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獅
-
2 # 九言九語
眾所周知,雍正從繼位到施政再到駕崩,充滿了爭議!
漢族文人曾靜、張熙受到呂留良華夷之辨思想的影響,不滿來自邊疆的滿洲人的統治,列出雍正十大罪狀,即謀父、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株忠、好諛任佞,並於雍正六年(1728年)試圖遊說當時的川陝總督嶽鍾琪反清,嶽鍾琪假裝同意,騙出口供,反過來逮捕二人,送交雍正。
雍正看完那些指責他是超級大爛人的罪狀,噴了許多的鮮血,決心要為這起罕見的侵犯名譽權的事件討個說法。於是,一場奇怪的案件審理出現了,它主要追究作案人的動機。經過長達一年多的初審複審再審,終於揪出了造成曾靜產生這種不健康思想的根源,一舉破獲呂留良反革命集團,並對曾靜等人施以教化,令其認錯懺悔。
雍正下令收錄兩年來關於此案的上諭,以及曾靜口供和相關認錯的檔案,對曾靜等人指責他的十大罪狀進行了一一辯解。此即《大義覺迷錄》。雍正在書中宣稱自己是聖君,書中稱“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並強調“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
乾隆繼位後,全面搜繳該書,並對曾靜張熙等人滅族。為什麼呢?呵呵,老子是皇上,給你辯論個屁,解釋個屁呀,你有意見,老子讓刀斧手見!
-
3 # 永飛271
《大義覺迷錄》清朝雍正皇帝親自頒佈在全國發行的官方宣傳資料。
收錄了曾靜一案頒發的上諭、曾靜的口供及曾靜所寫的《歸仁錄》。描述了曾靜從反對雍正到擁護雍正這一“大義覺迷"的過程。
雍正為什麼要親自頒行此書呢?是因為在清初,漢族文人曾靜和張熙受到呂留良華夷之辯思想的影響,不滿身為“蠻夷"的滿人皇帝統治,並宣揚雍正皇帝繼位不合法。曾靜於雍正六年試圖遊說時川陝總督嶽鍾其反清,被嶽鍾其拿下並押解進京。之後,刑部對曾靜進行了審訊,曾靜認罪並寫下《歸仁錄》,表示悔過並頌揚雍正皇帝。雍正隨後赦免曾、張二人,下令收錄此案的上諭、曾張二人的口供及《歸仁錄》,合成《大義覺迷錄》,對曾靜等人指責他的十大罪狀(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好諛任佞)一一進行辨解。雍正刊發此書並要求各級官員人手一冊認真學習,還讓曾靜組織宣講團在全國巡迴宣講。現身說法朝廷之英明,並痛斥自己誤入邪教歧途。
-
4 # 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看月光
謝謝邀請。雍正編寫這本《大義覺迷錄》實屬無奈之舉大清在1644年(順治元年)入關,經過順治(多爾袞攝政王)、康熙兩代人的經營,天下基本平定,但是“反清復明”(或是“驅除韃虜”之類)的口號一直存在,清政府的合法性一直受到人民的質疑,並且竟然是“冷麵王”胤禛繼承皇位(可能八九十爺的門人要搞事情),社會思想極度動盪……
其中出了一個“曾靜投書案”,我猜雍正此時的內心是崩潰的。他給雍正定了十項罪名:謀父、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誅忠、好諛任佞;雍正編書進行了一一辯解,宣揚了清政府的合法性,說明了自己當皇帝的合法性
但是,不得不說,雍正此舉乃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不但證明不了自己,還越描越黑,以至於到現在雍正的名聲都不大好(辛虧《雍正王朝》給他翻案)
-
5 # 光頭楊哥
出於對歷史的尊敬,首先我想糾正題主題目的錯誤,雍正皇帝親自頒佈的是《大義覺迷錄》一書,而不是題主所說的《大義迷覺錄》。
