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較量無聲

    巡洋艦指的是能在較長時間、較惡劣的氣候下,能在遠洋作戰的艦艇。按照今天的標準,巡洋艦相對戰列艦和航母,屬於小型艦艇,英文中稱為Cruiser,意思是擔負巡航(或巡遊)任務的艦。

    一般來說,巡洋艦是地位次於航母和戰略艦的。

  • 2 # 響寶寶改二甲

    何為巡洋艦?

    根據wiki給出的定義

    巡洋艦(英語: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裝甲防護等方面僅次於戰列艦的大型水面艦艇,擁有同時對付多個作戰目標的能力,以及能勝任多種任務的多樣性。歷史上,巡洋艦由於噸位大、火力強、效能佳,一開始是指可以獨立行動的戰艦 ; 而與此相對的驅逐艦則需要其它船隻(比如補給船隻)的協助,才能執行任務。不過隨著現今驅逐艦被大型化後的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噸位其實超過早年的巡洋艦,所以這個區分已經不明顯了,很多新式的大型軍艦都不再冠以巡洋艦之名了。

    現代被稱為巡洋艦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噸至30,000噸左右

    在二戰時屬於戰艦的級別,火力僅次於主力旗艦 、戰列艦。現今的巡洋艦都裝備有先進的導彈系統、火炮、魚雷等武器,能執行遠海攻擊行動。有些巡洋艦可攜帶反潛直升機、執行反潛及巡邏任務;動力裝置多采用蒸汽輪機,少數採用核動力裝置。隨著驅逐艦的作戰能力大幅提升,有些噸位接近輕巡洋艦,故也能執行巡洋艦的任務,現今只有美國及俄羅斯的巡洋艦仍在服役中。而南韓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及中國的055型驅逐艦和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其噸位、效能及作戰能力亦屬巡洋艦級別。另外,由於海軍航空兵 亦能分擔巡洋艦的工作,故大部分國家已無計劃新建巡洋艦。

    (1144型巡洋艦)

    巡洋艦的發展

    巡洋艦這個詞是在17世紀出現的。巡洋艦與其說作為艦隻的分類,不如說是表明這種艦隻的作用和任務。無論如何,這個詞被用作形容小的、快速的、合適於這種角色的戰艦。在十七世紀,艦隊的主體則由戰列艦組成,這些艦隻比護衛艦大得多、昂貴得多,也慢得多,並不適合執行長距離的任務(例如美洲)。而且戰列艦在戰略上太過重要,執行持續巡邏任務顯得過於冒險。巡洋艦一般逃避這樣的戰艦,也不參加這樣的戰艦之間的艦隊海戰。

    荷蘭海軍在17世紀開始登入巡洋艦的數量和配置,英國海軍以及晚些時候的法國和西班牙海軍趕上這個潮流。為了保護國會中的商業利益,英國頒佈巡洋艦和護航法——開始將海軍的注意力放在用巡洋艦進行商業保護和搜捕,而不是建造更多恐怖和昂貴的戰列艦。在18世紀中,巡防艦是一種卓越的巡洋艦種。巡防艦是一種既小、又快、長距離、輕武裝(單層炮甲板)的戰艦,主要用來偵查,運送信件,破壞敵方貿易線等等。另一種主要的的巡洋艦種是單桅縱帆船,不過其他各色各樣的船隻也被當作巡洋艦使用。(1891法國 Dupuy de Lôme號裝甲巡洋艦)

    在19世紀,各國海軍開始使用蒸汽動力戰艦,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時,開始出現實驗性的蒸汽巡防艦和單桅縱帆船。在五十年代中期,英國和美國海軍開始製造擁有很長的船體和重炮的蒸汽巡防艦,比如USS Merrimack和HMS Mersey。在1860年代,鐵甲艦登上戰爭舞臺。最早的鐵甲艦也只有一個炮臺,因為它們的裝甲太重了,沒法裝其它的炮臺。儘管它們是帶有大炮的大船,而且也可以像戰列艦一樣作戰,它們依然被當作巡洋艦使用。

    法華人以1865年下水Belliqueuse號為起點,建造了許多較小型鐵甲艦來執行遠海巡洋任務。這些“車站鐵甲艦”是裝甲巡洋艦發展的開端——一種為了快速、獨立、搜捕和巡邏的傳統巡洋艦任務而生的鐵甲艦。

