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小羊
-
2 # 下雨不九
【戰爭背景】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阪泉之戰畫像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由此可知阪泉之戰發生於神農氏時代之末,由原始農業的發明所開創的全盛時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為物質利益而進行的戰爭日益增多,給正常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威脅,社會分化日益加劇,氏族制度的習慣法對於調節社會矛盾已顯得無能為力了。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戰爭,旨先是親屬部落聯合在一起,結成聯盟,進而又結成範圍更大的聯合體,武力強大的黃帝部落用暴力征服不順從者,根據"以力為雄"的原則,成為享有很高威信的"酋豪",很多較弱小的部落紛紛投靠,以求得保護。然而活動地區相近的炎帝部落也在四方征討,擴大自己的勢力,同樣想佔有雄者的地位,為此,兩強相遇,黃帝、炎帝間終於發生了阪泉之戰。
這是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因為據《國語·晉語四》記載,在口耳相傳的譜系中,他們的先祖都是從與有嶠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一個發祥於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遊西偏北的杜林,於今武功入渭。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 ,另一個發祥於姜水,在今陝西境內的渭水上游一帶,今寶雞尚有清姜河 ,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在數千年的歷史程序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發展,開闢新的生存空間。距今五千年前登上歷史舞臺的黃帝和炎帝,就是東向發展,到達今河北、河南的姬、姜兩古族的後裔。
黃帝,姬姓,傳說他都有熊,即今河南新鄭,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炎帝,姜姓,是發祥於姜水的那支黃帝畫像古族後裔。不過由於兩漢之際,曾對傳說時代的古史系統進行了一次大整理,此後記載中多見"炎帝神農氏"的用語,因此長久以來,對阪泉之戰與黃帝對陣的一方究竟是誰,曾有不少歧義。傳統的說法是黃帝與"炎帝神農氏"作戰,因此近人提出這場大戰應是"炎黃之戰",在北京延慶阪泉村建"炎黃聯合紀念碑",這實為歷史的誤會。就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看,西漢以前的傳說中,炎帝與神農氏本不是一個人,如《五帝本紀》載阪泉之戰經過,說因神農氏世衰,對諸侯間相侵伐"弗能徵",黃帝、炎帝才代之而起,互相爭戰。清代學者崔述注意到,"前文言衰弱,凡兩稱神農氏,皆不言炎帝,後文言征伐,凡兩稱炎帝,皆不言神農氏",可知與黃帝戰者自為炎帝,與神農無涉;其後又有"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此處又不言炎帝,可知帝於黃帝之前者是神農,與炎帝無涉 。此後一些學者進而考證了"炎帝神農氏"這一用語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將阪泉之戰的黃帝、炎帝稱之為"黃炎"早在戰國典籍上就已流行了,而"炎黃"一語的出現較晚,代表了與"黃炎"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阪泉之戰是黃炎之間的戰爭,不能稱"炎黃之戰"。還有研究者認為黃帝、炎帝既然同源共祖,姬、姜兩姓又世為婚姻,因而不應自相火併,阪泉之戰與黃帝對陣的不是炎帝,而是伐滅了炎帝並襲用其名的蚩尤,或說阪泉之戰就是涿鹿之戰在傳說中的分化,訛傳。 然而,黃帝、炎帝雖是遠緣親屬部落,但阪泉之戰時,距兩部落先祖從同一母氏族中分裂出來,又沿不同路線東漸之時已很遙遠了,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的發展已瓦解了血緣親屬同生共死的古老團結,形成"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的新觀念,那麼這種遠緣親屬部落間的爭雄戰爭應是在所難免的。而且這時的部落很多,戰爭也很多,有大量的考古發現為證,口耳相傳的歷史,在流傳過程中既會有分化,也會有綜合,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的某些記載即使有相通之處,也不能論定就是一場戰爭。
【戰爭過程】
由於參戰的兩個部落都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漢代賈誼《新書》雲:"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炎帝畫像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呂氏春秋·蕩兵》也記述雲:"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大戴禮·五帝德》則雲:"(黃帝)與赤帝(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從上述文獻記載來看,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為了取得這次戰爭勝利,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他們不僅調動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聯合了其他部落作為盟軍,在這方面黃帝表現得更為出色。文獻中所記述的熊、羆、豹、貙、虎和雕、鶡、鷹、鳶並非猛獸飛禽,而是各部落圖騰的名稱。大規模的戰役一共三次,廝殺地非常激烈。
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誌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鬥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使,一敗塗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建立文明國家。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計程車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
【戰爭影響】
黃帝在這場戰爭中,經"三戰然後得其志",阪泉之戰以後,黃帝、炎帝連同分別從屬於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帷幕。 而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 阪泉之戰後,促使中國政治制度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革。
-
3 # 文儒風
1、炎帝黃帝是什麼關係?
