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聚氺軒

    從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平民靠著起義走到了皇帝的位置上,不得說這是一個傳奇。不誇張的說,他在皇帝裡面算得上是最勤奮的了。他在位的那段時間,明朝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有長足的進步,相當的有所作為,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屬於他自己的足跡與汗水。但是朱元璋還有一點被許多人所詬病,就是他的脾氣很差,一言不合就會暴怒,並且他這個人生性多疑,但凡手下的人被抓到什麼毛病,很可能面對的就是被處死的命運。

    朱元璋是做過一些比較殘暴的事情,但是如果用暴君這個詞來形容又有些不恰當。這些事的發生應該和他當上皇帝的萬分不易有關,他沒有安全感,他不敢相信任何人,他從什麼都沒有,到最後什麼都有了,坐擁天下,所以他將皇位視為己命。為了自己的皇位能坐的安心持久,他對於任何對自己有威脅的人都不會放過。在朱元璋手下的大臣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害怕做錯了什麼事,今天就不用回家吃飯了。曾經有一個故事講的就是朱元璋的殘暴,說的是他因為別人給他端了一碗粥而殺了許多人。

    在一天晚上,朱元璋正在連夜處理政事批閱奏章,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宮女小心翼翼的走了進來,並且給他端了一碗粥。沒想到的是朱元璋看到這碗粥沒有任何的開心,反倒是龍顏大怒,當場喊來侍衛將宮女帶走並處以死刑。這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嘔心瀝血一手創造了明朝,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得到這一切有多麼的不容易,他閱讀史書,吸取了許多教訓,希望可以避免之前國家的所有問題,讓明朝永遠的存在下去。他沒有設立丞相這個職務,卻成立了內閣,為的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多的掌控權利,所以他每天要批閱的奏摺都非常的多,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很晚才可以休息。

    自己的主子這麼晚了都還在幹活,下面的人又怎麼敢去呼呼大睡呢?朱元璋的後宮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而他在熬夜批閱奏摺,正是那些後宮的妃子表現自己的最好機會:給他端上一碗溫暖的粥,讓皇上感受到自己的好,這樣沒準可以謀得皇上更多的寵愛。朱元璋又怎麼會不知道這些妃子的心思呢?一個宮女,借十個膽子也不敢給皇上送粥,這肯定是有人指使的。妃子們想的是深夜讓他喝上一碗粥,給他帶來一些溫暖的慰藉。這其實只是一件小事,只是後宮爭寵的一些小手段罷了。但他想到的卻不止這麼一點,他心裡想的是這個宮女給自己端粥之前也沒有人來稟告,若是有人假裝成宮女給自己下毒或者行刺會不會也是那麼簡單與暢通無阻呢?那自己身邊空無一人,豈不是成了待宰的羔羊?朱元璋越想越氣,當即便下令下去將當晚值班的全部太監和宮女都處以死刑。

    歸根結底這一切還是朱元璋的疑心病太重,他當初自己謀權篡位的時候也曾算計過皇帝,所以沒有人會比他更明白刺客會有多麼的處心積慮。同樣的,他當機立斷處死這些無辜的太監和宮女,也是為了給其他人敲響警鐘。告訴他們不要對自己有任何的想法。不然就算是試探性的行為也會掉腦袋的。別看朱元璋獨攬大權,身為九五之尊,但是他需要考慮的也比普通人要多。

  • 2 # 一偷修羅

    暫且是廢除丞相制度的,但也一般般,因為他後面的子孫個個都是很沒用,以至於出現了不少太監專政。但都比有丞相好,不然早就被丞相篡位了,還哪來的崇禎皇帝!

