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雨會來李述義

    因為漢初經歷了秦未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國庫空虛。經過文景之治,休養生息,國家才逐漸強大起來。而唐朝雖然也經歷了隨末農民起義,也經歷了天下大亂,但隨文帝時期國庫充盈,多是因煬帝徵高麗,修大運河(不否定歷史功績),導致天怒人怨,才使天下大亂。而李唐平定天下後,國庫仍很富裕,加上李唐,特別是有雄心勃勃後李世民文治武功,其手下大將李靖、徐茂功等人又善於打惡仗、大仗。而漢初卻採取了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治理國家。二者対比,自然是唐三年就滅突厥,而漢用了60年,直到出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用了才滅匈奴。

  • 2 # 舊詞新說

    漢朝和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輝煌、兩個大統一的朝代。直到今天我們自稱漢族、漢人。在國外一些國家還有唐人街,可謂聲名遠播。

    漢朝初建,匈奴騷擾邊境,燒殺搶虐。劉邦帶兵征討,意在一舉殲滅。沒料想落了個白登之圍的局面。最後還是陳平獻計賄賂匈奴妃子才得以脫身。在看看當時漢朝的經濟情況。在經歷秦末大亂和四年的楚漢戰爭的漢朝經濟已經接近崩潰,人口匱乏。雖然劉邦統一了中華大地,但扔給他的是滿目瘡痍的爛攤子。再者劉邦上位以後把能征善戰的大將都殺的差不多了。在缺少將領、沒有經濟人口的情況下。初期是打不過匈奴的。再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力大增。到漢武帝時期,下定決心,洗涮國恥。大膽啟用新人衛青、霍去病。打的匈奴幾乎滅絕。才洗涮了白登之圍,近幾十年的國恥。

    在看唐朝,雖然也是在戰亂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規模比漢小的多,破壞力沒有那麼大。還有隋朝給它留下來的經濟人口比較強大。初期綜合國力比漢朝要強上很多。還有李靖、蘇定方等名將。國力充實,在有名將的帶領下。打突厥就不在話下了。

    再看看它們的敵人,匈奴和突厥。漢時匈奴得到了大統一,騎兵強大。遊牧不定,想在廣袤的草原上一舉抓住匈奴主力並殲滅他們,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場持久戰。所以劉邦白登一役後,罷兵求和,休養生息。發展綜合國力。經過60年的發展,國富民強,才打的匈奴幾乎滅絕。

    唐時突厥不是一個整體,分為東、西兩突厥。而且還是被隋朝重創過的突厥,實力已嚴重消耗。內部分散不合,再加上唐朝的國力充實,兵強馬壯。打死來就容易的多了。

  • 3 # 江西吉安王福星

    劉邦家族面對的是一個強大而統一匈奴,劉邦剛剛建國的時候,也想一戰搞定匈奴,結果被匈奴人圍困在白登,差點就沒命了。從那以後,漢朝就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經過了惠帝、呂后的垂拱之治和文景之治,漢朝積攢了足夠的實力,才在漢武帝一朝與匈奴人決戰。

    李世民家族面對的突厥,是古匈奴人的餘部。突厥崛起的時候,中國處在南北朝分裂時期。突厥鼎盛時期,隋文帝採用長孫晟的計策,一方面對突厥用兵,一方面讓長孫晟出使突厥搞分化活到。突厥被長孫晟忽悠,分化成了東突厥和西突厥。

    隋朝末年,中原大亂。突厥人自己也是派系林立,根本無法團結起來南下中原。等到李世民家族當朝的時候,突厥人幾次南下,都是由於內部矛盾,被迫撤兵。

    貞觀二年和貞觀三年,突厥遭遇了特大雪災,凍死的牛羊馬匹無數。突厥人餓著肚子起了內訌,頡利大可汗和突利打起來了。突利可汗打不過頡利大可汗,只能向李世民稱臣,請李世民發兵相救。李世民乘機征討突厥,只用了一個冬天,就解決了突厥問題,還活捉了頡利大可汗。

    李世民討伐突厥前,曾經制定了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殺傷突厥有生力量,此為小勝。第二個目標,是打敗突厥主力部隊,開拓疆土,此為大勝。第三個目標,就是徹底解決突厥問題,此為完勝。三種結果李世民都可以接受,李世民也沒想到,打突厥一出手就是完勝啊。

