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騎營卍首席司號員
-
2 # 瞎搞學教授
我給你簡單講一下這個計劃吧。
首先,背景是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元氣大傷,躲港不出。
然後,宋先生想問英國某銀行借款200萬英鎊,購買英國和阿根廷五艘軍艦和十艘魚雷快艇。
再在澳洲募集2000名水兵,組成快速艦隊。
最後,將這支艦隊偽裝成保護澳洲在太平洋商隊的護衛艦隊,進而偷襲長崎和東京。
最終迫使日本艦隊回援本土,解除對我外海的封鎖。
挺靠譜的對不對?
關鍵爭取的這些喘息時間對北洋水師殘部有沒有用處。
我覺得按照慈禧的思路,沒用,北洋水師該呆在港中還是呆在港中,日艦隊該有幾條艦還是有幾條艦。
你倒是組個陸戰隊衝進日本皇宮挾持天皇小兒乃?!宋先生沒這個計劃,他的終極目標只是讓日艦回去倆星期。
慈禧妄生事端的評價,無論出於各種考慮,這句話其實是沒錯的。
-
3 # 海鏡清
宋育仁晚年照片
這個人叫宋育仁,甲午戰爭那一年,他正好在英國倫敦,擔任大清帝國駐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因為清政府願意從事外交工作的人太少,所以經常一人兼數職)。雖然是外交官,不過他是第一次出國,之前一直是在翰林院,也就是說他是正兒八經的科舉八股出身,成績還很好,對於近代的玩意兒,實際上沒有什麼接觸。
當時宋育仁才37歲,接收新事物的能力還是比較強,他對西方的一切都很好奇,經常出入英國議院、學校、工商各界,寫成《采風錄》4卷,介紹西方的政教、風俗。就在他玩得很開心的時候,甲午戰爭爆發了,他蠻積極地上書清廷建言獻策,認為“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其實這就是不瞭解中日國情的想當然胡說八道,他一點不知道日本已經迅速動員起二十萬大軍,比清政府能夠動員的多得多,也不知道日本已經籌集了4億日元的經費,也比清政府多得多,“兵少財乏”的實際上是中國。
1895年2月,北洋海軍在劉公島全軍覆沒,清政府向日本求和,戰爭大勢已去。這時候正準備辭職回國的宋育仁無意中得到一個訊息,一個叫哈格雷甫的英國海軍候補軍官(瞧瞧這個含金量)在1894年7月的時候,“密獻策使者(指頂頭上司、公使龔照瑗),請密購師船(軍艦)一旅,籌兵送華,且戰且前。華使與怡和洋行立約,怡和洋行與哈格雷甫立約,以避局外之禁(局外之禁指的是國際法的中立禁運武器條款),謀成而使者久不報狀。(宋育仁)因求得使者電報錄冊讀,雲七月使者曾以此謀達北洋,逾二日不報,使者即再電北洋,雲此議廢,而哈格雷甫不知,延望至今。”
宋育仁自己寫、自己印的兩本非法出版物,因為語多荒誕,沒有什麼史料價值,所以不為史學界所採信,也就是現在自媒體時代才被挖出來炒了又炒
然後宋育仁就在自己戰後寫的《借籌記》裡,說自己知道這個訊息後多麼激動,於是聯絡了一位退伍後當商會鐵路總辦的“前美國水師副將夾甫士”,由其聯絡了幾位外國友人——能招兵的“前利國水師兵官、今電線公司總辦麥福爾”、能借款的“將介銀行主康敵克特”、能出謀劃策的“英國候補議紳潔華特”,購買兵船十艘、郵船二艘,招募澳洲水兵兩千人,組成水師一旅,託名澳洲商團,以保護商隊為名,自菲律賓北上直攻日本長崎和東京。
看上去言之鑿鑿,而且這麼短的時間,宋育仁就稱已經借款二百萬英鎊,“炮械畢集”,而且阿根廷和智利“均允別配英、法廠魚雷炮船大小千艘聯為水師一隊”(一千艘魚雷炮船,全世界都沒有這麼多,也真敢吹啊!),可稱萬事俱備了,結果朝廷裡有壞人啊。龔照瑗查知此事,遂以妄為生事電告清廷,李鴻章堅決反對宋育仁等人的做法,而慈禧也認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將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哎呀真是好可惜啊好可惜。經過這麼一番敘述,一位憂國憂民、足智多謀、膽大心細的愛國者形象躍然紙上。只留下後世痛罵清廷賣國,這麼好的反敗為勝的計劃不用,慈禧和李鴻章都是罪該萬死。
這張照片普遍被以為是李鴻章與馬克沁機關槍的合影,其實是龔照瑗(右二)
可情況真是如此嗎?
