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昨事今史

    謝邀,我是事史君,喜歡請關注我,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如果當時李斯不肯幫忙的話,我覺得極有可能他會被做掉,畢竟當時胡亥是唯一在場的皇子,在那個時候完全是可以掌控局面的,不過這樣的話扶蘇估計也不會自殺,以扶蘇的性格應該不會謀反,可能結局也是被胡亥弄死吧

  • 2 # 掌心記

    假設的歷史會怎麼樣,誰都不會知道,畢竟歷史是無法假設的,但根據已知的歷史,我們也可以作為推論。

    如果沒有沙丘之變,無疑秦二世就應該是扶蘇,而不是那個不靠譜胡亥了。如果公子扶蘇上位,大秦王朝的走向就會是另一個格局了,可猜想的變化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秦王朝肯定不會二世而亡。史稱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有政治遠見。仁者愛人也。如果扶蘇主政,必定會休養生息,發展經濟,這樣秦國必定會出現中興局面,如果不出意外,皇位傳到五世、六世還是有可能的。

    二、郡縣制的中央集權肯定會更加成熟。扶蘇如果主政,必定會重用李斯這樣的法家,堅決維護他父親秦始皇定下的中央集權體制不變,依靠法家的治理,使郡縣制更加成熟完備,這樣必定會推進我們歷史的程序,畢竟不會出現後來西漢在諸侯制和郡縣制之間的搖擺。

    三、北方邊防必定更加鞏固擴充套件。扶蘇長期和蒙恬一修築長城、抵禦匈奴,知道邊疆安定的重要性,他如果掌權,必定會重用大將蒙恬,支援其對北方匈奴的用兵,說不定就可以一舉解決匈奴問題,消除華夏民族的後患,並進一步擴充北方領土。

  • 3 # 劉一千五

    李斯要是不同意,當場就死了。

    趙高和胡亥定計後才去找李斯。趙高拿下李斯後,回報胡亥。胡亥問他咋整的。趙高說丞相"敢″不承認服從。就這一個"敢″字,註定了趙高早就拿準了李斯的"七寸"。李斯貪位固祿就是弱點,有了弱點,就給了別人機會。李斯落入趙高手中。

    所以,李斯在不在,這位子是篡定了。秦帝國的命運己落入趙高手中,漸成定局。

    以後的事情,有無李斯一點也不重要。"三人邦"裡,內朝二人架空外朝一相,李斯無力迴天,成了阻礙暴政的棋子,被師生二人一腳踢開,萬劫不復。

  • 4 # 乃兒不花大王

    當今乃大秦歷2239年,秦152世,悅德皇帝在位第十二年,年號曰智芯。

    我大秦統四面八荒9600萬平方公里地球土地,擁有月球基地、火星基地、土衛二、三體、紫星等地外殖民地和七百五十億子民,有地球衛戍部隊、近月艦隊、太陽系艦隊及銀河各分割槽艦隊共四千萬軍隊保衛帝國的安全,四海昇平,國家無事。

    守護星辰大海是始皇帝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以下內容選自大秦帝國地球本部淮西第268中學歷史課本:

    自始皇帝蕩六國,履至尊制六合,統一文字錢幣度量衡,修馳道建長城,軍隊縱橫,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北地夷狄,遠避鋒芒,九州一統。

    始皇崩,次子胡亥秘而不宣,假傳聖旨,欲害太子扶蘇,幸有李斯車騎衛星火傳信,扶蘇得以在大將蒙恬護送下進咸陽登基為大秦二世,囚胡亥,滅趙高,舉國歡騰。

    二世扶蘇寬仁,弛舊秦之嚴刑峻法,大赦天下,廢奴隸,務耕織,懲惡吏,獎實幹,民心向善。更取百家之長,建禮(儒家)、工(墨家)、兵(兵家)、刑(法家)四省,共議國事,試改舊時軍制,裁軍解錮,十年老兵,解甲歸田。闢阿房宮為大秦公苑,凡民憑票出入,所得皆用於地方賑濟,殘軍慢漢得食其中。

    扶蘇在位凡二十八年,諡曰:文。百姓哭送四十里,葬於茂陵。

    秦五世贏徹繼位尚且弱冠,匈奴趁大秦軍力羸弱,屢屢內犯劫掠我百姓,建元五年,匈奴內犯至渭,咸陽為之震恐,五世大怒,問敢有出擊者,大將衛青侄霍去病請纓,提銳旅西征北討,兵鋒直指大宛、杭愛山,勒石而還。歷經大小几十戰,匈奴潰滅,舉國西遷,不知所蹤,大秦擴地三千餘里。然多年務戰,舉國困頓,有詩云: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民心思變。

    秦六世嬴詢從甲生之言,生民繁衍,舉國休息,築壘鞏固邊域,少生事端,秦國復強。

    至秦九世贏恬,不務國事,日嘻嘻以為常,兼偏聽偏信,誤殺忠良,廟堂之上黨爭為禍,江湖之遠群雄紛起。有邊將董卓者,以清君側為號,引兵咸陽,廢恬,屠戮朝堂,群雄並起,共討董卓,然秦帝已死,無可為政者,天下大亂九十七年,征戰不休,以至於白骨曝與野,千里無雞鳴,哀哉斯民。

    有五世後人贏秀起于田畝之間,縱橫四海,平定天下,是為秦十世,曰光武,大秦由是中興。

    秦796年,遷都洛陽,1328年,遷都南京,1426年,遷北京。

    1427年,秦98世永樂大帝贏棣遣赤羽衛鄭和帥寶船出使蘇祿,因風誤入澳洲,澳土著不敬天朝,懷柔之,遣惡囚改造其地,凡十七年,乃成,置安南都護府。

    1431年,朔方郡人張瓦發明蒸汽機,冀州石炭大量開採,莊綽《雞肋篇》曰:“京師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1456年,扶桑倭寇進犯,自台州至蘇州,殺我百姓無算,秦百世贏嘉盛怒,遣鄭和之子鄭成功乘蒸汽寶船並兩萬軍士出征扶桑,滅倭國,俘天皇及各地將軍大名,置於石家莊,滅國置縣,併入東海郡,置太守張居正治之,恩威並重,盡去其惡俗,勒之以農桑,導之以密宗,爆其菊,收其刀,倭人兢兢業業,邊亂不起。