雍正帝頒佈《大義覺迷錄》的歷史背景:雍正7年時,雍正皇帝因為曾靜反清案而刊行了《大義覺迷錄》一書。雍正的目的是透過此書來教育那些有反清復明思想的漢族學者。雍正皇帝從此也創造了一個記錄,那就是此書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部帝王和囚犯之間進行大討論的書籍。但是這本書也洩露了許多皇帝宮廷的秘密。
那麼我們不禁會問?雍正皇帝為什麼要自曝家醜的刊行《大義覺迷錄》這本書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繼續往下來看。前文所說的曾靜反清案是這本書刊行的源頭。曾靜是湖南人,在年輕的時候醉心科舉,但是屢考不中,於是就斷絕了當官的念頭,回鄉下老家當前了私塾先生。可是這人很迂腐管不住自己的嘴,經常在授業的時候向學生髮牢騷,甚者還散佈了一些反清的言論。
曾靜反清的動作:1、派自己的得意門生張熙去呂留良老家找呂留良,可是呂公已經離世40餘載了。為了不讓曾靜失望,呂公之子呂毅中把父親的一部分著作交給張熙帶回。曾靜如獲至寶,細讀慢品之後,覺的呂公就是自己的人生導師,從此更加堅定了反清的思想。
2、曾靜不光有思想,還把自己的思想歸納成書,先後著作了《知新錄》和《知幾錄》兩本書。在這兩本書中大膽的列舉了雍正皇帝的十惡不赦的罪狀:“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任控”,把雍正皇帝說成了中國歷史上都少有的暴君。
3、雍正年間川陝總督嶽鍾琪是宋朝名將岳飛的21世孫。曾靜看到機會,認為岳飛是因為滿人前身女真族犯宋的時候被冤殺害的,這筆賬就應該算在滿人,算在雍正的頭上。曾靜馬上派出張熙去勸嶽鍾琪謀反。
但是嶽鍾琪卻對雍正忠心不二,張熙的到來給了嶽鍾琪一個表忠心的絕好機會。於是他向雍正報告了張熙的來意,按照雍正的密旨開始對張熙進行了審問。結果張熙是個軟弱的傢伙,幾下之後就供出了自己的老師曾靜才是幕後主手。曾靜看事情已經暴露,就交待了是受呂劉良著作的影響。雍正氣不打一處來,就對已經去世的呂留良恨之入骨,呂留良的家人也由於曾靜的荒唐之舉無辜的遭受了雍正的迫害。
作為一代帝王,雍正的所做所為是要被計入歷史的,當然他是受不了曾靜如此的誹謗,於是雍正就開始了他自己的反擊。雍正開始對曾靜和張熙耐心開導,讓他們來做自己的汙點證人。早就被嚇的魂都沒有的曾張二人抓住雍正丟擲的橄欖枝順藤摸瓜,展現出變色龍的本性,大力譴責呂留良並吹捧清王朝。並大筆一揮寫出了《歸仁說》,反駁了自己以前的觀點都是一派胡言,並陳述了清王朝的合法地位,讓普天下老百姓都“歸仁”於清朝。
透過對曾張二人的審訊,康熙得知自己的弟弟老八胤祀和老九胤禟的隨從在全國各地宣傳自己是非法篡位才當上的皇帝,這是必須要向全天下老百姓說清楚的。於是他就針對呂留良、曾靜、張熙等人的反清言論,寫出了清朝統治中國合法性的駁論,並和曾靜的《歸仁說》以及供詞一起彙編成《大義覺迷錄》。
-
6 # 季我努學社
《大義覺迷錄》是清朝雍正皇帝在曾靜投書案後所作,書名取曾靜《歸仁說》“蓋生人之大迷,而至今乃得大覺也”之義,主要目的是為駁斥曾靜等人提出的華夷之辨,以儒家的“德”確立清朝統治的合法性。這裡簡要提一下曾靜投書案,它發生在雍正六年(1728年),時張熙化名張倬投書川陝總督嶽鍾琪,以策動其起兵反清,該信提出了“華夷之辨”的思想,以此否認清朝統治的合理性。後來此人被嶽鍾琪檢舉,最後揪出了背後的主謀曾靜、張熙等人。雍正帝聞此訊息後,將兩年內與此案相關的上諭、審訊詞以及投書的信件內容匯合成書,命名曰《大義覺迷錄》。全書共分四卷,包括雍正曾頒佈的10道上諭,還有曾靜的47篇口供、張熙口供2篇。如果說《清世宗實錄》反映了雍正皇帝的“大一統”思想,那麼《大義覺迷錄》便是雍正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具體來說,《大義覺迷錄》共體現了以下幾點重要的內容:
《大義覺迷錄》
