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巴黎巷尾一夢茶色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人類情志變化,可歸納為喜、怒、憂、思、恐五志而配五臟。七情學說是中醫病因病機中的一個重要理論部分,同時它又是現代中醫心理學中的基本組成部分。早在《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這是五氣致病的最早記載,以後在宋代陳無擇《三因極·病證方論》中將五氣中增加悲、驚即為七情。七情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在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發生髮展有著重大意義。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為人類所獨有。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機體,為宇宙萬物之精靈。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完善自我。人類在同疾病鬥爭中,就意識到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天然大藥庫,在《本草綱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記載人體物質入藥就有近三十餘種。七情在中醫基礎理論中主要闡釋為七種致病因素(指七情太過),其實它具有治病功能。這裡重點介紹人體內另一個自藥系統——七情。正常的七情活動並不影響人體健康,而能調節人體自身平衡,若太過或不及都會導致情志改變而引發各種心身疾病,損其有餘,補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現在有人提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七情如藥,用之過則害於人,用之適當則益於人。關於七情以後將分別闡述。

      喜

      喜為七情之首,心氣所發,心為五臟之首。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與心有密切聯絡。心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動的主宰,除了過喜傷心外,而怒、憂、思、悲、恐、驚都能傷及心,心氣受損,其他各髒也將會造成影響,中醫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之說。

      中醫認為心主神志,與人們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有密切關係,喜為心之志。喜在正常情況下能緩和一下緊張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有“喜則氣緩”之說。但是,喜樂過極則損傷心神,就可導致心的病變,出現乏力、出汗、胸悶、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則神志錯亂,語無倫次,哭笑無常,舉止異常等。現代許多如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病、腦卒中、某些精神病等都與喜過度有關,尤以中老年人為多見。五行相生相剋中,心屬火,水克火,喜傷心(中醫心它又包括大腦功能)、恐勝喜,也就是說適當恐懼可以制約過喜所致病變。

      現代醫學認為,大喜過度是一種強刺激。大腦受到這種刺激後,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大量腎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促,體溫上升,如果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就會造成體內紊亂。

      案例一,清代醫學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記載:“昔有新貴人,馬上揚揚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案例二,近之所聞,喜劇演員馬季、候耀文、高秀敏等都死於急性心肌硬塞。

      案例三,大家熟知《儒林外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范進中舉,講述范進從年青考到老,不知考了多少次,一直不中。生活貧困潦倒,被人瞧不起,尤其是他的岳父對他非常之狠,非打即罵,范進十分懼怕他。范進晚年中了舉人,但“大喜傷心”,精神失常,一場歡喜反成悲。後有人告之以恐勝喜法,提出要他平日所怕之人施以恐嚇,才能解除。他的岳父狠狠地罵道:“該死的畜牲,你中了什麼?那報錄的話是哄騙你的。”一個耳光打去,才把范進打醒,瘋病也就好了。

      案例四,清代名醫徐靈治一新中狀元因喜傷心的病,也是採取以恐勝喜法。徐對他說:“病不可為也,七日必死。”那狀元受了驚嚇,冷靜下來,過喜之情得到中和和緩解,只七天病就好了。

      以上案例中之馬季、候耀文、高秀敏這些名人生活優越,沒有什麼憂慮恐懼之事,如果找個心理醫生為其治療,或許讓他們改行當醫生、探險家、殯殮工作人員什麼的,恐怕不會當年早逝。

      怒

      怒為肝之志,與喜相反,中醫認為:肝主疏洩,調節人體精神情志;喜條達而惡抑鬱。肝為剛髒,易於發怒,發怒是人們慾望和需求受到遏抑,鬱怒之火向外發洩的一種表現。在某種的情況下,小怒可有某種快感,有利於肝膽之氣舒暢條達,則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氣血和平。人遇怒,而不怒而致疏洩不及,容易出現:孤僻寡歡,悒鬱不樂,多愁善慮,噯氣太息,嚴重者精神錯亂。暴怒太過,則“怒則氣上”而見頭暈頭痛,面赤耳嗚,薄厥(是指由於精神刺激,可使陽氣急亢,血隨氣逆,致使血液鬱積於頭部,發生卒然昏厥的病症)吐血等症。所以該發怒時就發怒,只是不要太過罷了。

