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生不寫
-
2 # 凡夫論道
晉國末期實行的六卿制,六方經過多年的征戰吞併,逐漸只剩下韓魏趙三卿,又合力株殺了晉王,最後借力逼周天子分封為諸侯。
晉國分裂對秦國影響並不大,因為戰國初期秦國戰力羸弱制度落後,國力遠弱於韓魏趙,只因秦國地處西北戈壁土地荒涼民風彪悍,被山東諸國嚴重鄙夷,個人認為晉國分裂對楚國齊國最有利,因為楚國和齊國是和晉國國力大致相當的國家
-
3 # 布穀鳥講歷史
萬乘之國必亡於千乘之侯,千乘之侯必亡於百乘之家。——《韓結巴語錄》
隨著韓趙魏三家慢慢做大,晉國智氏出現昏庸之主,三家分晉就是遲早的事兒,原因接下來細說。至於秦國撿便宜的說法就完全不成立了,當時的秦國就是個西北偏遠地區的破落戶兒,祖上就是給周天子養馬的,中原人看秦國就是一幫子野蠻蠻夷,並不放在心上。
春秋霸主晉文公在公元前633年,設六卿,這六卿就是6大家族,如同後世北周的八柱國,滿清八旗,同樣也相當於周天子分封的各路諸侯。看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以及周王室的覆滅,晉國被瓜分在晉文公設定六卿那一天起就成了命中註定的結局。
這六個家族就是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大家族共同控制晉國的軍政大權,算是晉國的六大鐵帽子王,但六大家族並不和睦,勾心鬥角爭權奪勢,一直鬥了將近200年,趙家先後滅掉了范家和中行氏。
而後智氏出了個狂妄自大,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的繼承人。“上帝要想讓一個人滅亡,必先令其瘋狂”,狂妄的智伯先後向韓家和魏家索要土地,韓魏兩家自覺打不過智氏,就給了地,說“就讓他狂吧,早晚碰上不要命的收拾他。”
智伯看韓魏兩家這麼聽話,更以為自己牛逼沖天,宇宙無敵,又去找趙家要土地。趙家哪兒是好惹的,六大家族有兩家都被趙家滅了,嚴詞拒絕了智伯的狂妄要求。智伯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直接命令韓魏兩家帶上人跟自己去打趙家。3V1的局面下,趙家被打的很慘,但死不投降。趙家族長偷偷出城聯絡韓魏兩家說,你們就打吧,我趙家要是沒了,你韓魏兩家跟著立馬就得被滅,要是跟我趙家聯合滅了智氏,咱們三家就可以瓜分天下。
後面就簡單了,雖然經歷了一點點小插曲,但韓魏兩家還是倒戈,偷偷掘了河堤放水淹了智氏大營,三家合力滅了智氏全族,殺了智伯。趙家族長很生氣,把智伯的腦殼做成了酒杯。
韓趙魏三家滅了智氏,瓜分智氏土地,在當時可是國際大新聞,震驚世界。晉國當時的國主晉出公非常生氣,勞資還在那,你們就這麼肆意的打生打死,當我不存在啊。於是聯合齊魯兩國,出兵教訓韓趙魏,想讓韓趙魏知道,這晉國到底是誰的。嗯,結果證明晉國可能不是你家的了,晉出公兵敗逃亡,死在了路上。
韓趙魏三家到這時候已經徹底做大了,趕走了以前的主人,於是公元前405年,要挾周天子給自己個封號,混個合法地位。周天子一看,這特喵的反正也控制不住了,就給個名分吧。
於是,韓趙魏三家分晉,中國歷史正式進入戰國時代。
-
4 # 尾條使用者666
未必,分裂後魏國實力最強,依然可以碾壓秦國,秦國軍事,經濟等均遠落後魏國。沒辦法,秦國沒走中原化道路,很長一段時間內綜合國力落後於東方
-
5 # 白馬雲霆
個人認為秦國是佔便宜的,這就好比有一塊千斤巨石擋住了秦人前進的道路,秦人的力量只有八百斤難以撼動巨石,但某一天巨石分裂成了三塊,每塊三四百斤,秦人很輕鬆是就把三塊石頭搬開了,去除的障礙……秦國之所以能吞併六國不就靠計謀拉東打西(遠交近攻)這樣策略逐步削弱(瓦解)各國實力才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啊,要是對方團結一心,秦國縱然強大估計連函谷關都出不去。