  • 3 # 花近高樓1

    朱元璋兇詐多疑,靠裙帶關係竊居皇位,是那種可同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

    性格使然,朱元璋對權力的追求,有著近乎病態的執著。他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治理國家率意而為,不屑於吸取以前朝代的經驗和教訓。結果以前各朝代所走的岔路,朱明王朝幾乎無一例外的又重新走了一遍。

    比如說分封藩王,漢代七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教訓歷歷在目,朱元璋倒行逆施,結果他剛死,藩王朱棣就起兵靖難,上演了一出叔侄相殘的鬧劇。

    朱元璋廢除傳承千年的丞相制度,全然不顧相權是皇權和百官之間的潤滑劑,讓皇權直接面對群臣。

    為了對抗群臣,皇權不得不借助特務的力量,造成君臣間離心離德,相互傾軋的現象貫穿整個朝代。群臣對皇權純粹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根本不考慮王朝的未來和利益。而且皇帝死後也不放過,口誅筆伐極盡汙衊之能事,這也是明代多昏君的主要原因。

    另外唐朝因為朋黨之爭,宦官專權而亡,朱明王朝也因此一敗塗地。

    當然,作為開國之君,朱元璋制定的政策也並非全無可取之處。例如他恢復殉葬制度,就是借鑑了北魏拓跋燾制定的“子貴母死,立子殺母”的制度,雖然看上去有些慘無人道,但非常有效的杜絕了外戚干政的弊端。

    朱元璋另一個英明創舉,就是濫發紙幣,發行紙幣需要有雄厚的儲備做支撐,而朱元璋率性而為,紙幣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發行紙幣的同時,杜絕在交易中使用其它貨幣。天量的紙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朱明王朝用這些近乎廢紙的紙幣給臣子們做俸祿,臣子們就會藉口錢不夠花去貪汙,朱元璋就可以對這些貪官大開殺戒。

    朱元璋用最廉價的手段,就使眾多的貪官汙吏原形畢露,實在是無上英明。嚴重的通脹,也讓農村中產以下農民全部破產,貧富差距消失,民間貿易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

    統治者也透過貨幣兌換,在很短的時間內劫掠了鉅額財富,造成國富民窮的怪象。

    朱明王朝正是依靠這些財富,遷都、修長城、下西洋、不斷的發動大規模戰爭。

    近乎停滯的民間貿易,使得有明一朝就沒有出現著名的商人,普通百姓只能維持在最低的生活狀態,人口自然增長緩慢,有效的解決了人口問題。

    朱明王朝在二百七十多年時間裡,人口一直維持五六千萬之間,有效的解決了宋朝,清朝人口爆炸的問題。

    朱元璋的還有一個英明之舉,就是建立發明了八股取仕,儒以文亂法,人書讀得多,讀的雜,就想得多,思想也變得複雜,駕馭起來就很困難。唐代的魏徵,宋代的包拯,在皇帝面前誇誇其談,不給皇帝老兒一點兒面子,說到引經據典,皇帝可不是這些飽讀詩書的大臣的對手。

    但八股取仕選拔出來的人才,大多是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皇帝想打他們屁股就打屁股,想割腦袋就割腦袋,而不用擔心他們有不臣之心。

    明代的官僚,就像是流水線上的工業品,廉價好用,且不用擔心斷貨,雖然明代官僚在內閣的慫恿下有對抗皇權的傳統,可在皇帝看來只是一些執拗的玩偶而已,真把皇帝惹急了,一個不剩都殺掉的事在明代也屢見不鮮,也從來沒見過後繼的官僚為前任唱輓歌。

    暫時能想起來洪武皇帝的英明之舉只有這些,哪位大神有高見補充,望不吝賜教。

    小女子必洗耳恭聽,奉為圭臬者也。

  • 4 # 減水書生

    說朱元璋是農夫治國,所以刻薄寡恩、毫無大氣。這種觀點,不是無知的問題,而是立場站隊的問題。

    農夫不農夫、貴族不貴族、士大夫不士大夫,跟能不能把國家治理好,沒啥關係。

    項羽是貴族,劉邦是農夫,而且還是一個不事生產的農夫,但大漢帝國卻在一片狼藉中興盛了起來。

    大宋朝堂上站滿了學富五車計程車大夫,別說幽雲十六州搞不定,就是堪當守國,他們都不合格。

    歷代亡國之君,哪個不是百年的大世家、百年的大貴族,而結果呢?道德淪喪、智商堪憂者,比比皆是。

    農夫朱元璋,不見得就不能英明。朱元璋能從一個要飯的,打成九五之尊。這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打天下方面,朱元璋這個農夫,能夠做到天下第一。

