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起腳尖,就更靠近Sunny。——題記 踮起腳尖,聽晨風撫過鬆林,颯颯作響,那是林海的呼吸;踮起腳尖,感受初陽掠過草地,拾起珠璣,那是天外的暖意;踮起腳尖,看蝶翅輕拍花朵,曼舞飛揚,那是生命的活力。踮起腳尖的人生異樣精彩! 踮起腳尖,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看:美麗的大自然,柳絮搖曳,燕子北歸,豔陽高照,蟬鳴蟲唱,麥浪吐金,丹桂飄香,雪花紛飛,寒梅傲雪。在這獨具韻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關在屋子裡,開啟窗子,看看屋外,推開門,來到田野,踮起腳尖,伸開雙手,閉上眼睛,傾聽風聲,觸控空氣,一切都是那麼地清新自然,讓人神清氣爽。 踮起腳尖,譜寫人間的真愛。 瞧:那小女孩子,正踮起腳尖,手裡拿著十元錢,正往募捐箱裡塞,臉上的表情是多麼的神聖;那瘦弱的男孩,把腳踮得老高,“媽媽我比你還高,我能提這個!”把袋子死死地提在手裡;高高瘦瘦的男生背後,母親不停地踮起腳尖,為兒子翻正衣領! 踮起腳尖,成就完美的人生。 聽:“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踮起“研究”腳尖,向開普勒學習,發明萬有引力定律;“對滲透著血汗的成果從不視為己有,一有突破便立即告知同行,讓大家共享成果。他一次次用個人成就墊高了全國同行的起跳點,迅速造成千軍萬馬高起點上協同攻關的局面。” 袁隆平踮起“道德”腳尖,舍一己之名利,促全域性之偉業,讓水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稻穀像花生米那樣大,使雜交水稻產量再上新臺階。 踮起腳尖,就更靠近Sunny。 許下第一千零一個願望,有一天幸福會聽我們的話。現在的我們,“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我們就是青春,青春就是我們的籌碼。在青春的競技場上,我們踮起腳尖努力耕耘,盡情揮灑汗水,期待能夠豐收,即使我們手裡捧著乾癟的稻子,我們也不在乎,“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然而踮起腳尖就可以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一個追求者來說,僅僅是“踮起腳尖”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即使我們踮起腳尖也還有我們夠不著的果實,即使我們踮起腳尖也還有我們看不到的風景。早在兩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勸學》篇中就深有體會地說“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由此看來,踮起腳尖雖然能讓我們看得遠,但終不如站在高處看得更遠,“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於站得“高”才看得遠,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夠遠照千秋萬代。因此,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有時恐怕不僅是一次踮起腳尖就可以了的,需要不辭勞苦,甚至不妨嘗試辛苦登高,或許更為有用。 美好的景色要求我們踮起腳尖。 人間的真愛驅使我們踮起腳尖。 完美的人生離不開我們踮起腳尖。 綠葉 情意 當爺爺開始品沖泡了四遍的陳年龍井,來弔喪的賓客也已漸漸散盡。媽媽緊緊地牽著我的手,與這一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作別。我微微地苦笑,原來並沒有永遠的故鄉,我們永遠都是過客。 處理完奶奶的喪事,爺爺也不再堅守這一方留下了無數記憶的土地,順從地跟隨著我們來到城裡。然而,走在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上,我無數次看見了爺爺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戀與無以言表的無奈,最終都化為一滴渾濁的淚水,慢慢地倒流進心底。 別了,我聽見這兩個字。 在城裡的爺爺,依舊每日早起。這在習慣了夜生活而對早晨Sunny不屑一顧的城市,多少顯得有一些另類。然而,爺爺並不在乎那些異樣的目光,依舊每日穿著洗得發白的藍色舊工作服,穿梭在社群的各個角落。他在樓前被廢棄的土地開墾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種奇奇怪怪的種子,每日伺弄,神情嚴肅地彷彿在完成一項神聖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爺爺的孤獨。因為我也有著這樣孤獨。我懷念故鄉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轉的鶯啼,那木製樓梯悽婉的呻吟,那透過碧綠的竹林灑落的細細碎碎的Sunny,那讓人無法忘懷的帶著淡淡清香的泥土氣息。 在這一片鋼筋混凝土中,我已無法找到那樣淳樸與純粹的笑臉,我看見爺爺每次想要揮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過中無奈的放下,我總有一種想哭的衝動。 當年的爺爺是一片意氣風發的綠葉,他可以暫時離開他的根,去遠方飄蕩,尋找屬於他的風景,然而如今,這一片綠葉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與故鄉永遠地廝守在一起。 那是爺爺的八十大壽,親戚朋友們藉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轉,卻尋不見爺爺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會大廳,我看見爺爺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過去,握住了爺爺的手。爺爺動動嘴唇,說: “我想回家。”彷彿是一個尋求家的庇護孩童。 “好,我們一起回家。” 我從爺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是一片綠葉,不管飄到多遠,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這是每一片綠葉無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麼,就讓我們帶著對根的情意打拼,然後在日落之前,牽著手,回家。 傳承與創新 “板橋體”看似單個字形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羨慕鄭板橋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風格來出名,那麼他必定會走入一條死衚衕。因為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說“不可無一”,是肯定了“板橋體”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不朽的藝術地位;說“不可有二”,則揭示了藝術創作中的真理。