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慈史
-
2 # 緑威特新農人
熟讀《三國演義》或《三國志》的朋友都知道,魏延在三國中也可謂是名將,但是魏延一生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極具悲劇色彩的色彩的英雄人物,魏延足智多謀、作戰英勇深受劉備信任和重用,卻為什麼一直不入諸葛亮法眼?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說說諸葛亮北伐中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也就是由魏延親帥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則負責率領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會師於潼關。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計劃”。而魏延提出的此計劃不可謂不高明,此計劃也體現了魏延是個足智多謀的帥才,而被諸葛亮卻果斷的拒絕了。這其中與諸葛亮用人有著莫大的關係,諸葛亮用人有一很大的特色,那就是注重一個人的德行。這一點諸葛亮是深受到漢朝“舉孝廉”遺風的影響。一向奉行德至上的諸葛亮用人方面極為苛刻,他要求群臣都要忠心不二,絕對服從,但魏延偏偏是一個特立獨行、桀驁不馴的人,這一點特別不受諸葛亮喜歡。因此他認為魏延是個不安分的主,以後定會造反。
至於為何說魏延不懂職場潛規則,我們還需要從魏延的性格分析,從上文中我們不難看出魏延是個善於帶兵,勇猛異常的帥才,但是往往這樣有能力的人都自負的很,經常看不起同僚和手下,自認為自己比每個人都厲害。這樣給人的感覺魏延自負清高,很難處理好和同事的關係,《三國志》評價魏延說“性矜高”,也就是說魏延不但目中無人而且心裡還藏不住話,現在來說魏延就是個直腸子的人,這樣的人很容易有意或者無意中得罪領導和同事的。
總結起來,魏延為人傲慢、看不起人,情商低、說話做事容易得罪人。這樣的一個人如果放在現在的單位上也是不受領導(諸葛亮)喜歡和同事(其餘官員將士)待見的,如此經常得罪領導和同事的人在單位上很難得到晉升的機會,這也就是魏延不懂職場的潛規則的原因吧!
-
3 # 心宗小生
問題的重點不在於子午谷謀略對還是錯,斷然拒絕的意思就是你說破天我都不同意,跟謀略對錯無關,只跟職場潛規則有關。魏延雖然在這次被拒絕,其實很早以前就埋下了伏筆,連續幾個職場潛規則的雷都踩了個遍,自己也落得被殺還戴上了“反賊”帽子,非常可悲。具體其不懂的潛規則如下:
禁忌一,背叛者,難獲信任
其實,第一個職場禁忌發生在十幾年前,那時小魏剛從上家公司辭職來到新公司。來到新公司後備受老闆劉備的器重,又是升職又是加薪好不愜意。找到了更好的平臺,這次工作變動非常成功,但小魏年輕氣盛,為了給自己新工作增加籌碼,走之前把原老闆殺掉,並把原公司滅掉。這在職場是個大忌,你可以不滿意之前的老闆、之前的上司,但選擇和平分手沒人會怪你“背叛”,可是透漏前公司公司機密、打殺前上司、影響公司正常經營等行為就是名副其實的背叛了,這非但不能加分還會嚴重影響到個人聲譽。而且,如果換作是你來做老闆有那麼一個下屬也會睡不著覺,萬一有下次,那麼肯定被背叛的就是自己。可惜的是小魏當時還不知道另一個背叛者所謂三姓家奴呂布的命運,在不知不覺中帶著“背叛者”的標籤開始了一段新的職場。
禁忌二、恃才傲物、過於張狂,難獲支援
在新職場,小魏有如打了雞血不斷升級打怪,不斷晉升直至獲得“五虎將”的終身榮譽。在職位上已經成為蜀國高層,但越是高層越需要有緊密的同盟,這樣相關主張建議才能順利的獲得支援。但魏為人太恃才傲物、過於張狂,樹敵多,同盟少。這種狂直到他臨死都沒意識到,代表性的一幕是在馬上大喊“諸葛已死,誰敢殺我”。
《三國志》中對魏延的評價是: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禁忌三、不聽指揮,公開質疑領導,易獲小鞋
