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失音是指語聲嘶啞,甚則不能發音的病證。《內經》名曰“瘖”或“喑”,後世醫家根據發病的機理,稱為“喉瘖”,以示與中風舌強、語言謇澀的“舌瘖”有所區別。

    本篇討論的失音是以“喉瘖”為主症的一類疾病。西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喉炎,喉頭結核,聲帶創傷,息肉及癔病所引起的失音,可參考本篇內容辨證論治。若其他疾病而兼有失音的,亦可參照本篇治療。他如婦女在懷孕期而失音者,稱為“子瘖”,則屬婦科範圍。

    【源流】

    失音的記載,最早見於《內經》,書中稱本證為“瘖”,或直稱為“不能言”,《靈樞·憂恚無言》有專篇討論“無音”症。關於失音,《內經》中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感受外邪。如《靈樞·憂恚無言》提到:“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合不致,致無音。”《素問·氣交變大論》有:“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二是髒氣內傷,如《素問·宣明五氣》中有:“五邪所亂……搏陰則為瘖。”《素問·脈解》提出:“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此腎虛也。”《難經》首先正式提出“失音”的病名。

    唐宋以後對失音有進一步的認識。宋代楊士瀛《仁齋直指方》指出:“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根。”錢乙《小兒藥證直訣·腎怯失音相似》提到:“病吐瀉及大病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藥,此非失音,為腎怯,不能上接於陽故也。當補腎,地黃丸主之。失音乃猝病耳。”將失音與重病大病之後,無力發聲的情況作了鑑別。

    明代樓英《醫學綱目》明確地將失音分為喉瘖及舌瘖兩類:“邪入於陰,搏則為瘖,然有二證:一曰舌瘖,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咽聲則如故也。二曰喉瘖,乃勞嗽失音之類,但喉中聲嘶,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舌瘖主要見於中風,而喉瘖則是本篇討論的重點。《古今醫統·卷四十六·聲音候》指出病分三因:“有內熱痰鬱,窒塞肺金而聲啞不出者,及有咳嗽久遠傷氣而散者,此內因也。有外受風寒,腠理閉塞,束內鬱嗽而聲啞……此外因也。”李梴《醫學入門·卷四·癆瘵》說:“咽瘡失音者死。”指出了癆瘵出現喉頭生瘡而失音者,預後較差,難於治癒。張介賓《景嶽全書·聲瘖》對失音的辨證提到:“實者其病在標,音竅閉而瘖也;虛者其病在本,內奪而瘖也。竅閉者,有風寒之閉,外感證也;有火邪之閉,熱乘肺也;有氣逆之閉,肝滯強也……此皆實邪之易治者也……內奪者,有色慾之奪,傷其腎也;憂思之奪,傷其心也;大驚大恐之奪,傷其膽也;飢餒疲勞之奪,傷其脾也……此皆虛邪之難治也。”說明了五臟皆可以為瘖,而以心、肺、腎三髒為主。失音的辨證要分虛實,實邪易治,虛邪難治。清代出現了不少喉科專著,如《重樓玉鑰》、《咽喉脈證通論》、《咽喉經驗秘傳》、《尤氏喉科秘書》、《寒氏喉科秘書》等對本病均有論述。

    【病因病機】

    形成本病的原因雖有多端,但總的可歸納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由於風寒外襲,肺氣為之壅遏,氣機不利,則寒邪凝結於喉,以致喉部氣血滯流,脈絡阻滯,聲戶開合不利而為瘖。《千金方》提出:“風寒之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喑不能言。”如感受風熱燥邪,或寒鬱化熱,肺受熱灼,清肅之令不行;或熱邪灼津為痰,痰熱交阻,窒塞肺氣,升降失司,氣道不利,亦均可致音聲不揚。此外還有因肺有蘊熱,復感外寒,寒包熱邪,肺氣壅閉,失於宣暢而致失音者。

    2.久病體虛

    慢性疾患,久咳勞嗽,遷延傷正,或因酒色過度,體質不強,以致體虛積損成勞,陰虛肺燥,燥火傷陰,津液被灼,肺失濡養,致聲道燥澀,發音不利。或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肺失濡潤,而致聲瘖。亦有久病陰傷氣耗,氣陰兩虛,鼓動無力而致者。如《古今醫統》所云:“凡病人久嗽聲啞,乃是元氣不足,肺氣不滋。”

