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愛寶葫蘆
-
2 # 真正鱷魚不哭
當然有這方面原因。李亨這個太子當得朝不保夕,一直被明皇當賊防著,實在憋屈得很,瞅著機會冒險一下,挑撥軍士兵變不足為奇。
既然整出事來,李亨當然要防父親報復,離開自成一路就是人之常情了。
就倫理而言,李亨這是篡逆之舉——他到達靈武后馬上自立稱帝。但從客觀上,他迅速整合了大唐西北藩鎮力量,重整旗鼓進行平叛戰爭,有挽狂瀾於即倒之功。如果當時中樞整體入蜀,因為蜀道不便,很難有效指揮忠於朝廷的軍隊,於是大家只能自行其是,五代十國大分裂也許將提前上演。
-
3 # 輕吟古風
歷史上曾有人說馬嵬坡之變將士們怒殺奸相楊國忠,逼玄宗賜楊貴妃自縊,背後的主謀就是太子李亨,由於做賊心虛所以從馬嵬坡出來太子就草草與玄宗作別北上靈武,怕玄宗尋思過來,對自己有所不利。
我倒覺得馬嵬坡之變未必是太子策劃的,而確實是一個突發事件。首先楊國忠仗其妹,而得宰相之職,貪贓枉法,禍國殃民,早已引起公憤。其次眾軍覺得唐玄宗因寵愛楊貴妃而荒貽國務,致使安史之亂的發生,楊貴妃就是一個紅顏禍水必須殺掉。再一個因為眾人是倉皇出逃,沒有帶那麼多的物資,走到馬嵬坡時已是鞍馬勞頓飢寒交迫,再加上背井離鄉遠離親人,遠去巴蜀什麼時候回來還不一定呢,人人心裡都有一股怨氣。為了發洩這股無名之火,就拿這二人當了出氣筒。
說太子李亨做賊心虛,那倒談不上。不過李亨確實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如果跟隨玄宗南下巴蜀,有玄宗在,很難輪到自己發號司令,旁邊再有什麼奸佞小人進諫饞言,自己的太子之位都難保。要知道自己這個太子之位來之不易,前宰相李林甫想方設法想讓玄宗廢除太子,都一一化險為夷。再一方面自己的年齡也不小了,看老爹玄宗的身體狀況,活個七八十沒一點問題,不知自己能不能活過老爹?何時能登上皇位,與其這樣,還不如北上單飛獨擋一面,以號令天下平定叛軍之名能更早的承繼帝位。
-
4 # 在下古麒
這種說法倒是頗為新鮮。
就大家所認可的,馬嵬坡兵變雖然有著李亨的默許,但是遠不至於讓得令李亨有感覺到做賊心虛的地步。
在兵變之前,當時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是找過李亨的,也可以說,正是因為有李亨的默許,陳玄禮才會發動這一次的兵變(雖然也是迫不得已),但是,問題是李亨自始至終都沒有出面的。
所以,這一次兵變所發生的事情,在明面上都和李亨沒有關係的。也許很多人會說,依照唐玄宗的心思,再加上父子兩人往日的關係,是很容易懷疑到李亨頭上的。但是,問題是,唐玄宗究竟有沒有那個能力再遷怒於李亨。
我們知道,在這一次兵變之後,唐玄宗痛失愛妃,更是受到了皇權上的威脅,於此,唐玄宗的威信算是大打折扣,而作為太子的李亨也在另一個層面上獲得禁軍將士的擁戴。畢竟他們已經得罪唐玄宗,所以只能寄希望於抱上李亨的大腿。所以,這一次兵變,很大程度上是能夠看作是父子兩人的實力對換,所以從底氣上來看,李亨也沒有必要再如同往常一樣畏懼於自己的父親。
那麼,為什麼李亨又會想到要和自己的父親分道揚鑣呢?
