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種豆的麻瓜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曾經稱霸春秋二百餘年的晉國轟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三個新興的國家韓、趙、魏。五霸之一的晉國為何會走向解體,我們一起來探個究竟。

    自西周武王時期,實行的分封制,將土地給分封子弟和有功之臣,隨著歷史的發展,親緣關係的遠疏,作為君主或大宗可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少。慢慢削弱了天子和諸國諸侯國君的實力,至後期常常有小宗挑釁攻擊大宗的事件。而在晉國發生的一場小宗取代大宗的事件則為晉國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這場近70年的內亂後晉獻公為了防止再發生此事,遂盡誅公子,造成了晉無公族的局面。而晉國在崛起和稱霸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戰爭,戰爭有勝負,勝利了就要對功臣進行封賞。當時國君手裡有大量的土地遂將土地封賞給功臣。所以在晉國內部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異性封地。經過不斷的封賞,國君直屬的土地越來越少,出現了類似於周王室一樣的局面,就是卿大夫的力量越來越大,君主的力量在不斷的封賞中越來越弱。而這些卿大夫也在進行著激烈的鬥陣。

    晉文公時,一方面晉國國力膨脹,另一方面為了安撫國內貴族,晉文公改革軍事建立 軍政合一的政權模式,首先是將晉國二軍擴大編制為上中下三軍,後增設新二軍,即新上軍、新下軍,為五軍。晉襄公時改設定三軍,每一軍設將、佐,這就是著名的六卿制度。六卿軍權政權一起抓,這就是所謂的馬上治軍,馬下管民。經過而這些異性卿大夫有自己的封地、人口、武裝。為了爭奪六卿位置,展開激烈的爭鬥。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郤、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後又有韓、魏、欒、範、荀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後,十餘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

    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晉國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史稱晉國“六卿”。這六家卿大夫互相爭打,到後來又以柏人之戰滅掉中行、範氏。形成了四家執政的局面。智、趙、魏、韓,四家進行了更為激烈的鬥爭。公元前458年在四家滅了中行氏與範氏後未經晉出公的同意竟然私自瓜分了這兩家的土地,而晉出公聯合外部的齊國、魯國來討伐四卿,四卿於是反擊攻打晉出公,晉出公反而敗了,在逃去齊國的半路上死。而知伯立了晉哀公。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晉國國君權利是何等的弱小,國君需要聯合齊魯兩個國家來討伐自己的臣子,而且還打了敗仗,自己也死在了逃跑的路上。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殺死了智伯,吞併了他的全部土地。

    公元前433年(晉幽公元年),晉公室僅剩下絳、曲沃兩邑作為奉祀的地方,晉國所有領土全部入了韓、趙、魏三家之手,晉幽公反而要去朝見韓、趙、魏三家。

    公元前403年(晉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賜封趙國、南韓、魏國,從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的諸侯地位,晉國名存實亡。

  • 2 # 鑑鏡

    晉國內部採用的是分封制,諸侯國下邊是卿大夫,而這個卿大夫和諸侯的關係就相當於諸侯和周天子的關係,卿大夫們從諸侯那得到一部分土地。當時晉國國君大權旁落,被六個卿大夫把持著,這六個卿大夫分別是趙、魏、韓、智、範、中行。

    為什麼晉國的權力會被這六個卿大夫把持?原因是因一個是晉獻公為鞏固權力將自己的兄弟、叔侄幾乎斬殺殆盡,只剩了一小部分逃到了國外。晉獻公死前為了鞏固小兒子奚齊未來的君權,又逼死了他的大兒子申生,趕走了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晉國因此進入“無公族”的時代。後來的晉文公又搞了一個三軍六卿制,軍權政權被六家卿大夫把持。後來這六家當中的範氏和中行氏,被趙氏給滅了。但最有實力的依然是智氏,智氏借自己的力量威脅另外三家交出土地,這就是智伯索地。韓氏先服軟了,交出了土地,魏氏本來也在猶豫,一看韓氏交地,自己也跟著交地。

