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影生活
-
2 # 維賽迪
所謂的電影黃金時期,指的應該是類似如今漫威宇宙一般,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基本所有相關電影都處於穩定的盈利狀態,沒有出現質量或者票房成績不及格的作品。
以這個標準來說的話,DC電影其實是沒有黃金時期的。
DC的電影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舊世紀時期(1978年~1997年),新世紀初時期(2004年~2012年)以及DC宇宙時期(2013年至今)。
舊世紀時期雖然蝙蝠俠在1966年推出過個人電影,但鑑於年代太久遠,所以一般是不算在內的。
因為DC早在1969年就被華納兄弟所收購,所以具備了拍攝超級英雄電影的資金等條件,最後在1978年開始推出《超人》系列的影片。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超人》這部影片當然不符合時代的審美,在那個年代,《超人1》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風靡全球。
《超人》當時的全球票房成績高達3億美元,北美地區更加是走出18倍的驚人後勁走勢,而且口碑非常好,超人的主演克里斯托弗·裡夫也成為了超人這名英雄標杆,影響力之大甚至逆輸出到漫畫,畫師們都開始將超人畫得像裡夫,而後來布蘭登以及亨利·卡維爾的超人電影,選角時都是以“形象必須與裡夫相似”作為候選條件之一。
1980年的《超人2》同樣取得了相當不俗的成績,排除有政治正確加成的《黑豹》,這部影片在MTC裡面是所有超英電影中評分最高的,足足8.7分,26年後《超人歸來》的導演,都要將劇情接壤這部《超人2》,可見其影響力實在無與倫比。
但《超人》系列很快就走了下坡路。
1983年的《超人3》,質量實在馬虎,因此票房成績僅僅是《超人2》的一半,1987年的《超人4》甚至都要讓主演裡夫親自掏腰包來頂替拍攝費用,結果票房大虧,之後《超人系列》電影也終告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的時候DC還推出過《女超人》的電影,結果也失敗了,畢竟在那個年代,女性超級英雄電影是非常難拍的。
在《超人4》結束的兩年後,華納再次推出了DC另一個龍頭蝙蝠俠的個人電影,1989年的《蝙蝠俠》全球範圍內取得了4.1億美元的極高票房,在當時甚至擠進了影史前五的票房榜單,之後1992年的續集《蝙蝠俠歸來》加入了貓女等角色,同樣也有不俗的表現。
但蝙蝠俠與他的老搭檔超人一樣,在系列的第三部電影開始走向衰落。
1995年的《永遠的蝙蝠俠》,因為妮可·基德曼的加盟以及羅賓的登場,使得票房成績比前作要高,但口碑卻遠遠不及。
之後1997年的《蝙蝠俠與羅賓》更加是請來了阿諾·施瓦辛格這種級別的大腕,然而並沒什麼作用,影片中蝙蝠俠的“乳頭裝甲”也一時成為很多觀眾調侃的笑料,這部電影劇情、人設的稀爛可以說是超英史上的奇觀,甚至差一點破壞了整個超級英雄的電影市場。
在這部影片之後,老版的《蝙蝠俠》系列電影也終止了,舊時代的DC電影時期結束。
從表現上來看,1978~1997這20年DC一共推出了9部電影,但其中好壞基本是五五開的,這段時期DC之所以能統治超英市場完全是因為沒有對手,當時的漫威還沒被迪士尼收購,自己過日子都成問題根本拿不出資金出來拍超級英雄電影,90年代後還得到處賣旗下英雄的版權才能勉強維持公司的運作。
9部電影,在沒有任何對手的情況下好4部,爛4部,還有1部馬馬虎虎,這顯然不能說是什麼黃金時期。
新世紀初時期時間進入到21世紀,因為《蝙蝠俠與羅賓》這部電影對DC超級英雄的打擊實在太大,華納不敢再輕易推出DC的電影。