2、炎帝是不是神農氏,炎黃之戰因何爆發?
3、明明是黃帝戰勝,為何炎帝位次排在前頭。
【炎黃出世】
在東亞大地,有一支軍隊,沿著太行山脈,不斷向北進發。這支軍隊的步伐並不是很整齊,他們一個個披頭散髮,神色異常的疲憊,他們各自穿著本族的衣服,手上拿著的是經過打磨的鋒利的石器。在這支行軍的隊伍之中,有一個人頭上戴著用樹枝紮成的王冠,顯然是這支隊伍的領袖。他看著前面,眉頭深鎖,彷彿心中有至為難下的決斷,一直未能解開。這時候,他先期所派出去蒐集情報的哨探前來回報,前方不到一百里,便是涿鹿。這位首領比他的哨探更瞭解涿鹿的情況的。啊,幾十年前,他離開這裡,現在,他回來了,回到了故鄉。他不但回來了,還帶著龐大的軍隊,要和自己的親兄弟決一死戰。他,就是神農王朝之最後一任君主炎帝。他要攻打的,便是他親弟弟黃帝之封地涿鹿。不論是伏羲王朝還是神農王朝,都屬於部落聯盟時期,流行的是輪流執政。部落聯盟中那一個部落最為強大,就越有機會贏得執政權。
炎帝之上臺,就是因為他出自於華夏集團中的有熊部落。炎帝的父親少典是有熊國首領。據考證,有熊其所在地理位置即今山西省大同市以東、河北省張家口市以南、涿鹿縣以西、陽原縣以北的桑乾河山間斷陷盆地之中央。少典娶了有蟜氏部落的一位名叫女登(一說任姒)女子。關於他的誕生,據說是他母親,遊華山之陽,有神龍首感,於常羊山生下炎帝。
少典還從有蟜氏部落的取了另外一位名叫附寶女子,這位女子為他生下了黃帝。關於黃帝的誕生,非常之神異——當黃帝的母親附寶,看見一道巨大的電光繞著北斗樞星旋轉,照徹郊野。頓時之間,附寶因了這天上的異相,感而受孕。在懷孕二十五個月,在青丘這個地方生下了黃帝。青丘之所在,即以青丘為都的古國別稱,實即“有熊國”;按照原始部落的習俗,兩個兄弟長大成人之後,父親各自分給他們一部分的財產,讓他們各自去發展。炎帝就跑到了姜水發展。這個自立門戶的部落在他治理下,有聲有色,興旺發達。他以牛為本部族的圖騰,和附近部落征戰的時候,樹立起來的旗幟,上面就繪製著本族神牛的圖案。是以後世傳說他是人首牛身。他的後裔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就自取了一個姓——姜。
姜,從字源來說,從女從羊,前者代表母系,後者則是說明這一部族以牧業為生。 神農王朝各部族首領看到炎帝作為一名政治明星冉冉升起,聯合向執政神農氏推薦,炎帝就此成為了接班人。炎帝上臺時的神農王朝正處於衰落期,伏羲王朝太昊時期形成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的大聯盟無法再維持下去。炎帝上臺之後,對於這一狀況束手無策。他顯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都歸於失敗。也許是因為他的政治手腕不夠高明,更或者是幾代以來,東夷集團的獨立意識已經越來越強烈了。特別是東夷集團中領軍人物蚩尤已經露出了和炎帝一別苗頭的跡象。於是,造成的局面是炎帝在臺上呆的時間越長,兩大集團撕破臉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便是華夏集團內部,多數首領也不贊成炎帝和稀泥的因循政策。他們私底下秘密謀劃,決定推舉出一位鷹派的首領,取代炎帝,從而一舉扭轉這一局面。這位被神農王朝各大族看中的人是炎帝的兄弟——黃帝。
當初,炎帝在姜水發展的時候,他的弟弟黃帝則跑到了姬水發展。他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同樣的也很出風頭。他的後裔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就自取了一個姓——姬。據《史記》的說法——黃帝是少典氏的兒子,姓公孫,名軒轅。他生下來就神奇靈異。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史記》上關於黃帝的姓名的說法,是很不靠譜的。
公孫,就是公爵的後裔。可是神農時代,還沒有後世公侯制度,因此這個公孫之姓,當是後世好事之人,覺得黃帝作為華人之祖先,應該有個響亮的姓,所以就捏造了一個出來,安在了他的頭上了。至於軒轅,則是因黃帝是規定了造車之制而得到名字。 據說,中國最古老的車子,本來是不分類的。到了黃帝的手上,才一分為二。一是小車以供坐人,輿中豎一直木撐起遮Sunny的如傘之物曰華蓋。它的規制是用一根獨木連線於輿下軸之中央為牽引,延伸出輿前而高揚,以搭於馬背。因此大家便取取其牽引木高揚之狀,而稱之為“軒”了;二是載物之大車,用兩根直木做牽引,這又是所謂的“轅”了。兩者合二為一,是為軒轅了。
