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門不帶刀
-
2 # 海闊天空愛閱讀
王翦作為秦國傑出的軍事統帥,最終得以善終。
秦始皇遇上王翦,華夏一統;王翦遇上秦始皇,安享晚年。
推斷依據:正史和野史都沒有對王翦生卒年的詳細記載,由此可以推斷,王翦將軍得以安享晚年,並沒有因為功高震主被殺。大家可以試想,像王翦這樣在秦國舉足輕重的人物,如果真是被秦始皇及其子孫殺掉,正史和野史多多少少都會有記載,然而連《史記》這樣重量級的史書都沒提起,可見王翦安享晚年的可能性極高。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有太多太多因為功高震主被殺掉的名將名臣:戰國四大名將之三的白起廉頗李牧,漢朝的韓信彭越英布,明朝開國功臣幾乎被老朱一鍋端。那麼,王翦又是憑藉什麼得以善終呢?我總結有兩方面原因。
超高的政治覺悟在秦朝統一六國的程序中,王翦及其子王賁是當之無愧的首功,除了弱小的南韓是被大秦咸陽市長佔領之外,其餘五國基本上都是由王翦父子啃下來的,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軍事傳奇。王翦的軍事才能無須贅述,但他也絕對不是個頭腦簡單的武夫,掄得開大刀,也玩得起心眼,有常人難以匹及的、超高的政治敏銳性。
狡兔死走狗烹的成語王翦雖然沒聽過,但這個道理他很懂,他的老領導白起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所以他平常行事穩重,懂得韜光養晦,懂得在帝王面前迂迴婉轉。在出徵楚國之前,他特意多次向秦始皇索要良田豪宅,就是為了讓秦始皇放心:老王我雖然拿了你60萬兵力,但我只想建功立業給子孫留點財產,我沒那心思造反,退休回家吃泡饃多好啊!很簡單的例子,折射出極其不簡單的為人處世哲學,體現了王翦將軍超高的政治覺悟。
秦始皇胸襟寬廣員工享受什麼樣的待遇,就要看遇到什麼樣的老闆,遇到秦始皇,是王翦善終的充分必要條件。我個人非常反感那些人云亦云的答案,一提起秦始皇就說暴君,用如此膚淺的詞語衡量一位帝王,本身就是膚淺無知的體現。秦始皇在統一的過程中,不屠城濫殺、不殺六國貴族,在那個鐵血的時代以代價最小的方式統一六國,這本身就是對歷史很大的貢獻。統一後,秦始皇對有功支撐大加封爵,王翦封武成侯、王賁封通武侯,並且沒有濫殺任何一位功臣,連史記這樣明顯貶低秦朝的史書都沒有記載,足以看出秦始皇確確實實有千古一帝的寬廣胸懷。
-
3 # 這些歷史要讀
王翦最後的結果相當的好,不僅功成名就,而且還得以善終!中國歷史上眾多功高蓋主的名將,鮮有獲得善終的。而王翦能夠獲得如此好的結局,除了秦始皇寬大的胸襟外,也離不開王翦出色的處世之道。
眾所周知,在秦始皇攻滅六國的統一戰爭中,王翦和王賁父子兩人的功勞最大。六國之中,除了最弱雞的南韓外,其餘的趙、魏、楚、齊、燕都是他們父子率軍攻滅的。如此功高,王翦卻能功成身退,安享晚年,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其實,這主要也是因為王翦是一個深諳進退之道的將帥。
舉個簡單的例子,秦滅楚之戰,秦始皇一開始令李信率秦軍二十萬伐楚,結果秦軍大敗。之後,秦始皇再度啟用王翦,並將六十萬秦國大軍交到他手上。
但王翦出征後不久,就突然變得貪婪起來,隔三岔五就遣人向秦始皇討賞,向秦始皇索求良田豪宅。王翦這麼做,連自己手下的部將們都看不下去了,紛紛前來問其緣由。
但其實,王翦這麼做絕非是自己貪得無厭,實際上這是十分高明的自保之舉。因為,王翦當時可是坐擁秦軍六十萬,這幾乎是秦國絕大部分的戰力了。也就是說,王翦有能力滅楚,同時也有能力自立為王,甚至倒戈反撲。
因此,王翦在前線越久,就越容易引起秦始皇的焦慮和猜疑。而如果在發楚期間,又受到奸險小人的從中挑撥,那麼就很可能導致滅楚戰爭功虧一簣,讓秦國的統一大業再度延後。
所以,王翦才會不斷向秦始皇索要錢財,藉此表明自己只看重錢財而無政治野心,進而讓秦始皇打消對自己的顧慮。
可見,王翦不僅是一位百戰百勝的名將,同時也是一位深諳處世之道的名臣。而這才是他得以善終的原因所在!