    接下來,智氏一看其他兩家都乖乖聽話了,只有趙不聽話,於是智氏聯合了韓魏圍攻趙兩年,久攻不下,想到了引水淹城的方法。韓魏兩家這時忽然明白了唇亡齒寒的道理,有些後怕,再加上這時趙的策反,三家一起滅了智伯。瓜分了智氏土地後的趙魏韓,要求周天子把他們封為諸侯,周天子豈敢不答應。三家分晉就這麼成了。

    晉王為什麼不提前殺了三家,是因為晉國無公室,晉國國君沒有了自己的基本盤,軍權和政權又被卿大夫把持並形成了利益集團,在當時的條件下晉王已經和周天子一般,已經徒有虛表,只是作為晉國的名義代表了,土地和人民已經被三家所控制,能自保不被三家殺了就不錯了。

  • 3 # 真正鱷魚不哭

    首先說明一下,春秋時期沒有什麼晉王。

    雖然晉文公是春秋五霸,雖然晉國維持了二百年霸業,雖然歷代晉侯驕橫跋扈,經常搞僭越之舉——如仿天子六軍設三軍三行,但他們終歸還是諸侯,沒有稱王。

    晉國發展到“三家分晉”時,晉國公室已經極度衰弱,只剩下曲沃和絳兩塊小領地承祀宗廟,本身都得看韓趙魏三家臉色,哪有能力先下手為強。

    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歷代晉侯均極度不信任宗室,一旦新君繼位,他的兄弟們就會被殺或被驅逐。而這又起源於“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是春秋時代早期一次晉國長達67年的鬥爭,晉昭侯封其弟桓叔於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此後晉國小宗曲沃日漸強盛,反過來威脅大宗地位,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晉武公祖孫三代殺逐大宗五位國君,完全滅掉佔據都城(今山西翼城東南)的晉國大宗,實現二房上位。

    正因為有這慘痛教訓,後來的晉武公之子晉獻公繼位後,感到同宗威脅,就設計謀殺了桓叔、莊伯的其他後代,殺絕所謂“桓莊之族”,而重用外姓大臣。但是隨著晉國勢力擴大,國君沒有足夠官員控制全國,最終還是要分封大夫。而晉國在長期爭霸戰爭中形成了“六卿”制度(後曾變為八卿、十二卿),國家軍政大權長期被幾大家族掌握,晉侯漸失大權。

    晉侯並不甘心被架空,也進行了反擊:晉靈公曾試圖誅殺專權的大臣趙盾,但很快被趙氏族人趙穿謀殺。晉厲公殺權傾朝野的三郤(郤錡、郤犨、郤至),但很快其他貴族欒氏荀氏(欒書、荀偃)反擊,廢殺厲公。晉悼公繼位後以涉嫌弒君貶斥欒書,一度疏遠荀偃(中行偃),卻不得不任命欒書之子欒黶為卿,後來還同意荀偃接任晉軍主帥。可見大貴族們早已尾大不掉。

    很多事情都是漸漸發展起來,開始不覺得有什麼,真到嚴重時就難以挽回了。

    防微杜漸很重要。

  • 4 # 臥聞海棠

    我曾經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要解釋為什麼晉國會分裂成韓趙魏三國的問題,我們不能只從韓趙魏方面來看,還要從晉國自身找原因,這得從幾百年前的“曲沃代翼”說起。

    晉是姬姓諸侯,姬姓諸侯最開始受封時幾乎都是周天子血親。東周初年,幽王想廢掉平王的太子之位,被平王的外公勾結犬戎殺死,平王才得以即位。因為這個原因,姬姓諸侯國之首魯國都不怎麼尊敬平王。

    東遷之後,虢國君主虢公在攜地擁立幽王的弟弟姬餘臣為王,稱攜王,於是周王室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這個時候,平王的地位其實很尷尬。幸虧晉文侯站了出來,殺了攜王,平王才正式成為唯一的周天子。

    周平王遷都洛邑

    平王肯定很感激晉文侯幫自己殺了攜王,於是給了他很多賞賜。晉國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瘋狂發育的,為後世百年霸業奠定了基礎,但同時,晉國分裂的隱患在這個發育期就埋下了。

