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工地無顏祖

    自我感覺

    首先,明代的內閣制在當時社會算是比較先進的,當然和現在西方的內閣制相比也有所不足。內閣制度的不完善,滋生了宦官專權這一制度!

    其次,明代的皇帝,不甘心失去大權,心裡也想掌權,而自己不方便出面,就讓身邊的一群太監來插手政務!

    最後,人都是有野心的,權利的誘惑,也滋生了宦官們插手政務!

  • 2 # 小哥燴史

    明朝之所以有宦官專權,並且專權之徹底嚴重在歷史上無出其右,總結起來大致有這麼幾點:

    1.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

    其實,大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對於宦官的管束是極其嚴格的,甚至下詔不允許他們識字,但是隨著朱棣的搶班奪權,宦官的處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朱棣之所以能夠造反成功,建文那邊宦官得鼎力相助功不可沒,所以朱棣就開始有意地重用宦官。

    等到了朱棣孫子宣宗朱瞻基時,更進一步,直接設立專門的內部機構,教宦官們識文斷字,培養其文化政務能力,這簡直就是給他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其中,尤以司禮監秉筆太監最為突出,影響巨大。

    2.皇帝偷懶以及與文臣官僚對抗的需要

    明朝的皇帝,大都個性突出,但有一點,都不喜歡兢兢業業刻苦鑽研政務,除了洪武、永樂二帝外,其他都很難再專注於龍案旁了,所以,他們身邊最親近的人就成了他們偷懶代政的最佳選擇。

    而且,有明一代,文官的清流作風甚囂塵上,有時甚至於為了博名聲而特意做作惡心皇帝,很大程度上就制約了皇權的威嚴和效力,皇帝也是人,更何況這些朱爺爺們本身也不想追求聖人的操守,但那些清流們卻總是拿著雞毛當令箭,不說人話,所以皇帝們對他們深惡痛絕,甚至出現幾十年不上朝的現象,嘉靖,萬曆就是其中的代表。

    這就要求皇帝必須培養和扶植和文官集團對抗的勢力,誰最合適,當然還是宦官們。因為,他們天然和皇帝們親近,有些官老爺們眼中對他們這些閹宦盡是鄙夷,所以他們也恨這些道貌岸然的傢伙!

    3.特殊的制度和絕對的忠心

    明朝的特務機構——東廠、西廠,一直由太監們統領,無孔不入的滲透是他們的本職工作,這就讓宦官們擁有了巨大的情報優勢,而且還是合法渠道,這是他們的殺手鐧,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帝國的煉獄,許多對皇權構成挑戰威脅的人,皇帝不好意思明著收拾,就交給宦官們來辦理,每每都能得到滿意的結果,這又更助長了他們的氣勢,存在即是合理嘛!

    但不得不承認一點,明朝的宦官再專權,也始終對皇帝保持著絕對的忠貞,再威勢的權宦,也沒有行廢立皇帝的勾當,相反,倒是極力維護著帝國的統治。

    魏忠賢惡名如此,客觀的說,他當政的時候,大明還算運轉正常,比苟延殘喘還是強一些的,反而他一死,大明馬上急轉直下,直致崩潰。

    綜上,宦官是封建皇權下特殊的產物,它是依附於皇權而生存的,大明的宦官專權是封建社會逃不脫的宿命。

    歸根結底,人的慾望和怠念才是它生根發芽的根本原因!