-
6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西周建國時就是一層一層分封下去的,周天子給諸侯分封,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再給卿大夫封。
當你天子或者國君賢明,勢力強大有掌控力的時候,他們自然不敢妄動,但是一但你天子或者國君昏庸失勢,後果就是被層層架空,周天子被諸侯們架空,諸侯們在自己國內又被卿大夫架空。
春秋時期,晉有六卿,魯有三桓,齊有田氏,晏氏,高氏。當時每個諸侯國,多多少少都存在這個問題。
當然,咱們主要說晉國。晉文公時確立三軍六卿制度。六卿在當時其實就是軍隊的將官。晉文公這一舉動,把卿大夫們一起綁上晉國戰車,在內部,卿族與國君,卿族與卿族之間互相爭權奪利使絆子下黑手,但是對外時,六卿就能團結在晉君的旗幟下一致對外,無往而不利。
但是當國君闇弱,卿族勢力做大,那問題就大了,三家分晉就是這麼來的。(具體大家都聽爛了,守仁君不說。)
守仁君其實主要想說一說秦國撿便宜這事。
首先,當時三家分晉是韓趙魏三家處理晉國權力採取的最明智的辦法,不分秦國才是撿便宜。
如果三家不分,必然會因為權利的爭奪而大動干戈,到時候互相征伐損耗嚴重不說,弱勢一方必然會尋求外援,而秦國一來有地緣優勢,而來又有這個傳統,所以是最有可能被三家引援的物件,這時秦國才算是撿便宜。你讓我幫你,河西給不給我,幫成了你給我多大的利益,這都得好好算算。
簡單來說,如果三家不分,那麼晉國就和幾百年後的晉國一模一樣,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的後果大家清楚吧。
但是三家分了晉,效果就大不一樣,皆知三家分晉,但是後面也有三晉聯盟。戰國初期三晉並不是各自為政的,而是結成緊密的聯盟,並塑造了魏國這樣一個戰國霸主。三家分晉,雖然國土,勢力相較晉國而言都少了不少,但是也避免了三家的內鬥,儲存了大部分實力。
當然,如果你晉國宗室實力強,卿大夫都團結在你周圍,那樣更好,晉國絕對是戰國時期令人恐懼的存在,但是實際上晉君早就完蛋了,這時分家反而是個最明智的選擇。
至於秦國,守仁君以前寫過一篇秦晉數百年的恩怨情仇,可以說,秦國後來的強大完全是因為從獻公開始數代君王的勵精圖治和改革效果顯著。和三家分晉沒有半毛錢關係。
要知道當年晉楚大戰,秦國妄圖偷襲晉國後方,結果被魏氏一族就給收拾了,三家分晉後,秦國集結五十萬人找魏國算賬,結果被吳起帶著五萬魏武卒打得大敗,甚至深入關中。
-
7 # 大意覺迷
晉國之所以會一分為三,是經過漫長的時間積累下來的結果。晉國從晉文公時期開始,實行了一種軍政一體的政治模式。將每個軍的將軍和將佐列入卿位,戰爭時期出征打仗,日常則作為行政長官各自守護自己的軍區和封地。其中中軍將軍作為執政卿總攬晉國全域性,成為僅次於晉侯的軍政長官。執政卿的位置可以是終身的,但並不是採用直接世襲的方式,而是採用低階補位的方式,一般情況下,一旦執政卿去世或退休,則由中軍將佐補位,以此類推。直到最低階空出,由新人補位。新人人選則由晉國世家大族中推舉產生,這個會考慮到去世或退休的卿的家族利益。這個人選的範圍,隨著歷史推移在不斷變小,從原來的十餘家變成六家,再從六家變成四家,也就是韓趙魏智。自從中行、範被驅逐之後,原本三軍六卿的模式已經玩不下去了,四家雖然依然採用輪流執政的方式,卻不再提及他們的軍職。韓趙魏滅智之後,三家勢力進一步固化,後來三家聯手擊敗楚、齊之後,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諸侯,分裂就在所難免。對於秦國來說,未來的統一道路上少了一個很大的障礙。
-
8 # 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
