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口水雜談
-
2 # 兔牙傳說
說唐朝是鮮卑王朝的,理由一是李淵老婆竇氏和李世民老婆長孫皇后的鮮卑族身份。
如果以母系為血統論斷的話。
長孫皇后的母親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看來應屬漢人。而竇氏原本是東漢靈帝雁門太守竇統之後,因竇武之難被株連,而避禍於匈奴。
李淵妻子竇氏,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以及平陽公主的生母,其結婚選夫是以比武招親的形式,畫兩隻孔雀在屏風間,讓求婚的各射兩箭,誰能射中孔雀眼睛,就許配給誰,最後李淵成為贏家。這也是成語雀屏中選的來源。文德皇后長孫氏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后
至於李治開始,後面娶得皇后基本上都是五姓七家這類的漢代世家大族,你說怎麼算?
而以此為論斷,明朝就慘了,明孝宗朱佑樘的生母是瑤族,看來大明要歸為瑤族政權。而康熙當然生母佟佳氏是漢八旗,原為遼東漢人,早期投靠滿清,賜姓佟佳,由此可論大清乃皇漢政權。孝穆紀太后,孝宗生母也,賀縣人。
本蠻土官女。成化中徵蠻,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內藏。時萬貴妃專寵而妒,後宮有娠者皆治使墮。柏賢妃生悼恭太子,亦為所害。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鉤治之。婢謬報曰病痞。乃謫居安樂堂。久之,生孝宗,使門監張敏溺焉。敏驚曰:“上未有子,奈何棄之。”稍哺粉餌飴蜜,藏之他室,貴妃日伺無所得。至五六歲,未敢剪胎髮。時吳後廢居西內,近安樂堂,密知其事,往來哺養,帝不知也。
其二是李淵家族在北周曾被賜姓鮮卑姓“大野氏”,但這個很短暫,楊堅立隋後,就改了回來,畢竟楊堅也被賜了“普六茹”的姓,要不然隋朝也是鮮卑人了。
更重要的是這樣都被承認的話,壓根沒有什麼鮮卑族之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八部鮮卑已經集體改漢姓了。而晉末五胡亂華也並不存在,匈奴劉淵、羯族石勒、氐人苻堅、李雄。哪個不是用漢姓的已經半漢化胡人?漢胡之分,華夷之辨,並非以種族血統來論,而是生產力和文化之分。
農耕區和遊牧區生產力不同,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也不相同。農耕區生產力發達,創造的漢文化更加輝煌,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必然會潛移默化的被同化。而邊疆遊牧區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古代難以支援漢文化,漢人去了,同樣被胡化。
前面提到的竇氏外,還有個有趣的人,西漢悲劇人物,李陵。其降匈奴後,單于以女拓拔妻之,後其子以匈奴慣例母名為氏,建立拓拔氏,後為北魏拓拔氏。當然,這讓當時北魏拓拔燾很不滿,為此殺了修史書的,自己的第一謀士崔浩。然而後世出土,北周李賢碑文顯示,其家族原為拓拔氏,鮮卑入中原時,重新認祖,重歸隴西李氏。也正是隴西李氏李賢和他弟弟李穆,加上李淵老爸李虎,以及趙郡李氏的李曇,到了隋代李氏四門顯貴,即使賢如隋文帝楊堅的聽到“桃李子,得天下”之時,深信不疑,篩查了遍,認定李穆兒子李渾是最可疑目標,找個理由將其殺掉。中國古代如此多的民族大融合,按理說應該基因成分比較複雜,但是現代DNA技術表明,漢族是個相當“純正”的民族,比起歐洲的那一票國家純正太多了(說的就是你,德意志蠻子)。而且北方省份的漢族O3基因比例普遍高於南方省份,這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我們的祖先古羌族人,從崑崙(古代先民的心中的聖山)走下之後,就四處開支散葉,在中原農耕為漢,在邊疆則遊牧為胡,這才是真正的漢胡之分。
實際上在元之前,包括契丹和金在內,進入中原的胡人都是相當仰慕漢文化的,統治者對於漢化本身持開放態度,北魏元氏那樣必然是最後結局。
而真正可以架上民族矛盾的,是元和清,雖然其在統治上,尤其是治國理念進行相當程度的漢化,但是代有相當的殖民色彩的政策來抗拒漢化。例如元代的四等分,清代的建滿城和八旗抬旗政策。
-
3 # 平安才俊
說唐朝是鮮卑王朝的,理由一是李淵老婆竇氏和李世民老婆長孫皇后的鮮卑族身份。
如果以母系為血統論斷的話。
長孫皇后的母親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看來應屬漢人。而竇氏原本是東漢靈帝雁門太守竇統之後,因竇武之難被株連,而避禍於匈奴。
李淵妻子竇氏,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以及平陽公主的生母,其結婚選夫是以比武招親的形式,畫兩隻孔雀在屏風間,讓求婚的各射兩箭,誰能射中孔雀眼睛,就許配給誰,最後李淵成為贏家。這也是成語雀屏中選的來源。文德皇后長孫氏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后
至於李治開始,後面娶得皇后基本上都是五姓七家這類的漢代世家大族,你說怎麼算?
