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滴水之悟
-
2 # 口水雜談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是夏朝人的後代。匈奴族早在公元前七八世紀時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並逐漸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聯盟。匈奴人最初的政治、經濟中心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帶,後始逐步移居漠北。
公元前3世紀,匈奴進入鐵器時代,隨著鐵器的應用,匈奴的軍事實力大大加強。匈奴強大之後,不斷南下騷擾中原地區,其中進犯趙國邊境的匈奴被趙國名將李牧擊退。但是沒過多久,匈奴又捲土重來,不斷侵擾北方邊境,當地人們遭受到了極大的損失。秦朝統一六國後,曾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三十萬大軍抗擊匈奴,收復河套以南地,第二年進一步斥逐匈奴。秦朝還把戰國時燕、趙、秦三國長城修復並連線起來,築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迄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萬里長城,用來抵抗匈奴,保護北方農業區域。
公元前209年,匈奴內部一個叫冒頓的太子殺害了自己的父親自立為冒頓單于。冒頓單于向東打敗東胡,向西驅逐走月氏,向南吞併樓煩等部落,還收復了被秦國蒙恬奪取的匈奴領地,佔領了秦朝北部的部分地區,經過一系列的大征伐,冒頓單于統一了現在的蒙古草原,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冒頓單于統治時期也是匈奴帝國史上最強大的時期。
西漢建立初期,強大的匈奴帝國不斷侵擾漢朝邊界,西漢王朝為了休養生息,只能忍氣吞聲,採用和親、割地賠款等方式尋求和平。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隨後對匈奴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匈奴在戰爭和天災的雙重打擊下,處境日益困窘,最終引發了匈奴內部關於王位的爭鬥,匈奴帝國因此由盛轉衰。在單于王位的爭奪戰中,呼韓邪單于脫穎而出。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朝漢,提出願與漢朝和親,並迎娶了王昭君。
公元46年,匈奴帝國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死亡大半。匈奴統治階層因爭權奪利,發生分裂。公元48年,匈奴內部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南下向東漢王朝稱臣,隨後被東漢安置在河套地區。北匈奴繼續留在漠北一帶。
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力量大大削弱。公元73年,在南匈奴的再三請求下,東漢出兵北上征伐北匈奴。在東漢和南匈奴的夾擊下,北匈奴接連失敗,殘餘的北匈奴不得不向西遷徙。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日後入侵歐洲的匈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民族融合,匈奴人成為了歐洲人的一部分。而漢化的南匈奴在南北朝時期逐漸被鮮卑族吞併,隋唐之後,歷史上就沒有了對匈奴的記載。
-
3 # 瀟瀟灑灑哥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據《史記 · 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是夏朝人的後代。匈奴族早在公元前七八世紀時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並逐漸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聯盟。匈奴人最初的政治、經濟中心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帶,後始逐步移居漠北。
