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明O
-
2 # 冬哥搜影視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修撰,至正五年(1345)十月成書。托克托奉詔領修此書,但於正四年(1344)五月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都Quattroporte。
宋朝的史學極為發達,起居注、時政記、日曆、會要、實錄、國史、等史料眾多,且史料紀錄保管至為周密,易代之際,元人獲取了宋史館所存的全部史料,所以《宋史》資料極為豐富。但是,本書編寫中對史料缺乏鑑別、考訂和剪裁,結構比較混亂,總體上顯得極為粗糙。《宋史》的內容上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下迄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供320年。
-
3 # 卮言漫衍
宋代文治、武功略遜漢唐,然經濟的發達、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榮則遠超漢唐,近代大史學家陳寅恪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數千年之演變,造極於天水一朝(趙宋王朝)。而要了解這一光輝燦爛的時代,《宋史》將是一部很好的入門參考書。
宋史,是元末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的官史,基本上儲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宋史對於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曆史的基本史料。
元朝修《宋史》時,擁有足夠的資料。
《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書,這些史籍現在幾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儲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統的一部書。
《宋史》的體例完備,融會貫通了以往紀傳體史書所有體例,紀、傳、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創新。
《宋史》的列傳比前代史書都豐富,共收入兩千多人。
《宋史》尊奉道學(理學)的思想傾向很明顯。在《儒林傳》之前,首創《道學傳》,記載了兩宋的道學家,如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朱熹等,突出了道學的地位。
《宋史》儘管疏漏較多,但仍儲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資料。明清以來,不少人對《宋史》加以糾正或補充。
《宋史》也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卷帙浩繁,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敘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於略。
《宋史》的最大缺點是比較粗糙。由於成書時間短,只用了兩年零七個月,而且時值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得比較草率。《宋史》是研究遼、宋、金代歷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現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貫通北宋與南宋,儲存了三百二十年間的大量歷史記錄,很多史實都是其他書中所不載的。
特別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和藝文十五志,記錄了一代天文曆法、典章制度、社會經濟、行政沿革、圖書目錄等等,雖間失蕪雜,為後代治史者所訾議,然其敘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
-
4 # 人類的光
《宋史》的主要史料來源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記述,而這些史籍如今幾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書中雖然也有引用,但取捨、詳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記載宋朝歷史的各種文獻中,只有《宋史》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內容廣泛而豐富,史料價值相當高。
