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塵埃未落定

    楚漢戰爭期間,龍且是項羽手下為數不多的肱股大臣之一,但是他在率領二十萬精兵救援齊國之時,卻敗在了剛被封壇拜將不久的韓信手中,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陳平曾經說過“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在加上龍且與曹咎、周殷三人並列為楚國的大司馬,可見他在項羽部下屬於第一梯隊的重臣。但是他最終敗給了初出茅廬的韓信。他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結為“驕傲自大”。

    韓信在平定趙國、燕國之後,又聽從謀士蒯徹的建議出兵攻打併且征服了已經向劉邦投降的齊國,楚王項羽在接到齊王田廣的救援請求之後,命龍且率領二十萬精兵救援齊國。當龍且抵達齊國,尚未與韓信交戰之時,他部下有人提出一個萬全之計:現在楚軍有必勝的把握,原因有三:第一、雖然已經攻破趙國、燕國和齊國,但是韓信屬於孤軍深入,而此時漢朝本部大軍正被楚王項羽圍困在滎陽,所以韓信並沒有什麼援軍。第二、齊王田廣雖然已經流亡,但是他的威信還在,可以讓他著急已經被韓信攻克的城池共同抵抗韓信,齊國與楚國裡應外合,韓信便會陷於被動。第三、漢軍是客場,沒有援兵、缺乏糧草,我們根本就沒有出兵的必要,等他內耗就行了。

    但是龍且完全聽不進去,他說:

    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寄食於漂母,無資身之策;受辱幹跨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救齊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半可得,何為而止!

    由此可見,龍且向項羽一樣,也是專以武力征伐天下,他不相信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另一方面,龍且輕視韓信的為人——自己都養活不了,只能寄食於漂母;為人膽小懦弱,竟然忍受胯下之辱,這種人也配率兵打仗?他怎麼能和我等貴族相提並論?

    所以,韓信在暗中阻截濰水之後故意佯敗而去,這更加讓龍且認為韓信膽小懦弱。於是命令楚軍集體渡河並全力出擊韓信軍。結果就是韓信乘龍且部隊半渡而擊,最終龍且被漢騎將灌嬰斬殺。這場戰爭中的二十萬楚國士兵,除了一部分戰死之外,幾乎全都被韓信俘虜(信遂追北至城陽,皆虜楚卒)。

    這也就是龍且死後,項羽開始對漢軍產生恐懼的原因之一。此後,項羽也轉變了對韓信的看法,他開始放棄之前的武力征服政策,轉而派遣說客武涉前往遊說韓信,希望他能夠背叛劉邦,投靠項羽甚至是與劉、項三足鼎立。

  • 2 # 貓與暖樹

    龍且(jū),秦末名將。生卒年不詳,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虞子期為楚軍五大將。曾被封為司馬。自幼與項羽一起張大,情若兄弟。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後與田榮合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英布背楚之時,項羽使龍且點兵十萬往擊之。龍且與英布戰,大破之,英布逃離九江歸漢。項羽聞韓信已舉河北,破齊、趙,而且想要擊楚,派龍且帥二十萬眾往擊之。韓信與龍且大戰,詐敗,引龍且中水淹之計。龍且力戰漢諸將,雖有萬夫不當之勇無奈敗局已定,終被漢騎將灌嬰斬殺,楚軍大敗。韓信後自立為齊王。項王聞龍且戰死大為傷感。

  • 3 # 關關6430

    龍且失敗原因主要是傲慢輕敵,對韓信的不瞭解導致兵敗身亡,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龍且對韓信的實力和才能缺乏瞭解,蔑視對手導致兵敗身亡。

  • 4 # 菜九段的酒

    龍且之敗與韓信沒有什麼關係,那個神乎其神的記載是忽悠的編造。龍且死在彭城,漢將丁復的戰功。

    漢軍二下彭城的猜想與解析

    題記:菜九作韓信史料打理,對這一段情況弄得透熟,以為在整理韓信過程中即將這一塊理清楚了。等到拙作《拷古筆記——淮陰侯韓信歷史真相大揭秘》正式出版後,突然覺得這一塊還有問題,所以所謂透熟之類的大話還真的不能亂講。現對漢軍二下彭城始末另行打理如下。