      現代醫學認為,當人情緒低落時,人體的免疫力就下降,人易患病;暴怒、抑鬱會使腎上腺素分泌異常而損害肝臟,從而誘發肝臟疾病或使原有的肝臟疾病加重。情緒抑鬱使血液瘀滯,影響肝細胞的再生及肝臟的代謝能力,不利於肝病的恢復。這也驗證了中醫“怒傷肝”之說。

      五行相生相剋中,肝屬木,木克土,怒傷肝、悲勝怒,也就是說適當悲痛可以制約過怒所致病變。

      案例一,《三國演議》中三氣周瑜的故事家喻戶曉,一氣周瑜:赤壁大戰後,第二年,周瑜去奪取荊州,被諸葛亮搶先奪去。二氣周瑜:周瑜本想借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把劉備扣下,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不料諸葛亮用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周瑜:周瑜向劉備討還荊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敗,周俞一怒且嘆道:“既生亮,何生俞”後吐血而亡。這個故事記述了,諸葛亮深知周瑜氣量小,略施小計三氣激怒,而致暴怒傷肝,肝氣上逆噴血而去。假若此時周瑜家出現悲傷之事,也許周瑜不會英年早去。

      案例二,漢武帝時,傳說漢武帝的乳母在宮外犯了法,武帝盛怒之下想處置她,乳母向東方朔求助。東方朔說:“這不是唇舌之爭,如果你想獲得解救,就在將要抓你走的時候,只是不斷地回頭注視武帝,千萬不可說什麼。這樣做或許還可以有一線希望。”乳母到了武帝面前,東方朔也在旁邊侍坐,於是東方朔就對乳母說:“你太痴了,皇帝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哪裡還會靠你的乳汁養活呢?”武帝聽了,面露悽然之色,當即赦免了乳母的罪過。這是個以悲制怒的故事,不然漢武帝的乳母必死無疑。故張子和《儒門事親》有:“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

      案例三,《景嶽全書·三十六卷雜證謨》新按共三條中記載:燕姬因怒而病氣厥若死,延張景嶽為其診治,而後便聲言其危,假稱要用灸法才能治好。燕姬知道灸法不僅會引起疼痛,而且會損毀面容或身體其他部位的面板。於是,繼而轉悲,悲則氣消,將胸中的鬱怒之氣排解。這樣就剋制了憤怒的情緒,消除了憤怒引起的疾病。張景嶽並告誡醫生:“凡遇此類,不可不加之詳審。”

      從以上案例中可見過度的怒則會導致人體氣機紊亂,首先傷肝,而後五臟六腑,上下內外失於協調統一,血行不暢,脈絡瘀阻,百病叢生。治療此類病證,調動體內自身調節功能(自藥系統),採用以悲制怒,起到不藥而癒之功效。

      憂

      憂為肺之志,憂傷肺,憂則氣鬱。中醫認為:肺主氣,憂愁過度會影起肺氣鬱滯不暢。臨床上出現:少氣,音低,息微,咳嗽,胸滿,氣粗等症狀。然而,它又會往往會傷及於脾,造成食慾不振。過度悲哀,耗傷肺氣。情緒低落使人意志消沉,心神沮喪,又可出現面色慘淡,吁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之症。五行相生相剋中,肺屬金,火克金,憂傷肺、喜勝憂。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和,也就是說適當喜慶可以制約過憂所致病變。

      案例一,我們大家熟知“杯弓蛇影”的典故,傳說:一天,樂廣宴請賓客,大廳中觥籌交錯,異常熱鬧.大家猜拳行令,飲酒作樂。一位客人正舉杯痛飲,無意中瞥見杯中似有一遊動的小蛇,但礙於眾多客人的情面,他硬著頭皮把酒喝下。此後,他憂心忡忡,老是覺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動,整天疑慮重重,噁心欲吐,最後竟臥床不起,後經人指點,疑竇頓開,壓在心頭的石頭被移除,病隨之而愈。此病雖不是以喜勝憂來消除疾病,但也說明了憂鬱過度而誘發疾病。