    3.情志刺激

    此因憂思鬱怒,或突受驚恐,而致氣機鬱閉,聲喑不出。情志因素致瘖與內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4.其他原因

    用聲過多、過強,聲道損傷,津氣被耗;外感疾病,表證未除,誤用升補之劑,或過用涼遏之品;食道異物及呼吸道下部異物壅阻;各種外傷及氨氣、氯氣等有害氣體亦可灼傷聲道而致失音。

    二、病機

    失音一症,可歸納為外感與內傷所致兩大類。因感受外邪,阻塞肺竅,而致肺氣壅遏,失於宣暢,會厭開合不利,聲音嘶啞者,此為“金實無聲”,其病屬實。內傷失音,多系肺燥津傷,或肺腎陰虛,精氣耗損,咽喉、聲道失於滋潤,而致發音不利,此為“金破不鳴”,其病屬虛。一般說來,內傷失音臨床表現多以陰虛為主,每可兼有氣虛。若屬情志致病,鬱怒傷肝,肝氣侮肺,或悲憂傷肺,肺氣鬱閉,不能發音者,則為內傷中的實證。

    失音的病位,雖屬喉嚨和聲道的區域性疾患,病變髒器主要在肺系,但同時與腎密切相關。喉屬肺系,肺脈通於會厭,腎脈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肺主氣,聲由氣而發,腎藏精,精足則能化氣,精氣充足則上承於會厭,鼓動聲道而出聲。若客邪閉肺,或肺腎陰氣耗損,會厭受病,聲道不利,皆可導致失音。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本病以聲音嘶啞為主症。

    2.外感失音一般發病急,病程短,伴有肺衛不和的症狀。

    3.內傷失音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失音呈持續性加重,多有慢性病史。

    二、病證鑑別

    失音與喉瘖、舌瘖:喉瘖為喉中聲嘶,而舌本運轉自如;舌瘖為舌本不能運轉言語,而喉咽聲音如故,每有眩暈,肢麻病史,或同時伴有口眼斜及肢體偏癱等症。

    三、相關檢查

    間接喉鏡、直接喉鏡、纖維喉鏡檢查有助於原發疾病的診斷。喉功能檢查對檢查喉的解剖、喉肌功能和功能異常以及早期發現病變均有較大的價值。喉部X線檢查如X線平片、斷層片、喉部造影以及CT檢查,對喉異物、喉狹窄、喉外傷後軟骨骨折的診斷很有價值,必要時用MRI對觀察喉腫瘤的侵犯範圍有幫助。

    【辨證】

    一、辨證思路

    失音應辨外感與內傷。凡急性發病,病程短,或伴有外感表證者,多屬外感引起;病起緩慢,病程長,或有反覆咳嗽病史者,多因內傷疾病所致。

    二、類證鑑別

    1.實證失音有寒熱與氣鬱之分

    風寒者,常卒然聲音嘶啞,伴咽癢咳嗽不爽,鼻塞頭痛等;痰熱者,聲音嘶啞,重濁不揚,咳嗽黃痰,或有身熱;氣鬱者,多因情志鬱怒悲憂引發,常呈發作性,或伴有咽中梗塞不舒。

    2.陰傷失音注意肺腎的偏重

    聲音嘶啞且與咽痛喉燥並見者,或有咳嗆氣逆,多為肺燥津傷所致;聲啞反覆不愈,日漸加重,或伴乾咳少痰,潮熱盜汗,形瘦腰痠者,多為腎虛陰虧所致。

    三、證候

    (一)實證

    1.風寒證

    症狀:卒然聲音不揚,甚則嘶啞,或兼咽癢、咳嗽、胸悶、鼻塞聲重、寒熱、頭痛等症,舌苔薄白,口不渴,脈浮。

    病機分析:風寒犯肺,肺氣不宣,氣道不利,故卒然聲音不揚,甚則音啞、咳嗽、鼻塞;風寒束表,皮毛閉塞,故見頭痛,惡寒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等表證。

