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諮詢師天生

    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得到了大幅度的升值,在那之後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的停滯和低迷,但是日本經濟的問題並不是因為日元升值導致的,所以和不兌換美元沒有什麼關係。

    在廣場協議之後,日元確實得到了一個非常迅猛的發展與很多人瞭解的不同,這並沒有導致日本經濟迅速的衰落。反而是讓日本的購買力迅速的增長,在短期之內日本人確實把日元兌換成美元,在全世界範圍內買買買。當時歐美一片驚恐,認為日本人會買空全世界,就像現在對中國的恐慌一樣。

    當時日本人在美國也大肆購買,包括一些標誌性建築物都被日本人購買了,這樣就帶來了美國對日本的進一步恐慌,接下來對日本就不只是廣場協議這麼簡單了。

    美國對日本接下來做的事情,可以看作現在對中國做的事情的提前預演,首先是加大力度,對日本的先進製造業比如半導體行業進行打壓,讓日本高階製造業一落千丈,拱手把市場讓給了南韓。另外一方面就是千方百計誘導日本的產業單一化,由於日元升值導致日本的金融市場異常開放和活躍,所有的日本人都在進行炒股和房地產,沒有人去做實體經濟,導致經濟空心化,非常嚴重,而金融行業畢竟無法持續的帶來繁榮,於是當金融泡沫和房地產泡沫崩塌之後,日本的經濟增長也就來到了盡頭。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後來進入了長期的經濟增長停滯當中,實際上並不是日元升值導致的,而是之後的種種情況造成的。

  • 2 # 錦繡中源

    當然有啊,但是不可能把國內的貨幣都拿去兌換美元吧?那不就造成金融混亂了。而且當時日本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本的外匯儲備也已經世界第一了,兌換太多美元能花完嗎?

    廣場協議是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的背景下籤訂的,因為美國希望透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因此在1985年,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在紐約廣場飯店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簽訂後,除了美國之外,其它五國的貨幣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升值,日元兌美元匯率由協議簽訂前的250:1左右最高升值至1995年時的80:1左右,這使得日本GDP在當年佔美國的比重一度超過70%。

    其實日元升值,日本也開始了大規模全球買買買模式,瘋狂對美國的企業資產進行大量收購,洛杉磯鬧市區幾乎一半的房地產、夏威夷96%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就連洛克菲勒中心這座代表著美國資本主義進入全盛時期的偉大建築也被日本收購……由此可見當時日本有多瘋狂了。但好景不長,80年代末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之後經濟發展就一蹶不振了。

  • 3 # 紙老虎刀叨忉忉

    日本人的確想買下美國

    1985-1989年,日本買了美國不動產總量的10%。日本人當然不會錯過買買買。

    洛克菲勒在1989年被日本三菱地買走,14棟建築。後來96年由於資不抵債,14動樓又被拍賣,2000年洛克菲勒第三代領導人買回了這些建築。

    東京銀行收購了美國聯合銀行。這家銀行在2009年倒閉。

    日本進行了所謂的“買下美國”行動。但是大多數的投資集中在與金融和地產方面。這是有些無奈的,不只是因為美華人對技術企業併購盯得緊,還因為日本人本身很自負的認為,日本可以透過自主研發來獲得技術。

    結果是,日本的大多數海外投資在數次經濟波動當中損失很慘。孫正義投資阿里巴巴成功,算是萬綠叢中一點紅。除此之外,日本並無成功的併購。

    而技術方面,日本屬於非常固執的一種態度。那就是經常拋開了全球產業鏈,想要自己搞個標準體系出來。這裡面有區別,南韓的產業也是技術主導,德國也是,但是他們從一開始就是想要在一個產業鏈裡面佔據一環。南韓經濟又叫做“金絲雀經濟”,因為全球需求不振最先打噴嚏的一定是南韓。德國也差不多。但是那個時代日本一直追求“全產業鏈”模式。最終當然是失敗的。

