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笑貫長天

    這個與各個朝代的風尚有直接聯絡!

    大唐崇尚詩歌,所以最有才華的人都去寫詩歌,詩歌的佳作也最多。

    到了宋朝詞興盛了,相對來說詩歌就沒落了,跟風的才人把注意力都用在詞的上面,即便是蘇軾詩詞俱佳的人物,也是詞比詩出色得多。

    再向後推,元的曲,明清的小說也是如此的情況。

    再者,每一種文體的素材也是越寫越少,越往後再素材的原則就越困難,越是有才華的人也是越不喜歡走別人走過的路,至於創新路又談何容易啊!

  • 2 # 未曾識得回家路

    唐以後的詩之所以無法超越唐代,那是與唐代所處的特殊環境和歷史使命有關的。後朝歷史無法複製這樣的機緣巧合,自然也就無法超越了。

    之所以會產生唐詩的鼎盛,無外乎有以下九種情況:

    其一,百花齊放。

    唐朝自李世民初創以來,便積極與周邊夷盟進行文化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樣一來,無形中便為眾多的文人騷客,創造了一個有利的條件,讓他們在創作的技巧和眼界上有所拓寬。他們可以寫夷盟的各種題材,文風開闊了,素材也豐富多樣。

    各種文化的合融,這樣的百花齊放的方式,給了詩歌以蓬勃的生命力。

    其二,君臣表率。

    唐朝有許多的皇帝,其本身便是一位詩人。譬如說李世民,他便是武能安天下,文能作翰林的皇帝。其中有一首‘’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詩,便是他寫的。

    正因為皇帝的表率,許多大臣便跟風而至。還有唐朝的科舉制度,便有詩考的一項。文人要入仕,首先要詩寫得好才行,學子們爭相鑽研詩歌,詩風大振,也便席捲天下了。

    其三,國運昌盛。

    唐朝在貞觀之治的帶動下,其經濟和國力,可謂空前的興盛。當時的毗鄰無不望風稱臣。

    這樣的鼎盛時期,無疑振奮了文人們的創作激情。他們那種打了雞血的興奮,正好可以盡情的釋放在詩歌上。還有經濟作為其後盾,讓他們在創作中也無後顧之憂。

    其四,文人不得重用。

    唐朝的文人雖可透過科考進仕,但大多數官運不是很好,好多文人都是懷才不遇,抑鬱而終的。一腔熱血,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也只能舞文弄墨,傾注在詩歌上,藉以自慰。寫詩之風,自然成了人們打發時日最好的工具了。

    其五,禪文化的興起。

    自從達摩來到中國,禪文化從南北朝,便慢慢興盛起來,直至唐朝達到了鼎盛。文人們開口便是佛理,閉口便是參禪,如此便形成了文人禪。

    文人禪的興起,無疑給詩歌注入了新的活力。詩人們把禪理融入到詩裡,寫出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哲理詩。譬如王維,他便是禪詩合一的詩人。

    禪重意境,詩也重意境。以禪意入詩,自然也就提升了詩的意境。

    其六,前朝的鋪墊。

    唐朝以前的時代,都陸續的有寫詩的人存在,但他們的主流不在寫詩上。譬如魏晉時期的大談玄學之風,注重文章義理的學術研究,還有劉勰的聲律學說的興起,都為後期的詩歌,在用詞技巧上作了鋪墊。

    唐朝以前的詩歌不是主流,自然無多好詩存在。可正因為他們在詩歌技巧上的考究,為唐詩的壯大埋下了伏筆。

    其七,初興時的雄起。

    但凡每一個朝代的初興時期,人們都是異常興奮的。因為人們看到了好的盼頭,覺得來之不易,自然也會倍加的雄起。在文化上也不例外

    ,尤其是詩歌。

    而詩的為量,需要一種雄起的意境,讓其無限拓展,初興時的雄起便產生了這種意境。初唐時的四傑,也便應運而生了,藉著初興的雄起,也便寫出了氣吞山河的好詩。

    其八,黎明前的企盼。

    你可知道最讓人生起嚮往之心,是什麼時候?那便是黎明之前。正因為黎明未到,所以便嚮往得到,倘若離黎明尚久,人們便失去盼頭。唯有這要到未到之時,最讓人神往,也最讓人為之奮進。

