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314吐槽星君
-
2 # 王朝W
蒙古騎兵是冷兵器時代最強悍的兵種,除去個人和兵器的因素外,是他們獨一無二的的戰術宗旨以戰養戰,即大軍奔襲作戰不帶後勤保障,以掠奪敵國糧草為給養,所以每城必破,這支大軍才能存活,所以每城都破,其實蒙古騎兵的戰術是學漢武時期的霍去病,霍去病每戰都是奔襲,沒有後勤,騎兵只攜帶不多的肉乾和大餅,以奪取敵軍糧草養兵,情況緊急時以敵軍士兵之肉為糧,所以穿插極速迂迴極快每戰必勝,蒙軍學習了霍去病的戰術,另外蒙軍決策機構即是國家決策機構,這個王朝以戰為目的只破壞殺人,不建設經濟和休養生息,所以作戰決策效率極高,加之騎兵的衝擊優勢,遠大於步兵,所以蒙古騎兵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滿清騎兵就是一般騎兵,滿能成功就是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到極致,使得他們成功了
-
3 # 塵埃落澱177661970
大元的建立,導致蒙古由原來的遊牧變成穩定的生活,再加上統治中原根本要不了太多騎兵,導致其衰落。滿清八旗和蒙古鐵騎沒有可比性,遠遠不如蒙古鐵騎。
-
4 # 地球村民的想法
蒙古的騎兵衰落要從蒙古騎兵的興起談起。首先蒙古騎兵的優勢在當時的年代來講他們的供應鏈完善(不要命的漢子充足、馬匹充足、弓箭和大刀充足、牛肉乾充足、女子開放熱情導致生育率一直客觀),在那個年代以步兵為主的部隊面對機動性高的隊伍就會一臉茫然,何況他們在打打跑跑連射帶搶外加屠城這麼一夥人面前就不知所措了。其實不用等到滿清,在明朝的整個時代都有騎兵的影子並且在某些方面都優於蒙古的騎兵,在士氣和鬥志的方面先不提單講武器和戰術就已經比蒙古先進了當然了不能能忽略的是在某些優秀將領的領導下的結果,武器明代採用的有不怕死的漢子、馬匹、狼牙棒、火筒、大炮,戰術呢基本上還是老祖(鬼谷子、孫子、姜太公...)的戰術不同的是融匯了新時代的兵器和結合了當時的人文。
明軍vs蒙古軍的結果分析:不管是琅琊榜還是火器都比砍刀的殺傷力更廣、兵器火器的殺傷距離更不用提(明代火器的精確度已經很發達、戰術也很先進,百年之後被梟雄拿破崙採用並影響頗大……專利的概念如果盛行的話該讓他出多少錢叻?)
再提一句明軍中最厲害的不是步兵、騎兵而是海軍,說的就是各位耳目皆詳的鄭和和麾下的大兵,想想百米長的船該有多大,在當時可謂是木船中的鋼筋混凝土船,百年後的葡萄牙艦隊或者說是荷蘭艦隊都依然無法匹敵。
總的來說句明代的人文和科技是蒙古望而卻步的,滿清作為明朝的繼承人很清楚這一點再後來加以發展也實現了一時的盛世。
這樣看來鼓勵交流、減負、發現人才、主張科技興國是王道,一個企業的興衰也可以參考這個邏輯。
盡是我個人見解,希望看到各位不同的意見
-
5 # 沂藍書院趙月光
蒙古鐵騎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火藥熱兵器的普及
在大炮的轟擊下,戰馬和盔甲都成了渣。
黑火藥是中國道士煉丹的副產物。
從宋朝開始,就開始大量使用火藥兵器,主要是火蒺藜,一種裝滿火藥類似手雷一樣的玩意。
與宋朝保持貿易往來的阿拉伯人學會了製造黑火藥,把原料硝石稱為中國雪。
在元朝時期,十字軍和阿拉伯人正打得火熱。兩者都開始製造火藥大炮。
十字軍把火藥大炮帶回西歐,歐洲在十字軍的東風下開始文藝復興,用青銅製造出了效能良好的大炮。
明朝時期,歐洲最好的大炮,是葡萄牙的青銅大炮,明朝稱為紅夷大炮。
