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衣冠南渡會不會提前?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中原政權被北方遊牧民族擊敗導致滅亡,引發衣冠南渡,那麼作為為數不多擊敗北方強大遊牧民族的漢朝如果被匈奴擊敗,會不會出現晉朝?宋朝類似的情況,又或者其他。
4
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漢帝國如果輸了與匈奴的戰爭,不會出現衣冠南渡的情況,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漢帝國及時認輸,然後割地賠款,以待勢變反攻匈奴。時間久了,漢朝必勝,匈奴必敗!

    漢承秦制,漢朝是一個尚武的時代,老百姓從軍積極性高,統治者開疆拓土的決心大。因此就算暫時輸了與匈奴的戰爭,漢朝也不會輸得多慘,最多把趙國燕國等與匈奴接壤的地區割給匈奴。匈奴也沒有能力能完全把漢朝擊退到長江以南,最多是階段性的取得勝利。

    漢朝退到江南的可能性低,主要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中原,漢朝不會主動南退,一定會跟匈奴拼個魚死網破。江南地區開發程度低,不能作為大國的生存基地。更何況南越國還存在,不會接受戰敗的漢朝來搶他的地盤。

    最後出現的一種可能就是漢朝徹底被匈奴打敗,匈奴則成為中原的主人,漢匈合併成新的一個民族,也是炎黃子孫。這種可能如果發生,那麼歷史將被完全改寫!

  • 2 # 董狐筆

    不會。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土地有佔領企圖,是在五胡亂華之後。此前的西北少數民族,雖然常常犯邊,但主要目的是打劫,掠奪中原財富,尤其遇到年景不好的時候,打劫的次數也就特別頻繁。比如西周的犬戎之亂,春秋時期的北狄入侵,都是這種情況。打劫完了,戎狄或匈奴不會在中原長期待著,還是習慣回去喝馬奶放牛羊。白登之圍,漢高祖能夠脫險,根本原因也是匈奴沒有吞併中原的大志,對如何消化吃下去的勝利果實缺乏科學規劃。五胡亂華之後,少數民族看到了中原王朝的孱弱,也看到了自己捨棄遊牧選擇農耕的可能性,紛紛組建政權,在中原地區常住,這才逼著漢人南遷,有了衣冠南渡。

  • 3 # 槓精大叔

    西方一直依靠北方野蠻民族的入侵保持封建制度。所以他們一直在發展。最終形成現代文明。。百姓向誰繳稅都是繳稅,沒什麼不同。被裹挾保皇,卻害了自己的子孫。。

  • 4 # 滴水載舟

    當時匈奴爭的是河套地區,內蒙地區,因為那裡有肥沃的草原,冬天可南下過冬。

    再往南,只適合農耕,不適合放牧,要了沒啥大用。

    其實匈奴的實力再怎麼也比不上漢強大,除非像劉邦那樣頭腦不好,以短擊長,才會導致慘敗。

    只要中原王朝亂得不厲害,北方遊牧民族是打不進來的。

    其實西漢除了衛青霍去病第一次攻打匈奴大獲勝利外,另外兩次打匈奴都是大敗,歷史書也沒有過多記載。

    慘敗又怎麼樣,匈奴也沒反攻,因為匈奴主觀上也沒攻入中原的強烈需要,這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生產方式決定的。

  • 5 # 雪天雪晴

    說實話,“衣冠南渡”這個詞,從東晉說到南宋,也就是打不過人家,自己弄塊布遮住臉面,就像這麼炫耀——我有文化!怎麼著?

    可是,再有文化也得有飯吃。經濟決定上層建築。

    所以晉時還能這麼說吧。晉時也確實能這麼做。畢竟有秦開拓嶺南,又經漢,尤其是三國之東吳長期開發,東南已經從經濟到文化上有了一些基礎。即使這樣,晉還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要知道東吳之時,東南還是地廣人稀,氣候惡劣。

    長江中下游地區取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另一個經濟中心,那是隋唐時候才形成的!

    漢繼秦,離戰國不遠。要知道南方楚地,可是南蠻之地,人家雖然接受中原文化了,但直到戰國,還是被看作蠻夷之地。楚王自己也毫不客氣,多次懟北方王侯——我是蠻夷,別給我講這個。

    而且!反秦出力最大的是楚地,楚人,楚霸王!