正如賈平凹在信中對小妹所說:“對於大師,你只能學習,不能效仿。 ” “板橋體”與“揚州八怪”的其他藝術風格的誕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在那個壓制人才發展、摧殘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揚州八怪”用一種不合乎世俗審美標準的藝術風格,表達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對於權貴的蔑視和抗爭。可以說,“板橋體”的“非隸非楷,非古非今”是掙脫束縛,思想和心靈獲得自由的象徵,這也便是鄭板橋作品的韻味所在。後人如果模仿“板橋體”,只能有其形而無其神。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可有二”。然而,許多人並不信奉這個原則。當文學與時尚產生了關聯,似乎文學創作也能產業化發展,作家也能按一個模子批次生產了。書店裡,佔據“暢銷書架”的一會兒是懸疑小說,一會兒又是通俗哲理。花樣總在翻新,卻大都千篇一律。那些書雖暢銷一時,不久卻被遺忘在角落,蒙上塵垢,掛上蛛網。馬克思說過:“所有的價值最終都只剩下時間。時間會濾去所有跟風的作品,最終只留下一部或幾部體現時代精神,關注人類和人生的作品。 ” 這麼說,我們是否就不要學習他人的作品了呢?當然不是。那些膚淺的跟風之作,正是因為對文化藝術傳承、研究不夠,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落於俗套。因此,傳承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創新則為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不僅藝術創作如此,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許多方面,都要傳承與創新並重。改革開放後,中國與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頻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嚐到了甜頭。但是現在,中國的創新實力卻比較薄弱。前幾日的《文匯報》上說,上海的服務業管理照搬製造業管理模式,阻礙了服務業起舞。在此,製造業管理模式也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吧。有變通與創新,才有突破。 不論從事什麼行業,我們都要廣泛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並充分認識自身特點,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勇於創新。傳承與創新並重,是科技和文藝等發展的根源。 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 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廣州起義暴發。起義之軍百二十人持槍械攻入廣州督府衙門,兩廣總督張鳴歧聞風而逃。然義軍終因寡不敵眾,數百清軍圍之,起義軍多戰死。旋革命黨人潘達微見而憐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於白雲山麓之黃花崗。九十七年之後,時值臘月,會天大雪,餘滯於廣州,遂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於其門,百感並至,賦詩一首,詩曰: 赤焰難明赤縣天,百年群魔舞翩躚。國土已破何人見,金甌早缺有誰憐? 皇祚不復天威去,天朝迷夢化為煙。五口通商香港失,斷鴻聲中夷艦現。 圓明園中盡烈火,太和殿裡無君顏。水師已覆鉅艦沉,黃海之水腥且鹹。 春帆樓上條約訂,馬關之約逆臣籤。大沽臺上炮聲隆,將士陳屍國門前。 新鬼啾啾舊鬼哭,京窪難日見炊煙。宣戰詔書何處尋?言說帝后西秋獮。 辛丑條約庚子恨,落日秋風哭寶劍。六十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空向長河咒逝川,不盡國愁在斯年。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民窮國敝割土地,償銀賠款年復年。可憐越女夜夜哭,半國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義士,興中會中復青天。烈火已燃錘與鐮,今將炮火滅清廷。 槍聲驚破五羊城,英雄無懼揮寶劍。提攜玉泉為國死,何得英名在人間。 悲歌一曲從天落,壯士不再歌易水。曉見江山有炊煙,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幾何,荒草斜陽土坯間。白雲片片魂悠悠,黃花遍野使人愁。 義軍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載史書。黃花崗上土一抔,埋沒荒煙蔓草間。 起事何知一死難,的盧青驄勞鞍韉。青天白日滿地紅,鑲開碑上覆墓間。 行人往往悲舊事,含憤長憶孫逸仙。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換得假共和。 CROWN已覆君前落,不見人間少帝制。百越之人總不忘,秋風秋雨溼黃花。 愁看長江東逝去,卻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憤鉤沉,但看祖國煥新顏。 滄桑浮沉憶浮生,吾輩發奮應向前。歲月如潮歌似夢,百年彈指一揮間。 紅塵夢裡憶壯舉,烈士陵前有愧顏。吾儕不曾歷戰火,無復見此漫硝煙。 和平歲月憶往事,史海滄茫不親見。今春南嶺雪滿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橫飛四塞驚,草木含情風雲悲。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換新天。 英雄何只黃花崗,無數忠魂紅旗間。百兆國子懷先輩,萬里江山動後人。 召公甘為社稷死,感君總能多奉獻。至今天下傳英名,不使君沒蔓草間。 今之河山多錦繡,不復沉淪如從前。工廠遍地多鐵馬,資訊時代在眼前。 民眾康樂少悲苦,難以再見愁容顏。吾今立於陵門口,思緒紛飛感萬千。 聊謅一詩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見。 後記:今日之生活,皆先輩流血而成,今中國多烈士之陵,何止黃花崗耶?然吾平生只至黃花崗,愧矣。今年之秋,料黃花崗之黃花,應於秋風之中透香中華乎?( 一蓑菸草任江平 時間的流逝,淡滌舊跡,僅留下微漠的平淡與悲哀。濮水之邊,你翩然而去,僅留下楚使的瞠目與嘆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愛亦苦亦甜的刺激,誰人如你——— 莊子,淡泊一切,與道合而為一,只偏執著那淡淡的清白。 當一種美,美得讓人無所適從,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當一種平淡,淡得讓人無從品味,也只好嘆之惜之,贊之賞之。你甘於淡泊,樂於平淡,自得於平淡,只願在夢中化蝶而逍遙,只願隨那盤旋而上的鵬者浮游於天地,不願累於國事,不願牽絆於塵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飴的淡淡而香的礦泉之水,給人以絕境逢生,給人以平靜致遠,給人以超脫外物,我想要觸及你的衣襟,卻在指尖碰觸了清而澈,涼而柔的泉水,原是這般滋味。 