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提供裝置,有沒有公司我們來一起研究這個課題?
10
回覆列表
  • 1 # 農鑑澤克周

    感謝提問!

    水質的硬度對水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生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總是分不清楚軟水和硬水。硬度如何評分?對水生動植物有什麼影響?

    水質為什麼會有硬度跟軟度呢?這裡提到的軟硬不是物理性質的柔軟性和硬度,而是透過溶解在水中的礦物質的量來區分。如果水多就太“硬”,水少就“軟”,硬水有許多缺點。使用它時會遇到很多麻煩。

    硬度對水生動植物的影響是:

    GH。鈣離子和鎂離子中的硬度離子是水生動植物必需的營養素(非必需營養素),而鐵,錳,銅等離子也是微量營養素。從這個角度來看,硬水應該對水生動植物營養的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如果水體中的各種營養素不均衡,就會產生拮抗作用。因此,GH是水生植物栽培的基本條件。通常,GH介於軟水(5~8°dH)和中等硬水(9~12)之間 °dH)更合適。

    KH 。作為碳酸根或碳酸氫根(HCO3-)的濃度值,不是水生動植物養殖本身的條件與水生動植物的生長關係不大,但它會影響水體的pH值,pH值水體相對穩定,水體也可以含有適當的為水生動植物的光合作用。

    總之,水質對在水產養殖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 2 # 養殖技術李柯

    養殖過程中,在魚苗的孵化、苗種培育、苗種或活魚運輸以及成魚飼養等,不論在哪個環節中,都離不開水質的好壞。

    (一)對苗種培育和成魚飼養的影響:苗種是非常幼嫩的,其生長更需要好的生存環境(即好的水質),當水質不適宜,特別是酸鹼性、含鹽量(主要改變水的滲透壓來影響魚苗的生長、抗缺氧能力等)、有毒物和溶氧不適宜時,會使魚苗的長勢很慢,甚至死亡(即成活率降低)。雖然成魚的個體較大,但由於其體液的滲透壓決定其生存水體中的含鹽量,故水體的含鹽量過大過小都會使魚體內新陳代謝所需的水份發生變化而引起成魚的長勢不同;水體內的酸鹼過大對魚表皮和鰓部有腐蝕而引起魚的攝食和呼吸困難,酸鹼性過小對魚體也有腐蝕作用,更主要的是使無毒性的物質轉變為有毒的物質或者使植物能吸收利用合成天然餌料成份變為不能被吸收的成份,從而使成魚攝取的食物量減少。水體中的溶氧常常是引起大批死魚的主要因素,如烏黑的水體在夏季曝熱後的陰雨,這主要是有機物含量過高消耗了溶氧和溫躍層的存在,陰雨天產生了水體的密度流使整個水體溶氧大大減少,從而魚的呼吸困難或缺氧死亡,所以有機物和溶氧是水質中最重要的指標。綜上所述,不論魚苗培育或成魚飼養都要有較好的水質基礎,才能提高其成活率和增重率。

    (二)對魚苗或成魚運輸的影響:不論是魚苗成魚運輸,魚體仍離不開水這個環境,即水中的成份同樣對它的存活有影響。除此以外,在運輸過程中,水的運動(即水的擺動)很大,對水中的成份改變更大;以及還會充氧,充氧過多又會使魚承受過高的壓強或得氣泡病而死亡等。因此,水質對魚苗或成魚的運輸也有一定的影響。

    總而言之,只有在水產養殖的全過程中控制好各個環節的水質,使用較好的養殖技術以及運輸技術才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 3 # 鄉村尚星

    水質的好壞就好比人類對空氣需求的好壞,尤其水質對水產動物的健康起到關鍵作用,同時也關係著養殖戶的收入。水的質量關係著水中微生物系統,要提供穩定的水質,充足的氧氣,足夠的食物,合適的溫度等等。下面我分5個方面談談水質。

    1.重金屬

    現在出現的水中重金屬超標的事件逐漸多了,重金屬超標會導致水體生物變成畸形,嚴重的就死亡了。攜帶重金屬的水或者水生物,一旦讓人類食用了,會在人體內堆積時間久了會引發各種病症的。在農村還好,一些重工業發達的地區,重金屬汙染特別嚴重。