全世界第一個火槍編制的軍隊:明成祖的神機營神機營人員配備:
步兵3600人(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重炮、連珠炮),共計5000人。
神機營火器裝備:
霹靂炮3600杆(火銃)、重八錢鉛子90萬個;連珠炮200杆(多管火銃)、手把口400杆(手銃)和盞口將軍160位(重炮)。
滿清對明朝的絕對優勢是從紅衣大炮開始傳說是袁崇煥在寧遠城用紅夷大炮,打翻了努爾哈赤。不管真相如何,努爾哈赤的軍隊被袁崇煥狂轟濫炸,損失慘重,努爾哈赤回家不久就死了。
滿清消停了一段時間,從皮島招降毛文龍殘部,學會了製造紅夷大炮,水平與明朝相差無幾。清軍尊稱為紅衣大炮,經常一次出戰,攜帶上百門紅衣大炮。
用這些大炮轟蒙古騎兵和李自成的農民軍,真是太輕鬆了。
-
6 # 瓦當歷史
1603年,蒙古布延薛禪汗去世,次年由他的長孫林丹汗繼位。
林丹汗即位後,在巴林部境內的阿巴噶哈喇山修建了瓦察爾圖察漢浩特作為整個蒙古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林丹汗加強了傳統的左右翼三萬戶的地方行政體制,命永謝布部卻熱斯塔布囊為特命大臣,率領一支軍隊駐防趙城(今呼和浩特一帶),管理右翼三萬戶的蒙古各部,任命烏齊葉特(內喀爾喀)鄂托克錫爾呼納克洪臺吉為管理左翼三萬戶的特命大臣。察哈爾八鄂托克雖屬左翼三萬戶,但直屬林丹汗。
林丹汗為了有效地控制蒙古各部和鞏固汗權,以察哈爾部為基礎,直接控制了內喀爾喀巴林、札魯特、巴嶽特、烏齊葉特、弘吉剌特等五部,同時也遙控了蒙古其他各部。林丹汗執政前期,漠北喀爾喀三汗以及漠南喀喇沁的昆都倫汗、阿魯科爾沁的車根汗、科爾沁奧巴洪臺吉、鄂爾多斯土巴濟農等,定期前往察漢浩特,朝見林丹汗,並與大汗共同商討政務大事,參加大汗舉行的宴會、圍獵等活動。蒙古各部汗、濟農、諾延、臺吉,按照圖們札薩克圖汗大法約束諸鄂托克,並定期向林丹汗朝貢獻物(《大黃冊》,1957年列寧格勒版)。
1603年,蒙古布延薛禪汗去世,次年由他的長孫林丹汗繼位。
林丹汗即位後,在巴林部境內的阿巴噶哈喇山修建了瓦察爾圖察漢浩特作為整個蒙古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林丹汗加強了傳統的左右翼三萬戶的地方行政體制,命永謝布部卻熱斯塔布囊為特命大臣,率領一支軍隊駐防趙城(今呼和浩特一帶),管理右翼三萬戶的蒙古各部,任命烏齊葉特(內喀爾喀)鄂托克錫爾呼納克洪臺吉為管理左翼三萬戶的特命大臣。察哈爾八鄂托克雖屬左翼三萬戶,但直屬林丹汗。
林丹汗為了有效地控制蒙古各部和鞏固汗權,以察哈爾部為基礎,直接控制了內喀爾喀巴林、札魯特、巴嶽特、烏齊葉特、弘吉剌特等五部,同時也遙控了蒙古其他各部。林丹汗執政前期,漠北喀爾喀三汗以及漠南喀喇沁的昆都倫汗、阿魯科爾沁的車根汗、科爾沁奧巴洪臺吉、鄂爾多斯土巴濟農等,定期前往察漢浩特,朝見林丹汗,並與大汗共同商討政務大事,參加大汗舉行的宴會、圍獵等活動。蒙古各部汗、濟農、諾延、臺吉,按照圖們札薩克圖汗大法約束諸鄂托克,並定期向林丹汗朝貢獻物(《大黃冊》,1957年列寧格勒版)。