公元前 3 世紀,匈奴進入鐵器時代,隨著鐵器的應用,匈奴的軍事實力大大加強。匈奴強大之後,不斷南下騷擾中原地區,其中進犯趙國邊境的匈奴被趙國名將李牧擊退。但是沒過多久,匈奴又捲土重來,不斷侵擾北方邊境,當地人們遭受到了極大的損失。秦朝統一六國後,曾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公元前 215 年,蒙恬率三十萬大軍抗擊匈奴,收復河套以南地,第二年進一步斥逐匈奴。秦朝還把戰國時燕、趙、秦三國長城修復並連線起來,築成西起臨洮 ( 今甘肅岷縣 ) 、東迄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萬里長城,用來抵抗匈奴,保護北方農業區域。
匈奴人真正輝煌的是在西漢初年,冒頓單于建立起了匈奴帝國,他滅東胡和月氏,平定Murano、烏孫及周邊部族,控制了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到遼東、西達蔥嶺山(今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
匈奴與中原的王朝進行大規模的戰鬥也是發生在漢朝初年。公元前201年,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征討,結果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被冒頓單于以30萬騎兵圍困七晝夜。
後來,劉邦用陳平奇計逃脫,之後不得不採用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來維持北方的安定。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得以休養生息。
到了漢武帝時,雄心勃勃的漢武帝,經過精心準備後,派出了大將衛青、霍去病向匈奴人發起了攻擊。
兵強馬壯的漢軍對匈奴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打擊。衛青深入匈奴腹地五百里,伊稚斜單于倉促應戰,結果遭到大敗。霍去病率部深入沙漠千里,突襲匈奴,殺敵七萬餘人,一直追擊到了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
匈奴人遭到漢武帝的連續打擊後,勢力開始衰弱,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國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自此再也無法對中原王朝構成威脅了。
公元前60年,漢朝在西域建立起了都護府,進一步加強了在西域的管轄力。與此同時,匈奴內部也發生了爭鬥,並分離為南北兩個單于國。郅支單于獲勝佔據漠北,呼韓邪單于在公元前51年南下歸附於漢朝。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迎娶漢朝王昭君。南匈奴歸附於漢朝後,漢朝每年都要賞賜給南匈奴大量的錢財糧草。南匈奴的貴族子弟也紛紛來到中原學習漢族先進的文化,百姓也開始與漢族通婚。
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屍逐鞮單于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後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就這樣,南匈奴在漢朝的勢力範圍內,不斷地被漢族和漢文化同化。
真正將南匈奴打亂並完全漢化的卻是東漢末年的曹操。東漢末年,曹操當權時,有人擔心南匈奴在塞內居住的久了,人口越來越多卻不繳納賦稅,恐怕難以控制。
於是,曹操就把南匈奴人分為左、右、前、後、中五部,每部的貴族為部帥。自此,南匈奴的單于王朝終結,再也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了,但他們的王室血脈還在延續。
後來到了五胡十後來到了五胡十六國的時候,一個叫劉淵的人滅掉了西晉,建立起了漢國,而他的高祖父就是當年的南匈奴的單于羌渠,劉淵也是第一個入主中原政權的匈奴人。
總的來說,南匈奴人大多是與中國北方人民共同生活,並逐漸地融化於北方的漢族人民之中。
和南匈奴比起來,北匈奴的命運時候就要曲折了許多。由於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大將竇憲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主力,單于逃走,20餘萬人投降。
兩年後,漢朝大軍與南匈奴、鮮卑部落聯合,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再次大敗北匈奴,北匈奴單于倉皇向西逃走。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再也沒有見到有關他們的記載。
那麼,北匈奴逃到哪裡去了呢?
有人猜測北匈奴政權滅亡之後,倖存的北匈奴人可能被中原的漢族同化。可是,為什麼在歷史上沒有關於北匈奴人這方面的記載呢?