    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裝甲巡洋艦是俄羅斯的General-Admiral號,在1874年完工。英國的HMS Shannon號在數年後服役。(USS芝加哥號防護巡洋艦剖面圖)

    長時期裡巡洋艦彌補了非常輕型的船隻如魚雷艇與戰列艦之間這個空檔。巡洋艦足以抵擋小型船隻的進攻,而且足以能夠遠離自己的基地航行。而戰列艦雖然在作戰時威力非常大,但它們太慢和需要太多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輪機後),使它們在遠距離作戰時非常依賴補給艦隊。19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裡和20世紀初巡洋艦是一支艦隊的遠端威懾武器,而戰列艦則待在基地附近。巡洋艦最主要的作用在於襲擊敵人的商隊。巡洋艦在設計的時候就非常注重速度:它們瘦長、流水線的船體尤其利於高速航行。為了減少流體漩渦,它們的船首和船尾均逐漸變細。

    在1880年至1910年期間各國還建造了許多小得多的防護巡洋艦。由於它們的裝甲很少,沒有側舷裝甲,而是在甲板內設有弓型的水平裝甲。

    同時,巡洋艦也被編入主力艦隊作為偵查和巡邏用途。

    近代巡洋艦的發展(WW1和WW2)

    隨著戰列艦的不斷增大,巡洋艦的排水量也不斷增大。風帆被蒸汽機代替後出現了裝甲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比較小的、快速的戰列艦。19世紀末戰艦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數年後下水的巡洋艦就已經超過了此前的戰列艦。美國的白色艦隊在下水幾年後就已經過時了。在這段時間裡一支艦隊往往包括很老的艦隻,也有很新的艦隻,而新艦往往比老艦大得多。(大白艦隊 白色艦隊)

    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開始區分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不同的軍備限制條約中對這兩個概念均有定義。輕巡洋艦的主炮口徑為6.1英寸(155毫米)以下,重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則在此以上(8英寸,即203毫米最為常見)。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規定8英寸為重巡洋艦的炮徑上限。只有五艘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在此之上:三艘德國德國級裝甲艦和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兩艘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實際上,這五艘軍艦就性質來說都不完全是巡洋艦,而只是因為各種原因被稱為巡洋艦。(伍斯特級輕型巡洋艦 伍斯特號 主炮口徑152MM)(得梅因級重型巡洋艦 得梅因號 主炮口徑203MM)(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關島號 主炮口徑305MM)

    英國皇家海軍尤其重視巡洋艦。原因在於英國有大量殖民地,需要保持大量的巡洋艦以保持殖民地的安全。這些巡洋艦可以偵查敵情,保護戰列艦艦隊開赴遠處,亦可以群攻敵人的大型軍艦。比如在1941年5月,諾福克號重巡洋艦和薩福克號重巡洋艦尾隨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直到英國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到達並最終擊沉俾斯麥號。而在1939年12月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中,英國的埃克塞特號重巡洋艦和兩艘輕巡洋艦得以分散德國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的優勢火力。雖然英艦受創,但是德艦不敢戀戰,最後決定逃往港口。

    (諾福克號重型巡洋艦)

    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兵與雷達的出現大大地改變了海戰的性質。即使最快的巡洋艦也比不上飛機快,而飛機的作戰範圍不斷擴大,雷達的搜尋能力讓艦隊監控的死角減少。這使得單艘船隻或者小部隊獨立作戰的機會減小。20世紀後期只有非常大規模的艦隊一起作戰,這樣的艦隊可以抵擋幾乎所有空襲。這使得大多數軍艦設計注重單一任務,尤其是反潛和反空船隻。大多數艦隊中的多功能大船消失了。美國海軍、俄羅斯海軍和秘魯海軍是目前少數擁有巡洋艦的海軍。(秘魯海軍Almirante Grau號巡洋艦)

    二次大戰後,德國、日本與義大利三個戰敗國被禁止生產具有侵略性的巡洋艦,而此一禁令則持續至今。然而西歐與南歐國家在二戰以後,航空母艦的璀璨光環使得巡洋艦的身影逐漸消失。