-
4 # 清心論史
民間有句俗語:“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這句話與韓信臨死前說的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是相同的道理。每當天下大亂、戰火四起、民不聊生,將軍們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他們南征北戰、奮不顧身、捨己而利國家,用個人的巨大犧牲,換來了整個世道的安寧,劫後餘生的百姓,心裡自然會惦記著將軍們的功勞。
每當改朝換代後,將軍們都會成為權勢最大的那一批人。最實際、最強大的權力,就是兵權,在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君王的權威尚未鞏固,士兵和軍官們不認天子,只認那些帶領他們南征北戰數年的將軍。將軍在軍隊中甚得擁護,在民間也有巨大聲望,在戰時他們也往往坐鎮一方,在某個地區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天子沒坐穩江山、尚未建立正統之時,那些強力的將軍們,就都變成了天子之位的潛在競爭者。
當世道太平時,將軍們有兩個選擇,一是功成身退,把自己所擁有的權勢全部交出,主動成為一個對君王沒有威脅的人,若是做了這種選擇,十有八九得以善終。二是貪戀權位,緊緊捏著自己的兵權、官位與權勢,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成為了君王的威脅,然後被動地被君王“改造成”一個沒有威脅的人,若是這樣做,十有八九不得善終。
王翦生平王翦是秦國本土人,生卒年不詳,大概發跡於秦昭襄王時期,在秦始皇親政之前,王翦在秦國是一個較為默默無聞的將領,秦滅六國之時,王翦已是一位年老發白的老將了,此時的他經驗豐富且老熟穩重,是當時秦國最出色的將領,又正好趕上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戰爭。當時的秦國已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國富兵強所向披靡,山東六國合縱瓦解各懷鬼胎,無法再結成有力的聯盟,魏國、南韓已成秦國嘴邊的肥肉,燕國弱小隻能靜觀秦國統一,齊國一病不起無力扭轉局勢,楚國退守東南方只求自保,唯有後起之秀趙國敢與秦國為敵。
一個正確的人才,遇上了一位正確的國君與一個正確的時代,站在風口上的老將王翦,憑天時地利人和,得以立下永垂後世、名留青史的戰功。
秦王政十八年,王翦帶兵伐趙,秦國略施小計,就讓趙國最後一位百戰百勝的守護神李牧在趙國的內鬥之中隕落,第二年,王翦帶領秦軍大破趙軍主力,他順勢向邯鄲進師,一舉攻克了邯鄲,將趙王及其家室全部俘虜,自此趙國滅亡。
二十年,燕國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入秦刺殺嬴政未果,嬴政大怒,派王翦帶兵伐燕。趙國殘餘勢力建立的代國,與燕國湊出聯軍抵禦秦國,他們在易水駐防。王翦帶領的秦軍在易水的西面大破聯軍,殺傷甚多,自此代國與燕國喪失了抵抗力量。一年後,王翦佔領燕國首都。
二十二年,王翦之子王賁帶兵伐魏,王賁帶兵包圍魏國首都大梁,引水灌城,魏王舉城投降,魏國滅亡。