    2.溶解氧

    養殖動物尤其水產養殖對於水中氧的要求尤其嚴格,水中動物呼吸的是水中的溶解氧,缺氧嚴重會翻白肚子死掉的。

    通常情況下水體的溶解氧應保持在8mg/L之間,不能低於3mg/L。輕度的缺氧水中動物會長勢緩慢,吃飼料會吃的更多,投入會增加,成本就大大上升,溶解氧過高會引起魚類氣泡病。

    3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是水產致病的根源,它會讓水產血液中的亞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從而達到抑制血液的載氧能力。不及時檢測會導致水產發生黃血病和褐血病,為了水產的生存安全,可以將亞硝酸鹽含量控制在0.2mg/L以下。比如水池底的淤泥,魚類的排洩物分解都會產生亞硝酸鹽,必須要定期檢測水質保證水質安全。

    4.PH值

    地域的不同和水裡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會導致水體的PH值偏高或偏低。魚類適合的PH值在7.6~8.8之間,PH值過低水產自身新陳代謝緩慢,會有厭食症的發生,PH值過高這樣的水會讓魚腮遭受腐蝕,造成大面積死亡。

    5.氨氮

    育苗期要定期檢測水體中氨氮的指標,要做到及時排汙,池底淤泥徹底排掉,選用好餌料,定時換注新水。

    總之,水質的好壞是決定水產生長好壞的最基本要素,一定要嚴格把控。!

  • 4 # 天蠍392

    養魚先養水,這是水產養殖業大家公認的養殖核心技術,沒有誰能不透過養好水而把魚養的特別好,哪些水養的好的基本就成功了一半。為什麼養水這麼重要呢?其實養殖業裡所說的養水歸根朔源就是培養一池藻相豐富、產養充足、能順利處理氮迴圈的水。

    知道藻類的作用後,後面分四點去學習認知水質:

    1、藻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2、如何培水(培藻)。

    3、如何穩水。

    4、如何透過水質指標來判斷水質。

    接下來的篇幅裡我們逐個剖析這四個要點:

    藻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

    藻類的主要生態作用:

    1.在有光照和營養鹽滿足條件下,藻類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產氧,為水體增加溶解氧。藻類的光合作用只能在滿足光照和營養的條件下進行並僅限於白天有光照的上中層發生,夜間或白天但透明度低的中下層缺少光照就不會發生光合作用(注意光合細菌的光合作用不產氧)。

    2.作為生物,藻類也要自身呼吸。(藻類的自身呼吸作用無論白天黑夜都要進行),除非藻類死亡。有人認為藻類夜間不怎麼耗氧,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藻類不管白天黑夜都要耗氧,如果不耗氧,它就會死掉,因為它是生命體。

    光合作用只有在白天有光照的水層才能夠進行,一般池塘水越深、水越濃(透明度低),白天有光照的水層相對比例低,整個水體光合作用的效率越低,因此水深水濃的水體底部更容易缺氧,因藻類和菌等各種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耗氧,晝夜變化,週而復始,故水體中的溶養含量呈現相當明顯的空間分佈和時間變化規律,簡單的說,溶解氧晝高夜低,上高下低。

    3、藻或光合細菌光合作用吸收而降低水體中的氨氮、亞鹽。(因為氨氮、亞鹽本身就是藻類的肥料—氮肥),光合作用吸收氨氮、亞鹽的過程就是淨化水質的過程。

    4、微型藻類是浮游動物的餌料,浮游動物又是某些養殖動物的天然餌料,所以儘量提前培藻,讓浮游動物繁殖起來

    5、藻類的正常增長繁殖過程對弧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適度的藻類形成一定的水色和透明度,有一定的隱蔽作用(例如天敵和阻溫)。

    上面所述的六個作用中,其中正面作用增氧、淨化水質、抑制有害微生物,但有一個負面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溶解氧。正能量和負能量的彼此消長,直接影響水環境質量。

    如何培水

    培水是水質調整中不好把握的部分,沒有固定可用的模式,靈活多變,每個魚池自身條件、營養物質、外源水條件等等因素制約,只有不斷的熟悉特定魚池的秉性,有針對性方案,才能培育出一池好水。