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和諸貝勒率領大軍,圍攻瀋陽,打敗明軍7萬守城部隊,佔領了瀋陽城。努爾哈赤留下部分兵力駐守瀋陽,指揮其餘大部分兵力,準備乘勝攻取遼陽城。林丹汗得知後金佔領瀋陽並留下少數部隊守護的情報後,令管理蒙古左翼三萬戶的大臣,烏齊葉特鄂托克的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率領內喀爾喀卓哩克圖諾延、達爾漢巴圖爾、巴哈達爾漢等2000騎兵前往瀋陽營救被禁的齊賽諾延。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所率輕騎到達瀋陽城下,與守城部隊展開激戰。但蒙古軍隊擔心努爾哈赤的援兵前來增援,便撤回蒙古本土。1621年八月,內喀爾喀五部送萬頭牲畜,贖回了弘吉剌特鄂托克齊賽諾延。
1603年1612年,後金國主努爾哈赤遣人至蒙古科爾沁部,娶明安臺吉女為妃。1614年四月,努爾哈赤第二子代善娶科爾沁札魯特臺吉鍾嫩女為妻。同月,札魯特內齊汗,將其妹嫁與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接著,努爾哈赤第四子皇太極娶科爾沁部莽古思臺吉女為妃。同年十二月,札魯特部額爾濟格臺吉女嫁給努爾哈赤第十子德格雷。1615年努爾哈赤又納科爾沁孔果爾臺吉女為妃。1617年內喀爾喀巴嶽特鄂托克達爾漢巴圖爾諾延之子恩格德爾娶女真舒爾哈齊四女為妻。經如此頻繁的聯姻,減少了來自蒙古方面的壓力,使努爾哈赤集中精力去對付明朝。
1618年四月起,努爾哈赤指揮後金大軍,先後攻克了明朝的遼東要鎮撫順、開原、鐵嶺,並取得了薩爾滸大捷,殲滅了明朝在遼東地區的有生力量。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攻取瀋陽後,乘勝攻克了遼陽城,四月遷都遼陽。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大軍西渡遼河,攻下了明朝的軍事重鎮廣寧(也稱北鎮)。1625年遷國都於瀋陽。此時,後金國主努爾哈赤完全掃除了明朝在遼東地區的勢力。鞏固了在遼東的統治後,他將注意力逐漸轉向了蒙古察哈爾部。首先對察哈爾的外圍內喀爾喀、科爾沁等部採取了離間、拉攏、威脅等手段,以孤立和削弱林丹汗的勢力。
1619年七月的鐵嶺戰役後,努爾哈赤頻繁遣人至內喀爾喀,要求諸臺吉與後金盟誓修好,共同對付明朝。努爾哈赤與內喀爾喀建立同盟的目的是為了離間內喀爾喀與林丹汗的關係。十一月,在內興安嶺的色特爾黑地方,內喀爾喀五部部分臺吉與努爾哈赤所遣使臣額剋星額、綽庫爾、雅希禪、庫爾禪等刑白馬烏牛,設酒盟誓,表示彼此修好,與明朝為敵(《皇清開國方略》卷6)。1621年十一月,內喀爾喀五部的古爾布什、奔古勒二臺吉率領所屬六百戶,至遼陽歸附於後金(《皇清開國方略》卷7)。努爾哈赤設大宴迎接,並將松古圖公主嫁給了古爾布什臺吉。
內喀爾喀部分臺吉與後金通婚、盟誓等事,引起了林丹汗的疑心。他嚴厲指責管理左翼三萬戶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管束不得力,甚至懷疑他暗中與努爾哈赤已有聯絡,準備對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和其他諸臺吉採取必要的措施。這反而加速了蒙古內部的分化。本來從林丹汗信奉紅教後,尊崇宗喀巴黃教多年的漠北喀爾喀以及漠南影響較大的諸部,已與林丹汗貌合神離,開始自行其是了。1622年二月,管理左翼三萬戶的特命大臣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與林丹汗發生分歧,遂率領所屬烏齊葉特部與明安諤勒哲依圖臺吉所屬烏嚕特部共三千多戶,投奔遼陽城,歸順了努爾哈赤。受其影響,1623年正月,內喀爾喀拉巴什希布、索諾木、莽果、達賴臺吉等也各率所屬五百戶投奔了遼陽城。此時,烏珠穆沁部翁袞都喇爾子多爾濟車臣濟農與其叔之子塞稜額爾德尼臺吉也因與林丹汗不和,率部投奔了漠北喀爾喀車臣汗碩壘。蘇尼特部素塞巴圖嚕濟農、浩齊特部策凌伊爾登、阿巴噶部都思噶爾札薩克圖濟農各率所部,也投奔了漠北喀爾喀車臣汗碩壘。
