645年)定諡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到順治十四年(西元1657年),改稱「至聖先師孔子」。故「至聖」二字,為孔子諡號也
-
7 # 一杯紅酒370
如果說老子是守道者,是末代天師,那孔子可以說是傳道者,是首位聖師。
孔子的理想是“克己復禮”,是歸返於“大同社會。”
但前路漫漫,孔子愈挫彌堅,“知其不可而為之。”
此等精神,歷二千五百年,已化為我們這個民族及國家精神的一部分,也印在每個華人的文化胎記上。
孔子的時代
孟子說孔子的時代是: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君者而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一言以蔽之:禮壞樂崩。
彼時,“邪說橫行,處士橫議。”
胡適舉了老子、少正卯、鄧析三個人的例子,把老子置於碌碌眾人的地位,我真是無話可說了。
對於時勢生出的種種反動,胡適在此用“反動”一詞,意欲何為呢?他要反的是什麼?他想象中沒有反動的世界會是什麼什麼樣子呢?
反“無道”為“有道”?
這應該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棲棲遑遑以奔的理想吧?
《易》
胡適先生認為:“研究孔子學說的人,須用這書和《易傳》、《春秋》兩書參考互證,此外便不可全信了。”所以在此章中著重講了《易》及對孔子的影響,及孔子對其的反影響。
而我未系統、認真的研讀過《易》與《春秋》,所以沒有底氣發表自己的見解,姑妄評之,姑妄議之吧。
胡適認為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都在一部《易》中,其中有三個基本觀念:
易、象、辭。
1)萬物的變動不窮,都是由簡易的變作繁賾的。
2)人類社會的種種器物、制度、禮俗,都有一個極簡易的緣起,這個緣起,倒是象。
3)這種種“意象”變動作用時,有種種吉凶悔吝的趨向,都可以用“辭”表示出來,使人動作都有儀法標準。
故孔子在《繫辭傳》中說: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易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逝者,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無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已也。
現在的萬物萬化,追根溯源,都是從極簡處來,若能明瞭極簡的原由,便可推知後來,即“彰往而察來。”即“溫故而知新。”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象
易也者象也。
四象之前為兩儀,象為陰陽運化所顯,這類似於一個規劃、一個藍本、一個運籌。它是物之所成的基礎。
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象是什麼?我覺得象如同物理世界裡的比原子構成中的粒子還要小的粒子,若陰陽二所的排列組合,又如同網路世界裡構成位元訊號的0和1,它自在無質無物的狀態,所以它有變成任何物質的可能是構成世界任何物質的原料和任何資訊的程式碼。
而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象的形容而已。
辭
《易》64卦,384爻,每卦每爻都有一個象,但單靠一個象還不夠,所以: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在告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
我這樣理解:易為變,為天之執行之道。象為天道執行所顯,示為爻。聖人為老化百姓,以辭釋爻。不過,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昔者有伏羲,乃通天之人,觀天之象,執天之行,所以創八卦;至周公,又推演,進一步加以闡釋,注入太多自己的觀點解釋,人為者,偽也;再至後世,因資訊傳遞的層層衰減,資訊解析的層層誤會,不可避免地會越來越遠離聖人的本意,越來越遠離事物的本真。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反過來也就是說,仁義即出,意味著大道已廢。廢不意味著消失、消亡,是意味著隱去。道始終在,無論人為把世界變的怎樣光怪陸離,道垂於天際,悲憫地看著萬物相互競爭、碾軋,他只是不語,默不作聲,耐心等待著通天聖人的再世。
4、孔子的正名主義
若要正名,必要概念,則必會囿於以面概全,以點概全。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道不可道,常名又如何正呢?