    1,如何看水的肥瘦

    2,如何培育良好的藻相

    3,常規肥水步驟

    4,如何穩水

    5,水的肥瘦,指的就是水體中藻類的種類和數量。容易來肥的原因將是培水章要掌握的重點。

    浮游植物反應的水色可以判斷池水肥度,肥水具有肥、活、嫩、爽4個特點。

    ①肥是指池水中餌料生物豐富,水色淡濃適中。

    ②活是指水色一天內有變化(一日三變)。

    ④爽即水質清爽,透明度適中,溶氧量高。

    水的肥瘦可按透明度區分和浮游生物種類區分。按透明度來分:①瘦水(透明度>50cm)②一般的水(透明度大於30cm小於50cm)。③肥水(透明度小於30cm)。因透明度受諸多因素影響,並不能真正意義判斷,又有了浮游生物種類即水色來區分肥瘦:①瘦水:水質清淡,呈淺綠色,透明度大,浮游生物量少。②肥水:水色呈黃褐色或油綠色透明度適中,水中浮游生物多以矽藻、綠藻、金藻為主。③較肥的水:水色呈草綠色,渾濁度大,水中多數是浮游植物。

    學會了判斷水的肥瘦,從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節,在以後實際操作中益處多多。

    如何培育良好的藻相?在進入前我們先認識藻相。藻相是指水體中藻類的品種和數量。養殖追求的是以矽藻、小球藻、綠藻為主,以這些品種為主的藻相健康。關於藻類的分類主要有矽藻門、綠藻門、黃藻門、裸藻門、輪藻門、甲藻門、藍藻門、褐藻門和紅藻門等

    藻類的繁殖發展需要的營養鹽包含C、N、P、鈣、鎂、鐵、硫、鉀、鈉等等元素。水體裡有了這些能滿足藻類需求的比例同時光充足,藻類就會正常生長繁殖。以此總結出藻類大量繁殖的三個條件是:①充足Sunny;②充足營養鹽;③含量充足均衡。依據這三個條件我們可以知道晴天培藻效果好於陰雨天。可根據生產期間投餵適當調整施入的營養鹽,適時施入一些微量元素對水體微量元素消耗的補充。

    藻類還有另一對環境的特性是不適合在酸性環境下生存繁殖,即PH太低不利於培藻。

    目前廣大的養殖戶都在採取施肥培藻的方式。肥水能增加水中多種營養元素,促進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進一步促進浮游動物的繁殖,從而為魚提供天然餌料。

    肥水培藻就得關注認知什麼樣的肥用來肥水培藻好。目前水產用肥有:有機肥(即採用發酵家畜類糞便或菜籽粕與適量化肥混勻包裝上市);漁肥(以矽酸為主適當新增微量元素的肥);氨基酸漁肥因有機漁肥含有有機質高,加重底部負荷,易導致底部敗壞,發熱發臭,雖然它具備肥水功效,但弊大於利,不建議養殖中使用。

    矽酸鹽漁肥是迎合矽藻繁殖對矽酸鹽需求而開發生產,矽藻對其利用率高,養殖中作為追肥效果比較好。

    氨基酸肥是全水溶、無沉澱、含藻類必需營養成分,透過螯合易被藻類吸收,低溫效果好。目前傳統化肥肥水合有機漁肥已逐步被淘汰。(但還有不良廠家以矇騙方式水產並銷售)氨基酸肥水和漁肥個人認為各有長處,氨基酸肥低溫、陰雨天效果好,作基肥效果好,來肥快,但代價相對比較大,漁肥養殖中作為追肥穩水效果好,代價低廉。

    根據藻類對C、N、P和微量元素的需求比例特性,總結養殖中後期不能認為補充含氮肥料。因P極易沉澱,所以個人認為不管用哪種肥都需適量新增磷肥(除磷酸鹽含量高魚池),每次追肥都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不可過量使用。