黃帝為什麼單單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所統治的封地涿鹿裡頭,有個地方叫做軒轅之丘,顧名思義,這個地方當是有熊國造車的手工坊了。黃帝處理政務的辦公大樓,就靠近軒轅之丘,因此被人稱之為“軒轅氏“了。當然,這個名字和公孫一樣,也是很不靠譜的。因為,中國發明車子,根據文獻,是到了夏王朝時代,由商王朝之先祖奚仲發明的。而就目前考古發現而言,在兩河流域及歐洲,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已經肯定有了車,而車最初發明的時間顯然還要早。
但是最早的中國古車則是商代晚期,繫有牲畜的車則在中國考古材料中要到公元前5世紀才出現。所以在黃帝所生活的時代,應該是沒有車的,更不可能對車還加以分類。 他之所以叫軒轅氏的緣故,和他之所以姓公孫一樣,都應該是後世捏造出來的。 .
【阪泉之戰】 .炎黃爭霸之阪泉之役。炎帝黃帝兩人可以說各有所長。炎帝長於政事,所以才被神農王朝之天下共主神農氏看中,成為神農王朝之最高領導人。黃帝則熱衷於軍事,整天習兵練武。據說他還訓練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組成特種兵團。當時神農王朝已經衰微了。一個王朝衰微了,分離主義傾向就出現了,就不聽中央的指揮了,為了各自的利益大打出手。
長久下來,就會搞得接任的炎帝這個老大很沒有面子了。而最殘酷的事實是,炎帝沒有力量征討他們。怎麼辦呢?就得手上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也在這時候,炎帝和黃帝的父親少典過世,炎帝既然成為神農王朝的君主,因此有熊國的封地當然由正嶄露頭角的黃帝繼承了。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更何況黃帝長於軍事,於是炎帝就命令他幫神農王朝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部落,各部落這才都來歸從。長此以往,黃帝在神農王朝中威望遠遠高於炎帝。慢慢地,炎帝發現,他的這位弟弟的戰功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不聽話了。當兄弟的親情再無法遏制追求權力的野心的時候,兩人之間的衝突必然不可避免。隨著兩者正式公開的決裂,戰役終於爆發,各部族只能選擇站隊了。當炎帝所率領的由神農王朝各大族所拼湊的聯軍抵達涿鹿之附近,頓兵於阪泉,阪泉位於今天河北涿鹿之山北、北京延慶縣之阪泉村。從軍事的角度看這裡背山面野,進可攻退可守,處在媯水河與海坨山之間,地當交通要衝,在這裡發生激戰是順理成章的。黃帝在炎帝出征之前,已經早就得到了訊息,他選擇的策略是堅守,實施的是以逸待勞的戰術。 對於炎帝來說,他出自有熊國,又是神農王朝君主,自以為能夠在這裡贏得響應。 沒想到有熊國這些年在自己兄弟黃帝的治理下,已經只知道有黃帝,不知道有炎帝。 這一戰略上的判斷失誤,可能是炎帝之所以敗績的原因。
在經過三次至為激烈的大會戰,炎帝所率領的神農王朝各大族聯軍徹底崩潰,一敗塗地。炎帝兵敗之後,神農王朝各大族更是離心離德,紛紛倒戈。唯有一個部族誓死忠於炎帝,這位部族的領袖後人稱之為刑天。至於他的本名,卻無人知曉。刑,就是殺戮的意思,天,指的則是黃帝乃是天子。
根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為了自己的信仰和天帝爭戰,被天帝打敗之後,砍下腦袋,埋葬在常羊之山。然而心中熊熊戰火卻支撐著他的意志,讓他重新站了起來。沒了頭顱,他如何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呢。他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奮戰不休,至死不息
黃帝對於刑天之忠誠,至為感動,所以在打敗刑天之後,將刑天的屍體埋葬在常羊之山。因為常羊之山,正是炎帝之出生地。後人對於這位失去名姓的將領很是佩服。魏晉的陶淵明讀到《山海經》這一段的時候,就忍不住寫了一首詩,詩中有句——刑天舞干鏚,猛志故常在。