無奈我擺脫不了那甜的誘惑,忘卻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無路可走之時,望見你那平靜如水的雙眸,澄澈至極,悠悠遠遠,望斷天涯路。 我以為你是孤獨的,你卻告訴我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惠子的離去並未換來你的嗥啕此類,原來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紅塵。何以讚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詞窮。 念往昔,繁華競逐。你依舊逍遙遊於世外,參透大自然的無窮。世界不過是你的主觀產物,甚至你瞭解了河魚之樂,蝶舞之愉,螳螂之負,搖曳而去,穿梭於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權勢之爭,誰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氳之間,明月可掇,你在清風夜唳之中獨自守望那明月,以至於在人們高枕無憂之時那皓白之月不會迷失——— 只因你這顆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瘋癲,你淡漠的眼神卻攝人無語,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卻早已悠然飄遠。 對你唯有驚鴻一瞥,卻窺見了一種平淡致遠的處世態度,淡罷,淡罷,絕不為萬物所主宰,我獨逍遙於濯濁之外,蟬蛻去拖累,只願抱明月而長終。江邊一蓑菸草,一片縞素。 教我如何追尋你的步伐,那美至於無所適從的精髓;教我如何觸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態度。 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執的追逐,泉邊那飄揚的一片縞素,是為你而起的飄渺之歌。邢雅潔 我於咖啡中看見 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 ——題記 獨自坐在空蕩蕩的天際下,於滾燙的開水中我聞得一陣卡布其諾的香氣。我愛極了咖啡,這又苦又甜滋味的品嚐,恍若一段長遠的人生旅途。 故人對我說,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話語在我輕輕的攪拌中傳入耳中。 自出生以來,猶如這一壺白開水,單純無味。漸漸地,沖泡於這咖啡色的粉末中變得有滋有味,在慢慢地品嚐中,我們學習生活。而一路走到今天,我們都不容易。 務實的生活,在於一個有價值的人生,要有像咖啡般細細碾碎的每一個顆粒般的經歷,在涅磐中灼燒溶解,偶爾細細品嚐,然後冷暖自知。 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都有比我們意想中偉大得多或者悲哀得多的事情發生。自汶川大地震以來,我的心一直沉浸在低谷,生與死,不過是一瞬間的事,這樣的苦痛,有如凹凸有致的碑銘鐫刻在生命線上,讓你抿著嘴,皺起眉頭,這樣苦味的咖啡,惟有自知。 史鐵生說:“孩子,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哭泣與劫後餘生的慶幸,交雜著,融於這咖啡中。你看,生命對我們是吝嗇的,總是讓我們失望;生命卻又是慷慨的,總在我們失望後給予我們拯救。 我想,因了這生命的慷慨,我們必須尊嚴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們的存在。 我凝視這白瓷杯中的咖啡,又想起這位終生在愛與死之間作繭自縛的天才——維吉妮亞·伍爾芙。她的靈魂有著深刻的思想與錯亂。我恍如看見在春光明媚的蘇格蘭鄉下,矢車菊香氣的Sunny鋪滿整個房屋,鵝毛筆與厚質紙張在摩擦,桌旁的咖啡輕嫋地散發熱氣,她正寫著《奧蘭多》。 我的嘴角輕輕揚起,這個天才一生傳奇,終在疾病中死去。在她品完咖啡的苦與甜之後,剩下的也不過是一隻空杯子,這一生,死後也帶不走任何東西。 在這片狹小的天地,我經歷的,不過是尋常的人生;看見的,不過是平凡的世界。其實生活沒有那麼多的故事上演,只是有愛,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意義所在。這咖啡的苦與甜是綜合的味道,咽一口,自己體會。 天空中不知什麼時候飛起了風箏,寂寞的鳥兒圍著它盤旋,我伸出手遮擋夕陽刺入眼睛的光線,仿若明暗相間的幻象,想起這一路跌跌撞撞,忍不住眼淚灼熱地流淌下來。仰頭喝下最後一口咖啡,生活的餘香留於齒間。 伍爾芙微笑著說:“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 守住心靈的寂寞 讀過魯迅的一篇小說,小說名不記得了,只記得主人翁是個叫魏連殳的人。一開始他堅守著自己心靈深處那種美麗的寂寞,一心要做個有思想不隨俗的讀書人。後來他抵擋不住世俗的包圍侵襲,承受不住被常人視為古怪異樣異類的感覺。日漸改變思想放棄自己的孤獨和寂寞,並拚命鑽營拍馬當上了師長的顧問。從此有了新的賓客新的饋贈新的頌揚與新的應酬。但就在這樣一片又一片的熱鬧圖騰中,他還是掩飾不住內心的失落,最終還是在寂寞中抑鬱死去。魯迅說他是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淡中夾雜著憤怒與悲哀。 現實生活中,這種受傷的狼比比皆是。回頭看看,身邊總有一些人,他們經不住誘惑,耐不住寂寞。原是滿腹經綸的讀書人,德才兼備,本可以事業有成,學術專攻,但卻鄙薄自己的理想事業和追求,放棄信念初衷。一位優秀作家,卻要去商海弄潮,一名特級教師,卻拚命改行當官從政。大千世界,人潮湧動。象當上了師長顧問的魏連殳,總天看似忙忙碌碌,或談天說地,或歌舞昇平,模仿著相同的腔調,重複著相同的應酬。即使有一天真的身介某一局長、某級領導之位,人前看似衣冠楚楚,其實歸來還是身心疲憊。畢竟,那些虛偽的表演,靈魂的扭曲,生命的荒廢能包裹內心真實的寂寞多久? “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細讀古人的詩句,不禁感嘆先賢們細雨閒花般的寂寞,更加嘆息那種恬淡無聲無息的做人處世精神。君不見古往今來,有多少聖賢就有多少種美麗的寂寞。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種遊子思鄉盼歸團聚的寂寞。 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小園香徑獨徘徊”是一種逝者如斯閒愁幾許的寂寞。 屈原被放逐,徘徊江邊,感到舉世皆濁,唯我獨清,是一種深刻醒世不屈不撓的寂寞。 陳子昂登幽州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是一種無人理解懷才不遇的寂寞。 李白“自古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是一種自我排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寂寞。 辛棄疾“把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是一種憤世嫉俗覓求知音的寂寞。 這些寂寞的讀書人,留下了多少曠世名篇;這些讀書人的寂寞,又影響了多少後人又產生了多少共鳴。