    打天下和治天下,是兩碼事;考高分和有能力,是兩碼事。這都是墮落的毒雞湯。能在某個領域出類拔萃,給他換個領域乾乾,一樣出類拔萃。因為這裡面有個基本素質的問題。能打遍天下的朱元璋,他的個人素質是出類拔萃的。所以,在治天下方面,這個農夫,也有英明之處,值得借鑑。

    1.解決當世問題的能力:朱元璋的準計劃經濟

    元朝為什麼滅亡?

    什麼“十家一把菜刀”的高壓統治,什麼苛捐雜稅的魚肉百姓,這都是經不住分析的抹黑謠言。

    就一個問題:讓十家一把菜刀,由誰來執行、得多少人執行?苛捐雜稅、官逼民反,誰去收的稅、得多強大的官僚系統?

    如果元朝的執政效率真得能這麼彪悍,什麼朱元璋、什麼陳友諒、什麼張士誠,他們統統沒機會。

    元朝滅亡的原因:不是管得太嚴,而是管得太鬆,又趕上了天災民變和經濟危機,然後龐大帝國頃刻解體。

    朱元璋給出答案,就是這樣:

    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這就是朱元璋治國理念的出發點:國家不能對社會放任不管,必須得嚴起來。所以,明朝政府和他的官僚系統,對社會的管控是極為嚴格的。

    嚴格到什麼程度?

    就不列舉明朝的嚴刑峻法了,只講一個故事:

    一群士兵踢球蹴鞠,因為天氣太熱,就把褲腿捲了起來。然後,一群捕快立即就圍了過來,把這夥人全被拘傳。審判的結果竟是把他們的腳給剁下來,原因是著裝不整。

    足見明朝對社會的控制,已經嚴格到什麼程度。

    元朝滅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危機。

    中亞的穆斯林世界鬧銀慌,白銀的購買力要遠強於中原地區,於是中原的大量白銀流入中亞。元帝國遭遇了貨幣危機,接下來就是通貨緊縮和經濟危機。

    到朱元璋驅逐蒙元、建立大明,這個經濟危機就擺在了朱元璋和大明政府面前。朱元璋是怎麼解決的?

    很簡單,嚴格管控,建立準計劃經濟。把全國百姓分成軍戶、民戶、匠戶和灶戶四種身份職業,然後父死子繼、不得更改。這種管理模式非常僵化,但卻能夠應付白銀短缺造成的經濟危機。

    也正是這種經濟模式,明朝才在元末戰火之後,逐漸恢復了國力。這個時候再依靠黃老無為和自由放任,已經無法解決這個經濟危機了。這能得出兩個結論:

    一是朱元璋的執政手腕確實比元朝高明;二是大明的官僚系統要比大元更有效率。

    在解決問題方面,朱元璋這個農夫要比那些蒙古貴族強很多。

    2.吸取歷史教訓的嘗試:官僚集團被嚴密控制

    崇禎皇帝朱由檢煤山上吊自殺,大明滅亡。但是,在這之前,大明朝沒有出現過曹操、董卓那樣的權臣。

    原因是什麼?

    自宋朝以後,權臣當道的情況,就已經少見了。因為皇權在加強。科舉制,讓皇帝獲得了新的外部力量,能夠實現皇權專制。以前的貴族和諸侯,全部靠邊站。

    但是,宋朝雖然沒了貴族,卻有士大夫,也就是士大夫集團與皇帝共治天下。而到了明朝,朱元璋就在制度層面徹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實現了皇權的絕對專制。

    他的方法就是取消宰相制度,把相權分派給六部。同時,對軍隊,也採取了分權控制。再之後,又發展出了廠衛制度。

    而這一切的開創者,都是朱元璋。

    皇權專制,不見得是好事。但是,代表國家的皇權,能夠牢牢控制官僚系統,這也是一種進步。因為他能夠保障內部統治秩序的穩定。

    明朝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但不是被官僚權臣推翻的,因為皇權控制了官僚。至於說,沒有控制住農民起義,但是農民起義並不是因為明朝殘暴,而是因為天災人禍。

