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紙上煙雲
-
2 # 旅行青年說
漢武帝有個強勢的奶奶竇太后,又有個不甘寂寞的母親王太后,還有個孃家人手握軍權的皇后衛子夫。竇嬰,田蚡,衛青這些外戚專權也是漢武帝十分忌諱的。歷史上更是爆發了著名了呂后亂政之事。兒子還小,為了避免自己死後女性干政,所以漢武帝處死了鉤弋夫人。
-
3 # 七世貓哥
漢武帝在立自己的小兒子劉弗陵為太子之前,逼殺了太子的母親,鉤戈夫人。應該說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在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直接掌權,完全架空了漢惠帝劉盈,之後包括漢文帝、漢景帝,包括漢武帝自己,在登基之後都受到了太后、皇太后及其家族的牽制掣肘。而當時劉弗陵只有8歲,而他的母親鉤戈夫人也只有二十幾歲。很顯然,漢武帝是絕對不允許再次出現太后家族把持朝政大權架空皇帝的現象再次出現。
漢武帝雖然是雄才大略不假,但是到了晚年,卻變得猜忌多疑。巫蠱之禍發生後,立誰做太子的問題,就擺在了漢武帝面前。最終他選擇了最小的兒子劉弗陵做了太子。而在立劉弗陵做太子之前,殺死了他的母親鉤戈夫人。於是鉤戈夫人沒有因為不但沒有母憑子貴,反而因此喪了命。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溝鉤戈夫人是因為犯了錯,被漢武帝斥責,數日後抑鬱而終。或者說是被漢武帝逼死的。而褚少孫在《史記》補記載則說是:漢武帝讓人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見大臣的圖,並賜給霍光,於是左右大臣知曉武帝預立少子為太子。幾天後,逼死了鉤戈夫人。
現在很難說得清楚,鉤戈夫人在臨死之前知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劉弗陵將要被立為太子,然後做了皇帝。她的兒子做皇帝以後立即追封她為皇太后,並賞賜了她的家族。當然這一切與她都沒有什麼關係了。
現在看來,漢武帝立子殺母雖然杜絕了太后家族對朝政的把持干涉。但是權臣霍光一樣把持朝政,廢立皇帝。這麼看來漢武帝還是失算了呀。
-
4 # W一家之言
說起來鉤弋夫人真的挺悲催的,年輕,漂亮,有個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皇帝的兒子,偏偏這時候被寵愛自己的男人殺死了,帝王之心不可測,真是應了那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漢武帝為什麼殺鉤弋夫人,這是歷史上的一個謎,司馬遷史記記載漢武帝擔心子少母壯,必亂天下,這也說的過去,畢竟漢初的呂后,執掌大漢政權十五年,後族勢力強大,幾乎可以讓大漢江山改名換姓。漢武帝初年,也因為政見不同,被竇太后掣肘,又被母親舅舅手握朝廷人事大權。這是子幼母壯的弊端。其實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武則天就是直接搶了兒子的江山,自己做了皇帝。在皇權面前,父子親情,母子親情都不值一提。
漢武帝雄才大略,又有過這樣的經歷,可能就是有這樣的擔憂才殺了鉤弋夫人吧。
-
5 # 經典守望者
“母憑子貴”的前提一般是兒子已經成年,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與判斷。如果兒子年幼或者無力單獨處理朝政,那麼“子貴母死”就往往是常態。鉤弋夫人的兒子劉弗陵當時還年幼,漢武帝為了避免“子少母壯”,鉤弋夫人憑藉太后之尊禍國亂政,就在冊封劉弗陵之前賜死鉤弋夫人,以杜絕皇室危機。
在西漢初期,呂后之所以能夠稱制臨朝,就是因為漢惠帝死後留下的繼承人年幼,呂氏得以獨掌大權。漢武帝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下決心要賜死鉤弋夫人。鉤弋夫人出身寒微,在朝廷中並沒有什麼勢力,平心而論,漢武帝實際上是有一點杞人憂天了。畢竟,皇權的執行比喻仰仗政權的輔佐,朝廷中沒有勢力是無法危害皇權的。
