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守仁
-
2 # 老衲侃春秋
由於宋太祖去世很突然,生前沒有立下太子,結果走了“兄終弟及”的路子,趙光義登基稱帝,是為宋太宗。
趙匡胤征戰一生,南征北拓,就剩北方的北漢和石敬瑭送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沒有來得及收復,否則宋朝的版圖就將恢復到五代十國以前的王朝面積。
趙光義也想建功立業,有所作為。於是經過兩年多準備,於公元979年正月,趙光義下令,命宋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率領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彰德節度使李漢環、桂州觀察使曹翰、彰信節度使劉遇等四將進攻北漢的都城太原。二月份,他自己親率10萬大軍從開封起程,自將中軍,衝入北漢境內。
趙光義的御駕親征令全軍士氣大振,攻勢極為猛烈。在宋軍的連續圍攻下,北漢的國力耗盡,太原的防禦體系開始崩潰,6月2日,一切的終結點到了。見大勢已去,北漢國主劉繼元出降,至此,宋朝終於結束了唐末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再次統一全國。
滅太原後,眾將都等著封賞,但此刻趙光義卻下了一道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命令,令諸將立刻進攻遼國的幽州,攻克太原的有功人員暫不封賞,待攻克幽州後一併封賞。
急襲幽州的方針一出,滿營皆驚,因為此前沒有收復幽雲的準備,大家心裡都沒底。當時儘管沒人同意,可也沒有任何人敢公開反對。(“諸將皆不願行,然無敢言者”《宋史》)就這樣,北上的方針確定了。
6月19日,大軍到達宋遼邊境的金臺驛,連夜行軍,次日到達岐溝關,6月21日到達涿州,與遼軍大戰,遼軍大敗,涿州守軍投降。
緊接著又是急行軍,23日宋軍到達幽州城,並在當日擊敗了遼國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和蕭討古的萬餘遼軍。26日,宋軍來到幽州城下,裡面的遼軍已經成了甕中之鱉。在以步兵為主構成的宋軍,以這麼快的速度長途奔襲,不得不承認是一個奇蹟。
整個行動中,趙光義一直率先垂範。只要拿下幽州,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指日可待,統一天下的大業也就完成了,此時的他很是志得意滿。
宋軍圍城後,打造攻城設施,繼續展開猛攻,而遼軍新敗,雖有援兵到達幽州,卻退至清河據守,對於如何解除幽州之圍,沒有共識。
對宋軍而言,此刻的局面應該是樂觀的,後勤道路暢通,前方部隊合圍了幽州城,正在日夜猛攻,其間幽州城內部分民眾曾準備開城迎接宋軍,宋軍也一度登上幽州城牆,幾番廝殺,幽州守軍的力量正在削弱。
然而連續幾次攻擊沒有進展,宋軍內部的矛盾卻開始發酵,滅北漢後未行封賞,帶來一個不大不小的隱患,將士們雖被皇帝的氣勢所壓倒,但內心的不滿一直未消。
當時拿下太原城沒有進行封賞,目的就是為了激勵諸將盡快拿下幽州城,然後一齊封賞。這在想法在整個軍事行動初期的確起過一定作用,但是隨著時間拖延,大家越來越懷疑幽州城能否被拿下。對那份期待已久的封賞也有些懷疑了,這些懷疑是致命的。在此情況下趙光義不得不親臨前線,去鼓舞士氣。
7月5日,趙光義繼續督戰,幽州守軍幾乎快崩潰了,心情激動的趙光義下令投入自己的最後預備隊——曹翰的軍隊,希望曹翰能成為壓倒幽州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樣一來,趙光義手頭上沒有機動兵力可用了。
那邊攻城的部署是全力以赴,而對於前來的遼國援軍,趙光義早就選定了對抗遼軍的地點——高梁河,他想利用河水剋制遼軍的騎兵攻勢。
