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彼得堡的肥天鵝
-
2 # Sunshine56179694
這個問題需要不同時期的不同時代背景來回答。
最早期的羅馬軍隊:
有關於拉丁人和羅馬人的傳說很多,其中一個則是在特洛伊戰爭之後,達達那斯的王子伊尼阿斯逃亡拉丁姆地區,帶領的特洛伊人與當地土著人融合。後來經歷羅慕路斯在帕拉丁山建立羅馬城至七王時代初期,這一段時期的羅馬軍隊主要是以學習伊特魯里亞人(又稱伊達拉里亞)的制式裝備為主。可以得知的是,在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伊特魯里亞人無疑是擁有義大利最強大的文化和軍事實力。透過許多傳說也可以得知,當時的羅馬是處於伊特魯里亞人的“保護”之下的。
羅馬軍隊的第一次改革:
這就必須要提到七王時代的第一位王:賽維·圖裡烏。賽維·圖裡烏是伊特魯里亞人,(伊特魯里亞對羅馬的統治至公元前509年被推翻,同時也是羅馬王政時代的結束)他提出了羅馬公民按照財產來服相應的兵役。
第一級,擁有相當於十萬阿司的財產,(1阿司約含327.45克純銅)需承擔重型盔甲。
第二級,擁有七萬五千阿司的財產,需要承擔次一級的重灌盔甲。
第三級,擁有五萬阿司的財產,需要承擔更次一級的盔甲。
第四級,擁有兩萬五千阿司財產,需要承擔輕裝盔甲。
第五級,擁有一萬一千阿司財產,需要承擔更次一級的輕裝盔甲。
如是,按照財產的多寡,賽維·圖裡烏總是維持了八十個重灌百人隊,十八個騎兵百人隊,四十二個次重灌百人隊,以及五十二個輕裝百人隊。共計一百九十三個百人隊(無產者象徵性出一個百人隊)這可以算是羅馬軍團的開端。
同時,羅馬軍團開始形成以青年兵為第一陣列,中年兵為第二陣列,壯年兵為第三陣列的佈局。
布匿戰爭時期的羅馬軍隊:
由於羅馬的擴張,無一例外的與地中海北非強國迦太基生了衝突,雙方在解決了共同的敵人:皮洛士之後,羅馬毫無疑問的征服了義大利南部地區,並且開始向迦太基人的殖民地——西西里擴張!
經過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失敗的迦太基割地賠款,但是迦太基著名統帥漢尼拔(迦太基軍事統帥哈米爾卡的兒子,哈米爾卡從小就讓漢尼拔在神像前發誓,一生與羅馬作戰!同時,漢尼拔為西方戰略之父),從西班牙處發,翻越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境內攻擊羅馬,使得羅馬損失慘重。
在與迦太基以及漢尼拔的戰爭中,羅馬認識到:必須將臃腫的羅馬軍團加以精簡化,精簡後的羅馬軍團人數在四千人到六千人左右。並且以重灌步兵為主要戰鬥力。軍團還包括三百名騎兵和一定數量的輔兵。這些士兵的來源為有產者,戰時化民為兵,平時進行訓練。但是由於戰爭的頻繁進行,這些士兵於日後則成為了常備軍。
羅馬作戰時,常將輕步兵放於陣列前,掩護主力重灌步兵列陣,騎兵護衛兩翼。重步兵是決戰和擊退敵人的主力!並且在羅馬軍團作戰時,如果動用了第三陣列的壯年兵,那麼必定是戰局到了及其危難的時刻(壯年兵還擔任著督戰隊的作用)
後來羅馬著名的將領西庇阿在扎馬戰役中擊敗了漢尼拔,奠定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勝利。
羅馬共和國後期至帝國中期
馬略改革。到了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時候,各方面問題層出不窮。一是奴隸與奴隸主的鬥爭,二是貴族和騎士的鬥爭,三是有產者和無產者的鬥爭。加上大量的公民階層有產者死於戰爭,羅馬失去了兵員。於是馬略針對國內問題和軍事問題開始了改革。正式開始了羅馬軍隊職業化。馬略繼續精簡羅馬軍團,一個羅馬軍團由10個營組成,而一個營編又有6個排,每排80軍兵。但第一營由五個160人排組成。軍團總人數應該在5120人左右,但是實際運用時卻在3000-4500人之間。
帝國最後的輝煌和軍團的衰落:
由於羅馬帝國的腐敗和長期積攢的弊病,導致到了公元三世紀時,羅馬軍團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成為了一支普通的守備軍(甚至連守備任務都做不好……)於是,君士坦丁大帝開始了羅馬軍事上最後的改革:建立重甲騎兵部隊——近衛騎兵旅。
君士坦丁大帝的直屬部隊包括5個近衛騎兵旅5個近衛步兵軍團以及10個近衛輔助軍團。當然,隨著時間日益發展,到了東羅馬帝國時期,近衛騎兵旅有了新的稱號:拜占庭重騎兵!