史家普遍認為,《宋史》是儲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統全面的一部史書,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要想了解宋朝歷史便不可能脫離《宋史》,後世眾多的修訂之作,雖然確實各有其長處,但卻不能取而代之或者與之並行於世。
宋代文治、武功略遜漢唐,然經濟的發達、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榮則遠超漢唐,近代大史學家陳寅恪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數千年之演變,造極於天水一朝。而要了解這一光輝燦爛的時代,《宋史》將是一部很好的入門參考書。
《宋史》和《金史》都是由元朝史官編寫的,都是官修正史。然而,《宋史》和《金史》兩書中的一些記述,尤其是關於宋金之間戰事的記載,卻有不少差異。
《宋史》的編者以南宋遺民為主,《金史》的編撰者則以金國遺民為主,但是遼、金、宋三史的稽核權及最終決定權則掌握在蒙古史官手中。
o4YBAFRE99GADvHVAAKxkq8PwS0277_b_meitu_66.jpg
在對待宋金兩國以及《宋史》、《金史》中與宋金戰事相關的描述上,元朝史官的態度是中立的,基本上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而且在保留宋朝史官記載和金國史官記述的同時,在人物傳記的結尾加入了作為局外人的元朝史官的客觀評判。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同樣是元朝中央政府組織史官編撰的官修正史,關於宋金戰事的某些記載,《宋史》和《金史》卻存在一些差異。
《宋史》缺少前期整理,而後期修撰時間又相當倉促。故《宋史》修撰者面對數量龐大、毫無整理的原始史料,匆匆急就,致使《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編次、修飾、檢校,以及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相當粗糙。儘管存在一些問題,但《宋史》卻是儲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統全面的一部史書,因而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關於這些,以往的史家早已指出。
《金史》不提蒙古對金國的威脅,也不提劉豫的偽齊政權,而關於宋金兩國在1140年前後發生的諸多戰役的記載,更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
《金史》記事經常避重就輕、為尊者諱,甚至刻意地隱瞞金國軍隊的敗績,片面地誇大金將的戰績,這些在《金史》卷七七《宗弼傳》關於1140年宋金戰事的描述中有很明顯的體現。
歷代屢有重修宋史之議。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王洙完成《宋史質》100卷,嘉靖三十四年柯維祺編有《宋史新編》200卷,王惟儉有《宋史記》250卷。清代陳黃中編《宋史稿》219卷、陸心源編《宋史翼》40卷,北韓的李算也編了一部148卷的《宋史筌》。這些改訂之作,雖然改進了《宋史》的某些缺點,但沒有一部能夠取代《宋史》。
乾隆末年,邵晉涵發憤重修《宋史》,錢大昕、章學誠曾參與制定體例,邵先撰《南都事略》,然後再修《宋史》,惜書未竟而卒。
歷代屢有重修宋史之議。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王洙完成《宋史質》100卷,嘉靖三十四年柯維祺編有《宋史新編》200卷,王惟儉有《宋史記》250卷。清代陳黃中編《宋史稿》219卷、陸心源編《宋史翼》40卷,北韓的李算也編了一部148卷的《宋史筌》。這些改訂之作,雖然改進了《宋史》的某些缺點,但沒有一部能夠取代《宋史》。
乾隆末年,邵晉涵發憤重修《宋史》,錢大昕、章學誠曾參與制定體例,邵先撰《南都事略》,然後再修《宋史》,惜書未竟而卒。
-
5 # Aaa安城如沫
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 《宋史》由丞相脫脫掛名任都Quattroporte,帖睦爾達世、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李好文、王沂和楊宗瑞等七人任Quattroporte,史官有斡玉倫徒、泰不華、杜秉彝、趙普、宋褧、王思誠、幹文傳、汪澤民、張瑾、麥文貴、貢師道、李齊、餘闕、劉聞、賈魯、馮福可、趙中、陳祖仁、王儀、餘貞、譚慥、張翥、吳當和危素等二十三人,絕大多數為漢族文人。
