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史小萌新
-
2 # 盜帥夜留香YE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
那就是長平之戰的勝敗,其實與換不換將沒有太大的關係。
因為在白起被秦王派上戰場的那一瞬間,趙國的敗局就已經確定了。
只要趙軍與秦軍交戰,白起就會執行既定的戰略,繞至趙軍後方,切斷趙軍主力與後勤補給之間的聯絡,最終達到將趙軍主力包圍的目的。
廉頗的龜縮戰術,最多是拖延一定的時間。但終有一天,兩軍之間還是要有一場決戰。趙括的到來,只不過把這一戰的時間提前了。
而我若為趙王,我基本上會分三步走,藉助外部力量來打擊秦軍,從而達到戰勝秦軍的目的。
先爭取一定的時間長平之戰,我不會用趙括換下廉頗的主將之位,但我會命趙括在軍中為將,在廉頗的身邊接受歷練。
而我首先會提醒廉頗,注意大後方百里石長城、小東倉河谷一帶的佈防,不要讓白起有了可乘之機,導致我郡陷入被動局面。
後方穩定之後,我會讓廉頗儘量堅守,避免與秦軍產生大規模的作戰,儘量為我拖延時間。如果秦軍主動進攻,只要將其打退即刻,不要戀戰,更不要追擊。
穩中求進,為我爭取時間。
竊符救趙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天下聞名。但其實這個故事最初發生在長平戰敗後,邯鄲保衛戰期間。
如果我為趙王,必然會將此事提前。
先將計劃全部告知平原君趙勝,然後派趙勝入魏見信陵君,讓信陵君在這件事情上出力。
然後會花重金賄賂魏王身邊的男寵龍陽君,讓龍陽君說服魏王出兵救趙。只要魏王肯出兵,派出大將晉鄙率領十萬大軍兵發上黨。
當然,魏王優柔寡斷、反覆無常,就算是答應出兵,也未必會盡全力幫助趙國。說不定還是會想歷史上一樣,讓晉鄙在趙魏邊境觀望。
但只要魏王肯派兵,信陵君就派上用場了。
像歷史上一樣,如姬竊符,信陵君救趙。
信陵君乃天下名將,大軍在手, 必然是如虎添翼。只要信陵君率軍兵出上黨,從後方夾擊秦軍。就算是不能擊潰秦軍,也能讓秦軍後方大亂。
事先要與廉頗通好氣。
只要魏軍接近的秦軍訊息傳來,便立刻派出大軍正面攻擊秦軍,吸引秦軍注意力,為魏軍創造機會。
出使南韓白起乃是戰國第一名將,一生未嘗敗績,自然不能以常理度之。
就算是趙魏兩國兩廂夾擊,也未必就能擊敗秦軍,因此還有第三手準備。
我會派善辯之士,出使南韓,說韓王然。
比如,毛遂?比如,原上黨太守馮亭?
其實長平之戰開始的時候,南韓已經被秦國打得半殘了。韓王然為了保住宗廟社稷,不但把上黨郡讓了出去,並且已經做好了夾起尾巴做秦國小弟的準備了。
但韓王然畢竟也是一國之君,畢竟也是個帶Ba的,我不相信他真發自內心的臣服於秦國。
他心中肯定已經恨透了秦國,只不過找不到報復的機會,只能忍著。
只要說客能在韓王然面前陳說利害,講清楚當前的形勢,三國夾擊,秦國必敗無疑。
只要擊敗秦國,便歸還一部分南韓被秦國佔據的領土。
一旦激起韓王然心底對秦國的恨,再許以重利,相信讓南韓出兵並不難。
當然,並不是讓韓王直接攻擊秦軍。
而是在魏軍、趙軍開始進攻之前,讓韓王然派遣一員大將率領一支軍隊,以助秦滅趙的名義進入秦軍大營。