    曲沃代翼,晉無公族

    就像後世所說的,成也蕭何敗蕭何,晉國霸業是晉文侯奠定的,但分裂隱患也要從晉文侯說起。根據左傳記載,晉文侯乃晉穆侯之子,名姬仇,晉文侯有一弟,名姬成師。晉穆侯死後,晉穆侯的弟弟、姬仇與姬成師的叔叔殤叔篡位,奪了本應是晉文侯的國君之位,晉文侯和弟弟姬成師不得不跑到國外避難,過了幾年後才帶兵殺回來,奪回國君之位。

    晉文侯也是一代雄主,在位期間,晉國瘋狂發育,但他死後就出問題了。晉文侯死後,其子晉昭侯即位,晉昭侯幹了一件特別蠢的事:他把晉文侯的弟弟、自己的親叔叔姬成師封在曲沃,晉國因此被分成了曲沃和翼(晉國的首都)兩股勢力,姬成師也被稱為曲沃桓叔。

    這一封樂子就大了,晉昭侯不知道是不是吃錯藥了,全然忘了他爹當年被親叔叔搶王位的前車之鑑。果然,人類總是在重複同樣的悲劇,晉昭侯的國君之位屁股還沒坐熱呢,他就被大臣給殺了,這大臣殺了晉昭侯,想把曲沃桓叔迎回來當國君,但這時候晉華人不同意,曲沃桓叔只得作罷。

    以此為開端,晉國拉開了長達幾十年的曲沃和翼之間的鬥爭的序幕。曲沃桓叔死,其子曲沃莊伯即位,曲沃莊伯死,其子曲沃武公即位,這爺孫三代一起努力,先後殺了晉昭侯、晉孝侯、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五個國君,還趕跑了一個晉鄂侯,最後曲沃終於取代了翼,被周天子封為諸侯,曲沃武公也就搖身一變成了晉武公。

    晉武公成為諸侯

    晉武公即位以後,就懂得吸取教訓了,生怕自己的後代也發生這樣篡位取代的事,於是和他兒子晉獻公一起,兩代國君把晉國其他公族基本上殺了個精光,後來晉文公(就是春秋五霸那個晉文公,不是前文的晉文侯)即位,更是立下規定:除了國君一脈,其他晉國公子都要送到國外去,之後幾百年內,晉基本上就處“晉無公族”的狀態。

    卿、士大夫崛起

    上古之時,諸侯各國都施行世官制,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意外,爹當官兒子就能當官,爹不是官兒子也就當不了官。晉國國內的姬姓公族沒了,自然而然,那國內一些重要官職就由其他異姓的卿、士大夫擔任並且世代繼承了。(這裡補充一句,其實許多異姓卿族、士大夫也是從姬姓分出來的。)

    對晉國來說,這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廣納賢才,只要晉國王室權威仍在,國家發展就會明顯優於其他國家;但另一方面,一旦王室權威喪失,卿於士大夫必然尾大不掉、臣主易位。

    至於為什麼是韓趙魏三家分晉而不是其他,這就得歸結於晉文公了。當初晉獻公寵幸驪姬,欲殺公子重耳,重耳被迫流亡國外。在重耳流亡的過程中,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臣子跟著他,其中有兩個人,一個叫趙衰,一個叫魏犨,趙衰又有個家臣,叫韓厥。

    晉文公與諸卿

    沒錯,趙衰、魏犨因為一直跟著重耳在國外逃亡,護主有功,重耳回國後即位,後世稱晉文公,這兩人便都受到了晉文公重用,韓厥又受到趙衰器重。再加上前面提到的世官制,他們的後人也世代為官,成為了晉國國內最大的勢力。

    行文開始時,我們分析了晉無公族的情況,晉文公回國以後設定了六卿,六卿掌握國家軍政大權,其中就包括趙衰、魏犨以及韓厥。其後兩百多年時間內,六卿有所更迭,後來固定為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家輪流擔任,範氏與中行氏先後消亡,剩餘四家以智氏居首,韓趙魏三家聯又合起來滅了智氏,隨著晉王室日漸衰弱,三家分晉也就在所難免了。