    由此一戰,大秦威名遠服,邊地紛紛內附,一箭未發而闢地萬里。

    扶桑以東,有潮水旬月不停,倭人名之曰黑潮,鄭成功帥艦隊朝日而行,遠航不輟,經三月而現大陸,是為新大洲。鄭成功親往登陸,遇襲而亡,副將戚繼光承遺志,俘土著頭領至船,以帝國威名及槍炮震懾之,眾土著伏地戰慄,皆服,遂懷柔其民,置遠東郡。

    戚一部沿岸南行,越新大洲極南之角,更越廣闊大洋而至黑人大陸,誤以為所見非人,故名之曰非洲。又十一月,隊長俞大猷帥所餘十二寶船得至廣州,得番薯玉米黑人送至京師,大秦自此無饑饉,大帝歡悅,厚賞諸人,大赦天下,帝國自此進入新紀元。

    。。。新紀元的分割線。。。

    往事越千年,光武揮鞭。及至今日,大秦帝國憲政已有三百餘年,國民安詳,各得其所,星際艦隊行於銀河星漢,威名震於河外星系。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有子扶蘇,有子贏乾。

    大秦帝國,威名遠服,

    千秋萬代,一統宇宙!

    威名加哉,大秦帝國!

    幸甚至哉,大秦子民!

  • 5 # 愛互

    如果政變不成功,讓扶蘇為皇,秦國可能長延。因為扶蘇不像秦始皇那樣目空一切、唯我獨尊、狂妄膨大、禁止言論、奴役人民百姓。

    始皇獨大,天要滅之。

  • 6 # 有憤青的心

    歷史發展往往在很多節點上有偶然性,但也是必然的反映!如李斯聰明之人,必然是看透了公子扶蘇的軟弱也好宅心仁厚也好,要知道,一個只知道當好人的人,不一定是合適的領導人。分析下來,李斯既有當時的被脅迫和貪心,也有不看好公子扶蘇當最高領導人的原因,否則,在扶蘇自殺之前作為丞相的李斯完全有辦法告訴扶蘇真相。而扶蘇在面對假詔竟毫無動作,既不探明真偽也不作任何安排,竟僅以自殺而亡來應對,要知道,他是手握精銳重兵的(始皇帝清楚匈奴的兇狠,安排的均是精兵強將)。這也反證了李斯判斷的準確!所以假使李斯不管如何力挺扶蘇,不一定扶得上,即使勉強扶上,也不一定撐得下以後的局面,要知道當時滅其他諸侯強國才十年,底下反秦暗流洶湧,沒有秦始皇般的鐵腕,僅以扶蘇愚蠢的仁慈,江山也坐不長。那句"扶不起的劉阿斗”說不定在很早時就成了"扶不起的扶蘇”了。至於秦二世而亡,那就太明顯了,胡亥沒有宏才大略,也掌控不了能征善戰的將帥,只能一殺了之,自斷臂膀,等眾雄風起時,只能自取滅亡。總之,只能說秦始皇早前沒有培養和安排好接班人,導致二世而亡國,這和胡亥與扶蘇間誰當二世帝沒多大關係。一孔之見!

  • 7 # 大意覺迷

    目前對於秦始皇時候的繼承人問題,一般是按照《史記》中所描述的“沙丘之變”進行分析探討的。“沙丘之變”的主要內容在於,秦始皇死後留下遺詔讓扶蘇繼位,但趙高作為中車府令扣押了秦始皇的遺詔,並且偷偷與李斯商議改由胡亥上臺。關於胡亥的年齡,《史記》中出現了兩種說法,一種說他當時十二歲,另一種說法說他二十一歲,如果是十二歲繼位有點太小了。然而新發現的北大簡《趙正書》出現了一種截然相反的說法,丞相李斯與御史大夫馮去疾為首的群臣承接了秦始皇的遺命,令群臣輔佐胡亥繼位,胡亥是合法上臺。一些學者認為《趙正書》並不見得比《史記》的記載更權威,所以目前胡亥到底是合法繼位還是矯詔繼位,出現了僵持。不過種種跡象表明《史記》中關於秦朝歷史有很多混亂和矛盾的內容,這樣沙丘政變的說法就越來越站不穩了。特別是趙高的地位,當時比較低下,很難左右秦朝政局。趙高的得勢那是胡亥上臺之後的事情,有個時間差,他是以胡亥的老師身份得到重用的。

  • 8 # 老衲侃春秋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季,秦始皇出遊,這是他第五次巡遊,也是此生最後一次巡遊。

    這次隨駕的主要人員有:左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中車府令趙高以及若干文武官員、宦官、衛隊。而咸陽都城,則有右丞相馮去疾帶一干文臣在那裡留守。

    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小兒子胡亥平日裡最受寵愛,他要求隨父皇一起出遊,獲秦始皇准許。

    此次出巡,隊伍主要人員的具體分工是這樣:上卿蒙毅全面負責皇帝的安全;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即李斯和趙高共同行使符璽令得職權,處理符璽令的日常事務。

    這個符璽令有什麼具體作用呢?

    符璽令就是通常所說的符節和玉璽。

    符節即是兵符、節,兵符就是皇帝調兵的信物;而這個‘節’,它是古代皇帝授予使臣作為憑證的信物,一般為金屬或竹製,代表皇帝。

    璽即是玉璽,就是皇帝專用的公章。

    始皇帝這次的具體安排是由李斯掌符節,趙高掌玉璽。李斯和趙高除了這項零時安排,還承擔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秦始皇一行首先到達雲夢,向著九疑山遙祭葬在那裡的舜帝;然後乘船順長江而下, 始皇帝登上會稽山,祭祀禹帝,刻立巨石歌功頌德;接著又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渡口後便病倒了。

    在生病期間,始皇帝派他最為信任的心腹重臣蒙毅返回去祭祀山川,為他祈禱,認為只要祈禱一下,自己就會沒事。蒙毅擔心皇帝的病情加重,就帶著始皇的使命急忙離去。

    秦始皇很厭惡談論“死”,因此群臣中沒有人敢於提關於死的事。

    直到病勢加重,到了危機時刻,才開始交待後事:

    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史記》)

    病益甚,乃令中車府令行符璽事趙高為書賜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趙高所,未付使者。(《資治通鑑》)

    《史記》和《資治通鑑》都記錄了此事,口徑幾乎一致。都說是命中車府令趙高寫詔書給長子扶蘇:“參加喪事處理,靈柩到咸陽後安葬。”詔書封好後,擱置在趙高處,沒有交給使者送出。