在無法明確北匈奴的具體下落的情況下,一些學者開始相信北匈奴西遷的說法。
18世紀中期,法國東方學家德經提出了一個觀點:戰敗的北匈奴人西遷到了歐洲,成為西方歷史上的匈人。
匈人和匈奴人的名稱聽起來有些相似,活動地域也正好在古絲綢之路上,因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們是發源於同一個民族。
著名的歷史學家吉本還把德經的這種觀點寫進了《羅馬帝國衰亡史》,從此,這種觀點便在歐洲學術界開始流行起來。
贊同說匈人就是北匈奴西遷過來的後裔這一說法的,也是因為史料裡記載他們的容貌與蒙古高原的人很相似,並且性格粗狂,生性耐寒。而且他們從小就學習騎射,所使用的箭也與歐洲不同,帶著鐵頭。
並且,有資料顯示,北匈奴人在西遷進入歐洲後,揭開了入侵歐洲的序幕,並推動了歐洲各族大遷徙的角色。北匈奴人還與強大的羅馬帝國先是對持,後來進攻羅馬帝國,徹底地改變了歐洲秩序。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匈人就是北匈奴人這種觀點,他們認為西方的匈人只是借用了匈奴的名稱,至於他們到底是不是北匈奴人的後裔,目前還沒有充分的證據。
北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現在還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們相信,總有一天會水落石出的。
-
4 # 歷史風物誌
據《史記》記載匈奴是夏朝滅亡後夏朝君主桀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吞併月氏、Murano、烏孫及其他的一些小部族混合成的,由於匈奴沒有產生文字和記錄,所以中外史學家對其的認知度是根據中國的史書記載來考究。
早在周朝就有記載在周朝疆域西北方(當時北方還只包含河北和陝西南部)受到戎狄侵犯,有說法犬戎可能是最早的匈奴人,至於是不是史記記載的那支夏後裔就無法考究了。到戰國時期(公元前三世紀)北方的鬼方、葷粥、戎、狄的各族經過各族鬥爭最終併為一個大部族,開始了和漢人的廝殺,直到漢朝最為激烈。
公元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御駕親征,在現在山西大同東北處被匈奴30萬騎兵圍困七天七夜,最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和匈奴和親,劉邦後面的文、景等漢室帝王也是以和親來休養生息,公元前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于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于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前33年呼韓邪單于娶王昭君與漢修好,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直到漢武帝在位期間開始對匈奴反擊。史西漢對匈奴的著名戰役 河南之戰、 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就是在漢武帝在位期間發生的,也成就了衛青、霍去病等漢朝大將的名聲。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之後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公元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劉淵子劉聰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蹟。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北韓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關於匈奴族的遷徙,中國史書除其內遷和滯留草原有較詳記載外,對匈奴的西遷語焉不詳,多謂“向西方跑了”,而歐洲學者則多有涉獵。匈奴史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幹說:“公元前一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約五六十餘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程序是很快的。”
-------------------------------------------參考文獻《匈奴通史》
-
5 # 蘭臺說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農耕文明徹底擊敗草原文明的戰爭僅有兩次:漢朝擊退匈奴和唐朝擊退突厥。
可見,文明戰勝野蠻,抵抗戰勝侵略的道路,非常漫長和不易。