有想法是好事,子午谷奇謀也可能是好謀略,但因為盟友少,在提出自己的計謀時沒有群眾基礎必然很難透過決策。另外,作為下屬,提出建議後上司沒有采納,也應該要堅決服從和支援領導決策。但魏延每次都堅持自己的是對的,公開傳播上司諸葛亮沒眼光、不懂奇謀。
禁忌四、親密度不夠,應不謀密事
職場中往往決定命運的是上級領導,跟上級領導搞不好關係會死的比較慘是非常淺顯的道理。因為背叛者標籤,上級諸葛亮跟魏延的關係一直不親密,之前因為有更上級的老闆在,居中調和問題還不大。但諸葛亮成為實際的老闆後,魏延還是依然如故,不主動尋求贏取信任,反而處處凸顯自己比上司聰明,關係不夠親密還提出本該領導提出的謀略,必然通不過。
正所謂“疑心生暗鬼”,子午奇謀雖好,但提出來的人是魏延,那麼諸葛就必然懷疑他的出發點和用心,必然不會同意這個策略。
-
4 # 上將噯福斯
魏延不是不懂職場潛規則,他是根本不願意遵守什麼潛規則。他狂傲的性格不允許他那麼低調。他就是要自負任性,直到悲劇收場。
魏延的悲劇命運,源於他狂傲的性格。在魏延的前半生,他表現的還比較低調謙遜。不是他想低調,是不得不低調。
一是他投靠劉備比較晚,論資排輩,他算是晚輩後生,輪不到他張狂。二是劉關張趙雲馬超黃忠才幹出眾、勇猛絕倫,魏延自己心服口服,沒有張狂的資本。
等到劉備駕崩,五虎上將先後離世以後,蜀國真正能征慣戰的宿將就只剩下魏延一個。論資歷、論能力,都是當之無愧的蜀漢第一武將。從後來北伐的戰績看,魏延也確實高出眾人一籌。人處在這個境地,難免就會驕傲起來。特別是魏延本性孤傲,自視甚高。更加自以為是。
甚至對丞相諸葛亮都頗有微詞。我們分析魏延可能確實認為諸葛亮一介文人,缺乏軍事指揮的經驗,軍事才幹比自己差得多。偏偏諸葛亮的北伐計劃與魏延的主張存在重大分歧,魏延的主張無法實現,愈加感到壓抑和憤懣。所以才會牢騷不斷,對諸葛亮也愈加輕視和不滿。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魏延埋怨諸葛亮怯懦,嘆息痛恨自己的才幹不能盡情的發揮。這是他孤傲性格的外在表現,無法接受自己作為諸葛亮的既定事實,也無法擺正他在蜀漢的位置。
這一系列的認識錯位,導致了魏延的悲劇命運。
-
5 # 薩沙
諸葛亮斷然拒絕不是什麼職場問題,而是魏延的建議只有理論上成功的可能,風險太大。
子午谷奇謀,大體上是魏延率領5000精兵和5000輜重兵,從子午谷險要地形出奇兵,突然出現在長安城下。
這樣,就可以繞過魏軍設在陳倉附近沿著水陸封鎖線。
這條防線的魏軍不但有重兵,而且佔據地形優勢,以逸待勞。
相反,蜀軍無論走哪條路線攻打陳倉防線,都難以解決持續補給問題,會在陳倉附近和魏軍長期纏鬥。
最終,蜀軍會會持久作戰糧草供應不上,被迫撤退。
這是雙方都心知肚明的問題,只是客觀條件如此,誰都無法妥善解決。
相反,子午谷奇謀可以繞過強大的陳倉防線,沿著子午谷小路直接殺到長安城下。
魏軍駐守長安部隊一定沒有防備,魏延認為鎮守長安的曹魏駙馬夏侯楙一定會膽怯逃走。
隨後,魏延可以繳獲長安的魏軍丟下的糧食,依靠這些糧食用1萬大軍堅守20天。
與此同時,諸葛亮的主力則從斜谷出兵,後一步趕到長安,協助魏延駐守。
只要蜀軍都能守住長安,等於將魏國西北和中原兩大塊地盤切開。
如果蜀國能夠進而吞掉西北地區,實力就會大大增加,具備和魏國正面對抗的實力。
如果蜀國聯合吳國一同攻擊,就有可能將魏國消滅。
表面上似乎不錯,但子午谷奇謀是想當然的戰略。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勝利,完全在於長安守軍的張皇失措,自行逃走。
如果長安魏軍並沒有逃走,而且堅持死守,那麼蜀軍就極為危險。
大家都知道長安城市堅固,依靠魏延1萬輕裝部隊,幾乎沒有可能打下來。
如果打不下長安,就不能得到這裡的糧食,無法維持蜀國七八萬大軍隨後的持續作戰。
退一步說,就算魏延能夠打下長安,魏軍如果撤退前一把火將糧食燒掉,魏延還是要完蛋。
再退一步說,就算魏延能夠嚇走長安魏軍,又能搶到糧食,也未必能夠勝利。
這是因為魏軍本來就駐紮在河南,距離潼關並不遠。
一旦發現長安被攻擊,魏軍立即會增援。根據當時的行軍速度,魏軍最多20天就會趕來。
相反,諸葛亮的主力趕到長安,也需要十多天的時間。