就說是,本來打算把上黨獻給秦國,專心做秦國的小弟,結果馮亭那老小子不聽話,把上黨獻給了趙國。
現在我們大王拍我們襄助秦軍滅趙,就是為了澄清這個誤會,希望秦軍可以給我們這個機會。
不管秦軍相信不相信,只要能在秦軍之中待著就行。
待到趙、魏前後進攻之時,南韓臨時倒戈,從秦軍內部殺出來,必然能使秦軍首尾不能相應。
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
南韓雖然沒落了,但也不是一丁點戰鬥力都沒有的弱雞。
如果這樣都不能打不敗秦軍,只能說天佑白起,天佑大秦了
以上。
點點關注呦~
-
3 # 賣女孩的小火
不聽秦國的離間計,君臣同心,文武同心,不聽讒言,不猜疑大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軍民團結一致。才能拒敵於國門之外。
-
4 # 玄普醫道
如何打贏虞卿已經說了,千萬不能與秦媾和,要讓五國看到趙決一死戰的決心,然後幫趙抗秦,實際上只解決糧草贊助就夠了,趙王不採用。導致慘敗。
-
5 # 餘則成007
趙國的失敗是全方位,外交.經濟.軍事全方位的失敗。軍事方面:廉頗是對的,長平那種地形不適合騎兵,因為騎兵衝擊是需要展開空間的,長平谷底多丘陵山地,騎兵無法展開,所以趙軍主要出動的是步兵,問題是這正是秦軍的強項。經濟方面:秦國擁有關中.漢中.巴蜀三大糧倉,而趙國沒用這樣的條件。外交方面:從始至終趙國都沒有有效的外交手段出現,而秦國卻用盡辦法阻止了諸侯對趙國可能的援助。要打敗秦軍,需要一方面在長平吸引秦軍主力,另一方面用外交手段聯絡東方5國攻擊函谷關,或者切斷秦軍後路,然而事實證明趙國的外交是失敗的,或者可以認為南韓丟擲上黨地區就是同時疲秦和疲趙之計。所以在長平地區軍事對峙,然後與秦談判解決才是上策,因為此時的秦國也是勉力維持。所以此時主動出擊,以己之短擊彼之長是個最差的選擇。
-
6 # Callme不韋
長平之戰不好打,即使我們以一個穿越者的身份穿越成趙孝成王,如果我們不是穿越小說主角那樣有經天緯地之才,憑藉風雲際會可以逆亂陰陽、改天換地,只是作為如今的自己穿越回去來面對這一場戰爭的話,我依舊沒有必勝的把握。
不過畢竟我們穿越了,並於公元前255年登基,自此開始稱孤道寡, 三年後,上黨的郡守馮亭獻上黨於孤王,孤王取之。但是孤王如何增加趙國的籌碼,令趙國贏得這一場勝利呢?畢竟一旦贏得這一場勝利,數十年後一統華夏的極有可能就是孤王的趙國。孤苦思百想,定計如下:
第一,統一思想,秦若戰,那便戰,孤王不惜一戰;
歷史上的趙孝成王在廉頗抗秦的時候竟然還派人向秦國求和,反被秦國利用,造成趙國外無抗秦盟友(誰和你結盟抗秦?你自己就和秦國不清不楚的),內將士戰鬥力底下。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帶領著趙國胡服騎射的將士竟然只能固守!廉頗會不知道趙國騎兵善於進攻麼?朝廷上主戰派失利,國主正在求和將的情況下,士們的戰鬥力還剩下多少?
可憐和白起齊名的廉頗竟然被王齕打的一敗再敗,如今孤王掌管趙國,必不能令此等憾事重演!你要戰,那便戰,孤王不惜一戰,孤王要建立抗秦統一戰線,趙國上下,齊力抗秦,不惜一戰!