漢武帝是一個個人色彩非常濃厚的皇帝,他的意志就是帝國內的最高命令。他僅憑著流言蜚語就可以和自己寵信多年的長子、髮妻刀兵相向。所以說,鉤弋夫人在他的眼中也只不過是他眾多姬妾中的一個。不能讓她有任何威脅到皇權的可能,賜死她是當時緩解漢武帝個人憂慮的最好答案。在後代歷史中,北魏時期也大多實行“子貴母死”的制度,也有防止母族專權考慮,與漢武帝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
6 # 國史記聞
漢武帝臨終之前決定將幼子劉弗陵立為太子,同時下令賜死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這就是後世所謂的“立子殺母”。漢武帝這種行為非常殘忍,但是《史記·外戚世家》中卻說他“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固非淺聞愚儒之所及也”。
漢武帝本人曾經為立子殺母之事做出過解釋:“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也就是說,漢武帝立子殺母的目的就是要避免呂后干政的再次出現,因為劉弗陵年幼,他登基為帝之後,鉤弋夫人就是漢朝名義上地位最高的人——皇太后!她干涉國政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外戚干政就太容易重蹈呂后干政的覆轍,於是,漢武帝只能無奈地將鉤弋夫人賜死。
但是,漢武帝固然是“昭然遠見”,避免了後世再現外戚干政,但是他卻沒有料到,自己所指定的四位輔政大臣出現了問題——最終霍光大權獨攬,成為漢朝的實際執政者。
由此可見,漢武帝應該防範的問題是“主少”,而不單單是“母壯”,因為還有權臣呢!
-
7 # 幽靈vs浪子
漢武帝之所以決定處死鉤弋夫人,和他自身的經歷是息息相關的,這也是漢武帝的自巫蠱之亂後開始反思的結果。在他死前,為了劉氏江山的的穩固,必須要消除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這是漢武帝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
下面從幾個主要方面分析這個問題:
秦漢以來多起後宮和外戚干政,導致朝政混亂。秦朝始皇帝繼位之初,既有始皇帝之母趙姬淫亂後宮,還給嬴政生了兩個弟弟,這對皇家來講是奇恥大辱。
西漢王朝劉邦死後,呂后專政,鬧出了駭人聽聞的人彘事件,後來差點殺光了劉氏子嗣。
漢武帝即位後,一直活在竇太后的陰影之下,不能親政。竇太后之後,其母王太后又想把持朝政,安排舅舅田蚡做丞相,打擊異己。這些事情對於一個年輕的,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都是不能容忍的。
每一次外戚干政都帶來政局動盪,在干政期間和清算時都伴隨大量的朝臣和平民死亡,造成經濟衰退。在總結歷史的基礎上,漢武帝要消除外戚干政的隱患。
漢武帝后期,連年征戰,國內政治經濟已處於崩潰邊緣,需要休養生息。漢武帝發動了對匈奴之戰,用的是文景之治以來幾十年積累的家底。後期透過兼併諸侯,鹽鐵國營等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武帝晚年還發動了大宛之戰,實則國力已經空虛。
武帝晚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巫蠱之亂。在巫蠱之亂後,武帝失去了培養多年的接班人劉據。戾太子的死對漢武帝的打擊是沉重的,導致武帝很多國策和政策,以及身後事的安排都發生了重大改變。
劉據性格仁厚,而且一向注重於民休養,武帝對此很放心。但是劉據死後,成年皇子沒人能承擔這樣的重任,武帝擔心繼任者不能正確認識形勢,因此選擇了性格沉穩的霍光。為了避免外戚干預,也是對後期政策穩定的一種安全措施安排。