    常規肥水步驟

    進水:用80-100目篩網套進水口,過硫野雜魚和魚卵,否則雜魚和魚卵進到池塘會給養殖帶來隱患。

    消毒:水進到目標水位後,用消毒劑消毒,消除雜菌。

    解毒:消毒後第二天或間隔二天用解毒藥品全池潑灑,清除消毒藥殘留,絡合重金屬,利於藻類培養。

    施足基肥:施足基肥是為了滿足藻類在池塘初次繁殖發展,保持充足的肥水,滿足天然餌料的繁殖。

    科學追肥:

    ①藻類的新陳代謝會導致因消耗營養物質減少,為了藻類的持續穩定,所以以水色和透明度為標準定期或不定期少量補充營養。

    ②因濾食性魚類以天然餌料為主的魚類的攝食速度廣超過藻類的繁殖速度時,需依水色變化定期或不定期追肥。

    肥水管理應遵循:低氮、高磷、高鈣、弱鹼性來調節,每次施肥量少量多次的原則

    下肥不容易來肥的幾個原因:

    PH過高過低

    1,總硬度、總鹼度低

    2,浮游動物過多

    3,池塘缺少藻種

    4,池塘渾濁度大

    5,塘底有青苔、泥皮

    6,用藥過度頻繁

    如何穩水

    當培育出一池良好的水質後,如何穩定這池好水質是大家都在生產中遇到和想處理把握好的一件事情,只有穩定的好水質,水產才可持續並順利進行。

    現實中保持菌相平衡,從而營造穩定水質是目前常用的手段。合理的藻相和菌相的調控技術是調水的關鍵。菌相水產中的重要性便呈現出來。前面我們瞭解了藻,下面接著瞭解菌相。

    菌相提的就是水體中菌類的品種和數量。如何藻相一樣,一個養殖水體中優良菌相其實不僅僅全是有益菌,有害菌同樣是必不可少的。

    菌相的生存條件:

    ①每種活菌都有其生存需要的氧化還原電位。有些相對比較高,有些相對較低。例如硝化菌和光合菌要求就比較高,但當底質處於惡化,水質不好時,這個水環境都處於還原態,這個時候,這兩種菌根本無法存活。這個條件下用不可能出的了效果。乳酸菌所需的氧化還原電位(糞腸球菌、EM菌),如果剛剛用過強氧化劑,接著就用乳酸菌就不可能有好效果。②CN比是細菌繁殖的基本營養,每種所需營養不一樣,有益菌適合C:N高的水體,弧菌適合C:N低的水體。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培菌時會適量加入紅糖的原因,透過改變碳、氮比來調節活菌菌相,光合菌需要氨,乳酸菌需要短鏈碳源。這個需求我們不僅需考慮與活菌搭配使用的肥水產品的營養是否適合活菌,同時也要考慮水體和底部營養是否會影響活菌繁殖。③不同的菌種對於溶氧的要求不一樣,雅寶耗氧,乳酸厭氧(所以在藻類光合作用強的正中午用效果打折扣),根據以上幾個因素對活菌的制約,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因素適當有目的針對性的調控選擇菌種。

    活菌的作用:

    ①分解作用,分解有機物。

    ②以菌克菌(利用活菌產生的代謝產物裡的抑菌成分讓有益菌成為優勢菌群,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繁殖,減少病害)。

    在養殖過程中最常用的是芽孢桿菌、乳酸菌、光合菌、EM菌、硝化及反硝化菌。每個菌都有自身特點,只有瞭解它們的特點後,以後在養殖過程中才能選擇對所用的菌種並用好它。

    芽孢桿菌特點:①耗氧。②強勢分解池塘有機質快。③生命週期短,來得快去的也快,從下塘到衰退3-5天(用芽孢3-5天整體衰退,池塘菌相將出現一段脆弱的空白期,然後緩慢恢復菌相)。正是這段時間給有害菌繁殖創造了時間,菌相的不穩定直接影響藻相不穩定變化從而出現轉水、倒藻(水體中藻類由於天氣異常或營養缺乏等原因,出現的大規模死亡現象俗稱倒藻),為規避因使用芽孢出現此類問題建議用芽孢3天后少量適當補充光合菌、EM菌以此促進菌相迅速恢復。總結用芽孢時要晴天,並三天類沒有持續陰雨,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充足溶氧。使用後注意菌相修復,芽孢在有機質含量高池塘效果顯著,清瘦水質不宜使用。

