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可愛的嚶嚶醬

    耐心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最重要的因素,很多父母都深刻知道這一點,但要持久的保持耐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孩子沒耐心怎麼辦?其實只要對症下藥,解決的辦法還是有的。在孩子面前保持足夠的耐心,聽起來容易但對每個媽媽來說,都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做一個很有風度、很有涵養的媽媽是最理想的,但總有些因素讓我們偏離這種狀態,失去耐心。

    家長對於孩子沒有耐心,家長轉變態度,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孩子小寫作業慢的原因比較多,不單純是貪玩。孩子成長需要過程,家長要信任孩子,給予充足的耐心幫助他們。

    當然誰都有生氣的權利,但是對於孩子來講,家長不要因為工作上或者是生活上受到氣,無處釋放都發在孩子身上。這對於孩子來講不公平,對於孩子的教育需要嚴厲,但是也要講究方法。想要發脾氣之前,先等幾分鐘,自己在腦子轉一轉,應該不應該。

    對於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家長要看到孩子的長處,及時給予讚美。同時幫助孩子彌補不足,比如慢性子的孩子早晨起床可以早十分鐘,讓他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一切,慢慢鍛鍊孩子動手的能力。

    孩子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家長認識到這個。教育孩子講究方法,不要因為是家長就可以指導孩子,需要適時聽從孩子的意見,與之很好的溝通,慢慢孩子會成長的非常好。

  • 2 # 擁抱一夏天風

    我們總是認為吼得越兇,孩子越能“長記性”,從這次錯誤中學到一課。然而事實是我們越是吼叫,孩子越難真正學到東西。為什麼家長們都覺得對孩子吼叫就能幫他糾正行為上的錯誤呢?因為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期望行事。大部分家長其實都沒有認識到:他們的憤怒吼叫是被潛意識裡的某種信念所激發的,這種潛意識告訴他們:孩子應該是一直都乖巧、守規矩的。的確,這個觀念是過去老一輩的父母深信不疑的。正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在小時候都被父母吼過,所以我們都潛移默化地認為:吼叫也是我們在糾正孩子行為時應該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吼叫真的有用,那為什麼我們要一遍又一遍地吼才能換來孩子一點點的配合?回想我們小的時候,當我們被父母吼叫時,我們會開始害怕甚至憎恨我們的父母。這樣的吼叫根本不能讓我們去仔細思考一件事情,更別說能學到什麼了。誰能一邊痛苦還一邊學習呢?在一個兒童教育家和親子關係治療師Sharon Silver舉辦的親子關係小組討論上,N回憶自己童年的時候說道:“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常常向我吼叫,所以我至今都特別痛恨吼叫,如果有人向我大吼大叫我就恨不得躲起來。”L說:“我經常會恨我媽媽。我認為她是一個 ‘潑婦’。可之後,我又會有深深的罪惡感和愧疚感。”

    出於求學和工作的原因,A從小就住在舅舅家。可她常常會想著逃離那個家,因為作為父親,她的舅舅只會用怒吼對待孩子,時常還會對孩子人身攻擊,如:“別給我丟人。” “要吃吃,不吃滾開!別在這噁心人。”……

    她跟我說:“我以為世上大多數的爸爸,都像我爸爸一樣和顏悅色。直到待在這個家裡,我才知道自己多幸運。我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看著我的小表弟一點點在爸爸面前失去笑容。7、8歲的時候他不敢直視爸爸,不敢忤逆爸爸,對爸爸唯聽是從,而現在快12歲要進入青春期的他已經開始叛逆,對爸爸的話置之不理,甚至總是相沖頂撞。他覺得爸爸出差的日子是能鬆口氣的、開心的日子。我很想跟我舅舅談談,可不知如何開口,你有什麼辦法嗎?”

    隨即我在周圍的朋友裡瞭解了一圈,我發現身邊大多數有這樣“專制型”父親的孩子走的都是A弟弟這樣的成長路線:對父親恐懼→憎恨→疏遠→忽視→叛逆。

    朋友D說:“雖然我有時候也對孩子吼叫,因為情急時總是難以控制,但事實上我知道吼叫不好,在吼叫完之後也常常覺得愧疚,也會和孩子溝通道歉。然而孩子她爸卻覺得吼叫是正確的管教方式,不對她吼叫就不能幫她樹立起規則,會害了她……”