  • 3 # 發條鹹魚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去幹預朝政,就會形成宦官專權。

    首先,皇帝受到的來自外朝文官集團的威脅,皇帝會透過提拔宦官制約外朝百官。

    其次,皇帝個人權力與文官集團權力的對比,可以決定文官多大程度的實現。

    明朝皇權集中程度高,皇帝視百官為家奴,從隨意杖斃大臣便可一見。

    宦官的權利也是逐漸增加,干預政事,設立東西廠,再後來甚至出使,專政,分鎮等地方大權,對比發現這些掌權宦官大多是皇帝身邊親近人員,相對於百官而言,宦官更容易控制,他們沒有家族利益,世俗倫常等顧慮,他們只效忠於皇帝,依賴於皇帝。

    離開皇帝宦官就像魚兒離開水,無法存活,對皇帝絕對的忠心。

    最後,皇帝自身的原因,例如朱棣害怕自己如果打壓了宦官,宦官們會報復自己,所以他重用了宦官。

    朱厚照在小的時候,劉瑾就是他身邊的奴僕,一般都會有依賴性,所以朱厚照就對劉瑾有了依賴,這才導致了劉瑾專權。而後來的魏忠賢就更加厲害了,朱由校在當時可是把他當爸爸來看

  • 4 # 阿祥說故事

    權利的失衡,明朝早起的權利架構是皇權,文臣,開國武勳功臣,後來土木堡一戰,開國武勳功臣直接被打趴下了,文臣勢力崛起,皇權衰落,為了制衡文官集團,皇帝開始啟用太監,壓制文臣的勢力

  • 5 # 寂寞線上

    阿祥說故事

    權利的失衡,明朝早起的權利架構是皇權,文臣,開國武勳功臣,後來土木堡一戰,開國武勳功臣直接被打趴下了,文臣勢力崛起,皇權衰落,為了制衡文官集團,皇帝開始啟用太監,壓制文臣的勢力

  • 6 # 百家悅讀者

    說到底還是皇帝賦予宦官太大的權力。

    之所以賦予這樣的權力是為了抗衡抱團的文官集團。

    也就說明了,那幾位皇帝自身的皇權影響力無法壓制文官,只能賦予其他團體力量而去壓制文官。

  • 7 # 95後自白

    宦官專權,首先要明白

    1 宦官的權是誰給的

    2 宦官的權利用來幹什麼

    3 宦官的權利用來制衡誰的

    宦官自古侷限於宮廷之內,依附於皇權生存,宦官的權利必然是皇帝賜予的。

    以明朝舉例吧,明朝中後期士大夫階層大搞土地兼併,侵佔農民的土地不算,還透過將土地掛靠皇室宗族名下逃稅、漏稅。

    普通民眾失去土地不說,還要莫名奇妙的揹負多種稅收。明朝那時工商業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因為背後各種官僚資本的關係,導致其工商業的稅收幾乎收不上來。

    官員自己或者其親屬辦企業,你讓他們收他們自己的稅收,相當於主動讓出一部分自己的乳酪,可能嗎?

    所以普通民眾飯都吃不上,而地方豪紳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普通民眾除了造反還能幹啥?

    社會動盪會動搖皇權的萬年基業,對於皇上來說,當官僚資本的利益影響到國家層面,這事就不能不管了!

    皇上畢竟是九五至尊,不能親自下場和官僚資本相搏殺。

    這就是宦官權利出現的土壤!!

    皇上授意宦官可以設立東西廠,監察御史和都察院官官相護,狼狽為奸,那就讓東西兩廠直接繞過行政機構對官員進行審問,緝拿。

    對於抄家抄出來的鉅額財富上交國庫,支援明朝的國內外戰爭。明朝中後期的戰爭非常頻繁,導致國家需要大量的錢財去應對。

    關寧鐵騎沒有大量財富去支撐,還能是鐵騎嗎?士兵也是有家人的,他一心為國,但是妻兒老小也是要吃飯的啊。

    史書上把魏忠賢貶的一無是處,沒有魏忠賢就沒有關寧鐵騎。沒有關寧鐵騎就沒有邊關的穩定,沒有秦軍對內戰爭的勝利,國內就不會安定。

    沒有強有力的中央財政能應對國內外頻繁的兩線作戰?