    這裡雖然沒有明確說讓扶蘇繼位,但讓他主持葬禮,意思已經很明顯,將來接掌帝國權柄的,就是扶蘇了。

    交代完後事不久,七月丙寅日,始皇帝在沙丘宮平臺駕崩。

    趙高素來和胡亥的關係密切,而且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勸說胡亥,讓他詐稱始皇帝遺詔命殺掉扶蘇,立胡亥為太子。

    胡亥平時就對這個老師言聽計從,這麼好的事,他當然同意了。

    趙高一看胡亥這裡沒問題了,又說:“這件事如果不與丞相合謀進行,恐怕不能成功。”

    可見李斯重要性。

    事實也是如此,這個時候,李斯是大秦帝國最關鍵的人物,他的重要性無人可比。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在巡遊隊伍的文武百官中,除蒙毅位高權重外,就屬李斯。但是此時蒙毅被始皇帝派出去還沒有回來,剩下的就是李斯了。

    李斯是左丞相,在巡遊隊伍之中是百官之首,日常事務都是李斯安排,對百官的影響力巨大。

    所以說,按照趙高的設想,要想擁立胡亥成功,必須篡改皇帝遺詔,這個趙高個人就可以辦到。

    但是若沒有李斯的首肯,他不承認修改後的遺詔,到時候一呼百應,百官都聽他的,那麼趙高和胡亥立馬就得完蛋。

    其實還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李斯手握兵符和節,這一點至關緊要。

    總之,趙高的陰謀要想得逞,李斯是繞不過去的一道關。

    按照規定,將帥領兵權的授予和軍隊調兵權的行使,都是以皇帝的詔旨和兵符為信物;皇帝下達軍令必需蓋上由他專用的玉璽;遠端的軍事行動,還需持節作為通行憑證。

    趙高要派使者去上郡蒙恬那裡宣讀皇帝的詔命,首先要進入軍營,而軍營是不能便進出的。

    作為使者要進入軍營,必需要有皇帝發給的通行憑證——節,只有持節才能進入軍營。

    外人沒有節是進入不了軍營的。如果嚴格按照軍法,就算皇帝本人來也不能隨隨便便的出入。

    典型的例子載於《史記》中漢文帝進軍營的情節。漢文帝去細柳營,但是被衛兵攔住,後來派使者持節才進入細柳營詔命周亞夫,周亞夫才傳令開大營門讓漢文帝進來。

    所以說趙高派去的使者要進入北邊軍大營,首先就要搞到節,沒有節是進入不了北邊軍大營的,如果連北邊軍大營都進不去,還怎麼宣讀詔命?

    根據秦始皇的遺詔“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從這裡我們可知這三十萬大軍的真正統帥是扶蘇,也就是說兵符在扶蘇手中的,而實際情況是扶蘇和蒙恬共同掌管這三十萬大軍。

    如果趙高執行的是真的那道詔令,那麼,派去的使者必需持節進入軍營,出示所帶來一半兵符,與在扶蘇手中的另一半兵符相驗合,宣讀詔書,以示將一半兵符授予蒙恬,蒙恬真正成為三十萬大軍的統帥。

    這樣扶蘇就完成了詔令中“以兵屬蒙恬”的部分了,接下來就是回咸陽,執行“與喪會咸陽而葬”,登基為二世皇帝。

    這是嚴格按照秦始皇的遺囑來辦事,事情都這麼複雜。而趙高目前要擁立胡亥繼位,就要矯詔。同時還要除去扶蘇和蒙恬,那事情的過程就更加複雜了。

    後來趙高偽造詔令,要將三十萬大軍交與王離統領,也就是“以兵屬裨將王離”,而賜死扶蘇和蒙恬。

    這道偽詔的執行,首先,使者必需持節進入軍營,接著出示所帶來的一半兵符,與扶蘇、蒙恬所掌握的另一半兵符合符檢驗,宣讀詔書,將三十萬大軍的統領權交接給王離,以示三軍易帥。

    領兵權授予王離後,將扶蘇、蒙恬調離三軍統帥的位置,解除兵權,先使他們與軍隊脫離關係,接下來才是賜死扶蘇、蒙恬。

    而三十萬大軍的領兵權由王離掌握,留在軍隊的一半兵符由新的護軍——也就是李斯的舍人掌握了,另一半兵符任由使者帶回交還李斯,巡遊結束,按制李斯還是要交還皇帝的。

    假如沒有李斯手中掌握的符節,趙高假借始皇帝的一道詔令,然後再由趙高蓋上皇帝的公章,派人直接去賜死扶蘇、蒙恬行不行?

    扶蘇、蒙恬是三軍統帥,不僅要剝奪他們的兵權,還要處死,這涉及到極為重大的軍國大事,僅憑一道詔令,分量是不夠的,誰知道詔令是不是假的?

    如果使者出示兵符就不同了,使者手中的一半兵符要與主將手中另一半合符檢驗,兵符是不可能造假的,這個公信力就有了保證。

    雖然事實上詔令有可能造假,但皇帝的詔命加上兵符,雙重保險,這就讓人不得不相信了。所以說將帥領兵權的授予和軍隊調兵權的行使,都是以皇帝的詔旨和兵符為信物,這兩者缺一不可。