    面對媽媽們的無所適從,Heymom做了小小的研究,想解開這一些列問題:吼叫到底能不能起到對孩子的正面管教?它真的會給孩子帶來那麼嚴重的影響嗎?忍不住吼叫時,怎樣的發火方式才正確?吼叫之後該如何補救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Dr.Laura如果你的孩子對你的吼叫不聞不問,這是對你的警告:表明他已經聽了太多並且已經對這些罵聲以及你都產生抵抗心理。

    奧美公司公益廣告:“暴力語言會變成武器”研究表明:對孩子吼叫會滋長他對家長的恐懼和憎恨而不是配合,“長期對孩子吼叫不能讓他成為一個富有同理心、同情心、自信力的人。”(Lisa M., Barefoot Barn)另外,“不管是恐嚇、威嚇、辱罵、諷刺等都是語言暴力的形式,而語言暴力實則是變相的‘虐童’。”(袁春芬)就如Rudolf.Dreikurs在《孩子就是挑戰》(Children:The Challenge)一書中說道:“懲罰只能讓孩子更逆反。”那麼,吼叫也只會讓孩子學會:想方設法對你的吼叫“左耳進,右耳出”。當你的孩子情緒激動,並且對家長的吼叫置之不理以保護自我時,家長們就會開始“變本加厲”地吼叫和控制,接而進入惡性迴圈的怪圈。

    發火前你可能需要好好想一想

    生氣發火前或許需要在心裡有一個大致的判斷,你發火是因為孩子真的觸犯了你樹立的規則,還只是因為你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是由於他破壞了規矩,那或許真的需要一些小小的“懲罰”,但有許多溫柔而堅定的懲罰方式(讓他感到 “難過” 但不足以傷害到他)都比情緒怒罵對孩子來說更有用,比如剝奪之前期許給孩子的一些待遇——吃棒棒糖、去遊樂場、看動畫片等等。你或許認為怒吼就等於態度堅決,然而怒吼就只是怒吼,態度堅決絕不需要怒吼。

    當然,即使你確實給孩子樹立了很多規則,也不要忘記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和他共情地思考。這樣可以讓你和孩子建立更緊密的聯絡,當孩子知道你和他是“統一戰線”時他才更願意配合。規矩總有時間好好談,但如果是放在你和孩子都心平氣和之後來談,會比怒氣衝衝的時候談效果更好。

    但如果只是因為你沒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那請你一定記得,除了保障孩子的安全以外,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是我們作為家長的首要工作。因為,我們管理自己情緒的方式會潛移默化給孩子們。

    最後,也別忘記:他們還只是孩子,有時候他們也只是在做孩子做的事兒。就像Sharon Silver說的:“他們需要去犯錯,需要去挑戰一些邊界,才能更好地瞭解世界。”那你就不妨把他們大吵大鬧看作是第一次來到這個神奇世界的冒險吧!

    如果你已經發了火……

    或許很多家長都已經明白怒吼對孩子不好,只是在一天疲憊地工作後,調皮搗蛋的孩子,讓我們忍無可忍又別無他法才衝他大發雷霆。所以,常常在發完火之後就開始自責:為什麼我總是這樣對待孩子?為什麼我就是不能心平氣和他好好說話?我真的不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

    其實,如果你能這麼想就已經很棒了。人畢竟都是有情緒的動物,在情急之下難免會情緒失控。所以,和孩子共情以前也要接受會情緒失控的自己。

    如果你很努力地在控制自己的情緒,可還是忍不住發火了怎麼辦呢?那麼請你一定要記住“就事論事”而不是“人身攻擊”。另外有幾個小小的Tips可以幫你補救:

    1.發火發到一半時,來個緊急剎車吧!

    要是罵到一半還有機會就趕緊停下來!你可以深呼吸,轉身離開你的孩子,去洗把臉之類的……要是覺得想哭,就大聲哭出來吧。等冷靜下來再回到孩子身邊,再決定怎麼處理。

  • 3 # 愛吃草莓的老仙女

    我們總是認為吼得越兇,孩子越能“長記性”,從這次錯誤中學到一課。然而事實是我們越是吼叫,孩子越難真正學到東西。

    為什麼家長們都覺得對孩子吼叫就能幫他糾正行為上的錯誤呢?因為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期望行事。

    大部分家長其實都沒有認識到:他們的憤怒吼叫是被潛意識裡的某種信念所激發的,這種潛意識告訴他們:孩子應該是一直都乖巧、守規矩的。的確,這個觀念是過去老一輩的父母深信不疑的。

    正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在小時候都被父母吼過,所以我們都潛移默化地認為:吼叫也是我們在糾正孩子行為時應該做的事情。

    但是,如果吼叫真的有用,那為什麼我們要一遍又一遍地吼才能換來孩子一點點的配合?回想我們小的時候,當我們被父母吼叫時,我們會開始害怕甚至憎恨我們的父母。這樣的吼叫根本不能讓我們去仔細思考一件事情,更別說能學到什麼了。誰能一邊痛苦還一邊學習呢?

