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從來沒有一個問題讓我如此難受!

    因為只找到了一半線索,反而讓我癢到不要不要的!還不如找不到線索,因為找不到可以不答。

    母告兒:"飢不得汝食,寒不得汝衣,汝身榮盛吾何為?"

    兒告母:"寒不見母寒,暑不見母暑,死若有知應得睹。"

    齊使還,周兵起。天遣來,來送死,洛陽不死長安死。

    殿前一殺數十人,母身在否無兒存,丁寧莫遣齊師聞。

    應當就是這一首詩吧?

    此詩明顯是樂府風格。在後世人的詩詞創作中,樂府風格應當是最難寫的體裁之一,因為不能寫得華麗,要質樸,簡潔,同時不能失了深度。正所謂“質而不俚,腴而不豔”,而且還要有“詩言志”的寓意在裡面。所以,能寫並改寫樂府風格的人都是大伽!

    在李東陽寫這些樂府詩歌的自序中明確說明了他的創作初衷,也就是題主所說的想法。他認為後世人所模仿的樂府詩歌風格重複(重襲故常),或者和初衷相差太遠(無複本義),而且“支離散漫”、“莫知適歸”。他讀史書的時候找了一些“忠臣義士,幽人貞婦”的事蹟進行創作。按他所言,就是“觸之目而感之乎心”,把喜歡、驚訝,憂傷、恐懼、憤怒、甚至無聊等情感寫出來。

    這些詩的標題有的是有人命題,有的是事件,按李東陽所說,每一人或每一事單獨成篇,有長有短,有快有慢,完全根據心情而寫。他對這些詩歌的創作要求是“內取達意,外求合律”。同時也說出了這些詩歌的不足,太剛,太簡,太樂,太哀等。

    讓小可萬分糾結的是這首詩寫的是誰?

    由此這一首詩是組詩裡的一首,在這首詩的前面是《涼風臺》說的是北齊大將斛律明月,後面一首是《晉州急》,說的好像是蘭陵王高長恭。因此,這首詩裡的人或事應當是西魏、北齊、梁、陳四個朝代中的某人或某事。

    前兩段文字毫無線索,關鍵是第三段有一個“齊使還,周兵起。(齊國的使者回去了,周朝的兵馬殺過來了。)……洛陽不死長安死。”從本句來看,應當是說南北朝的北齊和北周和北魏,所以後一句有洛陽,有長安。

    但是第四段最後一句還有“丁寧莫遣齊師聞”,大意就是不要讓齊國軍隊知道,那麼用排除法,就意味著不是北齊,就是北魏。

    這首詩寫的是南北朝時期,北齊或北魏的某個人或某件事。

    小可歷史水平很LOW,只能判斷到這裡,希望有精通曆史的人能補全一下。

    儘管作者的想法我回答出來了,但是此詩所描寫的事件人物卻吊足了胃口,當然,也有可能我關於北齊或北魏的判斷是錯的。

    頂樓下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常姓男孩姓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