當然不是,實際上宋育仁是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把龔照瑗未能實現的計劃乾坤大挪移到自己頭上,改頭換面,編造了這麼一個所謂奇襲日本的妙計。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怡和洋行買辦克錫在甲午戰爭中致電李鴻章,稱智利有意出售軍艦,李鴻章與龔照瑗商議出了一個大膽計劃,即購買智利海軍的全部7艘主力艦,包括3艘鐵甲艦、2艘大型巡洋艦、2艘魚雷炮艦,重金聘請英國海軍將領指揮,招募英國水兵操縱,先到呂宋島(菲律賓)會合休整,然後直搗長崎。
日本從中國手中截胡購買的智利巡洋艦“艾絲美拉達”號,1895年2月回到日本後改名“和泉”
為籌集這筆上千萬兩的購艦鉅款,李鴻章一面與匯豐等外國銀行商討貸款,一面在國內百般蒐集。這時戰爭剛剛開始不久,根本不是宋育仁說的北洋海軍覆滅之後。但李鴻章沒想到的是,克錫突然來電稱智利政府反悔了,無論出價多少,都不願意向中國出售軍艦。原來是日本政府得到了這一情報,從中作梗,假意以超高價要購買智利軍艦,唯利是圖的智利人於是出爾反爾了。不過日本人也是擺了智利一道,當戰局塵埃落定之後,日本最終只購買了一艘比較舊、價格便宜的大型巡洋艦。這一事件也成為另外一個鬼扯故事——中日競購“吉野”號巡洋艦的由來。
軍艦買不到,奇襲日本計劃自然也告吹了。其實當時世界上各國多持中立態度,清政府在英國購買的魚雷炮艦“飛霆”就被扣押在英國港口不能回國,在德國購買的魚雷炮艦“飛鷹”也被宣告要待戰爭結束後才能交付。日本在英國購買的“龍田”號魚雷炮艦同樣如此。
原本是李鴻章苦心孤詣用來出奇制勝的計劃,卻變成了宋育仁用來給自己貼金、給李鴻章抹黑的材料,世事多是如此,會做的不如會吹的,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
4 # 老衲侃春秋
1894年,宋育仁被清政府派駐歐洲,任英、法、意、比四國公使二等參贊。
參贊這一職務是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設定的。級別為從四品或正五品。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大使離職或不能履行職務時,設有公使銜參贊或政務參贊的使館,首先由他們履行臨時代辦職務。
在歐洲期間,宋育仁銳意考察和研究外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接納社會名流,還經常出入英國議院、學校、工商各界。
最終他把這些考察情況寫成《采風錄》四卷,介紹西方的政教、風俗,闡釋和豐富了他的維新變法思想。
正當他為富國強兵而尋找出路時,一個意外的事件將他的這種思想變為現實。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當時宋育仁正在倫敦,因公使龔照瑗回國述職,宋育仁暫時代其職務。
戰爭爆發之初,宋育仁即上書清廷,以自己的戰略思維提出“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力主和日本打持久戰,用自己優勢的戰略資源和戰爭厚度來拖垮日本。
但沒想到勢態發展太迅速,朝廷在他們往日瞧不上的“嘬爾小國”日本面前,竟然這麼不堪一擊。清軍先是在平壤潰敗,緊接著就是黃海海戰失利。
宋育仁開始為朝廷的迅速潰敗而焦急,他開始思考今後戰爭的走向。他總結了歐洲強主們的戰爭經驗,認為兵貴在神速,最好的防守是進攻。
目前態勢看來,日本佔有優勢,但久居彈丸之地的日本一向狂妄自大,向大清挑戰具有相當大的冒險性。
他們從北面進攻我華夏,如果我們能迅速組建一支軍隊,從南方直搗其老窩,突襲長崎、東京等地,一可緩和國內戰亂,二可給倭寇以還擊。產生這個大膽設想的同時,他考慮實施的可能性。
他的實施步驟是先購買英國賣與阿根廷、智利兩國的兵艦五艘,魚雷快艇十艘,招募澳洲水兵2000人,組成水師一旅。
這隻船隊就以澳洲商團的名義,以保護商隊為名,自菲律賓北上直攻日本長崎和東京。
這個設想在當時非常具有可操作性。一是澳洲的確有保護商隊的需求。二是澳洲為英國殖民地,懸掛英國國旗也完全正常。三是日本領土的南端防線最弱。因為日本與中國開戰,主要兵力都在東線、北線,南線一帶日本沒有多少防備。