    楚漢戰爭期間,漢有兩次攻佔楚都彭城。第一次是漢二年漢王東征,以漢為首的反楚聯盟於當年四月攻佔彭城,後因項羽強力偷襲,漢軍大敗,退出彭城。時隔兩年,滅齊之後,漢軍從齊國方向再次攻佔了彭城,即為本文猜解內容。

    第一次攻佔彭城的情況比較清楚,漢是乘虛而入,利用項羽陷於與齊勢力在齊交戰之際,攻佔得手。第二次前因後果及過程,似乎還是一筆糊塗賬。菜九也沒有把握弄清楚,但覺得提出問題總比不作為問題好,然後儘自己最大努力,或者會使這個問題取得比以往明確一點點的概念。

    彭城二次失陷於漢的事,兩個本紀都沒有提到,可能這也是此事件未受重視的原因所在。但此事確實發生了,而且還非常重要,時間應該在和約之前稍早一點點。這樣一定位——與和約聯絡起來,就會覺得楚漢鴻溝和約之事真的不簡單。菜九綜合史料以為,如果將漢二次攻佔彭城與滅齊綜合起來考察,很有可能攻佔彭城就是漢滅齊的真實用意。換言之,終極目標是攻佔彭城,滅齊反而是順便的事。從漢滅齊到攻佔彭城可以看出,漢對楚已經有巨大優勢,之所以沒有提早決戰,是因為漢王家眷在楚手中。所以菜九以為,漢迂迴曲折攻佔彭城的目的之一是營救漢王家眷,但這一目標沒有實現,因為漢王家眷不在彭城,漢王家眷被項羽時刻帶在身邊,或者至少是在項羽能夠控制的範圍內。

    這樣的話,就提出一個前人從來沒有考慮過的問題——漢在滎陽一線始終處於下風是真的力不敵楚,還是故意示弱?菜九以為,故意示弱的成分很大。因為既然漢能調集大量兵力從滎陽相持線的楚方背後對齊進攻,這些軍隊也完全可以對楚軍的背後奮力一擊,這樣楚軍未必就能抵擋得住。但漢軍沒有這樣做,而是將楚軍主力的周邊搜刮一空,使在滎陽一線與漢相持的楚軍主力成為孤軍。讓我們看一下當時的形勢。

    自從平定趙地後,漢就與齊毗鄰了。齊可能感到漢之壓力,楚也看到漢有吞併齊包抄楚的前景。在這樣的情況下,楚或者會有應對漢滅齊的預案。所以到了日後齊真的被漢擊潰,楚很快就組織了一支援齊軍。史料中活靈活現記載韓信滅龍且為首的援齊軍的那一段極不靠譜,菜九多次說過是假史,不足為憑。真實的情況龍且是援齊軍,可能不是主帥,《漢書》記主帥是項它,龍且屬之。以項羽對家族的倚重,這樣的安排應該成立。項它,又作項他、項佗。這支援齊楚軍原本就是楚之戰略儲備、戰略預備隊,它不是項羽從滎陽一線劃撥的,而是以彭城守備軍為主組建的。所以無論是與援齊楚軍的作戰,還是攻佔彭城的作戰,漢軍的作戰物件都是同一支楚軍。