    即便明朝後期頻頻加稅,但明末百姓的稅賦也比滿清初年更低。所以,李自成造反成功,有明朝政府自身的問題,但天災的因素更大。

    至於後期黨爭不斷、宦官專權,但這不能全歸結到朱元璋身上,他只能看這麼遠,看有限的歷史,而不能看到歷史的全部。滿清立國後,全部照抄明朝的統治模式,基本上就沒改,原因就是朱元璋建立的這套制度足夠好用。

    確實,清朝吸取了明朝的太監專權的制度。但是,沒了太監的滿清,卻用包衣和奴才取代了太監。為皇帝鞏固皇權,後期又發展出了軍機處。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更強化的皇權專制。所以說,朱元璋的這套制度,奠定了明清兩代的權力架構。

    3.龐大帝國靠什麼來統治:思想專制的反面是什麼

    兩個人在一起,智慧和力量說了算,甚至力量更重要。拳頭大的,就要走在前面。

    那麼,一群人呢?當然靠利益,大家一起開公司、一起來創業,甚至團伙去搶劫。

    如果人再多的話,靠什麼?幫會道門,得有家法;正規的軍隊,得有紀律,這些都是制度。

    而現在的大公司都在講什麼企業文化,大的社會組織也得講什麼宗旨願景,這都是在幹統一思想的工作。

    如果是幾千萬、幾億人的體量,又得怎麼做?先看一下幾千萬、幾億人的都是什麼組織吧,要麼是宗教要麼是帝國。

    宗教得講信仰,而帝國得有風華,你不能再靠拳頭硬,也不能再說我家有礦,甚至紀律和制度,都要靠邊站。

    朱元璋治下的大明,是一個龐大帝國。怎麼控制這個龐大帝國?不僅要使其不會分裂解體,更要讓其長長久久。

    洪武五年,朱元璋頒佈《正禮儀風俗詔》,摘錄一段原文:

    天下大定,禮儀風俗不可不正。諸遭亂為人奴隸者復為民。凍餒者裡中富室假貸之,孤寡殘疾者官養之,毋失所。鄉黨論齒,相見揖拜,毋違禮。婚姻毋論財。喪事稱家有無,毋惑陰陽拘忌,停柩暴露。

    朱元璋是受過苦的人,他對社會的管制確實非常嚴格,但嚴格的社會管制對兩種人最不舒服:一種是有權的官員;一種是有錢的富家。

    而對老百姓,卻是仁愛。這段引文中不僅體現了大明執政的仁,而且也把這種仁具體到百姓的生活之中。

    遭亂成為奴隸的,要恢復為民;吃不飽、穿不暖的,富戶要幫襯;鰥寡殘疾者,政府要供養。這是實實在在的社會救濟,更是對儒家仁政的實踐貫徹。

    所謂的自由、所謂的效率,到底是什麼?他們可以解決增加財富的問題,但解決不了分配財富的問題。而在社會公平和社會溫情方面,傳統的意義將會更大。

    這些傳統是從哪裡來的?源自秦漢、源自南北朝,還是源自唐宋?那太遙遠。而清朝又是一個外族統治者,滿清貴族只是照抄了朱元璋,而不會從根子上去體會中華傳統背後的意義。這一切,直接源自於明朝,更確切的說就是源自朱元璋。

    非獨社會救濟,還有揖拜長者、還有婚姻、還有喪葬,把思想滲透到民族的骨骼和血液裡。朱元璋在講故事,而這套故事把龐大帝國牢牢地凝聚在了一起。

    朱元璋和大明朝,確實有思想專制的問題,但思想專制的反面是什麼呢?那就是龐大帝國得講統一的故事,這樣才能薪火相傳、不離不棄。

  • 5 # 不羈的和自己的胖胖農

    朱元璋在治國方面對於現在國家治理當中最有借鑑意義的是嚴懲腐敗。對於腐敗的刑罰設定得特別嚴厲。在他在位期間制定最嚴酷的刑罰是將腐敗貪官的人皮直接剝下掛在鬧市。而且不管貪多少,一兩銀子也是如此。他在位期間不說政治如何清明,但是對比其他朝代時期是最好的時候。