二十五年,王賁率兵平定了燕國、代國,後又從北方奇襲齊國,齊國不戰而降。不久後,王翦平定楚國,滅百國。這一年是公元前222年,秦國統一了整個天下,六國及其餘部全部被剿滅,這一年5月,嬴政令全國設酒宴聚會,慶祝天下第一次統一。
秦滅六國,王翦及其子王賁滅其五,史書載,王氏及蒙氏是幫助秦國統一天下的兩大功臣家族,而功居首位自然是王氏。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最為艱難的,甚至是險些失敗、險些讓秦國統一大業功虧一簣的,是秦滅楚之戰。
秦王政二十一年,嬴政想讓王翦帶兵伐楚,問他派多少軍隊合適。王翦獅子大開口道:“至少要六十萬軍隊!”嬴政聽後大笑不止道:“您老了,您怯了,我派別人去吧!”之後嬴政又問李信,李信自信滿滿地答道:“20萬軍隊足矣。”於是嬴政派李信、蒙恬率二十萬大軍伐楚,王翦內心憤懣辭職回鄉養老。
二十二年,“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楚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秦軍初期作戰有利,可是李信與蒙恬會師後,楚軍開始像狼追捕獵物一樣,緊跟秦軍而不與秦軍交戰,始終與秦軍保持安全距離卻一直死死地跟著。就這樣跟了三天三夜,秦楚兩軍士兵三天三夜都沒閉眼,始終處在高壓環境之中,精神都處在崩潰的邊緣。之後楚軍抓住機會,全面進攻秦軍,秦軍大敗而歸。
戰敗的訊息傳回秦國後,嬴政怒不可遏。他親自趕去頻陽向王翦謝罪,求他出山挽回局勢。一番交談後,王翦成功獲得了六十萬大軍,行至楚國平輿,楚國聽聞大軍逼近,徵調全國男子入伍,由大將項燕率領抵禦秦軍。
王翦令人修好了一座堅固的堡壘,下令軍中曰:“不論楚軍如何挑戰,都不許與之交戰”,楚軍趕來後,只能在堡壘周邊紮營,每日都派人挑戰,靜待秦軍出壘迎戰。王翦並不理會楚軍,他自己天天喝得爛醉如泥,讓將士們每天吃喝玩樂。堡壘內的秦軍每天都過著舒坦日子,堡壘外的楚軍卻時刻都要提起神經,嚴陣等待秦軍出戰。
過了很久後,酒足飯飽、日子安逸的秦軍養好了精神,精神緊張、嚴陣以待的楚軍將士卻個個都秧了氣。或許是考慮到了後勤,或許是考慮到了將士們的身心狀態,楚軍主將判斷到:再也不能和這幫來混日子的秦軍耗下去了。於是,楚軍不得不選擇撤退。
王翦表面上不問軍事,實際上時刻都緊盯著楚軍的動態。楚軍剛一撤退,他就立刻挑選了軍中最健壯的一批將士組成先鋒,令秦軍全軍出擊追擊楚軍。疲敝的楚軍倉促應戰,結果不敵,最終全軍覆沒,主將項燕也在交戰中死去了。自此,楚國喪失了全部的抵抗力量。
王翦為人
王翦做了一輩子的將軍,其狡詐多謀鮮有人能與之相比。他跟了秦始皇幾十年,十分了解他的性格,他知道秦始皇內心多疑而不信人,即便是自己,也無法獲得他的真正信任。
嬴政最初伐楚時之所以不挑王翦,一是考慮到派出60萬大軍的確太過損耗國力。二是考慮到,60萬大軍幾乎是秦國的全部軍事力量,若將其交給王翦、將自己所有的軍隊交給王翦,他不放心。
王翦之所以告老還鄉,是因為看透了嬴政對自己的不信任。所以嬴政親自趕來頻陽謝罪時,王翦要嘴上為難他一番。後來王翦出征,嬴政親自送他數十里路,一是體現自己對此次戰事的重視,二是再次向王翦謝罪。
在霸上,出征的王翦與來送他的嬴政分別時,王翦非要嬴政先賞賜給自己一大批良田美宅才肯走。嬴政大笑道:“你放心去吧,只要能獲勝,何必操心日後的富貴呢?”王翦嘴硬道:“跟了你半輩子,連個諸侯都沒當上,當然要乘著自己還有點用的時候問你多要點好處!”