    現代市場經濟起源亞當斯密,亞當斯密國富論第一篇就是“分工”。沒有人可大包大攬。這方面1995年日本才開始醒悟。而外匯儲備投資的失敗,迅速糾正了日本人的做法,如今日本海外投資傾向於科技業。買不到,乾脆不買,但是在美國買地皮,或者一些金融公司,實在得不償失。

    換種思路一樣是賺錢

    日本政府並沒有放棄用外匯儲備去對外投資。雖然如上所說,投資真的充滿風險。於是日本政府壓力了利率。如果你是日本人,利率很低,那麼你就要去投資美國。你會將日元換成美元。日本也沒有管制,你可以想換多少就換多少。這樣日本的外匯儲備就降低了。於是乎

    如果是日本政府,他會說我們有如此多的外匯儲備,日元利率如此之低。那麼日本國民即使沒錢也可以借錢出國投資。如果外國企業想要融資也可以用日元,因為日元利率低。巴菲特前段時間就被吸引去發行日元債券,全世界大量的公司都在這麼做。似乎這樣可以消耗掉日本的外匯儲備。

    但是,如果你是日本國民。本身老齡化少子化,未來經濟註定沒活力,投資專案稀少。日元還在不停升值。那麼為什麼要換成會貶值還會虧損的美元資產,留著日元養老不好嗎?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日元開始升值。

    1986-1989年:日本瘋狂海外投資。由於不知道投資什麼,購入了大量劣質資產,在90年代,這些劣質資產造成了日本巨大的虧損。

    1990年以後:日本海外投資趨於謹慎,同時日元無視利率不停升值的現狀使得日本人將儲蓄作為一種正規的理財方案。日經新聞在2018年6月統計發現日本人的現金和存款達到971萬億日元,佔日本家庭總財富的50%,甚至還在逐漸提升。股市雖然行情很好,但是佔財富比只有9%。

    日本為什麼不買買買:虧怕了,而且習慣存錢。

  • 4 # 穿越資本

    欲讓其滅亡,必欲其瘋狂。廣場協議可以說是美元霸權的集中體現。日元升值看似不錯,日本人全世界買買買,但是過剩的流動性也將本國的資產推高,產生資產泡沫,日本經濟主要靠出口拉動,日元升值必然使其產品失去競爭優勢,美國再黑他一把,結果日本就乖乖爬下了。現在中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和日本情況不同,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我們的選擇餘地大,而且還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做支撐,東方不亮西方亮,所以中美貿易戰也不會做巨大讓步。

    只要有國家威脅到美國的地位,美國肯定想盡一切辦法搞垮他。前蘇聯(星球大戰軍備競賽拖垮了)、日本(廣場協議整垮了)、歐元(歐債危機搞垮了一批小弟)。基辛格有句名言“倘若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倘若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倘若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整個世界”很經典!也許你就明白為什麼現在我們國家要推出人民幣原油期貨,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和其他能源專案,和一些國家簽訂人民幣互換協議,積極推行人民幣國際化等舉措了。

  • 5 # 侯眼金睛

    這件事不能那麼簡單的理解,當時的日本製造業極度強大,向全世界出口日本造才是它的經濟最大倚靠,而匯率變化對於出口來說是生死攸關的大事,絕不可等閒視之。

    普通消費者可以拿日元去兌換美元出國消費,但在國家層面,不可能直接拿自家的貨幣去兌換別國貨幣,必須基於貿易往來建立匯兌關係才是可信賴的,否則貨幣信用就失去了根基。

    廣場協議簽署之後,日元在很短的時間裡升值了將近一倍,換句話說,美元相對於日元則貶值了一半。美國消費者要買日本商品,至少需要付出2倍於原先的價格。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3000塊買一部日本手機讓你覺得還好,幾天後漲到6000,但你的收入又沒有增加,你會基於信仰買這部日本手機,還是選擇3000買旁邊櫃檯品質也不差的中國手機?