    李世民只當了三年皇帝,就打敗了頡利大可汗。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天時,老天爺的暴雪,幫了李世民的大忙。二是要感謝他的老丈人長孫晟肢解了突厥,讓突厥人起了內訌。第三個原因,就是得感謝李靖和李績等大唐將士了,將士們萬里遠征,三軍用命,迅速擊敗突厥,讓李世民成就了千秋偉業。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劉邦家族碰到了匈奴的鼎盛期,所以必須能屈能伸。李世民碰到了突厥的分裂期,所以才能一戰成功。兩者不具備可比性,非要強行比較的話,只能說李世民運氣比劉邦好。他有個巨能忽悠的老丈人,提前幾十年把突厥人給忽悠瘸了。”

  • 4 # 月亮之上有愛

    一、家底不一樣。戰國群雄爭霸,狼煙四起,白骨累累,秦短暫統一但二世而亡,然後楚漢爭霸,長期的戰爭,民力疲敝,糧草、兵源問題困擾著西漢前期的帝王。劉邦白登山之圍,徹底打消了漢帝國一戰定乾坤的企圖。反觀唐朝,李淵太原舉兵,短時間內就消滅了王世充、竇建德、李密等割據勢力,實現了國家統一,尤其是虎牢關一戰生擒竇建德、逼降王世充,可謂天命所歸,一戰定乾坤,中原大地元氣尚在。隋朝開皇之治,大興水利,設定官倉和義倉儲備糧食,據史書記載,糧食甚至可以吃到了唐朝貞觀年間。唐朝戰爭潛力巨大,絕非疲敝的西漢初年可比,經文景之治國力恢復,漢武帝才有如同唐太宗李世民開疆擴土的物質基礎。

    二、敵人不一樣。西漢的面臨的匈奴,是統治蒙古草原、河西走廊、西域的一個內部統一的敵人,騎兵對步兵又有天然的優勢,所以初期只能以防守為主,以和親來維持表面的和平。唐朝面對的突厥就弱了許多。經隋朝的分化離間,公元583年突厥分為東、西兩部併發生內戰。再強國大的敵人,一旦內訌,便離滅亡不遠了。加之唐初名將輩出,戰神李靖一戰滅東突厥,絕非漢初名將凋零(如劉邦、呂后誅殺韓信)能比。

    三、內憂不一樣。西漢採取分封和郡縣並存,分封國分流了中央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埋下了內亂的種子,前期的誅殺異姓王,後面的七國之亂差點推翻中央政權,直到武帝實行推恩令,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解決了諸侯國的內患之憂。唐朝承隋制,管理天下郡縣制推廣已久,顯然沒有西漢分封之患,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北方遊牧威脅。

  • 5 # 子晟談史

    戰爭究根結底打的是綜合國力,經歷過秦末戰亂之後,新生的漢朝人口調蔽,百廢待興。國力孱弱到了極點,劉邦連幾匹顏色一致的禮儀馬都湊不齊,這樣的情況下遠征匈奴無疑是痴人說夢。

    初期,漢軍在攻打韓王信的過程中,小勝匈奴。這場勝利使劉邦對匈奴略有輕視,不料在分兵追擊韓王信的過程中,在白登落入匈奴人的重重包圍,雖然最終儘管匈奴人沒能攻克漢營,在周勃援軍將至的情況下,匈奴人撤軍退走。但在生死邊緣走了一遭的劉邦終於清醒認識的遼闊萬里的匈奴是怎樣一個龐然大物。

    而漢朝初期內部矛盾也憂患重重,劉邦畢生都在征戰,並最終死於討伐英布遭受的箭傷。後來雖有文景之治修生養息恢復國力,但呂后亂政、七國之亂,使漢朝始終像一個虛弱的巨人無法全力對抗外敵,不得不採取和親這樣一種屈辱的方式換取和平。

    漢文帝時,曾因為匈奴對邊關第區的燒殺掠奪,憤然中斷和親,和匈奴發生小規模的戰爭,但最終還是沒能解除匈奴的威脅。

    直至漢武帝時期,六十年的發展生產,使漢朝的國力十分強大,馬匹多達數十萬,物資堆積如山。一心雪恥的大漢朝開始了不計損失的討伐匈奴,猶以衛青、霍去病戰果最豐碩。這一切都是以漢朝充足的後勤物資做保證的,以元狩四年為例,這一次北伐,漢軍出動騎兵十萬,而馱運物資的馬匹更是高達十四萬,漢軍的戰馬全部吃的是沒脫殼的小米。一次次北伐使匈奴遭受重擊,一蹶不振。大漢朝在隱忍多年後終於雄起,“寇可往,我亦可往。”徹底將強大的匈奴帝國打到分崩離析。

