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丁麻麻
-
2 # 龍城睿睿媽
▶【案例分享】來自一位媽媽的講述:
我的女兒今年3歲多,在上幼兒園,1歲開始,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在老家帶,爺爺奶奶都是教師,很心細,生活上我不擔心,但對孩子管教比較嚴,會禁止孩子做很多“不該做的事”(如把東西亂丟、在地上爬、在牆上畫、吃飯亂撒等),用的口氣很嚴厲,有時甚至帶有嚇唬的口氣。
2歲時,我發現孩子變得非常膽小,而且特別會討好大人,一切看大人臉色行事,遇到事傷心哭的時候,爺爺說一句“別哭”,她能馬上停止,哪怕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大人一不高興,她馬上小心翼翼說:“我會聽話,奶奶別生氣”;別人高興時,她馬上陪著笑,別人不笑了,她立刻就不笑了,我可以感覺到她的很多情緒都不是發自內心,這讓一個當媽媽的我看了很難受。
後來,我們決定接孩子到身邊,爺爺奶奶也一起來,一年多孩子的情況好了不少,一次奶奶無意間說:“你們一回家,她變得這麼調皮”,這話讓我很擔心,奶奶所說的調皮只是一些孩子很正常的行為,我們上班時,孩子到底是多麼乖巧的去討好爺爺奶奶?我特別擔憂,孩子老這樣委屈自己,長大了會不會也這樣?
▶ 心理分析:“討好型人格”如何形成的?
討好型人格的內心潛意識語言往往是這樣:“為了獲得愛和溫暖,我需要投其所好,討好別人,哪怕犧牲我自己,不能和別人發生衝突,要讓別人喜歡我,這樣我才能生存下去。”有這種人格,往往因為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孩子1歲多就早早離開了父母,沒有得到來自父母滿滿的愛,孩子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在嚴厲的爺爺奶奶面前,寶寶學會了察言觀色,透過大人的表情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博取大人的好感。
這樣的寶寶看上去乖巧、實際內心比較壓抑,不敢隨意表達個人想法,在外人面前也會膽小怕事,唯唯諾諾,這種性格長大後,會以讓別人高興作為自己的價值體現,通常不會也不敢發怒,難有主導行為和魄力,寶寶的內心往往也很痛苦。
讓孩子自信但不自大,這個過程需要父母對孩子的肯定但不溺愛,肯定孩子尊重孩子,不要武斷的從成人角度看待孩子的問題,育兒這條路不容易走,家長有時會很受挫,但早期的付出會換來之後的省心,換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家庭關係和睦。
“我總是小心翼翼,在和人交流時擔心冷場,想要不斷照顧別人的情緒,不會表現出任何傷害性和攻擊性。”“除了近一年的時間來,我從來都沒有和人吵過架,我沒有跟人發生衝突的能力。”“我是那個圈子裡年齡最小的,所有人都認為是晚輩,都覺得可以來指點一下我。我也總會認為自己需要‘謙卑’一些,於是也會拿出很諂媚的姿態來,放任大家的指點。”“我從來不敢和人提出真實的意見,都是在一味地誇獎他們,像一個每天笑臉迎人的店小二。”這是蔣方舟接受了Know Yourself專訪時說的話,這些表現,幾乎是所有“討好型人格”的人都具有的特徵。無論是普通的人際交往,還是親密關係中,她總是儘量避免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害怕起衝突,害怕讓別人不高興。在早前的《圓桌派》中她也曾提到過:“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蔣方舟的這段分享在網路上引起很多朋友的共鳴,大家都紛紛表示中槍。其實蔣方舟的故事也是現在很多“討好型”孩子的真實寫照,純淨的孩子也會成為討好型人格嗎?答案:是的。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有什麼表現?討好型人格孩子最顯著的一個特質就是敏感,他們知道別人的情緒需要,情不自禁地做出自我犧牲,對於安全感、他人的愛和關注有超乎尋常的渴望,並懷有心理暗示,如我必須做得很好,爸爸媽媽才會對我好、我必須成為爸爸媽媽所期望的人,他們才會愛我……
→ 這些孩子通常會出現一些性格特點:
敏感、膽小、自卑、過分乖巧。
善於觀察大人的臉色,被大人的情緒所控制。
沒有主見,做事只為獲得大人的關注和賞識。
→ 當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的關注和陪伴不夠時會有兩類表現:
過分調皮:這時爸爸媽媽會指責,即便指責也比忽視來的好,所以這類孩子的調皮只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
過分乖巧:這時會換來爸爸媽媽的誇獎,能夠從爸爸媽媽那裡得到一個溫暖一些眼神。
孩子普通的乖巧和調皮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超越了年齡範圍,是有問題的,家長是需要給予關注和重視的。
對於“討好”這個詞,我們是需要辯證的來看待:① 在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身上,這種“討好”經常表現:
細膩敏感,能敏銳察覺到別人內心的想法。
有同理心,會為他人著想,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
在意別人的評價,總是希望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這些品質,讓我們成了善良、大度、好相處的人,很多時候讓我們在和諧的社交關係中受益良多,我們喜歡這樣的自己。
② 還有很多時候,這種“討好”又表現為:
對別人的感受過度敏感,總在察覺別人的情緒變化後,將這種情緒變化歸結到自己身上,認為都是我的錯。
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為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
非常害怕和別人產生衝突,怕別人對自己產生不好的印象;即便產生衝突,冷靜下來又會體諒和理解對方的立場,先道歉,害怕矛盾升級。
面對別人的需求,很難拒絕,由別人挑戰底線和原則。
▶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寫過一本《討好是一種病》,在書中提到:
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什麼因素導致孩子容易出現“討好型人格”?1、嚴厲壓抑的成長環境
父母對孩子要求嚴厲,讓孩子從小處於高壓狀態,這樣的成長環境會促使孩子不自覺的形成討好型人格。
孩子被老師表揚—父母笑臉相迎。
孩子好好學習—父母會溫柔以待。
孩子調皮搗蛋犯了錯—父母各種責備或是劈頭蓋臉地斥責。
2、從小缺失父母的陪伴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3歲前是孩子安全感的生成時期,如果這段時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成年後安全感普遍會缺失,而6歲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觀的生成時期,如果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與正確的引導,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內向、自卑、悲觀。所以說孩子的童年,如果不能得到父母的陪伴,孩子潛意識層面會受到傷害,這種缺失並不是父母用物質來滿足就可以解決的。
