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酥41890387
-
2 # 環球網
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和德國發生的一場戰爭,蘇德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規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戰況也是最激烈,參戰人數和傷亡人數也是從來沒有過的。蘇德戰爭可以用慘烈來形容,進攻方和防守方都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蘇聯在蘇德戰爭中使用總兵力:3460萬。蘇軍傷亡情況:蘇軍共有2960萬人的傷亡,其中死亡915萬人、被俘446萬人、傷病1832萬人。 德國在蘇德戰爭使用總兵力:1420萬人。德軍傷亡情況:德軍共有1180萬的傷亡,其中死亡380萬人、被俘160萬人、傷病約700萬人。從以上資料就可以看出雙方都傷亡慘重。今天不說蘇聯方面,說說德軍在蘇德戰爭中的後勤。有人說德國在蘇德戰爭中之所以會失敗一個是天氣原因,還有一個是後勤的原因。天氣原因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德華人的計劃沒有變化快,由於蘇聯軍隊的奮力抵抗,把戰爭拖到了冬天,蘇聯的冬天非常的冷,動不動就零下30多度,有的地方還零下50度,德軍的準備不足,有的部隊連冬裝都沒有準備。可以說德華人不是敗給了蘇聯人,是敗給了蘇聯的天氣。
在加上當時德軍的後勤線拉的太長,從蘇聯邊境到莫斯科大概距離都要700多公里,再加上從德軍到蘇聯邊境的距離,差不多快1800公里了。德軍需要的武器物資都需要從德國千里迢迢運過來,最重要的是德軍的後勤運輸並不是都是機械化,後勤中還有很多的騾馬和馬車,加上在運輸途中被英美飛機的轟炸和各地游擊隊的騷擾,基本上運輸一次能有三分之一能運到都不錯了。運輸的物資數量根本供應不上前線的消耗的數量,你坦克大炮沒有炮彈,槍裡沒有子彈怎麼能不失敗。
-
3 #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蘇聯當時是世界大國,其領土縱深,比德國要大的多所以後勤方面德國必須,快速在佔領區建立起全新支援機制,就是讓佔領區的城市迅速恢復執行,比如烏克蘭,白俄羅斯這些地區都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農業資源,前期德國可以說後勤保障方面基本沒有問題。
那麼為什麼德國的閃電戰在會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遭遇到失敗呢其主要原因是德國之戰略上出現了嚴重失誤導致了德國的慘敗,而並不是後勤崩潰所致,德國1941年6月22日,德軍穿著夏天的衣服開始入侵蘇聯的行動,由於戰局前期非常順利,德國忽略了蘇聯即將到來的嚴冬,並且分兵太過嚴重,戰線拉得太長,讓蘇聯守城部隊可以以逸待勞,堅守待援。蘇聯對冬季戰爭的準備非常充分,而德國士兵卻沒有冬衣可以抵禦蘇聯嚴寒,到發現了問題時,已經是亡羊補牢於事無補。
最致命是蘇聯在德軍的兩翼地區集結百萬大軍,在寒冷的莫斯科前線,德國士兵抵禦著嚴寒沒有全軍潰敗守住了陣地已經是幸運的,到蘇聯的發動反攻之時,德國已經沒充足兵力進行多線作戰,並且很多坦克被嚴冬中被凍得引擎熄火,所以德國在1942年開始進入戰略防禦階段,到1942年末到了戰略撤退階段,1943年進入的戰略相持階段,一步一步按照蘇聯預想進行作戰,到1943年7月蘇聯已經有210萬大軍在前線集結待命,而德國能參加作戰的人員只有78萬。蘇聯投入坦克5000輛,德國只有2000左右,這樣一來東線的戰場就出現了驚人的逆轉,所以小國跟大國打戰從來都是以閃電戰去賭,賭輸了也就是輸了。 就像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一樣,也是一場賭局,但結果卻導致了,法西斯軸心國進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賭國運的戰爭一般在戰略上要有目標去貫徹去謀劃,而不是盲目四面開花,結果沒有想好,過於自信,過於輕敵,導致了在戰略上處於被動的話,即使在戰術上取得一百次成功都比不上一次戰略意義上成功,德國在二戰期間戰術運用得當,士兵作戰強悍,並且坦克技術領先世界,其機動戰,閃電戰,都打得非常的精彩和漂亮,但儘管如此在國家高層出現戰略失誤前提下,終究還是不可能成功。德國高層的戰略失誤很多,其中一個就是下令78萬德軍前線官兵向蘇聯210萬進攻在庫爾斯克徹底慘敗,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德國從戰略而言德國沒有戰略,從戰術而言不亞於中500萬彩票的難度。
-
4 # 飛龍在天231272723
感謝邀請!征服前蘇聯,獨霸歐洲,奪取世界霸權,這是法西斯德國蓄謀已久的戰略國策,更是希特勒夢寐以求的奮鬥目標。早在1925年,希特勒在其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一書中就寫道:“當我們今天談到歐洲的新領土的時侯,我們主要必須想到俄國和它周圍的附庸國家。”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11月6日,義大利也參加了這一協定,主要是反對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這個條約並沒有改變希特勒侵略蘇聯的狂妄野心。條約簽訂後不久,他便在一次會議上說道:“現在俄國並不可怕,因為我們已同俄國締結了條約。但是,條約只是在對我們有用的時候才有遵守它的必要。一旦我們在西方騰出手來,我們就可以對俄國作戰。”德國統治集團正是根據在這個總的方針指導下,才不斷加緊發動侵蘇戰爭準備。我們看看當年希特的性格、做事風格和今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反覆無常的舉動又何其相似,所以這個歷史教訓千萬不能忘啊!
