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閒聊

    說起中國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肯定榜上有名。小說以商周之爭為背景,描寫了人、神、仙、鬼、妖等等。為了塑造西周伐商的正確性,將商朝最後一位國君紂王描寫成:弒殺、貪婪、好色、不問政事、只圖安樂的暴君形象。但是其在真實歷史上卻並非如此。

    歷史上真正的紂王

    史記中記錄:紂王名叫“辛”,是帝乙正妻的兒子,所以被立為繼承人。他天資聰穎,執行力強,勇猛過人甚至可以徒手與野獸搏鬥,可見帝辛是一名出色的武將!

    他年級輕輕就繼位為帝,當時商朝國力漸微,帝辛為求富強,剛繼位就進行改革。先是打壓原本商朝貴族,擴大自己的勢力;後來除掉了對商朝有威脅的諸侯並囚禁了姬昌,解除了商朝西部的威脅;最後更是消滅了東夷,將商朝的版圖擴大到渤海和江淮一帶!

    當商軍在東方高歌猛進的時候,西部早已崛起的周國突然叛變進攻朝歌,紂王無奈只好讓奴隸上陣抵禦。結果可想而知,奴隸怎會為奴隸主賣命,最後紂王只得在鹿臺引火自焚……

    帝辛的過錯

    帝辛並非聖人,他確實和小說中描寫的一樣,寵愛妲己,設酒池肉林、建鹿臺、設炮烙、挖比干心、任用費仲、惡來等人。

    而且紂王在位期間常年征伐,透支了商朝的國力,加速其滅亡。而且由於其征伐的成功,也使得他過於剛愎自用,對臣下的勸諫也充耳不聞,造成屬下離心離德。

    自古以來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

    紂王和後來的隋煬帝楊廣、明崇禎帝朱由檢一樣,非亡國之君,而有亡國之命的人。紂王在繼位後,透過不懈努力,將原本國力微弱的商朝又見到了中興的希望。但是他和楊廣一樣,辦事過於急切。在不考慮國力、民力的情況下,不停對外征戰,外加紂王提拔的官員大多出身基層,對國家運行了解不多,造成國內矛盾激烈,最後才滿盤皆輸。

    同樣窮兵黷武對的劉徹,最後的諡號是“武帝”,而周朝在奪取天下後,給帝辛上的諡號是“紂”(殘義損善曰紂)。雖然紂王在打壓貴族的時候手段過於殘忍,但那也是對個別諸侯的刑罰,可見商紂王本身就是一種羞辱或是抹黑。

    紂王究竟是暴君還是雄主?

    紂王雖然對不臣服的諸侯以及貴族施以重刑,但他對平民卻十分友好,他重農桑、推行牛耕,更重要的是,他成功打敗了東夷部落,將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納入商朝的版圖,為中國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可以說紂王是罪在當時,功在千秋!

    商紂王雖然殘暴,但他所處的歷史環境和現在不一樣,當時的人分三六九等,奴隸不被看作為人,這個是當時的社會普遍現象。即便是推翻商朝的周,他自己也有奴隸,難道一個奴隸主因為打贏了另外一個奴隸主就可以說明他品德高尚?

    綜上所述:商紂王帝辛,其實是一個雄主,他本想恢復大商王朝昔日的榮耀,但可惜操之過急,透支了國力;而周朝也抓住商朝東征時國內空虛的機會,一舉推翻了商朝!

  • 2 # 澤儒天下

    對於商紂王,我倒是想起一個人,清雍正皇帝,雍正的形象,我們以前都是在武俠小說裡面認識的,一個兇惡殘暴,荒淫無度的暴君,後來有了央視的《雍正王朝》才算是還了雍正的本來面目,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他的早死,也不是傳言中的荒淫無度,而是超勞過度,而他確實對待政治對手,對待貪汙腐敗,手段殘酷,甚至不惜誅殺親子,但自有清以來,只有雍正朝幾乎杜絕了貪汙腐敗,國力由此大盛,奠定了乾隆盛世的基礎,這樣一個皇帝,豈能用殘暴二字所概況,而抹殺他的功績呢?