一、“辨正統”。曾靜等人認為, 清朝入主中原是“以夷變夏”,因而談不上什麼正統性。雍正皇帝對此一觀點進行了反駁,他從“道”的角度來爭論清朝統治的合法性,提出一個王朝正統性的標準是“德”,“惟有德者可為天下君”,“德”的引入便消釋了“夷夏之辨”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雍正繼而將清朝與歷代作了比較,認為自漢唐以來的盛世不過二三十年,而清朝自建立至今,天下承平,“百姓自齠齔之年至於白首,不見兵革,父母妻子家室完聚。此非朝廷清明,庶績鹹熙之所致乎?”在雍正看來,一個王朝正統性的標誌便是有德的標誌,而“德”的集中反映便是盛世的出現。因此,在“德”面前,一切的“夷夏之辨”、少數民族政權的合法性便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雍正帝
二、“辨封建”。曾靜等人提出出於生計窘迫的需要,要求恢復封建時期的井田制,雍正認為,土地制度並非產生貧富的根源,最重要的是人情。貧富不均的現象不只出現在清朝,歷朝歷代都有類似的情形,因此封建井田制的存廢,應該適應於當時的需要,因地制宜。對曾靜等人提出的“封建是聖人治天下之大道,亦即是御戎狄之大法”這一主張,雍正首先肯定了某個時期封建制度的存在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郡縣制取代封建制則是必然,在此基礎上他闡述了繼續推行封建制可能帶來的後果。
三、“辨華夷”。這一思想是雍正創作《大義覺迷錄》的初衷,對於曾靜等人強調的夷夏之別,並據此指出的清朝政權不具有正統性的主張,雍正進行了回擊,他駁斥了以地域和服飾差別來辨夷夏的觀點,這裡他舉了周文王的例子,如果僅以地域劃分夷夏的話,那麼華夏民族心中的周文王應該屬於“西夷之人”。在雍正看來,區分夷夏的標準應是“識綱維”、 “知禮法”、 “盡人倫”、 “順天理”等。
《大義覺迷錄》
四、“辨君臣”。雍正的“辨君臣”其實也是要淡化“華夷之辨”的思想性,他援引孔子《春秋》中的君臣之分,“原為君臣父子之大倫,扶植綱常,辨定名分”,認為君臣之分是首要的。
可以說,《大義覺迷錄》雖是一起反清案的直接產物,但卻是雍正帝表達自己大一統思想的工具。其間,我們可以對雍正的民族思想、正統思想、治國思想等有更深入的瞭解。
參考文獻:
(清)雍正帝:《大義覺迷錄》
吳洪琳:《試論雍正帝的民族思想——<大義覺迷錄>新解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4卷第6期。
衣長春:《論清雍正帝的民族“大一統”觀——以<大義覺迷錄>為中心的考察》,《河北學刊》 2012年32卷第1期。
孫雪:《雍正帝駁“封建論”——以<大義覺迷錄>為視角》,《速讀旬刊》2016年第2期。
-
7 # 搞哥讀史
要回答雍正為何要親自頒行《大義覺迷錄》,先要了解此事的前因後果。
一、在雍正年間,湖南永興縣有個鄉村教師,叫做曾靜。這位曾靜陰差陽錯,接觸到明末清初的名士呂留良的思想,覺得大清是異族入侵建立的王朝,於是開始了他反清復明的活動。
然而,曾靜身居草野,沒見過什麼大世面,也不是個合格的陰謀家。他所制定反清復明的計劃,顯得簡單而又粗暴。曾靜聽說當時的陝甘總督嶽鍾琪上本諫言雍正,導致君臣不和,可能是個可以策反的物件。於是就寫了一封信,派人送給嶽鍾琪,勸他起兵反清。
誰知嶽鍾琪和雍正不和本來就是謠言,收到曾靜的來信後,立馬將其逮捕,送往京師給雍正發落。
二、遇到這種事情,一般皇帝都會以大逆罪把曾靜殺掉。但偏偏雍正是個較真的主,他覺得曾靜的學說可能在民間有一定的影響力,不可一殺了之,而想聽聽曾靜反清的理由。
而曾靜反清的理由,主要有兩條:
第一,滿清與漢族華夷有別,其入主中原,不符正統之道。
第二,當朝的雍正是個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好諛、奸佞的無道昏君。