羅馬軍團產生於羅馬有著強烈的生存危機之時,卻在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衰落……1453年,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破,羅馬帝國正式從歷史上淡出人們的視野,而那支曾經守衛羅馬的軍團在哪裡?這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
3 # 一老沈一
羅馬軍團,是不是比周邊其他軍隊戰鬥力高出很多呢?未必,因為羅馬軍隊也有“走麥城”的時候,而且輸得很慘。但總體來說,羅馬軍團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其原因大致是——實行公民兵制,組織合理,紀律嚴明,裝備精良,賞罰分明。幾次改革保證了戰鬥力的提高。
一,公元前5世紀之前,羅馬的軍事力量是以氏族部落為基礎。兵力不多,步兵加騎兵,應該不超過5000人。羅馬王政時期的第6位國王塞爾維烏斯實行了多項改革,其中包括建立了公民兵制——凡17-60歲的有產公民,皆有自備武裝和給養服兵役的義務,並規定5個財產等級的公民配備不同的武器裝備。此時,重灌步兵方陣制已由伊達拉里亞傳入羅馬。賽爾維烏斯創立了最早的羅馬重灌步兵,約有6000人,按等級裝備有頭盔、胸鎧、脛甲、圓盾、短劍和長槍等。同時,組成由第4和5等級公民組成的輕裝步兵。他還把騎兵增至18個“百人團”,叫森都利亞,分為60個小隊,以配合60個步兵“百人團(森都利亞)”作戰。這個時期的羅馬軍隊大概就是這個規模。因為,當時羅馬登記的男丁才只有8萬人,即便加上佔總人口50%的奴隸,也就是30餘萬人。這個時期,羅馬還是個城邦國家。 二,公元前510年,貴族聯合平民,推翻了塔克文的王政統治,建立了羅馬共和國,由元老院推選兩名執政官實施日常管理。此後不久,在沿襲公民兵制和重灌步兵方陣制的同時,把原來的軍隊一分為二,組成兩個軍團,分由兩個執政官指揮——這是羅馬軍團的最初形成。每個軍團約有3000名重灌步兵,配備一定數量的輕裝步兵和騎兵。軍團採用方陣作戰——兵士排成六個橫排面敵,武器精良者居前,前面設輕裝步兵散兵線,側翼由騎兵掩護。若兩個軍團聯合作戰,則方陣並列對敵。這個戰法,其實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差不多。宋襄公“不鼓不成列”——敵人佇列還沒列好之前絕不進攻。此時的羅馬,雖然也不斷打仗,但一般規模很小,也常常是“邊境衝突”。而且雙方一般選擇夏季作戰。要打仗了,公民兵就應召出征,打完了再解甲歸田。 三,羅馬軍團打“大仗”,始於公元前481年與鄰居維伊(也叫維愛)人的戰爭。說“大仗”,是因為斷斷續續打了八九十年,其間兵士換過好幾茬人,而且依然回家種地。直到前396年,羅馬軍團終於打敗了維伊人,這使羅馬的疆域擴大了將近一倍。不過,緊接著羅馬軍團就吃了大敗仗。前390年,“山南高盧”人從阿爾卑斯山以南繼續南進。羅馬人想媾和,高盧人不幹,於是羅馬軍團傾巢而出——最多也就1.5萬人,結果大敗。如果不是高盧人被別人進攻老巢,大概也就沒有後來的羅馬帝國了,這次失敗,羅馬還賠償高盧人不少黃金。四,不過,羅馬人認為是自己的將領卡米路斯把高盧人打敗的,元老院授予他“祖國之父”稱號——感謝他挽救了國家,並任命他為唯一的執政官,稱為“獨裁者”。卡米路斯再次對軍隊進行改革——首先,是實施軍餉制,以解決低等級公民沒錢購置武器裝備以及維持打仗過程中的給養問題。