而以此為論斷,明朝就慘了,明孝宗朱佑樘的生母是瑤族,看來大明要歸為瑤族政權。而康熙當然生母佟佳氏是漢八旗,原為遼東漢人,早期投靠滿清,賜姓佟佳,由此可論大清乃皇漢政權。孝穆紀太后,孝宗生母也,賀縣人。
本蠻土官女。成化中徵蠻,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內藏。時萬貴妃專寵而妒,後宮有娠者皆治使墮。柏賢妃生悼恭太子,亦為所害。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鉤治之。婢謬報曰病痞。乃謫居安樂堂。久之,生孝宗,使門監張敏溺焉。敏驚曰:“上未有子,奈何棄之。”稍哺粉餌飴蜜,藏之他室,貴妃日伺無所得。至五六歲,未敢剪胎髮。時吳後廢居西內,近安樂堂,密知其事,往來哺養,帝不知也。
其二是李淵家族在北周曾被賜姓鮮卑姓“大野氏”,但這個很短暫,楊堅立隋後,就改了回來,畢竟楊堅也被賜了“普六茹”的姓,要不然隋朝也是鮮卑人了。
更重要的是這樣都被承認的話,壓根沒有什麼鮮卑族之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八部鮮卑已經集體改漢姓了。而晉末五胡亂華也並不存在,匈奴劉淵、羯族石勒、氐人苻堅、李雄。哪個不是用漢姓的已經半漢化胡人?漢胡之分,華夷之辨,並非以種族血統來論,而是生產力和文化之分。
農耕區和遊牧區生產力不同,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也不相同。農耕區生產力發達,創造的漢文化更加輝煌,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必然會潛移默化的被同化。而邊疆遊牧區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古代難以支援漢文化,漢人去了,同樣被胡化。
前面提到的竇氏外,還有個有趣的人,西漢悲劇人物,李陵。其降匈奴後,單于以女拓拔妻之,後其子以匈奴慣例母名為氏,建立拓拔氏,後為北魏拓拔氏。當然,這讓當時北魏拓拔燾很不滿,為此殺了修史書的,自己的第一謀士崔浩。然而後世出土,北周李賢碑文顯示,其家族原為拓拔氏,鮮卑入中原時,重新認祖,重歸隴西李氏。也正是隴西李氏李賢和他弟弟李穆,加上李淵老爸李虎,以及趙郡李氏的李曇,到了隋代李氏四門顯貴,即使賢如隋文帝楊堅的聽到“桃李子,得天下”之時,深信不疑,篩查了遍,認定李穆兒子李渾是最可疑目標,找個理由將其殺掉。中國古代如此多的民族大融合,按理說應該基因成分比較複雜,但是現代DNA技術表明,漢族是個相當“純正”的民族,比起歐洲的那一票國家純正太多了(說的就是你,德意志蠻子)。而且北方省份的漢族O3基因比例普遍高於南方省份,這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我們的祖先古羌族人,從崑崙(古代先民的心中的聖山)走下之後,就四處開支散葉,在中原農耕為漢,在邊疆則遊牧為胡,這才是真正的漢胡之分。
實際上在元之前,包括契丹和金在內,進入中原的胡人都是相當仰慕漢文化的,統治者對於漢化本身持開放態度,北魏元氏那樣必然是最後結局。
而真正可以架上民族矛盾的,是元和清,雖然其在統治上,尤其是治國理念進行相當程度的漢化,但是代有相當的殖民色彩的政策來抗拒漢化。例如元代的四等分,清代的建滿城和八旗抬旗政策。
-
4 # 蘭臺
當然不是。
李唐皇室無論從血統還是文化自覺上都不認為自己是鮮卑人,所以李唐當然不是什麼鮮卑復辟。
但是,另一方面講,隋唐兩代確實在政治以及生活領域保留了大量北北韓卑遺風,唐朝在政治軍事以及皇室生活習慣上說,更多繼承的是北北韓卑遺風,而非從兩漢傳自南朝的漢家風俗,這是可以確定的。
或者乾脆一點說,唐朝本質上就是一個沒有剃髮易服的清朝,李唐皇室生活習慣以及唐朝政治制度上和傳承自兩漢魏晉南朝的華夏第一帝國時代相比,差異非常大。
簡單來說,從東漢開始一直到南陳,幾百年時間儒學是真正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學絕不是唐代以後士大夫之學,甚至可以說儒學在東漢魏晉以及南朝,完全是一種宗教、一種信仰和政治以及社會制度。