此時,幽州周圍已經有大量遼軍集結,遼國動員全國的兵力來解幽州之圍,遼軍各路大軍開出清河,向宋軍陣地進發。
但他們的戰神耶律休哥卻沒有在大軍中,他選擇了一條更遙遠的路,繞道西山,作為機動部隊打擊宋軍的側翼,當晚遼軍主力到達高梁河,耶律休哥的部隊仍在繞道西山的過程中,他命令士兵每人拿2把火炬,這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宋軍,使得他們不知道這支遼軍有多少人馬。
7月6日下午2時左右。宋遼兩軍列陣完畢。宋軍弓兵居前,步兵居後,騎兵居中,使用的是防守陣型,為的是儘量拖延時間,好讓攻城部隊拿下幽州城後,再前來匯合,一同殲敵。
前來增援的耶律沙清楚,如果今天不發動反擊,幽州城搞不好連今天都挺不過去,於是他下令進攻。
進攻令一下,遼軍各路人馬齊頭並進,拼死攻擊宋軍陣地中間位置,但無奈面前的高梁河成為宋軍的最大優勢,宋軍亂箭齊發,將遼軍騎兵的速度牽制下來,遼軍的攻擊一直持續到傍晚,不僅沒有取得任何效果,反倒被宋軍騎兵殺得個人仰馬翻。
宋軍發動反擊是因為已經獲悉夜裡有支遼軍由北向南運動,因此,趙光義的目的很明確,趕快擊潰眼前的部隊,使得二者不能會師,然後再與後來的遼軍進行決戰。此時的戰局對宋軍極為有利,遼軍目前正呈現出敗勢,只要咬緊牙關,再發動一次猛烈的攻擊,遼軍就全線崩潰了!
但在這緊要關頭,一支遼軍突然出現在宋軍主力的側後方!這就是前晚讓宋軍疑慮的耶律休哥軍,此刻,宋軍騎兵已經投入反擊,毫無準備的宋軍步兵和弓兵在耶律休哥軍的突擊下,陷入困境。
面對遼軍的先聲奪人,宋軍還沒從震驚中恢復,他們正前方正在逃跑的耶律沙又突然回兵,向他們倒捲回來。戰局瞬間惡化,怎麼辦?廝殺了一天的宋軍已經精疲力盡,將要無法支撐了。趙光義當機立斷,命令趕快向幽州城下傳令,調圍城部隊前來救急助戰!
沒過多久,他就盼來了自己的援軍,但是他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這是他當天犯下的最大錯誤!
耶律休哥與耶律沙合併一處後,從城北方向分兩路向宋軍發起衝擊。 守城的遼將耶律學古又乘機大開城門,進行了反擊。
這時宋軍才發覺已被包圍,只好倉促應戰,腹背受敵,最終陣腳大亂,全軍潰散。連夜南退,爭道奔走,潰不成軍,在潰逃時趙光義大腿上中了兩箭,與諸將走散,諸將也找不到各自的部下軍士。
趙光義因為腿傷無法騎馬,近臣見形勢危急,慌忙之中找了一輛驢車,請趙光義乘坐後急速向東南潰逃,直到金臺才命崔瀚等整理敗軍,擔任後衛。崔瀚所部守至太宗禁衛逃出遼境後也開始撤軍。十一日,宋軍退至定州。
激烈的戰鬥中,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中三箭還在力戰。在追擊宋軍時的耶律休哥重傷不能騎馬,左右用輕車載著他,代他發號施令,繼續追擊。一直追到涿州城下,獲得兵器、符印、糧草、貨幣不可勝計。
這次高粱河之戰,是宋朝挑起的。雖然遼國也是損失慘重,但他們畢竟是勝利者。宋朝這邊,不光損失一萬餘人,關鍵是皇帝受傷中箭,並且這個箭傷伴隨了趙光義一生,後來他還果然死於箭傷復發。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次的戰敗?分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一、宋太宗急於建功立業的心態
宋太宗得位不正。雖然燭影斧聲,趙光義弒君證明是野史,但司馬光的史學筆記這樣記載了趙光義繼位的過程: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而以親事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涑水紀聞》卷一)