    商紂王,商人稱為帝辛,是一個很有才幹的大力士,他向西打敗了周方國,向東擊敗東夷,遂使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商朝國土,而周方國為報復商,趁商朝大軍東征未歸之際,糾集各個小國,並勾結商朝內奸趁機發難,牧野大戰,擊敗帝辛,而帝辛的罪狀,最早也是出現在周武王的檄文裡面,檄文大家恐怕不陌生吧,只要是檄文,都會對對手極力的汙衊,如陳群《討曹操檄》,駱賓王《討武曌檄》,便可想見。而後世對帝辛的認識,多來自周武王的兩個檄文《牧誓》、《泰誓》和一篇祭文《武成》,在中國歷史上,戰勝國的戰敗國的描述少有可信之處,如清人編寫的《明史》就被認為是最不可信的歷史材料一樣,在戰國時期,孟子就說過: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期可信度可想而知,而紂王也是周人對帝辛的蔑稱,其罪狀應該是有一些的,但絕不會像周人所描述的那樣,而後人也質疑,夏桀,商紂的罪狀何其相似。而所謂的商末三賢,微子、箕子、比干又是些什麼人呢?微子,是帝乙(帝辛之父)的長子,但他是庶出,所以帝位由嫡長子帝辛繼承了,但他心有不甘,而且還有相當的擁護者,稱為王權強有力的競爭者,而備受帝辛打擊,因此不惜勾結周國為外援:箕子則是微子爭奪王權的有力支持者,比干,帝乙的兄弟,帝辛的叔叔,商曾是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帝祖甲禮制改革,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所以說,所謂商末三賢不過是帝辛的王權競爭者,競爭不過就勾結周國,成為內奸,對周而言,他們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大賢人,就如同抗戰時期的漢奸都是日本國的大忠臣一樣。而後世文人,為證明用賢則國強,害賢則國亡時,習慣性的引用夏桀商紂的故事,於是帝辛形象越抹越黑,而所謂紂王也是周人對帝辛的蔑稱而已,。毛主席就說過: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這應該是比較中肯的而看法吧

    個人觀點,如有不到之處還望諒解

  • 3 # 史不言

    不請自來。

    就商紂王到底是雄主還是暴君這一話題,我們應當從多方面因素考慮,首先我們都知道現在大部分知道和了解他,主要的來源在於《封神演義》,在演義裡面紂王可以說是無惡不作,寵愛妲己,致使治下百姓流離失所,由此也引發了轟轟烈烈的武王伐紂。最後紂王兵敗自焚於宮殿之中。但是歷史上他真的如演義一般麼?

    真實的紂王,與其歷史功績。

    真實的歷史上,關於紂王的描述是這樣的

    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由此可見紂王是一個擁有文武全才的人,他不僅才思敏捷,勇力過人,還具有一定的辯論之才,根本不是演義那般,沒有真才實學只知勞民傷財。

    根據《中國通史》的記載,紂王對東夷用兵,費了很大的力量,成功的打退了東夷的擴張,俘虜了“億兆夷人”作為自己的軍隊,紂王對於東夷的經營,使以後的中原文化逐漸的發展到了東南。對中國歷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從這段話中我們清晰的看出,紂王不大可能是隻知道吃喝玩樂的無能之輩,他征服東夷,致使商朝的疆域擴大到了東南,也為後來中原和東南地區的聯絡打下了基礎。更使得當時的中原文明得以傳播到東南,使得當地居民可以利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生產。然而後世卻幾乎只討論他的殘暴荒淫,反而抹殺了他的歷史功績。說紂王是暴君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妲己,大家都說是因為妲己迷惑了紂王才使得紂王最後,不思進取、殘暴不仁,倒致最亡國。

    妲己並沒有迷惑紂王,她才不是禍國殃民的“狐狸精”

    其實歷史上的妲己是紂王的寵妃不假,但是她並不是如演義那般是一個禍國殃民的狐狸精,反而在歷史上她還是一個深明大義的女子。她能來到紂王這裡,是因為他是紂王討伐有蘇時的戰利品,為了整個部落的存活,他被自己的父親像牛羊一樣的禮品獻給了紂王。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甘願用自身恥辱換整個部族存活的女子,卻被我們後人理解成了紂王殘暴的主要原因,這是經不起推敲的。