    拋開這一點不說,要調動這三十萬北邊軍就需要本來有始皇帝親自掌管的另一半的兵符,只有掌握了兵符才算是控制了這三十萬大軍,這一點是確信無疑的。

    趙高要擁立胡亥為帝,就必須要控制這三十萬大軍,否則是不可能控制住局勢的,而在此次巡遊之中,始皇帝將兵符節令交與李斯代為掌管。

    始皇帝一死,李斯又知情,調兵大權和派發使者節令之權就落在了李斯手中,使得李斯也擁有了一部分帝國的最高權力。

    所以,趙高必需找李斯合作,與李斯結成同盟,否則趙高再怎麼亂搞都是不行的。

    這也說明了《史記》中記載的,後來派去上郡軍營的使者中,為什麼有胡亥的賓客和李斯的舍人。胡亥的賓客去宣讀詔令,而留下來作護軍的卻是李斯的舍人。

    既然有了這個想法,趙高也知道,開弓沒有回頭箭。不管是刀山也好,火海也好,他只能勇往無前的往前蹚了。

    在和胡亥商量好以後,趙高直接找到李斯,開誠佈公的給他攤了牌。給他分析利弊。

    其實扶蘇上位,對李斯來說也是大大的不利。

    為何?因為扶蘇比較溫和,當年被秦始皇發配邊關,就是因為對父皇的“焚書坑儒”十分不滿,直言上書,才被髮配的。

    而“焚書坑儒”的始作俑者正是李斯,為此得罪盡了天下儒生。那麼,扶蘇上位,肯定要找後賬。

    即使不找後賬,他和蒙恬、蒙毅哥倆關係這麼密切,到時候肯定要重用他們,那自己的丞相位置有可能不保,再嚴重一點還可能有牢獄之災。

    所以,以趙高的分析,再加上威逼利誘,李斯一生所信奉的“倉鼠理論”此刻發酵,他馬上就成了趙高胡亥的合作者。

    他們三個一配合,力量馬上增強。最後終於完成了趙高一開始預定的目標。

    趙高和胡亥的目標是完成了,但李斯卻著實讓趙高給“涮”了,他不但沒得到什麼好處,最後還讓趙高以謀反罪名,給滅了三族。

    《史記》中關於李斯被殺,是這樣記載的:“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五刑”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先秦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宮、大辟。史記中用了一個“具”字,說明李斯所遭受的那五種刑罰並處腰斬,一項也沒有少。

    千古一相竟遭遇了這麼個悲慘結局,說起來直令人唏噓。

    李斯當時首鼠兩端,後來又為虎作倀。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投機行為卻給整個家族帶來如此的災難。

    要知如此,當初還不如正常擁立扶蘇上位,即使命運再不濟,也不會落得這麼個下場吧!如果真的是身遭不測,至少還能落一個好名聲。

    但是,後悔有什麼用呢?世間有多少人做了後悔的事,哪一個追回來了?

    因為世界上真的沒有後悔藥可買。

    參考資料:

    《史記》漢·司馬遷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9 # 七鬥

    沙丘政變中,如果李斯不和趙高同流合汙的話,結果不過有二。

    一,李斯亡,非友即敵,順著昌,逆者亡,趙高肯定要殺了這個不合作宰相,然後政變照常進行,胡亥繼位,賜死扶蘇,趙高大拳獨攬,指鹿為馬,禍國殃民,壞了大秦基業,陳勝吳廣,項羽劉邦,揭竿而起,應者雲集,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大秦滅亡,依然是個定數。

    二,李斯勃然大怒,拔出佩劍,當場穿了趙高几個窟窿,詔書發出,扶蘇回宮繼位。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大秦的歷史會延續下去嗎?

    這個問題不大好下結論,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陳勝,就不一定會扯起造反的大旗。

    陳勝項羽劉邦之流,都是胸中燃著一把火,頭上長著反骨頭的傢伙。

    陳勝犁田累了,仰天長嘆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心中不平,溢於言表,振聾發聵。

    劉邦在看到秦始皇的車馬儀仗時,嘆曰,“男人當如是!”沖天豪氣,淋漓盡致。

    項羽卻瞪著噴火的大眼睛盯著始皇的華蓋,惡狠狠道,“他日,必取而代之!”狼子野心,可見一斑。

    事實就是這樣,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這仨貨,都是大秦帝國的掘墓人。

    但,現在公子扶蘇繼位了,歷史會改變嗎?

    前面說了,心高氣傲的陳勝 就不一定會造反。什麼原因?胡亥繼位,與扶蘇繼位,對陳勝來說有區別嗎?

    有,且看陳勝舉旗造反時的討伐檄文,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二世胡亥不該繼位,該繼位的是公子扶蘇,聽說他沒罪卻被殺了,老百姓都知道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現在咱就打著扶蘇的旗號,號令天下,一定會得到很多人的響應。

    這麼一看,就很清楚了,如果扶蘇沒死,繼了大位,那麼,恐怕陳勝枉有一顆傲心,也不一定敢造反。

    如果陳勝沒有首當其衝,當了砸玻璃的壞小孩,項羽劉邦之流,也不一定會跟風紛紛起而效之。

    照此分析,說不定歷史就會改寫,大秦帝國怕也真的可以千秋萬代。

  • 10 # 史界之說

    沙丘之變,是秦朝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從沙丘之變之後的秦朝慢慢的開始變得不在那麼穩固了。?

    沙丘之變的秦國之後,被趙高玩弄,開始變得越來越不穩固,而且在當時的秦朝,因為繼位人的問題,所以,導致後續的秦朝就更加的不穩定了,加上秦朝的繼位人而導致秦國的政治能力的越來越弱,所以秦朝的沙丘之變就開始下滑。

    當年的沙丘之變。

    秦始皇突然暴斃,繼續趙高害怕,扶蘇和蒙氏兄弟會對自己不利,繼而開始篡改詔書,改胡亥繼位。

    趙高威脅李斯,協助趙高的陰謀,在趙高的威逼下所妥協。就有了沙丘之變。

    如果沒有沙丘之變,秦國會怎麼樣。

    第一:如果,沒有沙丘之變的話,不定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可以先做一個假設,如果沒有李斯的協助,趙高會不會想其他的辦法來篡改詔書,或者說趙高會不會,和胡亥一起再次的發起其他的陰謀呢。

    第二:如果,扶蘇可以順利登位,那麼秦國的國運就會不一樣了,扶蘇的政治手段,和對政治的遠見卓識是非常不錯的,扶蘇有才華,有政治遠見的一個太子。

    扶蘇,也是歷史上一個非常可惜的太子。

    太子扶蘇非常可惜的一位太子,因為如果秦朝是他繼位的話,那麼秦國的未來肯定就會不一樣,起碼在扶蘇的統治下,秦國可以越發的圖強,自然就可以把秦國帶領到正確的道路上。

    還有就是,如果秦朝扶蘇繼位,就不會有趙高的什麼事了,而且,蒙氏兄弟也不會死,自然秦國的軍事就不會差。

    而且,扶蘇的統治下,下一任的繼承人就會有更好的歸宿,自然,就可以做到世代好轉,也就不會被趙高禍害秦國,讓秦朝的朝鋼不振。起碼就不會有那麼的秦華人才被殺。

    而秦國的結局就自然會有所不同,而且很大的程度上,秦國的人才會更加的多,在軍事上,秦國也會更加的強大,所以,沒有李斯,趙高也不一定就會失敗,也不一定就會成功。

  • 11 # 昨事今史

    謝邀,我是事史君,喜歡請關注我,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如果當時李斯不肯幫忙的話,我覺得極有可能他會被做掉,畢竟當時胡亥是唯一在場的皇子,在那個時候完全是可以掌控局面的,不過這樣的話扶蘇估計也不會自殺,以扶蘇的性格應該不會謀反,可能結局也是被胡亥弄死吧