    最後再解釋一下為什麼晉君沒有先下手除掉這三家,晉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為一開始必須啟用他們來輔助管理國家,到後來便尾大不掉了,韓趙魏已經不僅僅是三個人在朝廷任職了,可以說整個晉國上下,全是他們的人,許多當官的只認韓趙魏而不認晉君,晉君已是砧板上的肉,只能任人宰割。

    總的來說,晉國因為自身歷史原因,誅殺驅趕了國內的公族,啟用卿與士大夫,這使得晉國競爭力增強,締造了晉國一百多年的霸業,但也因此讓國內其他勢力坐大,成為了三家分晉的導火索。

  • 5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這事說起來也不復雜,晉國君主倒是想,但是沒有那個能力。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晉文公時代搞了一個三軍六卿制度。這三軍可不是海陸空,而是上中下,也就是上軍、中軍和下軍。

    在每一個軍中設定將一名,佐一名(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的中軍地位最高,而擔任這六個職位的都是晉國最早的公卿,當時一共有十一個氏族以世襲輪流的方式擔任這六個職位。

    而後來這些氏族不斷的內鬥,有的氏族因為失勢而失去了世襲的權力,被排擠出公卿的隊伍,有的氏族卻逐漸做大。像“下宮之難”就是一場針對趙氏的滅門慘案,在這場政治事件中趙氏一族險些被滅族。

    最後好歹留下一個獨苗趙武,晉景公後來覺得自己做的確實過分了一些,所以又恢復了趙氏的爵位,在趙武的努力下,趙氏才慢慢恢復元氣,否則也就沒有後來“三家分晉”的故事了。

    總的來說,這些公卿家族在猶如黑幫火併的鬥爭中幾家歡喜幾家愁,最後只剩下智氏、韓氏、趙氏和魏氏四家公卿,其中尤以智氏的勢力最大。

    不過公卿的勢力雖然大,但還不至於把國君當成空氣,只能說雙方之間保持著還沒有撕破臉皮的微妙平衡。在晉定公時代,晉國再次發生公卿火併的事情,其中的範氏和中行氏被四家公卿聯合起來擊敗。

    十五年,趙鞅使邯鄲大夫午,不信,欲殺午,午與中行寅、範吉射親攻趙鞅,鞅走保晉陽。定公圍晉陽。荀櫟、韓不信、魏侈與範、中行為仇,乃移兵伐範、中行。範、中行反,晉君擊之,敗範、中行。範、中行走朝歌,保之。韓、魏為趙鞅謝晉君,乃赦趙鞅,復位——《史記·晉世家》

    並且瓜分了兩家的領土,晉定公死後,晉出公繼位,這位君主對公卿專權的現象很不滿。我懷疑是因為他不爽四家公卿私自瓜分了範氏和中行氏的領土。

    但是晉國的軍政大權又被四家公卿掌握,所以晉出公只能求助齊國和魯國,希望藉助他們的軍隊擊敗四家公卿。

    四卿得知訊息後,先發制人出兵攻打晉出公,而晉出公又沒有什麼軍隊,只能憑藉王宮衛士勉強迎戰,最後兵敗逃出晉國,準備到齊國去,結果卻死在半道。

    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

    而晉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國君反抗公卿的計劃就這麼失敗破產。由此四家公卿完全撕破了和國君之間那層掩飾,成為晉國真正的掌權者。

    而在這四家公卿中,又以智伯瑤的勢力最大,他不僅是正卿(中軍),而且他的領地最大。智伯瑤很狂妄,他侮辱另一個公卿韓康子,還說只有他可以為難別人,別人怎麼敢為難他。

    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資治通鑑》

    除此以外,智伯瑤也想把晉國君主取代,但是最終不敢做,可能擔心會被其它三家公卿聯合起來打擊。

    哀公大父雍,晉昭公少子也,號為戴子。戴子生忌。忌善知伯,蚤死,故知伯欲盡並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史記·晉世家》

    所以就有了後來的智伯索地,希望藉此削弱韓趙魏三家的勢力,但是最終卻被韓趙魏聯合起來擊敗,由此直接導致“三家分晉”上演。

    公元前公元前376年,三家公卿大夫瓜分了晉國公室僅存的土地,廢除了末代君主晉靜公,晉國由此滅亡。這三家公卿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6 # 歷史隨筆

    三家分晉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當然也帶了點巧合,不然為啥其他諸侯國沒有被瓜分呢?