孔子為什麼要正名?他要正什麼名?又怎樣來正名呢?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孔子應運而生,根本上是為了正“道”。他要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但是,為人王者,已經脫聖向俗很多很多年了。自伏羲以來,內聖外王的天道傳承在此時已經出了問題,導致禮壞樂崩,天下已經失去了天倫秩序。
孔子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擔當起修復天道的專案經理。可惜,他這個自命的專案經理,甲方不認可,乙方不認可,還有其他工程隊的大小老闆們提出了各自的修補方案。林林總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且都以為自己才是名牌的、正牌的,這就是當時“百家爭鳴”的本來面目。
本來,正常的王道世界,寧靜虛極,Teana無聲,萬物本分。現在好了,如同一群蒼蠅飛來,嗡嗡作響,一刻不得閒了。
孔子的正名主義主要體現在一部《春秋》。
《春秋》大概做了三件事:正名字(類似於提概念、下定義,撥亂反正各類詭辯歪說);正名分(就是明確各安其本分,各負其職責,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明褒貶(提倡什麼,反對什麼)。
大道自上而下塌落下來,要在這片瓦礫廢墟里重建大道,那隻能反其道而行之。本來是道化育萬物,自道而下,分別為德、仁、義、禮、智、信。(《素書》原始章言: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從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孔子的修復工程則從立信開始,一層層的重構信、智、禮、義、仁、德,而最終返於大道。
其實,這是一項不可逆的工程。一個蘋果爛掉以後,從微觀層面、從分子、原子的層面來看,構成蘋果的物質總量並沒有變,但無論如何,用這堆爛掉的腐朽之物,怎麼可能復原成以前的那個蘋果呢?即使是生物技術發展到了那種地步,能化腐朽為神奇,複製出一枚和從前爛掉的一模一樣的蘋果,可這枚神奇的蘋果,真的就是那枚當初掛在枝頭的那枚砸在孔子腦袋瓜的蘋果?
5.一以貫之
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一個小故事即可說明: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當時,天下人好象都知道孔子要搞一項偉大的,“道”之修復工程;同時,天下人好象也都知道,孔子不可能完成這項工程。
而孔子好象從來沒有絕望過,發揚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精神。
雖千萬人,吾往矣。
又一個關於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
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乃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多麼狼狽,其精神篤定,一以貫之。
其貫這以一的,胡適引曾子的話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忠,謂盡心為人;恕,謂推己及人。
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之意。
“忠恕”是孔子守道、複道的行為規範,而不是他一以貫之的目的。
孔子的目的在他的行為後面,是返歸於道,先修人倫,再復天道。孔子生時,沒有實現他的理想,他去世後,他的賢徒賢孫們,已沒有誰有勇氣繼承他的志願。知其不可而為之,唯孔子耳!
孔子在當時,脫離了他的能力、脫離了他的時代、脫離了他的本分。
但是,沒有人出來,王者不出,諸侯不出,天師不出。只有孔子義無反顧,從修身起、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提出了一系列主張。天塌下來了,總得有個高個子扛著吧?孔子就是當時的那個高個子,當所謂計程車人不再擔當,當所謂的天子諸侯已經墮落時,他挺身而出。
孔子所以能成為聖人,除了他的學識之外,其“忠於己道,恕於他途”的精神,如當時一片昏暗裡燃起的一點燭光,為迷惘的人指出了方向;他的人格魅力,在當時,已然是一座讓人仰止的高山。
聖,古作聖,通也。口耳相傳於人王,王師也。如岐伯、許由、太公、老子等,他們承擔著傳承天道、教育人主的職責。然而到了孔子時代,王師不師、王者不王、侯者不侯,大道即隱。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慄,吾得而食諸?”
孔子欲以正名為基礎,潛移默化王公諸侯,但王公諸侯為政的目的,只是想短平快地實現自己的一私之慾,至於己身之外的天下,管他洪水滔天,又與我何干呢?
天下沒有一個敢擔當之人,孔子周遊列國十餘載,為人主者、為人大夫者,對孔子及弟子不過是“敬,而遠之。”匡扶正義的大業,誰也不願擔當,擷孔門之學對己有利者擇而用之。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孔子對現實看的透透的,但又不甘心,於是退而著春秋、詩、書、禮、樂、易等等,創辦私學,廣收弟子,他要將道之大統永遠流傳下去。
他成功了嗎?他成功了,司馬遷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對孔子高尚品行的讚美發自肺腑,景仰之意流於筆墨、躍然紙上。他成了“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其子孫萬代,繁衍綿長。
他真成功了嗎?他夢寐以求的“大同社會”,他退而求其次的“小康社會”,自他以後,在哪朝哪代實踐過?實現過呢?