商代金文中之刑天族徽。[1]神農氏,姜姓也。母曰姙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姓焉。有聖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於陳。——《帝王世紀》)
[2]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青丘。——《河圖稽命徵》、《歸藏》載:“蚩尤出自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邱。”
[3]近代學者郭沫若、翦伯贊等認為姜水在今岐山之東,為渭水的一條支流
[4] 關於炎帝和黃帝這對兄弟,誰是大哥誰是小弟?蒐羅一下漢代之前的說法—— 《國語·晉語》載晉大夫司空季子語曰:“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孔子集語·主德》:“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新書·益壤》雲:“黃帝者,炎帝之兄也”,《制不定》篇又曰:“炎帝者,黃帝同父母弟也。”,大抵都認為黃帝是哥哥,兩人並提的時候,總是黃前炎後。後世可能以為炎帝執政在前,是以變為炎黃。
[5]今稱沮河,位於今陝西省延安市的黃陵縣境內
[6] 關於黃帝之名姓,姬姓之由來,有好幾種說法,郭沫若以為軒轅即天黿,因為《國語·周語》中有“我姬氏出自天黽”的說法。天黽即天黿,就是今天俗稱的豬婆龍——中華國寶揚子鱷。至於姬,從女,從臣,臣,是一隻烏龜從側面看的寫法,而黃帝之黃,從最初的文字造型來看,就是一隻烏龜的正面。因此,黃帝一族崇拜的乃是龜圖騰。 龜在上古,屬於四大靈物之一(另三大靈物為龍、鳳、麟)。黃帝族人以姬水發達,選中姬水之水族——龜為圖騰,倒是很正常的。而且還尚有一說,黃帝出自有熊之國,這個熊呢,並不是四點水,而是三點水——能(讀音能),也是龜鱉之類的水族動物。
[7] 另一說則是各自以熊、羆、貔、貅、(chū,初)、虎等猛獸為圖騰的部落。
[8]關於這場戰役,《大戴禮·五帝德》上說:“(黃帝)與赤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而《列子·黃帝》則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
[9]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山海經·海外西經》
[10] 出自陶淵明的《讀山海經》。
-
4 # 極限智慧
大約距今5000年以前,在華北平原的阪泉曠野上,發生了中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雙方三次激戰,方才分出勝負。交戰的一方是黃帝,另一方是炎帝,據說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親兄弟之間因何進行如此慘烈的大戰呢?
傳說,古時候有個部落首領名叫少典,居住在中國西部的黃土高原上。少典的一個妻子名叫附保,有一天看見電光圍繞北斗星,光芒照耀郊野,心中有感,後來生下了黃帝。少典的另一個妻子是媧氏之女,名女登,見到神龍後有感,不久生下了炎帝。
黃帝活動在姬水一帶,以姬為姓,也有人說他姓公孫,名軒轅。他率領大家開墾土地,種植農作物,那裡的土地是黃色的,所以後來人們把他稱作“黃帝”。
炎帝活動在姜水一帶,以姜為姓,名叫榆罔,當時盛行刀耕火種,他率領人們焚燒叢林,墾土種植,炎炎烈火,光照四野,所以人們稱他叫“炎帝”。
中原地區和華北地區是黃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土質鬆軟,很適於種植農作物,自然條件比黃土高原好得多,所以居住在黃土高原的黃帝、炎帝部族逐漸向東發展。黃帝部落遷徙的路線偏北些,他們渡過黃河,沿著中條山、太行山的邊緣地帶,一直走到了河北北部,這一帶沒有強大的氏族部落,他們遷徙十分順利。炎帝部族遷徙的路線偏南些,他們沿著渭水和黃河向東走,到達河南、河北南部和山東東北部一帶,這些地方土著部落很多,今河南、山東交界地區的蚩尤部落十分強大。炎帝與蚩尤部落爭奪地盤,發生激烈衝突,結果炎帝被蚩尤打敗,他們只得向北遷徙,到了黃帝部落的新遷之地。