    遼闊楚地,是漢朝長沙國統轄,加上東南閩地,可都不是讓漢朝廷省心的。離心力在,融合還需時間。

    所以說,漢若戰敗,“衣冠”南渡,也很難設想。

    漢統合改造中國的程序被打斷,戰國割據的情況才最可能出現!

    不過,此時的匈奴,還沒有被一統思想啟發,也未發展到皇權專制的國家政權形式。經濟上要學會中原的農耕生產,也需要未來的過程。進佔中原,未見有記載說他們有這雄心和規劃。對他們來說,倒是有一個可能——勝利,然後要錢要糧食——納貢的情況出現。

  • 6 # 青言論史

    即使打輸了和匈奴之間的戰爭,也不會在漢朝就有“五胡亂華”和“衣冠南渡”,因為兩者的背景不一樣。

    漢武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說好聽了叫主動防禦,其本質上其實就是侵略。這場戰爭打勝了的結果,是把匈奴人徹底趕出華夏文化圈,讓他們愛去哪兒喝冷風喝去。

    但如果打敗了呢?充其量也就是漢軍退回守勢,而且守得住。因為漢朝已經經歷過了七國之亂,不會再像晉朝那樣因為八王之亂而搞得國家奄奄一息。匈奴人也不會大舉南下直至佔領中原賴著不走,因為中原根本不適合他們。

    後來的五胡亂華,之所以亂得起來,不單單是因為八個司馬在中原胡折騰給了他們可乘之機,更關鍵的因素是北方遭遇巨大的氣候變化,草原大片地荒蕪,導致遊牧民族無法繼續生活,只好向南遷徙尋找生活空間。所以當匈奴人南下的時候,其他幾個胡才會跟著一起向南挺進,給漢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但是漢朝的時候,沒有那麼多事。當時的氣候條件還算可以,而且中原王朝的軍力足夠抵禦敵人的入侵。所以,即使戰敗,漢朝退回漢地自保也綽綽有餘,並不用擔心衣冠南渡提前四百年。

  • 7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個問題其實誰都說不準。但是我覺得如果漢朝被擊敗,衣冠南渡的可能性並不大。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發生在西晉。從漢朝開始,因為統治者的包容,不斷有北方遊牧民族內遷數百年來,這些遊牧民族在中原形成了很強大的勢力。有的地方遊牧民族人數甚至超過了漢族人。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後,國力大損,人口凋敝,軍事實力大不如前。在這種情況下,以。匈奴,羯,氐,羌,鮮卑為首的遊牧民族才在北方發動叛亂。

    說到這就很明顯了,為什麼會發生五胡亂華,而且那些胡人還建立了數十個小國家。我認為根本原因不是西晉的衰亡,而是胡人的內遷以及同化。這些胡人雖然樣貌和族群上與漢人格格不入,但是生活習慣,文化傳統上受到漢人的耳濡目染,已經變得和漢人沒什麼區別。而且一直以來受漢人的壓迫,在中原境內一直是以流民的身份生存。所以這群胡人起兵的目的是啥,是建國,當皇帝,給自己的族人打出一塊地盤,是一統。

    反觀漢初的匈奴人,他們在北方有廣袤的草原,過著自然,安定,逐水草而居的日子。他們和漢朝打仗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搶略些人口,財物和日用品。漢朝打贏了自然沒話說,但是漢朝輸了,匈奴人頂多也就是更深入一點搶掠,然後還是回草原。因為漢朝的匈奴人不識耕織,不懂養殖,中原的土地對於他們來說基本沒什麼用,而且人家也習慣了地當床天當被的日子。

    上面說的只是一些普通的原因。我認為最關鍵的原因還是人口問題。

    漢初匈奴有多少人,一百萬!不能再多了。而漢初雖然經歷了秦末大起義和楚漢戰爭。但是人口依然有兩千多萬!就算匈奴十選一,能打仗的也只有十萬人,漢朝五十選一能打仗的依舊有四十萬。所以漢朝可能會輸,但是絕對不會有滅國的風險。就算匈奴南下,一百萬投入兩千萬這樣的汪洋大海中,也就濺起一朵小水花。