而魏軍相對蜀軍,兵力仍然有一倍的優勢,後方糧食運輸也比蜀軍好得多,很可能出現蜀軍退守長安,魏軍長期圍困的情況。
這是極為危險的。因為長安的糧食能有多少,一旦不足以維持七八萬蜀軍長期堅持守城,諸葛亮魏延就可能遭遇毀滅性的慘敗。
到時候,他們試圖原路返回漢中都是不可能的,直接會在長安被殲滅。
所以,子午谷奇謀太危險了,最多隻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性獲勝。
搞笑的是,魏延還提出自己出兵封鎖潼關,就可以阻擋魏軍突入陝西。
其實,從河南殺入陝西,絕非只有潼關一條大路,你魏延區區1萬人哪裡能夠防禦的住。
所以,子午谷奇謀不是說完全不可行,但危險太大,搞不好蜀國就要亡國滅種。
以諸葛亮的謹慎,他絕對不可能用這種誇張的戰略。
-
6 # 小院之觀
這和職場潛規則沒有一毛錢關係,就是個單純的軍事行動可行性問題。
子午谷奇謀是三國曆史上謎一般的謀略,讚許者有之,批評者有之,冷靜者有之,激憤者有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獻子午谷奇謀,試圖自領5000精兵暗度陳倉,奇襲長安,與諸葛亮兩軍異道會師,被諸葛亮否定。
這是子午谷奇謀的背景。
聽上去很完美,兩路分兵,合兵長安,魏國張皇失措,一舉可定天下!
要我說,這就是個紙上談兵的謀略。
當時魏蜀形勢,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與這個問題關係不大,我不再詳細來分析。
簡單從記載中魏延的原話來分析一下,你就能明白這個計謀有多麼不靠譜。
原話是這麼記載的:
〖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一、“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這句話,看上去沒有多大問題,夏侯楙在史書記載中也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
不過,夏侯楙雖然沒有表現出軍事才能,並不等於他就沒有一點軍事才能,也不等於他就是個軟蛋+怕死鬼,這完全就是魏延自己的主觀臆斷。
魏延本身只是“聞”——聽說而已,憑藉道聽途說,就判斷“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聽到魏延殺來,夏侯楙就會乘船逃走,小院覺得,這是相當的軍事冒險主義。
再假設一下,就算夏侯楙如魏延所說,乘船逃走,就一定能保證長安其他高階軍官會跟他一起逃走嗎?或者中下級軍官中沒有埋沒的地方人才,比如姜維、郝昭這種,臨時接手城防嗎?這裡面的不確定因素實在太多。
長安城牆高達10米,最高處12米,堅固異常,魏軍只要堅守幾天,全軍輕裝沒有攻城器械的魏延軍就會餓死在長安城下。
二、“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子午谷的地形,是出了名的難走,在他前面,曹真走過,走了一個多月,才走了一半,又碰到下大雨,實在走不動了,乾脆退兵了事。
子午谷長約一千漢裡,魏延的計劃是帶戰兵5000,軍夫5000,這樣的話,行軍的平均速度只能取軍夫的速度,戰兵走得再快,也得停下來等軍夫的糧食送上來,不然都得餓死,靠兩腳走路,揹著糧食的運輸隊的速度能有多快呢,我相信不用列舉資料,大家心裡都有個數。
除了曹真,再舉兩個栗子。
明末闖王高迎祥走子午谷冒險,結果被孫傳庭伏擊,被擒身死。最直觀的例子,還有民國時候王耀武想兵行子午谷,奇襲西安的軍事行動,結果走了幾天就被迫放棄,這可是到了近代,尚且如此難走,三國時期可想而知。
十天內,魏延無論如何到不了長安,這還是在假設谷口沒有魏軍阻擊的情況下。
三、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就算魏延開掛走出子午谷,夏侯楙如他所說棄城而逃,蜀軍順利佔領長安,這條計策,也不能算成功。
首先,魏延必須能夠堅守到諸葛亮到來。按照魏延的說法,只帶5000戰兵,而魏國的騎兵在6天內就能到達長安,新佔之城,魏延能守住嗎?