第二,聯合韓、魏、楚等國, 爭取燕、齊魯國,建立華夏抗秦統一戰線;
戰爭從來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事情,孤王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孤立秦國。
韓、魏、楚等國都是秦國的鄰國,都曾經被秦國欺負過,孤王請平原君趙勝代表孤王聯合這三個國家一同抗秦,以平原君趙勝的能力,孤王相信這不是難事。
之後孤王再請趙勝出使齊國、魯、燕國等國,其中最重要的是燕國和齊國;名將樂毅雖然身在趙國,但孤王深知他忠於燕國,只有燕國在我方陣營,樂毅這位當世核武的名將才能更好的震懾於秦國,只可惜樂毅年邁,不能出戰,這位核武器的作用也只能用於震懾。
至於齊國,孤王於公元前264年拜的國相田單正是齊華人。孤王的樂毅曾連破70城,而收復這七十城的名將正是孤王的相國田單,田單可是一位善出奇謀以破敵的名將,長平一戰,孤王豈能不用?;
第三,名將預備營;
如今孤王手下直屬的、可任意使用的名將是廉頗,廉頗對孤王是忠心不二的,正所謂用兵不疑,疑兵不用,孤王不但要信任廉頗,更要讓廉頗知道孤王是無比的信任他,長平一戰,放開手腳打吧,孤王信任你,孤王相信你會勝利的!
孤王要為趙國謀深遠,而且孤王還有兩個名將的種子,孤王需要他們在長平之戰磨礪出鋒芒,他們一個是趙括,一個是李牧。
相信孤王,趙括絕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被困46天,以吃人肉活命的趙軍能夠繼續在趙括的帶領下進攻秦國,如果趙括真的那麼廢物,他早就被趙軍給吃了。如果趙括真的是一個庸才,也不會讓秦國“傷亡過半,國內空”了。孤王看過趙括在長平之戰的表現,可圈可點,是條漢子,孤王相信他若能好好磨礪,未來的成就不可限量!
至於李牧,孤王的武安君,他是歷史上趙國的長城,趙國的支柱,可惜現在他太年輕了,不然此戰孤王中意的將領是李牧,而不是廉頗。
第四,神人託夢;
孤王知道王齕於公元前260年出兵,孤王知道王齕的進軍路線,但是孤王能告訴別人孤王是兩千年後穿越來的麼?自然不能,所以孤王之所以知道這些是因為神人託夢。
古人迷信,孤王可以在這裡做文章,令古人們不得不信,孤王的趙國是得到天神認可和庇佑的,趙國必勝。
甚至孤王可以憑藉著這些資訊,有針對性的利用反間計令秦王替孤王殺上幾個孤王不喜歡的人。這是孤王的優勢,由不得秦王不信,孤王不說,誰會知道孤王是穿越來的?
第五、戰事即開,令白起不得為將。
長平之戰之初,之所以是王齕領兵而不是白起,那是因為秦王要用白起震懾其他國家,可惜孤王早已經聯合了其他各國,秦國已經孤立,而且孤王不但不會言和,還會聯合其他國家給秦國施加壓力,另秦國不能其出全國之兵,不能以白起為將。
秦國30萬的增援不能參與長平之戰,或者只有15萬參與長平之戰的話,孤王有45w將士在長平,拼人數,孤王不懼;至於拼將領,以孤王的廉頗、田單這兩位當世名將的組合會打不過一個王齕?
當然以上僅僅是孤王的策略,其中多有疏漏的地方,而且孤王的策略能不能全部達成還是個問題,但是孤王相信以孤王的計策,孤王的趙國贏得勝利的可能不是沒有!