-
8 # 史話中國
因為孔子開創了封建社會的主流學派-儒學。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學說就成了封建社會的國學。通俗的講,它就成了考公務員的必備教科書。隨著唐宋元明清,封建社會的代代相傳,它的創始人,孔子的地位也越拔越高。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皇帝在孔子廟的匾額寫上了萬世師表四個大字。從那以後,孔子就成了萬世先師。
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稱號有點太過誇張了。要知道,在百家爭鳴的年代,有不少人的地位都不在孔子之下。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韓非子、墨家的墨子、縱橫家的鬼谷子、兵家的孫子,他們的地位都比較類似。
不過,後來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發現,儒家學說是最適合他們統治的一種工具,因此,儒家學說,得到了統治階級的大力支援,不斷的發揚光大。而且,儒家學說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今不如古,上古年間的三皇五帝是最好的年代。所以作為它的創始人,孔子的地位被拔高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拋開一切來說,孔子自己也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提倡有教無類,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人學先驅。使讀書認字學習文化,不再成為貴族們的專利。所以朱熹說,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
總的來說,雖然儒家學說在現在看來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是,孔子確實是一個偉大的人。
-
9 # 橘色的貓
眾所周知,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了封建統治思想,而且是歷經兩千多年興盛不衰。提起儒家思想就不能不提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的地位被一再拔高,封號更是層出不窮。
在古代,孔子被尊稱為“天縱之聖”,被認為是當時最博學的人。統治者尊稱孔子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等。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其先祖是殷商後裔宋國公族,其五世祖因宋國內亂而避居魯國。
孔子生在素有“禮樂之邦”之稱的魯國。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歎為觀止;晉大夫韓宣子觀書於魯,讚歎“周禮盡在魯矣!”生長在有著悠久禮樂文明傳統的魯地,對孔子形成以“仁”為核心的禮樂思想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傳孔子幼年時,便能以當時敬天祭祖典禮的儀式施行於嬉戲玩耍之中。 孔子提倡“學而優則仕”。他自己也致力於政治活動,在魯國卻始終得不到重用。
為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孔子迫於形勢,不得已離開了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漫漫行程對各國君主進行政治遊說。十四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陷於危險的境地,有幾次還險些喪命。被圍於匡,被嚇於宋,奔逃於鄭,“累累若喪家之犬”,“厄於陳蔡之間”, 絕糧七日。歷經千辛萬苦,經歷重重磨難,治國理想始終未得到實現。
晚年回到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與授道傳業的教育工作。 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卻無疑是最成功的。孔子興辦私學,“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是一條臘肉乾,是當時贄見老師的禮物,只要有願行束脩之禮的,也就是願意在孔子門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會拒絕的。自孔子起,受教育不再是少數
貴族的特權。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之教育宗旨主於“成人”,但因學生的不同資質而各有側重,“因材施教”是其重要的教育方法。因此,他的學生得以發展自己的優長。以“德行”著稱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以“言語”著稱的有宰我、子貢,以“政事”著稱的有冉有、季路,以“文學”著稱的有子游、子夏。
在《論語》中有一個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故事:子路與冉有向孔子請教同一個問題,即聽說了一件事,要不要馬上去做?孔子對子路說:“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對冉有卻說:“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對此發生疑問,孔子解釋說:“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取;子路則勇於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見《論語•先進》)除因材施教外,孔子還主經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復也。”(《論語•述而》)