實際上,李亨的選擇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在當時,不僅是李亨,很多人都能夠意識到唐玄宗已是平陽之落虎,並且年紀也已經衰老,很難再有事業上的第二春,所以很明顯,跟著唐玄宗是並沒有什麼發展前途的。
而在反觀李亨的諸多兄弟,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就開始趁機積聚自己的勢力,若是李亨同唐玄宗去了劍南道,那麼很有可能就僅僅止於太子一位,不能夠再更進一步,因為那個時候唐玄宗的話語權不見得就有多大,更何況唐朝本就有著搶皇位的傳統,故而李亨若是再不思考後路,就可能會錯過這次發展機會。
故此,李亨北上靈武,倒並非是完全因為擔心父親秋後算賬,更大的因素是為自己的將來作謀劃。只有離開自己的父親,他才能夠有更多的可能。
-
5 # 尋找不答應
從現有的史實記錄來判斷,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確實是做賊心虛!理由主要有三:
一、李亨和楊氏有深仇大恨
太子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是比較有能力和威望的。曾多次率軍討伐契丹、奚族等外族部落,和王忠嗣、皇甫惟明等地方節度使關係親密。但是唐玄宗害怕太子的權力過盛,縱容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對太子的攻訐。導致李亨的太子之位多次不穩,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脅!連自己的妻子都保不住,被迫離了兩次婚,結了三次婚。在中國曆代太子中,李亨的婚姻史可謂是獨有一份。
二、馬嵬驛兵變,太子是主謀
公元756年,安史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出逃長安,太子李亨就在出逃的隊伍當中。當時出逃的人員約有三千人,唐玄宗領著嬪妃、大臣、護衛等一千人跑在前頭,太子李亨率兩千兵馬殿後。中途,太子派了心腹宦官李輔國去拉攏禁軍首領陳玄禮,“密謀策劃以非常手段對付楊國忠”,在馬嵬驛果斷髮動兵變殺死了楊國忠父子及楊氏姐妹,順便縊死了楊貴妃。從整個馬嵬驛的兵變過程中可以看出,太子李亨一直都是操縱士兵、策劃兵變的幕後主使!禁軍首領陳玄禮只不過是執行者,或是說僅是個參與者,他可以不同意,但那樣太子李亨動起手來會比較麻煩。
三、太子李亨篡位
馬嵬驛兵變後,發生了一件太子李亨意想不到的事,那就是陳玄禮依舊忠於唐玄宗。陳玄禮和太子一起發動兵變,那僅是在誅楊一事上意見一致,並不想背叛唐玄宗。
但是呢,馬嵬驛兵變後,唐玄宗父子感情破裂,父子兩人都擔心對方下黑手,分道揚鑣的事就提上了日程。太子是不能再和玄宗西行了,分險太大,只有分兵,另謀發展才是他的出路。史書記載是當地百姓挽留,太子才留下的!但不管確實是百姓挽留,還是太子暗中操縱的結果,分兵的目的達到了。太子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公元756年7月9日,太子趕到朔方軍大本營靈武,7月12日登基繼位。登基大典什麼的都是草草辦的,有點落魄,也有點急不可待。注意一點,李亨的繼位不是唐玄宗同意的,說他篡位不為過!李亨繼位之後,就宣佈唐玄宗為太上皇,派人去四川通知唐玄宗——你不是皇帝了!
因為繼位的不合法、不合程式,所以唐太宗和唐肅宗李亨在權力上爭奪了一番。唐太宗這邊企圖透過頒佈誥命(不能稱聖旨了)、任命丞相來奪回權力!唐肅宗這邊則是透過罷免玄宗任命的官員、遣散玄宗親信,並幽禁玄宗來削弱玄宗權力!