    1982年發生了英國與阿根廷間的福克蘭戰爭,阿軍從美國購入的於二戰時期製造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遭到英軍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原美國海軍布魯克林級輕型巡洋艦 鳳凰城號 售予阿根廷海軍之後與1928年英阿戰爭期間被擊沉)

    蘇聯海軍將重型巡洋艦當作它們的作戰艦隊的基礎。戰後蘇聯建立了一支擁有大炮的艦隊,之後取代它們的則是裝備大量導彈的大型巡洋艦,體現了蘇聯人對重型機械的狂熱。而因為其裝載大量的導彈,及新創的飽和攻擊思想,對海軍戰術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其中最新的四艘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是在1980和90年代建造的。由於其排水量太大(24,300噸),也有人將其稱為戰列巡洋艦。而因為經費緊張,現在除最新的彼得大帝號外其它三艘的維護狀態目前均較差。除了基洛夫級以外,俄軍的光榮級巡洋艦配備了十六枚SS-N-12巡航導彈。(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基洛夫”號)核動力巡洋艦)

    二戰後美國海軍的核心是航空母艦。美國曾於越戰時期生產了試驗性質的核動力巡洋艦,在波斯灣戰爭後全部退役。1980年代建造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本來設計為驅逐艦,它們的主要作用在於提供極強大的反空力量。出於公共關係的考慮這些船被誤名為巡洋艦,目的在於強調神盾系統的作戰能力,而從性質上它們仍然是驅逐艦。不過從1981年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下水後這個級別的船隻獲得了一系列改善,使得它們的反潛和對地面攻擊的力量(使用巡航導彈)大大加強。與它們的蘇聯對手一樣,這些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也可以作為整個作戰群的中心。(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11號艦、夏普倫湖號(USS Lake Champlain, CG-57),2003年時攝於南加州外海)

    一些分類

    輔助巡洋艦

    另一種稱為“巡洋艦”的船隻是輔助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戰爭爆發後快速裝配了小炮的商船。這些船被用來為其它商船提供保護,但由於它們航速慢、火力弱、裝甲弱,因此它們實際上幾乎無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均使用裝配了巡洋艦火炮的小商船來襲擊盟軍商船,這些船一般偽裝成中立甚至盟軍的商船,取得了一些戰果。一些大的遠洋輪也被這樣改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和德國曾使用這樣的船隻來襲擊敵方,這些船的優點在於它們的高速(30節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日本再次使用這樣的船隻。在一戰和二戰的初期英國也曾使用這樣的船隻來保護商船隊,以彌補驅逐艦的不足。

    防護巡洋艦

    輕巡洋艦前身,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幾乎被輕巡洋艦取代。

    裝甲巡洋艦

    近代巡洋艦的前身,提升了裝甲防護。

    輕巡洋艦

    一般指在排水量、裝甲和火力方面強於驅逐艦但弱於重巡洋艦的艦隻。(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 防空巡洋艦 亞特蘭大號)

    重巡洋艦

    一般指在火力和裝甲方面強於輕巡洋艦但僅次於戰艦的艦隻。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巡洋艦的主炮口徑超過8英寸(20.3釐米)的就會定為重巡洋艦。(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 波士頓號)

    戰鬥巡洋艦

    軍艦設計的一個標準是,自己的裝甲應該可以抵擋自己發射的炮彈。比如說,一艘戰列艦發射的是16英寸炮彈,則裝甲亦要抵擋16英寸的炮火。這樣的設計保證了火力和防護力的均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經有過一種破壞這樣的均衡的設計:無敵級戰鬥巡洋艦。其目的在於設計一種速度與防護相當於巡洋艦,但是在火力上與戰列艦一樣的艦隻,這些艦隻的作用在於追擊敵人的巡洋艦。