其次,改進軍團結構和戰鬥陣形。每個軍團分成30個連隊,每個連隊包括2個“百人團”;取消按財產等級所帶武器裝備安排佇列的辦法,而是根據年齡、經驗和訓練程度將重灌步兵分為槍兵、主力兵和後備兵,排成三列隊。每列各有10個連隊,前兩列連隊各有120人,後備兵連隊僅有60人。打起仗來,各連隊之間保持間隔,便於前列撤退或後列插進。這種三列隊戰法優於密集方陣,既靈活機動,又能相互策應,適於各種地形作戰,一直沿用到共和後期。羅馬時期的文獻非常匱乏,所以有學者認為這種戰法變化不是卡米路斯的功勞,而是50年以後的事情。 五,從卡米路斯時期開始,羅馬軍團的武器裝備也在改進。重灌步兵的圓盾被凸盾所取代。後來,重灌步兵的長槍又被投槍取代併成為主要的進攻武器。再往後,用於近距離肉搏的短劍換成了鋒利的雙刃西班牙短劍。繼續往後,羅馬軍團配備了攻城槌、弩砲等重型攻城武器;同時還使用各種棚罩和盾牌合成的“龜陣”,以掩護攻城。隨著戰爭頻繁和規模擴大,羅馬軍團也經常從2個臨時擴充為4個。每個軍團的兵員基本保持在4200-5000人之間。 六,羅馬軍團的戰鬥力,和他們戰爭經驗太豐富有關——幾乎永遠在打仗。另外,與羅馬軍隊始終紀律嚴明也有關,這大約是從希臘城邦斯巴達那裡學來的。羅馬軍隊紀律苛嚴,觸犯軍令者處死,其他處罰包括鞭笞、服苦役、降薪、降職和剝奪公民權等等。臨陣脫逃的,執行“十ー抽殺律”——即全體列隊,按抽籤十人殺一人。將士立功給以獎賞,將帥取得重大勝利,舉行全城凱旋式。這是當時周邊的其他軍隊都做不到的。
七,自公元前四世紀中期開始,羅馬軍團戰績總體不錯。至前338年,打贏了薩莫奈和拉丁同盟。前290年之後,打敗了高盧人和愛特魯里亞人,隨後又打敗了皮魯士率領的希臘軍隊,羅馬控制了整個義大利半島。後來,羅馬繼續擴張。羅馬軍團最強大的時期是公元前二世紀前後。共和末期和帝國初期,羅馬軍團成為職業化軍隊。羅馬帝國版圖最大的時期,是公元二世紀的安東尼亞王朝皇帝圖拉真時期——差不多大半個歐洲、西亞加北非各一部。然後就“日薄西山”走下坡路了。 八,怎麼評價羅馬軍團呢?首先,羅馬軍團確有過人之處,經驗、紀律、戰法、裝備都不簡單。其次,羅馬軍團不是常勝將軍,除了敗在高盧人手下,也還敗在迦太基漢尼拔等等強將手下,甚至整軍團的被消滅。再次,羅馬軍團的規模並不很大。據說,羅馬帝國最強盛時期,羅馬有20多個軍團分駐埃及、不列顛、萊茵河等地,但真正屬於自己子弟兵的人數不很多。即使把這些軍團加在一起,能到20萬人?大可懷疑。羅馬的強大,軍力強盛所佔比重總體不大,而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天時,當時的歐洲、西亞、北非,正處於王國時代向奴隸制的帝國時代過渡階段,弱國小國居多,羅馬的崛起佔領了先機。地利,羅馬和希臘不同,希臘地理條件不適合統一,因此也始終沒能形成大統一的希臘,而只是一些小小的城邦,雅典最強盛時也沒達到過40萬人口,這還是把佔約一半的奴隸計算在內。羅馬所在的義大利則不同,地理條件便於統一,這為羅馬的強大提供了條件。人和,統一以後的義大利半島,為羅馬提供了足夠的人力資源,羅馬軍團很多勝利,是贏在“人口紅利”上——相對兵多將廣。那為什麼人們覺得羅馬軍團很強大呢?一是西方一些學者難說沒有誇大其詞之處,二是大約被好萊塢大片的恢宏戰爭場面影響了。不論從軍事思想,戰略戰術,還是從戰爭規模,軍隊數量,我覺得相比中國的春秋戰國,大概羅馬軍團還是相差很多的。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再不靠譜,畢竟七國爭雄之時的中國,大約已有3000萬人口,七國的軍隊合計300萬應該會有的。況且孫子等等的兵法不是吹牛吹出來的。