這是華納第二次在女性超級英雄電影裡涉足,但前面已經說過,這種電影是非常難拍的,所以結果又撲街了。
其實看了一下可以發現,1984年的《女超人》以及2004年的《貓女》,分別都是超人系以及蝙蝠俠系的角色,華納顯然是想讓兩位女英雄藉助兩個龍頭的名氣來讓電影有更多的噱頭。
但兩次的失敗讓華納明白只是蹭超人跟蝙蝠俠熱度是沒用的,大頭還是得這兩個來擔當,於是開始了超蝙的重啟計劃,於是找來了克里斯托弗·諾蘭來拍攝新的蝙蝠俠電影,而新的超人電影則交給《X戰警》的導演布萊恩·辛格。
然而不同的是,諾蘭的《蝙蝠俠:俠影之謎》口碑非常不錯,但辛格的《超人歸來》票房口碑都不達預期,所以超人專案被砍。
在這個時候,華納也有推出另外兩部超級英雄電影,分別是2006年的《V字仇殺隊》以及2009年的《守望者》。
《V字仇殺隊》不管是票房口碑都相當不錯,V的面具也風靡全球;而《守望者》的影院版實在太差勁,票房大撲街,雖然導演剪輯版出來後口碑略有回升,但整體上還是屬於虧本的。
2008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全球票房突破10億美元,成為史上第一部破10億美元票房的超英電影。
與此同時,漫威推出《鋼鐵俠》開始建立電影宇宙,察覺到這點的華納在2011年推出《綠燈俠》,希望以此來建立DC宇宙與漫威宇宙抗衡,然而《綠燈俠》最終卻撲街了,不管是票房還是口碑都屬於爛透天的那種,因此華納最終還是放棄了電影宇宙的建立。
之後在2012年,諾蘭的最後一部蝙蝠俠電影《黑暗騎士崛起》上映,同年與漫威的《復仇者聯盟》對拼但失敗,不過全球也拿到了10.84億美元的高票房。
至此,DC電影的新世紀初時代結束。
新世紀初時期的8年間,DC一共推出了7部電影,但其中只有諾蘭的蝙蝠俠跟《V字仇殺隊》是成功了的,《守望者》導演剪輯版很好,但影院版太差,1.3億美元的成本全球票房只有1.85億美元,可以說虧到家,《超人歸來》跟《貓女》更不用說。
可以看出,這時期的DC電影好爛基本也是對半開,而且從盈利角度上來看只有《黑暗騎士》跟《黑暗騎士崛起》屬於大賺特賺的,因此也說不上是黃金時期。
DC電影宇宙時期因為漫威的《復聯1》大火,而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已經結束,所以華納也開始打算再次建立電影宇宙,所以推出了《超人:鋼鐵之軀》。
這部電影的成績相當普通,以超人的號召力,北美地區開畫票房也高達1.16億美元,但後勁走勢宛如過山車,最終全球票房僅僅6.68億美元,口碑也非常普通。
但DC宇宙總算是建立起來了。
之後在2016年推出的《蝙蝠俠大戰超人》,耗時3年,而且是蝙蝠俠跟超人首次在銀幕齊聚,外加神奇女俠助陣,製作成本高達2.5億美元,北美地區首日票房高達8100萬美元,開畫成績1.66億美元,最終全球票房僅僅8.74億,後勁連兩倍都沒有達到,口碑更是稀爛,可以說是驚天大撲。
同年的《自殺小隊》,票房成績相當不錯,一群反派的電影全球票房高達7.4億美元,但口碑實在太差,只能說馬馬虎虎。
2017年華納推出《神奇女俠》,因為在1984年以及2004年就已經接觸過女性超級英雄電影的製作,吸取了之前的經驗,再加上導演派蒂的確給力,這部電影北美票房突破4億美元,口碑方面更是受到一致好評,給當時半死不活的DC宇宙注入一記強心劑。
但很快,同年的《正義聯盟》又撲街了,這部本應該與《復聯》齊平的英雄集結之作,全球票房僅僅6.57億美元,甚至還不如《鋼鐵之軀》,口碑更不用說。
之後DC在2018年推出由溫子仁執導的《海王》,再次大獲成功,這部電影全球票房高達11.47億美元,超越了6年前的《黑暗騎士崛起》成為票房最高的DC電影。