    在一個兒童教育家和親子關係治療師Sharon Silver舉辦的親子關係小組討論上,N回憶自己童年的時候說道:“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常常向我吼叫,所以我至今都特別痛恨吼叫,如果有人向我大吼大叫我就恨不得躲起來。”L說:“我經常會恨我媽媽。我認為她是一個 ‘潑婦’。可之後,我又會有深深的罪惡感和愧疚感。”

    出於求學和工作的原因,A從小就住在舅舅家。可她常常會想著逃離那個家,因為作為父親,她的舅舅只會用怒吼對待孩子,時常還會對孩子人身攻擊,如:“別給我丟人。” “要吃吃,不吃滾開!別在這噁心人。”……

    她跟我說:“我以為世上大多數的爸爸,都像我爸爸一樣和顏悅色。直到待在這個家裡,我才知道自己多幸運。我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看著我的小表弟一點點在爸爸面前失去笑容。7、8歲的時候他不敢直視爸爸,不敢忤逆爸爸,對爸爸唯聽是從,而現在快12歲要進入青春期的他已經開始叛逆,對爸爸的話置之不理,甚至總是相沖頂撞。他覺得爸爸出差的日子是能鬆口氣的、開心的日子。我很想跟我舅舅談談,可不知如何開口,你有什麼辦法嗎?”

    隨即我在周圍的朋友裡瞭解了一圈,我發現身邊大多數有這樣“專制型”父親的孩子走的都是A弟弟這樣的成長路線:對父親恐懼→憎恨→疏遠→忽視→叛逆。

    朋友D說:“雖然我有時候也對孩子吼叫,因為情急時總是難以控制,但事實上我知道吼叫不好,在吼叫完之後也常常覺得愧疚,也會和孩子溝通道歉。然而孩子她爸卻覺得吼叫是正確的管教方式,不對她吼叫就不能幫她樹立起規則,會害了她……”

    面對媽媽們的無所適從,Heymom做了小小的研究,想解開這一些列問題:吼叫到底能不能起到對孩子的正面管教?它真的會給孩子帶來那麼嚴重的影響嗎?忍不住吼叫時,怎樣的發火方式才正確?吼叫之後該如何補救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If your child doesn"t seem afraid of your anger, it’s an indication that he"s seen too much of it and has developed defenses against it -- and against you.”——Dr.Laura如果你的孩子對你的吼叫不聞不問,這是對你的警告:表明他已經聽了太多並且已經對這些罵聲以及你都產生抵抗心理。

    奧美公司公益廣告:“暴力語言會變成武器”研究表明:對孩子吼叫會滋長他對家長的恐懼和憎恨而不是配合,“長期對孩子吼叫不能讓他成為一個富有同理心、同情心、自信力的人。”(Lisa M., Barefoot Barn)另外,“不管是恐嚇、威嚇、辱罵、諷刺等都是語言暴力的形式,而語言暴力實則是變相的‘虐童’。”(袁春芬)就如Rudolf.Dreikurs在《孩子就是挑戰》(Children:The Challenge)一書中說道:“懲罰只能讓孩子更逆反。”那麼,吼叫也只會讓孩子學會:想方設法對你的吼叫“左耳進,右耳出”。當你的孩子情緒激動,並且對家長的吼叫置之不理以保護自我時,家長們就會開始“變本加厲”地吼叫和控制,接而進入惡性迴圈的怪圈。

    發火前你可能需要好好想一想

    生氣發火前或許需要在心裡有一個大致的判斷,你發火是因為孩子真的觸犯了你樹立的規則,還只是因為你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是由於他破壞了規矩,那或許真的需要一些小小的“懲罰”,但有許多溫柔而堅定的懲罰方式(讓他感到 “難過” 但不足以傷害到他)都比情緒怒罵對孩子來說更有用,比如剝奪之前期許給孩子的一些待遇——吃棒棒糖、去遊樂場、看動畫片等等。你或許認為怒吼就等於態度堅決,然而怒吼就只是怒吼,態度堅決絕不需要怒吼。