    收入穩定的情況下,大部分人的消費都是價格驅動的,談不上什麼品牌忠誠度。美國普通消費者並不例外,日本造買不起了,需求還在,那自然要看一看別的國家產品。這樣一來,日本的出口貿易就出現急劇萎縮,影響到日本製造業的利潤甚至經營。

    資本是逐利的,當製造業出現利潤下滑,更多的資本就會湧向其他領域以圖利。當時的日本房地產市場也伴隨著經濟持續向好,房價不斷攀升,無處可去的資本也就順理成章大量湧入房地產,以數倍於正常增速的推動力量,將日本房價尤其是東京都地區的房價炒高。

    總之,匯率從來都是把雙刃劍,貨幣升值有利於進口,貨幣貶值有利於出口,但是這中間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像日本那樣,短時間快速升值日元,對日本出口就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傷害。假如當初日本能頂住美國壓力把日元升值這個過程拉長到以十年來計,在過程中不斷找尋經濟平衡點,可能現在的日本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 6 # 財經宋建文

    在上世界80年低初期的時候,美國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這其中就主要是對日本和德國的貿易逆差加大,同時,美國的財政赤字也不大擴大,美國為了改變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局面,想透過美元貶值的方式來擴大出口,改善美國的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狀況。

    因此,在1985年,美、日、德、法、英五國在紐約廣場舉行會議,達成了一致意見,簽定了歷史上著名的“廣場協議”,此協議要求美元對這幾國的貨幣相繼貶值,以此來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問題,至此,日元開始大幅升值。

    那麼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為什麼不去兌換成美元,然後在全世界買買買呢?

    事實上,日本確實這麼作了,日元升值後,日本透過海外資金大舉購買資產,當時日本企業海外大規模的投資成為最熱的話題,當時日本的保險公司在全球金融市場到處投資,被稱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生保先生”,彼時日本生命保險行業中最大的公司,同時也成為全球保險公司總資產排名第一的保險公司。

    在1986年,日本的不動產公司以不計成本的價格買下美國紐約第五大道的蒂芙尼大廈,1989年,日本的三菱公司以14億美元買下紐約市中心絡克菲勒中心144棟大樓,日本的麻布建物、秀和等房地產公司,在美國的夏威夷買下了很多飯店,在加利亮碧思經亞買下了很多寫字樓和購物中心。

    1990年,日本房地產公司“宇宙世界”以超過8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美國加利福尼亞著名避暑勝地圓石灘(Pebble Beach)的Golf球場和豪華酒店。 日本在1985年投資了日本19億美元的不同產,1988年投資了美國165億美元的不動產。

    而且,在那一時期,日元不斷升值,日本國內的房價大漲,房價收入比超過20倍,日本人堅信“日本的房價永遠不會跌”,使得日本的土地資產不斷大幅升值,到1989年時,日本土地資產達到2000萬億日元,相當於日美國土地資產500萬億日元的4倍多,當時很多媒體稱:日本只要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但是,日本的風險也已經累積到很高的程度了,在日元不斷升值的過程中,大量海資熱錢迅速流入日本,進一步推升日本的股市和樓市資產泡沫,而日本已經被高速增長的經濟“衝昏了頭”,繼續實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日本的股市和房地產泡沫推升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1990年之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開始停滯,日本也開始注意到了資產泡沫過大的風險,貨幣政策開始轉向,緊縮的貨幣政策開始讓樓市和股市降溫,進而引發恐慌拋盤,最終導致了日本股市在1990年崩盤,日本樓市在1991年崩盤。到此,日本步入了“失去的20年”,影響一直至今。

    而在日本股市和樓市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進入了衰退,日本國內的房價大跌,資產價格迅速縮水,國內的房子都沒人要了,日本企業開始大量拋售在美國購買的固定資產,最終高價從美國買來的資產,又全部低價重新還給了美國。