針對錫爾呼納克杜稜等臺吉投奔努爾哈赤,林丹汗傳令內喀爾喀和科爾沁部,不得與後金使臣擅自往來,若被發現,定要興師問罪。
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和諸貝勒率領大軍,圍攻瀋陽,打敗明軍7萬守城部隊,佔領了瀋陽城。努爾哈赤留下部分兵力駐守瀋陽,指揮其餘大部分兵力,準備乘勝攻取遼陽城。林丹汗得知後金佔領瀋陽並留下少數部隊守護的情報後,令管理蒙古左翼三萬戶的大臣,烏齊葉特鄂托克的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率領內喀爾喀卓哩克圖諾延、達爾漢巴圖爾、巴哈達爾漢等2000騎兵前往瀋陽營救被禁的齊賽諾延。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所率輕騎到達瀋陽城下,與守城部隊展開激戰。但蒙古軍隊擔心努爾哈赤的援兵前來增援,便撤回蒙古本土。1621年八月,內喀爾喀五部送萬頭牲畜,贖回了弘吉剌特鄂托克齊賽諾延。
1603年1612年,後金國主努爾哈赤遣人至蒙古科爾沁部,娶明安臺吉女為妃。1614年四月,努爾哈赤第二子代善娶科爾沁札魯特臺吉鍾嫩女為妻。同月,札魯特內齊汗,將其妹嫁與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接著,努爾哈赤第四子皇太極娶科爾沁部莽古思臺吉女為妃。同年十二月,札魯特部額爾濟格臺吉女嫁給努爾哈赤第十子德格雷。1615年努爾哈赤又納科爾沁孔果爾臺吉女為妃。1617年內喀爾喀巴嶽特鄂托克達爾漢巴圖爾諾延之子恩格德爾娶女真舒爾哈齊四女為妻。經如此頻繁的聯姻,減少了來自蒙古方面的壓力,使努爾哈赤集中精力去對付明朝。
1618年四月起,努爾哈赤指揮後金大軍,先後攻克了明朝的遼東要鎮撫順、開原、鐵嶺,並取得了薩爾滸大捷,殲滅了明朝在遼東地區的有生力量。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攻取瀋陽後,乘勝攻克了遼陽城,四月遷都遼陽。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大軍西渡遼河,攻下了明朝的軍事重鎮廣寧(也稱北鎮)。1625年遷國都於瀋陽。此時,後金國主努爾哈赤完全掃除了明朝在遼東地區的勢力。鞏固了在遼東的統治後,他將注意力逐漸轉向了蒙古察哈爾部。首先對察哈爾的外圍內喀爾喀、科爾沁等部採取了離間、拉攏、威脅等手段,以孤立和削弱林丹汗的勢力。
1619年七月的鐵嶺戰役後,努爾哈赤頻繁遣人至內喀爾喀,要求諸臺吉與後金盟誓修好,共同對付明朝。努爾哈赤與內喀爾喀建立同盟的目的是為了離間內喀爾喀與林丹汗的關係。十一月,在內興安嶺的色特爾黑地方,內喀爾喀五部部分臺吉與努爾哈赤所遣使臣額剋星額、綽庫爾、雅希禪、庫爾禪等刑白馬烏牛,設酒盟誓,表示彼此修好,與明朝為敵(《皇清開國方略》卷6)。1621年十一月,內喀爾喀五部的古爾布什、奔古勒二臺吉率領所屬六百戶,至遼陽歸附於後金(《皇清開國方略》卷7)。努爾哈赤設大宴迎接,並將松古圖公主嫁給了古爾布什臺吉。