-
7 # 展示你追風一面
趙國有一手好牌,可廉頗三年不出牌,被打成了爛牌
長平之戰中,趙國的國力雖然不如秦國,但秦國軍隊進入趙境,補給並不容易,很多糧食是從蜀地運至前線,所以秦國的戰力並不能完全發揮。趙國雖最終失利,但秦軍也受重創,所以趙國戰敗還不能說完全是國力問題。可以說,秦國並沒有在長平戰場上必勝的實力,長平之戰雙方所表現的戰力大致相當。趙軍統帥的能力和戰術,才是長平之戰失敗的最關鍵的因素。
在長平之戰初期,趙國敗多勝少,廉頗率軍敗退至丹河東岸。趙括之父趙奢早期閼與之戰的策略,即所謂“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在此無法由趙軍去實施,因為此時“將勇者”為秦軍,而不是趙軍。廉頗在長平之戰前期和中期的固守戰略,完全正確。
固守期間,秦軍的戰力打折扣,而趙國卻能以逸待勞。在之後的三年時間裡,廉頗的戰略是能夠做到拖垮秦國的,這是趙國乃至六國手裡的一手好牌。但趙國為什麼先被拖垮而不得不求戰,除了其中外交的失誤(有人說外交失誤是不能得到五國的支援,主要是糧食,但實際上,趙國的外交上是成功的,因為東方五國未在此時與秦國合攻趙國),更大的失誤則來自廉頗自己。
趙王可為廉頗提供幾十萬的兵源,但糧食不足問題,卻不是趙王所能解決的,廉頗在戰爭初期就應該預料到。廉頗作為統帥,未對趙國的國力要有清醒的認識,而是一味要國內源源不斷運送糧食。統帥應該想到和做到的是,糧食不足之前如何有應對措施。前線的糧食未必全部由後方輸送,廉頗可以自行解決相當一部分。有以下兩個措施,可以為趙軍大大緩解糧食問題:
1) 屯田
戰國之前,大規模的攻守戰爭的戰例很少,屯田還未見使用,後來在漢代才廣泛實施。但屯田制度並不高深,僅從“就近取糧”的樸素想法就可以想到。廉頗在戰爭初期或第二年開始分兵屯田,戰爭的主動權將會在趙國。
2) 裁撤弱兵
實際上,長平戰場的地形對趙國有利,大多易守難攻,所以廉頗在處於守勢的三年中,作為統帥應能最佳化兵力配備,縮減兵力。守軍絕不需四十萬軍隊,退一步說,常年以四十萬軍隊固守長平本身就是為趙國尋死路。如果糧草長期不足,或者說斷糧是最大風險,不如提前裁撤部分甚至半數(二十萬)空耗糧食的弱兵,是適應形勢變化的正確選擇。
(廉頗的四十萬守軍,加上趙括帶二十萬援軍赴長平,趙括突圍後陣亡二十萬,餘四十萬趙軍降秦後被坑殺。趙軍數量大致如此。)
廉頗在長平統帥趙軍三年,堅持以固守迎戰秦國,但後期的形勢,已不能再堅持此戰略了。廉頗不知變通,是他的重大失誤。
1) 精騎襲擾,不做僵化固守
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一味固守,也不是最佳辦法。在長平之戰後期,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這說明長平之戰時,騎兵在秦國一方是能夠發揮作用的。而趙國是否配備騎兵,值得研究。趙軍糧盡後殺馬充飢,說明前線的趙軍是配備了一些騎兵,但奇怪的是並沒有形成戰鬥力,或者說精騎配備不足。相信這些騎兵是趙括援軍的一部分,倉促上陣,而不是廉頗為帥時所用。固守戰略的最終目的,是伺機出擊,而不是等秦軍主動撤退。如果趙國在戰場上有數千精騎,趙國是可以在固守的時候適當主動出擊襲擾秦國,且完全不影響固守戰略的實施。後來李牧對戰秦國的戰例說明,趙國精騎的戰鬥力是不弱於秦國的,在長平之戰時不僅可以襲擾秦國,而且取得區域性勝利也是完全可能的。
四十萬守軍,防線數百里,前後三年未出現戰機的可能性很小。在能預見到存在斷糧風險時,仍不主動尋求戰機,說明廉頗在長平之戰中非合格統帥。
2) 弓箭為先
“弓箭對於矇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這不是我說的,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說的。長平山地多,如就地取材,則有足夠的造箭材料。數年固守,培養足夠的弓箭手輕而易舉。說起弓箭在長平戰場的作用,僅舉一例:後來的趙括在軍隊斷糧突圍時被秦軍弓箭射死。秦軍使用的戰術,一定是“弓箭為先”。反觀趙國,未見此戰術。
精騎和弓箭未發揮作用,相當於趙國胡服騎射的改革成果或者優勢在長平之戰中未發揮出來。有人說在山地騎兵無用,但反觀秦國卻以精騎和弓箭戰勝了趙國。
在糧草不足以供應四十萬大軍時,一味索糧而不做屯田或縮減兵力,最後將趙國逼上絕路,本身就是廉頗失職。不以時勢調整戰略,做主動出擊的準備,更是廉頗的失職。趙國手裡的一手好牌,三年不找機會出牌,確實怪不得別人。可憐後來的趙括,替廉頗背鍋。
不過,趙國和秦國本身是兄弟國家,嬴姓與趙姓同宗。秦國統一六國,與趙國勝秦國後再統一六國,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
-
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趙國君臣雖然對長平之戰的艱苦和長期性做了充分的估計,但是始終對秦國的戰略目標沒有清醒的認識。趙國君臣以為秦國不會舉傾國之力來爭奪上黨區區一個地方,因為一旦秦趙兩國在上黨地區陷入惡戰死鬥,兩敗俱傷,會給其他國家制造機會,這對趙國和秦國都是不利的局面。趙國君臣在開戰前即設想秦國和趙國,在上黨地區議和,隨後在東西兩方各自稱霸。
趙國君臣有理由相信秦國會選擇這麼做,因為在不久之前,秦國還約著齊國一起稱帝。也就是說,趙國認為秦國是允許東方存在一個帝國的。既然齊國可以,那麼趙國為什麼不行呢?