今年DC在4月份推出的《雷霆沙贊》,北美地區口碑不錯,但在天朝口碑極差,票房表現也非常一般,最終成績大概是3.6億美元左右,在如今這個超級英雄橫行的時代票房竟然只有這麼點,顯然也是不及格的。
DC電影宇宙,目前一共7部電影,其中真正大爆的只有《海王》跟《神奇女俠》兩部,《鋼鐵之軀》跟《雷霆沙贊》雖然能盈利但只能說是馬馬虎虎,《自殺小隊》贏了票房卻輸了口碑,《蝙蝠俠大戰超人》跟《正義聯盟》則是全方面潰敗。
這種成績,顯然現在也不是DC電影的黃金時期。
綜上所述,縱觀DC電影41年來的三個時期,基本上每一個時期電影的好壞都是對半開的,經常是這部爆了下部又撲了,因此自然形成不了類似漫威電影那種統治力,所謂的黃金時期更加無從談起了。
-
3 # 禍害人間g
在DC電影宇宙推出之前,DC電影共有三次黃金時期,分別是1978年-1987年、1989年-1997年以及2005年-2012年。
下面小禍就來說一說這三次DC電影的黃金時期。
1978年-1987年1978年DC推出了真人電影《超人》,由理查德.唐納導演,克里斯托弗.裡夫主演。該電影以五千五百萬美元成本博得三億美元票房。
(電影《超人》海報)
《超人》除了票房上獲得成功,還獲得了土星獎和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從1941年上映的《驚奇隊長的奇妙冒險》開始,超級英雄電影都是小成本製作,一直都遊離在主流電影之外。《超人》是第一部大製作的超級英雄電影,《超人》的成功將超級英雄漫改電影正式拉入了好萊塢主流電影的行列。
同時《超人》也開啟了DC漫改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此後DC相繼於1980年推出了《超人2》,1983年推出了《超人3》、1984年推出了《超級女孩》、1987年推出了《超人4:和平任務》。
1983年的《超人3》和1984年的《超級女孩》票房和評價都出現了明顯下滑。
1987年推出的《超人4》製作成本為一千七百萬美元,卻只取得了一千五百萬的票房,直接導致了製作公司坎農電影公司的破產,由此DC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結束了。
(電影《超人4》的失敗導致了坎農公司的破產,DC電影的第一次黃金時代也就此結束)
1989年-1997年在《超人4》票房失敗兩年後蝙蝠俠接過了超人的接力棒,在1989年由蒂姆.波頓導演,邁克爾.基頓、傑克.尼克爾森主演的《蝙蝠俠》上映。
(《蝙蝠俠》海報)
儘管隨著電影的拍攝成本一漲再漲,從最初了三千萬美元漲到了最終的四千八百萬美元,但是電影一上映就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共獲得超過四億美元的票房,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
此後DC於1992年推出《蝙蝠俠歸來》、1995年推出了《永遠的蝙蝠俠》、1997年推出《蝙蝠俠與羅賓》。
這一階段的四部蝙蝠俠電影票房和評價呈逐年下滑趨勢,在1997年推出的《蝙蝠俠與羅賓》雖然仍然以一億兩千五百萬美元的成本獲得兩億四千萬美元的票房,但卻獲得空前的惡評,DC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也就此結束。
(《蝙蝠俠與羅賓》的失敗標誌著DC電影的第二次黃金時代結束)
2005年-2012年在2005年DC推出了諾蘭《蝙蝠俠》三部曲的第一部《蝙蝠俠:俠影之迷》、大衛.柯能堡導演的《暴力效應》、弗朗西斯.勞倫斯導演的《地獄神探》、詹姆斯麥科特羅導演的《V字仇殺隊》,DC電影的第三個黃金時代正式開始。
(《V字仇殺隊》)