    2.痰熱證

    症狀:聲音重濁不揚,咳痰稠黃,喉幹或痛,口燥,或有身熱,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分析:風熱犯肺,肺失肅降,痰熱交阻,壅塞氣道,故發音不揚,聲音重濁,咳痰黃稠;熱傷肺陰,則喉幹或痛;舌苔黃膩,脈滑數,為痰熱內盛之象。

    3.氣鬱證

    症狀:突然聲啞不出,或呈發作性,常因情志鬱怒悲憂引發,心煩易怒,胸悶氣窒,或覺咽喉梗塞不舒,舌苔薄,脈小弦或澀滯。

    病機分析:鬱怒傷肝,肝氣侮肺,悲憂傷肺,肺氣鬱閉,而致突然聲啞不出;氣鬱化火則心煩易怒;肝氣上逆,肺氣不降,夾痰交結,則胸悶氣窒,咽中梗塞不舒;脈小弦,或澀滯不暢,是肝鬱之候。

    (二)虛證

    1.肺燥津傷證

    症狀:音啞,咽痛,喉燥,口乾,或兼咳嗆、氣逆,舌紅苔薄,脈小數。

    病機分析:燥邪傷肺,津不上承,故喉燥,咽痛,口乾;津液內耗,肺氣不宣,故咳嗆,音啞,氣逆;舌紅苔薄,脈小數均為肺燥津傷之候。

    2.肺腎陰虛證

    症狀:音啞,喉燥,日久不愈,兼見乾咳,少痰,耳鳴,目眩,腰膝痠軟,甚或潮熱,盜汗,形體日瘦,舌紅苔少,脈細數。

    病機分析:久病之後,肺腎陰虧,陰液不能上承,咽喉失於滋潤,故音啞,咽乾,喉燥;肺失清肅,則乾咳少痰;陰虛生內熱,則手足心熱,盜汗;虛火內擾,心神不安,故夜不安寐;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腎陰不足,則腰膝痠軟,耳鳴,目眩;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證。

    【治療】

    一、治療思路

    根據起病的緩急,病程的長短,一般可分為暴瘖、久瘖兩類。暴瘖者,卒然而起,多因邪氣壅遏,竅閉而失音,其病屬實,治當宣散清疏;久瘖者,逐漸形成,多因肺腎陰虛,聲道燥澀而失音,或兼肺腎氣虛,鼓動無力,治當清潤滋養或氣陰並補。

    二、基本治法

    1.疏風散寒,宣肺利氣法

    適應證:風寒證。

    代表方:三拗東加味。

    常用藥:麻黃、蘇葉、生薑疏散風寒;杏仁、前胡宣降肺氣;桔梗、甘草利咽化痰。

    加減:鼻流清涕,頭痛者,加白芷、防風,併合射干、蟬衣、胖大海利咽喉,開聲音。

    2.清肺化痰洩熱法

    適應證:痰熱證。

    代表方:清咽寧肺東加減。

    常用藥:桑白皮、牛蒡子清肺熱;前胡、象貝、瓜蔞皮清熱化痰;杏仁、枇杷葉宣降肺氣;桔梗、甘草、蟬衣、胖大海利咽喉。

    加減:痰阻喉中,加殭蠶、射干;內熱心煩,酌加石膏、知母、黃芩;口渴咽乾,加天花粉、玄參。

    3.開鬱利肺法

    適應證:氣鬱證。

    代表方:小降氣湯合柴胡清肝東加減。前方用於肝鬱暴逆,氣閉為瘖,以理氣疏鬱為主;後方用於氣鬱化火,具有清肝散鬱的功效,並可兼清肺熱。

    常用藥:柴胡、紫蘇梗、烏藥、白芍、枳殼、鬱金疏肝理氣;桔梗、玉蝴蝶利咽開音;丹參、百合養心解鬱;厚朴花、綠梅花、白蒺藜、合歡花疏肝解鬱;川楝子瀉肝降氣。

    加減:肺氣鬱閉,胸悶氣逆,配蘇子、瓜蔞皮降氣化痰;咯痰不暢者,加川貝母、黛蛤散潤燥化痰;憂思勞心,精神恍惚,失眠多夢者,酌配黨參、遠志、茯神、石菖蒲、龍齒、柏子仁以安定神志。