孔子教育弟子要有一個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孔子教育子路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再如教育子張以“多聞闕疑”、“多見闕殆”(《論語•為政》)。在學習方法上孔子主張要“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孔子還主張學無常師,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對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鑑意義。 孔子作為教育家之成功,成就了他作為思想家之偉大。孔子之後,思孟學派將其學說進一步發揚光大。
至漢武帝時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奉儒學為一尊。若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儒家三不朽的價值評判標準來評價孔子的一生,孔子無疑是一位神奇而不朽的人物。孔子的立德,不僅止於自身道德修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在於他為世人樹立了一套完備的道德修養規範,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凡夫走卒的立身行事與道德修為。
孔子的立功也有別於馳騁殺場、開疆闢土的赫赫武功以及運疇帷幄、治國理民的文功。孔子的功績在於他所創立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綱常被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採用,用以維護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軼序。他的學說被其後學發揚廣大成為影響中國最為深遠的一個學派。中國曆代的志士賢人無不受其思想的浸澤,在他那裡尋找安身立命之本與安頓心靈家園之所。他功績在於對中華文明、中華傳統的不朽之功。孔子倡導“述而不作”,未有獨立之著作,卻對儲存和整理古代的典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論語》是孔子門人記載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保留了孔子的重要言論與思想。孔子的某些精闢言論至今仍被奉為至理名言。 孔子是做為“人倫之楷模,萬世之師表”而被後人尊崇的。
他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綱常被封建統治者用來維繫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維持封建社會的軼序。他授徒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以其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在當時被尊為顯學,漢代被定為一尊,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的思想奠定了中華文化之根,深深地滲入到華人的血液中。在漢代,孔子被經今文學家奉為有德無位的素王。
公元元年,孔子始有封號,漢平帝劉衍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其後,在封建王朝中孔子又屢次被尊封。孔子先後被尊封為“文聖尼公”、“至聖文宣王”、“大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等。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派專員祭祀孔子,祭文仍稱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
據《諡法》說:“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聖善周聞曰宣”。至於“大成”,是讚揚孔子及古聖賢之大成,“至聖”則是說孔子是最高的聖人。由歷代王朝給孔子的封號可見他們對孔子的最高讚譽及對孔子思想學說的尊崇。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至聖先師的地位也在這些尊封中確立下來。
孔子“至聖先師”的地位也日益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誕辰2556週年之際,伴隨著首次“全球聯合祭孔”活動拉開序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主辦了“2005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
就在第二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第172屆執行局會議上,“孔子教育獎”被正式批准設立,這是第一次以華人的名字在聯合國設立的獎項,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項最高級別的國際獎項。這一國際獎項的確立表明國際社會對孔子作為教育家的卓越貢獻的肯定。
“孔子思想是應該有迴應的”,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了,他屬於整個世界。”
-
10 # 十三沒有三
孔子生活在大動亂大變革大發展的春秋戰國時期,他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
孔子開啟了尚學之風,認為人人都可以學習。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語錄還被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綱常倫理也被歷代君王所推崇。
-
11 # 道成肉身
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萬世師表,是因為他開創了封建時代的兩千年人文文化。被稱為萬世師表,其實過譽了。在當今時代,孔子的思想已經過時了,不可能成為新時代的主流人文思想。但孔子的精神,其傳承周文王的那種建立人間禮制的精神,將被後人傳承下去。