此後DC於2006年推出《超人歸來》,2007年推出《星辰》,2008年推出《蝙蝠俠:黑暗騎士》和《閃靈俠》,2009年推出《守望者》,2010年推出《赤焰戰場》、《西部英雄約拿.哈克斯》和《敗者為王》,2011年推出《綠燈俠》、2012年推出《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和《赤焰戰場2》。
雖然這一時期有《超人歸來》、《西部英雄約拿.哈克斯》這樣的失敗之作,但同樣誕生了《蝙蝠俠》三部曲、《V字仇殺隊》、《守望者》這樣的經典天花板級別的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綠燈俠》原本是作為DC電影宇宙開篇之作推出,但是票房和評價都獲得了空前失敗,DC電影宇宙差點胎死腹中。直到2013年《超人:鋼鐵之軀》獲得成功才順利開啟了DC電影宇宙。
2012年上映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和《赤焰戰場2》也就成為了DC電影第三個黃金時代的最後兩部電影。
綜上所述,在DC電影宇宙開啟之前,DC電影歷史上共有三個黃金時代,分別是主打《超人》電影的1978年-1987年、主打《蝙蝠俠》電影的1989年-1997年以及百花齊放的2005年-2012年。
回覆列表
漫畫人物風格與劇情故事隨著時代、社會的更迭而作出相應的改變,超級英雄電影扮演者隨著時間和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更換,在超級英雄文化不斷髮展成為一股流行文化趨勢的今天,這些已經成為了業界習以為常的做法。
但是不管漫畫風格、扮演演員怎麼變化,有些經典永遠也無法超越!
一、造就經典之作
1.天國降臨
幾乎所有的超級英雄在80年代漫畫普遍流行寫實主義和黑暗基調下,都不可避免地走向陰沉與悲傷之中,雖然結局常常是英雄在浴血奮戰中,戰勝了逆境。
但是在情節和人物的設定中,編輯們仍然沉浸於對過往黑暗與低沉的塑造。
到了90年代,資訊科技和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兩極格局的瓦解,世界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而DC卻漸入迷茫。
在保持現實基調的同時,漫畫長久以來持續的對過往黑暗低沉主題重複塑造,讓DC漫畫失去了許多向未來發展的機遇和可能性,而漫威此時卻逐漸讓人物迴歸於生活,以平凡人的視角為漫畫創作找到了新的出路。
作家馬克·韋德和藝術家阿列克斯·羅斯決心用一部新漫畫為DC漫畫開創新的時代,於是《天國降臨》應運而生。
故事創造性的描述了21世紀的美國,當老一輩超級英雄相繼告別世界舞臺,失去為正義而戰理念的新一代超級英雄沒有任何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束縛,變得與壞蛋無異。而作為孕育了新一代超級英雄,沒能盡到責任的以超人為首的老一輩超級英雄,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中,開始了拯救世界,同時也是實現自我救贖的歷程。
“在一個充斥著超級英雄為某些信念而奮戰的故事世界裡,《天國降臨》卻反其道而行之,英雄們不為任何東西而戰。它用毫無意義的,憤世嫉俗的故事,首次表達了對隨著時代發展下,七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美華人沒有信念,甘於現實,奮鬥拼搏思想價值觀念淡薄的極度不滿。”
重新為漫畫定下了在黑暗中堅持希望,堅守自我,積極昂揚的思想核心。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漫畫堪稱DC漫畫的“新約”。
2.哥特怪伽與哥譚奇俠