    妲己是一個以求和俘虜的身份來到朝歌的,紂王怎麼可能會對他言聽計從?可能大家會說妲己以美色誘導紂王,但是這卻也是不可能的,商朝的時候人們都是信奉鬼神的,商王室的一切政事和日常生活都是要經過占卜的,在這個十分崇尚鬼神的年代,連紂王自己都不見得能夠完全掌握局勢,更不要說妲己了。

    紂王可能並非暴君,但也不見得是一個雄主。

    透過史實和演義,我們會發現這裡存在很大的出處,對於紂王這個人,也是好壞參半,但是如果僅從幾點就說他是暴君還遠遠不夠,綜上述幾點其實我們可以知道紂王其實在歷史上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並不是我們一直固有酒囊飯袋的樣子,再有他在歷史上其實也做出過貢獻,並不是只有罵名,再加上其實他寵愛妲己致使亡國的言論其實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也不能說他是一個暴君。但是如果非得要說他是雄主,理由還是顯得十分牽強,畢竟不管怎麼樣,紂王是一個作為失敗者的身份寫在歷史上的,不管是因為殘暴還是因為觸犯了當時一些人的利益導致亡國的,都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十足的失敗者,怎麼也擔當不起雄主的稱號。

  • 4 # 鴻鑫工作史

    商紂王帝辛是商王朝最後的一位帝王。

    大家說起商紂王這個人,第一時間就會想起《封神榜》在那裡紂王是一個非常殘暴的人。這是因為從古至今大家都把紂王和夏桀這兩個人聯絡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呢?懂歷史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他們兩個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殘暴的君王。他們到底有多殘暴呢?歷史的記載與後人們的傳說是否相符呢?如果商紂王,真的非常殘暴的話,但又為什麼後人對他仍有很多的褒獎呢?其實真實的歷史之中的商紂王帝辛我們今天以無法考證了

    但是不能因為這些就說他是暴君,既然身為一個君王,他肯定對自己的國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貢獻的。 在歷史記載之中,商紂王帝辛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是一個能文能武,並且很有才能,也很有思想的人。他曾經也統一過中原地區,所以在歷史的記載之中,他的貢獻是非常大的。而且後來在大詩人郭沫若的考察之下,還了商紂王一個清白。其實在此之前的確有很多關於紂王負面傳文的訊息,雖然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但是他也非常的荒淫無度,在民間的各種傳說之中,他一直都是一個很壞的形象。他是商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在他的統治之下,百姓們生活的很不好,他經常會抓壯丁,去修建各種東西和征戰。

    但紂王確是一個很反派的一個形象,紂王其實並不是他的名字,本名帝辛,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稱“紂”、“商紂王”。 他為中國也做了很多有貢獻的事情。如擊敗東夷,非常重視農業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國力強盛。在位期間,繼續對東南方的人方(東夷)用兵,最後將其擊敗,將商朝勢力擴充套件到江淮一帶。然而,這場長久的戰爭導致了國內空虛。

    但後來,周國聯合西方各方國一起討伐商朝。在牧野之戰中,商軍潰敗,帝辛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死後,其子武庚諡他為帝辛。周武王在其生前稱呼他是“商王受”。帝辛死後,周武王便給他一個惡諡之名紂,因此帝辛以紂王一名為後世人所熟知。但是也有過錯,或許人們會說這真的是一個矛盾體,如果一個國家安穩下來了,統治者想要享受生活放鬆自己,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如果一個君王能被人們所記住,他有很大的功績,要麼就是有著很壞的名聲。其實以上說的這些負面評價都是周武王對商紂王帝辛的記載,所以然,後人們也一直認為商紂王就是一個非常殘暴的君主。但是經過歷史學家的考究,他們認為在古代的時候商紂王卻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君王,他當初統一了中原,並且把中原地區和東夷的地區給鞏固了起來,這樣說來他對當時的中國有著很大的貢獻的。但是商紂王也確實是比較殘暴的,只能說他是一個有功也有過的人,即便是在現在的記載中,商紂王帝辛仍然貼著一個暴君的標籤。