不光是趙光義明白,朝臣們也都明白,他的繼位並不是那麼的光明正大,不能讓天下人敬服。所以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他急需一場勝利。
雖然此前取得了使北漢臣服的勝利,但以幾十萬人馬,去打只有3萬人的太原城,這個勝利並不值得炫耀。如果能拿下幽州城,甚至打下整個燕雲十六州,那這個不世之功一立,必將使自己在朝廷上樹立起絕對的權威來。
二、打下太原後,沒有兌現封賞,士兵產生不滿情緒
北漢太原,趙匡胤打了三次沒打下來,主要是有遼國的援助。這次光趙光義就親帶10萬大軍,可以說是殺雞用上了牛刀。
另外這次的戰前準備很充分,君臣上下目標一致,各級將佐士卒,也能夠奮勇作戰。因此可以說宋軍對北漢的勝利,是一場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謀定而動的戰役,充分體現了孫子兵法中“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的戰術思想。
士兵們勇猛殺敵,屢立戰功,目的就是為了討封賞。但拿下太原後,趙光義並沒有立即兌現承諾,令士兵大失所望,部隊計程車氣一下落到低谷。
三、打遼國準備不足,沒有進行詳細的戰前部屬
這次出征,動員的人數是數十萬,幾乎是傾國之兵了;為了征服三萬多戶人口的北漢,有點小題大做了。
再看這次的隨行人員。御駕親征之後,留守國都開封的只有宰相沈倫和宣徽北院使王仁贍,其他的就連前宰相趙普都要隨軍同行。而且重要的皇室成員一個都沒少,如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這三個人敏感人物,自始至終都在趙光義的視線之內。
為什麼把他們都帶上?就是怕他走了以後京城發生變故。可見趙光義是做好了長期征戰的準備,也就是說打幽州的想法,在趙光義的心裡是早有預謀的。
但大臣和武將們都不知道宋太宗內心的想法,所以打下北漢以後,都以為順利完成了任務,將士們都鬆了一口氣。這口氣一鬆,想提起來可就困難了。所以當時一聽說還要打遼國,馬上產生了牴觸情緒。
再說,打遼國不像徵北漢那樣的簡單,畢竟要發生大規模的戰役,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就急躁冒進,這完全是一種賭博行為。
四、軍隊沒有修整,戰鬥力下降
軍隊是由士兵組成的,他們不是機器。打太原用了四個多月,打下太原後部隊沒有修整,人困馬乏,在這種情況下又要連續作戰,北上攻打幽州城,隨著戰爭的曠日持久,士兵中必然瀰漫一種厭戰情緒。
士氣的低落,又必然觸發戰鬥力的下降。以疲憊之師,戰養精蓄銳的幽州遼兵,正犯了兵家大忌。
五、軍事部署也有問題,沒有留一點後手
攻打幽州城久而不得,就把預備隊早早的添了上去,這種最後一擊的想法是在賭博。由於趙光義不太懂軍事,他不知道在激戰中軍隊一旦潰散,將會是一瀉千里,無法收場。
當戰鬥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若有一支體力良好的預備隊在,關鍵時刻頂上來,那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即使拿不下幽州,有這一支部隊也可掩護主力安然撤退,不至於敗的如此之慘。
六、宋太宗的戰鬥意志不堅強所致
比起柴榮和趙匡胤這些雄主來,沒有在刀尖上滾過的趙光義,其戰鬥意志要弱得多。柴榮和趙匡胤當年都有關鍵時刻衝上去拼命,在危難中迅速扭轉戰局的壯舉。
而宋太宗中了兩箭,卻溜之大吉,兵士們一看沒有了統帥,就立馬像無頭蒼蠅似的,從而動搖了軍心,戰場形勢為之突變,本來有利的局面馬上逆轉。
在這一點上他連耶律休哥都不如,耶律休哥重傷之下還在指揮戰鬥。
高粱河之戰的影響:高粱河一役作為遼宋關係的重要轉折點直接造成了日後的宋連戰連敗,到澶淵之盟,至此宋對遼已然完全處於下風,並直接對其經濟造成極大的影響。