    先說歷史發展必然

    晉國國君地位衰敗,逐漸被世家大族超越甚至取代,其道理跟周文王逐漸被諸侯取代原理是類似的,那就是:土地兼併和火耗

    通俗點說,民眾需要交稅給諸侯,諸侯要再上交給王吧,而交稅是根據人口數量來的,古代沒有現在嚴格的戶籍登記制度,就會出現隱藏人口數量的情況,也就是實際交稅人數遠大於王收到的數目,其中的差額就被中間商--諸侯王或者地主豪強貪了,久而久之,諸侯王反而還不如地主豪強有錢。

    另一方面,由於交稅需要附加高昂的火耗,有時候火耗甚至是稅本身的好幾倍,農民寧願將地賣給地主豪強或者公卿家族,公卿憑藉爵位往往還能免稅,這樣一來公卿有更多錢更多土地,而諸侯王則沒錢又沒地。

    再來說說晉國內部公卿鬥爭

    有錢有地的一方自然擁有更多話語權,所以晉王慢慢的就淪落成空有王的虛名而已,被滅掉只是遲早的事!晉王當然想除掉這些世家大族,但是實力不允許,最後晉王被除掉,晉國王室土地財產被四個最強大的公卿瓜分。

    其中實力最強的一個卿智氏很囂張,它想自己獨大取代晉王,向另外三個卿韓趙魏索地,韓魏聽話的服從,趙拒絕,於是智氏威脅韓魏跟他一起出兵攻擊趙,並且答應事成後瓜分趙的土地。

    但是在晉陽之戰中,智氏不佔優勢,久攻不下,智氏採取引晉水淹晉陽城,趙派人說服韓魏兩家一起對付智氏,之所以韓魏會倒戈,是因為智氏能水淹趙氏同樣,如果任它坐大,將來同樣可以水淹韓魏,所以這三家一合計不如三家聯合起來把智氏幹掉!

    很幸運,他們確實成功了,然後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自此,歷史從春秋五霸進入戰國七雄時代。

  • 7 # 與檸相遇

    晉國在春秋晚期徹底被智、趙、魏、韓四家把持,其中智家勢力最大,聯合魏韓滅趙,結果被趙家反串智家被瓜分,從此晉國被三家徹底把持,國君形同傀儡,再過了幾年三家分晉,並得到周天子承認

  • 8 # 白露為霜65799235

    三家分晉,有偶然有必然,歸根結底一句話,君權旁落。

    晉王有力量的時候,他們還沒做大,做大晉王也就來不及了。

  • 9 # 李氏之子

    晉出公年間,四卿即韓、趙、魏、智四家欲瓜分原來屬於中行氏、範氏的晉國公室封地——晉定公時趙簡子趙鞅殺中行氏荀寅外甥趙午,中行氏荀寅、範氏範吉射二卿欲滅趙,反被韓、趙、魏三家所逐,故中行氏,範氏封地入於晉公室。當時雖然封地入於晉公室,但是四卿一直對中行氏、範氏封地虎視眈眈,所以到了晉出公時,四卿遂欲瓜之。出公大怒,內整頓宗室兵馬,外連齊魯欲討伐四卿,四卿恐懼,舉兵伐出公,公出奔,憂憤之中於道病亡。

    晉出公死後,智伯瑤子立晉昭公曾孫姬驕為君,是為晉哀公,智伯專晉國之政,盡並中行氏、範氏故封地,哀公不能制。

    從此,晉君再也沒有抗衡四卿的資本。

    智伯強盛,索地韓、魏,二卿許之,索地趙氏,趙襄子不許,於是智伯聯合韓、魏伐趙。趙襄子毋恤用張孟同計,暗約韓、魏,反滅智伯瑤子,瓜分智氏封地。從此晉國四卿又化為三卿,三卿得智氏封地之後,更加強盛,晉君如小侯,反朝拜三家!