  • 5 # 閏土看歷史

    紂王可以說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暴君了,特別在明代小說《封神演義》的推波助瀾下,紂王在大眾心目中是一個荒淫酒色,殘害忠良,殺妻誅子的殘暴統治者。由於商末距離現在過於遙遠,所以歷史上真實的紂王到底是暴君還是雄主,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這裡需要從古今兩派的觀點來分析:

    一,傳統史學中的紂王。

    紂王的在先秦世代的許多書中都有記載,但都是一些零散的碎片。最系統的記載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殷本紀》。在司馬遷的筆下,紂王的形象已經與後世所認知的大同小異了。他是帝乙的小兒子,因為母親是正室王后,所以得以繼承王位。他聰敏善辯,力大無窮,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統治者。在位時殘暴無道,誅殺忠臣,做酒池肉林,寵信妲己荒淫無度。並且曾因崇侯的告密而囚禁西伯侯姬昌。他愛好享樂,曾耗費國力建造鹿臺,使百姓們流離失所。也使得天下諸侯離心離德,紛紛背叛殷商。為了鎮壓反對者,他創立了炮烙之刑。身邊的忠臣們紛紛離去投靠西周。周這個諸侯國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1044年,武王姬發率周軍與八百諸侯會於孟津,舉兵伐紂。與紂王倉促組織的七十萬奴隸大軍在牧野決戰,奴隸們紛紛倒戈,紂王跑到鹿臺自焚身亡。商朝滅亡。

    以上就是史記中關於紂王的大概記載。從記載中來看,紂王確實是一個暴君,與雄主完全不沾邊。但是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曾說,夏商以及西周早期的史實離他所處的西漢實在過於遙遠,史料上很缺乏,所以只能從前人的記載和傳說裡吸收材料。紂王這個人的暴行其實是時代越往後就越具體的。但是史學的真像往往就是這樣,越靠後出現的資料就越詳細,也最不可信。春秋時代孔子的弟子子貢就曾提出過懷疑,他說紂王未必像傳說中那樣殘暴,不過是因為失敗了,所以天下的人都把種種殘暴的事情附會到他身上。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傳統認知中的紂王的形象根本就是後人附會出來的,是不足為信的。而且宋代人也發現紂王的暴行與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如出一轍,都是酒池肉林,殘殺大臣,荒淫無度。同樣的事情卻被安排在兩個人身上,可見史書中紂王的形象其實是不可靠的。在武王伐紂的時候,姬發曾經列舉過紂王的罪行,只有四條:一,聽信婦人之言;二,荒廢了祭祀大典;三,遺棄自己的兄弟,卻任用四方的罪犯為官;四,他的官吏殘忍的對待百姓。所以姬發要替天行道,討伐商紂。

    這四大罪狀中只有一條提到百姓,而且西周作為主導滅商的敵對勢力,所說的虐待百姓到底真實與否,其實也是值得懷疑的。而其他幾條根本不算什麼大罪。應該指出的是,紂王這個稱號也是西周定的,按照商朝的稱呼,紂王應該叫帝辛。三代之時,夏的最高統治者稱“後”,商的統治者稱“帝”,周的統治者稱“王”。帝辛是商朝君主,子姓,名壽。因統治者的稱號按照天干地支來來排列,所以稱為帝辛。

    傳統史學中,紂王為暴君是主流認知,而也有懷疑者,這部分人的觀點影響力不大。這就是傳統史學中的紂王形象大致的情況。

    二,現代史學界的觀點。

    現代史學中的紂王形象可是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轉,系統的理論性的重新定義紂王是郭沫若先生首創的。隨著甲骨文資料的出土,更多的關於殷商末期的資料出現在世人面前。再加上古代史書中記載的不實之處前人早有發覺。於是結合新出現的史料,一個英明之主帝辛的形象逐漸浮出水面。原來在殷商時代,並不是如傳統史學中認為的那樣商朝和手下的八百諸侯是類似於周天子與諸侯那樣的分封關係。