脫脫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名為都Quattroporte,但他素不識漢字,因而並沒有參與實際編修,但他在財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給予了莫大支援, 《宋史》在至正五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宋史》的最大缺點是比較粗糙。由於成書時間短,只用了短短兩年零七個月,而且時值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得比較草率。編寫中對史料缺乏認真鑑別考訂,資料也沒有精心裁剪;書的結構比較混亂,編排失當,從整體來看,北宋詳而南宋略,宋史的編纂依據主要是由南宋史館收錄的 起居注、時政記、日曆、實錄、國史和會要等做基礎。
南宋滅亡了,南宋的歷史卻需要總結。滅宋時的蒙元左路軍主將、中書左丞董文炳,對翰林學士李盤說:“國可滅,史不可沒。 宋朝歷經十六位皇帝,有天 下三百餘年,其歷史資料全都儲存在史館內,我們應當全部收存以備借鑑。” 三月,元軍主帥伯顏班師,詔令董文炳留守治事,他又派李璮將宋人所修國史及註記 等南宋史館的各類歷史典籍資料 五千餘冊北送元朝的國史院。 宋代重視修史,史館組織較前代嚴密,修史制度比較健全,編纂了大量官修史史籍。僅官方編修的當代史籍,即有起居注、時政記、日曆、實錄、國史和會要六種。
《宋史》是由Quattroporte與史官三十人集體編撰,而Quattroporte的作用尤為重要,如歐陽玄、張起巖、李好文等,都頗有名望,因此宋史的編纂時間雖然短,但是由於編纂人員的素質很高,所依據的歷史資料又來源於南宋史館的原始資料,所以編纂工作本身還 是很出色的。所以《宋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其史料價值十分珍貴。儘管如此,但是由於在南宋史部分存在缺陷,所以宋史還是存在短板,這裡涉及秦檜毀史的問題。
《宋史》中對岳飛的戰功的記載較其它戰將相對較少這和秦檜有密切聯絡, 《宋史·秦檜傳》記載:“檜乞禁野史。又命子熺以秘書少監、領國史,…自檜再相,凡前罷相以來詔書章疏稍及檜者,率更易焚棄,
-
6 # 鄭桂軍zgj
今天我們看到的《二十四史》中的《宋史》,篇幅最多。我有一套中華書局2000年1月第1版的《二十四史》,全套63冊,《宋史》就佔了11冊。
全書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多一倍;志的份量也是佔第一,食貨志十四卷,比《舊唐書》多七倍;兵制十二卷,是《新唐書》兵志的十二倍。更為厲害的是,禮志二十八卷,佔了整個《二十四史》全部禮志的一半。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指出《宋史》的幾個特點:
一、宋史事最詳,多國史(宋)原本。
宋代時史學已興起,史官記事制度十分完備,官修、私撰記事都儲存了頗為豐富的史料。元末撰修的《宋史》,基本上是利用舊有的宋朝國史資料整理編撰而成,佔有資料豐富,記事最詳盡,編撰成書時間也很快。元順帝於至正三年(1343)三月詔令丞相脫脫主持編修遼、金、宋史,到至正五年(1345)十月,兩年半的世間《宋史》就成書了。
二、宋史各傳多有迴護。
由於《宋史》基本上是依據宋朝國史資料編撰而成的,而本朝記事,一般存在多記善,少記惡與醜的毛病。除了大奸大惡之徒如章惇、呂惠卿、蔡京等少有諱飾外,“其餘則有過必深諱之,有功必詳註之。”,所以宋史的記載是不能完全相信的。
三、宋史各傳多有附會。
列傳中多有把張三的事安到李四頭上,竄亂頗多,甚至有一人兩傳。
《宋史》基本上保持了宋朝國史的原貌,它有一個以上史書沒有的特點,就是始終遵循程朱理學的基本思想,清代錢大昕說:“宋史最推崇道學,而尤以朱元晦為宗。”
由於宋本朝記載北宋史料特別詳細,到南宋中期以後“罕所記載”,《宋史》比著葫蘆畫瓢,便成了頭重腳輕,前詳後略。
但畢竟《宋史》對於宋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民族關係、典章制度都做了詳盡的記載,是後世研究三百多年宋朝歷史的基本史料。所以,我們也得感謝古人為我們留下了這部體例龐大的史書。儘管它有毛病。
-
7 # 花近高樓1
“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至正五年(1345年)成書,三本史書將近700萬字,只用了兩年半時間,總撰官阿魯圖漢字都不認識,其修史的草率性可見一斑”。
官修史書以嚴謹,真實為己任,為了求證一件史實,往往要耗費數年之功。蒙古人用了兩年多時間,就修成了三個朝代的史書,將近700萬字,時間上是有些太倉促了。
有人反駁說:總撰官不識漢字,他手下的Quattroporte官水平高就可以了。
但真實情況是蒙古人靠武力得天下,根本不把讀書人放在眼中,元朝立國近百年,只進行了16次科考,還有八次是修成《宋史》後進行的,16次科考一共錄取進士1139人,其中蒙古人和色目人佔總數的80%還多,而建立了這種世界上最先進選才制度的漢人,百年間中進士的還不到200人。
而且漢人既是中了進士,也只能被授予九品小官,根本沒有機會進入朝堂,參與式書的編撰工作。況且在修史之前,因丞相伯顏弄權,十多年沒有開科取士,那些讀書人連參加科舉的機會都沒有,哪有資格做Quattroporte官參與修史啊!