3、原生態家庭不和諧
如果父母常當著孩子的面吵鬧、冷言冷語甚至大打出手,那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機率會很高,因為不和諧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有不安全的感受,在孩子的認知範圍內可能會認為是自己不聽話或不懂事,才會讓爸爸媽媽生氣,所以孩子會強化自己察言觀色的能力,同時對自己的行為變得更加小心翼翼,這樣的孩子非常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4、否定式的家庭教育
“別上人家家玩,淨給人添麻煩;別那麼不懂事,讓別人看笑話;咱們家條件差,別老跟著別家孩子比”……這些話想必很多家長都有說過。其實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長時間在否定式的教育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進而會希望透過自己的方式得到父母的肯定,表面上看孩子變得聽話、懂事,得到別人的稱讚,實際上孩子是膽怯懦弱,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潛意識裡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自覺討好別人,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
怎樣幫助孩子改變“討好型人格”?1、給孩子最好的親子陪伴
成長無法重來,父母的陪伴卻可以從現在開始,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會更開朗,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能力發展得會更好,所以再忙,建議家長也別忘記預留時間給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安慰或疏導,幫孩子做回自己。
2、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
孩子每次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願時,都被父母忽視、反對、斥責,久而久之孩子根本不敢表達自己,只能和父母的意見保持一致,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父母只需為孩子提供自由平和的成長環境,讓孩子自主體驗人生的風景就可以。
3、給孩子提供足夠多的安全感
想要孩子做自己,家長就需要給孩子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成長環境,家長要時常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勇於表達自己,並給予充分的尊重與信任,告訴孩子即使有什麼做錯或說錯的地方也是會過去的,爸爸媽媽會一直在身邊,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的童年應是快樂、純粹的。應是高興就笑,難過就哭,累了就睡,喜歡就要,不想就拒絕……但是,孩子一旦成為“討好型人格”,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失去遵從自己內心的勇氣,討好型人格一旦形成,不是一下就可以改變的,家長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學會表達心中的真實情感,學會說不,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讓孩子的這種人格從孩子幼小的世界裡消失,願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健康的成長。
-
3 # 加加麻麻
我想說的是,我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目前三十歲,已經沒有性格轉換的可能。討好型人格,真的是很不討自己歡喜,總是想著怎麼得到別人的歡喜認可。
孩子才20個月,這個時間確定性格還是有點早的,可是孩子的性格是慢慢養成的,家長這會可以對其慢慢的教育。
什麼是討好型性格?討好型人格:此型別人格常表現為與人交往中習慣性抬高對方,貶低自己,使自己處於弱勢地位,透過試圖向他人表達溫順來實現潛意識裡的自我保護。為取悅對方,不惜犧牲自我利益。討好型人格常常缺乏表達自我觀點的勇氣與力量,處理事情隨波逐流,嚴重者,性格懦弱,成為人群中的受氣包。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我的切身體會是安全感的缺失。從小缺少父母的陪伴,一個人完成很多事情,孤獨與自卑慢慢裝滿了整個身體,我越來越會討好其他人了。
因為討好其他小朋友他們才會跟我一起玩,討好父母他們才會重視我,討好親戚他們才會帶我一起,太多的人需要討好,慢慢的也就失去了自己。
缺少父母的陪伴過早學會為人處事教育的缺失自卑的心理過多的被忽視受父母性格影響討好型人格的特點總是因為討好他人而放棄自己的主見,丟失自己的權益,過多的考慮別人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怎麼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1.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
不想寶寶重走我的老路,寧可失去工作,失去獨立的機會,我做了全職媽媽,只想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2.性格的培養
性格是養成的,是慢慢的教育出來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性格的養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忽視,不能急躁。
3.家庭氛圍
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急脾氣的爸爸養不出慢脾氣的兒子,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4.學會交朋友
小時候因為生活環境差,不在父母身邊生活,對周圍的一切都是膽怯的。想交朋友卻沒有勇氣,慢慢的學會用零食拉攏同學,可是真朋友卻沒有幾個。
身為討好型人格的典範,想對所有父母說,孩子需要陪伴,需要你們給予他們十足的勇氣面對世界。物質上再多的幫助,也抵不了心裡那一點點的安全感。
總結,寶寶才20個月,性格養成還早,還需要父母多多陪伴,我用實際行動表明自己的決心,全職媽媽儘量給寶寶最好的安全感!