    當然,即使你確實給孩子樹立了很多規則,也不要忘記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和他共情地思考。這樣可以讓你和孩子建立更緊密的聯絡,當孩子知道你和他是“統一戰線”時他才更願意配合。規矩總有時間好好談,但如果是放在你和孩子都心平氣和之後來談,會比怒氣衝衝的時候談效果更好。但如果只是因為你沒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那請你一定記得,除了保障孩子的安全以外,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是我們作為家長的首要工作。因為,我們管理自己情緒的方式會潛移默化給孩子們。最後,也別忘記:他們還只是孩子,有時候他們也只是在做孩子做的事兒。就像Sharon Silver說的:“他們需要去犯錯,需要去挑戰一些邊界,才能更好地瞭解世界。”那你就不妨把他們大吵大鬧看作是第一次來到這個神奇世界的冒險吧!

    如果你已經發了火……

    或許很多家長都已經明白怒吼對孩子不好,只是在一天疲憊地工作後,調皮搗蛋的孩子,讓我們忍無可忍又別無他法才衝他大發雷霆。所以,常常在發完火之後就開始自責:為什麼我總是這樣對待孩子?為什麼我就是不能心平氣和他好好說話?我真的不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其實,如果你能這麼想就已經很棒了。人畢竟都是有情緒的動物,在情急之下難免會情緒失控。所以,和孩子共情以前也要接受會情緒失控的自己。如果你很努力地在控制自己的情緒,可還是忍不住發火了怎麼辦呢?那麼請你一定要記住“就事論事”而不是“人身攻擊”

    另外有幾個小小的Tips可以幫你補救:

    1.發火發到一半時,來個緊急剎車吧!

    要是罵到一半還有機會就趕緊停下來!你可以深呼吸,轉身離開你的孩子,去洗把臉之類的……要是覺得想哭,就大聲哭出來吧。等冷靜下來再回到孩子身邊,再決定怎麼處理。

    優丫漫引進國外先進、主流的研發成果,以兒童為中心導向,設定個性化課程,構建系統化模式,將繪本閱聽、繪本藝術、繪本烘焙、自然科學等多個專案融為一體,打造一個多元化的兒童繪本閱讀中心。

    優丫漫繪本館,注重培養孩子的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表達力等各項能力,激發幼兒的潛能和情感,以滿足幼兒全面健康成長的教育需求。

  • 4 # 嘉哥記錄

    小張有觀點

    對孩子沒有耐心有可能是工作上壓力和生活上的煩惱或者其他事情導致心情不好,孩子如果這個時候鬧騰或者是調皮搗蛋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會對孩子沒有耐心從而導致發火,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是大人的問題要自我檢討,把火氣撒到孩子身上會對她(他)幼小心靈有傷害,也許以後學習更差,大人對孩子發脾氣時應該問問自己的內心這樣做對嗎!不要圖自己一時痛快,大人性格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大人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影響著孩子的性格,所以不要把無名火氣對家裡還是孩子亂髮脾氣,要想著自己怎麼排壓力排煩惱。

  • 5 # 雨後山林靜

    對孩子沒有耐心,是因為父母過於著急。當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會念很多古詩、認識很多漢字的時候,就淡定不了了。還有的時候父母教了一遍又一遍,孩子就是記不住,父母也會忍不住對孩子大叫。這個時候,確實很考驗父母的耐心。怎麼辦?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

    你的孩子可能性格就是如此,喜歡不溫不火地做事。因此,你再急也沒用。把你的孩子當做一個孩子來看。孩子總是會犯一些錯誤的,如果孩子在寫作業或是做別的事情時,他們做錯了,父母不要急於去糾正他們的錯誤。要知道,孩子們就是在錯誤中成長的。特別是低齡的孩子,他們就是會重複犯同樣的錯誤。有的父母在一遍又一遍的教完了孩子之後,會對孩子說:

    我教了你多少遍了,你怎麼又做錯了?

    你到底有沒有聽我說話?你的腦子呢?