    一般戰列巡洋艦的大小和火力與戰列艦相當,但只有巡洋艦級的裝甲,省下來的承載能量被投資到更強大的引擎中。造就了一種擁有高戰術機動性的船隻:比任何巡洋艦的武力均強,而比更大的船則快。在圖紙上,戰列巡洋艦的設計應當說是比較成功的。比如在1914年的福克蘭群島海戰中,但是在艦隊作戰時針對敵人的戰列艦時它們非常脆弱。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在德國重火力下爆炸。戰後英國海軍將許多戰列巡洋艦拆毀了,剩下的在其允許狀態下裝甲被加固。不過拆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重型軍艦的數量和排水限制。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艦隊追擊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過程中也顯示出戰列巡洋艦的裝甲脆弱的弱點。英國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在火力上與俾斯麥號一樣強大,但是在裝甲上卻弱得多。在丹麥海峽海戰中,一發炮彈在擊穿胡德號的裝甲後落入彈藥庫,導致彈藥庫發生爆炸,船體斷裂為兩半沉沒。1419名水手中只有三人倖存。1943年的北角海戰中,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的蒸汽管道被約克公爵號戰列艦的炮彈命中,航速銳減,而它的火力防護均不及約克公爵號,最終只得被英國艦隊摧毀。(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戰鬥巡洋艦 于丹麥海峽海戰被俾斯麥號戰列艦擊沉)

    大型巡洋艦

    罕見的類別,擁有比重巡洋艦更強的火力和裝甲,但不及於戰艦,另外也擁有比標準的戰鬥艦更快的速度。其設計目標是獵殺其它重巡洋艦和袖珍戰列艦。由於大型巡洋艦與戰鬥艦的界線已有所模糊,加上又存在具兩者部分性質的戰鬥巡洋艦,故該類別常難以辨認,不少接近的艦種都被歸類於戰鬥巡洋艦,因此此類別僅為政府官方認定而存在。僅有美國建造過一級大型巡洋艦。(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號)

    航空巡洋艦

    安裝飛行甲板或水上飛機彈射器的巡洋艦。此詞為航母代字“CV”的由來——人類首次從軍艦上起降的記錄即是從一艘巡洋艦上起飛並降落在另一艘巡洋艦上,而C=Cruiser、V=Voler(法語,= fly)正是“航空巡洋艦”的字面意思。(最上號航空巡洋艦 注意尾部炮塔全部改為彈射器 1944年改裝)

    導彈巡洋艦

    在驅逐艦取代巡洋艦前的過渡艦種,其主要火力改以反艦導彈取代主炮,並強化防空與反潛能力的現代化巡洋艦。現役的導彈巡洋艦就只有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俄羅斯的光榮級及基洛夫級。不過,中國的055型雖然定義為“驅逐艦”,但美國和北約卻將它定義為“巡洋艦”。

    例行一圖結尾
  • 3 # 海的敬畏

    可以這麼說,各種排水量的艦艇叫法很多,巡洋艦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執行巡邏大洋任務的。

    最早的巡洋艦出現在17世紀,那時候根據艦的主要用途來命名,戰列艦主要用來打仗,噸位大,炮多耐抗,輕易不出動,所以巡邏任務就用小一點的艦來擔任,這就是巡洋艦的來歷,那時候一艘巡洋艦也就一千多噸。

    很長一段時期,巡洋艦彌補了非常輕型的船隻如魚雷艇與戰列艦之間這個空檔。然後隨著工業技術水平的發展,戰列艦越造越大,巡洋艦也跟著變大。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巡洋艦的噸位已經達到3~4000噸,艦炮口徑也越來越大,達到127~152毫米,變態的達到190毫米,快趕上驅逐艦了。

    二戰時期,為了提升艦艇作戰威力,艦炮越加越多,船越來越重,此時的巡洋艦已被10000噸以上,極限的達到2萬多噸。

    二戰後,由於導彈技術的發展,反艦導彈越來越成熟,艦艇對於艦炮的需求逐漸減少,艦艇的排水量就逐漸下來了。到最後,各國海軍發現海上作戰主要靠導彈,幾萬噸的巡洋艦和幾千噸的護衛艦能力差別不大,這就決定了巡洋艦的命運到了終點。

  • 4 # 落花何所之

    通俗地說,“巡洋艦”的名字由來確實是因為其可以用於“巡洋”。

    巡洋艦這個詞出現於17世紀,而在此之前海軍使用的艦隊船隻由戰列艦組成,這些船隻體積大,航速低,造價昂貴,不適合執行遠洋航行任務,太過於冒險易對本國海軍造成巨大損失。在這樣的背景下,急需對船隻進行改革,因此巡洋艦就開始出現了。