三、雍正一聽曾靜的指控,尤其是其中的第二條,心裡的委屈可大了去了,恨不得向全天下的人剖白心跡,向大家解釋自己是個孝子明君。於是雍正洋洋灑灑數千言,跟大家論證大清取得天下的正當性,同時對曾靜的那11條指控,也逐條進行解釋,說民間流傳的這些傳言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後來雍正將自己的諭旨,連同曾靜在獄中表示悔過自新的口供合在一起,編成《大義覺迷錄》一書,向全國頒行。
“(將此書)通行頒佈天下各府、州、縣、遠鄉僻壤,俾讀書士子及鄉曲小民共知之,並令各貯一冊於學宮之中,使將來後學新進之士,人人觀覽知悉。倘有未見此書,未聞朕旨者,經朕隨時察出,定將該省學政及該縣教官從重治罪。”雍正還說,他要對各級官員隨時抽查,發現沒讀過這本書的,都要從重治罪,可見當時的推廣宣傳力度有多大。
然而,雍正駕崩後,乾隆登基,覺得自己父親拉下臉來親自做這種事情,實在太掉份。而且《大義覺迷錄》中涉及許多宮闈秘史,流傳民間可能還容易越描越黑,於是下令將此書封禁,停止頒行了。
-
8 # 邊讀邊看話歷史
雍正繼位這件事,正史、野史、小說、穿越劇,一而再再而三地寫,當時場景,可謂深陷迷霧。但不管這些文藝作品怎麼編,歷史總是會清楚的,今天,咱們就從胤禛自己寫的《大義覺迷錄》裡,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話說康熙爺經過多年考察培養,確定了十四皇子胤禎為接班人,繼而讓他出兵青海,解決西北事務,目的無非是鍛鍊鍛鍊,立幾件大功,就好傳位了。
當時王公親貴,包括上層官場,不少人已經有了“十四皇子將來就是皇上”的印象。也就是說,這第二隻靴子,算是基本脫掉、就差落地了。
這一年的冬天,農曆十一月初,公曆十二月,寒風凜冽,不知康熙爺咋想的,忽然想起去南苑打獵。
康熙爺這趟南苑之遊,就得了重感冒,回到暢春園,病情一再反覆,竟致一病不起,眼看著要出大事。
當時,守候在暢春園清溪書屋外的皇子、大臣們,主要擔心的是,萬一老皇上真的龍馭上賓,新皇上——大家都認為是十四皇子胤禎,還遠在青海,那時沒有飛機高鐵,路上走起來兩個月不止。這麼長時間,接位大事,操作起來可是有點困難啊!
大家憂心忡忡之際,裡邊傳出訊息,老皇上駕崩!
沒有懸念的,頓時哭聲一片。
再後來,遺詔開讀,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傳位第四子!
這個重要的也是迷亂的歷史時刻,正史、野史、小說、穿越劇,一而再再而三地寫,當時場景,可謂深陷迷霧。且不管文藝作品裡怎麼編吧,看看胤禛自己的說法。
話說胤禛繼位成了雍正皇帝之後,非常勤政,可是在勤政之餘,還特別愛寫作,不是像他兒子乾隆一樣今兒一首明兒一首地寫詩,而是正經出了一套書,叫做《大義覺迷錄》(一共四本)。
當日的發行量,絕對全國第一,恨不得認得字兒的人手一本,甚至聲稱要對宣傳推廣不力的官員進行懲罰。
這麼樣強迫大家看,當然是有很強的目的性的,原因很複雜,且待以後慢慢說來。且說這本書裡,胤禛描述了康熙去世、自己繼位的經過。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至,胤禛奉康熙之命去南郊代父祭祀。十一月十三日,已經病危的康熙突然派人將胤禛從齋所召到暢春園。
在胤禛未至暢春園之前,康熙命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發口諭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
等胤禛從齋所急速趕到御榻前時,康熙還能說話,告訴胤禛自己病情已經很重了(“病勢日臻之故”)。胤禛含淚勸慰。
當天夜裡,康熙在暢春園寢宮內駕崩。胤禛“哀慟號呼,實不欲生”。這時隆科多向胤禛宣佈康熙遺詔,命之繼皇帝位。
胤禛“聞之驚慟,昏僕於地”。誠親王(胤祉)等皇子向新皇帝叩首,勸他節哀。新皇帝這才勉強站起,辦理大事。
胤禛自己的這段敘述,能不能自圓其說呢?