秦趙兩國最終在上黨地區大動干戈,雖然使得趙國元氣大傷,秦國也因此動搖了國本。從事後的歷史發展來看,秦國在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之戰中失利、後來又被信陵君帶領五國伐秦,攻入函谷關以,五國聯軍甚至打到了秦國的國都附近。秦國命懸一線,不得不答應五國的條件,將之前侵奪的三晉土地都吐出來了。這就是長平之戰對秦國的影響,秦國已經無力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連續作戰,從而敗仗連連,差點失去了統一六國的契機。
趙國君臣按照戰國時期盛行的博弈理論,認為秦國是不會存著滅亡趙國的心思,所以從一開始就有著仗打到一定的程度就與秦國議和的打算。在戰爭陷入僵局時,年輕的趙孝成王拒絕了他的謀臣給他提出的賄賂重寶,約楚齊兩國會攻的建議,反而派出了使者前去咸陽。
秦國方面是做何打算的呢?秦國顯然是存了滅亡趙國的心思的。
趙國與齊國不同。齊國與秦國並不接壤,在秦國的遠交近攻的戰略之下,齊國可以成為秦國的戰略幫手。但是趙國與秦國卻是直接短兵相接,而且趙國實力強大,是三晉聯盟中的後起之秀,已經成為三晉領袖。如果趙國不被削弱,那麼三晉一體,將重新整合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阻擋著秦國實現稱霸的目標。所以,秦國攻打上黨地區,其實就是一招狠棋,就是衝著弱趙來的。秦國不會貿然出手,既然出手了,也不會毫無所得就決定收手。
趙國君臣作戰意志不堅定,使得其他五國對趙國的危急情況熟視無睹。
此時,趙國最大的轉機,其實是趙國君臣堅定對秦作戰的決心,派出使者前去齊國和楚國,不管花多少代價,將齊國和楚國拉下水,組織新一次的五國合縱,逼迫秦國退軍。秦國一旦退軍,趙國佔據上黨,就會對秦國形成東北南三面的戰略包圍。同時,趙國作為縱約長的身份,可以充分利用整個關東的資源,對秦國進行打壓。所以,長平之戰事關國運,不管花費什麼樣的代價,趙國都有理由將戰爭堅持進行下去。
其他五國會不會在趙國的請求下伸出援手,這還在未知之數。因為秦國強大打破平衡不是好事,趙國太強同樣不好。如果趙國用盡了外交手段始終取不得進展,那麼是否就毫無生機了呢?
首先,秦趙兩國在長平之戰中常年對峙,對兩國的國力消耗都是極大的。在冷兵器時代,勞動力是重要的生產資源,一個國家長期維持著一隻幾十萬人的大軍,對於國力的消耗是天文數字。由於秦國經營得當,有關中、川蜀、南陽三個糧倉作為後方儲備基地,而趙國只有邯鄲平原附近可作為糧食生產基地。在這樣的劣勢下,由於趙國地處中原,交通發達,民風任俠重利,習慣於做生意而不喜歡耕田種地。這樣一來,所以戰爭雖然是在趙國家門口打的,可是最先撐不住的反而是趙國。趙國急於改變對峙局面的做法,是正確的,問題是怎麼改對趙國最有利?