      案例二,張子和《儒門事親·因憂結塊》醫案:息城司侯聞父死於賊,乃大悲哭之。罷,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餘成塊,狀若覆杯,大痛不住。藥皆無功,議用燔針炷艾,病人惡之,乃求於戴人。戴人至,適巫者在其傍,乃學巫者,雜以狂言以謔,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結夫皆散。戴人日:“《內經》言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和”,又云“‘喜勝悲’,《內經》自有此法治之”。張子和以逗病人喜樂來治療因悲傷所生疾病,收效良好。張子和認為假若用針灸治療,豈不是在病人痛苦的心情上又加痛苦,故此法不可取。可見,中國古代情志相勝治法在對有明顯器質性病變時也有一定的療效。

      案例三,餘到某市醫院進修時,曾親眼所見放射科出現的一次醫療差錯:一天,有二位病人同時來到放射科作胸部攝片檢查,醫生先後為其二位病人作完檢查,各自發報告一份,讓其拿走,翌日,醫生上班清理片子時發現昨天二份報告錯誤,把有肺結核的病人診斷為“兩肺清晰”,把兩肺清晰的病人診斷為“肺結核”,診斷結果搞反了,醫生知道出錯不敢聲張,怕有汙名聲。三個月後這兩位病人前後又來複查,這位醫生驚奇地發現原來有肺結核的病人卻沒有了,反而兩肺清晰的病人卻染上了肺結核。這樣看來那位有肺結核的病人拿到“兩肺清晰”的報告告非常高興病也自然好了;那位沒有肺結核的病人拿到“肺結核”診斷則非常苦惱、鬱鬱不樂而傷肺。這充分驗證了喜勝憂、憂傷肺之論斷。

      如今社會競爭急烈,人們常因仕途上的失意、工作上的不順心、經濟上的困擾、家庭中的矛盾、病殘的痛苦、突發事件的打擊等,都會導致憂鬱不樂,心境淒涼,由此產生許多心理性疾病。現代心理學認為,過度悲憂哀愁能加速人體哀老,易使意志薄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發生精神障礙而輕生。中醫治療此類病證時採用以情治情、預防悲劇的發生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

      思

      思為脾之志,思傷脾,思則氣結。中醫認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正常的思考問題,並不影響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然而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思慮過度則可導致氣結於中,脾氣鬱結,中焦氣滯,水谷不化,而見胃納呆滯、脘腹痞塞、腹脹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傷於心則使心血虛弱,神失所養,而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夢等症。

      五行相生相剋中,脾屬土,木克土,思傷脾、怒勝思。思則氣結,怒則氣上,氣行則結散,也就是說適當發怒可以制約思慮過度所致病變。

      案例一,《史記》記載華佗治太守之病:太守大病不治,家人延請華佗,華佗診斷後索要重金才肯治療。太守家人無奈付出重金,誰知華佗一拖再拖,最後竟不辭而別,留下書信一封大罵太守。太守大怒,立刻派人追捕華佗。太守的兒子知道華佗用意,暗暗叮囑家人不要去抓華佗。太守聽說抓不到華佗,更加怒氣沖天,一氣之下,嘔出幾口黑血。不想這一嘔,病反而好了。這個故事在中醫界影響很深,是一個以怒治思傷脾的典型醫案。

      案例二,清代筆記體小說《諧鐸》卷二妙·畫代良醫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鱷溪潘琬,字壁人,美儀容,有玉樹臨風之目。妻尹氏,豔而妒。潘謹守繩墨,跬步不離閨閣。潘有別墅,在濂溪坊裡,庭前海棠數株,每當……花放,折歸助妝,長短疏密適合。尹嘗執花暱潘而笑日:此解語花也,勞卿手摺益斌媚矣。由是封海棠曰花卿,而戲乎潘日掌花御史。後潘以病瘠死,尹哭之哀。一日過別墅,適海棠盛開,尹憑欄凝睇,觸緒縈懷,忽忽若迷,歸而病殆。尹有族弟名慧生,善繪事,聞之曰:此心疾也,吾當以心藥治之。遂寫海棠數十本,貌潘生科頭其下,旁愁繪妖姬五六人,有拈花者,有嗅花者,有執花在手,乞潘生代為插鬢者,有狎坐膝頭,戲以花瓣擲生面者。畫畢,竟詣沐頭,詢姊近狀。尹流涕不言,慧生日:昔姊丈在時,曾喚弟畫行樂圖一卷,恐姊見憤,久留弟處,今已埋骨泉下,諒姊見原,特歸趙璧。因出圖授尹,尹諦視久之,面忽發赧,憤然作色曰:薄倖有是事耶?若是則死猶晚爾,吾何惜焉?慧生佯勸而退。由是心疾漸解,不旬日,霍然竟愈,取其圖投之於火,並督家人各持斧鋸,前往別墅,盡伐去海棠之樹。