好吧,假設魏延又守住了,諸葛亮也如期和他會師了,那麼接下來會面臨什麼局面?
曹魏的優勢兵力本來就在關中地區,而蜀軍孤軍深入,兵力少於魏軍,後勤也難以供應,相當於是客場作戰,這種形勢,逼著諸葛亮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全軍撤退,要麼盡出主力和魏軍決戰。
這兩個選擇,哪個更好呢?我覺得都不好,還不如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子午谷奇謀”就好比是魏延花兩塊錢買了張彩票,然後跟諸葛亮說我一定會中大獎一樣,您說,諸葛亮這樣謹慎的人會信他嗎?
職場潛規則,當然每個年代也有,不過如果把諸葛亮有理有據的拒絕也歸於利用權力給魏延穿小鞋,這就有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
7 # 堇行小築
其實,子午谷奇謀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計劃。魏延軍事才華橫溢,這是都知道的。另外,劉備識人之能也是有目共睹的。再加上魏延長期駐守漢中,能多次打退曹操進攻,能力可見一斑。這樣一位名將,說十日能到達長安,絕地是有把握的。再說到長安駙馬夏侯懋,魏延也應該在漢中時多有了解。才敢做出這樣的冒險計劃,別忘了,魏延可是打算親自帶兵,失敗了可是要搭上自己的性命的。所以這個計劃成功率一定會非常高。
可是諸葛亮為什麼沒接受這個計劃。現在人說什麼的都有,竟然連職場潛規則都說出來了。這樣的都應該拉出去槍斃五分鐘。
再說回當時,諸葛亮文武全才,武廟十哲可不是自己封的。他應當知道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可是還是要斷然否決。我也曾以為是魏延有反骨云云。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明白了這只是一句謊言,無非就是為諸葛亮粉飾功德。
有一句話,大家都知道,戰術是為戰略服務的,脫離了大的戰略目標,戰術越好危害越大。那麼諸葛亮執行的戰略目標是什麼吶。以攻代守。數次北伐,都是這個目標。都知道魏強蜀弱,蜀國依照山川地利,抵抗魏國進攻,可是要想滅掉魏國,非得魏國內部鉅變不可。隆中對裡有提示。不然是不可能的。
這樣,在這個大環境下,再來看看子午谷奇謀,完全違背了以攻代守的大戰略目標,要是成功,魏國非舉國來攻不可。就算一時得勝,最後還是得大敗而回。所以,諸葛亮的選擇才是最理智的。也許很多人不理解,但是做的沒錯。
最後,諸葛亮死後殺魏延,也是這個原因。國之戰略不容有失。諸葛亮剛死,魏延就要改變戰略,獨自領兵攻打魏國。這也是諸葛亮選擇姜維做接班人的原因。
-
8 # 六甲番人
一、子午谷奇謀是否存在?