    哪個朝代的更迭,不會生起無數為之奮進的志士豪傑?好詩也不例外。

    好詩必須在好的土壤裡,或是有企盼能催其發芽的土壤裡,才能誕生。而唐朝的安史之亂後的復興過度期,便產生了這樣特殊的土壤。從而也便產生了像李白、杜甫這樣的難以逾越的大詩人。

    其九,好的素材已用盡。

    唐朝繁榮的土壤,培育了唐詩的鼎盛,詩人層出不窮,好的題材也便讓他們挖得殆盡,只剩下殘羹剩飯讓後人去拾掇。無異於江郎才盡,也只有望洋興嘆的份。

    所謂時勢造英雄嗎,過了這個村也就沒這個店了。

    都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再鼎盛的時期,它也只能曇花一現,只能讓後世瞻仰了。唐詩便是如此。

  • 3 # 周觀魚

    這主要是由時代的特質造成的,時勢造就英雄,時勢也造就文化。每個歷史時期都有相對固定的文化表現形式,比如我們常說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是時代文化特徵歸類。唐詩是歷代詩文化的巔峰,群星璀璨,經典無數,好詩句基本被唐人寫盡(非誇張)。後代的詩從總體質量上無法超越唐詩,這其中有四個重要的原因:後來的朝代不具備唐代的特殊歷史節點、與唐朝的政權特質有差別、與唐朝的文化風尚有差別、受素材資源的限制。

    首先唐朝所處的特殊歷史節點是後來的朝代不具備的,唐朝之前的隋朝,雖然國運不長,但隋朝是一個世界性的朝代,它前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距離唐朝並不遠,那是一個戰亂紛爭、民族交融、南渡北上呈現出無限“動態”的歷史時期。魏晉的玄學、外來佛學等思辨哲學經過華夏文明的徹底洗禮,給中國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隋朝終結了南北朝的亂局,文化也漸漸出現交融聚合的新氣象,而唐朝很快就從隋朝拿到了接力棒,所以唐朝具有一個文化蓬勃向上發展的先天優勢,魏晉時賦文是相當華美,華麗轉身之後,便給唐詩奠定了深厚基礎。

    其次是唐朝的政權特質,它是一個多民族大融合的統一王朝,其開放程度居中國曆代之冠,是後來的宋朝、明朝和清朝完全無法相比的。唐朝是個文武並重的王朝,沒有進入文官官僚控制的社會模式,武將的活躍度對文化是有著間接影響的,使得唐朝的文化沒有死水一潭。詩作為唐人最常用的文化文學表現形式,也被注入了相當的活力。後來的宋朝的宋詞雖然也很厲害,但詞的限制是很嚴格的,遠不如詩的活躍度,這也是唐宋在文化特質上的重大區別。

    再次是唐朝的文化風尚與後代不同,由於唐朝皇帝與胡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使得整個王朝的性格呈現出一種大氣磅礴的形態。各種西域人士、外來使節在唐代的文章小說中出鏡率非常高,在朝為官的也多不可數,日本是最服中國唐朝的,當時派遣很多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社會風氣變得相對寬鬆,看唐代女子的服飾和性格表現,就明顯與後來的宋明清不同,因為此時中國文化還沒有被理教所束縛。“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明朝以後就再也寫不出這樣的生活味時足的詩了。

    最後是受資源的限制,後代的人寫詩再也跳不出唐人的範圍。詩所描繪的無外乎景色、人情、社會、情感,這些方面幾乎都被唐人寫到了。宋人搞出來的詞,是一種“工整美”,而唐人的詩是一種“自由美”,元朝受限於統治者的文化素質,流行的是元曲這種民間俚俗文學,明清在這方面沒有建樹,轉而投向了小說體。

    我們隨便翻一翻書,就可以找到無數唐人的絕代經典,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唐詩是中國文化的一座高峰,它是時代所造就的燦爛文化,已經成絕響,無法超越。

  • 4 # 肖走地球還是圓的

    唐詩, 中華文化一座迄今無法超越的歷史豐碑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並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充套件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中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至今現代華人一想起詩,第一個聯想的仍然都是唐詩宋詞,很明顯,唐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絕無僅有的,先後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還有少有才名的白居易所做的詩,均為歷代之最,在文學史的價值都很高。唐代為後世留下有名詩作的詩人,數以千計,並流傳下了6萬多首詩。