  • 6 # 臨石觀海

    朱元璋治國理念中最英明的是哪個方面?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從社會最底層一步步登上皇位的人,他年少時歷經苦難,嚐遍世間冷暖,這也讓他成為了最接地氣的一位皇帝。

    開國之後,大力推行改革,實行了很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個人覺得最英明的是他對老百姓的關愛,實行了輕徭薄役,免除田租,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戰亂後的百姓能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

    朱元璋的履歷

    朱元璋幼年家境極窮,開局一個放牛娃,升級成乞丐,和尚,最後投義軍參加造反,一步一個腳印的成長為農民起義軍領袖,之後在眾軍閥的混戰中脫穎而出,趕跑元朝統治者,奪得天下,其經歷不可謂不傳奇。

    而從小的艱苦經歷,也造就了他極強的權利慾望,對貪官汙吏的痛恨,以及對苦難老百姓的感同身受。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逾月,遊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與俱,護視甚至。病已,失所在。凡歷光、固、汝、潁諸州三年,復還寺。—《明史》朱元璋的功績

    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雷厲風行的手段,對北元多次用兵,鞏固了明朝的邊境,興修水利,復興漢文化,實行屯田,大力發展農業,減輕賦稅,使得老百姓生活得到保障,同時大力反貪肅腐,整頓風氣。在位期間勤勤懇懇,是有名的勤政皇帝。

    但人無完人,他在一些事情上手段過激,對官員太過嚴苛,刑法太過殘忍,晚期大肆屠戮,也是富有爭議的。

    總得來說朱元璋算的上是一個英明勤懇的皇帝,而他最英明的方面應該在於他心愛百姓,深知百姓的艱難,而讓減輕賦稅,免除田租,修養生息的政策,也使得當時飽受戰亂的老百姓得以喘息,農民經濟得以大力發展,也為大明朝的後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結:綜上所述,朱元璋由於出生貧苦,因此他對平民百姓有著特殊的感情,而他對當時百姓實行的輕徭薄賦,免除田租,休養生息的政策也很符合當時經歷戰亂後老百姓的需求,從而發展了社會經濟,穩固了統治基礎,堪稱他最英明的方面。

  • 7 # 十點烏托邦

    朱元璋治國理念中最英明的地方應是整肅吏治,他以思想教育為輔,嚴刑峻法為主的辦法整肅吏治,效果是很明顯的。

    清官海瑞曾說:“我太祖視民如傷,執《周書》’如保赤子’之義,毫髮侵漁者加慘刑。數十年民得安生樂業,千載一時之盛也。”

    朱元璋農民出身,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對於元末吏治腐敗是有切身體驗。所以,朱元璋十分痛恨官吏貪汙、瀆職行為。

    在即位後,朱元璋經常向官吏們描述元末吏治的腐敗,認為這是元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希望百官能把元朝當作前車之鑑,引以為戒。

    其次,朱元璋開始了“整肅吏治”的第一部,加強思想教育,樹立起公正廉潔、勤政愛民的政治風氣。

    思想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朱元璋看來,整肅吏治,淨化政治空氣,就必須讓官員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從思想深處確立起“節儉、勤政、廉潔”的意識。

    為此,朱元璋在思想教育方面花了不少的功夫,他本人就經常對官員們進行“愛民教育”。其次,還發布了大量的書籍,作為教育官員的官方教材。

    洪武八年編寫的《資治通訓》和洪武十六年編寫的《精誠錄》中,就有教育官員忠君愛民的專門篇章。

    洪武十九年,編寫的《志戒錄》裡面採編了漢、唐、宋三朝時期發生的一百多個為臣子而悖逆不忠的事例,讓官員們引以為戒。在此書遍成後,朱元璋還賜給群臣、各級學校的教官以及學生們講誦。