    父母急於糾正孩子的錯誤,不容許孩子犯錯。而孩子是在錯誤中慢慢的去體驗感受,並去修正自己的錯誤。他們對父母的說教並不感興趣,他們對自己的體驗才會產生更深的記憶。責怪或急躁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加緊張,孩子在緊張中可能又會出錯了。很多考生在考前因為太緊張,過於擔心自己考不好,而導致發揮失常。認識你的孩子,他只是一個孩子而已,他需要父母慢下來,聽他一句一句的說,一步一步地教,讓他慢慢長大。

    二、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

    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與人對比了。當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學了很多東西了,而自己的孩子整天就知道玩時,父母很著急;當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補了很多課,而自己的孩子卻不願補課時,父母很著急;當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考得很好,而自己的孩子考得很糟時,那就更著急了。如果你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橫向去比,而是讓孩子自己與自己比,縱向的去比,你可能就會發現孩子其實是有很多進步的地方。沒有了對比,你的心態也就平和了,也就不那麼急躁了。

    三、找到焦慮的原因。

    父母對孩子沒有耐心,是自己心理充滿了焦慮。他們很擔心,孩子這樣下去會變得很糟。父母的大腦裡會有無數個不好的假設出現。如:孩子動作慢,上課就會遲到,老師就會批評孩子。父母不用過於擔心孩子遲到,你可以和孩子約定好,如果時間真的很晚了,那就讓他自己去學校,讓孩子去體驗邏輯後果。你不用焦慮,放手讓孩子去承擔一些後果,你自然也就不需要太急而失去耐心。

    四、給孩子合理的期待。

    在瞭解了孩子的性格後,就給孩子一個合理的期待。不要把對孩子的目標定得太高,也不要放棄孩子,而是給孩子一個合理的目標,讓孩子在經過努力後就能實現。著名的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透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我們對孩子所期待的目標要讓他跳一跳就能夠得著。這樣的話,孩子不會感到太難,不會讓父母失望。反之,在孩子努力後還達不到目標,他們就會感到很難,父母也容易失去耐心,他們會認為我的孩子真的無可救藥。

    五、無條件的接納孩子。

    孩子從出生後,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無條件的接納。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心理營養。我們不要因為孩子做得好才喜歡他,做得不好就不喜歡他。那樣,孩子會認為你並不是真正的愛他。有一些家庭當中,父母會對孩子說:

    你做完了這些作業,我就喜歡你。

    你考得好,我就給你買一個新手機。

    你聽我的話,我真高興。

    從以上這些話中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若是無條件的愛,則父母不會用表揚或物質獎勵來使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即使孩子沒有做到,也沒關係,父母更關心的是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他們會接納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始終保持耐心。

    父母會對孩子說:

    沒關係,我看到你很努力了。

    對此,你有什麼感想呢?

    我對你很有信心,你會在錯誤中有所收穫。

    無論怎樣我都愛你!

    當你從內心真正接納了孩子時,你就不會對孩子失去耐心了。因為,無論他怎樣,我們都愛他。

    在教育我的孩子過程中,我極少有失去耐心的時候。

    第一、我的孩子性格並不拖拉。她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第二、孩子需要體驗。在她犯錯誤、不聽勸的時候,我就會想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她需要自己去體驗,而不是成人的直接告知。我會把要求降低。

    第三、多看孩子的優點。當我用積極正面的眼光去看孩子時,我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優點。

    第四、不追求完美。我們自己也不完美,因此,我也不要求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最後,我把一首張文亮寫的《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分享給大家。當你忍不住想對孩子發火時、當你失去耐心時都可以讀一讀:

  • 6 # 少兒心理課堂

    教育孩子必須有耐心

    寶劍鋒從磨礪出。不經過耐心細緻地打磨,再好的鋼也造不出鋒利的劍。孩子正處在身心發育階段,沒有家長耐心的陪伴、耐心的引導很難長大成材、修成正果。教育孩子必須耐心、耐心、再耐心!

    從自身方面來說,要有意識地剋制不良情緒

    家長對孩子缺乏耐心,很大程度上是自身原因。一是缺乏忍耐之心。任何事情要充分調查,弄清楚前因後果再發表意見。比如,你看到孩子放學後不做作業反而看電視,你就要想到孩子是不是今天學得東西很好,作業在學校就寫完了,或者孩子今天很累、心情不好,或者老師要求孩子看電視節目寫觀後感。不要動輒訓斥,否則容易誤解了孩子而使之傷心。二是缺乏包容之心。望子成龍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誰家孩子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要允許孩子犯錯誤,不犯錯誤怎麼會吃一塹長一智?要允許孩子有缺點,世間根本沒有完美的孩子。不要動不動就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抓住孩子的缺點老是奚落。否則,孩子的心會離你越來越遠。

    從教育孩子方面來說,要使之樹立規矩意識

    家長教育孩子缺乏耐心,當然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有些孩子調皮搗蛋,玩心太重;有些孩子任性妄為,屢教不改;有些孩子不思進取,成績落後。其實,這些也應該歸咎於家庭教育,是缺乏規矩和嚴格管教的結果。對此,一定要規矩意識,在做好思想教育、與孩子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立好學習、生活、作息等各方面規矩,嚴格執行獎懲制度。相信,孩子一定會不斷規範言行,向善向美。