    乳酸菌特點:1、講解PH。2、不耗氧(厭氧)、不受天氣制約。3、改善胃腸道功能,提高消化吸收,維持腸道菌群平衡。4、適合氧化還原電位低的環境、5、有一定殺菌作用。6、與光合菌抗拮。

    光合細菌特點:1、降氨氮效果好(固氮作用)—中後期光合菌比較多。2、低溫、陰雨天不宜使用。3、與施肥同用可控制肥水過度(光合菌是除芽孢外對藍藻抑制作用最好的)。4、不適合PH過高過低(7.8—8.0之間)。5、光合菌個體性適合做魚苗餌料。6、生長繁殖來得慢,持續時間長。7、與乳酸菌和硝化菌抗拮。

    EM菌是複合微生物菌種。組成微生物多包含光合、乳酸、酵母、放線菌群、發酵系(醋酸桿菌、因菌種多樣適合用於維持平衡菌相,水產全程使用)。

    硝化、亞硝化細菌特點:1、耗氧。2、不易活化、增值慢。3、亞鹽偏高環境易生存。

    PH是酸鹼度指標,是水體中氫離子活性的負對數。

    藻類酸性環境生存繁殖,為了更好培育藻類PH:

    PH淡水6.5—8.5(最佳7.5—8.5),海水7.0—8.5;PH日正常變化範圍1-2,若超出此範圍表明水體有異常情況。PH值低於4.4,魚類死亡率2%-20%,PH低於4以下全部死亡;PH高於10.4,死亡率可達20%以上,PH高於10.6時可引起全部死亡。

    症狀:1、PH過高,魚類鹼中毒,體色發白,狂遊亂竄,體表大量粘液,魚鰓部大量分泌物,水體中許多死藻,易引起呼吸機能發生障礙窒息死亡。

    PH低於6.5時,降低載氧能力,引起魚組織內缺氧,有時水體溶氧量正常,魚也有浮頭現象,PH過低新陳代謝強度降低,也會引起魚鰓組織凝血性壞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發炎等。

    PH與二氧化碳的關係:二氧化碳溶於水產生氫離子,溶解的越多產生的氫離子越多,氫離子濃度越高,PH越小。

    調控措施:PH過高,換水控藻,用有機酸解毒,用醋酸強制降解,用乳酸菌調控。PH過低,換水時用石灰兌水潑灑。

    PH變化——變化不大說明細菌藻類處於平衡。

    PH變化越來越大——微生物活性降低,應考慮提高微生物活性;

    PH變化越來越低——藻類在老化,應調節藻類。

    PH為什麼早晚會有變化幅度:引起PH變化根源時二氧化碳的消長,二氧化碳濃度增加,PH降低,二氧化碳濃度減少濃度上升。

    鈣對PH的緩衝

    NH2-N

    氨氮:是指水體中以遊離(NH3)和銨離子(NH4+)形式存在的氮,水體中氨氮含量指的就是以氨或銨離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氮。

    養殖過程中氨氮產生於魚類的排洩(含氮有機物分解成氮)—魚類的含氮排洩物中80%-90%為氨氮,微生物和有機質分解過程中的二級產物。

    氨氮含量超過0.2mg/L時,氨氮超過2.0mg/L出現中毒。

    氨氮對魚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為攝食降低,生長緩慢,降低氧在組織間的輸送,魚對氨氮比較敏感,當含量高時會導致魚類死亡,急性氨中毒表現出亢奮,在水中喪失平衡、抽搐直至死亡。

    中毒時間:氨氮中毒沒有季節、晝夜之分,沒有天氣好壞之分,多存在於成魚池,高密度高產池,不便於換排水魚池。

    中毒症狀:氨氮中毒,魚群浮頭不明顯,呼吸急促、亂遊、時而浮起時而下沉、時而跳躍、遊動遲緩、體暗、鰓烏、口腔發紫,最後活力喪失,下沉水底死亡。

    增氧無效,開啟增氧機。

    氨氮和PH:氨氮對水生物危害作用的主要是遊離氨,其中毒性比銨大幾十倍,並隨鹼性的增強而增大,氨氮毒性魚池水的PH值水溫密切相關,PH值越高氨氮毒性越強。

    氨氮和亞鹽的關係:水中的氨氮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亞硝酸鹽。

    氨氮超標處理:同化、異化、轉移,1、解毒2、抗應激3、光合菌4、培育藻類5、讓氨氮轉化6、開增氧機爆氣7、控制投餌。

    亞鹽怎麼來的?