    4.清肺潤燥法

    適應證:肺燥津傷證。

    代表方:桑杏東加減。

    常用藥:桑葉輕宣肺燥;杏仁、桔梗宣降肺氣;南沙參、天花粉、梨皮涼潤生津;桔梗、甘草、蟬衣、玉蝴蝶利咽喉。

    加減:咳嗆氣逆,加川貝母、炙馬兜鈴;口咽乾燥加麥冬;如兼微寒、身熱、鼻塞、頭痛等表證,可酌配荊芥、薄荷以疏風透表;口乾咽燥,津傷較甚者,加麥冬、天花粉。

    5.滋腎養肺法

    適應證:肺腎陰虛證。

    代表方:百合固金東加減。

    常用藥:麥冬、百合養陰生津潤肺;生地、玄參滋腎水降虛火;當歸、白芍養血滋陰;桔梗、甘草、鳳凰衣、玉蝴蝶、蜂蜜利咽喉;訶子肉、胡桃肉斂肺。

    加減:如兼見潮熱、盜汗、口乾、心煩、顴紅等火旺證候者,加知母、黃柏;兼有氣短、自汗、神疲無力、舌質淡紅等氣虛證候者,酌加生黃芪、太子參、五味子等。此外,由於用聲過度,聲道損傷,津氣被耗而失音者,主要在於適當休息,控制語言,同時可服黃氏響聲丸,或用桔梗、甘草、胖大海等泡茶服。

    三、復法治療

    1.疏散風寒,兼清裡熱法

    適應證:失音屬“寒包火”證。症見口渴,咽痛,煩熱,氣粗,苔薄黃,脈浮數。

    代表方:大青龍東加減。本方可散寒解表,兼清裡熱,適用於風寒束表,裡熱熾盛的外寒裡熱證。

    常用藥:麻黃、桂枝散寒解表;生石膏、黃芩清洩裡熱;杏仁、桔梗、射干宣肺化痰利咽;蟬衣、木蝴蝶利喉開音。

    2.溫腎宣肺法

    適應證:素體腎陽虧虛,風寒外襲,太陽少陰兩感證。症見卒然聲喑,咽痛欲咳而咳不暢,惡寒身困,舌苔白,舌質淡,脈沉遲或弦緊。

    代表方:麻黃附子細辛湯。本方溫經助陽,散寒解表,適用於陽虛之體復感風寒。

    常用藥:麻黃辛溫宣肺疏表;細辛溫經散寒;附子溫腎祛寒。

    四、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蒲公英、板藍根各30g、蟬衣6g,煎服。適用於急性喉炎引起的失音。

    (2)胖大海6g,玄參12g,開水沖泡代茶。適用於慢性喉炎失音。

    (3)雪梨1個,去核,填入川貝母末3g,加蜜30g,同煎服,每日2劑,治痰熱及肺燥津傷所致的咳嗽音啞。

    (4)胖大海2只,桔梗2g,甘草2g,青果2g,木蝴蝶2g,沸水浸泡代茶,頻飲,治風熱、痰熱及肺燥津傷之失音。

    (5)沙參30g,桔梗30g,訶子肉60g,硼砂6g,共研末,蜜製為丸,每丸重6g,每次1粒,每日2~3次,含化嚥下。用於久疳,聲啞不能言者。

    2.常用中成藥

    (1)黃氏響聲丸:功能與主治:疏風清熱,化痰散結,利咽開音。用法與用量:口服,炭衣丸每次8丸(每丸重0.1g)或6丸(每丸重0.133g),糖衣丸每次20丸,每日3次,飯後服用。

    (2)鐵笛丸(片、口服液):功能與主治:潤肺利咽,生津止渴。用法與用量:鐵笛丸口服或含化,每次2丸,每日2次;鐵笛片含化,每次2片,每日4次;鐵笛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

