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蔡老二不二

    冬去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韓流”也會漸行漸遠,但是它的影響並不會瞬間銷聲匿跡。

    近一兩年來,由南韓流行音樂、偶像劇、服飾打扮所聚集起來的南韓文化風潮席捲了中國絕大部分的都市時尚人群。新的社會現象催生了新的詞語,“韓流”一詞應運而生,並在電視、報紙、雜誌、網路等傳播媒體中頻頻出現。正如社會語言學家陳原先生說的:“凡是社會制度出現了新的東西,不論是新制度、新體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質、新概念、新工具、新動作,總之,這新的東西千方百計要在語言中表現出來。”而語言中的新詞語是新事物、新現象和新概念最直接的反映和記錄。

    “韓流”是社會學家對南韓文化風靡、流行的一種統稱,就是浸透南韓特有文化氣息的純粹的南韓式生活方式在國內掀起的新的流行風潮。靜心審視,“韓流”在中國大陸的種種體現雖繁雜,但歸根結底均屬於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的範疇。它的出現與世界範圍內伴隨著現代工業社會乃至後工業社會而生的大眾文化、實用哲學、享樂主義與消費主義的文化潮流不無關聯。我以為對“韓流”的出現,應有辯證性認知,而不宜偏執一端,只在書齋內做純學術性的詞語推敲,而應“審時度勢”地做現實審視。

    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韓流”也會漸行漸遠,但是它對中國青少年的影響並不會瞬間銷聲匿跡,我們絕不能因此而忽視。

    積極影響:獨立的理性精神

    知識傳播和觀念更新。任何一種社會現象的產生,都不能離開時代的背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華人特別是青年人對於新穎而形式多樣的文化現象有了更多的需求。

    在審視“韓流”湧入中國並贏得許多青年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在某種程度上也正是由於中國的文化境域較少,正面提供或者說沒有充分適應當代青年真實的質感的精神文化渴求,使供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於是青年人必然要尋找其他替代。中韓建交才11年,透過傳媒我們接觸了越來越多的南韓年輕一代的偶像,而且在南韓越來越具有經驗製造自己明星的聲勢中,我們越來越多的認識了南韓的文化,或是越來越對南韓的前衛的或是後現代的行為方式是認可了。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文化的多元化使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願意選擇那些具有活力的新文化,並與其一起成長。而南韓文化,是在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具有原創性的新文化,新鮮而不淺薄,因此對青年更具有一定的感召力。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它的傳播必然要負載許多現代觀念和新的知識,給青少年以影響。韓流以其世俗化促進了世風的轉變和世俗化,也促進了對僵化觀念和落後生活方式的衝擊。我們不能只糾纏於一些細枝末節,只看到青少年行止的不盡人(某些成人)意,便驚駭“狼來了”,悲嘆“世風日下”,感慨“人將不人”或“國將不國”,實在大可不必。

    在當前這個開放時代,外來文化的融浸與國內文化的多元已不應是值得奇怪的現象。當代青年已不願亦步亦趨地跟進,他們天然地尋找著適合自己、更具活力的新文化,並樂意與新文化一起成長。儘管他們的選擇可能有些偏向,他們的表達方式也太稚嫩,他們有時還被商業化炒作裹挾著懵懂地邁步。但無論如何,年輕人反應快,腦袋靈活,容易產生新思想,接受新事物,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時間長了,不僅知識面擴大了,而且觀念新了,視野開闊了,願意以新的精神對待生活,面向世界,從而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從此角度看,可以說影響之大難以估量。