內喀爾喀部分臺吉與後金通婚、盟誓等事,引起了林丹汗的疑心。他嚴厲指責管理左翼三萬戶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管束不得力,甚至懷疑他暗中與努爾哈赤已有聯絡,準備對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和其他諸臺吉採取必要的措施。這反而加速了蒙古內部的分化。本來從林丹汗信奉紅教後,尊崇宗喀巴黃教多年的漠北喀爾喀以及漠南影響較大的諸部,已與林丹汗貌合神離,開始自行其是了。1622年二月,管理左翼三萬戶的特命大臣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與林丹汗發生分歧,遂率領所屬烏齊葉特部與明安諤勒哲依圖臺吉所屬烏嚕特部共三千多戶,投奔遼陽城,歸順了努爾哈赤。受其影響,1623年正月,內喀爾喀拉巴什希布、索諾木、莽果、達賴臺吉等也各率所屬五百戶投奔了遼陽城。此時,烏珠穆沁部翁袞都喇爾子多爾濟車臣濟農與其叔之子塞稜額爾德尼臺吉也因與林丹汗不和,率部投奔了漠北喀爾喀車臣汗碩壘。蘇尼特部素塞巴圖嚕濟農、浩齊特部策凌伊爾登、阿巴噶部都思噶爾札薩克圖濟農各率所部,也投奔了漠北喀爾喀車臣汗碩壘。
針對錫爾呼納克杜稜等臺吉投奔努爾哈赤,林丹汗傳令內喀爾喀和科爾沁部,不得與後金使臣擅自往來,若被發現,定要興師問罪。
1632年三月,皇太極決定第三次遠征察哈爾林丹汗,傳令歸順後金的蒙古各部速率部來會。四月,科爾沁、札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阿蘇特等部的部長臺吉會於西拉木倫河岸,總兵力約10萬。四月下旬,皇太極率領大軍越過興安嶺,駐守都埒河。當夜,鑲黃旗兩個蒙古人偷馬逃出,將大軍壓境的訊息報告給林丹汗。林丹汗欲率部撤至漠北喀爾喀,但喀爾喀三汗與他不和。於是林丹汗率領所屬10萬之眾,西奔庫赫德爾蘇,經呼和浩特,渡黃河到達鄂爾多斯。皇太極分兵三路窮追林丹汗41天,五月下旬進駐呼和浩特,得知林丹汗已南渡黃河而去。遂停止追擊,經宣府、張家口返回。途中收攏了林丹汗所遺部眾數萬人。
後金大軍到達呼和浩特後,林丹汗在成吉思汗陵前舉行莊嚴的儀式,宣稱自己為全蒙古的"林丹巴圖魯汗",遂帶領察哈爾、鄂爾多斯部眾,移動成吉思汗之陵,西渡黃河至大草灘。林丹汗在大草灘永固城一帶擁眾落帳,等待時機,重整旗鼓,準備東山再起。此時,一向堅決支援林丹汗事業的漠北喀爾喀卻圖臺吉(土謝圖汗部),於1634年初,率所部4萬之眾,直奔大草灘與林丹汗會合。林丹汗和卻圖臺吉透過紅教的關係,與藏巴汗和白利(康區)土司頓月多吉建立了聯絡(金巴道爾吉《水晶鑑》,留金鎖校注)。
1634年夏,林丹汗不幸因病去世。林丹汗福金蘇泰與其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率領察哈爾和鄂爾多斯部眾自大草灘返回鄂爾多斯。喀爾喀卻圖臺吉率部進入青海。
林丹汗病故後,皇太極於1635年二月命多爾袞、嶽託、薩哈廉、豪格領兵1萬,前往鄂爾多斯尋找林丹汗子額哲。三月,多爾袞在西喇珠爾格地方遇到林丹汗的妻子囊囊,得知額哲所在地。四月二十日,渡過黃河,至托里圖找到了額爾克孔果爾額哲。後來,後金統治者將察哈爾部安置於義州,分設左右翼察哈爾八旗,封林丹汗子額哲為親王,並將皇女馬喀塔格格嫁之,設都統和副都統統治察哈爾左右翼。
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個大小領主齊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汗,並奉上“博格達·徹辰汗”的尊號(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發行版)。同年,皇太極在盛京(瀋陽)即位,改國號“清”,改元崇德。