《三國演義》詳細描述了魏延獻計經過,而陳壽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只提到魏延曾請分兵: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儘管《三國志》並無明確出現“子午谷”三字,但從魏延請兵數量與會軍地點看,所述也應是子午谷奇襲之計,所以,我們姑且認為歷史上確有子午谷奇謀,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三國演義》中魏延建議與諸葛亮合兵於長安,意在收取咸陽以西,而《三國志》則是魏延直取潼關,最後關門打狗盡取關中之地。
二、魏延之計是否可行?
歷史沒有如果,因此今日所論皆為事後諸葛亮而已,諸位看官無須介意。子午谷南起石泉縣,北出秦嶺山中,離西安府南百里,谷長六百六十里,山勢險峻,途徑惡劣,歷史上曾有多位名將曾嘗試從此穀道出兵,但大多因穀道難行而失敗。
三國時期曹魏曹真伐蜀曾從子午道“子口”進兵,但會逢雨季,棧道斷絕,行軍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最後只能退兵;東晉時桓溫派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還未出谷就被前秦苻雄軍隊擊敗;明末農民軍高迎祥五萬大軍也經漢中走子午谷,卻被明將孫傳庭兩萬新兵伏擊全殲。
歷史上唯一經過子午谷行軍成功的例子是楚漢相爭時的劉邦,“高祖受命,道由子午,興於漢中”,但當時劉邦是去往漢中就任漢王,並非攻取漢中,出口處並無伏兵。
從歷史真實事件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會大機率失敗,不論天氣原因,還是魏軍伏兵,都足以讓魏延出兵不利。
三、諸葛亮為何不用魏延之計?
《三國志》僅用“制而不許”簡述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又以魏延“長謂亮怯”間接描述了諸葛亮的心態,《三國演義》則進一步說明諸葛亮的分析:
“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從魏延的角度看,諸葛亮是過於小心謹慎了,但從蜀國丞相的位置看問題,則能理解諸葛亮的決策動機,當時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當時蜀魏投入攻防戰的兵力基本相當,因此諸葛亮更傾向於“十全之計”,而從戰爭經過來看,最後蜀軍雖失敗退兵,但只是輸在馬謖失守街亭,此次北伐蜀漢並非完全沒有機會。
其實,不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並未提到諸葛亮是因為忌憚魏延而不用其計,魏延之計若成功,關中之地盡屬蜀漢,蜀漢將很有可能統一全國,這正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期待的“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諸葛亮雖然不喜歡魏延,但他是道德高尚的儒者,不會憑個人喜好而決策,更不會將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就此而言,“職場潛規則”論未免有些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四、遺憾:
-
9 # 優己
這個跟職場潛規則沒有關係,只能說魏延不是當統帥的料,這完全就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的做法。
單單從軍事角度來看,兵出子午谷確實算得上是奇謀,但是結合當時蜀漢的實際情況,再從戰略角度來看走子午谷伐魏完全就是亂彈琴!因為蜀漢的國力完全就跟不上魏延的天馬行空。
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國的總人口大致是蜀漢的4倍,而國內生產總值則大約是蜀漢的16倍以上,這足以看到魏國國民經濟大發展比蜀漢強了好多,單單國內民眾的生活水平就高了蜀漢至少四倍以上,基礎建設也好得多,富庶的魏華人願意放棄自己的富裕生活去投降蜀漢當窮鬼嘛?也就是說,蜀漢兵臨城下等待的也只是是陷入人民的戰爭,得不到民心的戰爭只會激起民眾無休止的反抗。
其次,大戰略上的不合適。同樣是受限於國力,蜀漢一旦攻打魏國長安,那就是要跟魏國打大決戰了,蜀漢不論從國力還是地利(長安距離蜀漢的後勤補給中心漢中有一千多里地,蜀漢糧草轉運十分困難),最終的結果只是蜀漢國力會被拖垮。比如,蜀漢已經窮到30兩銀子的事都要諸葛亮親自過問了,還怎麼打仗?