  • 12 # 掌心記

    假設的歷史會怎麼樣,誰都不會知道,畢竟歷史是無法假設的,但根據已知的歷史,我們也可以作為推論。

    如果沒有沙丘之變,無疑秦二世就應該是扶蘇,而不是那個不靠譜胡亥了。如果公子扶蘇上位,大秦王朝的走向就會是另一個格局了,可猜想的變化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秦王朝肯定不會二世而亡。史稱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有政治遠見。仁者愛人也。如果扶蘇主政,必定會休養生息,發展經濟,這樣秦國必定會出現中興局面,如果不出意外,皇位傳到五世、六世還是有可能的。

    二、郡縣制的中央集權肯定會更加成熟。扶蘇如果主政,必定會重用李斯這樣的法家,堅決維護他父親秦始皇定下的中央集權體制不變,依靠法家的治理,使郡縣制更加成熟完備,這樣必定會推進我們歷史的程序,畢竟不會出現後來西漢在諸侯制和郡縣制之間的搖擺。

    三、北方邊防必定更加鞏固擴充套件。扶蘇長期和蒙恬一修築長城、抵禦匈奴,知道邊疆安定的重要性,他如果掌權,必定會重用大將蒙恬,支援其對北方匈奴的用兵,說不定就可以一舉解決匈奴問題,消除華夏民族的後患,並進一步擴充北方領土。

  • 13 # 劉一千五

    李斯要是不同意,當場就死了。

    趙高和胡亥定計後才去找李斯。趙高拿下李斯後,回報胡亥。胡亥問他咋整的。趙高說丞相"敢″不承認服從。就這一個"敢″字,註定了趙高早就拿準了李斯的"七寸"。李斯貪位固祿就是弱點,有了弱點,就給了別人機會。李斯落入趙高手中。

    所以,李斯在不在,這位子是篡定了。秦帝國的命運己落入趙高手中,漸成定局。

    以後的事情,有無李斯一點也不重要。"三人邦"裡,內朝二人架空外朝一相,李斯無力迴天,成了阻礙暴政的棋子,被師生二人一腳踢開,萬劫不復。

  • 14 # 乃兒不花大王

    當今乃大秦歷2239年,秦152世,悅德皇帝在位第十二年,年號曰智芯。

    我大秦統四面八荒9600萬平方公里地球土地,擁有月球基地、火星基地、土衛二、三體、紫星等地外殖民地和七百五十億子民,有地球衛戍部隊、近月艦隊、太陽系艦隊及銀河各分割槽艦隊共四千萬軍隊保衛帝國的安全,四海昇平,國家無事。

    守護星辰大海是始皇帝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以下內容選自大秦帝國地球本部淮西第268中學歷史課本:

    自始皇帝蕩六國,履至尊制六合,統一文字錢幣度量衡,修馳道建長城,軍隊縱橫,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北地夷狄,遠避鋒芒,九州一統。

    始皇崩,次子胡亥秘而不宣,假傳聖旨,欲害太子扶蘇,幸有李斯車騎衛星火傳信,扶蘇得以在大將蒙恬護送下進咸陽登基為大秦二世,囚胡亥,滅趙高,舉國歡騰。

    二世扶蘇寬仁,弛舊秦之嚴刑峻法,大赦天下,廢奴隸,務耕織,懲惡吏,獎實幹,民心向善。更取百家之長,建禮(儒家)、工(墨家)、兵(兵家)、刑(法家)四省,共議國事,試改舊時軍制,裁軍解錮,十年老兵,解甲歸田。闢阿房宮為大秦公苑,凡民憑票出入,所得皆用於地方賑濟,殘軍慢漢得食其中。

    扶蘇在位凡二十八年,諡曰:文。百姓哭送四十里,葬於茂陵。

    秦五世贏徹繼位尚且弱冠,匈奴趁大秦軍力羸弱,屢屢內犯劫掠我百姓,建元五年,匈奴內犯至渭,咸陽為之震恐,五世大怒,問敢有出擊者,大將衛青侄霍去病請纓,提銳旅西征北討,兵鋒直指大宛、杭愛山,勒石而還。歷經大小几十戰,匈奴潰滅,舉國西遷,不知所蹤,大秦擴地三千餘里。然多年務戰,舉國困頓,有詩云: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民心思變。

    秦六世嬴詢從甲生之言,生民繁衍,舉國休息,築壘鞏固邊域,少生事端,秦國復強。

    至秦九世贏恬,不務國事,日嘻嘻以為常,兼偏聽偏信,誤殺忠良,廟堂之上黨爭為禍,江湖之遠群雄紛起。有邊將董卓者,以清君側為號,引兵咸陽,廢恬,屠戮朝堂,群雄並起,共討董卓,然秦帝已死,無可為政者,天下大亂九十七年,征戰不休,以至於白骨曝與野,千里無雞鳴,哀哉斯民。

    有五世後人贏秀起于田畝之間,縱橫四海,平定天下,是為秦十世,曰光武,大秦由是中興。

    秦796年,遷都洛陽,1328年,遷都南京,1426年,遷北京。

    1427年,秦98世永樂大帝贏棣遣赤羽衛鄭和帥寶船出使蘇祿,因風誤入澳洲,澳土著不敬天朝,懷柔之,遣惡囚改造其地,凡十七年,乃成,置安南都護府。

    1431年,朔方郡人張瓦發明蒸汽機,冀州石炭大量開採,莊綽《雞肋篇》曰:“京師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1456年,扶桑倭寇進犯,自台州至蘇州,殺我百姓無算,秦百世贏嘉盛怒,遣鄭和之子鄭成功乘蒸汽寶船並兩萬軍士出征扶桑,滅倭國,俘天皇及各地將軍大名,置於石家莊,滅國置縣,併入東海郡,置太守張居正治之,恩威並重,盡去其惡俗,勒之以農桑,導之以密宗,爆其菊,收其刀,倭人兢兢業業,邊亂不起。