上黨地區是山地,利於步兵藉助地勢進行山地作戰,而趙國經過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突騎天下聞名。所以趙國在長平與秦國對峙作戰,實際上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因此,在趙國國力支撐不下去的時候,趙國可以利用騎兵的機動優勢,迅速開闢第二戰場。在更換廉頗之前,其實趙國已經放棄了上黨之地,因為整個上黨谷地都已經被秦國奪去,廉頗所佔據的只是上黨盆地周邊的一些制高點。廉頗將這些值高點連成一片,組成了一個百里石防線。這是趙國在長平會戰的最低限度的戰略目標,即是為趙國的晉陽和邯鄲尋找一個防衛緩衝的根據地。
以廉頗的防守能力,秦軍如果想在短時間之內突破趙國的百里石防線,不是輕易的事情。所以,趙國完全可以用百里石防線拖住秦軍,而利用在北方九原、雁門的騎兵,長途奔襲秦國的大後方,逼迫秦國進行戰略調整,從而減輕上黨地區趙軍的壓力,逼迫秦國議和。
總之,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失招,即是沒有充分認識到秦國對長平之戰的險惡用心,始終心存僥倖,作戰意志不堅決,沒有將戰爭最壞結果考慮到。趙國就應該下令,秦國未退出國境而言和者,以趙奸罪論處,集中全國力量,抵抗秦國。當前線敗報傳道邯鄲時,趙孝成王竟然昏厥過去。趙國經長平之戰,一蹶不振。秦國經過邯鄲之戰和五國攻秦之戰後,國力大損,可是秦國根本未丟,商鞅變法的國力基礎還在。趙國卻喪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短時間內難以恢復。
五國伐秦之戰結束,經過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秦國國力重新恢復。此後,雖然還有一次五國攻秦,卻是攻到函谷關外便草草收場。秦國一家獨大的趨勢已經形成,統一六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
9 # 歷史哨聲
想要打贏長平之戰最好的辦法阻止它的發生
即:在決定接收馮亭的上黨郡時,立馬派遣軍隊駐守上黨,扼守太行山關隘,不給秦軍進入上黨的機會。
秦軍沒有辦法越過太行山而進入上黨,長平之戰也就無法發生。這是趙國想要獲勝的最佳辦法。如下圖:
U型防守線,切斷太行山南秦軍和臨汾盆地秦軍的聯絡。
在此基礎上,趙國可以:
1、聯合魏國、南韓攻打秦國太行山南部地區,土地送給魏、韓;
2、從太原出兵攻打秦國臨汾盆地,或從九原等地攻打秦國上郡,分散趙國上黨壓力。
如下圖
如果題目設定是廉頗修築長城和秦軍對峙階段因為國力的問題,趙國想要獲勝,只有兩個辦法:
1、長平守軍最多10萬,其餘30萬調遣到太原、九原等地攻打秦國土地,以侵入騷擾為主;
2、組建反秦合縱聯盟,分別攻打臨汾盆地、太行山南、河南三川等地。
總的來說,組建反秦聯盟是最好的方法。因為趙國在國力上無法和秦國抗衡。組建多國反秦聯盟,劃分好區域,各自奪取。
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就敗在單獨對抗趙國。趙括被白起包圍並非趙國失敗的關鍵——若趙國及時組建合縱,攻取秦國的太行山南、山川、南郡等地,秦昭王會眼睜睜的看著秦國大片土地丟失?