答案是,不能。
胤禛一開始說,“父皇”在他還沒趕到暢春園的時候,已經對諸皇子和隆科多宣佈了傳位皇四子的口諭。
那麼,“正主兒”一旦到場,總會有些人爭先恐後地要把這天大的“好訊息”告知的——這可是了不得的擁立之功啊!
就算知情者們都有所忌憚不敢說,當時還有力氣說話的康熙,也應該在見面的第一時間告訴胤禛。
然而,從胤禛趕到暢春園,到康熙嚥氣的幾個小時中,不管是康熙本人,還是據說已經聽過“口諭”的其他人,居然都守口如瓶。
直到康熙賓天,才由隆科多轉述“遺詔”,而胤禛呢,也是直到此時才彷彿大夢初醒,“聞之驚慟,昏僕於地”。
有趣的是,不但是胤禛好像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地“昏撲於地”,“已經知情”的其他皇子,表現也不正常。
皇九子胤禟,在胤禛哀痛之時“突至朕(胤禛自稱)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
皇八子胤禩呢,“並不哀慼,乃於院外倚柱,獨立凝思,派辦事務,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憤可知。”
如果胤禩、胤禟早幾個小時就知道了胤禛接位的事,即使有吃驚、憤怒什麼的也應該是在當時就表現過了,(或者在胤禛剛趕到的時候),怎麼反而“表現”在此時呢?
只有一種可能性——胤禛在撒謊。胤祉、胤祐、胤禩、胤禟、胤䄉、胤祹、胤祥這七個皇子在康熙彌留之際雖然也在現場,但實際上並沒有聽到康熙親口說傳位給誰。
他們和後來趕到的胤禛一樣,直到康熙駕崩之後,才第一次聽到隆科多轉述的康熙“口諭”的,而不是親耳聽到。
先聽到還是後聽到,親耳聽到還是聽到轉述,有這麼重要嗎?
有的。如果七位皇子與隆科多一起聽到了康熙的口諭,那麼所謂“先帝遺詔”就有了更多的證人(還都是親皇子啊),合法性就更有保障了!
且慢,隆科多,聽著耳熟,他到底是誰?又為什麼會成為關鍵人物呢?傳說中給遺照加了筆畫的,就是他,那麼他到底有沒有這麼幹呢?
-
9 # 暑哥哥說命理
雍正皇帝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思想,思想決定行為。雍正皇帝終身信佛,其實他也覺察到自己性格缺陷。過於剛愎操切。這一點康熙爺晚年曾特意訓導過,且給與了雍正爺很多歷練。
【大義覺迷錄】本意是還給天下子民真相,須不知越傳越黑。即使真的是一本懺悔書,可民眾不需要真相,民眾更喜歡臆測背後的真相,還有一些人添油加醋,唯恐天下不亂。
無論你是誰,哪怕你是孔夫子,如果你寫一本書【我沒有強姦某某某】,得到的結果可想而知!
回覆列表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先幫題主修正下標題的錯誤,雍正頒行的叫做《大義覺迷錄》而非《大義迷覺錄》,所以標題是有錯誤的。
我想到目前為止很多人還不知道雍正的《大義覺迷錄》是本什麼書,不過單聽名字好像很厲害的樣子,頗具武俠小說的感覺。
這套《大義覺迷錄》的文言版和白話版我都曾讀過,不過總感覺其中有刪減的成分,有人說是當年乾隆禁這套書時銷燬的,正本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看到的是流傳到日本的版本。)
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大義覺迷錄》是雍正年間由官方出版的一套思想宣傳類的科教讀物,類同於現在的《公民與道德》或《生活與理論》的書籍。還有問答雙方的辯論等等,總之是一套很不錯的書籍。
這本書的出版說起來也是很奇葩的,緣起於湖南一個非常非常偏遠的地區,有個叫曾靜的私塾先生。(清史記載這位曾靜先生住的到底有多偏遠呢,偏遠到竟然沒有使用過錢,而用稻穀做貨幣。怎麼樣,這還不夠奇葩嗎?)