這裡我簡單以“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科舉制”為例,簡要說明一下。
《論語》有云: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左傳》雲: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在儒家世界觀裡,真正奉行儒家思想的君子,他在學術上的貢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貫徹儒家行為規範。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兩漢的察舉制到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儒家思想,因為無論是察舉還是九品中正制,理論上是考察一個人平時生活方方面面有沒有貫徹儒家的行為規範。
比如在東晉,九品中正制下,異常重視官員的德行,這也就是所謂的“清議”, 閻瓚因為受到繼母誣陷他不孝,所以他十年時間受到清議影響,不能升官;溫嶠因為“母死不葬”,結果每次晉元帝要升他官,都要專門下詔為溫嶠解釋,“母死不葬”是誤會。
到了南朝,更是發展到“一受清議,終生禁錮”的地步,而且“清議”的範圍也無限擴大,就連婚喪弔祭等禮制書信寫的字跡不好也能 “被清議”而遭到彈劾,而一旦彈劾成立,那就是終生禁錮,要想赦免必須皇帝發詔書。
所以,從理論上說,九品中正制度本身比科舉制度更符合儒家學說:以身作則,訥於言而敏於行。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說過,天下敗壞的一大原因就是科舉制度,要想恢復中原,首先要廢黜科舉,重新恢復察舉制度。
隋唐科舉骨子裡與九品中正制完全相反,也違背了儒家學說,因為儒家把立德看得最重,立言其實不怎麼看重的,但是科舉本身是透過考試成績來區分優劣,而不是士子平時的操守。
更為過分的是隋唐科舉不是以經義取士,而是以詩賦取士,很明顯,隋唐兩代皇室認為軍事與政事是關隴貴族的事情,科舉選拔的只是擅長寫駢文的文學士,這些文學士的用處是給關隴貴族做秘書,寫報告用的,軍政大事和儒生士族沒關係。
從這一點說,唐代在整個制度上有強烈的北朝特色,眾所周知,北朝實際是由鮮卑拓拔氏以及宇文氏構建而成;因此,從這一點說,隋唐在政治上不是復辟,而是大量繼承鮮卑特色。
至於生活習慣上,李唐皇室也具有強烈的鮮卑特色,這一點歷代學者都有專門論述,比如朱熹就批評過唐代“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另外,唐代,山東大姓把與帝皇婚姻看做奇恥大辱,唐憲宗時期白敏中奏為憲宗愛女選中相門之子鄭顥尚主,結果,“不樂國婚“的鄭顥對白敏中恨之入骨,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山東大姓覺得李唐皇室“盡染胡風”的緣故。
-
5 # 七彩飛揚說歷史
唐朝皇帝是受著鮮卑族影響,卻都是漢人血統。所以,李唐王朝也是漢族人統治的王朝,不是鮮卑族的集團奪取。理由在於
唐朝開國皇帝並無鮮卑族的血統有人說唐朝的開國皇帝有著鮮卑族的血統,主要是以母系血統來論斷。如開國之君唐高宗李淵的母親複姓獨孤,他的老婆姓竇。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娶的老婆就是長孫皇后,獨孤、竇、長孫都是鮮卑族大姓,所以根據唐朝開國皇帝的祖母、母親、妻子的鮮卑族大姓,很多人就說唐朝有著鮮卑族的血統。
其實,這一種說法是沒有依據的。雖然李淵的母親、妻子和李世民的老婆都是鮮卑族姓,卻都是漢人血統。如李淵的母親,就是李世民的祖母獨孤,其實也是漢人的血統。獨孤氏原本是漢光武帝劉秀,第四代孫子劉進伯抵抗匈奴失敗之後被捕,被困禁在獨山。之後,劉進伯的後人就在獨山地區建立了獨孤部。經過了幾代傳承,獨孤部就遷移到了中原的北部,由於長期與鮮卑族生活,也成了鮮卑族一部分,也把自己的部落名字改成為獨孤姓,也就是部落所有人都姓獨孤。所以,從源頭來考證,鮮卑族的獨孤姓,源頭還是漢朝皇族劉家姓氏的子孫後代。