遼成為一個威壓北宋,雄踞中國北方的龐大帝國。
參考資料:
《涑水紀聞》宋·司馬光
《宋史》元·脫脫等
-
3 # 歷史總探長
宋王朝在開國之初,四處雖然算不上強敵環伺,可處於四戰之地的宋王朝,地理位置極為的被動。
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宋王朝的處境:
北部:遼國(幽州)、北漢(太原)
西南:後蜀(成都)
南方:南平(江陵)、武平軍(長沙)、吳越(杭州)、南唐(南京)、南漢(廣州)
這些割據勢力中,最為強悍的當屬後蜀和遼國、北漢。後蜀雖然沒有入侵宋王朝的意圖,可北漢和遼國的聯軍可是對著宋王朝虎視眈眈。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
宋王朝歷經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兩代帝王的苦心征戰下,在宋王朝邊境割據的勢力已經盡數被瓦解,宋王朝此時面臨的最大敵手也僅僅剩下了遼國。
趙光義在拿下北漢國都太原之後,已經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曾經被石敬瑭拱手想讓的燕雲十六州,成為了他此時最想的到的東西。
燕雲十六州乃是華北平原北部最大、最具優勢的戰略屏障。石敬瑭曾經將燕雲十六州拱手想讓之後,邊陲異族曾經不止一次犁庭掃穴的掃蕩中原大地,可以說是橫行無忌。
因為,廣闊的華北平原壓根就沒有能夠真正擋住異族鐵騎的屏障。
高粱河大戰,也是在趙光義從太原奔襲遼國軍事重鎮幽州的時候發生。
趙光義統兵拿下太原之後,下令大軍拋棄所有的攻城重型輜重,穿太行山而過,挺兵抵達鎮州。這十萬大軍突然進入河北,讓遼國邊境的守軍極為震撼,易州、涿州兩地的守將倉皇獻城投降。
當時,遼國在五京地區大概有三十萬的軍隊,可謂防守嚴密。可當時北漢戰事吃緊,幽州本來為數不多的守軍因為救援北漢又損失了一部分,趙光義十萬大軍突襲而來,讓遼國南部重鎮幽州面臨著巨大的威脅。
趙光義統兵順利進抵幽州城下,將軍隊駐紮在了幽州城外的寶光寺。為了防止遼軍救援幽州城,趙光義同時下令讓帳下部將孔守正引兵北上巡視。
這孔守正恰好遇到了遼國北院大王耶律希達,他統兵大敗耶律希達,順利擊退了在幽州城北翼外的遼軍。
可是,在幽州城外北翼的得勝口還有遼國南院大王耶律色珍的軍隊。孔守正將擊退遼軍的訊息告知趙光義之後,趙光義再次調撥軍地北上進攻遼軍。
當時北院大王為了誘敵深入,故意使用此剛剛戰敗的北院大王耶律希達的青色帥旗,宋軍還以為是此前的遼軍殘兵,引兵追擊到了得勝口。
駐守在得勝口的遼軍南院大王耶律色珍,下令兩路進攻宋軍:
主力軍隊:從正面引誘宋軍
側翼軍隊:繞後突襲宋軍後翼
南院大王耶律色珍的兩路軍隊擊退了宋軍的北上進攻路線,雙方在幽州城的北翼展開了長時間的對峙。
耶律色珍駐守在得勝口不敢輕易軍隊,宋太宗趙光義下令全面包圍幽州城:
主力軍隊:繞城三匝,將幽州城東西南北四翼,全部包圍起來
側翼軍隊:北上進駐沙河,防止南院大王統領遼軍救援幽州
可當時趙光義為了統兵迅速進入河北,下令將攻城器械全部丟棄,此時宋軍強攻幽州城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一時間幽州城實在難以被攻破。
宋軍的十萬大軍被幽州城阻於城外,毫無辦法。
趙光義在統兵包圍幽州的時候,遠在上京的遼帝耶律賢已經準備放棄幽州,退守松亭關和古北口兩大關隘。文官耶律休哥挺身而出,親自統領三萬大軍奔襲千里南下救援幽州。
為了能夠迷惑趙光義,耶律休哥兩路大軍分別救援:
前鋒軍隊:耶律沙率先南下救援幽州
後翼主力軍隊:耶律休哥親自統領,突襲宋軍
耶律沙帶領前鋒軍隊進抵高粱河之後,遇到了宋軍,雙方立刻在高粱河展開大戰,耶律沙引兵後撤。宋軍那肯放過這個機會,從白天一直追擊到傍晚。
天色已黑,宋軍因為追擊疲憊不堪,突然間,對面火把林立,宋軍壓根看不清對面是什麼東西?