戾太子死後,沒有合格的成年皇子能繼承皇位,劉弗陵年幼勢必被外戚干預。現在有些人說劉據的死是漢武帝有意的,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武帝往年沉迷仙道,追求長生不死,經常外出巡遊,但是每次都把國事託付太子劉據。武帝追求長生是人的本能,並不能說明是他糊塗了,對於太子,武帝是放心的,並沒有異議。但是後來太子蒙冤而死,武帝環視剩餘的幾個兒子都不成器。唯獨劉弗陵年紀尚幼,天資聰穎,只能把皇位傳給劉弗陵了。因此漢武帝畫了周公輔成王圖給霍光,同時賜死鉤弋夫人,這就是對霍光最大的信任。
綜上可見:漢武帝賜死鉤弋夫人,不是心血來潮,是綜合政局形勢,為了確保國策穩定,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
8 # 希望星晨58298869
題主此發現令人瞠目結舌,但思慮過後確實如此,司馬遷史記記載漢武帝擔心:“子少母壯,必亂天下,”,是很有道理的。
1.劉邦駕崩後,其懦弱的兒子劉盈繼位,強勢的呂氏獨攬大權,不僅違背了高祖“不允許封異性王”的遺願,還明目張膽地將已故去的父親、大哥追封為王,又封自己的二哥和侄子為王,後來不惜削弱劉氏家族勢力,屠殺劉姓王來壯大呂氏家族權勢。幸虧陳平及周勃等功勳集團成員在呂后薨逝後及時剷除了諸呂勢力,否則劉氏江山社稷幾乎不保,這殷鑑不遠,相信武帝耳熟能詳。
2.劉徹立劉弗陵為太子有迫不得已的因素,當時,太子劉琚因巫蠱之禍,被自己逼死了,劉徹子息本來就不多,挑劉弗陵有不得已因素。只是認為劉弗陵很像少年的自己才立之,子幼母壯,他是預料到了,這樣做出入迫不得已。
3.鉤弋夫人是奇女子,她身上發生很多蹊蹺的事,叫武帝心生疑惑。
劉徹出巡到了河間,精通望氣者說有奇女子,此後,果然出現了,而且她雙手握拳,自小就沒伸開過,劉徹一掰就把她拳頭打開了,且手心握有玉鉤。後來懷胎十四個月才生劉弗陵。這了讓劉徹心生疑惑,放心不下。
所以,才立子殺母。
-
9 # 迷非謎
就是為了防止母憑子貴。
漢朝開篇就有把持朝政的呂后,一攬大權,呂家人也都是個個光彩生門戶。
之後就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的家族勢力,武帝從小就在這位奶奶的陰影下夾縫中求生存,得到皇位之後,又和這位奶奶政見相悖,一個保守,一個激進,做事撒不開歡兒。
奶奶離世後,母親王氏又開始折騰王家。再後來,從自己的皇后衛子夫,到寵姬李夫人,都在成長中逐漸提升了家族勢力威脅到朝政獨立。
老了的武帝回想這一生,敬愛的親人和深愛的女人,無一例外的涉及了外戚勢力專權,為了保持超綱的獨立運營,無奈之下想出了母死子立這一招,而劉弗陵是這一政策的唯一犧牲品。
-
10 # 夜如墨60
說起鉤弋夫人之死,總是讓人感覺有些惋惜。
鉤弋夫人姓趙,是漢武帝劉徹的寵妃,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
在古代,作為帝王的女人,無論是皇后,還是妃子,一生追求的大概也就只有兩件事了,一件是得到帝王也就是丈夫的榮寵,另一件則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成為未來的帝王。
而這兩件別的妃子都期盼得到的,卻恰恰的成為了鉤弋夫人的催命符。
對於鉤弋夫人之死,在《漢書》裡記載,鉤弋夫人趙氏因隨侍漢武帝劉徹在甘泉宮修養時犯了過錯,惹怒了漢武帝,遭到漢武帝的斥責,因此在雲陽宮憂鬱而死。而《史記》裡記載的鉤弋夫人之死的原因卻和《漢書》裡截然不同。褚少孫在《史記》裡補記,漢武帝為了防患女主亂政,立子殺母。
對於鉤弋夫人的死因,大多數人都更相信《史記》裡的記載,我也同樣更相信《史記》裡的記載。
為什麼呢?那這就要從漢武帝劉徹說起了。
漢武帝劉徹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他一生的功過相信就不用我說了,可以說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 非常有才智和謀略的皇帝。
但縱觀他前幾任的皇帝,也就是說他的祖輩們,這帝王之路可並不平順啊。
漢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在劉邦駕崩後呂雉把持漢朝朝政長達十五年之久,在她的影響下,漢朝第二任皇帝劉盈和第三任皇帝劉恭及第四任皇帝劉弘都形同虛設。作為帝王,手中卻沒有權利,這對古代的帝王來講,是多麼可怕啊!