如果以母系為血統論斷的話。李世民的老婆長孫皇后的母親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看來應屬漢人。只是生活在鮮卑族,屬於鮮卑大姓。
從李淵家族考證,與鮮卑族關係不大從李淵的家族考證。他乃是西涼武昭王李暠的後裔,史書記載李淵的家譜:
李暠生十子,次子李歆即西涼後主。李歆生八子,其第三子李重耳在亡國後投奔南朝劉宋,任汝南太守。北魏進攻劉宋,李重耳以城歸降,遂又在北魏做官。李重耳生子李熙,任金門鎮將,後改鎮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南),其家也隨著遷居於此。李熙生李天賜,李天賜生三子,即李起頭、李虎、李乞豆。李虎生李昞,李昞生唐高宗李淵。
這就是李唐王室的世系。有人就認為李淵的祖先李重耳在北魏拓跋氏當過官,娶過拓跋氏的女子當老婆,就有著鮮卑族的血統。其實,北魏拓跋氏的源頭與漢人也是密切相關的。北魏拓跋氏的來源,是西漢悲劇性的人物—李陵。李陵在投降匈奴之後,匈奴單于就讓自己女兒拓跋為他的妻子,之後李陵的子孫都跟著母親為姓,建立了拓跋氏,後代也就為北魏拓拔氏。可以看到,拓跋氏的祖宗都還是漢人李陵。之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實施“孝文帝改革”,大力推行漢化政策,源頭也在於自己漢家血統的源故。
根據目前考古學家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對古代鮮卑族人的遺傳樣本做解讀。復旦大學的檢測獲得結論,得出拓跋鮮卑貴族元威遺骨的YSNP遺傳型別為C2。在目前對李姓皇族的樣本分析中,C2北支的型別也不多。李家是西魏的大族,李姓人群中很多都是李唐皇室的後裔。從考古學上分析,鮮卑族中C2北支型別在李姓人群中佔據比重不大,所以也可以排除李唐皇族是鮮卑族的可能性。
李唐皇朝,受著鮮卑族的影響可以考證李唐皇朝都是漢人,但由於在鮮卑族中生活,都是受著鮮卑族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大融合,漢族文化也受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如唐太宗如鮮卑族人一樣,比較偏愛豐腴肥胖的女子。依據鮮卑族人的風俗習慣,父親死去之後,兒子娶母親為妻子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甚至還有一家的男人共同一個妻子的現象,這在後代宋明理學看來說是大逆不道的,在唐朝看來卻是天經地義。如唐高宗李治娶了唐太宗的妃子武則天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從唐太宗李世民性格分析,也是具有鮮卑族兇殘和野心勃勃的性格特徵。鮮卑族比較好戰,打仗兇猛,這在唐太宗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可以在唐太宗身上尋找到蹤跡。如唐太宗晚年時候出征高麗,這也是鮮卑族好戰本性的流露。與其他漢朝皇帝不同,唐太宗李世民喜歡騎馬射箭,這也是少數民族的風俗。
唐太宗李世民的墳墓也是依照鮮卑族的風俗來佈置,如墳墓前的戰馬等等,都不是漢人的墓葬風俗。從這些看,受著鮮卑族的影響,是沒什麼疑問的。但是,大唐的漢族血統是毫無疑問的。
參考文獻:
陳戍國.唐代宗法觀念與傳承製度──兼論李唐皇室氏族問題.《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 1 (1) :12-18
本文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請點“關注”。 -
6 # 漁經獵史小仙女
李世民:“爹,有人說咱的江山屬於鮮卑族!”