    那麼以此為基礎,描繪一下這支楚軍與漢軍作戰的過程。菜九以為,龍且所在楚軍原本就是彭城的守備軍,本身有鎮守後方與對齊警戒之功用,所以對齊的情況應該比較熟悉。到了齊向楚求救時,楚自然會動用這支守備軍作為援齊軍。只是齊在漢的強力攻擊下,根本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齊的核心地區陸續失陷於漢,所以齊王君臣率殘部逃出齊,依附於楚。這在齊而言,也是艱難選擇,畢竟齊是楚之罪人——破壞項羽分封格局的罪魁禍首就是現齊王廣之父田榮。只是到漢大舉進犯的那個時候,除了楚,沒有任何勢力可以幫到齊。當然,楚幫齊並非無償的,龍且回答幕僚避戰建議時就有“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之說,雖然那個故事不可信,但這樣的對話或者成立,因為齊必然要為楚之援救付出代價,以土地換援助。這樣的事在此前的戰國時期就發生過,戰國時期樂毅滅齊,楚殺齊湣王一事,實為楚的援齊軍所為。齊襄王存身之莒,原為齊地,後來歸了楚,大概就是楚援齊的代價或報酬。但正如菜九在多個文字集裡說的那樣,漢滅齊是會戰式的,有多個漢軍從多個方向進攻齊國,到了齊不能支的時候,楚之援軍亦不能有作為,所以齊楚聯軍與漢軍作戰失利。《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錄到有多個非韓信體系的漢軍部隊與龍且作戰,這才造成援齊軍的失敗。其中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橫、龍且,就應該是漢在齊地與齊楚聯軍的交戰。齊楚聯軍對漢軍作戰失利,楚援齊的目的沒有實現,退回彭城。估計齊王君臣也一起退到楚地,至於最後田橫依靠彭越,應該是彭城失陷於漢後的事了。

    漢軍與援齊楚軍的作戰地點,《曹相國世家》作上假密,《樊酈滕灌列傳》作高密,古人注有稱二者為一地,有稱非一地,但龍且肯定沒有死於齊地,而是死於彭城,這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丁復戰功為證。雖然記載不一,但菜九決定選擇彭城說。因為在齊地的記載有不實的明證,故不可信。雖然世家與列傳的資料也是來源於朝廷檔案,但考慮到司馬遷有整齊史料的作為,可能在作傳記時與市面上流行的傳說作了統一處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擊龍且的地點只有彭城而不見其他,其中只有一個丁禮殺龍且,明確說屬灌嬰。但這不代表龍且是像記載中那樣死於半渡受擊,因為丁復的戰功也是殺龍且彭城,龍且肯定沒有分身術,也不會死而復生,所以應該以死於彭城為妥。灌嬰究竟是否參加了最後擊龍且之戰,還不能以丁禮的記錄為定,因為存在把兩件事併為一處的可能。換言之,丁禮屬灌嬰與殺龍且完全可以是不同時期的事。比如呂馬童也有擊龍且,就沒有寫屬灌嬰,日後斬殺項羽之役,呂馬童又明確是屬灌嬰的。而呂馬童擊龍且的官銜是司馬,此官銜非灌嬰所部所有,則呂馬童應該是呂澤體系的人,但在最後追擊項羽的戰鬥中被漢王統一徵調,劃歸灌嬰指揮。以此為參照,丁禮完全可以是呂澤所部,在某個階段,比如最後追擊項羽時歸灌嬰指揮。查了一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這個樂成侯丁禮,以中涓騎從碭中,資格非常老,定三秦就是侯了,比灌嬰封侯還早,雖然看不出屬呂澤的明顯跡象,但也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因為劉邦從起碭的老弟兄有一大半歸了呂澤。

    還是來說龍且。龍且援齊不利,就從齊撤回彭城,但被尾隨而來的漢軍圍困住了。問題是這些漢軍是否包括韓信所部。雖然灌嬰的傳記言之鑿鑿擊龍且,但列傳將其擊龍且列在韓信為齊王之前。韓信的列傳稱韓信擊楚是在為齊王之後,照此說法,如果龍且不是在齊地而是在彭城被漢殲滅,則韓信所部,包括灌嬰在內應該沒有參加。只是龍且是從齊落敗的,韓信所部應該在合擊龍且的戰事中起了極大作用。到了會剿龍且的時候,韓信部不可能不參與。所以韓信立為齊王后才擊楚的記錄不可信。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韓信立為齊王后才擊楚的記錄不可信。韓信立為齊王后才擊楚的記錄不可信。韓信立為齊王后才擊楚的記錄不可信。實際情況應該是,韓信確實向漢王申請立為齊假王了,但實際的戰爭行動從來沒有停止。換言之,韓信沒有以封王與否作為消極怠工的理由。