“澳洲為英國的屬地,西例商會本有自募水師保護商旅之權,中倭戰起,澳洲距南洋最近,頗為震動,商會發議,舉辦屬地水師一旅,以資保護,(英國候補議紳)庵潔華特暗聯議院同黨主行其議,而以此謀所購一旅駕名於澳洲商會所為,仍掛英旗出口,則局外無嫌,而蹤跡不露。”(《借籌記》)
從菲律賓北上至日本不是說過就能過的,它國兵艦航行必須經允許,海上航道有很多關卡需要打通。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宋育仁的好友,英國候補議員安傑華特。
安傑華特願意利用自己在議會的影響力推動此事,透過澳洲商會的名義暗中為宋育仁購買船隻,明面上懸掛英國國旗,就可以規避相關的戰爭禁售條例。
計劃的完成需要金錢。宋育仁粗略算了一下,按照作戰計劃,需要購買十艘軍艦,兩艘運輸船,彈藥補充,外加2000澳洲士兵,最終需要募集200萬英鎊。
事已至此,為了國家,再艱難也得繼續下去,宋育仁一咬牙,借!
起初,沒有人願意借款給宋育仁,宋育仁就謊稱自己有“朝廷密令”。因為他本身就是朝廷的派員,所以取得多人信任。
此後他又經過美國退役海軍少將夾甫士牽線,聯絡了英國康敵克特銀行經理格林密爾,最終銀行同意貸款。
宋育仁在積極實施預定計劃的同時,還按程式報請朝廷批准。同時又聯絡了國內的主戰派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張之洞等人獲悉後,大讚宋育仁,舉雙手支援。
誰知,就在一切準備妥當,只等朝廷批准之時,不巧,宋育仁的上司,龔照瑗返回了英國,知道了此事。龔大怒,責備宋育仁沒事找事,並立即上奏朝廷。
其實龔照瑗心裡對眼前這個人佩服的五體投地,但不管宋育仁的計劃是否可行,龔照瑗都會打壓的,這是常理。
實施這麼大的一個計劃,宋育仁擅自做主,不向自己請示,本身就有越位搶功之嫌,這是龔不能容忍的。再者,如果這個計劃得到朝廷批准,並大獲成功,宋育仁的威望會迅速超過自己,作為宋的上司,這臉往哪擱?
當龔照璦將情況全部報告給了朝廷後,朝廷迅速的給了回話。
此時的清廷已經被日本打掉了自信,打定和日本媾和的主意,李鴻章堅決反對宋育仁等人的做法,而慈禧也認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將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同時電召宋育仁速速回國。
1895年3月,清朝廷與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就這樣,這個前期籌劃很久,涉及美、英、澳、中四國多人參與的奇襲計劃,最終因為清廷的擔心和恐懼而胎死腹中。
拋開朝廷的擔心,就宋育仁的奇襲計劃,有沒有可操作性?我們下面試著分析: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這個計劃的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北韓,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
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由於其自身實力資源都不具備相應條件,所以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來達到最終目標的實現。
戰前日本雖然制定了戰爭規劃,但對清朝的作戰他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在挑起戰爭之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根據第一階段海戰的可能結果,擬定了甲、乙、丙三種作戰方案。
甲案:如果海戰獲勝,奪得制海權,即派陸軍由渤海灣西岸登陸,在直隸平原尋求與清軍進行主力作戰。
乙案:海戰勝負未決,陸軍奪取平壤並固守,扶持北韓“獨立”,海軍扼守北韓海峽,並保護部隊的運送。
丙案:若海軍戰敗,則陸軍全部從北韓撤退,守衛本土,海軍則退守日本沿海。
這的確是一份詳細周密的計劃,充分考慮了各種因素,並分別以勝、平、敗的結果,再進行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但戰爭這麼順利,比他們預想的要好得多,這豈不讓他們歡欣鼓舞?