    國庫的錢靠這些官僚資本捐獻嗎?明末崇禎真讓大臣捐過,捐的最多的是一個太監,當時首富太監王之心捐了一萬兩,這是最多的。

    而朝廷大臣,內閣首輔魏藻德也只捐了五百兩,其他官員就更別提了,不過幾十兩或百兩的捐而已。這種的情況,是個人都看得出來大臣們在敷衍。要知道大明已經危在旦夕。

    王公貴族卻依舊裝瘋賣傻,爭相哭窮,他們心裡清楚得很,皇帝換了沒什麼,自己還是國之棟樑就可以了,因此他們當然不會捐款了。

    朱由檢無奈之下,希望他的岳父周奎能起個帶頭作用,只要他開了個好頭,自然會有大臣拉不下臉要捐款。然而當週奎聽到自己的女婿要自己拿十萬兩出來時,立刻嚎啕大哭起來,並信誓旦旦的說自家窮的只能吃得起發黴的米了,最後還是給了一萬兩銀子。

    但李自成進北京以後打這些大臣打出了7000萬兩!!!

    為什麼史書把魏忠賢之流寫的不堪入目,因為寫史書的都是東林黨人啊,誰動了他們的利息就讓他們遺臭萬年,連皇上都不放過,何談一個宦官。

    崇禎把魏忠賢整倒之後,看看大明離滅亡還有幾年。

  • 8 # 漫卷師叔

    明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專權?

    宦官者,古稱閹人,所謂去勢者也。明清倆代後稱太監者居多。

    宦官制度本身是皇權制度的一個犧牲品,而在明朝卻是宦官走上歷史舞臺,為宦官專權留下濃重一筆的時代。大奸如魏忠賢,大能如鄭和為我們耳熟能詳。

    總得來說,宦官專權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明朝政治腐敗,國家滅亡。而所有的源頭就出現在老朱(朱元璋)建立國家時自己訂立的制度。而這倆個制度的確立在當時還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就如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什麼時候爆炸是遲早的事。

    1.廢丞相,皇帝集權達到巔峰。

    中國古代自秦漢以下,便確立了一個重要的制度,既丞相的確立。雖然以後的各朝各代的名稱有所變動,但實質是一樣的。全國大大小小的政事不計其數,可就是再賢明的君主也處理不過來。所以便有了丞相的制度。丞相其實原本是皇帝的私人管家,只不過皇帝的家有點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丞相的權利便延伸到全國。丞相是百官的總長,統領百官的。說白了,有點像我們現代的國家總理。

    可是,到了明朝,開國皇帝兼勞動模範朱元璋不幹了。其實剛開始明朝是有丞相的,如胡惟庸之流。但都被老朱一腳踢開,國家是老子的,誰也別想分老子一分錢的權利,你們的任務是老老實實的幹活就行。然後全國權利集於皇帝一人。老朱在位時還能憑著自己無限的精力起早貪黑的應付,可他的子孫後代們就沒那麼大的精力了。活總是要有人乾的,偌大的國家總是要有人管的。

    廢宰相,使朝無重臣,又後世皇帝身於深宮內院,所以能依靠並信任的只有身邊的近侍,也就是宦官了。

    2.太監的自我修養。

    太祖洪武十七年定製:內臣不得干預政事。掛在宮門口以示後人。又內臣不許讀書,靖難事變時成祖得內監為內應,始選官入內教習。又使在京營為監軍,隨諸將出鎮(中國通史)。這就是說,太監也開始讀書了,這就為以後司禮監秉筆太監的欺上瞞下,擅弄專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後世皇帝的日益荒淫懶惰,又防止大臣的結黨營私,而宦官的權勢也俞重。而國家亦走自不可收拾的局面。

  • 9 # HK君

    明朝出現了很多權閹——就是權力超大的宦官,但是還沒有專權。

    宦官專權是可以廢掉皇帝,擁立皇帝的,明朝的宦官權力還沒有大到那一步!