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匈奴就開始逐漸成為中原政權的北部邊患,屢次南下侵犯。
秦朝、西漢時期,都與匈奴發生了連綿不絕的戰爭。
東漢時,南匈奴早已內附。
漢廷經過充足的準備,從竇固至竇憲領軍時期,採取主動出擊的戰略方針,發動了幾次遠征匈奴的戰役,與敵主力決戰。
尤其是漢和帝時期,竇憲率軍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征討北匈奴的戰役,調遣優勢兵力,深入大漠。
結果,北匈奴的主力軍被殲滅,一部分投降,北匈奴單于率數騎逃走。
於是,匈奴可分為兩個走向,即兩支部分:留在亞洲,例如歸附漢朝,殘部在漠北及西域活動;向西遠遁,最後輾轉進入歐洲。
其一,留在亞洲。
南匈奴趁機佔領了北匈奴的失地,並且實現了匈奴民族的統一。
北匈奴單于的弟弟於除鞬率其部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遣使入塞請求附漢。
漢廷擔心匈奴再次統一為強國會威脅漢廷,便立於除鞬為北匈奴單于,授其璽綬,與南匈奴單于同等對待。
於是南、北匈奴部落並存且都臣服於漢王朝。
於是,漢朝實現了既征服北匈奴、且與南匈奴分而治之的戰略意圖。
從而,徹底解決了漢朝以來歷時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漢朝北部邊患由此暫時解除,中國北方地區遂被東漢王朝統一。
漢廷將匈奴人內遷,同時將漢民大量地遷徙到這一帶,與匈奴人雜居,以阻隔和分化其勢,改變邊疆民族構成的單一化,從而鞏固東漢對邊疆的統治。
內附的匈奴人有過多次叛亂,均被漢廷平定。
永元六年(94年),降附漢朝的北匈奴15部20萬人,擁立南匈奴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叛出塞外。
永初三年(109年),南匈奴萬氏屍逐鞋單于叛反。
此後,有北匈奴殘部呼衍王等,仍輾轉於蒲類海、秦海(今新疆博斯騰湖)間。其勢微弱,東畏鮮卑,不敢還故地。
在此期間,北匈奴殘部與漢朝在西域繼續進行了一番爭奪戰,漢軍予以重擊。
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匈奴因懼怕漢廷徵兵不止,右部十餘萬人殺單于羌渠。
時值“黃巾起義”,漢廷無力控制匈奴,遂形成其內訌。於扶羅單于率眾參加黃巾起義軍,不久參與中原軍閥混戰。才女蔡文姬就是在此期間被擄掠去匈奴。
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 曹操將南匈奴拆分成五部而統治,從而完全消解匈奴。
從此,“匈奴”之稱就湮沒在中國史冊之中。
從而,匈奴除了被漢化之外,一部分後裔先後轉化為鮮卑、突厥、契丹、党項、女真、蒙古、後金等民族,參加了對中原漢族的征戰與統治,最終被擊敗而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另外,匈奴失去對北方草原的控制權後,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
不久,東胡的鮮卑族乘虛而入,成為北方草原的新主人。在鮮卑的壓力下,南匈奴等紛紛內遷漢朝境內,成為後世“五胡之亂”的遠源。
其二,向西遠遁。
一部分潰敗的北匈奴人向西逃去,後來離開蒙古高原,輾轉進入歐洲,從而引發了世界性的歷史連鎖反應。
370年,一支來自東方的遊牧民族騎兵出現在多瑙河畔。他們的名字是“匈人(Huns)”,有個令人畏懼的綽號--“上帝之鞭”。
匈人(Huns)騎馬橫掃歐洲大陸,引發了歐亞草原民族大遷移。
他們將西方世界攪得天翻地覆,並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的崩潰。
匈人(Huns)在歐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後來,因其首領阿提拉的突然病逝而陷入分裂。
短命的匈人(Huns)帝國瓦解後,整個民族也從而消散。
阿提拉的體貌特徵是無須、鼻平、眼細、個矮,這無疑是蒙古利亞人種的特徵。
因而,匈人(Huns)在歐洲的征戰統治,在歐洲史學界被稱為“黃禍”。
據考證,匈人(Huns)有一支就留駐在今匈牙利地區,匈牙利的英文拼音“Hungary”就保留著匈人(Huns)的詞根。
在匈牙利出土的匈人(Huns)隨葬品中,有許多漢式銅鏡、弓箭、絲綢等物。
匈牙利人是歐洲人中唯一姓在前、名在後的;匈牙利語中,年月日的順序與中國習慣相同;以座北朝南為上座,以左為貴。
這些,都與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相同。
-
6 # 弓目
大部分人融入了漢族,北方各省均有分佈。因為沒有本民族語言文字,所以難以考證。少部分進入中亞,歐洲和其它民族融合。
-
7 # 貓爺歷史觀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上的一個遊牧民族,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乃夏后氏(夏朝君主的氏稱)的後代。匈奴的祖先叫淳維,是夏朝的末代君主桀的小妾生的兒子。