(秦嵐的呂雉很漂亮啊)
而漢朝的第五任皇帝漢文帝劉恆的的皇后竇氏,在漢文帝去世後,她的兒子漢景帝繼位時尊為皇太后。在漢景帝在位期間,竇太后多次干預朝政,尤其是她特別寵愛小兒子梁王,更是希望漢景帝日後能夠將皇位傳給梁王,一度引起朝政混亂。而在漢武帝繼位後欲推行新政時,又受到作為太皇太后竇氏的強加阻攔和斥責,使漢武帝劉徹當時推行的新政全部廢除。
這一切的經驗和教訓,無不在告訴漢武帝劉徹子若母強的後果。作為一個才略過人的帝王和父親,他又怎能看著即將接任自己皇位的兒子在承受同樣的苦楚呢?他不願意看到漢朝的根基因為外戚幹權而動搖,也不願看到自己的兒子未來的帝王,因他的母后幹權而痛苦。所以他毅然決然的決定去母留子。
所以我開頭時說帝王的恩寵和兒子繼承皇位是鉤弋夫人的催命符。因為帝王的恩寵,所以她才有了兒子漢昭帝劉弗陵,因為帝王的恩寵,她的兒子才能成為未來的帝王。而能決定她們母子命運的帝王,根據自身的經歷,是不允許有任何的可能在他的兒子也就是他的下一任帝王的在任期間出現後宮干政,外戚幹權的現象的。
所以對於《史記》裡記載的鉤弋夫人之死的原因,大多數人才更加的相信吧!只是鉤弋夫人的兒子漢昭帝劉弗陵,若是知道自己的帝王之位是用母親的生命鋪就的,又是什麼感想呢?
-
11 # 夷人青毓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漢朝外戚勢力干預朝政很嚴重。漢武帝之所以除掉鉤弋夫人,是因為出現了母壯子弱的情況。如果不除掉鉤弋夫人,漢武帝去世之後,會出現後宮干政的情況。
-
12 # 優秀的米老鼠96
漢武帝是西漢乃至秦漢時期第一暴君,其暴虐程度堪比桀紂。漢武帝晚年先後製造“巫蠱之禍”和“立子殺母”兩大惡性事件。而題目上所說的鉤弋夫人被處死一事是這一歷史時期最為顯著的一件事。漢武帝在臨終前殺鉤弋夫人對於漢武帝這樣一個暴虐嗜殺的暴君而言並不奇怪,是其殘忍本性的終極體現。下面我來分析一下漢武帝殺妃的原因,請大家指正。
首先,漢武帝具有嗜殺本性,鉤弋夫人認識漢武帝是她不幸的開始。
漢武帝親政後,以嗜殺而著名,這一歷史時期的宰相基本沒有得善終的。漢武帝的暴虐程度常常是因為一件小事而枉殺大臣,其兇暴程度超過桀紂。人命,在漢武帝的心中就是一個草芥而已,殺大臣、殺皇親、殺武將成為一件極為平常的事。而鉤弋夫人結識漢武帝,實際上就是她的不幸的開始,漢武帝身邊的大臣官吏乃至皇后、皇子幾乎無有善始善終者。鉤弋夫人沒有認清漢武帝的為人和本質,未能全身而退,說明她並不具有政治智慧和遠見。
第二,呂后亂政和巫蠱事件大大的刺激了漢武帝,對於一個精神已經被“政治化”的暴君來說,需要有鉤弋夫人這樣一個政治犧牲品。
漢武帝晚年非殺鉤弋夫人不可,不僅當今史學界不能理解,也使當時的百官庶人所費解。應該說,漢武帝不僅是一個暴君,而且是一個被權力所刺激的“政治精神病人”,他對於呂后亂政有著很極端的見解,把呂后的形象無限放大,把一個毫無權術的鉤弋夫人與呂后這樣一個具有政治手段又心狠手辣的人掛鉤遐想,生怕他死後再次出現呂后這類的人物。