  • 8 # 軍都弩

    不論如何匈奴人無法控制中原地區,原因有如下:

    1.漢匈戰爭發生的時間是西漢時期,這相當於是大漢民族的青年時期,極其好戰也善戰,而且不怕死不計後果。因為此前春秋戰國,漢初七國與中央的內戰,鍛鍊了漢民族的軍事能力,而且統治者對思想的控制還沒有完成,中原民族的血腥戰鬥力不僅不亞於遊牧民族,而且能達到一漢敵五胡,原因無非是吃得比胡人好,胡人要能吃飽肚子也不會南下搶劫;裝備也比胡人好,大漢普通士兵用鐵製刀箭,胡人普通士兵還處於棍棒加骨頭箭頭階段,戰術素養上由於大漢沒有長時間和平狀態,還沒學會腐敗墮落,殺傷力遠超匈奴人,典型例子就是班超作為一個投筆從戎的文人率領幾十個出使隨從一晚上殺人放火幹掉了人數多幾倍的匈奴使團,這簡直是恐怖分子行為,傅介子出使Murano居然偷襲殺死Murano王還能震懾住Murano宮廷,這在後世是難以想象的,漢朝人就是有這種戰鬥力。

    2.主要戰場在原匈奴地盤上,基本上是漢朝開疆拓土的行為,戰敗了無非是撤回中原,匈奴根本無力深入中原建立統治,那個時候他們是被侵略者,我們是侵略者,以匈奴的人口數量深入中原就等於是中了中原人的誘敵深入之計,匈奴之所以難打是因為地廣人稀,善於遊擊,一旦深入中原就得面臨如何攻打堅城深池的問題,這對於漢朝人來說就是傳統戰術,匈奴人計程車兵數量攻打一兩座堅城就會枯竭,而且他們也不會適應這類攻堅陣地戰行為,也沒有任何戰術優勢,後勤補給也會成為嚴重問題,他們得靠搶掠為生,物資都在堅城鄔堡之中,這是與匈奴最大的不同攻打吧會死傷慘重,不打吧就會餓死,所以他們難以長久。

    3.匈奴人還沒有進化到能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歷史時期,因為漢族人也才剛剛開始,匈奴人處於原始部落階段,深入中原就會面臨統治最大部落,漢部落的嚴重問題,漢朝廷也才剛剛搞定國內諸侯王動亂問題,匈奴人立足中原立馬會被部落制內耗幹掉,就如同後世五胡亂華時期走馬燈式胡族政權,不與漢族同化的一定不是被漢族幹掉就是被內耗榨乾,典型就是羯趙政權,內耗極其血腥殘酷,一夜暴富很快暴死街頭。

  • 9 # 張律明

    如果漢帝國在匈奴戰爭中失敗,漢民族將不復存在,漢字、漢文化、漢姓、儒學將被打斷,我們就象建造金字塔的貝都因人一樣被人遺忘,漢文字就像埃及的象形文字一樣,誰都不認識,只能是考古學家去猜測。

    世界歷史中各個民族能夠生存下來,完全是互相淘汰,互相競爭,適者生存,漢民族也不例外。各個民族都是先殺戮再融合,再殺戮,再融合。就象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一樣,沒有白起的坑殺,也沒有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

    由於中國歷史是漢人所寫,將與我們漢族共同生存的其他民族稱為蠻夷,不將它們記錄在歷史中,所以我們對其他遊牧民族知道的情況非常有限。譬如:周武王滅商時,聯合了庸、羌、髳盧、彭、濮等部落;周幽王被犬戎所滅。除了羌族,我們現在都知道,其他民族都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所以說,除了華夏民族最早的古公亶父一支,還有其他幾百個遊牧民族,歷史是多源頭的,古公亶父的子孫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周公旦頒佈了周禮,為華夏民族奠定了根基,也是在當時所有的遊牧民族中最強大的一支。我們的歷史也是延續周代的歷史而派生出來的。

    漢景帝時出現了七國之亂,景帝是七國中最強大的一支,在三個月中就滅掉了七國叛亂,證明當時的景帝的軍事實力就像秦始皇時期一樣,是七國中最強大的一支。在同時我們不能忘記,匈奴就在漢帝國的周邊,吳王劉濞也聯絡過匈奴,當時匈奴也虎視眈眈的觀察著中原的情況,如果漢景帝沒有在三個月平定七國叛亂,匈奴就有可能一瀉千里進入中原,就像周幽王被犬戎滅掉,只能遷都於洛陽,歷史上稱為東周。