這種寂寞,有時雖然是表面的短暫的,但卻滋潤豐富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深刻的思想。 契訶夫曾說“孤獨是智慧之母”。他把細雨閒花般的獨自居住、寂寞沉思,作為自己產生智慧靈感和思想火花的源泉動力。 培根則說“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排遣”。看不見,聽無聲。讀書人不寂寞,讀書不會使人寂寞。 很多時候,看到別人春風得意,看到外面燈紅酒綠,我也感到一種幽居襲來的寂寞。但我深深理解這種寂寞的美麗,精心呵護著自己心靈深處的這一絲美麗。然後,按照哲人的指點,我便努力尋找獨處寂寞的機會,去讀書,去思考,去寫作,去抗爭,去和古人交流,去和思想家對話,以取得對人生對世事更深一層的理解。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時間,它的力量是無形的。它能使一切發生的事情變成過去,漸行漸遠,淡出我們的視線。而我們的記憶,卻不願意向時間示弱。人們對於不願忘記的事情,不斷地給以“重新整理”,力圖使之不會被時間風化。 據說,上了年紀的人的記憶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對剛發生的事情往往是轉眼就忘,而對發生在遙遠過去的事情卻是記憶猶新。我的八十五歲的老奶奶活著的時候就是這樣。剛吃過午飯,她就又嚷著說:“怎麼還不做飯啊”。而對於大半個世紀以前,為了長大了能嫁人,撕心裂膚被裹腳的情景,她還能說的很具體。——看來,她老人家的記憶還真的沒有被時間風化。 媒體報道的一個省的交通廳的貪官的記憶也是類似。他在反面典型報告會上現身說法,他對多年以前組織的教育培養沒有忘記,對黨的恩德和期望也沒有忘記,只是對他的幾個前任在幾年前是為什麼栽跟頭下馬的,好象是有點淡忘了,不然,他怎麼會“前赴後繼”了呢? 一個人的記憶通常是如此,忘不了的事情到死也忘不了。而一個國家的記憶,在時間老人的面前,表現得卻不盡相同。 德華人的記憶沒有被時間風化。他們對納粹在六十多年前給世界人民特別是對猶太人所造成的傷害沒有淡忘,更不迴避,而是時刻在反省。德國總理在世人面前屈膝下跪,得到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原諒和寬恕。德華人重新塑造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形象,以嶄新的面貌昂首於世界民族之林。 而日本的一些人的記憶似乎是容易被時間風化。他們對軍國主義在二戰期間給世界人民特別是華人民造成的傷害,老是躲躲閃閃,含糊其詞。南京大屠殺死了那麼多的華人好象與他們無關;靖國神社裡供奉的甲級戰犯好象是些愛國英雄。就本著這樣的態度,還想申請加入聯合國安理會,世界人民能答應嗎?世界人民特別是深受軍國主義迫害的國家的人民的記憶是不會被時間風化的。他們受的傷痊癒了,但是傷疤還在,他們時刻警惕軍國主義的陰影,決不允許它們再從墳墓裡爬出來。 華人的記憶如何呢?有不少事情他們記得很深刻,有不少可以淡忘的事情他們仍然掛在口頭上,有不少不該忘卻的事情,儘管時間不怎麼久遠,卻似乎是被風化殆盡了。華人的記憶有點象我的老奶奶。但是,她老人家的記性雖然不強,卻不會迴避什麼。 中國悠久的文化,幾千年的文明人民沒有忘記,人民也沒有忘記甲午風雲和香港迴歸。但是,為封建帝王服務的儒家思想,人們到現在還津津樂道,仍然求助於古代的《論語》來淨化人們的心靈,人心似乎是越古越好。帝王將相,封建餘孽充斥在電視節目裡,好象在暗示人們,不僅是社會主義好,封建皇帝也很好啊!五四運動打開了中國的天窗,迎來了民主和科學。而人們對科學這個寶石鑲嵌的盒子愛不釋手,卻把民主這顆珠子丟在了腦後。青年人也還知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但是,給他們說起六零年那時候沒有吃的,他們的回答是:“怎麼不去買個雞腿吃呢?”。給他們說起文革時期的荒唐事,他們認為是在講笑話,“可能不會是真的吧?”。 別人打了我們一拳,我們刻骨銘心。自己傷了自己一刀,無論如何也不該淡忘吧。是我們的記憶力不夠呢,還是時間的力量太強呢?難道是我們的記憶有偏好?誰能夠給我們答案呢?還是請教一下孔夫子吧。他可是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教導我們說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裡的習,有實習和複習兩個意思。首先,要把應該記住的東西擺出來。要想不忘記,不被時間風化,就應當不斷給以複習重新整理。這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啊! 人們的記憶就是這樣,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記住。但是,應當記住的事情一定不會忘記。記憶是屬於全人類的。一個人忘記了,大家不會忘記。一群人忘記了,國家不會忘記。一個國家忘記了,世界人民不會忘記。——“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熟悉 生活如美人的臉,總是半遮半掩。沒有人生來就對生活熟悉。我們在生活的小路上對事物總是由不熟悉繼而變為熟悉。人們常說,熟能生巧,我們就應該只掌握熟悉的,放棄一切新的事物而止步不前? 答案是否定的,美好的生活應該是新鮮的,熟悉的事物只會讓生活變得單調乏味。因此,讓我們果斷地放下熟悉的事,去挑戰新的事物,去迎接新的自己。 以前的生活對於伊辛巴耶娃來說,可能再熟悉不過了。從小,這位俄羅斯女孩一心為了金牌,為了這夢想堅持不懈地去練體操,就在自己技藝很好的時候,一個殘酷的現實等待著她接受——身高已不適合體操鍛鍊了。可她不放棄,從此改為撐杆跳運動員。時間一天天過去,原本對她很模擬聲(編者注:陌生)的專案如今已是她的驕傲,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整理世界記錄,讓整個世界為之震撼!是她,是她放下熟悉的生活,挑戰自己,終於取得成功。 又如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在他之前,美國總統一向都是白色人種的領地,黑人總統別說沒有,就是想也不敢想。這對於世人也許是再熟悉不過的事情了吧。可是,這位年輕的黑人小夥子偏偏不會就此罷休。憑藉自己的努力,終於從著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位,為將來競選總統做了準備。生活總是愛喜歡挑戰的人,他終於如願,成為美國曆史上目前唯一的一位黑人總統,為了打破這“熟悉”的社會現狀,他終於成功了。 又如在早年時的孔子,一心從政,可是他卻處處碰壁,終於沒有成功。於是,孔子毅然地放棄從政的初衷,開始整理和收集古時名作佳篇,自己從中吸取知識。皇天不負有心人,因為孔子毅然放棄自己熟悉的從政之路,挑選了適合自己的文學大道。終於,孔子成為了一代宗師,成為了古今聞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給中國乃至世界不小的影響。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對生活熟悉。漸漸地,我們所熟悉的事物越來越多。此時,不妨放下熟悉的事情,去挑戰新的事物,讓自己的人生不在熟悉而無味中度過,而描繪出自己不一樣的多彩人生! 這個網站對你可能有用,我找的這些都在這裡面 http://edu.people.com.cn/GB/8216/28339/