所以說日本當時雖然與中國開戰,但一直比較忌憚中國。因為從日本人的心底,對中國多少還是有懼怕心理的。
試想,如果中國偷襲成功,將會對日本產生極大的震動。一方面,日本兵力要全面收縮,回防本土。最重要的是,偷襲成功會給日本人巨大的心理威懾,讓日本人不敢再輕舉妄動。
即使做最壞的打算,偷襲失敗了,那朝廷也不用擔什麼責任。
首先,船隻都懸掛的英國國旗,作戰計程車兵是澳洲人,他們本身就是英的屬地。到時候清朝廷完全可以推卸責任。
即使再不濟,朝廷並沒有批准宋育仁的作戰計劃,找幾個替罪羊也完全可以平息事態。
但朝廷為何沒有這麼做呢?其實關鍵的關鍵還是以下因素作祟。
自從太平天國一來,滿族的八旗已經極度衰落,漢族官員大批的登上政治舞臺。
滿清的貴族們,覺得外寇打來打去無非是要點錢而已,那就給他們吧,又不傷筋動骨。可是漢人不一樣,他們勢力一大,那是要奪取江山的。
基於對漢人的防範和忌憚,最終在他們的主導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宋育仁的一番折騰(在慈禧是這麼看),最後付之東流也就不奇怪了。
中國最終失去一次和日本掰手腕的機會。
宋育仁因“潛師謀廢”,著實傷心了很久。在回國途中,他寫成了《借籌記》,詳詳細細地記了這事的經過,以表壯志未酬之情。
因為種種原因,朝廷處理這事也有所顧慮,沒再深究,只是收繳了他出使時所賞賜的二品頂戴,仍降回四品原職,回翰林院供職。
參考資料:
《借籌記》清·宋育仁
《清史稿》趙爾巽
《劍橋中國晚清史》美·費正清
-
5 # 班副
宋育仁(1958-1931),清末著名的維新思想家,活動家。被譽為四川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創辦了重慶第一家愛國雜質《渝報》,著有《時務論》、《採風記》等著作。1894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公使參贊(顧問),提倡民主共和,後參加維新組織“強學會”,主講“中國自強之學”。
計劃中提出由前北洋水師提督琅威裡率領,自菲律賓北上直攻日本長崎和東京。如果成功,起碼可以讓日本主力迅速向國內返航,這樣就可解了丁汝昌北洋水師之包圍圈,甚至北洋水師還可以突出水面,攔截日本陸軍回國救援的運輸船隊。即便不能迅速擊敗日本,也可以把戰爭拖入到持久階段,以日本當時,那個貧困如現在北韓的處境,根本打不起,超過1年的持久戰爭。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卻被述職回來的龔照瑗發現,回報給慈禧,慈禧老妖以“妄生事端”為由,速召回宋育仁回國,後來的事,就是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1895年3月,清廷與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宋育仁因“潛師謀廢”,敗局已定,只能“撫贗私泣,望洋而嘆”,著實傷心了很久。在回國途中,他寫成了《借籌記》,詳詳細細地記了這事的經過,以表壯志未酬之情。
網路資料上顯示《借籌記》寫於宋育人從英國回國之際,如果這件事是假還被宋育人寫出來,按照慈禧老妖的個性肯定會大肆報復,所以說奇襲日本本土計劃應該是真的,只可惜沒有成功施行。
-
6 # 鏡鑑青年
在兵敗如山倒的甲午戰場上,焦頭爛額的清王朝,竟還想“奇襲日本本土”?沒錯,制定這個“瘋狂”計劃的人,是晚清名臣宋育仁。