    再看唐初,唐朝雖然也經歷了隋末戰亂,但也繼承了隋朝強大的綜合國力,四大糧倉的物資足足供給了唐初幾十年的消耗。唐朝在統一後內部基本沒有大的隱患,使得他們可以迅速恢復國力,實行戰略轉換。而此時,唐朝的敵人突厥人卻陷入分裂的邊緣,大量的部落投降唐朝。最終李靖一支偏師千里奔襲,成功俘虜突厥大汗,使突厥進一步分裂。然而即便這樣,唐朝完全征服北方草原消除突厥影響,其實也是用了幾十年的,直至唐高宗李治時期,唐朝透過一系列南征北戰,國土領域擴充套件到了一千二百萬,成為屹立東方,萬國來朝的煌煌大唐。

    漢朝與唐朝雖然面對強敵報復的方式各有不同,但這兩個朝代的蓬勃發展、勵志進取,他們的文治武功,卻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驕傲!並且,愛歷史的我們,有義務將這種輝煌榮耀永遠傳承下去。

  • 6 # 塔邊讀史

    這和漢唐兩國的國力和匈奴突厥內部情況不同,而決定的!

    其一漢朝統一天下時,國內由於經過了秦朝的濫用民力、秦末農民起義和四年的楚漢之爭導致,漢朝初期人口極度匱乏,經濟崩潰,連官員都只能用牛車,分封的諸王也是漢初沒有能力盡全力是打擊匈奴的另一個原因!而唐朝建國初期時,國內隋文帝和隋煬帝的治理,雖然隋煬帝也曾濫用民力,但是開皇之治所生產的糧食,到貞觀年間才是吃完,可想而知隋朝給唐朝留下多大的遺產!再加上漢高祖建國後大殺功臣,導致對匈奴作戰時沒有多少將領,而唐朝就沒有殺功臣,人才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其二匈奴是和漢朝同時新興崛起的帝國,匈奴也是第一個一統草原的遊牧政權,國力強盛不是當時漢初的國力能夠抗衡的,漢朝也是經過60多年的修養生息才超越匈奴。而唐初時匈奴早已分裂成東西兩突厥,而東突厥也在隋文帝時期被重創,突厥國內內憂外患,唐初的忍讓是因為國內還沒統一的權宜之計而已。

    所以為什麼唐用3年,而漢用60年的原因。

  • 7 # 張睢陽齒

    一、突厥民族凝聚力不及匈奴

    匈奴全族尊單于為最高首領,單于對各部落控制力強勁,可凝聚全部力量打擊漢朝。

    而突厥內部有很多部落,每個部落首領都稱可汗,均手握重兵。他們之間經常內戰,因此互相猜忌很重,容易被唐朝各個擊破。

    二、漢唐兩朝,對手不同

    西漢建立時,正逢匈奴聖主冒頓單于在位,匈奴勢力範圍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控弦之士四十萬。此時是匈奴歷史上最為強盛的階段。

    而唐朝建立時,突厥已經分化為東西兩部,而突厥貴族之間始終互相攻伐不斷,無法聚全族之力攻唐。

    再者,貞觀二年至三年,突厥遭遇罕見大雪,人口、牲畜死亡很多,國力大損。隨後唐太宗派名將李靖帥兵攻滅東突厥。

    三、將帥不同

    漢初開國名將韓信、英布、彭越等均因謀反被殺,而其他將領根本無力指揮大規模騎兵部隊。

    而唐初名將輩出,李靖、李世勣、蘇定方、劉仁軌等,正是這些名將帥領唐軍征伐四夷,開疆拓土。

  • 8 # 心無止境ghyo

    隋朝時,突厥已經被隋朝離間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了,到了唐初東突厥又被其統治下的薛延陀等部落反叛,最後唐朝一舉滅掉了東突厥,到唐高宗的時候又滅了西突厥

  • 9 # 潘不安講究史

    三年和六十年,對於匈奴、突厥和中原的戰爭中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如果只說漢匈戰爭就打了差不多一百三十年,如果算上漢朝建立之前,三百年都要不止了。而突厥立國於552年,到630年被唐所滅,也打了78年了。