    殺龍且一役中丁復的戰功描寫值得注意。《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稱陽都侯丁復“屬悼武王殺龍且彭城,為大司馬破羽軍葉”,與龍且有關內容不到十個字,資訊量非常大。悼武王即呂澤,丁復為呂澤部下毫無疑義,這樣的描述表明呂澤也參與了滅龍且之戰。呂澤是劉邦的合夥人,地位遠在韓信之上,如果他參與了此戰,則滅龍且一役的漢方總指揮只能是呂澤,而非其他任何人。丁復此時應該是呂澤手下的重要角色,此前的重要功績有定三秦時生擒董翳與章邯,其他時間估計也沒有閒著,此役又斬殺龍且,在漢集團定天下的標誌性戰役中,一個人承攬了好幾項,所以彭城之役後,其職銜上升到呂澤體系中最高的大司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滅龍且一役發生地點應該在彭城,漢軍方面是呂澤部主導,韓信部配合。此役無論對漢對楚都十分重要,但因日後呂氏被徹底清盤,戰功被隱沒,造成此役的記載嚴重缺失。值得注意的是,丁覆在彭城之役後,旋即在南陽與楚作戰,這樣的戰事在整個歷史記憶中沒有留下痕跡。以丁復所部之強悍,南陽一地之楚軍也非同小可。可惜歷史沒有留下戰爭畫面。

    實際情況大概是這樣的:龍且援齊不利,敗回彭城,漢軍隨即跟進,將龍且所部圍困在彭城一帶,經過激戰,龍且覆滅。參戰漢軍基本上就是在齊漢軍,呂澤所部也是完成了擊齊之後,再對龍且實施殲滅的。呂澤定齊有河陽侯陳涓 “以丞相定齊地”為證。對於敗歸的龍且,即以呂澤一部也完全可以戰勝之,但韓信部在擊敗援齊楚軍過程中作用非常,完全應該剩勝追擊,加入到消滅龍且的戰役中。如果呂澤確實是漢在齊地的最高指揮官,他完全可以調動韓信部參與到滅龍且的戰事中。如果呂澤不是最高指揮官,反而不好理解,人在齊地,官銜最高,其他人不買賬,成何體統?

    楚軍方面的情況不詳,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如果龍且所在援齊軍的統帥確實是項它,那麼這樣的配置也可能是楚軍失敗的重要原因。項它顯然沒有什麼能力,如果讓龍且直接指揮楚軍,未必會敗得那麼快那麼慘。這個項它能力差也就罷了,還在戰場上投降了,注意,是投降不是被俘,所以算是立功,因此被漢封侯了,為平皋侯。只是不知道項它之降是在龍且生前還是死後。如果是龍且生前就降,則其降是造成龍且最終戰死的關鍵因素。如果是龍且戰死後投降,則屬於大勢已去。按項它立功封侯還看,很可能是在龍且戰死前就降漢了。那麼,龍且之敗就不是漢在戰場上勝之,而是敗於內部變故。但項它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又與彭城無關(平皋侯項它“漢六年以碭郡長初從” ,六年顯然為五年之訛),則其降漢與否與龍且之敗無關。或者《漢書》以項它為援齊主將沒有根據。因為如果整個援齊軍在齊敗績,又在彭城覆滅,作為主帥,項它能夠倖免的難度還不小呢。