-
4 # haohao愛你寶貝
得看你帶的方式囉。不改帶的方式就繼續發展。不過。你家不自己帶。奶奶帶。說了奶奶也不聽你的。全職媽媽壓力又大。自己選擇吧。
-
5 # 玲瓏心理諮詢
所有說20個月沒什麼大問題、看不出什麼的回覆,請都慎重。
孩子0-18個月是心理依戀的關鍵發育期,基本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依戀策略,而科學研究證明,這個策略可以預測孩子6歲及成人後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準確率高達75%。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孩子比較“討好”(順從迎合他人,放棄自己的真實內心而假裝他人的想法就是自己的想法),在不學習調整的情況下,很可能會成為他一輩子的人格特點。
孩子天生會依戀身邊最重要的養育者,會不自覺以她的想法為自己的想法,所以養育者的所作所為就很重要,奶奶是不是過於嚴厲?還是太多控制、不允許孩子自主探索?還是比較冷漠、不太與孩子情感交流?如果奶奶有些不足,父母還是要注意並補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畢竟孩子的性格成長是一輩子的大事,父母不能忽視、把交給奶奶就萬事大吉。
-
6 # 彤言稚語
01 蔣方舟,就是那個小時候“別人家的孩子”。
7歲寫作,9歲出書,22歲做上副主編,應該身披“驕傲”光環的她,在節目上坦言自己是個“討好型”的人。
“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對他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當他們滿足父母的需求、表現出父母期望的樣子時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和讚賞,他們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會被拋棄的。
一個幼兒是很難獨自面對和承受自己的孤獨感的,這個時候他就會刻意的想去做些什麼來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從而能夠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讚賞。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他的一種習慣,甚至他會逐漸的把父母的需求“內化”為自己的需求,因為在他的認知裡:滿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於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02 極致的討好型人格,出現在一部電影裡——《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主人公松子小時候,經常做著白雪公主的美夢。妹妹患有先天疾病,父親為此把全部心思放在妹妹身上,連笑容都很少有。常年不得父愛的松子,意外發現學小丑扮鬼臉可以讓父親笑,便常這樣逗父親。
童年缺愛的松子,想用一種近似滑稽的方式,去引起他人的關注,最終卻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換來了悲劇的人生。
其實,生活的每個人,性格里或多或少都會有討好人的傾向。
但並非所有人都是討好型人格的人。
03 題主家的孩子,根據描述還不是討好型人格的人。但是要多一些陪伴,更好的幫孩子成長,防止ta成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1、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和支援。
對於孩子來說,真正的陪伴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比如有的孩子喜歡踢足球,這個時候孩子會讓你去參加他的踢足球比賽,如果在賽場孩子能夠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注和支援,孩子的心裡面就會非常的踏實,就會覺得父母對於他喜歡的事情真的很在乎,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
2、有些事情無聊也要陪伴孩子。
在和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因為心智單純,所以有時候玩的一些遊戲,讓心智成熟的大人感覺非常的無聊,但是孩子的快樂是非常簡單的,哪怕只是一個無聊的事情,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做,那麼孩子也會得到十足的快樂,能夠真心實意的和孩子做一些無聊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就是真正的陪伴。
-
7 # 阿皮早上好
孩子太小了,現在表現都是階段性的,不要用成人的想法給他定義的,可以適當的改變一下帶孩子的方式,孩子可能又表現出另一種替質
-
8 # 37度暖爸
我認為也許會,也許不會!