    晉哀公死後,其子晉幽公時,三卿又再次分晉國公室封地,至此晉君獨有曲沃和絳城。

    到了晉靜公時,韓趙魏三家遂瓜分晉國,廢晉君為家人,晉祀遂絕焉!

    為什麼歷代晉君沒有在韓趙魏瓜分晉國前,滅掉三卿,也是有歷史淵源的!

    韓趙魏三家建封立嗣始於晉文公重耳,六卿權重始於晉昭公。昭公時,晉國有八卿,並非六卿。至晉傾公時,晉國宗室二卿祁氏、羊舌氏與傾公交惡,六卿欲弱公室,遂以法滅二家,從此才形成六卿專政的局面!到了晉定公時,晉國宗室中行氏、範氏與趙鞅交惡(上文已提到)韓趙魏三家又聯合逐二卿,所以六卿又化為四卿。到了哀公時,韓趙魏又滅智氏,成了三卿主政!

    由此觀之,晉國之衰弱,乃由晉國宗室骨肉相殘而始,直至八卿相互兼併而終!晉國之衰,非一日之寒也,三晉之強,非一朝一夕也!所以到了晉出公時晉國宗室已經相當衰弱,很難單獨討伐卿士,所以才有欲約齊魯滅四卿而復公室一幕,然而失敗之後,晉公室再度沉淪衰落!晉君再也沒有力量和機會抗衡卿士了,而三晉之君兼併之志未已,最終晉國公室也就輪落為被瓜分的下場!

  • 10 # 小楊品史

    晉國開始有11大家族,經過一輪淘汰賽,剩下了六大家族:中行家、范家、智家、趙家、韓家、魏家;中行家勢力強大,和范家聯合為非作歹,引起公怒,率先出局;之後智家勢大,韓趙魏三家較弱,智家重蹈同門中行家的覆轍,向韓趙魏三家強要土地,結果被三家聯合滅掉了,土地被瓜分,晉國名存實亡。

    01:晉國為什麼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晉文公重耳執政後,為增強三軍戰鬥力,改組了國家軍隊,設定三軍,每軍設將佐各一名,職位從大到小排序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這就是晉國六卿的來歷,中途有所增加,但主要以這為主。

    晉國六卿採用世襲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把持 ,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

    有限的職位導致了激烈的競爭,得到多的想著更多,得到少的想多一點,這十一個家族開始了殘酷的競爭,隨著時間的延續,很多就被消滅了:

    狐氏第三代狐射姑在與趙盾鬥爭中,敗下陣來,逃離了晉國,率先出局;

    先氏在第五代先榖時,勾結犬戎作亂,被晉公驅除晉國;

    郤氏在三郤時,內外驕橫,被晉厲公和胥童聯手殺害,郤氏敗亡;

    胥氏在胥童時被欒書與中行偃聯手擊敗,從此從晉國政壇消失;

    欒氏在欒盈時被六卿聯手擊敗,欒氏敗亡;

    範氏、中行氏在公元前493年作亂被驅除晉國,後來土地被智氏、韓氏、魏氏、趙氏瓜分;

    公元前453年,智氏戰敗,土地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公元前376年,他們三家廢了晉國國君,瓜分其土地,晉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02:晉國公室是怎麼一步步衰落的?

    晉國公室的衰落,從重耳的父親晉獻公開始就出現了苗頭:晉獻公爺孫三代處心積慮了幾十年,成功取代了晉國大宗,之後害怕其他公族子弟有樣學樣,將他們或屠殺或流放,不再像從前那樣讓他們當大夫、獲得土地了。這樣的政策持續幾代後,很多公族後代淪落成奴隸,表面上看國君的權力不受威脅了,實際上公族勢力削弱了很多,其他異姓大夫填補了進來。

    重耳流亡期間,有不少忠心耿耿的大臣跟隨著他,久而久之,這些大臣對他的影響就超出了普通的君臣界限;重耳去世後,老臣先軫敢破口大罵新任國君晉襄公,晉襄公不但不敢反抗,還要乖乖地聽著,再往後更是出現了趙盾兄弟弒君的惡性事件。