黃帝部族生活安定,發展農業,修治甲兵,十分強盛。周邊有些暴虐百姓的部族,黃帝用武力鎮服他們,因此受到當地民眾的擁戴周邊的部族紛紛歸附了他。炎帝族落經過幾次大戰,勢力衰微,在涿鹿定居以後,生產不景氣,文化上無建立。看著黃帝部族一天天發展壯大,炎帝有些眼熱了,他決定用武力擴充套件自己的地盤,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對於周邊部族,一概兵戎相見。黃帝出面制止炎帝的無道行為,炎帝不服。於是雙方的衝突開始了。
傳說,黃帝曾經訓練熊、羆、貔、貅、軀、虎六種猛獸參戰。熊就是有熊氏,黃帝本人所在部落的名稱。其他幾種猛獸大概也是部落名稱,或者是部落氏族的圖騰。又有人說黃帝有25宗,大概是說他所在有熊氏部落由25個氏族組成。可見,黃帝屬下擁有6個部落,他本人的部落就有25個氏族,勢力強盛。
黃帝和炎帝在阪泉一帶廣闊的原野上擺開了戰場,黃帝率領6個部落,打著雕、鶡、鷹、鳶等猛禽為標誌的旗幟,向炎帝部族發起了進攻。炎帝不甘示弱,頑強抵抗。戰鬥慘烈,血流成河死傷者丟棄的槍桿都被漂了起來。經過三場大戰,黃帝部落最後取得了勝利。
黃帝和炎帝畢竟是親兄弟,炎帝戰敗後,他的部族很快融入黃帝部族,炎帝雖然是失敗者,但他和黃帝一樣,仍受到部族民眾尊重。所以後來人們常常把炎帝和黃帝相提並論,並稱為華夏民族始祖。
回覆列表
據說這個黃帝呀,從小就與眾不同,相傳他的額頭彷彿跟山地一樣高高隆起,看面相,他的眉宇之間就給人一種日月心辰皆我有的氣質,他的長長而有力的眉毛就彷彿擊敗敵人的利劍,據說黃帝不到l兩個月就可以說話了,很小的時候就能言善辯,常常說的別人心生敬佩,再長大一些的時候,他就更加受長輩們的器重,生活中與他人相處自如,在辦事的時候也是果斷而沉著,正是因為他的突出表現,才成功的被推選成為了部落的首領。當首領時,部下也為他的優異表現所折服,甘願衷心擁護他。在他當選首領期間,他為部落為部落裡的人們,設身處地地著想:他十分重視部落的生產發展,因為他知道,部落若是沒有生產,人們就沒有了生活的基礎保障,所以透過他的努力,生產迅速被重視,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的生存發展問題。黃帝雖然不喜歡戰爭,但是由於當時各個諸侯之間互相爭搶底盤,戰爭使人們保守艱難,黃帝實在不忍心看到他的子民變成這樣,所以最終他仍然是和手下商量著如何去統一局面,那時的他想的是:雖然我自身不喜歡這種戰爭,但是沒有辦法,只有透過戰爭,才能讓人民真正看到生活的曙光,看到幸福生活的希望。所以他起兵去討伐那些喜歡挑動戰事的諸侯,其中最殘酷的戰爭,就數黃帝和炎帝之間的戰爭了。其實炎帝和黃帝本是兄弟,並且在早些時候,其實炎帝的勢力和威望是要更大一些,這個炎帝也是一個部落的首領,但是當黃帝逐漸長大,他的勢力逐漸壓過炎帝之後,這就讓炎帝感覺很不舒服了,於是炎帝暗暗跟黃帝在不同的方面較勁起來了。而黃帝這一邊呢,在他逐漸打敗了各個諸侯之後,並不是安逸的享受著現有的生活。而是更加地體貼民情,教化百姓,讓人民可以過上舒服安樂的日子。他勵精圖治,兢兢業業,在農業上,他推廣百姓們種豬各種不同的糧食,如:麥、稷等,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國家的繁榮與富裕,為了給人民營造一個安全放心的環境,他還整頓軍隊,增強國防實力,嚴格訓練將士們,正因為如此,部隊的戰鬥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終於,炎帝和黃帝之間的矛盾越來越重,兩方之間的戰爭也爆發了。炎帝和黃帝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在此期間,也有很多的人員傷亡,這場戰爭最終以黃帝的勝利告終。黃帝為什麼能在一開始炎帝的各方面實力都壓過他的時候,能夠逐漸扭轉實力差距呢?
因為他內心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抱負,他要維護人民的生活的穩定和富足,他期待由他帶領下的人民,都能夠和平的過完一生,而他對自身的要求也很高,在個人才行品德上嚴格要求自己,再有在他逐漸有了威望之後,他也沒有苟且眼前的小利生活,而是不忘初心,努力著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有時候,成大事者是要不拘小節的,有時候為了成功,他可能不得不去做一件他從來不想去做的事情,但這就是生活,有時候你可能必須要一時的放棄什麼,但最終你要確定你是可以贖回來的,最終他才能戰勝看似神一樣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