    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形塑。生活不能沒有平淡的輕鬆,不能沒有休閒的愉悅,不能沒有原始的放任。年輕時的躁動、夢幻、反叛、浪漫是人生多元文化生活的必然。其實回眸一下歷史,“韓流”不過是“港臺流”、“日流”等時尚風潮的延續。青少年最推崇的就是外來文化的時尚和自我個性的張揚。只要有這兩點,無論港臺、日、韓風潮必定是一拍即合。而當“韓流”出現,以奇異美豔的時尚髮型和裝束、特立獨行方式讓中國的青年似乎找到了最佳結合點。一切唯我、唯現代、唯時尚、唯另類、唯美豔,這便是“韓流”與現代青少年迅速結合的內涵。這也說明了青少年對於快樂簡單的渴求,這樣簡單淺顯又個性張揚的東西能讓他們放鬆滿足。用快樂的方式生活,憑感覺唱歌、跳舞、成長,並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娛樂活動的多樣性賦予青少年樂觀自然的生活觀念,使他們在娛樂中忘記煩惱。這也算是“韓流”給我們的有益啟示吧!文化不能過於“沉重”、讓人難以走出壓抑,過於沉重決不應該成為文化消費的結果;而消費文化的輕鬆也決不應該以淺薄為基礎讓人輕浮,墮入輕浮毀掉的會是整個民族文化的構造。

    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選擇。“韓流”得以廣泛的流行,體現了當代青少年的價值認同與追求,是社會轉型期青少年價值觀的生動表現。“韓流”的前衛,或是“酷”也好,“蔻”也好,其實,只是一種包裝的形式,是他們對這個自認為是“僵化世界”的反叛,是他們需要走出世俗以及要和傳統對峙的一種存在方式。在這種極度擴張的視野中,它的表現也許是膚淺的,也會有頹廢的情緒存在,而這些對於易於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人性化和人文精神的重建,要遠比說教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

    “韓流”有助於青少年個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傾向的加強,賦予青少年積極的主體意識,使青少年呈現出具有時代特徵的理性精神。在青少年的價值觀念中,自我無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著獨立,是現代社會最起碼的思想資源。青少年有自己的時尚和娛樂,有自己的表達方式,他們不一味地崇拜權威、順從長輩,不循規蹈矩,崇尚個人的選擇,這種獨立的理性精神適應了現代社會生存競爭的需要,有利於發揮當代青少年的創造性、開拓新的道路。這種普遍的參與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民主”。當然,精英們儘可指責這種文化低俗,沒有深度和個性,但它畢竟給多數人的身心帶來了愉悅和快樂。

    消極影響:功利性和世俗性

    以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為本質特徵的“韓流”,由於其感性的指向和追求愉悅的功能,必然帶有娛樂性的特點。而由於其市場廣大和文化產業的存在,其作為消費品必然會被成批地生產出來,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要求,同時滿足文化商的贏利需求。這種只重視感性愉悅和被成批覆制的產品難免帶有低俗化和無個性的特點,風行一時即會被新的流行所取代。這種感性的流行和可以複製及批次生產以供大眾消費的文化傳播,必然給社會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而不可磨滅的影響。

    影響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最淺顯地說,是回答人們“怎樣生活”的問題。如果我們給它下個定義,那麼生活方式是指在不同的社會和時代中生活的人們,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制約下和在一定的價值觀引導下,所形成的滿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徵的總和。這個概念包括三個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即生活活動條件;生活活動主體;生活活動形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之生活活動條件是中韓建交及南韓強勢文化的滲透;其生活活動主體是青少年;其生活活動形式是“哈韓”。“韓流”以娛樂為目的、以技術為手段、以文化商品生產的方式創造出來的這種被大眾喜好的文化形式,不僅構築起青年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他們的認知、情感、思想與心理。

    影響青少年的審美方式。“韓流”對青少年審美方式的影響,一是審美追求感性化。“韓流”的本質特點是平面化的,沒有多少崇高的追求,至少不以追求崇高為己任。理想主義受到衝擊,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甚至主流意識形態也受到忽視。英雄主義受到冷落,青少年更傾向於對直觀形象的接受。讀圖成了青少年最主要的閱讀方式,圖形、影象成了接觸最為頻繁的媒體;圖片成了雜誌的主角,文字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韓流”對形象化的追求使青少年更注重對文化的直觀性體驗而將思想意義放逐。二是審美情趣的低俗化。青少年審美的低俗化表現在其對審美物件的選擇上,表現為古典嚴肅的文學藝術受到冷落。在審美方式上,他們追求淺顯直接,在審美情感上,他們不再崇尚含蓄古樸,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愛和金錢關係,由此也帶來了青少年行為處事、日常生活、社會交往等方面的世俗傾向。