夏桀死後,在妹喜的掩護下淳維得以北逃,後來在蒙古高原上建立了匈奴。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匈奴應該不是一個單純的一源民族,而是當時的北方几個民族兼併後的結果,應該是一個民族集團。
匈奴自建立也是時大時小,秦朝時曾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經歷了秦末天下大亂到秦末漢初的時候匈奴發展強大開始稱雄北方,並且時常侵擾中原。西漢初年至漢武帝時,匈奴可以說在當時的北方很是猖狂。
西漢經歷了幾代皇帝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曾大敗匈奴,打的匈奴俯首稱臣,到漢宣帝時匈奴徹底被西漢征服。後來匈奴分裂為南北,南匈奴徹底臣服於中原,而北匈奴則是時服時叛。
東漢明帝、和帝時期,漢軍數次攻打北匈奴,直至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大敗向西逃竄。 在逃竄的過程中,北匈奴依舊錶現強悍。先是在西域為患,後來又逃到了歐洲。
在我個人看來,北匈奴的確夠強硬,一路逃竄一路掠奪一路廝殺,在歐洲北匈奴人又稱雄一時。據說今天的匈牙利就是匈奴人的後裔。
南匈奴歸順漢朝後,五胡十六國時期曾建立過一個後漢政權,後漢滅亡後南匈奴便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消失不代表滅絕,我覺得南匈奴應該是和其他民族融合到了一起。
回覆列表
匈奴在漢朝分裂為南北匈奴,北匈奴遷往了歐洲,建立了匈奴汗國。從而導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遷移,間接性的滅亡了西羅馬帝國。隋唐以後就沒了音訊。
關於匈奴人的消亡過程,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匈奴在東亞的消亡,第二部分則是匈奴在歐洲的覆滅。早期的中原政權對機動性很強的匈奴人只能束手無策,這種情況到了漢武帝時期才有了改善。漢武帝一改前朝息事寧人的做法,大量養馬並訓練騎兵,任用衛青等人主動進擊匈奴。漢武帝時,與匈奴的戰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但奪回了失去的領土,還向西奪得了河西走廊,使匈奴一時無力南下。公元前36年,東漢再敗匈奴,使其一部分投降,一部分向西逃亡。投降的南匈奴在關內生活了四百多年,曾於南北朝時期先後建立“成漢”和“大夏”政權。但兩個政權都沒有維持多久,當“大夏”滅亡後,匈奴人也隨之銷聲匿跡,倖存者融入鮮卑等族。
匈奴人往西逃亡,基本上是走走停停,到達歐洲其間經歷了二百多年。 在這二百年裡,他們彷彿從人間蒸發,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怎麼走過大半個亞洲的。史學家推測,匈奴人可能融合了當地的部分民族,實力不斷壯大,漸漸恢復了元氣。當匈奴人到達南俄羅斯草原時,發現這才是他們心中的伊甸園,於是決定留下來。
約在公元290年左右,匈奴人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匈奴人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佔領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得到休整,實力更加壯大,貪婪的本性使匈奴人把目光又投向了更加富饒的頓河以西以及多瑙河地區。隨後,匈奴人以排山倒海之勢開始了對歐洲的進攻。
由於意識到唇亡齒寒,各日耳曼國家(包括阿蘭人國家)紛紛派出軍隊援救西羅馬。雙方在在馬恩河畔沙隆鎮展開了決戰。沙隆會戰及其慘烈,雙方都損失慘重,最後以聯軍小勝結束戰爭。沙隆會戰使歐洲逃脫了被匈奴佔領的命運。
454年東哥特、吉皮特(日耳曼人一支)聯軍與匈奴軍隊在匈牙利境內激戰,匈奴人大敗此後,匈奴人便再無力發動新的進攻,逐漸銷聲匿跡。
那麼戰敗後的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因為史料的缺乏,一直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籠統的觀點認為,匈奴人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匈牙利人就是匈奴後裔,但這缺乏考古學和人類學的證據,而且匈牙利的主體民族是馬扎爾人,是九世紀末才進入匈牙利地區的。由於馬扎爾人四下進攻,歐洲人以為匈奴人又回來了,加上誤傳,就把馬扎爾人在歐洲的居住地(潘諾尼亞)稱作“匈奴之地”。“匈牙利”(意思是匈奴之地)的地名就是這樣來的,此後馬扎爾人就被稱作“匈牙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