    由此一戰,大秦威名遠服,邊地紛紛內附,一箭未發而闢地萬里。

    扶桑以東,有潮水旬月不停,倭人名之曰黑潮,鄭成功帥艦隊朝日而行,遠航不輟,經三月而現大陸,是為新大洲。鄭成功親往登陸,遇襲而亡,副將戚繼光承遺志,俘土著頭領至船,以帝國威名及槍炮震懾之,眾土著伏地戰慄,皆服,遂懷柔其民,置遠東郡。

    戚一部沿岸南行,越新大洲極南之角,更越廣闊大洋而至黑人大陸,誤以為所見非人,故名之曰非洲。又十一月,隊長俞大猷帥所餘十二寶船得至廣州,得番薯玉米黑人送至京師,大秦自此無饑饉,大帝歡悅,厚賞諸人,大赦天下,帝國自此進入新紀元。

    。。。新紀元的分割線。。。

    往事越千年,光武揮鞭。及至今日,大秦帝國憲政已有三百餘年,國民安詳,各得其所,星際艦隊行於銀河星漢,威名震於河外星系。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有子扶蘇,有子贏乾。

    大秦帝國,威名遠服,

    千秋萬代,一統宇宙!

    威名加哉,大秦帝國!

    幸甚至哉,大秦子民!

  • 15 # 愛互

    如果政變不成功,讓扶蘇為皇,秦國可能長延。因為扶蘇不像秦始皇那樣目空一切、唯我獨尊、狂妄膨大、禁止言論、奴役人民百姓。

    始皇獨大,天要滅之。

  • 16 # 有憤青的心

    歷史發展往往在很多節點上有偶然性,但也是必然的反映!如李斯聰明之人,必然是看透了公子扶蘇的軟弱也好宅心仁厚也好,要知道,一個只知道當好人的人,不一定是合適的領導人。分析下來,李斯既有當時的被脅迫和貪心,也有不看好公子扶蘇當最高領導人的原因,否則,在扶蘇自殺之前作為丞相的李斯完全有辦法告訴扶蘇真相。而扶蘇在面對假詔竟毫無動作,既不探明真偽也不作任何安排,竟僅以自殺而亡來應對,要知道,他是手握精銳重兵的(始皇帝清楚匈奴的兇狠,安排的均是精兵強將)。這也反證了李斯判斷的準確!所以假使李斯不管如何力挺扶蘇,不一定扶得上,即使勉強扶上,也不一定撐得下以後的局面,要知道當時滅其他諸侯強國才十年,底下反秦暗流洶湧,沒有秦始皇般的鐵腕,僅以扶蘇愚蠢的仁慈,江山也坐不長。那句"扶不起的劉阿斗”說不定在很早時就成了"扶不起的扶蘇”了。至於秦二世而亡,那就太明顯了,胡亥沒有宏才大略,也掌控不了能征善戰的將帥,只能一殺了之,自斷臂膀,等眾雄風起時,只能自取滅亡。總之,只能說秦始皇早前沒有培養和安排好接班人,導致二世而亡國,這和胡亥與扶蘇間誰當二世帝沒多大關係。一孔之見!

  • 17 # 大意覺迷

    目前對於秦始皇時候的繼承人問題,一般是按照《史記》中所描述的“沙丘之變”進行分析探討的。“沙丘之變”的主要內容在於,秦始皇死後留下遺詔讓扶蘇繼位,但趙高作為中車府令扣押了秦始皇的遺詔,並且偷偷與李斯商議改由胡亥上臺。關於胡亥的年齡,《史記》中出現了兩種說法,一種說他當時十二歲,另一種說法說他二十一歲,如果是十二歲繼位有點太小了。然而新發現的北大簡《趙正書》出現了一種截然相反的說法,丞相李斯與御史大夫馮去疾為首的群臣承接了秦始皇的遺命,令群臣輔佐胡亥繼位,胡亥是合法上臺。一些學者認為《趙正書》並不見得比《史記》的記載更權威,所以目前胡亥到底是合法繼位還是矯詔繼位,出現了僵持。不過種種跡象表明《史記》中關於秦朝歷史有很多混亂和矛盾的內容,這樣沙丘政變的說法就越來越站不穩了。特別是趙高的地位,當時比較低下,很難左右秦朝政局。趙高的得勢那是胡亥上臺之後的事情,有個時間差,他是以胡亥的老師身份得到重用的。

  • 18 # 老衲侃春秋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季,秦始皇出遊,這是他第五次巡遊,也是此生最後一次巡遊。

    這次隨駕的主要人員有:左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中車府令趙高以及若干文武官員、宦官、衛隊。而咸陽都城,則有右丞相馮去疾帶一干文臣在那裡留守。

    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小兒子胡亥平日裡最受寵愛,他要求隨父皇一起出遊,獲秦始皇准許。

    此次出巡,隊伍主要人員的具體分工是這樣:上卿蒙毅全面負責皇帝的安全;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即李斯和趙高共同行使符璽令得職權,處理符璽令的日常事務。

    這個符璽令有什麼具體作用呢?

    符璽令就是通常所說的符節和玉璽。

    符節即是兵符、節,兵符就是皇帝調兵的信物;而這個‘節’,它是古代皇帝授予使臣作為憑證的信物,一般為金屬或竹製,代表皇帝。

    璽即是玉璽,就是皇帝專用的公章。

    始皇帝這次的具體安排是由李斯掌符節,趙高掌玉璽。李斯和趙高除了這項零時安排,還承擔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秦始皇一行首先到達雲夢,向著九疑山遙祭葬在那裡的舜帝;然後乘船順長江而下, 始皇帝登上會稽山,祭祀禹帝,刻立巨石歌功頌德;接著又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渡口後便病倒了。

    在生病期間,始皇帝派他最為信任的心腹重臣蒙毅返回去祭祀山川,為他祈禱,認為只要祈禱一下,自己就會沒事。蒙毅擔心皇帝的病情加重,就帶著始皇的使命急忙離去。

    秦始皇很厭惡談論“死”,因此群臣中沒有人敢於提關於死的事。

    直到病勢加重,到了危機時刻,才開始交待後事:

    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史記》)

    病益甚,乃令中車府令行符璽事趙高為書賜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趙高所,未付使者。(《資治通鑑》)

    《史記》和《資治通鑑》都記錄了此事,口徑幾乎一致。都說是命中車府令趙高寫詔書給長子扶蘇:“參加喪事處理,靈柩到咸陽後安葬。”詔書封好後,擱置在趙高處,沒有交給使者送出。