    周平王建立了東周,以後有春秋和戰國,由於東周社危,出現了百家爭鳴,“庶民亂議”,就是儒、法、墨、道、陰陽五學等百家,著書立說,成為一家之長,孔子的儒學也在庶民中,也是老百姓亂議。儒學在春秋戰國時並沒有被所有國家認可,秦孝公商鞅變法中禁止儒學遊說,因為當時的孔子的儒學是想恢復周禮,時代在前進,誰都不想將自己拉回到西周時期,所以誰都不能接受儒學。

    現在我們看到的漢朝,漢服、漢字、漢文化,一切都是美好的,好像比現代還要文明。實際上,過去永遠比現代落後,也比現代原始,儘管歷史上沒有記載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可是我一窺皇家和名人的生活,就可以知道一個大概。譬如:孟子休妻和劉邦羞儒,就可以看見當時的生活狀況。春秋與漢代,由於生產力低,那時的人衣服下面沒有內褲,在家裡席地而坐,雙腿盤起。有一次孟子回家看到自己的妻子叉開雙腿坐在席上,就認為她不雅,就將她休回家去了。幾天後,又想起了自己的妻子,(當時的人結婚早,都是十幾歲。)就與自己的母親說了。母親對孟子說,你自己匆匆地進屋,誰都沒有知道你要進來,所以你妻子會叉著雙腿坐著,你現在將她接回來,就沒有事了。漢高祖劉邦厭惡儒生,儒生幾次想見劉邦佈道。有一次,又有儒生求見,劉邦叉著雙腿故意露下,羞辱儒生,也就是耍流氓,儒生一見撒腿就跑。從這些來看,當時的生活水平是多麼低下。

    漢武帝時,儒家大師董仲舒將儒學、陰陽五學和雜家融入在一起,在丞相衛綰和竇嬰的推薦下見了漢武帝。他向漢武帝推銷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漢武帝採納了儒學,並頒佈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在縣以下開辦了太學院,將儒學、漢字、漢文化、漢姓教授給普通老百姓,西漢、東漢四百年,使我們的漢民族成為當時最文明的民族,在周圍都是遊牧民族中鶴立雞群。董仲舒與漢武帝是同時代的人,如果在漢武帝時,漢朝被匈奴打敗,匈奴將進入中原,就像五胡亂華時一樣,周圍的遊牧民族將一起進入中原,那麼董仲舒的漢化教育將截然而止,中華文明將被打斷。

  • 10 # 石大哥14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王朝,外疆匈奴就不斷侵擾,使邊疆的百姓深受其害。秦始皇派蒙恬修築長城,以防匈奴的侵犯。

    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以河南(今內蒙古河套以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即臨洮和遼東。長城到底兩端在什麼地,各說不一。可見那時匈奴雖然人口少,但是他們喜歡遊牧生活,居無定所,英勇善戰,善射。對秦王朝的初定,也是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和威脅。漢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族強大起來,不斷在漢朝邊境滋事。漢高祖劉邦親征匈奴,但卻慘敗結束,被圍困了七天七夜,才得以逃脫。在匈奴的威脅下,年年給匈奴交納大量的貢品。經過漢初幾代皇帝的休養生息政策後,漢武帝時國力空前強盛。主動出擊,派遣大將衛青、霍去病等率軍多次給予匈奴巨大的打擊。經過一系列戰爭,使西域各國臣服於漢朝的統治。朝代的迭嬗,到了東漢未年,群雄並起,各地的軍閥割據,相互殺伐,把好好的華夏大地擾的天翻地覆。病根的來源不是一日造成的。

    晉朝的建立,使混亂的局面得到暫時的安寧,可是晉武帝大封藩王,給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也是五胡亂華的導火線。藩王羽冀豐滿後,權利慾望也在增加,他們之間相互殺伐,給匈奴成長壯大造成了很大的機會。胡人所建的王朝雖然短暫,可紿華夏民族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一個病根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能造成的,是經過漫長的歲月、條件等積累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都有哪些滿族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