    當時國家觀念形成還不是很久,仍殘留著許多原始部落概念。而華夏大地上存在著大大小小的部落性質政權,這些政權信仰和習俗都是不一樣的。因為商政權最強大,所以其他的政權只能與他保持臣服的關係。商民信奉天帝,故此統治者稱帝。而位於商西部的周政權,其實一直都在找機會想把商滅掉。西伯姬昌與紂王的父親帝乙就曾多次發生戰爭。

    帝辛繼位後,周的勢力已經變得強大,二者形成敵對關係。帝辛不太信奉上天,所以對祭祀大典並不感興趣,逐漸廢止了該活動。商民族擅長釀酒,整個民族都有嗜酒的習俗。帝辛知道自己的貴族兄弟們不是幹事情的材料,於是打破常規,任用一些出生卑賤 的人參與治理國家。並且也沒有周族那樣輕視女性的觀念,能夠聽取女性的建議。他在位的時候積極擴張領土,消滅了不服從自己的東夷部落,使版圖擴大。這就得罪了國內許多貴族勢力,於是微子等人投靠了西周,比干等守舊的貴族被殺,商的貴族集團發生分裂。而西周政權則趁機兼併和籠絡其他反對商的政權,他們組成聯軍共同滅商,帝辛由於連年用兵,兵力耗損過重。只得急忙把從東夷抓到的俘虜組建成軍隊反擊,這些人本來就屬於別的部族,是被商國俘虜來做奴隸的。怎麼會替他保衛江山呢,於是戰場倒戈,殷商滅亡。

    其實新史學的觀點最符合常理。紂王確實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就拿他能任用出生低賤的人為官來說,也是符合後世任人唯賢的準則的。至於飲酒,那本來就是商族人全民的喜好,這無可厚非。至於不祭祀上天,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不是就是反對迷信思想麼?由此可見,帝辛確實是一個有為之雄主。至於殘忍好殺,殷商時代本來就是原始殘留很多的時代,那時候所有的政權統治者都殘忍喜好殺戮。只不過相對西周的文明來說,殷商的殘暴太直接太原始了,不如自己的比較文明。由於中國封建時代過於悠久,而且現在能看到的史書基本都是封建時代的人寫的,他們無法理解封建之前的奴隸社會的情況,再加上儒家文化的感染,所以商周之戰就成了類似與藩屬國與宗主國之間的戰爭,而失敗的帝辛,也正如子貢所說的因為 “身居下流,故天下悉惡歸之。”終於從雄主變為暴君的代表了。

    總結:

    透過以上的對比,我們可以知道,紂王的殘暴是歷代疊加附會的結果。從周武王討伐的四大罪狀到史記的酒池肉林,炮烙剜心,最後到《封神演義》的無惡不作,昏庸殘暴。這個過程持續了近三千年時間。當然用現代的觀點來看,他依舊殘暴,然而這畢竟是幾千年以前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一個小插曲。我們不能用現代的道德標準去要求古人。所以,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來看,稱紂王為一代雄主,也是實至名歸的。他只是一個歷史上的失敗者而已,但這並不能抹殺他曾具備的超前品格與雄才大略。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雄主和暴君從來就不是對立的,二者側重點不同。雄主側重於帝王的政績,而暴君更側重於帝王的行為。千古第一帝秦始皇便是最典型的例子,秦始皇一統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誰敢說他不是雄主?但秦始皇好大喜功、濫用民力也的確是事實,動輒發動幾十萬民夫修建國家工程,同時又以嚴刑峻法控制百姓。如果從儒家的角度出發,這不是暴君又是什麼呢?除了秦始皇之外,這樣的帝王在中國歷史上也並不罕見,如隋煬帝等等,都屬於這樣的型別。

    商代太過久遠,除了甲骨上的那些文字,所有有關商代的史料幾乎都是後世轉述,夾雜了太多私人情感成分,商紂王的紂本身就是一個夾雜著私人情感的東西!紂是周武王滅商之後給商王帝辛的諡號,根據中國古代的《諡法》解釋“殘義損善曰紂”,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惡諡!歷史永遠是勝利者書寫的,周武王以臣滅君,為了讓自己更“合法”,他只能不遺餘力去抹黑、否定商王帝辛。