孔子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出現的精神領袖,開創了符合封建時代的人文規則。對促進當時的社會進步,穩定人心具有積極的作用。孔子的思想根源,可見於《易經》中的十翼,形式脫胎於周禮。為了弘揚他的思想,開館收徒,開創了中國教育的先河。而其“有教無類”的觀點,贏得了更多的人心。其修身持家治國的觀念,更是符合了當時的社會潮流。
任何事情的出現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孔子的思想在中國整個封建時代,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也禁錮了人性的自由突破,被統治階級利用,本質上具有宗教的意義了。
人間總要有一種共同的意識形態,來凝聚人心,確定利益的立場。孔子思想所以在五四時期被打破,就是他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潮流。
今天為什麼又提出了孔子的思想呢?其實提倡的不是孔子的思想,而且懷念孔子的開創精神。新的時代在呼喚新的道德規範,如今的社會,人心失去了歸宿感,世界潮流在融合中碰撞。華人需要新的精神家園,時代在醞釀新的孔子。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每個人都在身心分裂中尋找答案。
-
12 # 衍眾玄涼
因為孔子是第一個儒傢俬人講學的,為後世做了一個示範,這是打破‘學在官府’開創私人辦學第一人。他打出又教無類的旗幟,培養三千弟子,賢人七十二。其教學原則是很牛逼的。
而且,第一部傳世的文學作品《詩經》就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
第一部史書《春秋》孔子是作者。
自從漢武帝擺黜百家毒尊儒術之後,儒生都有意無意的付會為孔子門生,推崇孔子學說,自認為是儒學正宗。
就因為這樣對老師加至聖的帽子這是必須的,而是孔子的思想確確實實的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所以‘萬世先師’確實是毫無疑問的。
-
13 # 東南幕府
在沒有法制制度的封建社會。
孔子創立了社會管理道德體系,文化體系,禮法體系,為社會的穩定向前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14 # 溪仔X的歷史文化觀
孔子是作為“人倫之楷模,萬世之師表”而被後人尊崇的。萬世先師來源於臺南市孔廟的贊孔子聯:叢集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他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綱常被封建統治者用來維繫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維持封建社會的秩序。孔子授徒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以其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在當時被尊為顯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的思想奠定了中華文化之根,深深地滲入到華人的血液中,所以人們稱孔子為萬世先師。
孔子在古代也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中國自漢朝以來,皆尊奉孔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西元739年),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加諡為元聖文宣」。祥符五年(西元1012年),改諡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西元1307年),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明世宗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題為「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清世祖順治二年,(西元1645年)定諡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到順治十四年(西元1657年),改稱「至聖先師孔子」。故「至聖」二字,為孔子諡號也
-
15 # 一杯紅酒370
如果說老子是守道者,是末代天師,那孔子可以說是傳道者,是首位聖師。
孔子的理想是“克己復禮”,是歸返於“大同社會。”
但前路漫漫,孔子愈挫彌堅,“知其不可而為之。”
此等精神,歷二千五百年,已化為我們這個民族及國家精神的一部分,也印在每個華人的文化胎記上。
孔子的時代
孟子說孔子的時代是: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君者而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一言以蔽之:禮壞樂崩。
彼時,“邪說橫行,處士橫議。”
胡適舉了老子、少正卯、鄧析三個人的例子,把老子置於碌碌眾人的地位,我真是無話可說了。
對於時勢生出的種種反動,胡適在此用“反動”一詞,意欲何為呢?他要反的是什麼?他想象中沒有反動的世界會是什麼什麼樣子呢?
反“無道”為“有道”?
這應該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棲棲遑遑以奔的理想吧?
《易》
胡適先生認為:“研究孔子學說的人,須用這書和《易傳》、《春秋》兩書參考互證,此外便不可全信了。”所以在此章中著重講了《易》及對孔子的影響,及孔子對其的反影響。
而我未系統、認真的研讀過《易》與《春秋》,所以沒有底氣發表自己的見解,姑妄評之,姑妄議之吧。
胡適認為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都在一部《易》中,其中有三個基本觀念:
易、象、辭。
1)萬物的變動不窮,都是由簡易的變作繁賾的。
2)人類社會的種種器物、制度、禮俗,都有一個極簡易的緣起,這個緣起,倒是象。
3)這種種“意象”變動作用時,有種種吉凶悔吝的趨向,都可以用“辭”表示出來,使人動作都有儀法標準。