得了好處後,王翦帶著大軍走了,半道上,他又派了五批使者去向嬴政索要良田美宅,每次索要的數額都十分過分。手下勸誡道:“你這樣做太過分了!”王翦卻說:“我帶著全國的軍隊出征遠方,而皇帝的內心對我並不放心,他就是擔心我一去不回在外自立為王,我多想他索要好處,就是為了體現自己眷戀自己留在秦國的財富和地位,這樣他就不擔心我一去不回了!我在秦國的家人,也不會因為他的疑心而受難了。”
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王翦是何等地深諳人情世故,他功高蓋世卻能得以善終,正是因為他諳熟處世之道。
王翦後代的命運秦統一後,王翦如願得以封侯封君,王氏得以享受榮華富貴。可是秦朝建立後,蒙氏成為了最顯赫的軍事貴族,功勞更大的王氏反而顯得默默無聞,這或許是因為“狡詐的”王翦深諳功成身退之道,主動讓自己和家族退隱了。
後來,秦二世即位,天下大亂,王翦之孫王離此時是兵員多達30萬的長城軍團的主將。王離帶兵前往鉅鹿圍困趙國殘部,這支精銳而強悍的勁旅,最終竟被項羽的8萬疲敝之旅打敗,王離戰敗後被項羽俘虜,之後下落不詳,消失在了史書的記載之中。
當時的智士們曾預料過鉅鹿之戰的結局,人們說:“祖上兩代當將軍的人,傳到第三代還當將軍,必定要大敗,這是因為祖上的人手上沾的血太多,從王翦到王離恰好穿了三代。”
琅琊的王氏,在歷史上顯赫了千餘年,他們自認為是王翦的後代。像王翦這樣深諳處世之道、能急流勇退的人,後世能顯赫那樣長的世間,也屬正常。
-
5 # 劉一千五
秦始皇消滅六國,依靠的大將有三個姓氏,蒙氏,李氏,王氏。王氏就是王翦王賁父子。
王翦是頻陽人,算是出生於秦地的本土人士。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秦國與趙中國產生了四大名將,白起對廉頗,王翦對李牧。
一、一生戎馬倥傯,為秦始皇滅亡掉六國中的四國——趙,燕,魏,楚01,天災加人禍,王翦在弱頓的配合下,滅亡了趙國
三晉南韓已經滅亡,餘下趙國和魏國。
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餘威猶在。對於秦的統一大業,趙國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趙國發生了嚴重的大旱,出現了趙國曆史上最了殘酷的饑荒。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兵伐趙,王翦率上郡兵直下井陘。
趙國也不敢掉以輕心,舉全國之力保衛國家。趙國舊傷未愈,又被新傷。白起敗趙括屠殺四十萬趙國降卒,血淋淋的教訓使趙國青黃不接,趙悼襄王最終派大將李牧、司馬尚迎戰秦軍。李牧,後人把他與白起,廉頗,王翦並列稱為戰國四大名將。足以說明李牧的能力和軍事藝術的高超。
李牧就擊敗匈奴比王翦更有名氣和戰績,王翦在出戰趙國之前,一直沒有出頭的機會,儘管王翦志在滅趙,趙國也不是想滅就滅的。秦軍與趙將李牧相持不下,秦軍日夜攻打,在李牧的對抗之下,還是舉步維艱。秦王嬴政的參謀們又把弱頓的計策使出來。這種計策早在長平之戰時就用過,勝過百萬雄兵。簡單地歸納一下:
秦國名將碰上趙國名將,受阻,反間,撤換,然後秦軍攻擊趙軍,趙軍失敗,趙國滅亡。秦王嬴政讓王翦休息一下,讓弱頓去了趙國宮廷找朋友郭開,郭開又找到了趙王王后——《大秦賦》裡面說的就是倡後。秦國使者給夠了真金白銀,珠寶首飾。再把李牧反對趙王立倡後為王后的故事添油加醋地對倡後說了。
倡後嫁過人,生活墮落,喜歡偷人,生活不檢點惹起了家族內亂,被丈夫寫了休書,成了寡婦後又淪落為倡女。趙國悼襄王喜歡打野,一眼就喜歡上了風騷走位的妓女,留戀幾次後帶回宮中。由於倡後技壓群芳,還替趙王生了一個兒子。因此被立為王后,李牧因此激烈地反對。這些帷幕裡的事情,被秦國間諜收集起來,現在派上了用場。
王后原本就對李牧懷恨在心,又收了郭開轉送的秦國珠寶,自然要時不時找機會給趙王說李牧壞話,勸趙王早日除掉這個眼中釘。趙王雖然對李牧再不滿,但是,他還是知道李牧對趙國重要性,對王后的話不加理會。