一時間人心惶惶。
只見那些火把越來越近,知道快接近他們的時候,這些宋軍才看見:
原來是遼兵!
這些舉著火把密密麻麻的遼軍鐵騎瘋狂的朝著宋軍衝擊過來,大軍一直衝擊到幽州城下。趙光義急令圍攻幽州城外的四翼大軍前來攔截遼軍。沒想到這些圍城士兵數量太過龐大,十萬大軍全部圍在幽州城城外。
趙光義一聲令下全部湧了過來,後果可想而知,夜色之中,宋軍未戰先潰,相互踩踏死傷者無算。
遼軍救援軍統帥更是身先士卒引兵追擊宋軍,十萬大軍土崩瓦解,四處逃亡。
趙光義也隻身逃亡,僅以身免。
高粱河一戰,要說宋軍所犯錯誤,其實至關重要的一點就在於趙光義下令四面圍城,史書記載:
“圍城三匝,穴地而進。”一般而言,行軍打仗最忌諱的便是全面圍城,往往聰明的將領都會選擇開了個“活口”。也就是說會專門空一個城門而不會去徹底困死。
這樣做,既可以讓那些守城的將士出城投降,也可以以示留給敵軍一條活路的意思。
可是趙光義不僅僅全面圍攻了幽州城四城門,還包圍了三圈,壓根不給城中士兵活路。
再者,遼軍統率耶律休哥引兵突襲,趙光義臨陣未能統御十萬大軍,僅僅是讓大軍全部攔截耶律休哥的救援軍,這怎麼可能?
十萬大軍集於一地,這是自取滅亡之計。
-
4 # 月夜讀春秋
高粱河之戰的慘敗,導致了宋軍收復幽雲十六州進而統一天下的意圖受挫,前期無往不勝的北宋禁軍開始走向下坡路。
趙光義登基後,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穩固自己的皇位,以及為了統一天下,趙光義滅掉北漢後,繼續率領著疲弊之師,日夜兼程,發起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軍事進攻。宋遼之戰
攻遼宋軍陣勢浩大,遼軍守城漢將紛紛開城投降,宋軍輕而易舉的進佔了易州和逐州,趙光義大喜過望,認為按照這樣的形勢,宋軍將很快拿下幽州城,統一中原傳統天下指日可待,於是命宋軍拋下輜重物資,直撲幽州。
幽州城下,宋軍先鋒傅潛碰到了遼國的北院大王耶律溪底,宋軍人多勢眾,士氣高漲,哪肯放過遼軍,宋軍於是與北院大王所部進行了野戰,遼軍失敗,耶律溪底帶著殘部逃跑,碰到了前來增援的南院大王耶律斜珍,耶律斜珍畏懼宋軍的鋒芒,不敢迎戰,收攏了北院殘兵,在清沙河與宋軍對峙。
宋軍將幽州城四個城門團團圍住,可謂水洩不通,由於宋軍為了對遼國出其不意,丟棄了攻城的器械,導致了宋軍對幽州城久攻不下,宋軍由於從滅北漢到圍幽州久戰不得賞,士氣十分低落,最終,宋軍在遼軍幽州城守軍和援軍的內外夾擊下被擊敗,趙光義拋下了宋軍隻身逃回了宋境,宋軍雖然主力尚存,但從此產生了畏遼心理,北宋永遠的失去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趙光義
縱觀宋軍對收復幽州的失敗,不難看出趙光義身為統帥所指揮的錯誤。
一、趙光義在宋軍滅了北漢後,沒有讓宋軍進行休整,也沒有對宋軍進行封賞,就直接揮師攻打遼國,使得宋軍以疲憊之師迎戰遼軍。
二、趙光義急於求勝,命宋軍丟棄攻城器械急行軍輕裝進逼幽州城。
三、宋軍沒有擊潰幽州城外的遼軍援軍,致使宋軍被幽州城遼軍內外夾擊下慘敗。
其實,遼軍並非強悍無敵不能戰勝,北宋禁軍也並非軟弱無能不能打仗。如果軍事策略舉措得當,打敗遼軍收復幽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滅掉北漢後,令北宋禁軍稍作休整,可以使得宋軍滅北漢時,已經疲憊的身軀可以恢復精力,以便更好的對付遼軍,同時,按功行賞,嘉獎那些在滅漢當中立下功勳的將士,讓戰士們知道出功打仗是有所回報,朝廷是有功必賞,這樣的賞罰分明對後面的遼軍作戰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令輜重物資與攻遼大軍同時行軍,並補充足夠多的攻城器械,包圍幽州城時,以攻城器械破開幽州守衛,速戰速決,避免遼國更多的援軍到來。