    所以只用其中的一小段,是沒辦法進行比較的。

    漢匈戰爭

    匈奴大約在公元3世紀興起,在戰國時期,就與燕、趙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史記·李牧傳》記載: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趙國名將李牧示之以弱,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餘萬騎,使其元氣大傷,此後十幾年都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大將蒙恬統帥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將其逐出河套地區,收復河南地。之後蒙恬率軍將原先的燕趙長城連為一體,為秦長城,又修建直道,便於軍隊調運,以防備匈奴。

    但是隨著秦朝的滅亡,中原進入混戰,雖然最後劉邦統一天下,建立了漢朝,卻也是元氣大傷。

    這時候的匈奴,就趁機恢復,所以公元前209年秦朝滅亡,到漢武帝劉徹之前,恰恰是匈奴全盛時期。

    而相對的,劉邦這時候剛剛完成統一,國內依然存在著異姓王等眾多的隱患。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率十萬鐵騎圍攻馬邑,韓王信向其請和,因為受到劉邦的責備。韓王信怕被誅,就把馬邑獻出,投降匈奴,並約定共同攻漢。

    在帶路黨的幫助下,匈奴進入雁門關,攻下了太原郡。這時候,劉邦軍事能力不足,又喜歡親征的毛病體現了出來。面對來勢洶洶的匈奴,他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征討匈奴。

    開始漢軍高歌猛進,勢如破竹,很快打敗了匈奴和韓王信的聯軍,收復了太原郡。但劉邦不聽勸諫,率二十萬大軍輕敵冒進,最後被四十萬匈奴,圍困在白登山,史稱白登之圍。

    由於漢軍以步兵為主,匈奴又是清一色的騎兵,難以突圍,加之北方天氣寒冷,士卒被凍掉手指頭的十之二三,只能依靠地勢艱難防守。

    不過匈奴圍了七天七夜,也沒有攻下白登,最後依靠陳平之計才解白登之圍。

    這次慘敗,其實也體現了漢軍騎兵不足,北方氣候不利漢軍作戰,糧草供應困難等等問題。所以此後的文景二帝,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對內則解決著力解決諸侯隱患,使百姓修養生息。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經濟國力以及政治等條件才成熟,才開始對匈奴發起作戰。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是在公元前前119年,漢武帝一共調集了騎兵十萬,馬十四萬匹,光步兵和轉運民夫就有十萬。

    但這也明顯已經達到了當時漢朝國力的極限,不光文景之治積累的國庫耗費一空,漢武帝甚至到了賣官鬻爵的程度,百姓的賦稅也已經達到了忍耐的極限。

    雖然此次戰役以漢朝勝利,匈奴北逃並迅速衰弱告終,但是漢軍依然戰死士兵數萬,戰馬十萬餘。

    此後漢匈之間戰爭相對緩和,但了陸陸續續打了幾十年,直到公元前前71年,漢宣帝聯合烏孫共擊匈奴才取得最後的勝利。

    對突厥戰爭

    突厥興起於公元六世紀中葉,與其說是唐和突厥戰爭,不如說是唐是隋對突厥戰爭的延續,用隋唐對突厥戰爭更合適。

    突厥原先只是柔然鍛奴,在逐漸壯大後,聯合西魏一起消滅了柔然,疆域延伸至西域,疆域和實力都不弱於歷史上的匈奴。

    當時中國處於南北朝時期,北方的西魏(北周)和東魏(北齊)都曾經攝於其強大的實力,而採取納貢、和親的政策。

    後來楊堅建立了隋朝,佔據整個北方,開始有了和突厥爭鋒的實力。並且隋朝的前身是由鮮卑人建立的北周,和初期漢朝相比,有更強大的騎兵力量。

    但是楊堅在與突厥作戰時,也吸取前朝的教訓,《冊府元龜》990卷記載:

    隋高祖開皇元年四月發稽胡修築長城二旬而罷(又云:開皇初遣司農少卿崔仲方發丁三萬於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至黃河西距綏州南出勃嶺綿亙七百里明年帝復令仲方發丁十五萬於朔方已東緣邊險要築數十城以遏胡寇。)

    採用修築邊城,積極防禦的戰略,同時派長孫晟入突厥進行離間計。但是在初期隋軍依然處於下風,突厥入寇天水、安定、金城等郡,並兵臨長安,楊堅遇到了和李世民一樣的問題。

    不過楊堅之前的措施並非沒有用,突厥遇到了和當年和劉邦一樣的問題,首先是幾十萬大軍南下,面對堅壁清野的情況,糧草不繼。其次,突厥正好是冬季南下,這年氣候又極冷,士卒被凍掉手指的極多。