    我的感悟

    1.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一定要下苦功,“靜待花開”,不可畢其功於一役。

    2.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孩子也是一個自身完善的過程,做給孩子看,帶著孩子幹,才是正確的育子之道。

  • 7 # 蟲媽育兒

    對孩子沒耐心,忍不住動氣,事後還經常懊悔不已,我想這是很多媽媽的通病。每個媽媽都想溫柔的對待孩子。可是面對說了不聽,聽了不做。真是沒辦法,逼得媽媽粗暴解決。可是事實證明,大吼和批評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首先要明白,他是個孩子,約束力差,好奇愛動。需要在家長的幫助成長。你想孩子快點懂事,就像你想吃果子,你對大樹上的果子喊,快點成熟吧一樣不現實。孩子需要時間一步步成長。有時你讓他做一件事,他總是慢騰騰,磨磨唧唧。不由得惱火,並順手幫他做了。可是孩子也許並不領情。他也許會大哭大鬧。非得自己再重新來一遍。這時候不仿放慢下來,秉著陪蝸牛散步的心態。任由他慢慢去做吧。當然這是沒什麼重要事情去做的情況下。如果要趕著去上學或者其他要做的事情。那就在事前多次提醒。要知道孩子雖小,但你給他講道理他還是明白的。也許你跟他說10次他沒有聽,那就給他第11次機會吧。

    再次,要明白對孩子沒耐心發脾氣,是因為孩子沒聽家長話讓自己感覺控制失效,還是就是事情本身惱火。如果是前者那說明真的是自己心胸太小了。記得有一次我家寶寶出去玩要帶好多玩具。開始我耐心的勸她可以帶一兩個帶太多的話容易弄丟。我再三跟她講道理,她就是不聽,非要帶了好多,我惱火把他的玩具全扔到一邊。他竟然哇哇大哭起來。等我火下去以後,細細一想其實也沒什麼呀。他想帶就裝在包裡帶出去就好了呀。我之所以發脾氣就是因為,他沒有聽我的建議,不按我說的去做。想明白以後。我感覺真的很愧對孩子。從那以後每當我想發脾氣,我都深呼一口氣,然後認真想一下這件事情。如果順著孩子,到底有沒有壞的影響?如果沒有,為什麼不能按照寶寶的意思去做呢。

    養育孩子是門大學問,需要家長們不斷地學習。我是蟲媽,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 8 # 家庭教育心法

    對孩子沒有耐心,源於生活工作經濟等各方面帶來的壓力,家長寶寶的哭鬧等讓媽媽情緒不穩定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對待情緒的正確方式就是允許和接納,人有七情六慾,平等的對待喜怒哀懼,

    第一種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比如說我很生氣,連續的說十個我很生氣,我允許自己生氣,允許自己生氣,當你一直說的時候,允許和接納的時候,情緒就會慢慢的走了。走完一個拋物線就消失了,如果我們對待情緒總是壓抑,他就會永遠在我們心裡,堵在我們的心裡。

    第二種,有情緒就釋放出來,可以出去跑跑步,大聲喊出來,哭出來,都是可以的

    第三:如果不用語言表達,也不釋放出來,那麼就會用身體表達出來了,身體表達出來,身體就會出現一些症狀,頭疼是對抗的情緒,特別是對抗父母的情緒,胃疼是怨恨的情緒,特別是怨恨配偶的情緒,肝不好是憤怒的情緒,過度的悲傷會傷肺。過度的四年會傷脾。不同的情緒對應在了身體不同的器官上,會讓不同的器官出現症狀,這就是身體對情緒的表達方式,但是當身體出現這種症狀以後,我們就認為是生病了,還不接納情緒,時間長了,就會出現大病。恨人時間長了就會得心臟病,怨人時間長了就會得胃病,恐懼時間長了就會得胃痙攣,腸痙攣,子宮肌瘤,腎病,所以情緒最好就用語言來表達,喊出來說出來

    作為家長一定要學會情緒管理,態度平和,情緒平穩,給孩子做好榜樣,更重要的是不能讓自己的狀態影響孩子。

    育兒先育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情感,放心大膽的讓孩子去成長,允許孩子情緒的發生,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這就是我們家長需要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易《逆水寒》大批玩家退遊,網友稱肝的太累物價直降玩不起,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