秦軍在另一個地方攻打趙國,一口氣拿下了閼與,鄴等九城。趙悼襄王本臥病在床,聽到這個訊息就急火攻心,死了。太子趙遷順利即位,倡後也升為太后。此時趙國已經非常危險了。秦國兩路大軍壓趙
秦始皇十六年,趙國發生了大地震。在天災,外敵的雙重夾擊下,百姓惶惶不安。國家岌岌可危。倡後和郭開完全充當了趙國滅亡的催化劑,散佈李牧要賣國的謠言,製造李牧造反的計謀。
嬴政十八年,王翦和李牧進入了相持階段。此時,王翦老奸巨猾地給李牧書信一封,在表達了對李牧的欣賞外,透露出了想要和解之意。李牧也回信一封表明自己厭惡戰爭的心跡。這些書信被趙國太后得到後,她送給兒子趙遷。趙王遷以此為李牧投敵賣國的依據。立刻下了一道命令:撤去李牧、司馬尚將軍職務,由趙蔥和顏聚接替。
李牧抗命不從,卻以叛國罪被收繳兵符。趙王派特務暗中把李牧抓住了,處死。
“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
李牧死了。王翦鋪天蓋地的殺向趙國首都邯鄲,趙軍抵抗了三個月,秦軍便拿下了邯鄲,趙王遷也成了俘虜,趙國滅亡。
02、太子丹刺殺秦王付出的代價,王翦滅亡燕國
趙國滅亡,燕國也早已感受到了寒意。
燕國燕太子丹與秦王嬴政有私仇。太子丹在邯鄲時,是嬴政的朋友。嬴政回秦國當了秦王,燕國太子丹又到秦國做人質。太子丹希望嬴政照顧他 但是,已經是秦王當嬴政看不起太子丹。太子丹就逃回了燕國。他結交天下有識之士荊軻,志在報仇護國。荊軻刺秦失敗,不僅沒有解燕國燃眉之急,反而徹底激怒了秦王嬴政,秦王嬴政立刻增兵到趙國,援軍與在那裡的王翦部落合計40萬大軍。跨過易水,開始滅亡燕國。次年,取薊城,燕王喜逃至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逃至衍水,燕王喜不得不殺太子丹獻秦。燕王又苟延殘喘了五年,秦派王賁去遼東,把燕王生擒了回來。燕國也徹底滅亡了。
03、王賁水淹大梁城,其次引兵到齊國
魏國是王翦與他兒子王賁合力滅亡的。這滅魏奇功,便在這小小少年王翦之子的領導下完美收官。不久王賁引兵到了齊國,齊國投降。
04、六十萬大兵,一個也不能少
魏國被滅,眼下該集中力量對付的就是楚國。楚國是六國土地面積最大的一家,不僅陸地上作戰兇悍,而且對水戰更是赫赫有名,打起來,說不定討不到便宜。
國之將亡,必有妖怪。就在秦軍準備順江而下時,楚國內部發生了內訌,楚哀公上臺才兩個月,就被自己的弟弟負芻給殺了。負芻篡奪王位,很得民心,沒有人聽他的話。楚國上下離心脫節,在仗怎麼打?
秦王嬴政專門召集文武於咸陽宮廷議,徵求大家意見。最後的焦點集中在王翦和李信身上。
李信在滅趙滅燕的戰爭中,打出了名聲,尤其是在抓太子丹時,只帶幾千輕騎,便把燕王父子追的無處可逃,這一點很受秦王讚賞。秦王非常賞識李信年少敢幹。
秦王問李信,如果攻打楚國,將軍認為需要多少人?
李信不假思索,不超過二十萬。
秦王又問王翦老哥,王翦回,非六十萬不可。
在對比這一老一少後,秦王大笑:王將軍果然老矣,竟膽怯至此!
秦王喜歡年輕人,看來是有道理的,李信的年齡於秦王差不多。秦王肯定會栽培年輕人。
秦王由李信和蒙恬帶20萬軍隊伐楚。
王翦什麼都沒有說,捲了鋪蓋回家釣魚去了便因病辭官,告老還鄉去了。
李信碰上了楚國老將項燕,李信勢如破竹向東打過去,項燕尾追李信軍三天三夜不停腳步,楚軍放手一擊,打得秦軍大敗,李信狼狽不堪,不得不向秦王請求支援。
秦王嘆息:“寡人不聽將軍之計,果然兵敗。楚軍日益西進,將軍雖然有病,能忍心丟下寡人不管嗎?”
王翦說:臣年老糊塗了,不中用了,大王還是另擇良將吧!秦王嬴政說了很多,但見王翦還是沉默,於是問道,你有什麼要求直接說,別磨磨蹭蹭地了。
王翦說,大王一定要用臣,非要六十萬兵不可。一個都不能少。
秦王答應了。王翦率60萬大軍出咸陽,秦王政親自到灞橋餞行,王翦請求朝廷賜給他很多的良田美宅園池。
秦王政不解地問:將軍出征,還擔心貧窮幹什麼?你就是吃空餉,也夠一家三代過日子了嘛!