戰爭初期,在此期間,儘管蘇軍遭到重大損失,但據前蘇聯元帥朱可夫在《回憶與思考》一書中記載,“希特勒軍隊已喪失將近10萬人、1000多架飛機、近1500輛坦克。”由於希特勒及德軍統帥部對攻佔莫斯科的前景盲目樂觀,他們錯誤地判斷蘇軍已接近山窮水盡的地步,攻陷莫斯科已指日可待。但到了1941年10月中旬,德軍才發覺蘇軍的抵抗更加頑強,戰鬥日益艱苦。蘇軍防線不斷加強、並不斷髮起猛烈的反突擊、從後方源源不斷地開來新的預備隊、莫斯科民兵英勇參戰,並在首都周圍築起了防卸工事。前蘇聯軍民的頑強鬥志和抗敵決心有增無減。
與蘇軍相比,德軍傷亡慘重,每個步兵師平均已減員到25O0人左右,相當於編制兵力的1/3,很多連隊只剩60至70人,坦克師平均只有編制兵力的35%左右。自10月中旬天氣轉壞,先是雨雪後是冰凍,道路狀況極差,空中支援和後勤補給都很困難,部隊在泥濘中跋涉,重灌備深陷泥潭,冰凍同樣使車輛難以執行。德軍前進速度驟然下降。補給線越來越長,運輸工具不足,後勤供應無法滿足前線的基本要求。嚴冬來臨,德軍的冬裝尚未運到。這一切的一切都嚴重地影響了德軍計程車氣和戰鬥力。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德軍統帥部於11月下旬組成了“頓河”集團軍群(司令為曼施泰因元帥)。“頓河”集團軍群在韋辛斯卡亞至馬內奇河的600公里戰線上,共展開30個師(不含被圍集團)。但該集團軍群的部隊嚴重缺額,戰鬥力很差,具有進攻能力的只有不滿員的坦克第57軍和第48軍。此時德軍又面臨1941年冬天在莫斯科城下的處境。蘇軍攻佔卡拉奇以後,切斷了德軍通往斯大林格勒的主要補給通道,第6集團軍只有依靠空運補給勉強維持,曼施泰因和“B"集團軍群司令魏克斯都認為,在補給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應允許第6集團軍放棄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圍。但希特勒下令仍要堅守住斯大林格勒,不得撒退。蘇德戰爭最終以蘇聯完勝,以德國完敗而告終。
當今國際形勢仍然錯綜複雜,動盪不安,歷史有許多相似之處,重溫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認真汲取和借鑑用鮮血換來的經驗教訓,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且對正確理解和處理當代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問題,更具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 -
5 # 任心飛翔10
德國的後勤壓力巨大,基本敗在後勤保障上。進攻蘇聯是有硬傷的,就是後勤保障,蘇聯也有進攻德國的計劃德國搶先了,蘇聯一直盯著德國的一些針對寒區的採購 ,比如各種寒帶用的各種潤滑油,用於士兵防寒的衣物材料,蘇聯一直派間諜查有沒有突然增加採購和儲備,斯大林一直不相信德國進攻就在於此,沒有增加確實希特勒沒有準備好就進攻了,比較瘋狂,實際希特勒是要在冬季前拿下蘇聯,但有個盟國叛變了又耽誤了一些時間搞定,最後的結果是德國敗在後勤保障上,槍炮都凍上了,德軍皮衣多,好看擋風但保暖不如棉衣,我們抗美援朝穿的棉衣和二戰時蘇式的一樣,不好看可特實用,最主要的是人的因素,希特勒犯了大錯誤,主攻方向的選擇,攻經濟中心還是政治中心莫斯科, 攻下莫斯科也是一個勝利,結果去攻基輔,打下來了才想著攻莫斯科,結果嚴寒的冬季讓後勤無著落 ,德國一個集團軍群拍在了莫斯科城下,啥都缺吃穿武器。真是功虧一簣,希特勒算到蘇聯大清洗軍隊指揮系統破壞殆盡,但在所向披靡的情況下耽誤了時間,給了蘇聯破釜沉舟喘息的機會,時間決定了一切,莫斯科一戰士氣一漲一消,德國走了下坡路,美英大量軍援到來,吃的用的原材料飛機坦克什麼都運來了,指蘇聯烏克蘭糧倉被佔領 ,巴庫油田失去了,沒外因蘇聯早完了。德國一國抗幾國怎能不敗,蘇聯勝利全靠人堆的,蘇聯衛國戰爭死亡2700萬人啥概念,後期德國的虎式,豹式和坦克殲擊車,遠遠比蘇式坦克好,美式和英式坦克也對德虎式坦克有恐懼症,奈何猛虎不敵群狼。德國造不出那麼多武器了 德國工藝複雜武器效能好產量低,美蘇則相反,尤其美國造船造飛機那工藝極其合理先進,建造神速