-
7 # 貓叔說歷史
關於蒙古鐵騎衰落的原因,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然,這跟該問題本身的複雜性也有關係,說起一個種族的興起和衰落原因,裡面有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說,都比較複雜。既然貴架抬舉,邀請鄙人來討論這個問題,那鄙人就班門弄斧一回,不當之處,還請多多指正。
第一,最深層次的原因,應該從文化說起。遊牧文化有其獨特的地方,但往往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興起的快,衰落的也快,根本原因是因為文化本身的內涵有些淺薄,沒有深層次的東西,很難把這種文化灌輸到其他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域中,如果被征服的人不認可你的文化,那麼,你的統治註定是短暫的,歷史上很少有哪個國家和民族突破這種現象的限制。蒙古人征服了很多地區,其他的咱先不論,就說中國地區,漢文化有著非常強大的彈性和粘性,相比於蒙古文化,漢文化明顯處於強勢地位,所以,蒙古人很難統治漢人,所以,力量也就不停被削弱。
第二,蒙古人取得勝利之後的姿態過於高傲,對其他地區的文化採取抵抗態度,不願意接受現金文化。這個最典型的就是對漢文化的排斥,起初,蒙古人征服金朝的時候,蒙古貴族甚至有大量的人覺得要把中原變成大牧場,這就是他們的文化侷限性,他們看到的就只是遊牧民族有限的視野,好在他們還聽了漢人謀士的建議,才沒具體實施對農業文化的徹底破壞,否則,蒙古對中原的統治會更加殘暴。不願意接受先進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的沒落在所難免。
第三,蒙古人統治中原之後陷入了空前的享樂主義大泥潭。蒙古人的戰鬥力,實際上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們的生存環境,他們從小就生活在草原上,生存壓力逼得大家騎馬、射箭,這些從小積累的戰鬥技能是其他農耕民族不能比擬的。也就是說,草原遊牧生活使蒙古人既是牧民,又是戰士。離開了草原就不同了,蒙古人的人數畢竟不多,與漢人比起來更是少之又少,把這些遊牧民族困進城市,很明顯他們有些水土不服,既沒有漢人的生存本領,又沒有了草原帶給他們的戰鬥技能,所以,戰鬥力持續下滑也是必然的。元朝末年的死後,甚至有一些蒙古人都不願意去打仗,很多人已經失去了當年草原漢子的血性。
第四,強人政治帶來的惡果。蒙古人當年的強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決於他們的統帥。成吉思汗就不用說了,他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在他之後,蒙古人也出現了大量的帥才、將才,這些人把蒙古人的戰鬥力整合成了強大的拳頭,保證了蒙古對外戰爭的巨大潛能。這種強人政治,有它的好處,戰爭年代能夠見效很快,但也有致命的弊端,那就是失去強人之後,這支本來強悍的隊伍,極有可能就成了一群羊,不會再體現出像樣的戰鬥能力。反觀元朝末年,自上而下,整個朝廷具有統帥能力的人越來越少,元順帝此人那些劣跡斑斑的事蹟我就不用一一列舉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此人荒唐、殘忍、胸無大志,根本很難把蒙古的力量重新組織起來。