    儒家鼻祖孔丘推崇周禮,周對於儒家而言是有著重大象徵意義的,否定周等於是否定了儒家自身。因此,儒家必須延續周武王對商王帝辛的蓋棺定論,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暴君!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歷朝歷代自然以儒家的定性為準則,商王帝辛也被牢牢釘在了恥辱柱上,於是便有了小說《封神演義》裡那個商紂王的形象。

    商紂王是暴君嗎

    暴君這個詞的定義本身就存在爭議,何為暴君?濫用民力為暴君、濫殺無辜為暴君還是窮兵黷武為暴君?從來就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等都是後世的傳說,根本沒有確切證據證明是商王帝辛所為,這些根本不能作為商王帝辛是暴君的證據。那麼,商王帝辛到底是不是暴君呢?個人認為是,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彼時的物質條件下,商王帝辛不顧實際、接連對東夷用兵,窮兵黷武的罪名他是洗不脫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給了周武王機會。當週武王兵臨城下之時,商王帝辛的主力部隊都被派往了東夷戰場,以至於他無兵可用、不得不將奴隸草草武裝送上了戰場。

    除此之外,濫用民力的罪名商王帝辛恐怕也很難洗脫。沉醉於對東夷用兵得勝的巨大功勳中的商王帝辛不顧長期用兵造成的巨大財政赤字,濫用民力大肆修建宮室也是事實。其實這也是歷朝歷代很多帝王的通病,清高宗乾隆帝不就是這樣嗎?沉醉於自己的所謂“十全武功”之中,不顧盛世虛名下帝國千瘡百孔的事實,乾隆帝數次南巡、大修宮室,靡費無數!所以說,商王帝辛濫用民力的罪名同樣是洗不脫的。

    再就是堵塞言路,沉醉於巨大功勳的商王帝辛也和後世許多帝王一樣,變得自大、自負,聽不進不同意見。因為商容犯言直諫,商王帝辛索性罷免了他。商王帝辛的胞兄箕子因為犯言直諫不為所納,為了避免遭到報復索性裝瘋賣傻,終為商王帝辛所囚。比干的事情就不說了,商王帝辛索性殺掉了自己這位犯言直諫的親叔叔……以上總總,商王帝辛暴君的罪名,恐怕是很難洗脫的!

    商紂王是雄主嗎

    商王帝辛接手的實際上是他父親商王帝乙留下的一個爛攤子。國內經濟衰退、百弊叢生;外部東夷部落崛起,虎視眈眈;下屬諸侯也蠢蠢欲動,後來滅商的周不正是商的下屬諸侯嗎?

    面對千瘡百孔的江山社稷,剛剛即位的商王帝辛便表現出了雄主風範,對內重典治民、穩定政局。在內部穩定之後,商王帝辛又開始了強勢對外,數度對東夷部落用兵,大體壓制住了東夷部落對商的威脅。對於下屬蠢蠢欲動的諸侯,商王帝辛最初也保持了足夠的警惕,囚禁西伯(周文王)實際上很可能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殺一儆百”!如果按照這個思路發展下去,歷史恐怕又是另外一個走向了。從這個層面而言,商王帝辛雖比不得一統六國的秦始皇,雄主二字應該還是當得起的。

    只可惜,在小有成就之後,商王帝辛迷失了自我,逐漸喪失了初心,開始沉醉於自己建立的巨大功勳,沉迷於享受。因為早期的勝利,商王帝辛也逐漸放鬆了對下屬諸侯的警惕,將重心全部放在了對東夷部落的用兵上。最終近乎不設防的西線給了周武王可乘之機,利用商王帝辛長期窮兵黷武給諸侯造成的政治、經濟壓力,周武王成功籠絡了部分諸侯,趁商王帝辛主力全部被派往東方戰場的契機,發動一場武裝政變。

    無兵可用的商王帝辛不得已只能將奴隸草草武裝送上了戰場,一群烏合之眾對陣早有準備的正規軍,結局可想而知。牧野一役,由奴隸拼湊而成的商軍“血流漂杵”,商王帝辛一敗塗地,最後一把大火結束了自己的性命、也結束了強盛一時的商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歲的你,找到人生目標了嗎?有哪些目標需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