      這是一個夫妻恩愛而丈夫突然患病身亡,妻悲痛欲絕,思念丈夫,整日茶飯不思,身體日漸消瘦,雖經多方診治,終不見效,其弟以一幅《行樂圖》激怒姐姐,此後覺得心情舒暢,飲食漸增,睡眠改善,很快身體康復的以怒勝思的故事。這真是妙畫代良醫,令人讚歎!

      案例三,張子和《儒門事親》中治一富家女,因思慮過度,失眠二年,無藥可療。張診其兩手脈俱緩,為思慮傷脾,於是和丈夫商量。張故意當著婦人面索其財物,又飲酒吃喝數天,然後不開方而離去。此婦人見狀大怒,氣的出汗,到晚上睏倦呼呼入眠,失眠症從此不藥而癒。此例說明了思之甚可以使人的行為和活動調節發生障礙,致正氣不行而氣結,或陰陽不調,陽亢不與陰交而不寐,當怒而激之之時,逆上之氣衝開了結聚之氣,興奮之陽因汗而洩,致陰陽平調而愈。

      案例四,《續名醫類案?鬱症》中有一則很典型的案例:“一女與母相愛,既嫁母喪,女因思母成疾,精神短少,倦怠嗜臥,胸膈煩悶,日常懨懨,藥不應。予視之曰:此病自思,非藥可愈。彼俗酷信女巫,巫託降神言禍福,謂之卜童。因令其夫假託賄囑之。託母言女與我前世有冤,汝故託生於我,一以害我,是以汝之生命克我,我死皆汝之故,今在陰司,欲報汝仇。汝病懨懨,實我所為,生則為母子,死則為寇仇。夫乃語其婦曰:汝病若此,我他往,可請巫婦卜之何如?婦諾之。遂請卜,一如夫所言。女聞大怒詬曰:我因母病,母反害我,我何思之。遂不思,病果愈。此以怒勝思也。”在本例醫案中,設法激怒病人以衝破鬱思,使病人重新改變心理狀態而達到治癒的目的。

      以怒勝思的例子在中醫醫案中是最為常見的,而尤以女性患者為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從這些醫案中看到了醫家卻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甚至冒著殺頭的危險,可見醫生一心為病人著想的一顆仁者之心。

      悲

      悲為肺之志,中醫把悲和憂在五臟相配中同屬肺。悲為憂之極。悲是傷感而哀痛的一種情志表現。悲哀太過,往往透過耗傷肺氣而涉及心、肝、脾等多個臟器病變。如耗傷肺氣,致氣弱消減,意志消沉,萬事灰心,可見氣短胸悶,精神萎靡不振,乏力懶惰等症。累及肝臟,肝傷則精神錯亂,甚至筋脈攣急,脅肋不舒等。悲哀過度,還可以使心氣內傷,又見心悸,精神恍惚之症。傷及於脾則胃氣滯塞,消化失職,則現腹部脹滿,四肢肌肉萎縮等症。五行相生相剋中,肺屬金,火克金,悲傷肺、喜勝悲,悲則氣消。喜則百脈舒和舒暢,也就是說適當喜慶可以制約悲傷過度所致病變。案例一,人民日報曾報導,俄羅斯別斯蘭人質事件受害兒童來華接受治療。這是一群曾在恐怖事件中倖存的孩子,有的失去親朋,有的父母雙亡。噩夢雖已遠去,但他們身上的彈痕清晰可辨,心靈的創傷至今難愈。由於悲傷過度,而導致人體氣血功能,影響到肺、心、肝、脾多個臟器功能失調而發病。經在海南省三亞市接受康復治療,採用“快樂療法”,讓孩子們打拳、書法、參觀、遊玩等,一個月後,孩子們心靈創傷得到修復。