崖山海戰是1279年,到元順帝下令編撰《宋史》,已有64年,距離宋太祖立國足足過去了384年,而且《宋史》的特點是北宋繁南宋簡,距離時間越長內容越豐富,因為可以隨意添油加醋,而又死無對證。就如同現代人給皇太極寫傳奇,弄出個路人皆知的《孝莊秘史》來。
蒙元編修《宋史》,絕不是為了弘揚文化,傳承文明,而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利益。蒙元為什麼良心發現,突然想起修史了呢。
元朝吏治腐敗,橫徵暴斂,克儉雜稅又如牛毛,全國的稅額比南宋時高了20多倍,老百姓民不聊生。
元朝統治者更是把全國化為四等人,漢人和南人被視為賤民,一個賤民的價值和一頭驢子相仿,五戶賤民才能合用一把菜刀,所有賤民的女兒出嫁,都要先陪蒙古人睡三天。
元朝丞相伯顏更是揚言,要殺光天下姓張、王、劉、李、趙的漢人。
官逼民反,1325年,河南趙醜廝、郭菩薩領導農民起義,揭開了元末農民起義的序幕。1337年,廣東朱光卿,聶秀卿,帶領農民起義。第二年,彭瑩玉與周子旺在江西袁洲起義。到1342年,也就是元順帝下令編撰《宋史》的頭一年,農民起義已經遍佈全國,僅河北一帶就有三百多起…
所有的農民起義都是漢人發起的,所有起義軍領袖都無一例外地聲稱自己是趙宋王朝的後裔……”
《宋史》編撰完成後。只過了七年,至正十四(1354年)年九月,韓林兒領導的紅巾軍在高郵之戰中,擊敗蒙元右丞相脫脫率領的百萬大軍。
同年韓林兒在亳州(今屬安徽)稱帝,建國大宋,改元龍鳳,以其母楊氏為皇太后。自稱為宋徽宗九世孫,故國號稱大宋。
是年五月,紅巾軍攻破汴梁,龍鳳大宋政權還都汴梁,圓靖康之夙願。
同年韓林兒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口號,組織三路大軍北伐。先後攻佔了山東、河北、陝西、四川、山西,又出奇兵攻佔了元朝的上都(今內蒙正藍石別蘇木),大同,遼陽,最後把平壤也拿了下來。在遼東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
順帝徵四方兵入衛,議欲遷都避其鋒。(明史·韓林兒傳)
韓林兒所部在山東擊斃了蒙元第一名將查罕帖木兒,在河北南皮擊殺蒙元宣撫使董摶霄。 龍鳳宋朝對元朝中央政府的打擊是致命的。基本把元廷中書省直轄的今河北,山西一帶的政權組織掃蕩一空,大都元廷基本成了空架子。
這也意味的蒙古統治者即將被逐出中原,才組織編撰了《宋史》。
蒙古人的目的,就是想告訴全天下的讀書人,趙宋王朝有多麼不堪,跟著他們造反,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宋史》裡的內容,極盡醜化趙宋之能事,大多數內容都是無中生有,基本上沒什麼史料價值。
蒙古人窮兇極惡,殘暴至極,每次攻克城池後,都要進行屠城。公元1277年,蒙古人征服西夏。將西夏從皇帝到乞丐全部殺絕,近兩千萬人被屠殺,党項民族從此成為歷史。僅西夏都城興慶府(今銀川),就有80萬平民被屠殺。
大金國最盛時有4000多萬人口,被蒙古人征服後存活下來的不到400萬,90%多的平民都被蒙古人屠殺了。
崖山之戰後,蹈海殉國的大宋軍民不過二三十萬,蒙古人豈會放在眼中,更不用說他們有什麼惻隱之心。大宋立國300多年,就憑十幾個半吊子文人,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修出了一部500多萬字的國史,蘿蔔快了不洗泥,這樣的史書能做到前後通順就很不錯了,至於史料價值就根本不值得一提。
就是編撰《宋史》的人也覺得難以自圓其說,又編撰了《遼史》和《金史》來佐證《宋史》的荒謬。甚至把大宋年間編撰的《新五代史》《舊五代史》也進行了大規模的篡改。
編撰《遼史》時,遼朝已經亡國200多年了,根本就輪不到蒙古人為他們唱輓歌。