踮起腳尖,就更靠近Sunny。——題記 踮起腳尖,聽晨風撫過鬆林,颯颯作響,那是林海的呼吸;踮起腳尖,感受初陽掠過草地,拾起珠璣,那是天外的暖意;踮起腳尖,看蝶翅輕拍花朵,曼舞飛揚,那是生命的活力。踮起腳尖的人生異樣精彩! 踮起腳尖,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看:美麗的大自然,柳絮搖曳,燕子北歸,豔陽高照,蟬鳴蟲唱,麥浪吐金,丹桂飄香,雪花紛飛,寒梅傲雪。在這獨具韻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關在屋子裡,開啟窗子,看看屋外,推開門,來到田野,踮起腳尖,伸開雙手,閉上眼睛,傾聽風聲,觸控空氣,一切都是那麼地清新自然,讓人神清氣爽。 踮起腳尖,譜寫人間的真愛。 瞧:那小女孩子,正踮起腳尖,手裡拿著十元錢,正往募捐箱裡塞,臉上的表情是多麼的神聖;那瘦弱的男孩,把腳踮得老高,“媽媽我比你還高,我能提這個!”把袋子死死地提在手裡;高高瘦瘦的男生背後,母親不停地踮起腳尖,為兒子翻正衣領! 踮起腳尖,成就完美的人生。 聽:“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踮起“研究”腳尖,向開普勒學習,發明萬有引力定律;“對滲透著血汗的成果從不視為己有,一有突破便立即告知同行,讓大家共享成果。他一次次用個人成就墊高了全國同行的起跳點,迅速造成千軍萬馬高起點上協同攻關的局面。” 袁隆平踮起“道德”腳尖,舍一己之名利,促全域性之偉業,讓水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稻穀像花生米那樣大,使雜交水稻產量再上新臺階。 踮起腳尖,就更靠近Sunny。 許下第一千零一個願望,有一天幸福會聽我們的話。現在的我們,“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我們就是青春,青春就是我們的籌碼。在青春的競技場上,我們踮起腳尖努力耕耘,盡情揮灑汗水,期待能夠豐收,即使我們手裡捧著乾癟的稻子,我們也不在乎,“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然而踮起腳尖就可以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一個追求者來說,僅僅是“踮起腳尖”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即使我們踮起腳尖也還有我們夠不著的果實,即使我們踮起腳尖也還有我們看不到的風景。早在兩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勸學》篇中就深有體會地說“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由此看來,踮起腳尖雖然能讓我們看得遠,但終不如站在高處看得更遠,“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於站得“高”才看得遠,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夠遠照千秋萬代。因此,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有時恐怕不僅是一次踮起腳尖就可以了的,需要不辭勞苦,甚至不妨嘗試辛苦登高,或許更為有用。 美好的景色要求我們踮起腳尖。 人間的真愛驅使我們踮起腳尖。 完美的人生離不開我們踮起腳尖。 綠葉 情意 當爺爺開始品沖泡了四遍的陳年龍井,來弔喪的賓客也已漸漸散盡。媽媽緊緊地牽著我的手,與這一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作別。我微微地苦笑,原來並沒有永遠的故鄉,我們永遠都是過客。 處理完奶奶的喪事,爺爺也不再堅守這一方留下了無數記憶的土地,順從地跟隨著我們來到城裡。然而,走在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上,我無數次看見了爺爺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戀與無以言表的無奈,最終都化為一滴渾濁的淚水,慢慢地倒流進心底。 別了,我聽見這兩個字。 在城裡的爺爺,依舊每日早起。這在習慣了夜生活而對早晨Sunny不屑一顧的城市,多少顯得有一些另類。然而,爺爺並不在乎那些異樣的目光,依舊每日穿著洗得發白的藍色舊工作服,穿梭在社群的各個角落。他在樓前被廢棄的土地開墾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種奇奇怪怪的種子,每日伺弄,神情嚴肅地彷彿在完成一項神聖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爺爺的孤獨。因為我也有著這樣孤獨。我懷念故鄉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轉的鶯啼,那木製樓梯悽婉的呻吟,那透過碧綠的竹林灑落的細細碎碎的Sunny,那讓人無法忘懷的帶著淡淡清香的泥土氣息。 在這一片鋼筋混凝土中,我已無法找到那樣淳樸與純粹的笑臉,我看見爺爺每次想要揮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過中無奈的放下,我總有一種想哭的衝動。 當年的爺爺是一片意氣風發的綠葉,他可以暫時離開他的根,去遠方飄蕩,尋找屬於他的風景,然而如今,這一片綠葉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與故鄉永遠地廝守在一起。 那是爺爺的八十大壽,親戚朋友們藉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轉,卻尋不見爺爺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會大廳,我看見爺爺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過去,握住了爺爺的手。爺爺動動嘴唇,說: “我想回家。”彷彿是一個尋求家的庇護孩童。 “好,我們一起回家。” 我從爺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是一片綠葉,不管飄到多遠,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這是每一片綠葉無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麼,就讓我們帶著對根的情意打拼,然後在日落之前,牽著手,回家。 傳承與創新 “板橋體”看似單個字形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羨慕鄭板橋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風格來出名,那麼他必定會走入一條死衚衕。因為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說“不可無一”,是肯定了“板橋體”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不朽的藝術地位;說“不可有二”,則揭示了藝術創作中的真理。正如賈平凹在信中對小妹所說:“對於大師,你只能學習,不能效仿。 ” “板橋體”與“揚州八怪”的其他藝術風格的誕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在那個壓制人才發展、摧殘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揚州八怪”用一種不合乎世俗審美標準的藝術風格,表達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對於權貴的蔑視和抗爭。可以說,“板橋體”的“非隸非楷,非古非今”是掙脫束縛,思想和心靈獲得自由的象徵,這也便是鄭板橋作品的韻味所在。後人如果模仿“板橋體”,只能有其形而無其神。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可有二”。然而,許多人並不信奉這個原則。當文學與時尚產生了關聯,似乎文學創作也能產業化發展,作家也能按一個模子批次生產了。書店裡,佔據“暢銷書架”的一會兒是懸疑小說,一會兒又是通俗哲理。花樣總在翻新,卻大都千篇一律。那些書雖暢銷一時,不久卻被遺忘在角落,蒙上塵垢,掛上蛛網。馬克思說過:“所有的價值最終都只剩下時間。時間會濾去所有跟風的作品,最終只留下一部或幾部體現時代精神,關注人類和人生的作品。 ” 這麼說,我們是否就不要學習他人的作品了呢?當然不是。那些膚淺的跟風之作,正是因為對文化藝術傳承、研究不夠,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落於俗套。因此,傳承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創新則為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不僅藝術創作如此,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許多方面,都要傳承與創新並重。改革開放後,中國與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頻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嚐到了甜頭。但是現在,中國的創新實力卻比較薄弱。前幾日的《文匯報》上說,上海的服務業管理照搬製造業管理模式,阻礙了服務業起舞。在此,製造業管理模式也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吧。有變通與創新,才有突破。 不論從事什麼行業,我們都要廣泛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並充分認識自身特點,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勇於創新。傳承與創新並重,是科技和文藝等發展的根源。 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 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廣州起義暴發。起義之軍百二十人持槍械攻入廣州督府衙門,兩廣總督張鳴歧聞風而逃。然義軍終因寡不敵眾,數百清軍圍之,起義軍多戰死。旋革命黨人潘達微見而憐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於白雲山麓之黃花崗。九十七年之後,時值臘月,會天大雪,餘滯於廣州,遂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於其門,百感並至,賦詩一首,詩曰: 赤焰難明赤縣天,百年群魔舞翩躚。國土已破何人見,金甌早缺有誰憐? 皇祚不復天威去,天朝迷夢化為煙。五口通商香港失,斷鴻聲中夷艦現。 圓明園中盡烈火,太和殿裡無君顏。水師已覆鉅艦沉,黃海之水腥且鹹。 春帆樓上條約訂,馬關之約逆臣籤。大沽臺上炮聲隆,將士陳屍國門前。 新鬼啾啾舊鬼哭,京窪難日見炊煙。宣戰詔書何處尋?言說帝后西秋獮。 辛丑條約庚子恨,落日秋風哭寶劍。六十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空向長河咒逝川,不盡國愁在斯年。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民窮國敝割土地,償銀賠款年復年。可憐越女夜夜哭,半國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義士,興中會中復青天。烈火已燃錘與鐮,今將炮火滅清廷。 槍聲驚破五羊城,英雄無懼揮寶劍。提攜玉泉為國死,何得英名在人間。 悲歌一曲從天落,壯士不再歌易水。曉見江山有炊煙,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幾何,荒草斜陽土坯間。白雲片片魂悠悠,黃花遍野使人愁。 義軍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載史書。黃花崗上土一抔,埋沒荒煙蔓草間。 起事何知一死難,的盧青驄勞鞍韉。青天白日滿地紅,鑲開碑上覆墓間。 行人往往悲舊事,含憤長憶孫逸仙。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換得假共和。 CROWN已覆君前落,不見人間少帝制。百越之人總不忘,秋風秋雨溼黃花。 愁看長江東逝去,卻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憤鉤沉,但看祖國煥新顏。 滄桑浮沉憶浮生,吾輩發奮應向前。歲月如潮歌似夢,百年彈指一揮間。 紅塵夢裡憶壯舉,烈士陵前有愧顏。吾儕不曾歷戰火,無復見此漫硝煙。 和平歲月憶往事,史海滄茫不親見。今春南嶺雪滿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橫飛四塞驚,草木含情風雲悲。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換新天。 英雄何只黃花崗,無數忠魂紅旗間。百兆國子懷先輩,萬里江山動後人。 召公甘為社稷死,感君總能多奉獻。至今天下傳英名,不使君沒蔓草間。 今之河山多錦繡,不復沉淪如從前。工廠遍地多鐵馬,資訊時代在眼前。 民眾康樂少悲苦,難以再見愁容顏。吾今立於陵門口,思緒紛飛感萬千。 聊謅一詩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見。 後記:今日之生活,皆先輩流血而成,今中國多烈士之陵,何止黃花崗耶?然吾平生只至黃花崗,愧矣。今年之秋,料黃花崗之黃花,應於秋風之中透香中華乎?( 一蓑菸草任江平 時間的流逝,淡滌舊跡,僅留下微漠的平淡與悲哀。濮水之邊,你翩然而去,僅留下楚使的瞠目與嘆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愛亦苦亦甜的刺激,誰人如你——— 莊子,淡泊一切,與道合而為一,只偏執著那淡淡的清白。 當一種美,美得讓人無所適從,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當一種平淡,淡得讓人無從品味,也只好嘆之惜之,贊之賞之。你甘於淡泊,樂於平淡,自得於平淡,只願在夢中化蝶而逍遙,只願隨那盤旋而上的鵬者浮游於天地,不願累於國事,不願牽絆於塵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飴的淡淡而香的礦泉之水,給人以絕境逢生,給人以平靜致遠,給人以超脫外物,我想要觸及你的衣襟,卻在指尖碰觸了清而澈,涼而柔的泉水,原是這般滋味。 