-
6 # 希望星晨58298869
其實,馬嵬驛兵變的始作俑者就是太子李亨。他的太子位子來之不易,自成為太子之日起,一直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猜忌,並受到李林甫、楊國忠的打壓。他個人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有朝不保夕的危機感。生怕李隆基哪天不高興了,也如前太子李瑛那樣被玄宗賜死。
作為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李亨是比較有能力的。曾多次率軍討伐過契丹、奚族等外族部落,並和王忠嗣、皇甫惟明等地方節度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但是唐玄宗自己是在做太子時發動唐隆政變才登上皇位的,他生怕太子的權力過盛也會鼓搗出什麼政變。就縱容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對李亨進行攻訐。導致李亨的太子位岌岌可危,連自己的妻子都保不住!李亨被迫離了兩次婚,結了三次婚就是證明。
安史之亂時,李林甫已經離世,由於李亨與楊國忠積怨很深,他就要抓住這個時機,除了楊國忠。安史之亂前,太子李亨與楊國忠一直處於明爭暗鬥狀態,渡過了幾年風平浪靜而險象環生的時光。這次,安史之亂爆發後,李亨運籌帷幄,找到了反擊的絕佳時機。李亨這次隨父親逃亡途中,在沒有到馬嵬驛前,同自己的親信有過密商。謀定而後動,李亨派心腹宦官李輔國去拉攏禁軍首領陳玄禮(左龍武大將軍),密謀以非常手段,出其不意地對付楊國忠,玄宗避亂出逃,跟隨的隊伍只有3000餘人,負責殿後的太子李亨的人馬就佔了2000人,其中有皇家精銳部隊——飛龍禁軍。武裝力量在手,這給李亨發動政變提供了良機。六月十四日,逃亡隊伍到達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北約23裡處)。將士們因飢疲勞頓,口出怨言(有可能是李亨蠱惑的)。隊伍出現騷動,暗中操縱與策劃兵變的太子李亨瞄準了這個時機。
士兵譁變後,楊國忠被早已佈置周密的禁軍追到馬嵬驛的西門內亂刀砍死,然後他們的割下了楊國忠的首級。他的兒子楊暄及南韓夫人也死於亂軍之中。隨後,政變的將士人們又包圍馬嵬驛站,逼迫唐玄宗逼死了楊貴妃。令太子李亨始料不及的是,身為禁軍首領的陳玄禮,在處死楊氏一眾後,卻帶頭向玄宗表示了忠誠。在滅楊一事上陳玄禮與太子意見一致,但在對待玄宗的態度上二人大相徑庭。
本來,李亨苦心孤詣,一手策劃馬嵬兵變,誅殺宰相楊國中,矛頭是指向自己的老爸唐玄宗的。說穿了,他是想在爭取陳玄禮支援的情況下,逼迫老爸退位,自己在馬嵬驛取而代之。如果玄宗願意退位,李亨於馬嵬驛登基為新君,李享的目的就達到了。李玉環也不用香消玉殞了。
但唐玄宗是帝王,在江山面前楊玉環顯得微不足道!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捨棄美人,保住皇位。又由於陳玄禮等人還繼續效忠於他,李亨目的終沒能達成,但也不敢有進一步的行動了。此時,李亨清楚地知道誅滅楊氏後父親是不會放過自己的,他不敢隨父親入蜀了,父子就此分道揚鑣。
所以,馬嵬驛兵變的主要目的不是逼死楊貴妃,而是逼皇帝唐玄宗退位。史載李隆基與太子李亨的這次分道揚鑣,是太子李亨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挽留導致的。試想:戰亂年代,哪有吃飽了撐著的百姓來管皇家分兵的事呢?況且,任何強留太子的作法都是起義的表現,這要被殺頭、族滅的啊。所以,這次分兵,百姓挽留是太子要脫離皇帝父親控制而故意製造的藉口。 公元756年7月9日,太子趕到朔方軍大本營甘肅靈武,7月12日登基繼位。他是在沒經唐玄宗同意的情況下的登基的,實為篡位!接著又遙祝唐玄宗為太上皇。這樣,唐玄宗沒有了權力,也就無法為馬嵬驛兵變的事,對太子一黨進行秋後算帳了。
顯而易見:當初太子北上靈武有做賊心虛的因素。
-
7 # 乒乓球804
宮廷之事,不言自明。叛軍自河北蜂擁而來,李亨著急呀!他眼見玄宗晚年昏庸,權臣當道——為了國事,當然也為了自己,遂與父親分道揚鑣,掉頭北上。
原來北地是群龍無首,現在李亨去了,立馬有了主心骨,平叛力量迅速得到了整合,歷時八年,終於平叛成功。由此看來,李亨出走是對的!