    影響青少年的成才方式。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他們的思想最活躍,對社會潮流最敏感,但是他們的理性選擇能力和是非辨別能力較弱,因此其成才方式受“韓流”的消極影響也越大,具體表現在青少年的成才觀方面呈現出功利性、世俗性的特點。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更多的青少年把個人收入、社會地位作為人生成功的標誌。當代青少年相信金錢和權力的威力,這種功利意識及其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利益驅動性,集中體現了當代青少年 “物質主義”的精神特徵。他們越來越依賴於物質的滿足,追求世俗的幸福。他們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揚天下的雄才大略、學家和政治領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人物,如南韓的安在旭,金喜善等。明星的耀眼光環深深的吸引著他們,明星的成功之途更是千千萬萬青少年所夢寐以求的。於是我們看到青少年表現出理想主義的匱乏、理性價值淡化。有的青少年竟然要整出和金喜善一樣的眼睛。這反映了他們對“投機取巧”“一夜成名”的成功方式的推崇與模仿。

    “韓流”對青少年成才方式的影響,還集中體現在青少年對“酷”時尚的推崇上,他們以能扮酷玩酷為成功。青少年將“酷”表現為一種吸引力的現象、一種欣賞的水平。他們片面認為,充當電腦駭客為“酷”;充當殺手,“瀟灑走一回”是“酷”;黑社會老大也為“酷”。總之,他們認為“酷”是一種挑戰、一種勇氣、一種能力、一種卓然獨立、與眾不同的特性。可以看出,“酷”滿足了青少年彰顯個性的心理需求,但是極端的“酷”使青少年一步步迷失了“自我”,其感效能力畸形增強,而理效能力日趨萎縮。他們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成才觀,“跟著感覺走”,“過把癮就死”,其玩世不恭的態度,放棄理想和道德追求,喪失現實責任感,以至於無理性的潛意識、生命意識、性意識得已凸現,而認知理性和道德理性被湮滅。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健康成長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存亡。為此,對於“韓流”與中國青少年的問題解讀,還是一個遠未結束的話題

  • 2 # 獨家經典

    中韓兩國之間的歷史交往源遠流長,歷史上各個朝代北韓半島均單方面地接受中國文化,尤其在統一新羅時期,向唐朝派遣了大量留學生學習中國文化,掀起了留學熱。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南韓流行音樂、電視劇、網路遊戲等時尚元素為代表的“韓流”在中國甚至整個亞洲地區迅速蔓延,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甚至引起部分青少年對南韓明星的盲目崇拜和對韓式著裝風格的瘋狂模仿,出現了“文化倒流”現象。然而,2005年開始,韓流出現蕭條,逐漸降溫,不僅很多方面沒有了之前的火爆,甚至還引起了一些文化輸出引起中國人民的反感。分析如下:

    一、韓流得以在中國興起的原因

      (一)政府的大力支援

    1997年,南韓經濟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南韓政府開始重新審視文化產業,並將其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1998年南韓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方針,隨後制定了一系列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計劃,並專門設立了“南韓文化產業振興委員會”、“文化內容產業振興院”等機構,以促進文化產品的開發製作、市場流通以及國外市場的開拓。此外,教育部提供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產業資源部提供資金支援等,有力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同質文化的親和力

      南韓和中國都在東亞文化圈內,擁有相似的文化背景。自古以來,無論在語言文字還是價值觀、禮儀、民俗、傳統等方面,南韓都深受中國的影響,尤其是尊崇孔子的儒家思想。因此,南韓人在感情表達、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方面與華人都很相近。這是“韓流”得以順利登陸中國的“先天條件”。