《遼史》的內容更是荒謬之極,其中最大的漏洞就是契丹文字使用了300多年,(金朝使用了將近100年契丹文),留下的史料應該是浩如煙海,但廢除契丹文詔書下達幾十年後,編撰《遼史》的Quattroporte官,竟沒有一個人識得契丹文。
向皇帝彙報遼國留下的資料太少,一個立國200多年的朝代,其國史只有不到50萬字,蒙古人的治學態度可見一斑。
就這本殘缺不全的《遼史》,還被後世那些沒腦子的書呆子贊為“元修三史”中的最佳。
《金史》中記載的內容和《遼史》大同小異,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大宋。而這兩本史書記載對大宋作戰的記錄,是勝利連著勝利,整個大宋王朝,文官貪婪,武將怕死,皇帝昏庸無能。
蒙古人這樣安排,有他自己的道理。遼國是被大金國滅掉的,大金國又被蒙古人吞併,而遼國和大金國對大宋作戰都是屢戰屢勝。
結果卻是看是弱不禁風的大宋,獨立抗拒當時威震天下的蒙古鐵騎44年。要知道,蒙古人滅掉大金用了24年,(大部分時間休兵,期間還滅掉西夏),蒙古人滅掉俄羅斯只用了兩年時間。又用了一年時間,擊敗了威震歐洲的條頓士兵,把他們每個士兵都割掉一隻耳朵帶回蒙古草原。
當時所有的大國,在蒙古鐵騎面前都不堪一擊,只有大宋,竟然苦苦堅守了40多年。
據跟隨蒙古人作戰的歐洲士兵記載:在四川釣魚臺曾經有一場血戰,蒙古大汗蒙哥,親率10萬精兵圍攻釣魚臺(要知道,蒙古鐵騎擊敗俄羅斯60萬聯軍,也只出動了兩萬兵力)。
守城的宋軍,只有大將王堅帶領下的兩萬人。整整18個月的腥風血雨,佔盡優勢的蒙古鐵騎寸土未得,最後連蒙古大汗蒙哥都被飛石擊中身亡。
所以釣魚臺也被歐洲人稱為上帝折鞭處。(歐洲人相信蒙古人是上帝派來鞭撻他們的使者),正是由於大宋的不屈抗爭,歐洲才免於滅頂之災,因為當時蒙古人第四次西征軍已然組成,正是因為蒙古大汗的突然去世,才讓這次遠征成為泡影。
而這麼大的事件,在《宋史》中根本沒有一點兒記載。在《宋史》中記載的,只是無窮無盡的謊言。
由於後世的朱元璋奉蒙元為正統,目的是為了隱藏他戕害小明王,篡位的事實,後來的滿清更是因為大金國亡於大宋之手。
出於不同的目的,明清兩朝把本來就已經漏洞百出的《宋史》更是肆意更改,所以看到有些歷史大V動輒把《宋史》奉為經典,實在是學而不思則罔的書呆子。
-
8 # 談古論金
在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中,《宋史》以卷軼浩繁而著稱,拿《宋史》與新舊《唐書》做比較,《宋史》2000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的列傳多1倍,《食貨志》相當於《舊唐書·食貨志》的7倍,《兵志》是《新唐書·兵志》的12倍,《禮志》篇幅相當於二十四史所有《禮志》的50%。
《宋史》成書時間短,只用了短短2年零7個月,編纂過程比較草率,整套史書的結構也編排失當,較為混亂。但是在存在這個比較粗糙的最大缺點同時,正因為對史料缺乏認真鑑別考訂與剪裁,大量儲存了《宋史》修史過程中參考依照的宋代的國史、實錄等史料,在這些史籍現在已經基本上亡佚的情況下,《宋史》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換言之,《宋史》就是儲存宋朝官方與私家史料最有系統的一本書,彌足珍貴。
從我們瞭解宋朝史料的角度,《宋史》的詳遠勝於略,至於《宋史》在修史上存在的偏見或者疏漏,比如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誰該入列傳誰不該入列傳,其實對現代的人們意義不大,因此,《宋史》的優點是遠遠大於其缺點的。
並沒有什麼證據顯示元朝修《宋史》的時候刻意歪曲以利於亡人之國先亡其史,反而我們能夠不時發現很多吃元朝飯卻為宋朝鼓吹的例子。
-