故孔子在《繫辭傳》中說: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易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逝者,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無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已也。
現在的萬物萬化,追根溯源,都是從極簡處來,若能明瞭極簡的原由,便可推知後來,即“彰往而察來。”即“溫故而知新。”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象
易也者象也。
四象之前為兩儀,象為陰陽運化所顯,這類似於一個規劃、一個藍本、一個運籌。它是物之所成的基礎。
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象是什麼?我覺得象如同物理世界裡的比原子構成中的粒子還要小的粒子,若陰陽二所的排列組合,又如同網路世界裡構成位元訊號的0和1,它自在無質無物的狀態,所以它有變成任何物質的可能是構成世界任何物質的原料和任何資訊的程式碼。
而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象的形容而已。
辭
《易》64卦,384爻,每卦每爻都有一個象,但單靠一個象還不夠,所以: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在告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
我這樣理解:易為變,為天之執行之道。象為天道執行所顯,示為爻。聖人為老化百姓,以辭釋爻。不過,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昔者有伏羲,乃通天之人,觀天之象,執天之行,所以創八卦;至周公,又推演,進一步加以闡釋,注入太多自己的觀點解釋,人為者,偽也;再至後世,因資訊傳遞的層層衰減,資訊解析的層層誤會,不可避免地會越來越遠離聖人的本意,越來越遠離事物的本真。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反過來也就是說,仁義即出,意味著大道已廢。廢不意味著消失、消亡,是意味著隱去。道始終在,無論人為把世界變的怎樣光怪陸離,道垂於天際,悲憫地看著萬物相互競爭、碾軋,他只是不語,默不作聲,耐心等待著通天聖人的再世。
4、孔子的正名主義
若要正名,必要概念,則必會囿於以面概全,以點概全。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道不可道,常名又如何正呢?
孔子為什麼要正名?他要正什麼名?又怎樣來正名呢?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孔子應運而生,根本上是為了正“道”。他要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但是,為人王者,已經脫聖向俗很多很多年了。自伏羲以來,內聖外王的天道傳承在此時已經出了問題,導致禮壞樂崩,天下已經失去了天倫秩序。
孔子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擔當起修復天道的專案經理。可惜,他這個自命的專案經理,甲方不認可,乙方不認可,還有其他工程隊的大小老闆們提出了各自的修補方案。林林總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且都以為自己才是名牌的、正牌的,這就是當時“百家爭鳴”的本來面目。
本來,正常的王道世界,寧靜虛極,Teana無聲,萬物本分。現在好了,如同一群蒼蠅飛來,嗡嗡作響,一刻不得閒了。
孔子的正名主義主要體現在一部《春秋》。
《春秋》大概做了三件事:正名字(類似於提概念、下定義,撥亂反正各類詭辯歪說);正名分(就是明確各安其本分,各負其職責,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明褒貶(提倡什麼,反對什麼)。
大道自上而下塌落下來,要在這片瓦礫廢墟里重建大道,那隻能反其道而行之。本來是道化育萬物,自道而下,分別為德、仁、義、禮、智、信。(《素書》原始章言: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從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孔子的修復工程則從立信開始,一層層的重構信、智、禮、義、仁、德,而最終返於大道。
其實,這是一項不可逆的工程。一個蘋果爛掉以後,從微觀層面、從分子、原子的層面來看,構成蘋果的物質總量並沒有變,但無論如何,用這堆爛掉的腐朽之物,怎麼可能復原成以前的那個蘋果呢?即使是生物技術發展到了那種地步,能化腐朽為神奇,複製出一枚和從前爛掉的一模一樣的蘋果,可這枚神奇的蘋果,真的就是那枚當初掛在枝頭的那枚砸在孔子腦袋瓜的蘋果?
5.一以貫之
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一個小故事即可說明: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當時,天下人好象都知道孔子要搞一項偉大的,“道”之修復工程;同時,天下人好象也都知道,孔子不可能完成這項工程。
而孔子好象從來沒有絕望過,發揚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精神。
雖千萬人,吾往矣。
又一個關於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
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乃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多麼狼狽,其精神篤定,一以貫之。
其貫這以一的,胡適引曾子的話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忠,謂盡心為人;恕,謂推己及人。
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之意。
“忠恕”是孔子守道、複道的行為規範,而不是他一以貫之的目的。
孔子的目的在他的行為後面,是返歸於道,先修人倫,再復天道。孔子生時,沒有實現他的理想,他去世後,他的賢徒賢孫們,已沒有誰有勇氣繼承他的志願。知其不可而為之,唯孔子耳!