    在以後的朝代裡,人們普遍形成了一種認識,都認為讀唐人的詩久了,自己也就成了詩人。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歷代公認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它不僅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浩大風氣,清明的政治,以及統治者的推崇,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如唐代科舉制就要專門的考詩歌。

    且唐代的詩人多喜歡遊歷,比如李白、杜甫都是遊遍了大半個中國的詩人,大江南北的遊歷使得詩人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極其豐富。佳作迭出,屢屢不絕,且佳作數量驚人。

    從社會發展的背景來看,唐代是中國古代最為開放最為自由的朝代,當時的文藝新潮不斷引領時代方向。而宋代則是中國的封建王朝國力首次達到極致的時代。

    這兩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都有著不可複製性,之前之後都不再有這樣的經濟、政治都發達,同時對文學和文藝又都比較寬容,也就是思想禁錮比較少的朝代了。相比之前的漢魏及至五代十國和隋,那些朝代都是戰亂頻仍,北方少數民族的遊牧部落不斷襲擾,國力始終也沒有達到唐宋時的水平。而其後的元代則是蒙古貴族把中原大地當成了掠奪的勝宴。明清則更是在宋朱理學的影響下,開始對人的思想,有了更嚴厲強大的禁錮。

    因此,唐代以後的文人們,再也沒有唐時寬鬆的創作環境了。無論是思想上,社會氛圍上,文學題材上都越來越狹小,越來越貧乏。而且一種文學形式發展到極致,發展到巔峰之後,如果沒有天翻地覆的創新的話,它後來的路只能越走越窄了。同樣由於唐詩成就太高,使得後人很難超越,逼迫後世的文人另闢蹊徑,開發新的文學領域,比如宋詞的出現與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總之,唐代的詩歌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是中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地位。

    後來的文化發展史也反覆證明,唐詩宋詞是很難超越的,或者乾脆說後人根本無法超越了。有一種現象似乎具有規律性,每一種文學形式發展到極致的時候,此後無論後人們如何努力,都無法再複製它的盛況,別說對它進行超越了,同樣今人也永遠無法再超越唐詩的興盛了。

    換個角度看,也許這正是文學永恆魅力之所在,它是一種博大盛況獨有的孤獨之美,是後人永遠無法企及的審美巔峰,願後人在仰望巔峰詠歎之時,同時在唐詩審美的海洋當中,恣意暢遊,樂而忘還,這不更是一種永恆普世的審美盛況嗎?

  • 5 # 明月奴

    唐詩無法超越的原因我認為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承接隋朝重新開創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北方的雄渾與南方的柔美,貴族精神與文化藝術,帝國內部形成的發展共識,與民休養的政策,這些舉措和都是對中華大地歷經幾百年戰亂的一次重新修復。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頻繁,經歷西晉短暫的和平即步入紛亂,北方政權更迭,胡漢雜居,南方則是爭權奪利政變不止,人民需要和平國家需要強大,中華風物需要再次煥發強大的生命力,隋朝就有了這樣的氣象,可惜隋朝二世而亡令人不甚唏噓。那麼這個歷史性的機遇就落在了新王朝的肩上,唐的創立者沒有讓天下再次陷入混亂這是天下世額手稱慶的事情。

    第二、王朝具有超邁古今的包容精神,萬國來朝,文化藝術,物質創造都空前的繁榮,一切浪漫而富有創造力,長安就是當時文化藝術商業的中心,唐朝好比是啟蒙時期的法國,長安一如當時的巴黎,聚集著世界上最有創造力思想的人物,精神自由個性解放。這裡忽然想起宋朝,宋朝頗像後來的德國,理性思潮盛行但是枯燥乏味,精神趨於嚴格。

    第三、科舉制度完善,在取士方面詩是一項重要的考查內容,從制度上保證了詩這種文學體裁的普遍和繁榮,同時高層對詩的態度內容也持開放的態度,即使是中唐,白居易並不會因為寫了《長恨歌》,《琵琶行》獲罪於朝廷,整體的包容士人的精神風貌是往後時代無法比擬的,就像蘇軾因為寫了一些帶有諷喻意味的是差一點就被殺頭,當中還有像沈括這樣的人物落井下石,可見後代的言論自由控制有多嚴格,更別說明清時期了。