-
6 # 戰略論
在決定蘇德戰爭勝負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空間、後勤、機械,而戰略、戰術反而尚在其次。由於蘇聯境內的道路遠不如像法國境內那樣發達,大部分都是沙土的小路,只要一下雨立刻就變成泥沼,讓以輪式車輛為主的德軍寸步難行。而蘇聯的鐵路也同德國不同,蘇聯境內的都是寬軌,德軍無法對佔領的鐵路線立刻加以利用,種種不利因素讓本就非常困難的後勤補給更是雪上加霜。
事實上希特勒在一開始確定對蘇聯的作戰方案中,是將列寧格勒作為了首要佔領的目標,而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佔領列寧格勒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可以使中央集團軍群的後勤補給透過海路來運輸,由此大大緩解東線戰場鐵路機車和汽車的緊張,甚至可以由透過列寧格勒來分擔一部分中央集團軍群的後勤補給工作。包括古德里安和龍德施泰特在內的許多德軍將領都持上述的觀點。
德軍在東線的後勤壓力以莫斯科會戰時期最為嚴重,由於在該方向上集中了東線德軍近一半的兵力,尤以裝甲部隊最多,加上惡劣的天氣導致道路的通行條件大為下降,所以後勤壓力也達到了頂峰。時任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的古德里安在報告中提到:“部隊的補給已近枯竭,依靠鐵路實施補給的困難與日俱增,而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燃料”。甚至於前線德軍已經出現大規模凍傷的嚴重情況時,急需的冬裝仍舊停留在華沙車站中,無法及時運至前線。連最基本的彈藥補給也無法滿足,部隊的彈藥量僅夠滿足一次高強度的作戰,平均一門炮的炮彈數不到50發,足見德軍後勤補給的困難!
-
7 # 歷史系旅法師
十分大,大到最後決定了戰爭的成敗。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是戰爭中的重中之重,而蘇德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重兵集團對決戰爭,後勤直接決定戰爭走向。
大家所熟知的是德國的機械化部隊非常強,可是高度的機械化進攻和裝甲裝置的集中使用反而導致了用於運輸物資的部隊騾馬化,大量的騾馬成為了為前線士兵運送物資的生力軍。
尤其是在遠離本土作戰且蘇聯游擊隊屢屢在後方襲擊德情況下,騾馬運輸愈加困難,而且許多西歐的騾馬並不適應俄羅斯的天氣,死傷無數。
德軍在第一波攻勢後,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是德國最後的兩拳,這兩拳有一拳打贏了,德國就還有操作空間,但是都沒有。在這之後德國在前線的戰力是逐漸下降的,而蘇軍本土作戰,戰時經濟和英美援助兩大加成,只要奪回一點領土就有無數的兵源。
早知道德國又下坡路的43年和剛剛開始全面動員的44年德國的武器產能仍然十分可怕,是德國所有盟友的兩倍以上,但是生產出來的裝備由於運輸問題很難全部到達前線成為戰力。
所以說以1943年為分界嶺,在這之前德軍操作失誤,沒能在有限的資源下達到攻佔去蘇聯首都或者高加索半島的目的,長途運輸導致德軍後繼乏力,斯大林格勒蘇德損失同樣慘重的時候蘇軍回血更快,導致了南線交通樞紐屢屢放棄,運輸更難。在這之後德軍總動員太晚而且已經逐漸失去制空權和對羅馬尼亞油田的保護,運輸更為乏力,直至死亡。
我們也可以看到,德國其實一直不適合打總體戰,閃電戰適用於西歐的一馬平川地區和戰略縱深小交通發達的國家,卻不適用於蘇聯複雜的地形惡劣的氣候,同時隆美爾在非洲也是這種窘況。
-
8 # 神農頂
謝邀答。1,當德國的機械化部隊打到莫斯科膠外時,由於油料供不上,坦克變成死的鐵疙瘩。2,西特勒為了奪取蘇聯的油田油料甚至改變戰略步暑,遭到巨大損失。您說德國的後勤供應壓力有多大!。由於德國法西斯狂妄致極,由於戰線過長,進攻莫斯科的德軍甚至都來不及補充棉衣,一場天寒地凍,德軍非戰鬥減員眾多,導致慘敗。使蘇軍有全面反攻的機會。您說戰爭時期後勤供應有多麼重要!