-
4 # 冷兵器研究所
在大約10個世紀的跨度內,羅馬軍團作為地中海世界最知名的一支勁旅,陪伴了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起起落落。這支脫胎於公民兵的軍隊,其命運很大程度上和國家捆綁在一起,在漫長的發展和學習後,稱為了古代軍事體系的典範。
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羅馬軍團一直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羅馬軍隊早期的戰術發展(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從很大程度上和古希臘人走了相同的道路。
從整體的運用原則上,羅馬的重灌步兵與希臘或者伊特魯斯坎的重灌步兵不會有太多的差別,但仍然有相當多有趣的地方值得注意。羅馬的重灌步兵,以百人隊作為基本的戰鬥單位。在古希臘,重灌步兵的戰鬥單位縮小到類似的規模,可能要遲到公元前四世紀中期。當時的斯巴達軍隊中,約150人左右的步兵營隊(lochoi)從地位上,代替了原先作為戰術核心的步兵團隊(mora)。
從羅馬軍隊的成長環境分析,拉丁姆平原周圍不乏山地,薩莫奈等奧斯堪民族,擅長山地作戰和步兵的小單位行動。這些以分散隊形和游擊戰鬥著稱的軍隊,對強大但笨重的重灌步兵而言,成為一種天然的威脅。在複雜地形對抗這些機動性良好、戰術單位細化的敵人,成為改良軍隊組織和戰術的客觀形態。很有可能,羅馬的重灌步兵在這種特殊環境中,有著更快的發展,或許早從重灌步兵時代開始,百人隊就是羅馬步兵的戰術基石了,羅馬軍團就擁有很強的靈活性。
公元前4世紀的高盧入侵,對於羅馬軍團的戰術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三線陣和劍盾戰法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是之前的戰場需求積累的結果,高盧入侵中羅馬軍隊的失敗,徹底點燃了戰術改革的導火線。而長盾等裝備的換裝,則是與薩莫奈人軍事交流的結果。
而波利比烏斯時期(公元前3世紀)的羅馬軍團,面臨的一個新挑戰是馬其頓式方陣。這種極度強調正面交戰能力的作戰樣式,對追求貼身戰鬥的軍團劍盾步兵而言是個從未有過的挑戰,也讓軍團重步兵第一次接觸到難以正面擊潰的對手。事實上,在有限的實戰戰例中,馬其頓方陣在隊形完整、側後安全的條件下,總能擊潰即使是數量佔優的羅馬軍團。波利比烏斯甚至認為馬其頓方陣是平原地形上最強大的重步兵型別。
但是正如同薩莫奈人能靈活地擊敗重灌步兵時代的羅馬軍團一樣,羅馬人也往往能利用更好的機動性,和步兵中隊體系的靈活性,在對抗方陣的戰鬥裡獲取非對稱的優勢。利用破碎地形滲透到方陣內部,或者迅速機動完成側後包圍,是軍團對抗馬其頓方陣的最主要手段。一旦進入貼身戰鬥,缺乏防護的方陣士兵不再是軍團劍盾手的對手。
“龜甲陣”(Testudo)大致是在公元前200年出現的,這一隊形的最原始用途是圍攻作戰或者巷戰,用以在特殊地形內防止來自上方的投射武器打擊。
到了馬略改革時期(公元前2世紀),羅馬軍團除了從根本上完成了軍團的職業化建設外,從戰術角度來說,則主要是對波利比烏斯時期一些逐漸產生的改良,從制度上予以了確認和強化。比如步兵大隊這一級單位的正規化,三線步兵裝備和戰法上的統一,以及輔助部隊的正規化、獨立化等。