奶奶是不是控制慾太強?小孩子是要依附大人才能生活的!所以說,寶寶是出於本能迎合奶奶。
改變老人是比較難的事情,適當的提一提吧,看奶奶會不會接受?
回家後,多陪陪孩子,所謂高質量陪伴,總結一句話:人在心也在!多數父母只是陪著,談不上陪伴。
陪伴過程中,多給孩子些鼓勵,迎合他的興趣陪他玩。
玲瓏回答的很詳細了!
-
9 # 嘿呦喂哦
如何改變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要走出討好型的人際模式,可能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要有站起來的意識。外界的評價對一個人來說並沒有那麼得重要,更多要在意的是個人能力的提升和價值的增長。改變討好的第一步是要建立起這種人格的人獨立意識,要學會尊重自己的需求,表達自己的渴望和意願。
其次,膽量和勇氣不能缺少,要明白為自己負責。討好型的人之所以甘於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就是因為他們想拋棄或者逃避自我負責。他們不敢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也不想冒險,習慣依賴強者。所以,他們必須要明白,只有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是每個人逃脫不掉的責任。要學會直面責任和挑戰,逐漸鍛鍊自身意志力而一步步強大。
最重要的是,要認定一個道理,“我就是我,我的世界要有我自己做主。”要意識到是否原生家庭對自己有著深遠的禁錮和影響,有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多數都活在原生家庭帶來的慣性行為模式裡。要拋掉“我必須做些什麼,別人才會喜歡我”或“我必須不表達出什麼,別人才不會討厭我”這一系列想法。要學會愛自己,沒必要刻意去獲取他人的肯定,自信心和獨立人格意識很重要。
多多鼓勵孩子,給她足夠的愛,不要總是打擊他。
用大人的實際行動讓孩子明白愛人不如愛自己。
對待自己的情緒,要愛,要發洩。
對待自己的身體,要愛,要保護。
對待自己的意識,要愛,要尊重。
對待自己的感覺,要愛,要信任。
告訴孩子,愛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討好型人格就算是長大了,可能也不會改變,畢竟這是從小形成的性格,建議爸爸媽媽多關心孩子。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
10 # 大臉麗子
孩子還很小,我們不能用自己認定的標準就此給小寶寶定性。而且這個時期的孩子從其身心發展規律來看,還處於依附性評價階段,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觀與評價觀。與其擔心寶寶大了會成為討好型人格,不如跟家裡老人一起培養孩子自己的獨立意識,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具體建議如下:
①充分信任孩子。信任是良好的開端,相信自己的寶貝可以做好,給予支援,樹立孩子的自信。
④孩子做的決定難免錯誤,我們要允許適當犯錯,不能馬上糾正。我們多數應該站在建議者的立場,提議一下。其實體驗一下失敗,也可以提高判斷力。
⑤老生常談的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週末多帶帶孩子外出,下班抽幾分鐘時間陪孩子讀書。陪伴不是硬能力,卻建立跟孩子的連線。
朝著這個小目標試試吧,相信一個自己很有決策力、有獨到見解的孩子,不會那麼願意去討好別人吧!等我們的孩子變得沒那麼聽話,不是你心裡那個言聽計從的乖寶寶的時候,別太失落就好。
不過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也不是說說那麼簡單。我們在跟老人溝通好的我前提下,也需要做好強大的心理建設:一方面,孩子做的決定是不太正確的,會把事情越做越糟糕。更可怕的是我們需要忍受住七大姑八大姨的狂轟濫炸,試想下如果連續幾天我們的孩子一直要穿雨靴出門的情景(自行腦補)。
育兒路,堪比唐三藏取經,共勉吧!
孩子20個月,我和她爸爸上班,她奶奶在家照顧她,但是我最近發現孩子有點向討好型人格發展,我知道是因為沒有安全感,但是我想問這個等她大一點會有所好轉嗎?
回覆列表
問題不大,二十個月還很小,小孩子幾天一個樣,過陣子也許就不這樣了。就像孩子會有一陣子特別鬧人,不聽話,過一陣就好了。或者有一段時間愛吃飯又一段時間不愛吃飯。
和我女兒一起玩有個小朋友就是很小時候就會哄人,能看出來臉色,其實也不算討好型人格,就是比較聰明。
大人的教育方式要適當,有些老人的教育方式咱們確實不認同,多溝通,有時間自己教,自己帶,你說的卻少安全感應該不太是問題,大多數孩子是老人白天帶的,我身邊基本都是,這樣的孩子以後上幼兒園適應可能更快一些,少上火,我們家寶寶我一直自己帶,犯愁上幼兒園適應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