    漢朝曾經出現過廢立、擁立皇帝的宦官,這些宦官掌握軍權,因此可以罷免皇帝,擁立皇帝。這時候才可以說宦官專權。

    但是,明朝宦官的權力是依附於王權的,它們的權力比王權小,因為明朝的宦官不掌握軍權。如果宦官權力沒有與王權產生矛盾,那宦官的權力確實很大。如果發生了矛盾,王權可以隨時廢掉權閹的,比如崇禎廢掉魏忠賢。

    明朝的宦官類似特工組織領導人

    明朝建國時期,朱元璋就實行特務統治,類似蘇聯的克格勃。當時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不需要經過法律部門的過問,直接抓捕、殺害大臣。

    同時,朱元璋禁止宦官識字,是為了防止宦官干政,這時候幾乎看不到明朝有宦官專權的可能。但是朱棣在靖難之役時,有宦官幫助朱棣登基稱帝,所以朱棣非常信任宦官。

    因為宦官是皇帝的內臣,宦官完全是生活在宮中的政治生物,他們沒有家人,只有與皇帝和皇宮中的人有聯絡,因此人際關係簡單,而且皇帝可控。

    所以,朱棣就將錦衣衛的權力擴大的宦官組織中,建立了東廠,幾乎就是克格勃的農業文明時代的對應物——counterpart。

    雖然錦衣衛和東廠都是特務機關,但是東廠因為是由皇帝身邊的宦官掌握,所以東廠的權力比錦衣衛大,而且還能監視錦衣衛。

    隨著錦衣衛、東廠組織的日益龐大,號稱廠衛。

    明朝後來又設立了西廠,西廠全稱"西緝事廠"。是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的。

    西廠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因為西廠實在權力沒有限制,遭到了明朝滿朝文武和東廠太監們的憎恨,被迫撤銷。

    不過,西廠在正德元年短暫恢復了,同時明朝皇帝變本加厲,在西廠之上又設立了內廠,特務統治日甚一日,舉國怨恨,於是五年後,西廠和內廠都被撤銷了。

    所以,明朝專權的宦官——權閹們就跟民國時期的軍統組織的戴笠、毛人鳳,中統CC派的陳果夫、陳立夫類似,並不是大權在握的政治勢力,但是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 10 # 焚劍煮酒

    宦官專權之事歷朝歷代都出現過,秦有趙高、漢有十常侍、唐有李輔國、宋有童貫、清有安德海,但沒有哪一朝如“明”這般危害之甚,人數之多。先有王振禍國,後有立皇帝劉瑾亂朝,魏忠賢更是自號九千歲。而明朝為何出現如此多宦官專權?這在我看來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朱元璋之後,政治制度的改變。撤中書省,廢除丞相

    朱元璋利用胡惟庸一案將延續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給正式廢除掉了,並在《皇明祖訓》中提出後世子孫不可再議丞相制。從此六部成為朝廷的主體,而六部官員也直接面向皇帝。在沒有中書省及丞相的協助輔政後,雖然朱元璋是皇帝中有名的工作狂,但僅憑他一個人來處理這個龐大國家每天的繁雜事物時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於是朱元璋仿照宋朝設立了“四殿二閣”(中極殿(又稱華蓋殿)、建極殿(又稱謹身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共計六位大學生職位,他們的作用類似於朝政顧問,不過沒有什麼實際權利,但這也是明朝內閣制度的雛形。而此時的宦官如何呢?朱元璋對宦官干政這一塊是有很大的戒心的,於是他在宮門口掛了一塊“宦官不得干政”的鐵牌,用來警醒後人防範宦官之患。

    燕王靖難,組建內閣。

    朱棣與其父朱元璋一樣,既可安邦治國,也可領兵打仗。而朱棣更喜歡的是領兵打仗。從靖難之役開始,朱棣彷彿就沒有停過。當上皇帝后,五次率大軍親征韃靼,把韃靼太師阿魯臺打得是心驚肉顫,遣使求饒。而朱棣正因常年在外征戰,對國家政事不能全部顧及到,在一方面命太子朱高熾監國外,朱棣派解縉、胡廣、楊榮等人入午門在文淵閣值班,參與批覆國家政事,如此而稱為內閣。此時也沒有宦官專權的現象,即使是功勞如此之大的鄭和也只是有權,而並非專權,這一方面在於鄭和本身就是賢宦,另一方面則是朱棣也提防著這種事情的發生。不過朱棣靖難時得到了太監的幫助,總的來說,對於太監的防範沒有朱元璋時期那麼謹慎了。

    宦官讀書,無意之舉?