    直到2018年,日本的GDP總量為4.97萬億美元,雖然仍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依舊沒有回到1995年時5.45萬億美元的水平。

  • 7 # 資本尋寶

    九十年代日本房地產業蓬勃發展,這個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經濟騰飛的標誌。城市經濟好,那麼房價必然就是非常高的,這和房地產特殊屬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那些年日本房地產是鼎盛時期。

    在這個時期中,就會出現各種經濟崩潰論,當這個經濟崩潰論不斷放大就會導致泡沫快速回籠。隨著日本房產不斷放大化,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經濟泡沫就會產生,和繼續膨脹。

    房地產和經濟掛鉤,更和本國貨幣掛鉤,當房地產脫離實際購買力的同時,就會產生貨幣貶值,由於日本房地產不斷放大,貨幣不斷貶值,貨幣出現斷供潮,貨幣斷供,房地產就會暴跌。

    日本廣場協議本質是日本經濟直接和美元掛鉤,如果日本流通美元,那麼日本主權會徹底喪失。

  • 8 # 歸去來兮jack

    《廣場協議》讓日元升值,那為何不去兌換美元?

    要回答找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一個基本道理:一個國家發行的貨幣量是根據本國經濟體量所需要的比例來發行的,並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否則就會像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前在大陸發行的“法幣”,或者現在辛巴維(威)的貨幣一樣,直接貶值成一堆廢紙,然後導致整個國家的經濟癱瘓掉,無論是實體制造業還是金融行業,全都得“敗血症”而死亡。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時,就算再籤100個《廣場協議》,日元也不可能再對美元升值,而是直接在國際市場上變得臭名昭著,一文不值。

    現在劃重點:貨幣歸根結底是為本國正常的經濟生產活動,和國內國際正常貨物貿易服務的,而且總量是必須按照經濟規律嚴格控制的。

     

    第二個重點來了:國家間貨幣的匯率也是根據市場上流通的數量,以及本中國產品所佔比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所具備的競爭這幾個因素力上下波動的,而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雖然很多國家實行政府制定的固定匯率,但這個固定匯率也是由國家央行按照這個原則來制定的,雖然波動幅度很小且顯得比較僵硬,但並不會違背前面那三個原則:1流通中的貨幣總量;2.本國國民生產總值;3.本中國產品競爭力。

    美國和日本簽訂的《廣場協議》,也是遵循這三個基本原則來制定的,只不過在最終決定美元:日元的匯率時,讓這個波動幅度往日元更貴的波幅方向偏斜了很多。因為畢竟在此之前,日元兌美元是相對太便宜了些。所以《廣場協議》下的美元和日元匯率,就跟一些國家執行的固定匯率原則一樣,只是儘量往匯率制定者想要的方向傾斜了一些,而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

    總結:那麼第一個結論就出來了,儘管《廣場協議》讓日元比兌美元變貴了,但是日本政府並不能因為日元值錢了,就放開印鈔,加大日元供應量去換美元,然後滿世界買東西。如果日本那樣乾的話,不僅日元很快就會扭頭向下貶值,變得一文不值,而且會在這種放縱下把本國實體經濟和金融業徹底玩完。所以《廣場協議》的本質,還是要讓日元和美元更好地為本國實體經濟服務。只不過因為匯率決定更有利於美中國產品出口,所以美國是從中獲利了的。

    然後第二個結論就比較簡單了:日本政府在央行所能支配的日元數量範圍內,的確是在最大限度內,大量兌換了美元的,翻翻資料就知道,日本一直到現在都是美債最大持有國,只是中間有一段時間因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曾一度在持有的美債數量上超過日本。

  • 9 # 大方妹幾

    《廣場協議》簽訂之後,美、日等五國依照協議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美元大幅貶值,日元大幅升值,當時的日本人自然會滿世界買、買、買。可一國的進口能力終究還是要受到一國居民消費能力的限制。如果國內消費需求不足,進口就會受限。如果國內需求強勁,具有足夠的進口能力,匯率自然會隨著進口的大規模增加而貶值。