    巡洋艦體積較小,航速較快,重量較輕採用單甲板武裝,巡航距離長。主要用於情報偵查,運送物資,維護己方和破壞敵方航運貿易線等方面。作為遠端輕型威懾武器登上了歷史舞臺。

    巡洋艦分為輕型巡洋艦、重型巡洋艦和輔助巡洋艦。輕型巡洋艦的主炮口徑為6.1英寸一下,重型巡洋艦主炮口徑為6.1英寸以上,不同型號的巡洋艦戰鬥力不同導致專屬職能也不同,對於重型巡洋艦而言,有的噸位可以達到2-3萬噸,航速可達32-34節,續航力1萬多海里,裝甲厚達127-203毫米。艦上裝有八、九門203毫米口徑的艦炮,射程在20海里以上,主要用來攻擊敵水面艦艇和岸基目標。還裝有10—16門口徑在130毫米一下副炮和幾十門自動炮,用來打飛機和小型艦艇。其實這時的重型巡洋艦和戰列艦差距很小,其高航速效能甚至優於戰列艦。

    但是總體而言巡洋艦相比於戰列艦裝備的火炮數量較少,也就不會直接參加戰鬥,主要執行護航任務和巡邏任務。

    1990年以來,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40年的冷戰結束,世界各國紛紛裁軍,軍事力量朝現代化高科技精尖武器進展,巡洋艦由於和驅逐艦效能相似,逐漸開始淘汰,驅逐艦開始主宰軍事舞臺。目前只有俄羅斯和美國擁有部分巡洋艦,都是冷戰時期遺留的產物,但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動力系統由原來的蒸汽發動改為核動力,鐳射武器,電磁炮,粒子束也將優先在巡洋艦上實驗,因此目前的巡洋艦開始充當試驗艦的功能。

  • 5 # 藍海夢想666

    巡洋艦是17世紀誕生的一種遠洋大型水面艦艇,這種艦艇比較有名的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建造的.巡洋艦的意思並不是要巡洋的意思,而是具備在大洋上惡劣天氣下,可以長時間在海上作戰的艦艇。

    美國建造過有名的提康德羅加級,蘇聯建造過基洛夫級,蘇聯建造的基洛夫級是超級鉅艦,排水量達26000頓,基洛夫級也堪稱海上武器庫,不僅航速高,而且攜帶花崗岩遠端反艦導彈系統,安裝了反艦/反潛垂髮系統,安裝了反潛魚雷和反潛火箭,安裝了強大的防空導彈,安裝了近防炮系統,基洛夫級成為當時美國頭號殺手鐧。

    隨著世界局勢和艦艇任務的變化,如今這種鉅艦已經落伍,逐漸被驅逐艦取代,可能朝隱身化,具備對空,對地和個反潛的聯合作戰能力。

    新概念武器會不斷上艦,資訊化成度更高。對今天發展新的大型驅逐艦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 6 # 深海迷彩

    巡洋艦是一種強有力多用途的水面戰艦,適用於較長時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遠洋機動作戰。巡洋艦裝有與其排水量相稱的攻防武器系統、精密探測計算裝置和指揮控制通訊系統。巡洋艦名字的由來,不是出於它被用於“巡邏各大洋”的本意。

      

      蒸汽輪機出現之前,在很長時間裡,海軍的主要戰艦被分為兩大類,即戰列艦與巡洋艦。戰列艦是指艦載火炮超過某一數量,從而攻擊力較強的主力戰艦;而火炮數量少,較為輕快的戰艦稱為巡洋艦。這類艦因火力弱,一般不在大型海戰中參加戰列線作戰。但它們輕快,適於擔任巡邏、護航、偵察等輔助戰鬥任務。風帆時代早期的戰列艦排水量不過在1000噸左右,巡洋艦排水量只有數百噸。按照今天的標準,巡洋艦屬於小型艦艇,英文中稱為Cruiser,意思是擔負巡航(或巡遊)任務的艦。

      蒸汽動力出現之後,巡洋艦發展成為一種大型艦艇,但是與先後處於核心位置的戰列艦和航母相比,它一直處在次席位置上,並一直被屈尊地稱為Cruiser。不過此時這一名稱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含義,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Cruiser一詞按本來的意思可譯為“巡護艦”,至於中文將它譯為“巡洋艦”,實際上是一種雅譯,可能因為它始終是比戰列艦(以及後來的航母)“謙遜”一個檔次的遠洋主力戰艦,因而選用“巡洋艦”也是一個比較貼切的意譯名稱。