第五,熱兵器的興起。其實,宋朝時期,隨著黑火藥的興起,火器已經悄然崛起,逐步成為兵器中不可忽視的力量。當然,宋朝時期的軍隊,火器佔有的比例非常有限,並沒有形成集團化戰鬥力。到了元朝末年,火藥在民間取得了大幅度的發展,各路義軍都裝備有大量的火器。後來,明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火器的作用不可小覷。明朝初年,蒙古人撤往北部草原,但已經很難再次入主中原,因為,火器的威力已經逐步抵消了騎兵的威力。雖然,野戰的時候,騎兵還是佔有很大優勢,但面對裝備火器的城市,騎兵的弱點已經越來越明顯。最典型的就是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虜那次的北京保衛戰,于謙正是把蒙古騎兵引入城鎮,命令火槍突然開火,給蒙古的騎兵造成了重大殺傷,被迫狼狽退出。也就是說,其他的方面不敢說,最起碼,到了明朝初年,火器加上城牆,騎兵的威風已經大幅度縮水。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滿清騎兵是否能夠趕上蒙古時代。這個問題其實簡單一些,蒙古的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鼎峰,這個毋庸置疑,所以,您要說滿清騎兵是否能趕上,那麼我的觀點是,冷兵器時代的作戰方法,滿清騎兵達不到蒙古以前的戰力水準,滿清之所以最後能夠入主中原,還是因為明朝末年的內鬥過於嚴重,滿清趁虛而入。滿清後來之所以比蒙古人佔有中原時間長得多,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接受漢化,接受了強勢文化,否則,他們在中原的時間應該不會長於蒙古。滿清所處的時代更是熱兵器逐漸取代冷兵器的時代,當時,西方已經進入排槍時代,騎兵的時代已經過去,可惜的是,滿清對熱兵器的落後思維,造成了後來對熱兵器研製的擱淺,這些說起來話就長了。
好了,我就發表這麼多想法吧,如果有不當之處,多多包涵。
回覆列表
蒙古騎兵的衰弱屬於正常的自然現象。為什麼這麼說?蒙古人不漢化,想要抵制自身的衰弱,但享樂主義不是一個不漢化可以抵制的,蒙古本身的文化弱勢,王公貴族不識蒙古字的有很多,所以地方官員是以契丹、女真和色目人為主,這些人為了蒙古主官不插手政務(也插不上手,只會亂指揮)就千方百計討好他們,等於腐化了蒙古人的生活方式,馬也不騎了,弓也不開了,好像動畫片驕傲的將軍一樣。文化弱勢還導致蒙古人不懂遠大理想和居安思危,他們以為把勇敢的人殺死就能永遠奴役漢人,但凡知道一些漢族歷史的人就不會這麼掉以輕心,漢族也是戰鬥民族啊,一旦修養生息好了,漢族的爆發力不是人口基數佔少數的蒙人能夠抵抗的。
滿族女真的騎兵戰術與蒙古騎兵不同,蒙古騎兵的靠的是強弓快馬,不斷的消耗敵軍,拖垮敵軍,最後來個致命一擊,跟狼群戰術一樣。而八旗有點像中央突破戰術,開始用輕騎兵用弓箭騷擾敵軍,敵軍騷動後重甲騎兵集中攻擊,先放重箭二發(射程很近但威力很大,所以只能兩發就要接敵了。)然後肉搏,後面的無甲騎兵會不斷放箭延伸射擊擾亂敵陣,開始的輕騎兵在兩翼看住敵軍不讓其逃跑或繞過正面偷襲,如果遇上頑強的敵軍,輕騎兵會再次集結騷擾,直至敵軍扛不住主動進攻,然後就重甲騎兵突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