    可當時的日本,貧富差距已經在急劇擴大,造成內需嚴重不足,進口規模受限,所以日元不斷地升值。內需嚴重不足,日元不斷升值,出口產業受到打壓,內外需皆不足,實體經濟自然會遭遇嚴重困難。當時日本政府企圖透過實行激進的“金融緩和”政策來阻止日元升值,以擴大外需。不承想,在內需皆不足的情況下,貨幣大量放水之後,貨幣並不會流向實體經濟,只會湧入到金融市場,助漲資產價格,在日本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催生起了巨大的泡沫。

    當時的日本如果在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能夠依靠財政政策和實行改善收入分配的政策,泡沫就不至於被吹大。就算是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如果能夠改善收入分配,日本經濟也不至於有“失去的二十年”。可因為當時日本政府債務佔GDP的比例高,政府擔心債務規模繼續急劇擴大,便否認了財政政策。至於改善收入分配,受新自由主義和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日本政府根本就不會去考慮。新自由主義把政府對收入分配的干預看作是有損經濟效率之舉。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又使得日本對勞動力人口比重的不斷減少極為憂慮,企圖透過減少養老福利來增加勞動力供給,這加劇了貧富差距的擴大。

  • 10 # 洪鐘財經

    廣場協議之前,日元與美元匯率之比大概是360:1。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出現了大幅度升值,很快上升到200:1,繼而是150:1,最高的時候達到120:1。也就是說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對美元的購買力上升了一兩倍。

    貨幣升值的好處非常明顯,就是什麼都不用幹,手中的錢就能買到國外更多的東西。一件標價100美元的衣服,您需要花費3.6萬日元購買,現在只需要1.2萬日元了。同樣是3.6萬日元以前只能買一件,現在能買三件。

    因此在廣場協議之後,日本在全球掀起了大肆的併購。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日本企業大手筆的金融交易以及對海外不動產的投資在全世界都成了熱門話題。

    日本投資海外不動產的勢頭也極為強勁。1986 年,第一 不動產公司以破紀錄的價格買下了紐約的蒂芙尼大廈。1989年,三菱地所公司一舉買下紐約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14棟大樓。其他如麻布建物、秀和等日本房地產公司也紛紛在夏威夷 買下飯店,或者在加利福尼亞買下寫字樓或購物中心等。

    (三菱購買了美國的地標性建築——洛克菲勒中心)

    1990年,一家名為“宇宙世界”的日本房地產公司以超過8億美元的價格買下加利福尼亞著名避暑勝地圓石灘(Pebble Beach)的Golf球場和豪華酒店。

    日本對美國不動產的投資,1985年約為19億美元,1988年增至約165億美元。1989年底,日本土地資產總額約為2 000萬億日元,是美國土地資產總額500萬億日元的整整4倍。所以當時還有人會說出“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只用皇居的土地就可以買下整個加拿大”等豪言壯語。

    (美國電影產業的標誌——哥倫比亞影業被日本索尼公司購買了)

    日本商人們在全世界昂首闊步。1990 年上映的美國電影《風月俏佳人》中,理查·基爾飾演的企業家愛德華進行交易的就是東京的股票市場。於是電影裡也有矮個子、戴眼鏡的日本商人登場。那就是當時世界上許多人對日本人的印象。

    日本企業在海外昂首挺胸,大肆擴張的時候,國內經濟卻遇到了很大的問題,不是出現了巨大的經濟泡沫。股票價格,房地產價格出現了歷史高位。當泡沫破裂之後,日本就為此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日本的大企業要麼破產,要麼陷入了層層危機。他們也不得不拋售海外資產,以復活在國內的經營危機。其實也就像今天海航和萬達不斷拋售海外資產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薛姨媽也算劉姥姥的親戚,為什麼薛姨媽沒有接濟劉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