對於現代歷史愛好者來說,“宋育仁”這個名字也許有些陌生,但放在晚清至民國政治舞臺上,這卻是個曾經如雷貫耳的名字。這位眼光睿智的四川漢子,曾是清末維新變法運動的骨幹人物,“君主立憲”的堅決支持者。他曾因維新而丟官,也曾因支援清帝復辟被押解回原籍。但他一生的各種精彩著述,諸如《借籌記》《泰西各國風采記》等代表作,不單見證了他在那個時代“領風氣之先”的思想,也是今人回看那段歷史的寶貴參考。而記錄於其著作《借籌記》裡的“奇襲日本本土事件”,更是曾縱橫捭闔的他,一樁令人嘆息的“戰略妙筆”。
當1894年甲午戰爭開打前,後來的“維新變法”骨幹宋育仁,當時還是清朝駐歐洲公使龔照瑗的助手。時年37歲的他遊歷歐洲,親眼見識了西方列強的發展理念,思想正受到強烈震動。公使龔照瑗回國述職後,暫代其職務的宋育仁身在倫敦,卻正得知中日雙方戰雲密佈。當時的清朝朝堂上,一群“主戰”官員們集體興奮,紛紛高呼喊打時,卻是千里之外的宋育仁,發出冷靜聲音:“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
但在那時,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更無靠譜戰略規劃的清王朝,又哪裡聽得進宋育仁的這句話?接下來就是北洋水師黃海受創,大清陸軍一潰千里,整個北韓半島幾乎丟光。眼看著前線敗報連連時,早先興奮喊打的翁同龢等重臣們,早就轉臉變了“甩鍋俠”,但同樣是冷眼旁觀的宋育仁,卻突然冒出了這個瘋狂的念頭:奇襲日本本土!一個清朝外交官,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手裡頭一個兵沒有,竟想襲擊日本本土?事實是,做出這個決定的宋育仁,腦筋清楚的很,身為晚清少有的視野開闊的學者,遊歷歐洲的他,從沒忘了學習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跨海奇襲”的戰術套路,早在腦海裡演練了很久。更重要的是,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當時的使館參議楊宜治和翻譯王豐鎬,也是這計劃的堅決支持者。這些遠在歐洲卻憂心祖國的青年外交官們,真制定出一個完備戰略!
整個戰略是這樣的:雖然英美列強都是表面中立暗助日本,直接購買軍備不可能。但只要能透過智利阿根廷這些第三方國家,加價買到十五艘軍艦,然後招募兩千名澳洲僱傭兵,就能打著“商隊”的名義,直接從菲律賓登陸日本東京長崎。真能這麼順?宋育仁很有信心:澳洲別看是英國屬地,但最在乎自己商業利益,只要你能拿出錢來,在那裡拉起隊伍沒問題!
參考當時的國際形勢,無論是“第三方買軍艦”還是“僱澳洲士兵”,宋育仁的分析,都是非常到位!
當然,這個計劃要想成功,關鍵還有兩條,一是要朝中有人好辦事,二是要有錢。宋育仁也並非空謀劃,他早就與晚清名臣張之洞取得聯絡,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援;又和康敵克特銀行一通密談,抓住康敵克特銀行急於拓展對華利益的心理,成功達成了借款三百萬英鎊的協議;前北洋水師提督琅威理領軍的“奇襲部隊”也組建完畢,整個隊伍“炮械畢集”。眼看就要摩拳擦掌,登陸日本大殺一場。
但是,就是在這節骨眼上,盼著為國建功的宋育仁,卻等來了清王朝一紙冷冷的命令:妄生事端。然後,宋育仁苦心組建的“奇襲部隊”,一槍沒開就全數解散。宋育仁本人也被召回國。再然後,《馬關條約》簽訂,大清朝再次喪權辱國。壯志未酬的宋育仁,也把這樁“奇襲日本”的來龍去脈,寫進了他的《借籌記》裡,字裡行間,滿是“撫贗私泣,望洋而嘆”的悲憤,叫多少後人讀罷,也是連呼可惜。為什麼會這樣?直接的原因,是宋育仁的上司龔照瑗,向清王朝告了黑狀,正急於求和的慈禧太后以及李鴻章,一聽就急了眼,這才把“奇襲計劃”粗暴打斷。但更深層的原因,卻要先弄清楚一個事實:如果宋育仁的這支部隊真的登陸日本,他可以力挽狂瀾嗎?