雙拳難敵四手——魏國奪取河東、南韓奪取三川、楚國奪取南郡,趙國吸引秦國主力。如此一來秦國不得不退兵。
-
10 # 神兵利劍1
我是趙王,根本不會有長平之戰,軍事上:擴充套件方向是燕國,和齊國結成滅燕同盟,與韓、魏結成防秦聯盟;外交上:加強三晉交流合作,與齊國聯合孤立燕國,和楚國玩“第三鄰國"合作,跟秦國談有核心原則(不割地的)交流和低頭作小;經濟上:與掠奪燕國的優質耕地為農耕發展方向,商業上多予齊國便利,保證自身的物資戰略儲備。這樣趙國就可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巨大阻礙,而秦國卻沒機會大打殲滅戰的方式削弱趙國。滅燕後,甚至可以利用三晉聯盟和楚共同南北削弱秦國;利誘齊國背盟,三晉分齊,實現獨佔燕地的擴地千里的國力倍增。
在長平之戰爆發後,如何取勝:誘敵深入,堅壁清野,決戰於邯鄲外的戰略計劃。
一秦軍深入,糧道難輸,必求速戰,趙軍固守戰略要點,1年秦軍必退,趙軍追擊收復失地。
二秦軍不退,增兵擴戰,趙軍加固戰略要點,動用騎兵襲擾,求救於五國,秦軍未取重大勝利,必然進退維谷,久兵必疲,合縱小敗秦軍。
三秦國全面動員開戰,趙軍固守核心戰略城市,合縱天下決戰邯鄲,則大敗秦軍。
-
11 # Earthworm1
長平之戰不敗,趙國也是敗,時間早晚問題而已。秦國比其他六國都強,這個強不僅僅是軍事,還有制度。
這些不談吧,就說假設長平之戰是秦國敗了,並且白起被殺吧。那麼後續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1. 其他六國沒有任何一個有能力同時打敗其他國家,利益糾纏下,只要秦國賄賂好其他國家的權貴就不會有亡國之患。反而其他國家見秦國倒下了,便會更加大膽的互相攻伐。
2. 戰國時基本不殺俘,俘虜最終會送回秦國,頂多賠點錢。不會動搖秦國根本,幾年時間又可以捲土從來。
-
12 # 獨角獸86710977
唯一勝法是合縱,而且只能是孫臏的那招圍魏救趙,當然這裡應該是圍秦救趙,而最有可能幫到趙國的是魏、韓、楚,多個方向進攻秦國,秦軍必撤,以廉頗之能,攻不過白起,耗死白起是沒問題的,當然秦國可能也會連橫齊、燕對付趙國來應對。此時戰國的格局是一超二強,趙楚聯合,遙相呼應,秦國是沒有能力打的其中一家元氣大傷的。
-
13 # 亢龍有悔44
趙王沒有做錯什麼,弱國對抗強敵,堅持了那麼久,說明趙國的策略沒有錯,選用的趙括基本上沒有錯,只能說國運不好罷了。有說法是趙括到前線去偵察,秦國埋伏了無數弓箭手來個斬首行動,軍事上有很多偶然性的,秦國當時也要被拖垮了,就抓住這個機會。
-
14 # 冰峰山人
堅壁清野,不出戰,死守,再頂一兩年,同時外聯其他國家合縱。秦國的後勤也撐不住了,畢竟秦國是勞師遠征,五十萬兵馬的糧草也撐不下去了。長平之戰最後秦國也是慘勝,勝負也是倏忽之間
-
15 # 封弦
打是絕對打不贏!首先派平原君遊走各國斡旋,其次向秦國道歉撤出上黨,必要時再割讓幾個城池!秦國估計也不想打一場損失難料的國戰!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很難打贏,只能退避三舍。
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以後,經濟繁榮,廢井田而開阡陌,鼓勵農耕,這就首先為戰爭的第一要素“糧食”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反觀趙國因為連年征戰,國內糧草銳減, 只能速戰,而不能拉長戰役時間,那無異於自殺!而在如此敵方有利、我方不利的情況下,或是尋找盟國,或者只能先放棄長平。
秦國位於趙國的西方,長平的地理位置雖然易守難攻,但是秦國的做法是要困死長平之中的趙軍,當時坐守趙軍的是老將廉頗,因為數次與秦軍交鋒都落了下成,最後堅守壁壘,拒不出戰,這種做法在當時時局情況下還是比較正確的,不能跟秦軍硬碰硬。
關鍵是最後趙王派趙括替代廉頗,趙括就會紙上談兵,肯定沒有廉頗這個老將經歷的戰役多。趙括急於表現自己,這就為長平之戰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要我說這場仗即使沒有趙括的錯誤決策,也很難贏。因為趙軍從戰略方向上就出了錯,在當時的連橫可不是說著玩玩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