-
8 # 又是似水年華
對的,有史料記載馬嵬驛兵變的幕後指輝者就是太子李亨。李亨自成為太子之日起,一直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猜忌和打壓。他每天都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有朝不保夕的危機感。生怕李隆基哪天不高興了,也如前太子李瑛那樣被玄宗賜死。
唐玄宗透過發動政變清除了姑母太平公主,同時架空軟禁了自己的父皇,從而登上了皇位。他也怕太子勢力過大架空了自己,更怕被太子逼宮奪篡位,於是就縱容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對太子進行攻訐打壓,從而導致李亨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甚至連自己的妻子都保不住!李亨被迫離了兩次婚,結了三次婚就是最好的證明。
安史之亂時,李林甫已經離世,由於李亨與楊國忠積怨很深,他決定抓住這個時機,除掉楊國忠。安祿山叛軍攻下洛陽直逼潼關,唐玄宗攜帶太子李亨等人逃亡蜀中,在到達馬嵬驛時,李亨派心腹宦官李輔國拉攏禁軍首領陳玄禮,密謀以非常手段,出其不意地對付楊國忠。他們利用士兵不滿情緒,煽動了禁軍譁變,在馬嵬驛的西門憤怒計程車兵砍死了楊國忠,他的兒子楊暄及南韓夫人也一併死於亂軍中。隨後,政變的將士們又包圍了馬嵬驛站,逼迫唐玄宗處死楊貴妃。
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身為禁軍首領的陳玄禮,在處死楊國忠楊貴妃後,卻帶頭向唐玄宗表示了忠誠。在滅楊一事上陳玄禮與太子意見一致,但在對待玄宗的態度上二人大相徑庭。
本來,李亨一手策劃馬嵬兵變,誅殺宰相楊國忠,其矛頭是指向自己的父皇唐玄宗。說穿了,他是想借助禁軍首領陳玄禮等人的支援,逼迫自己的父皇退位,從而讓自己登基。無奈陳玄禮等人仍然效忠唐玄宗,李亨最終目的沒能達成,因此也不敢再有下一步動作。
此時,李亨明白煽動馬嵬驛兵變誅滅楊氏,父皇不會放過自己,因此他不敢再隨父皇入蜀,父子就此分道揚鑣。
所以,馬嵬驛兵變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逼死楊貴妃,而是要逼唐玄宗退位。史書記載唐玄宗與太子李亨的這次分道揚鑣,是太子李亨受到了當地百姓的再三挽留導致的。試想戰亂年代,哪有吃飽了撐著的百姓來管皇家分兵的事?況且,任何強留太子的做法都是造反的表現,這要是誅滅九族的。
因此,這次分兵,百姓挽留是太子要脫離父皇控制而故意製造的藉口。 一個月後,李亨趕往朔方軍大本營甘肅靈武,幾天後登基繼位。他父皇還沒退位就自立,這不是篡位又是什麼!接著又他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這樣,唐玄宗沒有了權力,也就無法為馬嵬驛兵變的事,對太子一黨進行秋後算帳。
總得的說來,太子李亨北上靈武有做賊心虛的因素。
-
9 # 歷史神秘人
安史之亂是唐朝走向衰落的開始,一場馬嵬驛之變,徹底讓李亨登上了歷史舞臺,這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佈局,李亨後來北上靈武也是安排好了的,會有做賊心虛的意思,其實更多是脫離危險,更好做事的目的在裡面。