      由於歷史原因,以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社會生活中並不被強調。而在以韓劇為代表的韓流文化中,傳統的道德觀對南韓國民仍然有很大的約束力,他們提倡長幼尊卑秩序、尊師重教、兄弟友愛等傳統倫理美德,甚至可見婦女“三從四德”的影子。韓劇往往將“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文化精髓演繹得爐火純青。這些正是今天的華人所缺失而又嚮往的。中國觀眾從韓劇中不僅能夠感受到南韓文化的特色,而且能回味中華傳統文化的韻味。韓流在文化共同中營造親和氣氛,在文化差異中展示獨特風情,以此征服了中國的民眾。

    (三)韓劇獨特的視角和故事模式

      作為韓流中流砥柱的韓劇體現了新潮的生活方式。雖然這種新潮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西方社會,但南韓以其與中國共有的文化將這種生活方式本土化,使得我們更容易接受他們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說南韓文化將西方價值觀巧妙地過濾,使得這些外來觀念更容易為華人及其他亞洲人所接受。對像南韓這樣一個長期受其他文化(尤其是中國、日本和美國)影響的國家來說,它轉而扮演了文化輸出國的重要角色。

    (四)韓流注重以年輕人為中心的時尚滲透

      青少年一直是引導時尚和流行文化的主流群體。在中國,青少年由於受到上一代人的觀念上的影響和束縛,真正屬於他們的文化很少,對於文化觸角異常敏銳的年輕人而言,他們求新求異的特點得不到主流文化足夠的重視,對文化關注的重點自然地就轉移到外來文化之上,因此,中國的青少年文化基本都是海外文化的傳遞,比如美國的快餐文化、日本的動漫文化等等。而南韓則是巧妙的依靠深情浪漫的影視劇文化,贏得了年輕人對於南韓文化的情感認同,同時造就了社會流行符號和風潮。在青少年的帶動下,很多白領人群逐步加入流行的狂潮中,逐步擴散到社會的整體人群。

      韓流還緊緊的抓住了青少年的文化心理,由於中國年輕人和上一代人的代溝,以及年輕人的反叛、自我為中心等特點,年輕人越來越崇尚完全的放縱、自由,而南韓流行音樂的HIP-HOP節奏、“過火”的服飾和極盡張揚的身體裝飾正好切中了中國青少年的心理。

    二、韓流退潮的原因:2005年以來,韓流逐漸出現退潮現象。華人對韓流的熱情開始冷卻,對南韓或南韓人以及南韓的流行元素表現出來膩煩甚至厭惡的情緒。紅極一時的韓流何以淪落到今天的地步,總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韓劇的缺陷暴露

      首先,韓劇的製作商在嚐到成功的甜頭後,開始越來越重視商業目標。在出演陣容方面比起“演員”來更依賴“明星”,拍攝出來的影片也是比起“作品”來更像是“商品”。批次生產的內容雷同、表現手法單一的韓劇,正在受到觀眾的冷落。處於退潮期的“韓流”只剩下了商業化操作。

      其次,韓劇過於拘泥於傳統文化,而沒有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很多韓劇中不停的宣揚婦女的三從四德,這種傳統吃人禮教的羈絆對於女性社會地位普遍高於南韓的中國來說,難免會受到一定的排斥。由於南韓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了多方的影響,這雖然使得其擁有絢麗多彩的外表,卻不能忽視其內在東西方各文化的碰撞與摩擦。另外由於不停的吸取卻沒有足夠的整合,使得南韓文化看起來比較粗糙,沒有足夠的沉澱,因而經不起細細琢磨,驚豔之後容易對其失去興趣。所以,可以說韓流興在其文化,亡亦在其文化。   