答案是不能!
宋育仁的計劃,來自身在英國的他,遠隔千里依據戰報對這場戰爭的思考。但與朝堂上的諸多官員一樣,對於日本的真實軍事實力,他並沒有切實的瞭解。理論上說,派遣一支部隊登陸日本,能夠吸引日軍回師救援,可放在甲午戰場上呢?當時的日本,雖然把其國內精銳的七個師團投入甲午戰爭,但此時他們已經有完備的義務兵制度,組織抵抗並不困難。
更何況,宋育仁看到了北洋水師的戰敗和苦戰,但真正決定甲午戰爭戰局的,卻是陸戰。在這個戰場上,清軍比海戰打得更灰頭土臉,大清的“龍興之地”遼東,已經完全暴露在日軍的兵鋒下,北京城甚至也將進入日軍的攻擊範圍內。宋育仁還沒有登上日本本土,但日軍已經深入清王朝國境。
所以,就算一切順風順水,宋育仁的“奇襲部隊”登陸成功,對於當時的戰局,也不會有任何改變,只能徒增傷亡。因為甲午戰爭的失敗,不是哪一個戰略的失敗,而是全方位的差距。這差距,不是宋育仁可以改變得了的。只能說,在晚清落後捱打的悲催年代裡,如宋育仁這樣的仁人志士,真的盡力了。
參考資料:《借籌集》、陳悅《沉沒的甲午》、劉永加《計劃奇襲日本的大清外交官》
回覆列表
網上流傳這樣的一個故事:
甲午戰爭期間,大清駐英國大使館參贊、愛國志士宋育仁看到大清連吃敗仗,便制定了一個奇襲日本本土東京的計劃。
這個計劃是這樣的,花錢購買英國先進軍艦5艘,和10艘魚雷快艇。然後招募澳洲僱傭軍。打著英國商會貿易船隻的旗幟,從菲律賓群島直搗日本本土,奇襲東京,實行直搗黃龍戰術。因為日本實力小,軍隊都在甲午戰場,因此,成功可能是很大的。但是最後被慈禧太后和李鴻章給否決了。
平心而論,從這件事中可以宋育仁先生真誠的愛國之心,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對於他的這個計劃,個人認為絕對不可行。為什麼呢?
一, 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經過二十多年的明治維新,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列強。即使多數兵力都投放在戰場,國內也還有少量軍隊、警察、預備役民兵,絕對不是靠區區幾艘軍艦幾千僱傭軍就可以被拿下首都的。
二,宋育仁想在澳洲招募幾千僱傭軍。當時澳洲是英國殖民地,還沒有獨立,所以英國的態度至關重要。
一般認為甲午戰爭中英國是幫日本的。其實,英國基本是保持中立。戰前,英國態度是不希望雙方開戰影響做生意。戰中,英國的運輸船幫助雙方運輸糧食和彈藥,賺個運輸費。但是隨著日本佔上風,英國開始現在日本一邊支援日本。戰後,英國、俄國都不希望日本要價太高,清朝被過度削弱。
想用英國殖民地的僱傭軍打日本,估計英國不會同意。
三,甲午戰爭開戰前,李鴻章就知道打不贏,但是朝廷內部的主戰派佔了上風,只得開戰。戰後,翁同龢等主戰派被革職。
四,位於浙江一帶的南洋艦隊沒有參戰。南洋艦隊是清朝僅次於北洋水師的海軍,實力比較強,至少比宋育仁臨時拼湊的艦隊要強多了。南洋艦隊參戰也難以改變戰場局勢,所以何況僱傭軍?
五,清朝只有近代海軍,沒有近代陸軍。清朝陸軍的主力還是淮軍和湘軍,根本無法和日軍抗衡。所以不論怎麼打,清朝都毫無勝算。
結論雖然不討喜,但這就是事實。甲午戰爭說明,清朝的統治者早已落後時代,爛泥扶不上牆;對於日本應該多瞭解,做到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