9 # 南鎮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徽宗、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擄去北上,北宋滅亡。其後,徽宗之子康王趙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臨安,史稱“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向金國稱臣,以秦嶺淮河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元軍南渡,南宋都城臨安陷落,領土多被元軍所侵佔。惟殘餘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繼續擁立端宗趙昰、帝昺繼續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全軍覆滅,宋末帝趙昺隨大臣陸秀夫跳海殉國,南宋正式滅亡。
回覆列表
《宋史》出於元代,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負責此項文化建設的, 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
那麼這兩位是誰呢,能擔當起如此的重任呢?
簡單的介紹下
脫脫為中書右丞相,有史學家曾說,如果脫脫的改革計劃能順利的實施,說不定元朝這個時代能延續個幾十年,就這麼一個改變朝代牛性人物,最終也死於小人的彈劾,直到死後七年,才得以昭雪復官!
阿魯圖也是中書右丞相,有人說他不識漢字(因為他是元朝人)但他手底下了,一幫文人才子。如歐陽修的後人歐陽玄等!
用兩位元朝的丞相編輯此書,可見元朝對此重視的程度。
全書《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可惜了這麼浩繁一本書,才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倉促間必然有些粗糙
《宋史》遵循的思想是程朱理學,有《忠義傳》與《道學傳》,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朱熹等皆能入傳,《忠義傳》人物達二百七十八人之多,清人錢大昕說:“《宋史》最推崇道學,而尤以朱元晦(朱熹)為宗。”但他對《道學傳》持反對意見。
《宋史》的修撰遵循“先儒性命之說”,“先理致而後文辭,崇道德而黜功利。書法以之而矜式,彝倫賴是以匡扶”。《宋史》否定王安石變法,將變法派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列入《奸臣傳》,主張北伐的韓侂冑亦列為奸臣,一心求和的史彌遠卻未列為奸臣。
名將王堅於《宋史》中無傳。有關蒙古滅宋戰爭中蒙軍戰爭失利的記錄,也多所刪削。
《宋史》與《金史》雖然均成於元朝,但兩史不同處甚多,例如:《宋史》寫岳飛戰無不勝,
更大破金人,《金史》僅稱“(兀朮)自率取亳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還軍於汴。岳飛等軍皆退去。”《宋史》記載岳飛事蹟多取自其孫岳珂的家傳《鄂王行實編年》,有若干可資研究的疑點,如郾城之戰是否為大捷仍待商榷,十二道金牌的真實性。八字軍統帥王彥攻下新鄉城,岳珂竟將戰功算在岳飛名下,《宋史·岳飛傳》亦據此照抄。另外,岳家軍是否果真秋毫無犯,亦可商榷
由於《宋史》倉卒寫定,檢校難周,又出於眾人之手,因此,它在文字修飾、史料剪裁、史事考訂、全書體例等方面,未免有些自相矛盾
但是由於《宋史》保留元朝所有的大多數史料,因此不同於以往史官在修史時在維護當代政治因素下進行非客觀的竄改,因此保留最詳盡的史料供後人考閱和重修,為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