    (二)“文化霸權主義”的阻礙

      在韓流的強勢推動下,南韓向周邊國家單向輸出影視產品的同時,文化優越感悄然滋生,政府行為的介入,更讓周邊國家對南韓借電視劇宣揚南韓歷史觀、文化習俗甚至飲食的做法產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不僅如此,這樣的“文化霸權主義”還會引起周邊國家地區文化和經濟上的保護主義。以中國為例,南韓影視劇對中國市場的衝擊太大,致使中國政府採取了限制措施。自從1993年以來,中國引進的韓劇不斷增多,韓劇屢屢在中國內地創造高收視率。與韓劇在中國的“紅火”形成對照的是,中國中國產電視劇的發展舉步維艱。因此,廣電總局對引進海外電視劇進行了政策上的調整:“多國引進,不專美韓劇”。與此同時,南韓輸入中國的電視劇價格上漲過快。過高的買入價格讓中國內地電視臺感到不堪重負,自然也會減少南韓電視劇的上映。從韓流在中國的湧動開始,韓劇就是其核心動力。如果核心動力驟然降溫,勢必使韓流在中國陷於停滯狀態。

    (三)狹隘民族主義情緒的負面影響

      首先,部分南韓人由於狹隘的民族主義作祟,面對一系列歷史問題,不客觀地看待,而是瘋狂地誇張和擴大自己祖先的歷史功績,甚至歪曲中國的歷史來達到目的,自然會引起華人的不滿。辱華電視劇的播出嚴重地傷害了華人民的情感,也成為了“嫌韓流”在中國風起的因素之一。

    (四)兩國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

      任何一種文化態勢與政治或經濟都有聯絡。這幾年南韓的經濟遇到了一些問題,南韓製造業在中國退卻、服飾貿易中出現南韓方逆差等等,同時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由此南韓熱的退卻即可得以預測。

      首先,中韓文化產品貿易不對等。中國有媒體報道,中國對南韓文化產品貿易的逆差比製造業產品貿易逆差還大。中國存在嚴重的“文化赤字”。中國大量引進了南韓影視劇,批准了許多南韓影視明星來中國開演唱會、做宣傳,卻沒得到南韓同樣的回報。中國影視劇很難進入南韓市場,南韓三大電視臺更是少有播放中國電視劇。據南韓《北韓日報》披露,為了平衡南韓與越南的文化貿易,南韓政府有意識地引進了多部越南電影。但南韓卻沒有對中國這樣做過。無論南韓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這樣的文化貿易逆差在使華人感到不解的同時更多的形成了一種厭惡情緒。

    小結:

      南韓文化產業的崛起成為許多亟待發展文化產業的國家的一個成功範例。韓流的成功經驗表明,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完全有實力實現“漢風”的全球化發展。應對韓流,我們應保持理智,以開放的大國姿態,汲取韓流文化之所長,以韓流遭遇“寒流”的教訓為戒,切實改善文化產業的發展機制。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時,也需要將外國的先進文化“引進來”,這樣才能在多角度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贏得文化輸出物件國的尊重,文化推廣自然順水推舟,而且會是長遠可持續的發展。

  • 3 # 李桂華十字

    被壞的方面影響,不能只怪對方,要怪自己沒有原則底線,更沒有目標方向。跟風的人太多太傻,也最慘。做人要像吃魚吐刺,不要好壞都收,要拒醜學美,合乎中道最智慧。

  • 4 # 無中生有hz

    廣義的韓流包括來自南韓的影視、娛樂、服飾、飲食等文化諸方面;狹義的韓流通常指南韓電視劇、電影、音樂等娛樂方面的影響。“韓流”一詞最早由中國媒體提出,後被南韓媒體及學術界廣泛接受。

    上世紀90年代,韓流正式入侵中國內地。2000年開始的《藍色生死戀》系列,憑藉宋慧喬、宋承憲、裴勇俊、崔智友等人氣偶像的主演,在中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韓劇熱。同時,南韓流行音樂、網路遊戲等在中國甚至整個亞洲地區迅速蔓延,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甚至引起部分青少年對南韓明星的盲目崇拜和對韓式著裝風格的瘋狂模仿。