巫蠱事件後,從皇后、太子被逼死,到宰相、百官被誅殺,已經說明漢武帝已經完成從多疑嗜殺到政治精神病人的轉變,漢武帝此時已不是精神正常的人,已經到了“見人皆疑”的地步。巫蠱事件,使漢武帝被劉屈髦所“愚弄和欺騙”,造成漢武帝坐實“並不是一個高明的帝王”。這使“喜媚惡諫”的漢武帝很不爽。對巫蠱之禍進行誅殺擴大化,對漢武帝這種已經被政治化神經質的人來說,再正常不過。鉤弋夫人,既與劉屈髦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又是巫蠱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此時成為漢武帝的下一個懷疑物件,也就再合適不過了。
第三,漢武帝晚年多疑猜忌,巫蠱事件後,鉤弋夫人已經岌岌可危。
漢武帝的神經質,多疑猜忌,在巫蠱事件之後,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加偏執、瘋狂,劉屈髦、江充一夥,製造了巫蠱事件,欺騙了漢武帝,漢武帝從這件事之後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建思子宮,懷念受冤而死的太子劉據,把身邊所有人都看做是劉屈髦、江充,僅巫蠱事件之後,被殺的太監、宮女不在少數,因此,這個非常時期,鉤弋夫人在這樣一個“政治瘋子”身邊已經是凶多吉少了。
第四,漢武帝從政治角度考慮漢朝政局,決不允許“子少母壯”,對於殺人如麻的漢武帝來說,鉤弋夫人悲劇早已註定。
漢武帝在確立劉弗陵為太子之後,對政權、朝局的考慮更加偏執,他任命霍光為輔政大臣,一切為霍光輔佐劉弗陵鋪路,這樣一來,鉤弋夫人已經是待宰的羔羊了,已經被漢武帝看做是“未來的呂后”,漢武帝這樣的暴君是決不會放過“假想敵”的,至此,一個“立子殺母”的惡例開始出現,看看漢武帝身邊的宰相、大臣的下場,再看看陳阿嬌、衛子夫、劉據的結局,鉤弋夫人實際上早就應該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一段不歸路。
回覆列表
在古代,後權作為左右朝堂局勢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如果皇帝強勢的,則是拱衛皇權的一支天然護城河,反過來,母壯子弱,則必然出現外戚干政的情形,輕則社稷動盪,重則神器易主。
在西漢,高祖以降,少帝至景帝時代,太后把持朝政的局面所見不鮮,從呂后到竇太后,乃至漢武帝的他老媽王太后,都不甘居於後宮當一個王的女人,帝權稍微,立刻野心滋長。
所謂殷鑑不遠,漢武帝是個極端強勢的帝王,又是極端理性的漢子,當年為了奪權,防止外戚干政,連他老舅都逼死了,跟他媽鬧翻了臉,到他臨終的時候,漢昭帝劉弗陵年僅8歲即為位,鉤弋夫人時年二十歲出頭的年紀,正是典型的母壯子弱的局面。
在漢武帝看來,即便如何賢良淑德之人,據此高位,也必然腐化敗壞,所以“‘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必須除掉鉤弋夫人,這是防止後宮亂政的無情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