李淵:“誰說的!?”
李世民:“某些民國大師開始說的!”
李淵:“...那砍不到,讓他們爭去吧!”
懷疑唐朝和鮮卑族沾邊的人,其實就是在指出李唐冒認了祖宗,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挺嚴重的呀??
官方說法官方的說法,一直都是自稱李唐來自隴西李氏。
按《舊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記載: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按《新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記載: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其七世祖暠,當晉末,據秦、涼以自王,是為涼武昭王。那麼,為什麼會突然冒出這種唐朝其實是鮮卑王朝的言論呢?
這還得從陳寅恪先生的《李唐氏族之推測》、《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和《三論李唐氏族問題》開始說起。
當時,這些論文引起了不少唐史愛好者的注意。而陳寅恪先生提出的一些觀點卻被有心人拿來無限放大。
陳寅恪先生推測李唐可能不是隴西李氏的後裔,只是為了抬高身份,李唐有可能是趙郡李氏後裔。
於是,民國有一些曾經留學國外,學了些西方學術論的人,跑回國以後,就提出李唐是鮮卑人。
他們的依據是什麼呢?
懷疑的依據第一種就是唐朝有位和尚,叫做法琳,對李世民說了一番話。
按《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三》所記:
“琳聞,拓拔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不得了~這番言論公然質疑李世民的身份!
那證據呢?因為他是出家人呀,怎麼會說謊呢?
我......
再來就是說李唐胡人文化很嚴重,各種習俗都存在,其中就包括什麼霸佔兒媳啦,“乳翁”遺俗啦。
我就奇怪了...胡人的習俗不是把小妾留給兒子嗎?霸佔兒媳是個別案例吧?
還有就是說,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李世民母親竇皇后、李治的母親長孫皇后都有鮮卑人血統。
我又無語了...這突然間就回歸母系社會了?
總結實際上,陳寅恪先生寫那幾篇文章主要是想說,李唐可能只是隴西李氏的旁支,身份沒有那麼顯赫,而不是質疑李唐漢人的身份。
但是,有人就喜歡斷章取義,做出各種各樣的衍生,寫了自認為唐朝是鮮卑族建立的文章。提出這種言論的人,主要就是想要反漢吧?
畢竟,經過那麼多年的民族融合,血統已經很難保證完全純正了吧?
民族的本質是建立在文化和身份認同上的。
這麼說吧,倘若李唐又有鮮卑血統,又承認鮮卑文化,所有國禮、書信公文等都用鮮卑文,那麼是不是又會有人拿著李唐也有漢族人的血統來說道呢?
因此,既然李唐本身都從各方面肯定了自己漢人的身份,我們瞎攪和什麼呢~
-
7 # 陌上征夫
邊服胡塵起,長安漢將飛。龍蛇開陣法,貔虎振軍威。詐虜腦塗地,征夫血染衣。今朝書奏入,明日凱歌歸。——唐明皇
唐朝皇帝都指著胡人的鼻子罵了:“詐虜,我要讓你肝腦塗地!”
怎麼還有多情的胡人後代想讓唐朝皇帝當他們的祖宗呢?