今天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雖然特效和服裝道具顯得有些過時,但蒂姆·波頓以其獨特的哥特藝術風格打造的系列第一部和第二部《蝙蝠俠》電影,仍然能帶給觀眾許多驚喜與感動。
可以說蒂姆·波頓成功把蝙蝠俠打造成了一個僅屬於他心目中那個充滿魔怪奇異的哥特世界中,孤獨而無畏的哥譚奇俠,並在第一部蝙蝠俠電影中,就把他的宿命對手小丑引入到了本就黑暗無比的哥特都市之中,處於演員黃金時期的傑森·尼爾克森用當時最出色的演技,把《閃靈》中男主人公前後宿命般的反轉演變完美的重現在了哥譚的小丑身上,其勢頭甚至蓋過了主演蝙蝠俠的邁克爾·基頓。
後來的訪談中,當年過半百的蒂姆·波頓再度回首當初拍攝《蝙蝠俠》的初心,他曾表明,自己曾經對超級英雄漫畫幾乎一無所知。
然而,代表著蝙蝠俠系列漫畫的巔峰之作《致命玩笑》,卻把他深深地引入到了兩個“怪胎的鬥爭”之中去,是這部作品中所蘊含的一種超越人類理性的癲狂與囈想使他對蝙蝠俠和小丑這樣的漫畫角色有了更深的情感共鳴,使他下定決心用一種前所未有的嚴肅與黑暗去表現蝙蝠俠和他故事中的怪誕與現實。
《蝙蝠俠》中,蝙蝠俠與小丑在大銀幕上的初次對決,在戲劇而怪誕的氛圍之中,雖然少卻幾分後來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寫實色彩,但卻為電影增添了一番別樣癲狂下扭曲的人性表現,而忠於原作的小丑形象更是成為影史上的一代經典傳奇。
那段小丑攜著處於極度緊張而驚恐中的女主在夜幕下翩翩起舞的片段,把人物形象怪誕而荒謬的特點連同令人毛骨悚然的笑聲永遠的印刻在觀眾的心中。
在系列第一部大獲成功,成為當時的全球票房第一之後,幾乎完美的劇本讓蒂姆·波頓改變只拍一部的決定,再次導演了電影的續集。
1992年的《蝙蝠俠歸來》在高投資,強陣容,好劇本的情況之下,收穫了意料之中的好評如潮,卻也獲得了意料之外的票房平庸。
延續了第一部蝙蝠俠與小丑這樣宿命對立角色對決的模式,在《蝙蝠俠歸來》這部續集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企鵝人代替了小丑成為了蝙蝠俠“九九八十一難”的第二難,企鵝人悲慘而又畸形的人生遭遇在帶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的同時也暗藏了蒂姆·波頓個人色彩濃厚的諷刺與暗喻。
而貓女第一次大銀幕首秀,充滿性感冷豔的同時也如同眼鏡蛇一般的暗藏殺機,她的出現在勾結串聯故事發展的同時,也使得劇情變得更加複雜而生動。可以說,這個亦正亦邪的形象孕育著的不僅僅只是為故事服務的存在,她同時也是故事發展走向的一個變體,象徵著90年代愈加走向獨立與開放的女性形象。
在場景上,整部電影充斥著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哥特式的古老陰森建築。
在許多內外場景中,我們可以敏銳的發現裡面富麗堂皇,外面雜亂不堪的哥譚貧富差距的體現,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同時預示著蝙蝠俠所肩負的使命與任務,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夠翻天覆地的,給了蝙蝠俠這個角色以一種絕望中的堅強。
與《銀翼殺手》相似的陰鬱、黯淡的畫面色彩和漫畫般的平面觸感則讓觀眾時刻都沉浸在電影所塑造表現的人間地獄之中。使反派角色的登場在怪誕之中卻又顯得合情合理。
然而,影片在帶有強烈的波頓個人色彩之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成人化發展道路。畸形而古怪的企鵝人甚至於連原作漫畫都從未有過這般病態而令人恐懼的角色形象。