    宦官機構中最吃香的部門應該就是司禮監了。從朱元璋時期開始,司禮監太監就負責著皇帝與大臣之間的文書來往,可謂是掌握著第一手的檔案,他們相當於是皇帝的貼身秘書,最親近的人。但是有一點,宦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於文盲。不過在朱瞻基時期這一切就開始變了,不知道朱瞻基是嫌棄宮內平均文化水平太低還是如何,決定在宮內開班教太監讀書。這無疑是一個建設性的創造,這一決定為太監竊取權利提供了文化基礎,畢竟一個有文化的人肯定比沒有文化的人要想得多。而明朝第一專權太監,王振就是在這時嶄露頭角的,因為這一場掃盲行動,本來就有文化的他在宮中得到了小宦官們的尊敬,加上王振此人善於察言觀色,朱瞻基本人對他的印象也很好。

    土木之變,元老盡喪。

    元老指的就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後裔,淮西子弟兵:“淮西勳貴集團;”和與朱棣一起起兵靖難的:“靖難功臣集團。”這兩大集團出了太多的英雄人物,幾乎囊括了從大明開國到靖難後的所有公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徐達、李善長、藍玉、張輔、朱能”等,這些人絕大多數無疑是堅定的保皇派,在平衡朝堂力量之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經過”土木堡之變”後,絕大多數功臣勳貴都死在了那裡,包括四朝老臣張輔。起初朱元璋殺了一批,朱棣靖難時把站在朱允炆那邊的開國功臣又殺了一批,再加上這一次,朝堂之上所剩的功臣寥寥無幾。皇帝沒有了這些強人的支援,便得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朝堂。即使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也會感覺到力不從心的。

    是偶然,同樣是必然。總結以上,我們可以追溯到朱元璋廢除丞相的事情,這個事情看似和宦官專權沒有一點關係,但世界就是這麼巧合。雖然此事加強了皇權,但皇帝獨自對抗整個文官集團時也不會有辦法,畢竟不是所有朱家皇帝都和朱元璋、朱棣一樣強勢。於是皇帝看到了一個群體,陪皇帝從小到大都在一起的群體:“太監”。在皇帝的眼中看來,太監是比較親近的人,而且他們又也沒有生育功能,這種人即使有了權利也不會造反的,畢竟造反沒有任何用處。有人猜測朱瞻基讓太監讀書就是為了培養這一群體成為自己的勢力。這一觀點在我看來是不太可信的,因為完全沒有必要,朱瞻基時期是大明最鼎盛時期,文臣武將、人才濟濟,而朱瞻基也非昏庸無能之輩,可能讓太監讀書只是他想偷點懶的無心之舉,但他沒想到的是後果如此嚴重。朱瞻基的這一舉動也就構成了宦官掌權、專權的必然。土木之變使宦官專權不可逆改。土木堡的失敗使朝堂之上損失了一大批精英,皇帝從此變成真正的孤家寡人,在面對文臣們的口誅筆伐,面對言官們如惡犬一般的撕咬不停,皇帝需要有人能支援他,從此他的目光轉移到了那群人身上。

    宦官崛起的一切基本條件都成熟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出現一個不作為的皇帝。

    如王振於明英宗朱祁鎮、劉瑾於明武宗朱厚照、魏忠賢於明熹宗朱由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富士蘋果在生產上存在著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