回覆列表
說唐朝是鮮卑王朝的,理由一是李淵老婆竇氏和李世民老婆長孫皇后的鮮卑族身份。
如果以母系為血統論斷的話。長孫皇后的母親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看來應屬漢人。而竇氏原本是東漢靈帝雁門太守竇統之後,因竇武之難被株連,而避禍於匈奴。
李淵妻子竇氏,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以及平陽公主的生母,其結婚選夫是以比武招親的形式,畫兩隻孔雀在屏風間,讓求婚的各射兩箭,誰能射中孔雀眼睛,就許配給誰,最後李淵成為贏家。這也是成語雀屏中選的來源。文德皇后長孫氏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后
至於李治開始,後面娶得皇后基本上都是五姓七家這類的漢代世家大族,你說怎麼算?
而以此為論斷,明朝就慘了,明孝宗朱佑樘的生母是瑤族,看來大明要歸為瑤族政權。而康熙當然生母佟佳氏是漢八旗,原為遼東漢人,早期投靠滿清,賜姓佟佳,由此可論大清乃皇漢政權。
孝穆紀太后,孝宗生母也,賀縣人。本蠻土官女。成化中徵蠻,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內藏。時萬貴妃專寵而妒,後宮有娠者皆治使墮。柏賢妃生悼恭太子,亦為所害。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鉤治之。婢謬報曰病痞。乃謫居安樂堂。久之,生孝宗,使門監張敏溺焉。敏驚曰:“上未有子,奈何棄之。”稍哺粉餌飴蜜,藏之他室,貴妃日伺無所得。至五六歲,未敢剪胎髮。時吳後廢居西內,近安樂堂,密知其事,往來哺養,帝不知也。
其二是李淵家族在北周曾被賜姓鮮卑姓“大野氏”,但這個很短暫,楊堅立隋後,就改了回來,畢竟楊堅也被賜了“普六茹”的姓,要不然隋朝也是鮮卑人了。
更重要的是這樣都被承認的話,壓根沒有什麼鮮卑族之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八部鮮卑已經集體改漢姓了。而晉末五胡亂華也並不存在,匈奴劉淵、羯族石勒、氐人苻堅、李雄。哪個不是用漢姓的已經半漢化胡人?
漢胡之分,華夷之辨,並非以種族血統來論,而是生產力和文化之分。
農耕區和遊牧區生產力不同,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也不相同。農耕區生產力發達,創造的漢文化更加輝煌,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必然會潛移默化的被同化。而邊疆遊牧區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古代難以支援漢文化,漢人去了,同樣被胡化。
前面提到的竇氏外,還有個有趣的人,西漢悲劇人物,李陵。其降匈奴後,單于以女拓拔妻之,後其子以匈奴慣例母名為氏,建立拓拔氏,後為北魏拓拔氏。當然,這讓當時北魏拓拔燾很不滿,為此殺了修史書的,自己的第一謀士崔浩。然而後世出土,北周李賢碑文顯示,其家族原為拓拔氏,鮮卑入中原時,重新認祖,重歸隴西李氏。也正是隴西李氏李賢和他弟弟李穆,加上李淵老爸李虎,以及趙郡李氏的李曇,到了隋代李氏四門顯貴,即使賢如隋文帝楊堅的聽到“桃李子,得天下”之時,深信不疑,篩查了遍,認定李穆兒子李渾是最可疑目標,找個理由將其殺掉。
中國古代如此多的民族大融合,按理說應該基因成分比較複雜,但是現代DNA技術表明,漢族是個相當“純正”的民族,比起歐洲的那一票國家純正太多了(說的就是你,德意志蠻子)。而且北方省份的漢族O3基因比例普遍高於南方省份,這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我們的祖先古羌族人,從崑崙(古代先民的心中的聖山)走下之後,就四處開支散葉,在中原農耕為漢,在邊疆則遊牧為胡,這才是真正的漢胡之分。
實際上在元之前,包括契丹和金在內,進入中原的胡人都是相當仰慕漢文化的,統治者對於漢化本身持開放態度,北魏元氏那樣必然是最後結局。
而真正可以架上民族矛盾的,是元和清,雖然其在統治上,尤其是治國理念進行相當程度的漢化,但是代有相當的殖民色彩的政策來抗拒漢化。例如元代的四等分,清代的建滿城和八旗抬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