    (3)景天蟲草含片:功能與主治:補肺益腎,養陰潤喉。用法與用量:含化,每次1片,每日3~5次。

    3.針灸治療

    (1)體針:主穴:肺俞、扶突、合谷。配穴:風寒侵襲加曲池、風門;風熱外襲加大椎、列缺;痰多加豐隆;久病體虛配腎俞、太溪或補或瀉。

    (2)耳針:耳穴:咽喉、心、肺、神門、內分泌或選取有敏感點。操作:常規消毒後,以毫針刺入,進行捻轉。暴喑,用強刺激,留針5~10分鐘;久喑,可用埋針法,埋1~3天。對急、慢性失音,均有較好的療效。

    (3)穴位注射法:耳穴:廉泉、強音穴(結喉旁開2寸)。操作:取生理鹽水2ml,用5號針頭刺入廉泉穴內0.5cm左右,得氣後,注藥,每日1次;也可取10%鹽酸普魯卡因3ml,用6號針頭刺入強音穴(向結喉方向)1.5cm,有針感後,注藥。對急性失音療效較顯著;對慢性失音,如聲帶小結,喉肌疲勞所致者效果較差,肺癌引起的失音無效。

    五、臨證勾要

    1.“金實不鳴”者,主以宣肺散邪,又當辨清寒熱

    肺者,清虛之髒,為氣之主,譬鍾也,謂之金,凡感受外邪,或因風寒犯肺,寒氣凝滯,肺氣失宣,開合不利,或因風熱燥邪,灼傷肺陰,或寒鬱化熱,煎熬津液,痰熱交阻,壅遏肺氣,出現突然聲音嘶啞,都屬實證。治療總以宣肺散邪為原則,病因寒者,宣肺散寒;病因痰熱者,清肺化痰;寒包火者,則宜選用麻杏石甘湯外散風寒,內清裡熱。

    2.“金破不鳴”者,補肺益腎為要,忌妄投苦寒攻伐

    肺主氣,腎納氣,二髒均與發聲有關。若肺氣虛損,氣無所主,或肺腎陰虧,肺燥而熱鬱,陰液不能上承,咽喉失於濡潤,猶如金破則不鳴也。此類多為慢性久疾,治療當以補肺益腎為主,如黃芪、黨參、黃精補肺益氣,地黃、胡桃肉滋陰益腎;百合、沙參清金潤肺。虛火明顯者,加知母、黃柏以滋腎清熱。但忌妄投苦寒攻伐,恐其傷正也,誠如《紅爐點雪》說:“若夫水虧火炎,金傷聲碎者……即施益水清金法,尤恐不適,若更以苦寒妄治,虛虛之禍,豈不旋踵而至哉。”

    3.病久反覆,可從氣從痰從瘀論治

    聲音嘶啞,反覆發作,或時輕時重,若為情志不暢引發,多為肝鬱肺閉,氣機不暢,治療重在疏理肝氣,解鬱開音,如柴胡、鬱金、枳殼、綠萼梅、合歡皮之類;氣鬱津行不暢,滯而為痰,痰氣交結喉咽,自覺咽中痰滯感,或咯吐少許白黏痰液,則可加用行氣化痰之品,如陳皮、半夏、貝母、殭蠶、瓜蔞等;久病入絡,或有舌質紫暗瘀斑,脈來細澀者,均可從瘀論治,方選會厭逐瘀東加減,藥用桃仁、紅花、桔梗、生地、柴胡、枳殼、赤芍、丹參、澤漆、甘草等活血通絡。

    【特色經驗】

    1.感冒聲啞,聲帶急性水腫,治療不離解表宣肺,表邪去肺氣和則聲啞自愈。可用前胡、桔梗、牛蒡子、射干、蟬衣、殭蠶、生甘草為基本方,並從邪氣的屬性和兼夾證候而加減,如風寒客肺者,加蜜炙麻黃、杏仁;風熱閉肺者,加桑葉、薄荷、黃芩;痰多口膩者,加生苡仁、浙貝母;發熱頭昏者,加荊芥、防風、柴胡等。

    2.聲帶小結或息肉所致聲啞者,病機多為脾虛溼阻,痰瘀交結,治療當以健脾運溼,化痰祛瘀,軟堅散結。常用藥如蒼白朮、茯苓、薏苡仁、木蝴蝶、蟬衣、石蓮肉、赤芍、桃仁、澤漆、海藻、山楂等。若伴有胸悶、氣逆、咽喉堵塞感者,加鬱金、青皮、佛手、香附、旋覆花等理氣散結,通暢氣機;咳嗽痰黏,聲帶有黏液積聚,肺失清肅者,加杏仁、法半夏、川貝、桔梗、瓜蔞皮等肅肺化痰。