李亨這個太子當的是太悲慘啦,本來輪不到他做太子,只是因為李瑛被唐玄宗殺了,太子之位才輪到李亨頭上。李亨一當太子,就足足當了二十年,這二十年正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啊,唐玄宗對李亨是猜忌和打壓,李亨是相當鬱悶的!表現太好,會被殺,表現不好,又會被認為是無能,會被廢,下下吊著真難受,還在隱忍了二十年,終於機會來了。安史之亂,唐玄宗被迫逃亡四川,當然唐玄宗是帶上李亨的,就怕這個太子搞事啦!跑到馬嵬驛,人困馬乏,士兵有怒氣,軍官陳玄禮發動兵變,把權奸楊國忠給殺了,逼迫楊貴妃上吊而死。馬嵬驛也許不是李亨背後策劃,可是後來發生的事就是李亨的策劃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一行繼續逃亡,在途中,居然跑出了一幫老百姓跪著大哭大喊要求唐玄宗讓太子組織軍民反抗安祿山判軍,無奈之下,唐玄宗同意了,撥出兩千兵馬由李亨帶領去平叛,李亨終於脫離了唐玄宗的控制,可以自由自在的做自己的事啦,老百姓哭喊的戲碼顯然就是李亨的策劃和安排的。
馬嵬驛兵變雖說李亨沒有參與,那是突發事件,可是兵變發生後,李亨感到自己危險了!因為時間一長,唐玄宗可能就會懷疑是自己策劃的,是自己陰謀逼死了楊國忠和楊貴妃,到時李亨就危險了,一旦被唐玄宗惦記上了,誰知道什麼時候你會找個理由殺掉自己啊,皇室可沒有親情可言啊!李亨感到了危險,就和自己的心腹商量,李亨手下的智囊還是能幹的,認為只有脫離了唐玄宗,才大事可為,否則一旦唐玄宗反應過來,大家就沒命了,只有脫離了唐玄宗,既脫離了危險和猜忌,又可獨立做事,多好啊!於是一番籌劃,就有了一出老百姓出來哭喊李亨出來組織軍民的戲碼,目的就是為了快點脫離唐玄宗的控制,不然老百姓逃亡都來不及,如果不是刻意有人組織,怎麼會集體向唐玄宗請願呢,顯然這就是李亨團隊精心的佈局罷了!李亨終於脫離了唐玄宗自己獨立帶兵出去,李亨帶著兵馬北上靈武,安穩後,馬上自立為帝,這是很高明的策略,這就是打一個唐玄宗措手不及啊,畢竟太子領兵對皇權是有威脅的,等到唐玄宗反應過來撤銷你帶兵的權力,那就一切都晚了,還不如自立為帝,把事情做實,你唐玄宗想反對就難了!畢竟你遠在四川,李亨在前面,當時戰亂,加上大家對唐玄宗寵信奸臣,導致安史之亂,你唐玄宗是昏庸的,權威大不如前啦,還不如支援更年輕的李亨呢,就這樣,李亨在唐玄宗沒有死的情況下,做了皇帝,事實已定,唐玄宗只好無奈接受事實啦,畢竟李亨手裡有兵,還真不怕你反對!
李亨脫離唐玄宗的計策是英明的,你可以說他做賊心虛,但是李亨不得不那樣做,不然總是待在唐玄宗的身邊,什麼時候才是出頭之日啊,何況唐玄宗一直猜忌他,一旦發瘋了,認為馬嵬驛兵變是李亨所為,到時李亨就真的完蛋了,所以李亨用計脫離了唐玄宗北上靈武,自立為帝,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可見李亨還真不是一個無能的人,能當了二十年太子而沒有被殺,李亨真是夠厲害的,不管是做賊心虛也好,別有用途也罷,反正最後成功上位就行了!
-
10 # 譜寫歷史長歌
形勢所迫,當然李亨和李輔國也可能花錢找了些百姓群演演戲,玄宗入蜀,必須留個人在前方進行平叛總指揮。
對太子李亨在朔方鎮的靈武稱帝,玄宗反映是欣喜的,在安祿山造反之初,玄宗就想把帝位傳給李亨,因楊國忠和楊貴妃等堅決反對而作罷。
楊國忠與李亨是幾十年的政敵,恩怨的根源來自於李林甫擔任宰相期間,老奸相支援壽王李勖,傾盡全力陷害攻擊李亨,積極打擊李亨勢力,李亨的太子位置岌岌可危。
地痞流氓出身的楊國忠,由於妹妹楊玉環受寵而愛屋及烏,一併受寵。為討好老奸相,楊國忠往往都是擔當攻擊李亨的急先鋒,接任李林甫做宰相後,無賴楊國忠乾脆一條路走到黑,和太子徹底成了水火不容的政敵。
《新唐書•列傳•貴妃》:帝欲以皇太子撫軍,因禪位,諸楊大懼,哭於廷。國忠入白妃,妃銜塊請死,帝意沮,乃止。
太子一旦上位,這將對受寵的楊家是滅頂之災啊,玄宗憐憫而罷手。所以說對於帝位的傳遞,玄宗是做好心裡準備的,把安史之亂的爛攤子留給兒子處理。年過古稀的他,對權力也沒有年輕時代的渴望。
馬䈭驛密謀眾所周知,馬䈭驛病變是龍武衛將軍陳玄禮發動的,陳玄禮是跟隨玄宗李隆基四十多年的老部下了,對玄宗忠心耿耿,一直陪伴到玄宗晚年。
“唐隆政變”,玄宗還是個二十多歲的志氣青年,時任神武軍果毅都尉的陳玄禮跟隨玄宗一起帶兵衝入皇宮,誅殺韋氏和安樂公主,協助玄宗得到這個帝國至高無上的權力。