先說晉國為什麼會一分為三,春秋到戰國是向封建制度轉變一個過程。春秋時代的分封制開始崩盤,逐漸向中央集權開始過渡。因為軍功制度,土地已經開始向私有制轉變了。那些依靠軍功獲得大量土地的人就是最早的一批地主階級。這些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後,他們為了發展自身的實力,開始推動封建變革,網路人才。這些地主階級在各個國家都有,晉國的趙氏、魏氏、中行氏、智氏、範氏;齊國的田氏;魯國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等。只不過晉陽之戰發生的比較早而已。
在春秋末期,晉國就處於“六卿強,公室卑”的尷尬局面了,經過互相的傾軋,趙氏、魏氏、韓氏、智氏四家聯合戰勝瓜分了範氏和中行氏。這時候的晉國是被趙氏、魏氏、智氏、韓氏四家把控的。
其中的智氏的代表人物是智伯,是個極其有野心的人,想要獨霸整個晉國。在晉出公死後,智伯扶植了晉哀公,把持了晉國的國政。智氏在智伯的經營下成為四家之首,然而智氏的野心不滿足與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智伯又把目標對準了趙、韓、魏三家。智伯頻頻向韓、魏、趙索要土地,終於激怒了以前就和智伯有仇的趙襄子。於是智伯決定滅了趙氏,和韓、魏三分晉國,晉陽之戰就這麼打響了。結果魏、韓都怕智伯滅掉趙國後掉頭對付自己,趙襄子派張孟談秘密出城,和韓氏、魏氏暗中達成協議。三家掘開晉水倒灌智氏軍隊,三家聯合誅殺了智氏全族,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奠定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局面。晉國的分裂可以說是制度轉變的必然結果,在三家分晉之後,各國之間開始紛紛實行變法,向中央集權慢慢過渡。
再說秦國,春秋時期,隨著齊桓公、晉文公實現霸主大業之後,秦國也出了一位英明的君主,秦穆公。秦國位於中原以西,想要完成霸業勢必要東進。秦國東邊就是強大的晉國,秦國東進必須要突破晉國。
有個成語叫做“秦晉之好”,這其實是秦國東進的一條策略,和晉國打好關係,逐漸影響並且控制晉國,完成秦國東進的目的。所以,秦、晉兩國,有一段時間內互相聯姻,關係密不可分。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秦穆公親近晉國的結果是幫助晉國更快的成就霸業,並沒有達到影響控制晉國的結果。這樣一來,秦國東進,就要正面的面對晉國了。在晉文公去世,晉襄公即位後,秦國要控制鄭國,和晉國爆發了崤之戰。秦晉兩國正式開始了長期的互相征戰。一直到了春秋末期,秦國也沒能更好的突破晉國。直到三家分晉,晉國不復存在,按理說這是秦國的東進的大好時機,然而晉國分裂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分裂,而是從一個奴隸制國家變成了三個封建制的國家。
尤其是魏國,作為戰國初期第一個實行變法的國家,國力在當時可以說是諸國之首。魏、韓、趙三國率先完成變法,富國強兵,秦國直到秦孝公才開始實行商鞅變法,走向富國強兵的道路。秦國跟變法後的魏國對抗時,一度完全丟失了河西之地。這對秦國來說,是個災難。
直到魏惠王時期,三晉分裂,魏國經過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國力逐漸衰弱。秦國在衛鞅出使魏國後,把膨脹的魏惠王推倒了諸國的對立面,在齊、楚的打擊下,魏國的國力越來越衰弱。這時候在秦惠文王的帶領下,公孫衍在雕陰一戰斬殺魏國軍卒四萬五千人,魏國迫不得已才把河西之地還給秦國。張儀入秦後,又幫助秦國謀得了魏國的上郡十五縣。這時候的秦國才可以掌握西河天險,憑藉崤山跟函谷關達到進可攻,退可守境地。