    從主打韓劇和南韓音樂的“韓流”1.0開始,到主打南韓明星的2.0,再到現如今主打南韓綜藝的3.0,韓流已經影響了中國觀眾近30年。

    四十年前,中國電影深受日本電影的影響,高倉健、大島茂等成為華人最喜歡的日本男演員,但他們是以男子漢形象影響華人。而在過去20年中對中國年輕一代影響最深遠的則是韓劇中的“小鮮肉”,以一些演藝界年輕男性為代表。用40年前的話說是:奶油小生,但受韓流深度影響的當代影視界時髦男星卻成為只有奶油,而沒有了小生的感覺。

    在韓流泛濫中,某些電視臺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們快速引進了一系列南韓的綜藝和電視真人秀節目。如某衛視的《我是歌手》一經引進,據說一個小時內成功席捲了微博和朋友圈,在國內迅速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當年秋季最受關注的綜藝節目。從南韓引進的還有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旅遊類節目《兩天一夜》,表演選秀節目《奇蹟試鏡》,體娛類節目《跑男》,以及假象真人秀節目《我們結婚了》等等。說在過去20年中,南韓味綜藝節目是中國最有市場,影響最大的文化現象,應該沒有誇張。

    為了讓韓流能持續在中國、東南亞甚至歐洲保持熱潮和影響,南韓SM娛樂公司精心打造了“南韓SM Academy明星藝人訓練班”,面向中國(包括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招驀具有才華的青少年,培養有潛力的新星。在南韓當過練習生的中國男明星包括:鹿晗,吳亦凡,張藝興,王嘉爾,黃子韜,邢昭林,陳學冬,任嘉倫等,幾乎佔據了目前當紅男演員的大半壁江山。

    這類新星大多不是靠高超的演技而立足演藝界,也不是憑陽剛之氣或俊郎外貌贏得觀眾,而是靠似男非女的造型和裝扮,柔媚甜膩的化妝和打造,靠相關公司的前期宣傳造勢,在年輕一代人中“塑造”了“新一代美男”的誘人形象,並一度佔據了影視綜藝的大半江山。

    中國文化本來是“韓流”的水庫,但近二十年來韓流卻成為中國水庫的一個重要注水河流。雖然談不上多麼巨大的水流,但已經在引領著中國當代年輕人的時尚篇,重塑了中國青年一代的審美觀念,而且在相關領域依然是當今中國的主流。對於擁有五千年文明,在歷史上給予東亞地區重要影響的泱泱大國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始料未及的,也是不容忽視的文化現象和社會現實。

  • 5 # 漢北河風

    韓流,是指南韓音樂,電視劇大舉登陸中國後,華人的一種形象說法,它諧音於"寒流",暗指中國影視、音樂文化界受到衝擊,處於被動地位。

    其實"韓流"一詞源於圍棋,後指南韓文化在其他地區的影響力。最早是中國媒體提出,後被南韓媒體及學術界廣泛使用,用以代表本國文化的輸出。現在有人憂心韓流對中國文化造成衝擊,這沒有必要。

    一、韓流只限於影視音樂娛樂文化界。

    上世紀九十年代未,南韓電視劇登陸中國熒屏,拋起一鼓韓劇旋風熱潮,特別是二十一世紀初期韓劇\《大長今》創收視紀錄,讓華人記往了李英愛、宋慧喬等影視藝人。畢竟大夥兒都年青過,"追星族"思想是人之常情。

    二、華人審美疲勞,需要衝劑。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文化開始百花開放,爭香斗豔。出現了雙百花文藝爭鋒,巜大眾電影》影視界,文學藝術界,作品都讓人耳目一新,華人也開始追星,如:《廬山戀》丶《小花》、《少林寺》等優秀電影及影視歌曲,至今讓人回味難忘。更是颳起了一年一度"春晚"文化風至今。

    但隨著港臺影視的輸入,特別是電視劇《上海灘》、《霍元甲》、《陳真》等港臺影視文化,讓華人週末無限期待,追看電視盛況空前,相信60後及70後不會忘記兒時的純真記憶。直到香港電視劇《射鵰英雄傳》的播放,讓華人真正瞭解港臺影視文化與傳統文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冷門的但驚豔到你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