    池塘有機物缺氧狀態下分解生成,是氨轉化硝酸鹽過程中的中間產物(氮迴圈阻斷)

    危害:亞鹽對魚蝦毒性,使魚類血液輸送氧氣能力下降,使血液中血紅蛋白轉化為高鐵血紅蛋白,失去與氧氣結合的能力,導致魚生理性缺氧,魚厭食嚴重,出血病。

    怎麼控制:

    1、勤改底,提高溶氧

    2、用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來控制

    3、提高溶氧,加快硝化

    4、培育藻類。

    溶解氧

    魚為什麼離不開水,因為水體是含有能滿足他呼吸生長需求的氧分,因魚獨有的呼吸系統。

    1、空氣的溶入

    2、藻類的光合作用

    3、機械增氧

    4、外源水流的帶入。

    在養殖過程中水體的溶解氧主要來之藻類的光合作用佔到80%左右,機械增氧佔比10%-15%,空氣溶入佔比不足10%。

    溶氧的消耗:養殖水體魚類消耗佔10%-15%,即使密度很大也只佔20%不到,其餘的溶解氧絕大多數是被有機質透過微生物分解消耗掉了,底層消耗了,藻類在無光的晚上不進行光合作用,反過來也要吸入氧氣,一些其它的生命體(原生動物,浮游動物等)也要消耗一部分。

    如何提高溶解氧:藻類光合作用受光照和水體透明度的影響特別大,光照(晴陰)人所不能改變,所以著重於水體透明度至關重要(比如使用一些提高透明度的藥品),其次是減少溶氧的消耗(有機質)-可用乳酸菌內服讓魚充分消化吸收轉化飼料,進而減少有機質排入水體,投入微生物製劑分解有機質殘餌糞便,使用底改氧化底層耗氧因子

    連續24小時中,16小時以上必須大於5mg/L,其餘時間不低於3mg/L(對鮭科魚類和冰封期不低於4mg/L)。溶氧高於12mg/L表示氧氣過量,此時易得氣泡病。

    當溶解氧太低時魚會浮頭,藻類死亡,生態系統會出現災難性的崩潰,足夠多的溶氧可一直有毒物質的化學反應,轉化或降低有害物質的含量,同時提高餌料轉化率。溶解氧不足原因:1、密度過大2、藻類過少3、有機質過多

    從實際養殖情況來看,缺氧主要是底部缺氧,主要是底部有機質過多和高溫期間水體出現溫躍層造成,所以溶氧管理思路

    硬度

    水的硬度也叫礦化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鈣鹽和鎂鹽含量多少,含量多的硬度大,反之則小,養殖水體總硬度是以碳酸鈣當量標示水體的總硬度和水體生產力,水產動物的生長速度關係密切。0-75mg/L為軟水,75-150mg/L為中硬度水,150-300mg/L為硬水,大於300mg/L為高硬水,最適宜200mg/L。當水體硬度低時,不易來肥或肥水後倒藻快,PH早晚變化大,魚生長慢。養殖水體的硬度管理是指水體鈣、鎂、鐵離子的管理。水體硬度不但影響水體的穩定性及對蝦的脫殼、固殼有重大意義,養殖過程是水體硬度降低的過程。水體和蝦對鈣鎂鐵的吸收不斷增加,很多時候蝦生長慢,軟殼都是硬度不足引起,所以養殖過程中需要不斷強化補充水體硬度,增加硬度方法:石膏粉、沸石粉、石灰等;

    總鹼度80—120mg、L比較好

    這是整體水質不管前期,中期後期,都需要重視的相關水質問題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英國和法國將派專家組前往以色列研究伊朗秘密核計劃檔案,普京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