    洪武十八年、十九年,朱元璋頒佈了《大誥》三編,也是以教育官吏為主要目的,大誥中官吏貪贓枉法、禍害鄉民的案例佔了全書的一半以上。

    洪武二十五年,編寫了《醒貪簡要錄》,書中詳細地記載了各級官員的俸祿,並計算出每一分俸祿所需要的人力,以此來喚醒官員們的良知,體桖老百姓。

    除了這些,朱元璋還親自編寫了《彰善榜》來表揚勤政清廉的官員。這樣一來,透過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官場的風氣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是,僅僅依靠思想教育是無法根本上整肅吏治的。所以,朱元璋又採取了“嚴刑峻法”來打擊貪官汙吏。

    嚴刑峻法,重典“警懼”

    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是由於吏治的腐敗,而腐敗則是因為律法的寬縱鬆弛。為此,朱元璋決定“刑用重典”,推行嚴刑峻法,糾正根深蒂固的腐敗之風。

    在治國方面,朱元璋確實是以猛治國,以猛治吏,一再表明了自己以猛治國的態度,說:“但遇官吏貪汙蠹害吾民,罪之不赦,卿等當體朕言。若守己廉而奉法公,猶人行坦途,從容自適;苟貪賄罹法,猶行荊棘中,寸步不可移,縱得出,體無完膚矣。”

    為此,本來明朝就有《大明律》作為法律依據的,但是朱元璋覺得這些普通的法律無法解決問題,所以不斷加強懲罰力度,造成了許多法外之法。

    當時,有罪的官員,一律被貶到鳳陽開墾荒地屯田。到了第二年,在鳳陽進行屯田的官員就達到了近萬人。後來,更是無論貪汙數目是多少,只要貪汙就一律處死。

    《大明律》規定了五種刑:笞、杖、徒、流、死。其中死刑就只有兩種,一是絞刑,二是斬首。可是,朱元璋在《大誥三編》裡增加了許多《大明律》裡沒有的殘忍刑法,比如族誅、凌遲、梟首、墨面文身、挑筋去指、挑筋去膝蓋、剁指、刖足、閹割、斬趾枷令等。

    在朱元璋時期犯了罪的官員,可以說是死得都不痛快,有時候會幾種刑法一起判罰,一步一步地執行,直到死去。

    在嚴刑峻法之下,官員紛紛落馬,導致官員系統出現了缺官的現象,吏部只好不斷地篩選官員補上。每當一批新的官員上任前,朱元璋總是對他們婆口婆心的提醒他們,但是效果甚微。

    朱元璋也無奈,說:“朕才疏德薄,控馭之道竭矣!”

    朱元璋性格本來就偏急躁,看到腐敗之風屢禁不止,不少官吏依舊心存僥倖。這樣一來,朱元璋心氣浮躁,打擊的力度不斷加大,懲罰的力度不斷加強,先後更是出現了“空印案”、“郭恆案”,更是重典肅吏的典型案例。

    在朱元璋這一系列的嚴刑峻法之下,明初的政治風氣有所改善,一時官吏謹畏

    結語

    朱元璋整肅吏治的力度在歷史上是少有的,而且效果不錯,讓明初的官場風氣得到改善,出現了難得“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餘年”

    但是,朱元璋在處理貪汙官吏時,有時會“不分臧否”,殺戮眾多,打擊面過寬,讓不少的官員蒙受不白之冤。其次,嚴刑峻法,更是讓朝廷內外籠罩著一股恐怖的氣氛,人人自危。

    這也是專制君主制的弊端性和殘忍性。

    參考文獻:

    《明史》

  • 8 # 雨生藤影

    朱元璋的治國理念最英明的是反腐敗。胡惟庸案之是個案,做到了殺雞儆猴的效果。他還對農民做了很多惠農政策,國家經濟慢慢發展了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辛棄疾能在萬軍中取敵上將首級,為何沒受宋高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