無奈我擺脫不了那甜的誘惑,忘卻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無路可走之時,望見你那平靜如水的雙眸,澄澈至極,悠悠遠遠,望斷天涯路。 我以為你是孤獨的,你卻告訴我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惠子的離去並未換來你的嗥啕此類,原來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紅塵。何以讚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詞窮。 念往昔,繁華競逐。你依舊逍遙遊於世外,參透大自然的無窮。世界不過是你的主觀產物,甚至你瞭解了河魚之樂,蝶舞之愉,螳螂之負,搖曳而去,穿梭於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權勢之爭,誰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氳之間,明月可掇,你在清風夜唳之中獨自守望那明月,以至於在人們高枕無憂之時那皓白之月不會迷失——— 只因你這顆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瘋癲,你淡漠的眼神卻攝人無語,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卻早已悠然飄遠。 對你唯有驚鴻一瞥,卻窺見了一種平淡致遠的處世態度,淡罷,淡罷,絕不為萬物所主宰,我獨逍遙於濯濁之外,蟬蛻去拖累,只願抱明月而長終。江邊一蓑菸草,一片縞素。 教我如何追尋你的步伐,那美至於無所適從的精髓;教我如何觸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態度。 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執的追逐,泉邊那飄揚的一片縞素,是為你而起的飄渺之歌。邢雅潔 我於咖啡中看見 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 ——題記 獨自坐在空蕩蕩的天際下,於滾燙的開水中我聞得一陣卡布其諾的香氣。我愛極了咖啡,這又苦又甜滋味的品嚐,恍若一段長遠的人生旅途。 故人對我說,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話語在我輕輕的攪拌中傳入耳中。 自出生以來,猶如這一壺白開水,單純無味。漸漸地,沖泡於這咖啡色的粉末中變得有滋有味,在慢慢地品嚐中,我們學習生活。而一路走到今天,我們都不容易。 務實的生活,在於一個有價值的人生,要有像咖啡般細細碾碎的每一個顆粒般的經歷,在涅磐中灼燒溶解,偶爾細細品嚐,然後冷暖自知。 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都有比我們意想中偉大得多或者悲哀得多的事情發生。自汶川大地震以來,我的心一直沉浸在低谷,生與死,不過是一瞬間的事,這樣的苦痛,有如凹凸有致的碑銘鐫刻在生命線上,讓你抿著嘴,皺起眉頭,這樣苦味的咖啡,惟有自知。 史鐵生說:“孩子,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哭泣與劫後餘生的慶幸,交雜著,融於這咖啡中。你看,生命對我們是吝嗇的,總是讓我們失望;生命卻又是慷慨的,總在我們失望後給予我們拯救。 我想,因了這生命的慷慨,我們必須尊嚴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們的存在。 我凝視這白瓷杯中的咖啡,又想起這位終生在愛與死之間作繭自縛的天才——維吉妮亞·伍爾芙。她的靈魂有著深刻的思想與錯亂。我恍如看見在春光明媚的蘇格蘭鄉下,矢車菊香氣的Sunny鋪滿整個房屋,鵝毛筆與厚質紙張在摩擦,桌旁的咖啡輕嫋地散發熱氣,她正寫著《奧蘭多》。 我的嘴角輕輕揚起,這個天才一生傳奇,終在疾病中死去。在她品完咖啡的苦與甜之後,剩下的也不過是一隻空杯子,這一生,死後也帶不走任何東西。 在這片狹小的天地,我經歷的,不過是尋常的人生;看見的,不過是平凡的世界。其實生活沒有那麼多的故事上演,只是有愛,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意義所在。這咖啡的苦與甜是綜合的味道,咽一口,自己體會。 天空中不知什麼時候飛起了風箏,寂寞的鳥兒圍著它盤旋,我伸出手遮擋夕陽刺入眼睛的光線,仿若明暗相間的幻象,想起這一路跌跌撞撞,忍不住眼淚灼熱地流淌下來。仰頭喝下最後一口咖啡,生活的餘香留於齒間。 伍爾芙微笑著說:“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 守住心靈的寂寞 讀過魯迅的一篇小說,小說名不記得了,只記得主人翁是個叫魏連殳的人。一開始他堅守著自己心靈深處那種美麗的寂寞,一心要做個有思想不隨俗的讀書人。後來他抵擋不住世俗的包圍侵襲,承受不住被常人視為古怪異樣異類的感覺。日漸改變思想放棄自己的孤獨和寂寞,並拚命鑽營拍馬當上了師長的顧問。從此有了新的賓客新的饋贈新的頌揚與新的應酬。但就在這樣一片又一片的熱鬧圖騰中,他還是掩飾不住內心的失落,最終還是在寂寞中抑鬱死去。魯迅說他是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淡中夾雜著憤怒與悲哀。 現實生活中,這種受傷的狼比比皆是。回頭看看,身邊總有一些人,他們經不住誘惑,耐不住寂寞。原是滿腹經綸的讀書人,德才兼備,本可以事業有成,學術專攻,但卻鄙薄自己的理想事業和追求,放棄信念初衷。一位優秀作家,卻要去商海弄潮,一名特級教師,卻拚命改行當官從政。大千世界,人潮湧動。象當上了師長顧問的魏連殳,總天看似忙忙碌碌,或談天說地,或歌舞昇平,模仿著相同的腔調,重複著相同的應酬。即使有一天真的身介某一局長、某級領導之位,人前看似衣冠楚楚,其實歸來還是身心疲憊。畢竟,那些虛偽的表演,靈魂的扭曲,生命的荒廢能包裹內心真實的寂寞多久? “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細讀古人的詩句,不禁感嘆先賢們細雨閒花般的寂寞,更加嘆息那種恬淡無聲無息的做人處世精神。君不見古往今來,有多少聖賢就有多少種美麗的寂寞。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種遊子思鄉盼歸團聚的寂寞。 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小園香徑獨徘徊”是一種逝者如斯閒愁幾許的寂寞。 屈原被放逐,徘徊江邊,感到舉世皆濁,唯我獨清,是一種深刻醒世不屈不撓的寂寞。 陳子昂登幽州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是一種無人理解懷才不遇的寂寞。 李白“自古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是一種自我排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寂寞。 辛棄疾“把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是一種憤世嫉俗覓求知音的寂寞。 這些寂寞的讀書人,留下了多少曠世名篇;這些讀書人的寂寞,又影響了多少後人又產生了多少共鳴。這種寂寞,有時雖然是表面的短暫的,但卻滋潤豐富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深刻的思想。 