      案例二,餘曾在市中醫院門診上班時遇到一位女性患者,因三月前丈夫突然死去,非常悲痛,自覺意志消沉,萬事灰心,繼之出現氣短胸悶,兩脅脹痛,月經失調,先後不定期等症,經檢查未見明顯器質性病變,餘認為由於患者悲傷過度所致肺氣損傷,肝主疏洩失職,血失所養故見上述症狀。餘未予處方,只囑其有空時多看看喜劇電影、聽聽輕鬆音樂、打打牌、跳跳舞。一月後患者告知諸症消失,月經正常了。

      案例三,金元名醫朱丹溪曾遇到一青年秀才,婚後不久突然亡妻,故終日哭泣悲傷,終成疾病。求盡名醫,用盡名藥,久治無效。朱丹溪為其診脈後說:“你有喜脈,看樣子恐怕已有數月了。”秀才捧腹大笑,並說:“什麼名醫,男女都不分,庸醫也!”此後,每想起此事,就會自然發笑,亦常將此事作為奇談笑料告訴別人,與眾人同樂。月餘,秀才食慾增加,心情開朗,病態消除。這時,才告訴他這是以喜樂制勝悲憂的治法。

      案例四,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終日愁眉苦臉。幾經治療,終不見效,病情日漸加重。經人舉薦,名醫前往診治。名醫望聞問切後,對巡按大人說:“你得的是月經不調症,調養調養就好了。”巡按大人聽了捧腹大笑,說道:“這是什麼名醫,我堂堂男子焉能‘月經不調’,真是荒唐到了極點。”自此後,每回憶及此事,就大笑一番,樂而不止,久而久之,病也好了。一年之後,名醫又與巡按大人相遇,這才對他說:“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鬱則氣結’,並無良藥,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開,氣則疏結通達,便能不治而愈。”巡按大人恍然大悟,連連道謝。

      人世間難免有令人悲痛的事,親人的離去、朋友突然死亡、骨肉的分離、婚姻的不幸等都會使人產生悲痛的情緒,導致疾病的發生。然而這些疾病又無藥可治,故醫生們採用上述幾個案例中的治療方法,取得滿意地療效。

      恐

      恐為腎之志,中醫把恐和五臟相配中屬腎。俗語有“嚇得屁屁|滾尿流。”是對恐的真實寫照。恐是一種膽怯,懼怕的心理作用。長期恐懼或突然意外驚恐,都能導致腎臟的氣機功能受到損傷,即所謂恐傷腎。人體過於受到恐怖,所致腎氣不固,氣陷於下,出現大小便失禁,精洩骨萎等症狀。恐懼傷腎,精氣不能上奉,則心肺失其濡養,水火升降不交,可見胸滿腹脹,心神不安,夜不能寐之症。

      五行相生相剋中,腎屬水,土克水,恐傷腎、思勝恐,恐則氣下。思是一個認知過程,能約束各種感情的思維活動,當人受到恐時只靜下來思考就會消除恐懼的心理,故即時的思考可以制約恐懼過度所致病變。

      案例一,《古今醫案·七情》中有:“一人患心疾,見物如獅子,伊川先生教以手直前捕之,見其無物,久久自愈,豈非真能破偽,偽難飾真耶?”

      案例二,《續名醫類案·驚悸》中一則醫案:“盧不遠治沈君魚,終日畏死,龜卜筮數無不叩,名醫之門無不造。一日就診,盧為之立方用藥,導諭千萬言,略覺釋然。次日凌晨,又就診,以卜當十日死,盧留宿齋中,大壯其膽,指菁山叩問谷禪師授參究法,參百日,念頭始定而全安矣。戊午過東瀛吳對亭大參山房,言及先時恐懼狀,蓋君魚善慮,慮出於肝,非思之比。思則志氣凝定,而慮則運動展轉,久之傷肝,肝血不足,則善恐矣。情志何物?非世間草木所能變易其性,惟參禪一著,內忘思慮,外息境緣,研究性命之源,不為生死所感,是君魚對症之大藥也。”