    這裡雖然沒有明確說讓扶蘇繼位,但讓他主持葬禮,意思已經很明顯,將來接掌帝國權柄的,就是扶蘇了。

    交代完後事不久,七月丙寅日,始皇帝在沙丘宮平臺駕崩。

    趙高素來和胡亥的關係密切,而且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勸說胡亥,讓他詐稱始皇帝遺詔命殺掉扶蘇,立胡亥為太子。

    胡亥平時就對這個老師言聽計從,這麼好的事,他當然同意了。

    趙高一看胡亥這裡沒問題了,又說:“這件事如果不與丞相合謀進行,恐怕不能成功。”

    可見李斯重要性。

    事實也是如此,這個時候,李斯是大秦帝國最關鍵的人物,他的重要性無人可比。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在巡遊隊伍的文武百官中,除蒙毅位高權重外,就屬李斯。但是此時蒙毅被始皇帝派出去還沒有回來,剩下的就是李斯了。

    李斯是左丞相,在巡遊隊伍之中是百官之首,日常事務都是李斯安排,對百官的影響力巨大。

    所以說,按照趙高的設想,要想擁立胡亥成功,必須篡改皇帝遺詔,這個趙高個人就可以辦到。

    但是若沒有李斯的首肯,他不承認修改後的遺詔,到時候一呼百應,百官都聽他的,那麼趙高和胡亥立馬就得完蛋。

    其實還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李斯手握兵符和節,這一點至關緊要。

    總之,趙高的陰謀要想得逞,李斯是繞不過去的一道關。

    按照規定,將帥領兵權的授予和軍隊調兵權的行使,都是以皇帝的詔旨和兵符為信物;皇帝下達軍令必需蓋上由他專用的玉璽;遠端的軍事行動,還需持節作為通行憑證。

    趙高要派使者去上郡蒙恬那裡宣讀皇帝的詔命,首先要進入軍營,而軍營是不能便進出的。

    作為使者要進入軍營,必需要有皇帝發給的通行憑證——節,只有持節才能進入軍營。

    外人沒有節是進入不了軍營的。如果嚴格按照軍法,就算皇帝本人來也不能隨隨便便的出入。

    典型的例子載於《史記》中漢文帝進軍營的情節。漢文帝去細柳營,但是被衛兵攔住,後來派使者持節才進入細柳營詔命周亞夫,周亞夫才傳令開大營門讓漢文帝進來。

    所以說趙高派去的使者要進入北邊軍大營,首先就要搞到節,沒有節是進入不了北邊軍大營的,如果連北邊軍大營都進不去,還怎麼宣讀詔命?

    根據秦始皇的遺詔“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從這裡我們可知這三十萬大軍的真正統帥是扶蘇,也就是說兵符在扶蘇手中的,而實際情況是扶蘇和蒙恬共同掌管這三十萬大軍。

    如果趙高執行的是真的那道詔令,那麼,派去的使者必需持節進入軍營,出示所帶來一半兵符,與在扶蘇手中的另一半兵符相驗合,宣讀詔書,以示將一半兵符授予蒙恬,蒙恬真正成為三十萬大軍的統帥。

    這樣扶蘇就完成了詔令中“以兵屬蒙恬”的部分了,接下來就是回咸陽,執行“與喪會咸陽而葬”,登基為二世皇帝。

    這是嚴格按照秦始皇的遺囑來辦事,事情都這麼複雜。而趙高目前要擁立胡亥繼位,就要矯詔。同時還要除去扶蘇和蒙恬,那事情的過程就更加複雜了。

    後來趙高偽造詔令,要將三十萬大軍交與王離統領,也就是“以兵屬裨將王離”,而賜死扶蘇和蒙恬。

    這道偽詔的執行,首先,使者必需持節進入軍營,接著出示所帶來的一半兵符,與扶蘇、蒙恬所掌握的另一半兵符合符檢驗,宣讀詔書,將三十萬大軍的統領權交接給王離,以示三軍易帥。

    領兵權授予王離後,將扶蘇、蒙恬調離三軍統帥的位置,解除兵權,先使他們與軍隊脫離關係,接下來才是賜死扶蘇、蒙恬。

    而三十萬大軍的領兵權由王離掌握,留在軍隊的一半兵符由新的護軍——也就是李斯的舍人掌握了,另一半兵符任由使者帶回交還李斯,巡遊結束,按制李斯還是要交還皇帝的。

    假如沒有李斯手中掌握的符節,趙高假借始皇帝的一道詔令,然後再由趙高蓋上皇帝的公章,派人直接去賜死扶蘇、蒙恬行不行?

    扶蘇、蒙恬是三軍統帥,不僅要剝奪他們的兵權,還要處死,這涉及到極為重大的軍國大事,僅憑一道詔令,分量是不夠的,誰知道詔令是不是假的?

    如果使者出示兵符就不同了,使者手中的一半兵符要與主將手中另一半合符檢驗,兵符是不可能造假的,這個公信力就有了保證。

    雖然事實上詔令有可能造假,但皇帝的詔命加上兵符,雙重保險,這就讓人不得不相信了。所以說將帥領兵權的授予和軍隊調兵權的行使,都是以皇帝的詔旨和兵符為信物,這兩者缺一不可。