    彭城之役以漢之全面勝利而告終,但因沒能解救出漢王家眷,漢的戰略目標沒有完全實現,只是這樣抄了項羽老窩的態勢,為後面的約和創造了條件。換言之,如果漢在此役完成了營救漢王家眷使命,則楚漢之間就用不著和約,直接就決戰了。所以,所謂的楚漢和約,實為漢彭城戰役沒有達到目的的後續陰謀。雖然項羽對劉邦不信任,但他並沒有太多的選擇,只能如約先釋放漢王家眷。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簡簡單單的漢二次攻佔彭城,居然牽涉到如此多複雜難解的問題,連兩個基本史籍對此事件記載的可靠性都成了問題,欲使其澄清,或永無可能,只能搞成什麼樣算什麼樣了。以菜九的菜鳥識力,搞到以上樣子,各位看官對付著看吧。

    關於呂氏武裝與垓下決戰,可參見拙作《拷古筆記——淮陰侯韓信歷史真相大揭秘》,或網路搜尋《千古誰識戰垓下》《劉呂關係大猜想》。

    漢滅齊佔彭城基本史料如下(略去韓信史料):

    楚使龍且救齊。齊王與合軍高密。漢將韓信與曹參破殺龍且,虜齊王廣。漢將灌嬰追得齊守相田光,至博陽。而橫聞齊王死,自立為齊王,還擊嬰。嬰敗橫之軍於嬴下。田橫亡走梁,歸彭越。彭越是時居梁地。中立,且為漢,且為楚。韓信已殺龍且。因令曹參進兵,破殺田既於膠東,使灌嬰破殺齊將田吸於千乘。《田儋列傳》。

    韓信已破趙為相國,東擊齊。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歷下軍,遂取臨菑,還定濟北郡,攻著、漯陰、平原、鬲、盧。已而從韓信,擊龍且軍於上假密,大破之。斬龍且,虜其將軍周蘭。定齊凡得七十餘縣。得故齊王廣相田光,其守相許章,及故齊膠東將軍田既。《曹相國世家》。

    三年,(灌嬰)以列侯食邑杜平鄉。以御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擊破齊軍於歷下。所將卒虜車騎將軍華毋傷,及將吏四十六人。降下臨菑,得齊守相田光,追齊相田橫至嬴、博,破其騎。所將卒,斬騎將一人,生得騎將四人,攻下嬴、博,破齊將軍田吸於千乘。所將卒,斬吸。東從韓信,攻龍且、留公於高密。卒斬龍且,生得右司馬、連尹各一人,樓煩將十人,身得亞將周蘭。《樊酈滕灌列傳》。

    (傅寬)屬淮陰,擊破齊歷下軍,擊田解。屬相國參,殘博。益食邑。因定齊地。《傅靳蒯成列傳》。

    (陽都侯丁復)屬悼武王殺龍且彭城。(肥如侯蔡寅)以魏太僕三年初從。以車騎都尉破龍且及彭城。 (樂成侯丁禮)以都尉擊(項)籍,屬灌嬰,殺龍且。(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橫、龍且。(中水侯呂馬童)以司馬擊龍且。(昌侯盧卿)以齊將漢王四年從淮陰侯起無鹽。(共侯盧罷師)以齊將漢王四年從淮陰侯起臨淄。(棘蒲侯陳武)擊齊歷下軍田既。(河陽侯陳涓)擊項羽,身得郎將處,功侯。以丞相定齊地。 (下相侯冷耳)以客從起沛,用兵從擊破齊田解軍。(戚侯季必)別屬丞相韓信,破齊軍。《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壯侯許倩)以楚將漢王三年降起臨濟。 (平都侯劉到)以齊將高祖三年降。《惠景間侯者年表》。

    (田橫)定齊三年,聞漢將韓信引兵且東擊齊。齊使華毋傷、田解,軍歷下以距漢。《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編輯於 2019-03-09

    漢軍二下彭城的猜想與解析

    來自專欄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 5 # 衣賜履讀通鑑

    韓信戰無不勝的必殺秘技:胯下之辱

    本來,齊國已經被酈食其說降了,所以根本就沒有防備韓信。而韓信被手下一攛掇,感到老子九牛二虎才打下五十多個城,酈食其就靠一張嘴,得了齊國七十多座城,這特麼也太丟人了!於是,也不管齊國降沒降,先打下來再說!