原有的龜甲陣和縱隊戰術,在這一時期獲得了更廣泛的運用。龜甲陣不僅出現在圍攻戰鬥裡,也成為一個標準的反投射武器陣形,出現在野戰中。比如在對抗帕提亞軍隊時,我們就屢次見到軍團重步兵組成龜甲陣的記錄。而薩莫奈人利用縱隊強化標槍使用的辦法,也被軍團所繼承,指揮官經常會以多個縱隊對戰線上的一點,發動向心的突擊。以密集的標槍投射嚴重殺傷對手,然後從一點以縱隊進行衝擊和突破,這種陣形被稱為步兵楔形陣(Cuneus),士兵則暱稱它為“豬頭陣形”(Caput porcinum),來形象地描述以集中的兵力和火力“拱”穿戰線的作戰方式。
軍隊的職業化、正規化的一個益處,是在修築營地、工事等方面的進步。馬略之後的羅馬軍隊,非常擅長進行各種場合的圍攻作戰。凱撒不止一次地試圖用比敵人少得多的部隊,透過多重圍攻線的修築,利用工事和投射器械,將敵軍圍困在狹窄的地段內切斷補給和聯絡。我們也明確地瞭解到,各種弩炮等投射武器,在職業化的軍團內獲得了獨立的編制,這些原始的“炮兵”成為軍團作戰非常倚重的一個單元。
輕裝步兵和騎兵的獨立編組,也為他們的使用帶來了不同。大多數時候輕裝部隊和騎兵會獨立地部署到兩翼或者後方,當輕步兵需要依託主力戰線進行遊擊戰鬥時,他們會從各步兵中隊和大隊的間隙間前進,並且仍舊保有自己的獨立指揮體系。
在騎兵方面,騎兵中隊依舊是最基礎的作戰單位,以騎兵中隊組成的多排橫隊成為最常見的隊形。另外,為了加強騎兵的衝擊力,也出現了中隊內組成的騎兵楔形陣形,不過與馬其頓式的楔形陣形不同,羅馬騎兵中隊的楔形陣實際上是多列橫隊的一種變形,每排的人數依舊一樣。
從公元二世紀逐漸開始的趨勢,是軍團中重新出現並不斷增加的長槍兵,以及騎兵數量和地位的快速上升。這種由於騎兵發展導致的變化,也對原有的步兵戰術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相對鬆散、靈活的步兵作戰體系,逐漸向缺乏機動性的密集陣形改變了。相當多的史料甚至逐漸開始以馬其頓的方陣來類比新的軍團,用以描述他們的密集陣形和矛牆。弓箭手的運用在後期的軍團中越來越多,甚至成為主戰線的一部分,部署在後排進行火力支援。
在兩翼,騎兵的重要性則越來越顯著,騎兵的型別也有所增加,以輕型的標槍騎兵和騎射手進行騷擾和側翼迂迴,以包括超重型具裝騎兵在內的槍騎兵,進行正面的衝擊,基本上是最為常見的做法。
擅長土工作業,以壕溝和其它障礙輔助防禦,依舊是羅馬軍隊的優點之一,在貝利撒留指揮的達拉之戰中,數量不足的羅馬軍隊就利用挖掘壕溝,來對抗薩珊軍隊尤其是其騎兵的強大沖擊力。
簡單來說,以高素質的重步兵為核心,根據戰場環境和對手的特點,靈活地搭配包括輕步兵、騎兵在內的各式輔助部隊,以型號廣泛的投射器械加強。以上這些就構成了羅馬軍團稱雄地中海世界的一切基礎。
-
5 # 開心森林—療愈心情
軍事力量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羅馬軍團是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在這兩個時期的社會制度跟政治制度先進於同時期地中海周邊國家。同時期的地中海周邊國家還處在奴隸制社會,羅馬共和國已經取消了債務奴隸制,承認了平民的部分權利,並且允許平民與貴族通婚,這些法令的實施緩和了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這個時期各國的經濟還主要依靠農業,此時的羅馬農業採用大規模的莊園制度,比周邊其它國家的小農自耕要有效率的多,讓其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羅馬軍團的兵種主要是重灌步兵跟騎馬,這兩個兵種都很是耗費金錢的,在同時期也只有羅馬有這個經濟實力,在加上嚴厲的軍紀,良好的訓練,才使得他們戰鬥力高出同時期的地中海周邊國家。