    第四、唐朝是一個新舊制度交融的朝代,世家大族的實力仍然存在,這是客觀事實,世家大族的子弟大多才華出眾文學修養深厚,如杜牧,柳宗元,王維等等。同時科舉制度打破的平民與貴族的隔離,寒門子弟可以透過讀書改變命運,而晉升上流社會必備寫詩聯句的基本修養。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也都是很好的詩人,尤其李隆基擅長音律也曾自度《霓裳羽衣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第五、唐朝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國家的強大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在文化上必然表現出自信,敢於天下先。

  • 6 # 淺淺閱讀

    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是一個詩的國度。而唐詩是中國五言七言古今體詩的高峰。為什麼詩在唐朝得以蓬勃發展歷久不衰?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先單從經濟方面來說,唐朝從七世紀建國初到八世紀安史叛亂之前,在這前前後後的100多年,大唐王朝的經濟一直處在上升的階段。特別是在唐玄宗時代,經濟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所以經濟的發展勢必帶來文化的繁榮。

    從民族融合的角度來說,大唐帝國是建立在五胡十六國極其紛擾混亂的局面上的,是一個國內各民族由鬥爭到融合的過程。民族的融合再再加上日益頻繁的國際文化之間的交流,為各位詩人的修養和創作提供了大量的養料和素材。如果沒有寫作的素材,即使是天才的詩人,也是不能閉門造車的。

    從選拔人才的角度來說,唐朝開創了科舉制度。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就是透過考查詩詞歌賦。這種決定了仕子前途的考試,也直接促進了詩歌的創作和發展。

    以上所有的原因綜合起來就使得唐詩的盛況空前,後繼為難了。

    其實,最不容忽視的是我們不得不說唐朝出現了很多天才般的詩人。從建唐初期的“初唐四傑”一王勃,楊炯,盧照鄰與駱賓王到狂放的“吳中四士”一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和包容,乃至後來的詩佛王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邊塞四詩人:王昌齡,王之渙,高適和岑參,尤其是王昌齡號稱詩家天子王江寧,還有“小李杜”之稱李商隱和杜牧,無不具有驚人的天賦,堪稱曠世奇才。這些人既然被冠以佛,仙,魔,鬼,天子的稱號,其創作的高度和達到的藝術成就,後世之人只能是望其項背。正所謂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7 # 煮酒論詩

    中國是一個詩樂的國度,有“大樂與天地同和”的思想.在華人思想中,文明的程序、朝代的更替是宇宙節奏的一種呈現,作為人類社會的文化活動也是一種有節奏的運動.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就表達了中國文化史一種有節奏的美的運動.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的創作在廣義上講都與音樂有關,在文字上都追求適合吟詠或歌唱的韻律,在內容上體現天地節奏和人類心音.中國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從內容和形式上既有傳承又有自我獨立,形成了一部中華文化美的樂章,其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是這部樂章中最美妙的音符.唐詩中運轉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態的生命節奏;宋詞裡輕巧尖新的意境美學和纏綿綺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蒼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風流倜儻的浪子情懷;明清文藝中的色彩斑斕的人世畫卷.構成中國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歷史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代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頻繁,國力強盛,呈現出一派興盛的輝煌局面.自太祖開國,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間,採取了開明的政治,使李唐社會保持了長期的穩定,經濟上也得到持續的發展,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促使了唐代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唐代推行以詩取士、以書取士的科舉制度,進士科的考試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考詩歌創作,這樣詩歌寫得好壞直接關係著一個人的政治前途.以詩取士從制度上帶動了整個社會崇尚詩歌的風氣,從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從達官貴人到引車賣漿之徒,無不以能詩為榮.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詩歌的熱烈愛好者,他們不僅經常自己寫詩,而且也常常鼓勵別人寫詩,並大力提拔能詩者,為詩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詩歌是構築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豐碑,唐代的詩歌空前繁榮,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成為大唐王朝時代的文化標誌.詩歌是唐代藝術精神的集中點,詩歌不僅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現出社會繁榮興旺、人文精神昂揚蓬勃的大唐氣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詩是中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唐代三百餘年的歷史中,詩歌特別繁榮.唐代詩歌體裁多樣,風格各異,他們的作品之多、題材之廣、內容之豐、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絕後的,流傳於後世的詩歌就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代詩歌的繁榮造就了很多偉大的詩人,唐代的詩人特別多,他們有的被後人貼上了“標籤”,成為“品牌”,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怪李賀等. 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表達人生悲歡的;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形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絕句和律詩.唐代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把中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