-
9 # 使用者64077389477
第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是雙線作戰。在進攻英國的同時,發動了侵蘇戰爭,蘇聯的國土縱深很大,閃電戰取得了初步的勝利之後,後勤補給線拉的很長,油料、彈藥,都滿足不了補給,士兵們是穿著夏裝的衣服應對的蘇聯寒冷冬季,戰爭需要的用物資形成了巨大的問題。
第二個致命的戰略錯誤,是沒有集中優勢兵力去攻打某個戰略要地,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圍困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攻打下來,給了蘇軍反擊的機會。
第三個最重要的戰略失誤,是攤上了兩個豬一樣的隊友!日本如果是配合德國從中國北上攻擊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就改寫了!
-
10 # 成都地產逍遙君
德軍後勤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俄國相對落後的交通線以及惡劣的天氣。
古德里安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幾周後,我們已完全被這個泥濘季節拖垮了。輪式車輛只有靠履帶式車輛拖拉,否則就無法行動。而履帶式車輛又因超越其設計負荷而過度磨損。由於缺乏用於拖拉車輛的車鉤和鏈條,所以只能靠飛機將一捆捆的繩索空投下來。上百輛這樣的車輛及其乘員的補給,不得不從現在起用飛機運輸,這種情況持續了數週之久。對於過冬的準備可以說基本沒有做什麼。大約八週以來,無論是部隊的冬裝,還是發動機的冷卻水防凍劑的供應都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後來他又繼續寫道——“第2裝甲集團軍繼續向圖拉挺進。奧廖爾圖拉公路是實施這次行動唯一可以利用的道路,但是由於坦克和其他車輛的重壓,幾天之後便報廢了。此外,稱為破壞專家的俄華人,在他們撤退的時候把所有的橋樑都炸燬了,並在道路兩旁的所有地方佈設了地雷。”
他後來又繼續寫道——“11月13日,我計劃到普拉夫斯科耶的魏森貝格爾將軍那裡視察,我從奧廖爾起飛,但在切爾尼以東上空遭到暴風雪,不得不在切爾尼的野戰機場迫降。然後,我又從這裡轉乘汽車,冒著零下22度的嚴寒,到達第53軍軍部。”
那麼透過這3段記載,我們可以對德軍後勤的壓力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第一,需要補給的東西太多了。比起入侵法國和波蘭的行動,除了糧食之外,用於冬天作戰的軍裝和皮靴,用於拉動車輛的車鉤和鏈條等防滑裝備,以及發動機的冷卻水防凍劑和防止光學儀器結霜的油膏。
第二,補給線太長而補給方式太單一。蘇聯境內的一些公路建造水準不能承受坦克的重壓,同時暴雪天氣的極端也使得其更加脆弱,依靠鐵路補給的困難與日俱增,泥濘的道路讓部隊的機動性大為下降。
第三,飛機空投補給的方式太容易受天氣的影響,如果天氣惡劣,像古德里安這樣迫降或者乾脆拒絕出航的例子屢見不鮮。
隨著蘇聯生產能力的挖掘,其地面炮火防空能力也越來越強。比如在斯大林格勒反擊戰中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陷入包圍圈後,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的是每天最低限度供應550噸物資,但自從11月19日空運以來,要麼因為天氣惡劣而無法起飛,那麼因為蘇軍炮火猛烈而損失慘重。每天的空運輛平均下來只有50至60噸,最多時也不超過300噸。
回覆列表
蘇德戰爭中由於蘇聯國土面積太大,德方裝甲部隊推進很快,但後面的補給跟不上,致使德方不得不停下進攻的步伐,後方由於美英的戰略轟炸,致使德方補給更為困難,而這邊蘇聯由於自己的生產能力還在,兵員也能快速補充,所以是越戰越勇,再加上美國的援助,德國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