  • 7 # 陳悅漫步海邊

    “巡洋艦”是對英語Cruiser的翻譯,之所以把Cruiser翻譯為巡洋艦,自然是因為這種軍艦當時主要的用途是巡洋。

    “巡洋艦”實際上是個日本的漢文名詞

    (日本海軍最早的近代化巡洋艦,1883年從智利轉手購得的“筑紫”艦,和北洋海軍的碰快船“超勇”“揚威”同型。也就是這一年,“巡洋艦”這個漢文詞語開始在日本媒體上頻繁出現)

    現在很少有人知道,漢字的“巡洋艦”一詞,實際上是個日本的漢文名詞,由近代日本創造,最早出現於1883年(明治十六年),當時屬於是一個非標準的名詞,經常和“巡航艦”一詞混著用,到了甲午戰爭後的1898年,日本海軍才正式將“巡洋艦”這個漢文名詞定為日本海軍的正式艦種名詞。(所以在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海軍參戰的Cruiser們,諸如“吉野”之類,在日本海軍的正式艦種並不叫作巡洋艦,而稱為“第一種軍艦”)。

    日本人為什麼把Cruiser翻譯為漢文的“巡洋艦”

    再說為什麼要把Cruiser翻譯成“巡洋艦”。

    Cruiser這個艦種,興起於19世紀初的歐洲,當時把一種體型、火力都小於主力艦,但是航速快捷的快速風帆軍艦稱為Cruiser。從功能上看,這種軍艦當時主要的用途就是充當海上偵查、通訊、保交、破交,以及佈署到海外殖民地充當警戒艦,所以在大洋上穿梭巡弋,是Cruiser的主要使命。

    (明治二十九年建成的日本第一種軍艦“須磨”,一年之後,日本海軍正式開始將“巡洋艦”作為規範的艦種名詞)

    近代日本在19世紀中葉開始學習西方建設海軍後,很快就遇到了怎樣翻譯西方艦種名詞的問題。從幕府時代到明治政府初期,所採取的是不規範的做法,即直接使用音譯,用假名拼寫。到了明治政府建立後,為了規範海軍建設,對艦種名詞開始統一,最初用的是很無厘頭的“第一種軍艦”“第二種軍艦”這種命名法,但與此同時,對舶來的西方軍艦,海軍界和社會上開始出現了根據這些軍艦的特點,用漢文造詞的顯現,諸如漢文的“戰艦”“巡洋艦”“炮艦”等等,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日本名詞。再後來到了甲午戰爭後,日本海軍就乾脆把這些漢文的艦種名詞規範化,成為日本海軍的正式艦種名詞。

    我們華人為什麼會使用日本人創造的“巡洋艦”這個漢詞

    最後補充一下,為什麼我們今天也把Cruiser叫作巡洋艦。

    既然“巡洋艦”是個日本的海軍名詞,那麼為什麼我們中國也普遍使用這個詞語呢。

    (清末中國船政自造的快船“揚武”號)

    實際上和日本明治政府同時期,中國因為海軍建設的緣故,也開始遇到如何將西方的艦種名詞翻譯的問題,面對Cruiser這種軍艦,中國實際上也創造了自有的漢文名詞,翻譯為“巡海快船”,其緣由,也是因為這種軍艦是一種“周蒞屬部,巡弋大洋”的快速軍艦。後來,“快船”便成為清末對Cruiser的常用翻譯。

    對Cruiser的翻譯從“快船”轉換為“巡洋艦”,開始於日俄戰爭之後清末新建海軍時期,此時的中國海軍受鄰邦日本的影響越來越大,很多日本的海軍名詞被我們吸收使用,諸如“戰艦”“巡洋艦”“潛水艦”這些名詞,就在此時舶來。到了民國時代,更是進一步、更廣泛地借用日本的漢文海軍艦種名詞,諸如“飛機母艦”“航空母艦”“驅逐艦”等等,實際上都是日本創造的漢文名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項羽是如何接過陳勝的大旗滅了秦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