-
6 # 紫龍防務觀察
羅馬作為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一俗語的來源可見當時羅馬帝國的強盛,作為當時歐洲地中海的霸主無疑有著很強的軍事實力。古羅馬最為巔峰的時候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作為一個軍事實力強大的國家一定有著強大的軍隊,那麼古羅馬之所以這麼強大靠的又是什麼?古羅馬的強大源於它先進的制度,得知真相後不由得引人深思。
在公元前5世紀,羅馬的軍隊是以氏族為基礎,然後進行聯合匯聚,就像是匈奴一樣,在平常的時候各個氏族之間互不侵擾,在有需要時再進行軍隊聯合來匯聚龐大人數的軍隊。但是因為時期較早當時羅馬軍隊的人數是不多的,總人數大概也就有5000人左右。
在羅馬的六位國王在位時對其國家進行了改革,建立了公民兵制,要求17-60歲的公民都有義務自己準備裝備和服兵役,還根據公民收入分各個等級的裝備。因此古羅馬有了自己的重灌步兵再加上輕騎兵和奴隸部隊,軍隊總數能達到三十萬當然了精兵只有幾萬。
在公元前510年,古羅馬發生了大的變革,貴族和平民推翻了王權建立了共和制,由元老院和執政官來實施日常管理。然後在重灌步兵與公民兵制的基礎上將軍隊一分為二,有兩個執政官分別領導,這就是最早的羅馬軍團。作戰時採用方陣作戰,精兵在前步兵散佈,騎兵支援,若是兩方陣聯合對戰就並列面對敵人,這種作戰方法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差不多。現在的羅馬雖然戰爭不斷但是規模上都比較小,只能算是一些小摩擦,而且作戰雙方都選擇夏季作戰,打仗了公民就去打仗,打完回來就解甲歸田。
在後來羅馬陸陸續續達了好幾場大仗,最有意思的的就是與高盧人的戰鬥,若不是高盧人被偷家古羅馬就完了,當然這也使米卡路斯走上了人生的巔峰,因為羅馬以為是他打敗了高盧人。上位之後米卡路斯就對軍隊進行改革,一個是解決低收入公民的裝備夠這問題,再然後就是大規模的招兵,之後羅馬軍隊的人數和裝備質量就有了很大的提高,為其以後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羅馬的軍隊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是因為羅馬一直在改革。在其周邊的國家還是奴隸制是羅馬已經走到了共和制,緩解了內部矛盾還實行莊園制來增加產量,使得羅馬一直比其周邊的國家富有,已能夠支援軍隊上的改革。羅馬軍隊的強大就在於其龐大的人數與精良的裝備,但是就作戰理念來說與其周邊的國家相差並不大。
有獎活動!拿破崙再意氣風發,也沒料到60萬大軍“冰敗”俄羅斯,元軍所向無敵,卻也沒有敵過日本海的狂風…世界戰爭史上究竟有多少意想不到的“bug”和神操作?或許是破釜沉舟的項羽、或許是騎象翻山的漢尼拔,亦或是扭轉乾坤的諾曼底登陸,還是一直在搞笑的義大利軍?歡迎大家參加“世界戰場神操作”問答活動,優質內容還可以獲得豐厚獎勵!