三、北宋大軍兵臨幽州城下時,迅速全力擊潰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斜珍的援軍,在徹底擊潰遼國援軍後,再行攻城,以避免幽州城內外的援軍對宋軍進行夾擊。
自西晉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贈予遼國後,中原王朝失去幽雲十六州的控制已經達四十餘年,北宋此次進攻幽州城,是唯一一次有機會收復燕雲地區的機會,此戰役的失敗,開啟了北宋禁軍戰力極速下滑和對遼作戰屢敗的局面,直到明朝朱元璋時,漢人政權才又重新控制燕雲地區。
回覆列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高粱河一戰,宋太宗的出發點是收復燕雲十六州,這個沒毛病,但是他有點高估自己了,趙光義自北宋建立後就一直是開封府尹,沒怎麼打過仗,其軍事水平和他哥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說實話,當時宋軍的戰鬥力非常的強,畢竟在此之前,剛剛經歷過統一戰爭的洗禮。滅北漢後,挾大勝之威直撲幽州。
但是這一打,宋太宗就犯了許多兵家大忌。
第一宋軍已成驕兵,驕兵必敗。
別看宋軍在之後的表現讓我們感覺就是草包,實際上當時的宋軍非常敢打,且目中無人。
宋軍剛到幽州附近就遇見了北院大王耶律溪底和統軍使蕭討古的軍隊,其先鋒二話不說就衝過去和遼軍接戰,一直拖到宋軍大軍集齊。一舉擊敗北院大王的部隊,生擒數百人。第一戰宋軍就讓遼軍吃了大虧,可見當時的宋軍非常敢戰,善戰。
但是宋太宗不知道的是,遼國早在宋軍和北漢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就已經在防備宋軍了。幽州的兵力是相當充足,所以在耶律溪底敗後,後面接應的耶律斜珍就引誘宋軍追擊,反殺了宋軍一波,此戰雙方互有勝負。但是可以看出宋軍過於輕視遼軍了。
二宋太宗急功近利,準備不足。
宋太宗打完北漢,緊接著就去收復幽州,打北漢的功勞都沒賞,將士們多有不滿,宋太宗說,等打下燕雲十六州一併重賞。所以說,宋軍在高粱河之戰開局,就戰意不足,攻打幽州的時候,將士們各各用命,多次打敗了遼國的援軍,但是遼國多為騎兵,支援很快,又早有準備,所以這仗就被遼華人打成了車輪戰。
宋軍圍點打援,一部分猛攻幽州城,一部分阻截援軍,但是幽州城內守軍見不斷有援軍來,所以戰心堅定。數日的攻打宋軍早就疲憊不堪。因此在後面的高粱河決戰,雖然宋軍剛開始大敗遼軍大將耶律沙,但是已經無力擴大戰果。耶律斜珍一方面收攏潰軍繼續抗擊,一方面派出精銳騎兵兩翼包抄,幽州城內守軍也開門出戰。
已經精疲力竭的宋軍被遼軍團團包圍,且四處都是喊殺聲,根本不知道遼軍有多少人,極大的壓力下宋軍崩潰了,紛紛後逃,宋太宗也和將領親兵跑散了,腿上還中了一箭,坐著牛車跑回了涿州。
總而言之,遼軍以逸待勞,且有騎兵這一機動優勢,宋軍驕傲輕敵,且過度疲憊,宋太宗準備不足,沒有探明遼軍底細,且沒有後援,沒有佯攻,沒有預備隊。
高粱河一戰要想贏,守仁君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打,打完北漢,你該賞賞,該罰罰。先鞏固一下既得利益,安穩一下軍心,修養個兩三年後再說。具體怎麼打守仁君也不知道,或許能贏,或許直接就是雍熙北伐,戰場上風雲莫測,守仁君不敢胡說的。只能說那是宋軍最大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