秦國從魏國手裡奪取河西之地跟上郡,可以說是一個大便宜,但是這個便宜並不是因為晉國分裂撿來的。而是秦國透過謀略,把魏國推向齊國、楚國的對立面,在齊、楚和魏國相爭後,秦國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一步步謀劃出來的。
-
9 # 扣毛
春秋時期的晉國,原本是春秋時代的第一大國。是妥妥的,當之無愧的春秋第一霸主。齊國自從齊桓公姜小白和管仲這一對黃金搭檔去世後就日薄西山,一日不如一日。秦國則靠著秦穆公的壽命熬死了三代晉公才佔了點便宜,然後見好就收去跟西邊的戎狄死磕去了。楚國雖然是晉國在春秋時代的頭號敵人,但是除了楚莊王在位期間佔據上風之外,其餘時間都不敵晉國的霸權。在巔峰時期,晉國一個趙氏公卿就可以聚集10萬兵馬在齊國邊境威脅齊國,逼的這個春秋首霸低三下四的交出了在齊國逃難的晉國公卿,而這種牛逼的公卿,晉國有六個。
晉國可謂成也公卿敗也公卿,晉國的分裂史就是一個低配版的周王朝分裂史。我們知道,西周建國之後,為了治理廣大的地區,將天下分封出去了大量的諸侯國,後來周王室衰微,諸侯國坐大,最終導致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晉與周相同的地方在於,晉也是因為晉公名義上的封臣卿大夫坐大,最終架空國君,導致一個超級大國的分裂。
晉國分裂的因素可以追溯到春秋早期的一次國內動亂,也就是著名的“曲沃代翼”事件,這件事的主要內容是晉昭侯將自己的叔叔曲沃恆叔封在曲沃,此後七十多年,曲沃恆叔一脈透過祖孫三代的努力,最終打敗晉昭侯一脈成為晉國的國君,小宗取代大宗,為成語字典裡貢獻了一個成語“本末倒置”。
由於得位不正,晉國國君對於與國君同姓的公族充滿了不信任,公族在朝堂上幾乎沒有任何權利,行政和軍事大權基本都由幾大異姓公卿世家把控。到了晉獻公時期,晉獻公的小妾驪姬為了扶植自己的孩子繼位,又發起了驪姬之亂,迫害太子申生,追殺公子夷吾和重耳,後來在秦與楚等大國的干預下,兩位流亡公子先後成為晉國國君,前者是晉惠公,後者則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晉文公。
由於驪姬之亂,晉文公徹底對公族喪失了信心,轉而大力提拔當年與自己一同出逃的大臣,比如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春秋時代的貴族精英政治很快就讓這些人成為了世代把控大權的公卿氏族,比如狐氏,趙氏,魏氏。在以後數百年時間裡,這些世家不斷的兼併消耗,宛如大諸侯國吞併小諸侯國一樣。我們熟悉的“趙氏孤兒”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時間段。在趙氏孤兒的故事經過中,晉國國君晉靈公就被趙氏所殺,這意味著,公卿家族的權利已經開始能對國君造成威脅,然而此時公卿已經尾大不掉,國君一無行政,二無軍權,還沒有一支強勢的同姓公族能夠力挽狂瀾,已經對公卿無能為力。
最終,在春秋末期,經過兼併的公卿最終只剩下六家,即趙氏,魏氏,韓氏,範氏,中行氏和智氏。然而兼併並沒有結束,六家中最強大的智氏聯合韓趙魏三家又先後消滅了範氏和中行氏。其中範氏滅亡後有人想去範氏家裡偷大鐘,又貢獻出了一個”掩耳盜鈴“的典故。
在瓜分掉兩家之後,不滿足的智氏又裹著韓魏兩家試圖滅掉趙家,結果趙家封地一直在北方邊境,長年軍旅生活特別能夠堅持抵抗,他們在老巢晉陽(太原)抵擋住了三家的進攻,還使用離間計讓韓魏兩家與自己結盟,最終韓魏兩家扒開河堤,水淹智家軍,三家瓜分了智家。
經此一戰,晉國公卿只剩三家,韓趙魏,這三家事實上掌控了晉國的全部權利,國君晉出公只是一個令人擺佈的傀儡。最後,三家的領導人廢黜了晉出公,派人前往周天子處請封,此時已經是應屁蟲的周天子哪裡敢得罪已經強於很多諸侯的三家呢?直接冊封三家為侯,成為南韓,魏國,趙國,是為三晉。春秋時代正式結束,三家分晉宣告了戰國時代的開始。