    之後君臣關係就很複雜了,國君強勢時,尚能夠掌控朝政,國君稍一弱勢,就會被架空甚至處死。智、趙、韓、魏四家瓜分中行氏、範氏土地時,當時的晉定公十分惱火,打算聯合齊國、楚國除掉這些禍害,結果自己反被驅逐,死在了楚國。從這之後,晉國國君基本上就是一個擺設了。

    韓趙魏三家瓜分智氏土地後,國君為了生存,被迫去登門拜訪韓趙魏三家家主,這還能算是堂堂大國晉國國君嗎?眼看著這些大家族逐步壯大,晉國公室不是不想制止,而是根本制止不了啊。

  • 11 # 鐳射Q

    三家分晉是戰國禮崩樂壞的代表,與田氏代齊是一樣的,當公族也就是國君自己的勢力完全處於下風的時候那麼臣下犯上作亂也就變成了水到渠成。而當時周王室已經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對於諸侯撻伐已經沒有任何作用,只能對韓趙魏三家做出既定事實的授權了。

  • 12 # 使用者638883浪雞添鴨

    晉國已經提前下手了!

    晉國命令韓魏攻打趙國,趙國抵抗不了,只好退守晉陽。被智伯瑤帶領的中軍和韓魏兩支軍隊團團圍住,連續攻城兩個月仍然無法攻破晉陽城。

    智伯瑤看久攻不下,便想出放水淹城的辦法,眼看晉陽危在旦夕,趙襄子只好派張孟談和韓魏兩家講和,於是趙魏韓三家聯合反過來

    攻打晉國,結果以晉國被三家瓜分告終。細節我就不詳談了!大家怎麼看呢?

  • 13 # 本地費話

    白話講,晉候玩權術搞平衡,沒玩好,智氏獨大,趙魏韓合夥把智滅了,此時晉實雖亡、名尚存。問題來了,周王迫於壓力或曰諂媚將趙魏韓封了候,致使晉滅亡。即體現周王朝統治權威的喪失,同時打破了春秋擁王尊上的政治平衡。列強獲得利益不再靠向周王朝索取封賞,而是憑自身實力豪奪,歷史就此進入戰國時代。

  • 14 # 漫遊影像

    你這個問題周天子也想問。還有晉國沒有王,晉國是周朝分封的侯爵過,同時也是姬姓晉氏,是周武王姬發兒子的封國。

    就像整個周朝的覆滅一樣,晉國被分就是一個小的春秋戰國。周朝開始分封諸侯,各管各的攤後來覺得小了互相吞併,而晉國的之下也繼續分封啊。其中晉國牛到不行的時候,在晉平公以後晉國智、韓、趙、魏、範、中行六卿做大,其中範、中行先後敗亡。之後就剩下趙、魏、韓、智四家,其中智家最大,三家合力滅掉智家,走晉國幾乎被三家瓜分,晉國本家沒多少地方和實力了,事實上三家各有晉國原有的資源。周天子封三家為諸侯,正式升級為諸侯國。

    晉名義上的諸侯晉靜公最後被廢為平民。最後的晉國本家的封地也被三家瓜分。

    這個過程類似於螞蟻吞象,各家一步步蠶食的過程。

  • 15 # 大宋藝祖趙匡胤

    “晉王”一詞不成立,應該是晉公。晉國國君自晉獻公的曾祖父以“小宗”篡奪了晉國“大宗”的君位後,對晉國“大宗”的宗室大肆殺戮,又經過了晉獻公時期的“勵姬之亂”,“小宗”的宗室也凋零殆盡。也就是說“姬”姓的人越來越少了。最後智、趙、魏、韓、範和中行六大貴族慢慢取代了姬姓的宗室地位了。到了趙魏韓三家卿相瓜分大晉國時,晉國國君已經無能為力了

  • 16 # 憐億

    首先糾正一下,晉國當時沒有王,國君稱公。只有周天子和楚國的國君稱王。古代爵位分為公,候,伯,子,男。韓,趙,魏三家都是晉國幾世的功臣。是最有權勢計程車大夫。時間長了,晉國的國君權利反而受到了限制。他沒有能力也不敢那麼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這次烏克蘭扣押俄羅斯油輪事件,澤林斯基事前並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