    拋開這一點不說,要調動這三十萬北邊軍就需要本來有始皇帝親自掌管的另一半的兵符,只有掌握了兵符才算是控制了這三十萬大軍,這一點是確信無疑的。

    趙高要擁立胡亥為帝,就必須要控制這三十萬大軍,否則是不可能控制住局勢的,而在此次巡遊之中,始皇帝將兵符節令交與李斯代為掌管。

    始皇帝一死,李斯又知情,調兵大權和派發使者節令之權就落在了李斯手中,使得李斯也擁有了一部分帝國的最高權力。

    所以,趙高必需找李斯合作,與李斯結成同盟,否則趙高再怎麼亂搞都是不行的。

    這也說明了《史記》中記載的,後來派去上郡軍營的使者中,為什麼有胡亥的賓客和李斯的舍人。胡亥的賓客去宣讀詔令,而留下來作護軍的卻是李斯的舍人。

    既然有了這個想法,趙高也知道,開弓沒有回頭箭。不管是刀山也好,火海也好,他只能勇往無前的往前蹚了。

    在和胡亥商量好以後,趙高直接找到李斯,開誠佈公的給他攤了牌。給他分析利弊。

    其實扶蘇上位,對李斯來說也是大大的不利。

    為何?因為扶蘇比較溫和,當年被秦始皇發配邊關,就是因為對父皇的“焚書坑儒”十分不滿,直言上書,才被髮配的。

    而“焚書坑儒”的始作俑者正是李斯,為此得罪盡了天下儒生。那麼,扶蘇上位,肯定要找後賬。

    即使不找後賬,他和蒙恬、蒙毅哥倆關係這麼密切,到時候肯定要重用他們,那自己的丞相位置有可能不保,再嚴重一點還可能有牢獄之災。

    所以,以趙高的分析,再加上威逼利誘,李斯一生所信奉的“倉鼠理論”此刻發酵,他馬上就成了趙高胡亥的合作者。

    他們三個一配合,力量馬上增強。最後終於完成了趙高一開始預定的目標。

    趙高和胡亥的目標是完成了,但李斯卻著實讓趙高給“涮”了,他不但沒得到什麼好處,最後還讓趙高以謀反罪名,給滅了三族。

    《史記》中關於李斯被殺,是這樣記載的:“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五刑”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先秦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宮、大辟。史記中用了一個“具”字,說明李斯所遭受的那五種刑罰並處腰斬,一項也沒有少。

    千古一相竟遭遇了這麼個悲慘結局,說起來直令人唏噓。

    李斯當時首鼠兩端,後來又為虎作倀。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投機行為卻給整個家族帶來如此的災難。

    要知如此,當初還不如正常擁立扶蘇上位,即使命運再不濟,也不會落得這麼個下場吧!如果真的是身遭不測,至少還能落一個好名聲。

    但是,後悔有什麼用呢?世間有多少人做了後悔的事,哪一個追回來了?

    因為世界上真的沒有後悔藥可買。

    參考資料:

    《史記》漢·司馬遷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19 # 七鬥

    沙丘政變中,如果李斯不和趙高同流合汙的話,結果不過有二。

    一,李斯亡,非友即敵,順著昌,逆者亡,趙高肯定要殺了這個不合作宰相,然後政變照常進行,胡亥繼位,賜死扶蘇,趙高大拳獨攬,指鹿為馬,禍國殃民,壞了大秦基業,陳勝吳廣,項羽劉邦,揭竿而起,應者雲集,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大秦滅亡,依然是個定數。

    二,李斯勃然大怒,拔出佩劍,當場穿了趙高几個窟窿,詔書發出,扶蘇回宮繼位。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大秦的歷史會延續下去嗎?

    這個問題不大好下結論,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陳勝,就不一定會扯起造反的大旗。

    陳勝項羽劉邦之流,都是胸中燃著一把火,頭上長著反骨頭的傢伙。

    陳勝犁田累了,仰天長嘆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心中不平,溢於言表,振聾發聵。

    劉邦在看到秦始皇的車馬儀仗時,嘆曰,“男人當如是!”沖天豪氣,淋漓盡致。

    項羽卻瞪著噴火的大眼睛盯著始皇的華蓋,惡狠狠道,“他日,必取而代之!”狼子野心,可見一斑。

    事實就是這樣,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這仨貨,都是大秦帝國的掘墓人。

    但,現在公子扶蘇繼位了,歷史會改變嗎?

    前面說了,心高氣傲的陳勝 就不一定會造反。什麼原因?胡亥繼位,與扶蘇繼位,對陳勝來說有區別嗎?

    有,且看陳勝舉旗造反時的討伐檄文,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二世胡亥不該繼位,該繼位的是公子扶蘇,聽說他沒罪卻被殺了,老百姓都知道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現在咱就打著扶蘇的旗號,號令天下,一定會得到很多人的響應。

    這麼一看,就很清楚了,如果扶蘇沒死,繼了大位,那麼,恐怕陳勝枉有一顆傲心,也不一定敢造反。

    如果陳勝沒有首當其衝,當了砸玻璃的壞小孩,項羽劉邦之流,也不一定會跟風紛紛起而效之。

    照此分析,說不定歷史就會改寫,大秦帝國怕也真的可以千秋萬代。

  • 20 # 史界之說

    沙丘之變,是秦朝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從沙丘之變之後的秦朝慢慢的開始變得不在那麼穩固了。?

    沙丘之變的秦國之後,被趙高玩弄,開始變得越來越不穩固,而且在當時的秦朝,因為繼位人的問題,所以,導致後續的秦朝就更加的不穩定了,加上秦朝的繼位人而導致秦國的政治能力的越來越弱,所以秦朝的沙丘之變就開始下滑。

    當年的沙丘之變。

    秦始皇突然暴斃,繼續趙高害怕,扶蘇和蒙氏兄弟會對自己不利,繼而開始篡改詔書,改胡亥繼位。

    趙高威脅李斯,協助趙高的陰謀,在趙高的威逼下所妥協。就有了沙丘之變。

    如果沒有沙丘之變,秦國會怎麼樣。

    第一:如果,沒有沙丘之變的話,不定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可以先做一個假設,如果沒有李斯的協助,趙高會不會想其他的辦法來篡改詔書,或者說趙高會不會,和胡亥一起再次的發起其他的陰謀呢。

    第二:如果,扶蘇可以順利登位,那麼秦國的國運就會不一樣了,扶蘇的政治手段,和對政治的遠見卓識是非常不錯的,扶蘇有才華,有政治遠見的一個太子。

    扶蘇,也是歷史上一個非常可惜的太子。

    太子扶蘇非常可惜的一位太子,因為如果秦朝是他繼位的話,那麼秦國的未來肯定就會不一樣,起碼在扶蘇的統治下,秦國可以越發的圖強,自然就可以把秦國帶領到正確的道路上。

    還有就是,如果秦朝扶蘇繼位,就不會有趙高的什麼事了,而且,蒙氏兄弟也不會死,自然秦國的軍事就不會差。

    而且,扶蘇的統治下,下一任的繼承人就會有更好的歸宿,自然,就可以做到世代好轉,也就不會被趙高禍害秦國,讓秦朝的朝鋼不振。起碼就不會有那麼的秦華人才被殺。

    而秦國的結局就自然會有所不同,而且很大的程度上,秦國的人才會更加的多,在軍事上,秦國也會更加的強大,所以,沒有李斯,趙高也不一定就會失敗,也不一定就會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沉香形成周期極慢,存世的沉香還有多少?能用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