    突厥對長安作戰的不利,使得之前的離間計開始奏效,以達頭為首各部開始不再尊從沙缽略可汗南下的命令,執意撤軍。《冊府元龜》記載:

    沙缽略率阿波、貪汗二可汗等來拒戰,皆敗走遁去。時虜飢甚,不能得食,於是粉骨為糧。又多災疫,死者極眾。

    可以說這次南侵,突厥可汗沙缽略大傷元氣,不久突厥就正式破裂沙缽略可汗為首的東突厥,和達頭可汗為首的西突厥,並在隋朝離間計的作用下引發內戰。

    《冊府元龜》載:

    君肅謂處羅曰:“突厥本一國也,中分為二,自想仇敵,每歲交兵,積數十年,而莫能相滅者,明知啟民與處羅國其勢敵耳。”

    而隋文帝楊堅又於589年滅陳統一中國,兩者此消彼長,又有隋朝不停在其中採用分化、離間、平衡的策略,突厥徹底處於下風。

    但是在隋文帝死後,隋煬帝橫徵暴斂導致全國農民起義不斷。這時候突厥才有了短暫的喘息機會,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紛紛歸附,“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並扶持劉武周等諸侯勢力。

    616年,楊廣離開洛陽去江都,次年五月李淵晉陽起兵,攻入長安,並採納劉文靜的計策,和好突厥。

    但突厥依然時常劫掠內地,並扶持梁師都、劉武周等進攻中原。唐朝只能一面消滅割據勢力,一面抵抗突厥入寇。

    620年,東突厥頡利可汗繼位,更是連年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

    到了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接受李淵禪讓繼位。頡利可汗乘李唐政局不穩率二十萬大軍進逼長安。先是尉遲恭在涇陽之役中取得小勝,擊斃突厥騎兵一千多人。後李世民親自在渭水邊設疑兵之計,頡利可汗見到唐軍“軍容大盛”,於是簽訂渭水之盟。

    另外補充的是,625年,唐高祖聽從裴矩的“遠交近攻”的建議,允許了西突厥統葉護可汗的請婚。這對頡利可汗也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627年,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反東突厥,建立了薛延陀汗國,並與大唐聯絡共抗東突厥。而同時突厥遭遇大雪氣候,牲畜被大量凍死餓死,東突厥國力迅速衰弱。

    629年,李世民有了三年的緩衝時間,終於穩定了大唐政局,於是命李靖率李勣、柴紹、薛萬徹,統兵10萬,分道出擊,滅亡東突厥,頡利可汗被俘。

    總結:漢朝初期,匈奴正是全盛時期,強大而統一,漢朝百廢待興,劉邦白登之圍,想要深入草原消滅匈奴,不僅國力不足,缺少戰馬也使得大漢鞭長莫及。

    而唐朝時,突厥經過了隋朝的連番打擊,已經分裂成了東西兩部,且內戰不斷。只是趁著隋唐之交,希望佔點小便宜,但在唐太宗穩定政局後,各方面馬上對突厥形成全面的碾壓,所以才能三年後滅東突厥。

    舉個例子,漢朝面對的就像是薩拉丁統帥下的伊斯蘭世界,而唐朝對突厥,就像是美國面對分裂後內戰不斷的中東國家。

  • 10 # 寶雞精神病醫院周院長

    因為六國征戰已經耗費了大量國力,始皇帝修長城等等一系列動作並未與民休息,後又有二世勞民,再接著楚漢相爭,到高皇帝劉邦討匈奴時,又因為輕敵,致使白登之圍。這才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到武帝開始宣戰匈奴,宣帝時西北定胡。

    而不同的是隋朝建立後,文帝楊堅便開始了恢復國力的動作,據傳到貞觀年間,常平倉裡面還有煬帝楊廣時的儲備糧。所以應當是漢唐前期的,秦隋兩朝的影響。

    當然回答簡單,題主可以看一下其他回答。

  • 11 # lyh少林正宗功夫

    漢朝立國的時候太弱,而當時的匈奴又太強;所以,漢朝前期的統治者只能忍辱負重。而唐朝立國於隋朝建立的強盛經濟基礎之上,國力更強盛,所以,只要稍作準備和休整,就可以有實力很快反擊突厥。

  • 12 # 大路的方寸之地

    補充一點,河西走廊在手裡,進可攻退可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透過聊天去吸引剛認識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