      此外,有許多癌症患者,有的對癌症的恐懼則會加快死亡;有的對癌症不屑一顧正確面對則能延長生命。這些例子在臨床中很多,這裡就不多說了。

      由此可見,消除恐懼的最好方法應當是做到臨恐不亂,迅速冷靜下來,正確面對。對患者的治療採用正確的道理來開導、引導患者進行思考,正確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克服患者過度恐懼的病態情緒。只有透過說理開導,誘導病人悉心研究性命之原,把生死置之度外,不為死亡所嚇倒,恐懼心理自然消除了,情緒高昂,病也就自然而愈了。

      驚

      驚為心之志,中醫把驚和五臟相配中屬心。成語有“驚惶失措”、“驚喜交集”,“驚惶失措”是指驚慌而舉止失常,不知所措;“驚喜交集”是指震驚和喜悅常常交織在一起,這也說明了喜和驚在志又同屬於心。中醫認為:驚傷神而致人體氣機功能紊亂,內動心神。人若飽受驚嚇則會出現立目瞪口呆,彷徨失措,精神錯亂,心悸失眠,心煩氣短等症。心虛之人也易受驚嚇。

      五行相生相剋中,心屬火,水克火,驚傷心、恐勝驚,驚則氣亂。氣亂是指突然受驚嚇所致心氣紊亂。當人受到驚駭時只要迅速冷靜下來就會減輕驚駭所帶來精神創傷。

      案例一,明代《名醫類案》中記載:一週姓醫生在治療一產婦舌不能縮回時,製造驚恐聲音使之大吃一驚,舌遂應聲收回口中,病乃愈。此醫案說明“驚”乃是無形之藥,能治產婦舌不能縮之症,此病在臨床少見。

      案例二,《儒門事親》中記載:衛德新之妻,旅中宿樓上,夜值盜劫人燒舍,驚墮床下,自後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家人輦,躡足而行,莫敢冒觸有聲,歲餘不痊。諸醫作心病治之,人參、珍珠及定志丸,皆無效。戴人見而斷之曰:驚者為陽,從外入也,恐者為陰,從內出。驚者,悉不自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陽膽經屬肝木,膽者敢也,驚怕則膽傷矣。乃命二侍女執其兩手按高椅之上,當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當視此。一木猛擊之,其婦大驚。戴人曰:“我以木擊幾,何以驚乎?”伺少定擊之,驚也緩。又斯須,連擊三、五次。又以杖擊門,又暗遺人擊背後之窗,徐徐驚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內經》曰:“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常見之必無驚”。此案例中病婦人患有“恐懼症”,病婦因住宿旅館中經歷盜賊的行竊而使病婦產生恐懼感,致使病婦懼怕任何聲響,張從正採用以驚制驚,從而改變病人對其恐懼情境的認識,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中國古代醫生早就開始運用情志治療疾病,並取理想的效果,被歷代醫家所接受。情志相勝為現代中醫心理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在人們實際生活中七情致病、七情治病例子很多,這裡不勝列舉。

      人體自藥系統是指人體本身就存在自我保護系統,在中醫則稱為調節人體整體內部平衡;在現代醫學則稱為人體免疫調節系統。人類起病原因非常複雜,但其中有相當一部是因情志所傷,俗話說:“心病還得心藥治”,所七情治療是醫生在臨床中施加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體內一種無形藥物,它的療效也往往超出大家所熟知的有形藥物,以至於國外有的醫學專家預言心理治療將會取代藥物治療。

      七情平衡則人體臟腑功能協調,是預防疾病的重要保證,七情太過和不及都會導致疾病發生,而七情相勝又能治癒疾病。七情如能正確發揮那就是七帖良藥,反之是七帖毒藥。然而,當某種情緒過甚而致發病時,可以用另一種“相勝”的情志來“轉移”、“制約”或“平衡”它,從而使過度的情緒得到調和。由此可見,保持平和的心態,也是我們養生防病的一個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要有良好心態,正常的七情活動,是不會使人發生疾病的。要知道,其實真正損傷人的七情,一定是劇烈的或者是持久的。只有正確對待,學會快樂,專注的生活,不要不良情緒傷害自己,才能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內經》中有句話說得好“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在這裡我要以愛國臺胞陳之邁先生一句來結尾:“人的一生,年齡只是一個符號,決定人生老病死的是心態——心態決定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類菜系的代表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