分裂之後的魏國是戰國初年第一強國,南韓則被稱為勁韓,而趙國更是後來與秦國打的有來有往的大國,可見,分裂之前的晉國,是一個多麼恐怖的存在。
-
10 # 晉公子
本期話題晉國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在於晉國卿權膨脹的趨勢不可遏制,而這個問題早在中興之主晉景公時期就已經暴露無遺了。我們不妨就以晉景公時期的晉國政治為例,簡單地分析一下晉國最終走向分裂的必然性何在。
李孟存、李尚師二先生所著《晉國史》說:
“下宮之役”是公室對卿大夫鬥爭取得的第一次勝利,使晉國公室擺脫了趙氏近四十年對晉國政治的壟斷。
——《晉國史》
在歷史學界的主流研究當中,“下宮之難”有時候被視作晉國公室對抗卿族專權的里程碑式的勝利。但仔細梳理完這場事變的來龍去脈,我卻不能認同這樣的判斷,甚至我認為,無論對晉國公室還是對卿族趙氏,“下宮之難”的意義都有被高估的嫌疑。
早在邲之戰前荀林父晉升中軍元帥之際,晉卿趙氏一家獨大的局面就已經開始鬆動。邲戰失敗之後,趙氏龐大的同盟體系更隨著中行氏與範氏的相繼崛起而漸次瓦解。到了公元前585繞角之戰爆發的時候,趙氏二卿趙同、趙括的開戰主張遭到欒氏、範氏、智氏等卿族的聯合壓制而終於夭折,折射出趙氏主導晉國政治的虛弱與無力,這時的趙氏已經當不起晉國公室的頭號威脅了。
事實上,欒氏和郄氏陰謀策劃趙同、趙括謀反案並以此為藉口發動“下宮之難”,晉景公還不能放任趙氏這個曾經壓迫公室長達二十餘年的卿族就此毀滅。
因為趙氏一旦被徹底剷除,失去制衡的欒氏、郄氏就有可能崛起為新的政治寡頭,仿效當年的趙盾再行壓迫公室。與其那樣,不如留下趙氏作為牽制,藉以維持晉國政治生態的平衡。赦免趙武,發還封邑,晉景公對趙氏的最終處理應該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在我很小的時候,曾經讀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年輕的獵人,他不練百步穿楊的箭術,不練開山裂石的刀法,卻劍走偏鋒地練就了一套學什麼像什麼的口技。老獵人都瞧不起這個沒有硬功夫的後生,而他卻以此自負。有一回他獨自走進深山打獵。一開始他用手裡的竹管吹出呦呦的鹿鳴,一隻可愛的小鹿被他吸引了過來。
正當他要下手捕捉這隻小鹿的時候,旁邊突然躥出一隻張牙舞爪的猞猁猻。追蹤小鹿而來的猞猁猻把獵人嚇得不輕。為了趕走猞猁猻,他趕緊吹出了一陣虎嘯。猞猁猻望風而逃,卻沒曾想一頭斑斕猛虎又不期而至。獵人無奈之下只得故技重施,吹出一陣狗熊的嚎叫。老虎跑掉了,但獵人卻沒能脫險,不幸被引來的一頭黑熊撲倒,死在了它的爪下。
在春秋史上素有雄主之名的晉景公就像那個獵人。早在他的父親晉成公當國的時候,晉國公室財力、軍力兩下衰退,已經徹底失去了獨立反擊卿族專權的能力。沒了“硬功夫”的晉景公不得不練就一手借力打力的“口技”,扶植新興勢力來牽制老牌卿族。
雖然這在一段時間內遲滯了卿族兼併、分裂晉國的歷史程序,但公室的權威卻不可能依靠這個手段重新樹立起來。這一點,在公元前589年的晉、齊鞌之戰中體現得格外明顯。
郄克覲見齊頃公的時候,頃公之母躲在暗處偷覷,並無禮地嘲笑郄克身形佝僂,是個殘疾。受到羞辱的郄克勃然大怒,回國後力請晉景公發兵攻齊。此時的晉國正承受著來自楚莊王的強大壓力,切盼齊國施以援手,因此景公幹脆地拒絕了郄克的要求:
“子之怨,安足以煩國?”——《史記·晉世家》就在那一年,中軍元帥士會向晉景公告老致仕,將首輔之位遜於郄克。3年後,齊國侵略魯、衛,兩國向晉國訴冤求援,晉景公命郄克率領士燮、欒書、韓厥三將和800乘兵車的強大軍隊東征齊國,一戰擊潰齊頃公於鞌地。晉軍振旅反斾之際,晉景公親自犒勞郄克、士燮和欒書三將。