    前203年,十月(歲首),韓信到達歷下(山東省濟南市),大破齊軍,長驅直入,直逼臨淄(齊首都。山東省淄博市東臨淄鎮)。齊王田廣這個氣啊,說你酈食其什麼東西,你這邊剛誆老子解除防備,那邊就讓韓信這個王八蛋來打老子,你這是要玩兒死我啊!大喝一聲,來人,把酈食其給我煮了!

    衣賜履說:酈食其是真冤啊!

    田廣逃到高密(山東省高密市),派使節到楚國求救。宰相田橫逃奔博陽(山東省泰安市)。

    衣賜履說:此處,應了那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田廣是齊王田榮的兒子,前205年,田榮被項羽打敗身死,田橫即立田廣為齊王,現在可好,項羽和田廣又成了盟友了,呵呵。

    韓信佔領臨淄,繼續向東追擊田廣。項羽很給力,派出手下最彪悍的大將龍且,號稱率二十萬大軍,援救齊國,在高密與田廣會師。

    有人向龍且建議說,漢軍遠離本土,拼死戰鬥,鋒芒銳利,勇不可當。而齊、楚兩軍在自家門口作戰,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築深溝高壘,固守營地,讓齊王田廣派遣心腹大臣去招撫已經丟失的城邑。那些被漢軍攻陷的城邑,一旦聽說齊王還活著,而且楚軍已經來救援了,必定都會反叛漢軍,如此一來,漢軍勢必無處取得糧草,一定不戰而降。

    龍且搖了搖頭,笑了,說,你們不必多言,韓信是個什麼貨色,我比你們清楚。當初,這傢伙連自己的養不活,老著臉皮到處蹭吃蹭喝,還曾經鑽過別人的褲襠,這種膽小鬼,還用害怕他嗎?況且,我們援救齊國,一仗不打,只知防守,即使最後韓信投降,我有什麼功勞可言?如今,我一仗把韓信幹翻,那至少可以分半個齊國啊。

    衣賜履說:此時,韓信已滅了代、趙兩國,收服了燕國,又把齊國軍隊打得望風逃竄,這樣的戰鬥力,龍且還是如此輕敵,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龍且和項羽一樣,打仗以勇猛見長,估計不大瞧得起韓信這樣的智謀型將領;二是韓信的“胯下之辱”實在是太深入人心了,別說這些身經百戰的大將們,就算從沒上過戰場的菜鳥,一聽說對手鑽過別人褲襠,恐怕也會豪氣沖天吧?因此,像龍且這樣的驍將,恐怕覺得韓信打了幾個勝仗只是運氣好吧。由此,我大膽推測一下,韓信受過胯下之辱這件事,沒準是韓信自己廣為散播的,就是要起到“必殺秘技”的作用。否則,淮陰一個破落子弟鑽過人褲襠的破事,又怎麼能夠鬧得天下皆知?

    當然,龍且想跟韓信打場硬仗,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他想封王。還記得項羽為什麼要趕走范增嗎?是陳平擺了一道反間計啊,當時陳平對劉邦說,項羽手下,就範增、龍且、鍾離昧、周殷等幾個人有點本事,但這些人立了很多功,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龍且這次來,是奔著封王來的,目標是至少“半個齊國”。那為什麼非要打仗,按下屬建議深溝厚壘,堅守不出,完全可以戰勝韓信,那不是一樣嗎?恐怕不太一樣。以前我們講過,秦尚首功制,個人晉爵,以斬敵人首級多少計功;將軍論功,按敵我雙方傷亡“淨值”算。因此,我猜,楚漢爭霸的時候,並沒有完全摒棄秦的計功方法,在戰場上幹掉韓信,可能比韓信投降,在封王上加分更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史記》中樊噲、灌嬰等大將的傳,裡面對他們斬首的數目,精確到個位誒!