孔子在當時,脫離了他的能力、脫離了他的時代、脫離了他的本分。
但是,沒有人出來,王者不出,諸侯不出,天師不出。只有孔子義無反顧,從修身起、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提出了一系列主張。天塌下來了,總得有個高個子扛著吧?孔子就是當時的那個高個子,當所謂計程車人不再擔當,當所謂的天子諸侯已經墮落時,他挺身而出。
孔子所以能成為聖人,除了他的學識之外,其“忠於己道,恕於他途”的精神,如當時一片昏暗裡燃起的一點燭光,為迷惘的人指出了方向;他的人格魅力,在當時,已然是一座讓人仰止的高山。
聖,古作聖,通也。口耳相傳於人王,王師也。如岐伯、許由、太公、老子等,他們承擔著傳承天道、教育人主的職責。然而到了孔子時代,王師不師、王者不王、侯者不侯,大道即隱。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慄,吾得而食諸?”
孔子欲以正名為基礎,潛移默化王公諸侯,但王公諸侯為政的目的,只是想短平快地實現自己的一私之慾,至於己身之外的天下,管他洪水滔天,又與我何干呢?
天下沒有一個敢擔當之人,孔子周遊列國十餘載,為人主者、為人大夫者,對孔子及弟子不過是“敬,而遠之。”匡扶正義的大業,誰也不願擔當,擷孔門之學對己有利者擇而用之。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孔子對現實看的透透的,但又不甘心,於是退而著春秋、詩、書、禮、樂、易等等,創辦私學,廣收弟子,他要將道之大統永遠流傳下去。
他成功了嗎?他成功了,司馬遷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對孔子高尚品行的讚美發自肺腑,景仰之意流於筆墨、躍然紙上。他成了“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其子孫萬代,繁衍綿長。
他真成功了嗎?他夢寐以求的“大同社會”,他退而求其次的“小康社會”,自他以後,在哪朝哪代實踐過?實現過呢?
-
16 # 史話中國
因為孔子開創了封建社會的主流學派-儒學。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學說就成了封建社會的國學。通俗的講,它就成了考公務員的必備教科書。隨著唐宋元明清,封建社會的代代相傳,它的創始人,孔子的地位也越拔越高。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皇帝在孔子廟的匾額寫上了萬世師表四個大字。從那以後,孔子就成了萬世先師。
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稱號有點太過誇張了。要知道,在百家爭鳴的年代,有不少人的地位都不在孔子之下。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韓非子、墨家的墨子、縱橫家的鬼谷子、兵家的孫子,他們的地位都比較類似。
不過,後來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發現,儒家學說是最適合他們統治的一種工具,因此,儒家學說,得到了統治階級的大力支援,不斷的發揚光大。而且,儒家學說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今不如古,上古年間的三皇五帝是最好的年代。所以作為它的創始人,孔子的地位被拔高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拋開一切來說,孔子自己也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提倡有教無類,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人學先驅。使讀書認字學習文化,不再成為貴族們的專利。所以朱熹說,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
總的來說,雖然儒家學說在現在看來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是,孔子確實是一個偉大的人。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了封建統治思想,而且是歷經兩千多年興盛不衰。提起儒家思想就不能不提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的地位被一再拔高,封號更是層出不窮。
在古代,孔子被尊稱為“天縱之聖”,被認為是當時最博學的人。統治者尊稱孔子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等。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其先祖是殷商後裔宋國公族,其五世祖因宋國內亂而避居魯國。
孔子生在素有“禮樂之邦”之稱的魯國。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歎為觀止;晉大夫韓宣子觀書於魯,讚歎“周禮盡在魯矣!”生長在有著悠久禮樂文明傳統的魯地,對孔子形成以“仁”為核心的禮樂思想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傳孔子幼年時,便能以當時敬天祭祖典禮的儀式施行於嬉戲玩耍之中。 孔子提倡“學而優則仕”。他自己也致力於政治活動,在魯國卻始終得不到重用。
為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孔子迫於形勢,不得已離開了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漫漫行程對各國君主進行政治遊說。十四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陷於危險的境地,有幾次還險些喪命。被圍於匡,被嚇於宋,奔逃於鄭,“累累若喪家之犬”,“厄於陳蔡之間”, 絕糧七日。歷經千辛萬苦,經歷重重磨難,治國理想始終未得到實現。
晚年回到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與授道傳業的教育工作。 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卻無疑是最成功的。孔子興辦私學,“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是一條臘肉乾,是當時贄見老師的禮物,只要有願行束脩之禮的,也就是願意在孔子門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會拒絕的。自孔子起,受教育不再是少數