首先,陳玄禮肯定不是李亨的人,他對於楊國忠一夥早就不滿,甚至在潼關沒被攻破時候,長安城內,就準備趁機幹掉楊國忠,“事未果”。李亨到底是不是馬䈭驛兵變的幕後主使者呢?對於兵變的發生,李亨絕對是知情的,據《資治通鑑》記載:
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
和《舊唐書》中記載:
《舊唐書•后妃傳》: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
《舊唐書•韋見素傳》:龍武將軍陳玄禮懼其亂,乃與飛龍馬家李護國謀於皇太子,請誅國忠,以慰士心。
陳玄禮在發動兵變前,請示過李亨,和李亨心腹宦官李輔國也商議過,最終形式緊迫,也等不及太子殿下點頭了。陳玄禮帶頭,龍武衛大兵們群情激憤直接動手。
分道揚鑣在這場政變發生後,玄宗帶著對貴妃已逝的傷感,決定依舊入蜀。馬䈭驛的清晨,玄宗一行數千人的隊伍將要起行,很多百姓竟然聞訊堵住道路,請求玄宗留在關中指揮平叛作戰,入蜀就是在捨棄他們。
堵路的百姓越來越多達到數千人,“上為之按轡久之”,也就是玄宗扣緊馬韁使馬停行很久,百姓沒完沒了,這樣玄宗就有點不耐煩了,乾脆自己先行,讓太子留在後面應付百姓。
關中百姓就請求太子留下,指揮關中子弟們剿滅賊寇,叛軍快打進來了,關中大地必然生靈塗炭。兩個兒子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心腹李輔國也紛紛勸阻,入蜀後叛軍把棧道一燒,中原就輕易易手了。
《資治通鑑•唐紀》:父老因曰:“至尊既不肯留,某等願帥子弟從殿下東破賊,取長安。若殿下與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誰為之主?”
《舊唐書•肅宗本紀》:眾泣而言曰:"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於聖代,世為唐民,願戮力一心,為國討賊,請從太子收復長安。"
在前面的玄宗等不及了,太子怎麼還不來,“使人偵之,還白狀”。看到百姓們圍住太子的馬,不讓他前進,玄宗不禁感嘆道:"此天啟也”。也就是這是天意的意思,分出兩千人的護衛軍隊和馬匹給太子李亨,太子此時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勉勵李亨,委以剿賊重任。
史書上記載李亨那是迫不得已留下,甚至玄宗這個時候直接派官員“宣旨欲傳位”,李亨沒有接受,到了靈武安穩後不久裴冕、杜鴻漸等人上表請求李亨上位,李亨還不接受,“六上箋”後才即皇帝位。但是歷史由李亨書寫,百姓堵路之事也頗為蹊蹺。
回覆列表
1、是的,李亨的確是早有圖謀的。
2、李亨雖然是太子,但是一直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猜忌和打壓,所以一直以來戰戰兢兢,甚至有朝不保夕的危機感,生怕李隆基哪天不高興把他廢了,或者把他殺了。馬嵬之變給了他很好的契機,可以趁機扭轉形勢。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馬嵬兵變背後的主謀就是李亨,是李亨指使陳玄禮發動了兵變。
3、有兩個很明顯的事情可以來印證:
一是,馬嵬兵變之後,李隆基繼續向西準備逃亡四川。這時出來了一大幫老百姓,哭喊著希望太子能留下來組織軍民反抗叛軍。最後李隆基無奈,只得撥了兩千人馬給李亨,讓他獨立行動。這其實是李亨的幕僚一手策劃的好戲,以便讓李亨名正言順的脫離李隆基而自立門戶,同時又能樹立李亨愛護百姓的良好現象。
二是,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李亨到達靈武,馬上自立為皇帝,然後才派人送信給李隆基告知自己已經登基。說明李亨自立為帝是早有預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