    十一月,齊、楚兩國軍隊隔濰水(濰水流經高密故城之西)擺開陣勢。韓信命人連夜趕做了一萬多個布袋子,裝滿沙土,投堵濰水的上游,然後率領一半部隊渡河去襲擊龍且,隨即假裝敗逃。龍且大喜,說,我就說嘛,韓信那傢伙果真膽小如鼠!於是渡濰水追擊韓信。韓信派人挖開上游沙袋,滔天大水奔瀉而下,楚軍大部分沒能渡過河去。韓信迅速組織反擊,斬殺龍且,楚軍崩潰,生擒田廣,平定齊地。齊相田橫逃奔彭越。

  • 6 # 歷史笑春風

    龍且的失敗有幾個原因:

    一、輕敵。龍且與韓信過去認識,對韓信的評價就是膽怯。這次對戰,自己的兵力佔優,而且訓練有素,精銳強悍,於是對韓信起了輕視之心。

    二、貪心。當時齊王答應,如果龍且打敗韓信,就把齊國的一半割讓給龍且。龍且貪念大增,這也影響了他的指揮和判斷。

    三、對手是韓信。韓信利用對手的弱點,用土囊堵塞濰水上游,佯敗引誘龍且渡河,然後放水沖斷龍且的軍隊,將其分割殲滅。這一系列的戰鬥,韓信戰術運用得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7 # 劉一千五

    龍且看不起對手韓信。因為他把當初的韓信當為一成不變的韓信,不曾想韓信與時俱進,在實戰中突飛猛進,遠非"胯下之鑽"的流浪漢。龍且是項羽手下的第二大將,他在九江王鯨布造反時,奉命去問身為九江王為什麼要反,幾個回合激化了矛盾,讓隨何這個儒生輕而易舉地策反了鯨布,就在於龍且莽撞,誤了項羽安撫鯨布,而不是讓兩個刀兵相見。畢竟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楚國嫡系中只有鯨布為九江王。餘無諸侯可封。由此看出,龍且擔當不起大事。

    龍且從開始出江湖,少有失敗過,自尊心特別強。眼光特別高。看不起茅草屋出來的韓信。養成一種藐視一切的性格。當他領了楚國二十萬人馬後,驕傲得只想滅了韓信,其餘目標一概不聞不問,又聽不進忠言,固持己見,輕信敵人,半渡而退,豈不知中了奸計,身死而喪失二十萬楚國主力,讓項羽"恐慌",出下策讓武涉去向韓信求和。求和不成,被迫劃界鴻溝。

    龍且只有在項羽手下當先鋒,沒有獨擋一面的才能。項羽派他兵救齊國,是項羽找不到去齊國的領軍大將。眾所周知,項羽手下的大將,被劉邦的反間計整死整亡得差不多了。范增氣死,項伯兩端,鍾離昧異心,鯨布叛逃,丁公二得不論敵友,季布雖能,又不在高位。任周殷周殷反楚;信曹咎曹咎敗死。雖是項羽為王,倒底手下少能。

    龍且素來驕貴,崇拜力征為上。出戰則戰,不戰就退。沒第三條路可走。當初北上救趙,龍且等為先鋒,成了鋼刀一把;坑二十二萬秦兵於新安,龍且是組織者和執行者,入關後,成了屠殺秦王室的操刀手,以後跟隨項羽左右,少有單獨抵擋一面。就是與九江王之戰,也是逼迫鯨布過早反叛而已。非項羽之安撫意思。

    龍且思想固化滯後,不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他認為韓信還是老樣子,沒考慮到敵手已經成長成為方面大員,優秀的軍事將才。這樣一來,老眼光看新事物,不失敗就非天理了。

    龍且剛愎自用,不聽勸說,不納良言,一意孤行。死了自己,直接造成項羽的被動局面,葬送齊楚聯軍二十多萬人。使項羽生平第一次感到恐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原民辦代課教師還有多少健在的,請作個自我介紹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