這位曾先生是那個滿腦子“夷夏之防”呂留良的忠實粉絲,跟呂留良一樣都是奇葩,放著好好的書不教,非要作死。也不知道他從哪個坊間聽來的關於雍正皇帝的野史故事,然後嘔心瀝血的寫了一大篇長文,其中將雍正皇帝描寫成一個“弒兄、屠弟、謀父、逼母、貪財、好色、嗜殺、酗酒、不知廉恥....”如同禽獸一般的人物。(天呢,你寫這些,甄嬛知道會不會不開心。)
你寫就寫吧,但是曾靜覺得還不過癮,於是打發自己的學生張熙千里跋涉到長安,將自己這篇詆譭雍正皇帝的長篇大論交給了自稱“嶽武穆”後人的嶽鍾琪。為何偏偏交給嶽鍾琪呢?只因為曾靜認為天下“第一大忠臣岳飛”的後人肯定也是大義之人,而且嶽鍾琪還有“三度不接皇帝之詔”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也是曾靜從坊間聽來的謠傳)。沒想到這個嶽鍾琪還真是跟他祖先一樣是個大大的忠心愛國的人士,不過他愛的是大清國,忠心的大清雍正皇帝。
看了這玩意,嶽鍾琪嚇得四脖子汗流,這還了得,曾靜自己不想活也就算了,這是要拉自己下水啊。於是騙出口供後,扣押下張熙,快馬加鞭將這篇曾靜的忤逆大作八百里加急送到了皇帝手中。
雍正皇帝怎能嚥下這口窩囊氣,你未免說的也太難聽點了,說的自己比桀紂這樣的昏君還不如。於是下旨嚴查此事,這也就衍生了著名的“曾靜案”。要說起來曾靜就是個大混蛋,你也不考證一下那些傳說對不對,就仗著知識分子的狗屁頭腦寫了一堆這破玩意,弄到最終無數人跟著自己受連累。(等最後我再說禍頭子曾靜的下場)
你曾靜能寫,皇帝也不是吃素的,你寫我也寫,我要用我的筆來反駁你。於是雍正皇帝不辭辛勞,收錄兩年來關於此案的上諭,以及曾靜口供和《歸仁錄》寫作《大義覺迷錄》來反駁曾靜所寫。
為了懟人而寫作一套書的也有不少,但是皇帝卻不多,雍正皇帝就是這麼一位,用“大義覺迷錄”來懟那些無腦人士。也用此書告知天下,各民族應該同心協力,而不是應該有華夷之分。
那麼曾靜的結局怎樣呢?這老小子命運還不錯,不但雍正沒治他的罪,對他還不錯,最後讓他無罪釋放,曾靜感動的老淚縱橫,大罵自己是個混蛋。另外那些涉案人員雍正皇帝也沒有深究,這件事情當做普通的文字案件處理,只將那個死了N年的呂留良全部遺著焚燬,呂留良挖墳戮屍,子孫為奴。(曾靜沒死,反把自己的偶像一家子折騰慘了,你說你是個什麼東西)
曾靜回到老家,算是老實了,也不敢胡扯了,安安穩穩做回來私塾先生的位子。但是雍正一死,他也該倒黴了。這事雍正不追究,乾隆可不幹了,你罵我老子,我焉能善罷甘休,於是乎,給曾靜定了個“誹謗先帝”的罪過,讓其跟張熙被押赴市曹凌遲寸剮的下場。
後記:其實當年坊間對於朝廷與雍正的謠言並不只限於針對雍正一人的私德問題,從賑災到天象,從貨幣到軍事到經濟到文化,無一不被曾靜這種人誹謗。其中有些文字你都覺得誇張:“聽聞朝廷欽天監觀察到有凶兆降落福建,皇帝為了安撫上天,下令要斬殺七到九歲的男童…”。這種事情,竟然曾靜也會信,而且還寫出了,你說他是不是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