《左傳》載:
郄伯見,公曰:“子之力也夫!”對曰:“君之訓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範叔見,勞之如郄伯。對曰:“庚所命也,克之制也,燮何力之有焉?”欒伯見,公亦如之。對曰:“燮之詔也,士用命也,書何力之有焉?”——《左傳·成公二年傳》從這段記載看,貌似三位將軍面對景公的慰勞都顯得很謙遜,不敢自矜功勞,反而競相歸美於同僚,中軍元帥郄克甚至還特地奉承了晉景公的領導有方。晉國貌似又出現了自文公朝後難得一見的君臣融融的局面。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左傳》載:
齊侯朝於晉,將授玉。郄克趨進曰:“此行也,君為婦人之笑辱也,寡君未之敢任。”——《左傳·成公三年傳》鞌之戰的次年,被晉軍狠狠修理的齊頃公強忍屈辱,親自前往晉國賠禮道歉。來的時候他專程為晉景公準備了一件貴重的玉器作為見面禮。可就在齊、晉兩國元首展開會晤,齊頃公要將玉器奉獻給晉景公的時候,中軍元帥郄克卻快步搶了上來,堵住齊頃公說:“辛苦您跑這一趟,那完全是婦人之笑帶給您的恥辱,可不關寡君的事兒哦!”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像給了兩國元首一人一記響亮的耳光:齊頃公這一趟原是來賠笑臉的,郄克當著齊頃公的面提起頃公之母嘲笑自己的舊恨,還直斥頃公之母為“婦人”,這讓齊頃公情何以堪?當初郄克受辱,晉景公曾一口否決了他復仇伐齊的請求。
這一回與齊國交兵,景公的原意本是要替魯、衛兩國主持公道而不是替他郄克挽回面子。但景公不顧郄克的臉面,郄克就敢無視景公的尊嚴——我索性跟你挑明瞭吧,這回我率軍伐齊還就是報復我的私仇,跟魯、衛一毛錢關係沒有,也讓齊國佬看看現在的晉國到底誰說了算!正卿橫到了這個地步,晉景公卻拿他毫無辦法。
對郄克這隻虎來說,士燮、欒書等諸卿才是猞猁猻,才是熊。有牙有爪,不得不防。在他們面前,郄克得大大方方地謙讓他們,客客氣氣地恭維景公,不能讓諸卿指責郄氏自矜攻伐,欺上凌下。但面對晉景公就大可不必這麼戰戰兢兢,他就是一個會吹口技的獵人,沒有硬殺傷力。
只有樹立公室的權威,才能夯實晉國的立國基石。君權不競,靠“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偏方來緩解卿族對公室的壓迫,就像給一個垂死的癌症病人注射杜冷丁一樣,終究續不了他的命。
縱然晉景公在公元前588年將晉國傳統的三軍六卿擴編到了空前絕後的六軍十二卿,把“眾建諸侯”的手段用到極至,但缺乏權威的公室仍然無法有效地抑制諸卿兼併。僅僅10年之後,六軍十二卿便只剩下四軍八卿。而隨著郄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和智氏在後續的兼併廝殺中相繼失敗退出,晉國最終還是走向了趙、魏、韓三家分晉的悲慘結局。
參考文獻:
李世佳《“趙嬰奔齊”事件解析》
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
(韓)李裕杓《西周王朝軍事領導機制研究》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徐元誥《國語集解》
回覆列表
自重耳稱霸中原之後,春秋後期子孫無能,坐享其成,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範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周天子承認其諸候位置,
但戰國開始秦國並沒有佔便宜,趙魏強,韓弱,秦國如果出關趙國首當其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