    唐詩美麗,唐詩的最大特點是生機勃然,氣象崢嶸,異彩紛呈,猶如春天,萬木競發,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這就是唐代的生氣.唐詩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濺的火花,走進唐詩,猶如走進春天的森林,鳥語花香,清芳撲鼻. 唐詩多以丰神情韻見長,字裡行間充滿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閃灼著自由和歡樂. 唐詩有著生龍活虎騰踔的節奏,在一氣到底而又纏綿往復的旋律之中,有著欣欣向榮的情緒,即使是感嘆人生孤獨、描寫邊關征戰的詩歌也是流暢、優美、輕快.唐代詩歌的頂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莊子的飄逸和屈原的瑰麗融而為一,奏出了唐代詩歌藝術的最強音,被稱為盛唐之音,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的極峰.唐詩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到現在在中國還流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 "的口頭禪,可見華人對唐詩的熱愛.

    詞,又名近體樂府、琴趣,還被稱作詩餘、長短句.這許多名稱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係,並與漢樂府、唐詩等有一定的內在聯絡.宋之詞就是配合新興樂曲而唱的歌詞,是按照某種樂調曲拍之譜填制的歌詞.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調"或"詞牌",按照詞調作詞稱為"倚聲"或"填詞",相當於現代歌曲的歌詞.詞是在漢樂府曲調和唐詩格律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用五、七言長短參差的句式、變化多端交替迭代的格律和音韻,表達出輕巧尖新或豪放雄闊的意境與纏綿綺靡或慷慨激昂的人生情感.北宋後期詞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心態,成為被之管絃的歌唱文體.宋詞唱法早已失傳,現已成為失卻"聲情"的半璧"啞詞".但讀者當時的倚聲或後來依譜所填的詞,仍然可以從其字裡行間感受到音樂節奏之美,或纏綿宛轉,或閒雅幽遠,或慷慨激昂,或沉鬱頓挫,宋代詞人創造出了離合迴旋、若往若還、情景交融的美妙藝術境界,令人蕩氣迴腸,有一種感染力量.如果宋詞唱法能傳到現在的話肯定不亞於當今歌壇. 如今宋詞只有"文情",沒有聲曲,是世界藝術史上無可追補的千古恨事。

  • 8 # 致力中國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特色,是沒有可比性的,唐詩的成就最高,宋詞的成就最高,元曲的成就最高,明.清的小說成就最高,是不能以一蓋全只偏面強調一方面的。如果單說詩的話,那是因為唐代人把各種題材的詩都寫遍了,後人很難再有新的突破和新的高度。

  • 9 #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這事兒我有一個獨到的見解。若不對望大家斧正啊,中國的漢字。常用的在5000到1萬之間。這1萬個字組合成五言律詩,七言律詩本就不是很多。再要要求合轍押韻的的話就更少啦。在唐朝,近300年的歷史中,出現的有名的詩人將近3000人。不出名的還不會有幾十萬人。一人一生做個幾百首詩的話,那是什麼概念?多麼龐大的數字。所以把漢字能組合的,排列方式。全部都用完啦。後人又不能抄襲。並且就算你無心抄襲。好不容易三年憋出兩行詩的時候,一看唐朝人已經寫在那兒啦。這就沒法繼續進行下去啦。

    宋朝人呢,就想了一個名堂,改弦易張。那我就寫詞吧。我用長短句行不?

    元朝了啊,唐詩宋詞都被別人寫完了。那些牛人,關漢卿那王實甫啊!我就整點兒小曲兒,讓你們去唱吧。就是把宋詞拔高加寬,加長。把一個故事用詞的形式寫下來。

    到了明朝和清朝。唐詩宋詞元曲,都達到了一定高度很難突破呀。但那些學者們又不能閒著呀!所以我就整一篇文章把這些都加進去。這樣,你看四大名著裡面包含了什麼唐詩宋詞元曲。幾個人物一條主線,夾進那些,高雅的東西,這就出現了小說。

    而我們現代人吶!就能整一些像那些趕海歌呀。梨花體啊。也就這樣啦。不是我們現在人沒才學,是我們在創新。您以為然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伊朗海軍司令稱將調集17,000艘船隻舉行軍事演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