    3.用聲過度,聲帶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或聲帶閉合不良,鬆弛無力,可從補益中氣治之,用補中益氣東加減,常用藥如黃芪、黨參、白朮、茯苓、山藥、黃精、首烏、淮小麥、脫力草等。

    4.在用藥的同時,開音之品每可酌情選用,如訶子、胖大海、蟬衣、木蝴蝶等,亦需注意辨證選用,如外感表邪未解,內有溼熱火邪,或因氣虛致喑者,訶子不宜使用;胖大海藥性甘寒,質輕宣散,有清熱潤肺之功,故風熱所致失音,特別是伴有大便乾結者尤為適宜,相反若脾虛便溏者禁用;木蝴蝶有潤肺疏肝和胃的作用,故失音因情志所致者尤宜。

    二、驗案舉例

    戴某,女,36歲。有失音史已歷十載,病起於感冒咳嗽之後,繼則每在氣候突變、情志鬱怒、多言高語後發作,經旬日而漸復。就醫檢查診斷為慢性喉炎,此次發作已經3個余月,語言嘶啞不復,故予入院治療。刻下見聲嘶語喑,咽燥不適,多言則喉痛作哽,咽弓兩側輕度潮紅,自覺頸項如束,心煩內熱,口乾欲飲,眩暈,腰痠腿軟,小溲色黃,舌苔薄白質紅,脈細滑。

    初從肺腎陰虛,溼熱在下,津不上承,聲道失濡,而致音喑不語論治。予滋養肺腎,兼清溼熱之劑。先後仿沙參麥冬湯、麥味地黃湯、增液湯、滋腎丸等方意,參入蟬衣、玉蝴蝶、訶子、胡桃肉、白蜜之類。治療1個半月,咽痛聲嘶有所改善,而音喑不復,轉從肺腎陰虛,肝鬱不達,肺氣鬱閉進治。在滋養肺腎的同時,兼以調肝解鬱,理氣開肺。藥用南北沙參、麥冬、生地、玄參各10g,枸杞子12g,玉蝴蝶1.5g,青蛤散15g,川貝母、炒枳殼各5g,白蒺藜15g,廣鬱金、光杏仁各10g。連服2周,發音稍高,但有如耳語,聲喑不亮。上方加炙麻黃1.5g,通草3g,再進。3日後突然發音響亮,僅微有嘶啞,原方出入鞏固,觀察半月,聲音完全恢復而出院。

    【預後及轉歸】

    凡外感風寒、痰熱蘊肺的失音,一般容易治療。若肺腎陰虛,久瘖不愈,瀕於虛損之境者,稱為“啞勞”,每為嚴重徵兆。當辨病求因,分別對待。他如因情志所傷,氣鬱失音,則又可呈反覆性發作。

    【預防與調護】

    對失音患者,除藥物治療外,必須注意避免感冒。少進辛辣、厚味,或暴熱飲冷等。因於情志鬱怒所致的失音,則當避免精神刺激。如與用聲有關者,更需避免過度高聲多言,以利恢復。

  • 2 # 中醫小紅教知識

    失音即嘶啞,是指聲音失去正常的圓潤清亮的音調,常見於喉炎、聲帶麻痺、喉腫瘤等症,可用以下中藥進行調理:

    【1】金嗓子方

    配方為皮蛋2個,冰糖31克。同煎一大碗湯服之,早、晚各服1次。

    【2】天花粉丸

    配方為天花粉、玄參各9克,青黛、地骨皮各6克,冰片1.2克,牛黃3克,知母、川貝母各18克。上為細末,以藕汁熬膏為丸,如彈子大。噙化潤下。

    【3】醃雪裡蕻

    配方為醃雪裡蕻莖30克。將菜洗淨,切碎,用開水衝湯。待水溫後含漱多次,餘湯可內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豹子頭林沖為何沒有得到宋江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