大膽而露骨的貓女如果不細看電影,光貓女性感出場的那一幕就會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影廳。而如同恐怖片一般的氛圍塑造和毫無主角光環的蝙蝠俠,簡直成了兩個反派的最佳配角。在這些弊病之下,拍出一部叫好不叫座的電影也就不奇怪了。
在拍完了《蝙蝠俠歸來》後,蒂姆·波頓從此告別了哥譚,而波頓本來打算拍攝由《蝙蝠俠歸來》中驚豔全場的原版貓女演員出演的外傳電影,此後也杳無音訊 。
直到2005年,那部哈利·貝瑞出演的《貓女》上映,這個多年未曾實現的電影計劃才最終登上了大銀幕,只是物是人非的尷尬與陣容重啟的失落,最終讓這部電影成了DC當年鮮獲惡評的電影之一。
3.永遠的超人
整整十年,一個角色,克里斯托弗·裡夫最黃金的演員歲月在伴隨著《超人》系列大賣的同時,也註定限制了他的演員發展之路。
但是,與後來飾演金剛狼的休·傑克曼和飾演鋼鐵俠的小羅伯特·唐尼相比,克里斯托弗·裡夫顯然做到了把超人這個角色和自己的演藝生涯進行了一個平衡。他在主演超人期間還相繼拍攝了《時光倒流七十年》、《安娜·卡列尼娜》等一系列的文藝佳作。
直到今天,在許多人到中年的觀眾看來,不管超人演員怎麼變,都無法替代克里斯托弗·裡夫,這個永遠的超人。
二、意料之中的滑鐵盧
在《蝙蝠俠》前兩部製作之後,對於蝙蝠俠系列,雖然第二部沒能達到預期的票房,但依然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對於這座金礦,華納顯然不會止步不前,1995年,《永遠的蝙蝠俠》上映了,較為輕鬆愉悅的劇情、豪華的演員陣容和商業化的製作風格使得電影在商業上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和前兩部《蝙蝠俠》不同的是,該部電影採用了全新的陣容,相當於一部軟重啟之作,在製作費用上也再次攀了新高,達到了近1億美元。最後這部電影雖然商業上獲得成功,但是在口碑和人氣上卻反響平平。
顏值巔峰的妮可·基德曼、黃金時期的金·凱瑞以及藝術高峰的湯米·李·瓊斯又一次成功以配角和反派角色搶過了蝙蝠俠的風頭,而飾演蝙蝠俠的方.基默也在這部電影后告別了這個超級英雄角色。在這部電影中,新任的系列導演喬·舒馬赫一改蒂姆·波頓的暗黑·怪誕風格,試圖以主流電影的輕鬆、喜劇色彩淡化前作對角色的影響,這部電影定下的基調也成功的延續到了下一部電影之中。
在《永遠的蝙蝠俠》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之後,華納又繼續了更大的一波賭博,投入更大的投資進入系列第四部《蝙蝠俠與羅賓》之中,而這部電影卻徹底引爆了超級英雄電影製作之路,並使蝙蝠俠成為了一個無人敢接的IP。
這部電影的主演陣容放在今天來看,可謂是空前絕後,施瓦辛格、喬治·克魯尼、烏瑪·瑟曼等一眾一線影星,卻演出了一部令人大跌眼鏡、搞笑、荒謬的超級爛作。不禁票房上虧的一塌糊塗,在口碑上也使得出演這部電影的眾多影星連續多年都陷入鬱郁不得志之中。
如果想明白為什麼電影形成這樣的結果,透過角色名單基本可以一窺一二,一部只有兩個小時的電影,卻要完整的表現出蝙蝠俠、羅賓、蝙蝠女以及急凍人、毒藤女幾個正反角色的來龍去脈。還要在複雜的人物關係與故事劇情間保持一定的平衡,而導演與製作方在巨大野心面前顯然沒有看清楚眼前的現實,不僅沒有做到平衡,還造成了電影的極度失衡。
DC的未來至此開始變得撲朔迷離,何去何從?路在何方?作為DC掌門人的華納兄弟選擇最為理智和現實的做法,蟄伏與沉澱。
而與此同時,在經濟狀況上陷入危機的漫威則開始了向各大電影公司出賣自己漫畫角色的影視改編權,X戰警、刀鋒戰士、綠巨人、蜘蛛俠……一眾英雄開啟了自己的銀幕之旅,但同時也代表了漫威未來發展的艱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