王翦說,在大王手下為將,有多大戰功他不予封侯。所以,在大王正信用臣時,請賜這些作為兒孫的產業。現在不撈,就沒有機會了嘛!
秦王政大笑,所有的擔心都鬆解了。
王翦出關之前還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要求賜給良田。手下的將領們都討厭起這個老頭貪得無厭。
王翦說:你們不知道,我們都大王是個什麼人,驕矜,不相信人,如今將全國的甲兵都交給我指揮,我搞腐敗是讓他相信我只求田宅美人,讓他認為我胸無大志,他一旦懷疑於我,我就倒黴了。將士們聽後,不得不感嘆老將軍的明哲保身之術了。
王翦在帶領浩浩蕩蕩的60萬大軍來到楚國邊境後,項燕率領前來迎戰,楚軍威風凜凜,士氣高漲。王翦不在不理,只命令部隊構築堅固的壘壁防守,不與楚軍交戰。
楚軍多次挑戰無效,只得向東撤退。就在這時候,王翦揮動了戰旗,秦軍一擁而上,楚軍在撤退之中潰敗。王翦一戰打敗楚軍,殺項燕於亂軍之中。楚王被俘,楚國滅亡。秦王嬴政親自給王翦以及將士們接風洗塵。
二,王翦的智慧法寶,隱退要趁早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在秦統一六國的大戰中,除了南韓外,其他六國都是在王氏父子的的領導下完成的。相比於蒙氏家族,秦王心裡更打結的是王翦,原因就是王氏功勞更大。
王翦又豈不知秦王政的心思,前輩白起沒有提前退休,被範睢陷害,秦昭王賜死白起於杜郵
的沉痛教訓,秦人誰不知道?王翦六十多歲的人,看慣春風秋月,他清醒得很,現在天下沒有大仗打了,留下來在朝廷當大官,恐怕會惹火燒身,不如離去,再多活幾年。
王翦,王賁被秦始皇善待,封武成侯,剛武侯。秦始皇時代,隨秦始皇泰山封禪,李斯立碑上刻有王翦王離的陪同封號。足見榮耀。
王翦王賁死在秦始皇之前,孫子王離繼承人王翦王賁的爵位。秦二世時期,王離代替蒙恬出入長城軍團元帥之位。鉅鹿大戰,王離失敗被項羽俘虜,結果不詳。
回覆列表
王翦,戰國時秦國的大將。一生戎馬血戰疆場。與秦昭襄王時候的白起,趙國的李牧,廉頗,共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但王翦的結果比其他三位都好,善終。
王翦,秦國名將。一生用兵謹慎。屢戰屢勝。行軍作戰,從不出奇謀奇蹟,靠的全都是堂堂正正,正面對敵。其主要功績有兩個:1.王翦與兒子王賁在滅國大戰中六國滅其三。2.滅楚後,加強和促進了華夏族對嶺南地區的控制以及民族融合。 後歸,拒絕了秦始皇的挽留,隱居故鄉,善終。
白起,秦國軍神,一生大戰七十餘場無一敗績。又被稱為人屠,斬殺六國戰兵120餘萬,古往今來,唯此一人。後,自殺。但因功勞過大,並堅守自己用兵之道。對於秦昭襄王嬴稷催促攻打趙國的命令,拒不執行。嗯,最後一紙詔書貶為老兵,用大秦鎮秦劍自殺。
李牧,趙國邊將,善用飛騎。後被趙王陰殺。主要功績有兩個:1,殺得匈奴,臨胡等少數民族不敢南下牧馬,保衛了中原地區的安全。2.長平之戰後,李牧率邊軍進入中原抵抗秦軍。但後來中了秦軍的離間計,被趙國奸臣郭開陷害謀反,被趙王遷用計擒殺。
廉頗,趙國名將。善守。憂鬱而死。如能與李牧聯手,將珠聯璧合。但是廉頗無君子氣度,曾嫉藺相如,但最後能翻然悔過,留下了將相和的傳說。後來違背趙王軍令,帶兵攻樂乘,未果。叛逃至楚國。後來趙王想再次啟用廉頗,但廉頗因得罪奸臣郭開,被誣陷為廉頗老矣,傾刻三遺矢。趙王終不復用。最終在楚國鬱郁不得志,憂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