第三,純戰術角度問題,長安屬於關中平原地區,適合騎兵奔襲打仗,魏國有三萬騎兵,蜀漢騎兵則僅有3500人,都比不上魏國。蜀漢的步兵在這種環境下與魏國部隊交戰會非常吃虧。
回覆列表
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由西南進攻北方,在荊州這條水路被封死後,只能從山區進攻,斜谷、子午谷、駱穀道這幾條小路就成了關鍵所在,魏延的計劃就是諸葛亮帶大軍走斜谷,而魏延帶五千人偏師走子午谷。我們且不說這個計劃有多大的成功機率,單說魏延提出子午谷計劃的方式,就是不懂職場潛規則,就算成功率是100%,也必然不會被同意。
1、不瞭解領導的性格
史書對諸葛亮的評價是,諸葛一生唯謹慎。這足以概括諸葛亮的軍事指揮風格,就是制定好作戰計劃,包括短期、中期和長期,然後在按照這個方式執行,除非有大的局勢變動,一般不會改變。關於蜀國的長期計劃就是隆中對,後來因為局勢有變,出師表算是改動了長期計劃。那麼按照諸葛亮謹慎的軍事指揮風格,對於出子午谷這種所謂“奇謀”肯定是否定的,因為當時不是漢初了,很多地理上的秘密已經被發現,所謂很多小道都多有哨探和防備,而且長安周圍並非空虛,不是奇謀能夠成功的。
何況以諸葛亮這個領導的性格,你魏延上來就提出一個不符合領導心意的專案方案,領導會點頭那才是見鬼了?現實職場中,領導往往擁有否決的權利,如果不瞭解領導的性格,那絕對不行的,至少提意見的方式要有講究。
二、魏延錯誤的彙報方式
當然了,如果領導的想法和你的有衝突,也並非就完全沒有機會,而是應當注重彙報自己想法的方式方法,這點上魏延又犯了大忌。
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的“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魏延是在諸葛亮和軍事將領集體討論戰爭對策的時候,魏延彙報了自己的子午谷計劃。請問這種事情怎麼可以當著所有人的面搞突然襲擊呢?只能說魏延太不懂的職場之道了,諸葛亮對於這場戰爭是否有計劃呢?很明顯是有的,就是攻取隴右諸郡,在圖謀關中。而魏延這麼有衝擊力的計劃就是公然唱反調,認為諸葛亮的計劃是“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這種讓領導下不來臺的事情還指望領導同意,怕不是在做夢?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和領導開閉門會議,將自己的想法彙報給領導,用和不用全在領導自己考慮,而這又關係到職場關係的另一個重要問題。
三、功勞怎麼算,責任怎麼擔
和領導想法、意見相左的計劃不一定就不是好計劃,但是領導如果不接受,再好的計劃也沒用。閉門會議彙報給領導後,如果真的是好計劃,領導來宣佈,這個功勞算誰的?當然是領導的了,這在職場中當然是領導喜聞樂見的了,而魏延公開搞突然襲擊說出自己的想法,那麼到時候諸葛亮還能明搶這份功勞不成?所以說要麼是魏延想法太過於幼稚,要麼就是搶得北伐第一功,至少這是不符合職場的遊戲規則,因為好處一定要給領導留著。
說完功勞還要說責任部分,諸葛亮是北伐最高指揮官,北伐失敗諸葛亮就自請處罰,往大了說諸葛亮承擔的是劉備的遺命,承擔的是復興漢室的責任,你魏延隨便給個計劃,諸葛亮就要照準,失敗了責任誰來承擔?主要責任還不是諸葛亮的,更何況魏延說了那麼多廢話,連一句失敗願軍法從事都沒有,不為領導擔責,領導豈會給你機會?
現在職場中,要想有出頭冒尖的機會,只有忍辱負重,人人都想要的機會為什麼會給你?只有功勞給領導,責任自己扛,才會得到一份青眼,慢慢找到機會出頭,如果這個基本的遊戲潛規則都不懂,漫說是諸葛亮了,換上任何一個時代,魏延都難以得到重用,畢竟唐宗宋祖,秦皇漢武這樣千年一遇的人物不是誰都有機會遇到。我們在職場上大多遇到的是有著普通人市儈、精明和貪婪的領導,只有正確迎合他們的心裡,才能在危機四伏的職場中把握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