活動時間:即日起-2019年3月31日
參與方式:回答帶有本段描述的問題,聊聊世界戰爭史上的那些不可思議的人和事,則參與成功!
獎項設定:
一等獎1名:1000元獎金
二等獎4名:500 元獎金
三等獎10名:300 元獎金
最火操作獎1名:300元獎金
最贊操作獎1名:300元獎金
最熱操作獎1名: 300元獎金
最意想不到腦洞獎1名:300 元獎金
注意事項:
1、參評內容須為原創;
2、內容充實、語句通順、行文流暢;
3、與戰爭有關,非史料堆砌或盤點,可讀性強;
4、綜合發文量、閱讀量、互動量(包括點贊、評論)等資料考量;
5、最火操作獎、最贊操作獎和最熱操作獎分別參考閱讀量、點贊量和評論量;
6、最意想不到腦洞獎:獎勵給最意向不到的觀點,不限題材。
回覆列表
羅馬軍團的戰鬥力未必要比同時期地中海周邊的其它軍隊更高超,但他們之所以能夠屢次擊敗周邊諸如迦太基人、帕提亞人、伊比利亞人等建立的帝國,是在於羅馬人在戰爭中不斷學習對手的能力。
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所寫的:“羅馬人征服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一直在與所有人作戰,他們一旦找到更好的做法就會放棄自己原先的做法。”
借鑑他人做法的例子包括短劍(gladius),是從伊比利亞人那裡學來的,還有軍艦(quinquereme),是從迦太基人那裡學來的,還有軍事單位,如重型騎兵和騎射手,從帕提亞人和努米底亞人那裡學來的。
羅馬軍隊的組織比他們的許多敵人更靈活。隨著時間的推移,軍團有效地應對了從騎兵到游擊隊和攻城戰等各種挑戰。
羅馬軍團紀律嚴明,組織和系統化使其在較長時期內保持戰鬥力。這些元素表現在訓練、後勤、野外設防等各個領域。
與對手相比,羅馬人更頑強耐戰,更能夠忍受長時間的消耗戰。比如與迦太基和帕提亞人的戰爭。
羅馬的領導人往往親自上陣,羅馬軍隊和公民文化的影響,尤其體現在重型步兵軍團中,這給了羅馬軍隊一貫的動力和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羅馬軍隊擁有統一的紀律,這使得指揮羅馬軍團、維持戰鬥力和替換指揮官都可以順利進行。
羅馬軍事裝備也很先進,特別是防禦裝備,在共和國和早期帝國時代,面對大多數敵人,佔有絕對優勢,他們的盔甲比敵人的更結實,而且應用更為普遍。裝備有盾牌、頭盔和甲衣計程車兵,在很多情況下是靠盔甲而不是盾牌來保護自己的,特別是在長時間的交戰中。
羅馬的工程技能,在古代歐洲也是首屈一指的,他們對攻擊性和防禦性攻城戰都十分擅長,特別是防禦工事的建造,是羅馬軍團的一個主要優勢。
但是到了羅馬帝國中後期,由於內部高層權力鬥爭、自身的腐化、日益入不敷出的財政壓力、濫發公民權、不斷髮動對外擴張戰爭等問題,致使羅馬帝國在徵召軍隊編制軍團上,越來越依賴於蠻族,這點有些類似唐玄宗重用安祿山最終導致安史之亂一般,這也給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乃至後來的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如有疏漏,還請多多斧正。
我是肥鵝,一個熱愛歷史的碼字鵝,請切莫吝嗇您的贊,它將是俺不斷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