契訶夫曾說“孤獨是智慧之母”。他把細雨閒花般的獨自居住、寂寞沉思,作為自己產生智慧靈感和思想火花的源泉動力。 培根則說“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排遣”。看不見,聽無聲。讀書人不寂寞,讀書不會使人寂寞。 很多時候,看到別人春風得意,看到外面燈紅酒綠,我也感到一種幽居襲來的寂寞。但我深深理解這種寂寞的美麗,精心呵護著自己心靈深處的這一絲美麗。然後,按照哲人的指點,我便努力尋找獨處寂寞的機會,去讀書,去思考,去寫作,去抗爭,去和古人交流,去和思想家對話,以取得對人生對世事更深一層的理解。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時間,它的力量是無形的。它能使一切發生的事情變成過去,漸行漸遠,淡出我們的視線。而我們的記憶,卻不願意向時間示弱。人們對於不願忘記的事情,不斷地給以“重新整理”,力圖使之不會被時間風化。 據說,上了年紀的人的記憶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對剛發生的事情往往是轉眼就忘,而對發生在遙遠過去的事情卻是記憶猶新。我的八十五歲的老奶奶活著的時候就是這樣。剛吃過午飯,她就又嚷著說:“怎麼還不做飯啊”。而對於大半個世紀以前,為了長大了能嫁人,撕心裂膚被裹腳的情景,她還能說的很具體。——看來,她老人家的記憶還真的沒有被時間風化。 媒體報道的一個省的交通廳的貪官的記憶也是類似。他在反面典型報告會上現身說法,他對多年以前組織的教育培養沒有忘記,對黨的恩德和期望也沒有忘記,只是對他的幾個前任在幾年前是為什麼栽跟頭下馬的,好象是有點淡忘了,不然,他怎麼會“前赴後繼”了呢? 一個人的記憶通常是如此,忘不了的事情到死也忘不了。而一個國家的記憶,在時間老人的面前,表現得卻不盡相同。 德華人的記憶沒有被時間風化。他們對納粹在六十多年前給世界人民特別是對猶太人所造成的傷害沒有淡忘,更不迴避,而是時刻在反省。德國總理在世人面前屈膝下跪,得到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原諒和寬恕。德華人重新塑造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形象,以嶄新的面貌昂首於世界民族之林。 而日本的一些人的記憶似乎是容易被時間風化。他們對軍國主義在二戰期間給世界人民特別是華人民造成的傷害,老是躲躲閃閃,含糊其詞。南京大屠殺死了那麼多的華人好象與他們無關;靖國神社裡供奉的甲級戰犯好象是些愛國英雄。就本著這樣的態度,還想申請加入聯合國安理會,世界人民能答應嗎?世界人民特別是深受軍國主義迫害的國家的人民的記憶是不會被時間風化的。他們受的傷痊癒了,但是傷疤還在,他們時刻警惕軍國主義的陰影,決不允許它們再從墳墓裡爬出來。 華人的記憶如何呢?有不少事情他們記得很深刻,有不少可以淡忘的事情他們仍然掛在口頭上,有不少不該忘卻的事情,儘管時間不怎麼久遠,卻似乎是被風化殆盡了。華人的記憶有點象我的老奶奶。但是,她老人家的記性雖然不強,卻不會迴避什麼。 中國悠久的文化,幾千年的文明人民沒有忘記,人民也沒有忘記甲午風雲和香港迴歸。但是,為封建帝王服務的儒家思想,人們到現在還津津樂道,仍然求助於古代的《論語》來淨化人們的心靈,人心似乎是越古越好。帝王將相,封建餘孽充斥在電視節目裡,好象在暗示人們,不僅是社會主義好,封建皇帝也很好啊!五四運動打開了中國的天窗,迎來了民主和科學。而人們對科學這個寶石鑲嵌的盒子愛不釋手,卻把民主這顆珠子丟在了腦後。青年人也還知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但是,給他們說起六零年那時候沒有吃的,他們的回答是:“怎麼不去買個雞腿吃呢?”。給他們說起文革時期的荒唐事,他們認為是在講笑話,“可能不會是真的吧?”。 別人打了我們一拳,我們刻骨銘心。自己傷了自己一刀,無論如何也不該淡忘吧。是我們的記憶力不夠呢,還是時間的力量太強呢?難道是我們的記憶有偏好?誰能夠給我們答案呢?還是請教一下孔夫子吧。他可是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教導我們說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裡的習,有實習和複習兩個意思。首先,要把應該記住的東西擺出來。要想不忘記,不被時間風化,就應當不斷給以複習重新整理。這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啊! 人們的記憶就是這樣,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記住。但是,應當記住的事情一定不會忘記。記憶是屬於全人類的。一個人忘記了,大家不會忘記。一群人忘記了,國家不會忘記。一個國家忘記了,世界人民不會忘記。——“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熟悉 生活如美人的臉,總是半遮半掩。沒有人生來就對生活熟悉。我們在生活的小路上對事物總是由不熟悉繼而變為熟悉。人們常說,熟能生巧,我們就應該只掌握熟悉的,放棄一切新的事物而止步不前? 答案是否定的,美好的生活應該是新鮮的,熟悉的事物只會讓生活變得單調乏味。因此,讓我們果斷地放下熟悉的事,去挑戰新的事物,去迎接新的自己。 以前的生活對於伊辛巴耶娃來說,可能再熟悉不過了。從小,這位俄羅斯女孩一心為了金牌,為了這夢想堅持不懈地去練體操,就在自己技藝很好的時候,一個殘酷的現實等待著她接受——身高已不適合體操鍛鍊了。可她不放棄,從此改為撐杆跳運動員。時間一天天過去,原本對她很模擬聲(編者注:陌生)的專案如今已是她的驕傲,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整理世界記錄,讓整個世界為之震撼!是她,是她放下熟悉的生活,挑戰自己,終於取得成功。 又如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在他之前,美國總統一向都是白色人種的領地,黑人總統別說沒有,就是想也不敢想。這對於世人也許是再熟悉不過的事情了吧。可是,這位年輕的黑人小夥子偏偏不會就此罷休。憑藉自己的努力,終於從著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位,為將來競選總統做了準備。生活總是愛喜歡挑戰的人,他終於如願,成為美國曆史上目前唯一的一位黑人總統,為了打破這“熟悉”的社會現狀,他終於成功了。 又如在早年時的孔子,一心從政,可是他卻處處碰壁,終於沒有成功。於是,孔子毅然地放棄從政的初衷,開始整理和收集古時名作佳篇,自己從中吸取知識。皇天不負有心人,因為孔子毅然放棄自己熟悉的從政之路,挑選了適合自己的文學大道。終於,孔子成為了一代宗師,成為了古今聞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給中國乃至世界不小的影響。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對生活熟悉。漸漸地,我們所熟悉的事物越來越多。此時,不妨放下熟悉的事情,去挑戰新的事物,讓自己的人生不在熟悉而無味中度過,而描繪出自己不一樣的多彩人生! 這個網站對你可能有用,我找的這些都在這裡面 http://edu.people.com.cn/GB/8216/2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