貴族的特權。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之教育宗旨主於“成人”,但因學生的不同資質而各有側重,“因材施教”是其重要的教育方法。因此,他的學生得以發展自己的優長。以“德行”著稱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以“言語”著稱的有宰我、子貢,以“政事”著稱的有冉有、季路,以“文學”著稱的有子游、子夏。
在《論語》中有一個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故事:子路與冉有向孔子請教同一個問題,即聽說了一件事,要不要馬上去做?孔子對子路說:“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對冉有卻說:“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對此發生疑問,孔子解釋說:“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取;子路則勇於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見《論語•先進》)除因材施教外,孔子還主經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復也。”(《論語•述而》)
孔子教育弟子要有一個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孔子教育子路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再如教育子張以“多聞闕疑”、“多見闕殆”(《論語•為政》)。在學習方法上孔子主張要“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孔子還主張學無常師,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對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鑑意義。 孔子作為教育家之成功,成就了他作為思想家之偉大。孔子之後,思孟學派將其學說進一步發揚光大。
至漢武帝時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奉儒學為一尊。若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儒家三不朽的價值評判標準來評價孔子的一生,孔子無疑是一位神奇而不朽的人物。孔子的立德,不僅止於自身道德修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在於他為世人樹立了一套完備的道德修養規範,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凡夫走卒的立身行事與道德修為。
孔子的立功也有別於馳騁殺場、開疆闢土的赫赫武功以及運疇帷幄、治國理民的文功。孔子的功績在於他所創立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綱常被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採用,用以維護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軼序。他的學說被其後學發揚廣大成為影響中國最為深遠的一個學派。中國曆代的志士賢人無不受其思想的浸澤,在他那裡尋找安身立命之本與安頓心靈家園之所。他功績在於對中華文明、中華傳統的不朽之功。孔子倡導“述而不作”,未有獨立之著作,卻對儲存和整理古代的典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論語》是孔子門人記載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保留了孔子的重要言論與思想。孔子的某些精闢言論至今仍被奉為至理名言。 孔子是做為“人倫之楷模,萬世之師表”而被後人尊崇的。
他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綱常被封建統治者用來維繫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維持封建社會的軼序。他授徒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以其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在當時被尊為顯學,漢代被定為一尊,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的思想奠定了中華文化之根,深深地滲入到華人的血液中。在漢代,孔子被經今文學家奉為有德無位的素王。
公元元年,孔子始有封號,漢平帝劉衍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其後,在封建王朝中孔子又屢次被尊封。孔子先後被尊封為“文聖尼公”、“至聖文宣王”、“大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等。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派專員祭祀孔子,祭文仍稱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
據《諡法》說:“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聖善周聞曰宣”。至於“大成”,是讚揚孔子及古聖賢之大成,“至聖”則是說孔子是最高的聖人。由歷代王朝給孔子的封號可見他們對孔子的最高讚譽及對孔子思想學說的尊崇。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至聖先師的地位也在這些尊封中確立下來。
孔子“至聖先師”的地位也日益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誕辰2556週年之際,伴隨著首次“全球聯合祭孔”活動拉開序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主辦了“2005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
就在第二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第172屆執行局會議上,“孔子教育獎”被正式批准設立,這是第一次以華人的名字在聯合國設立的獎項,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項最高級別的國際獎項。這一國際獎項的確立表明國際社會對孔子作為教育家的卓越貢獻的肯定。
“孔子思想是應該有迴應的”,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了,他屬於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