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愛旅行的花先生

    我們這中元節又叫7月半,指的是陰曆7月15日,也叫鬼節,其實主要也算給親人燒紙錢。但大人也會吩咐小孩,早上早點回家,預防有鬼魂或者不乾淨的東西嚇到小孩。

  • 2 # 不合邏輯必有妖

    中元節,現在是基本都稱“鬼節”,其實,小時候,我們當地不是這樣叫。

    中元節,我們叫“七月半”,也是個時節。由於不同宗親,村裡基本一半人過七月十四,一半人過七月十五。拜敬神佛,祭祖先,做些小果包吃,放電影,有些村會唱大戲,巡場。好不熱鬧。

    那麼,我們當地七月半這麼熱鬧,為什麼?

    不是因為是“鬼節”。

    我們傳統的說法:

    七月半,基本是在高秋,即是立秋前後,這時已經是從夏收一直忙到現在,秋播基本完成,現時候七月半是用來慶祝農忙結束,大魚大肉,也算是犒勞犒勞自己和家人。也來祈禱下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豋,秋天大豐收。

  • 3 # 齊齊姥爺666

    山東泰安稱中元節為鬼節,七月十五。與清明節近似,家人齊聚祖林,給祖先掃墓,上貢,祭拜。

    現多以鮮花,炒菜,水餃,糕點,白酒為貢品,不再燒紙錢,燒香。

    各公墓地也都建有焚燒爐室,集中焚燒,環保安全。

    泰安新泰市,過七月十五的場面,大於過八月十五。可能是七月十五是農閒時節,而八月十五,正值秋收秋種的農忙時節有關係。稍作合理微調,利於人員齊整。

    民俗民風也都是人定的,怎樣過,依那種形勢過。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為好。家人協商,自己把握。

  • 4 # 喵空空的江與湖

    三元之節源於道教。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便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佛教之中,七月十五也是個特殊的日子。東漢初年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說盂蘭盆經》中講述了目連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大目犍連(略稱為目連)得道後想要度化父母以報哺育之恩,卻發現生母因不修善,墮入餓鬼道中捱餓受苦,送給她的食物入口即化為火炭。無奈之下他哀求於佛,佛陀教他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親吃飽。目連乃依佛囑,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誦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隨著這個故事的廣為流傳,以後農曆七月十五佛教徒都會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供養亡人,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盂蘭盆是梵語“倒懸”的意思,形容人世之苦猶如倒掛在樹,所以你會看到打著正義之名的軍隊總說“解民於倒懸”,盂蘭盆會也是解除亡者苦痛的法會。

    在民間習俗中,陰曆七月也是特之又特。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而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因此,七月十五也是民間祭祀亡魂超度惡鬼的重要時節。

    道家、佛教、民俗,三者不約而同選擇了七月十五進行普渡、赦罪為主題的文化活動;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在七月十五的儀式逐漸世俗化,與華夏民間文化禮俗的一致,使它們迅即得到廣泛的認同,與民間鬼月俗信漸漸難分難解。畢竟道教是完全本土的宗教,“中元”這一名詞為民間接受,成為這個節日的廣泛說法,中元節也成為了一個內涵豐富的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民俗節日。

    因中元承自上元,上元佳節人間點燈為樂,中元節也要為鬼張燈過節。民間的中元節俗中,放燈是最盛大的活動。但人鬼有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中元的燈要放在水中。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以紙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為亡靈照亮通往奈何橋之路,寄託對逝去之人的哀思。

  • 5 # 春華秋實151010414

    中元節各個地方的習俗:

      一、國內

      1、河北省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麵羊贈送女兒。

      2、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麵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麵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3、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4、陝西省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5、江蘇省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6、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7、浙江省

      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唸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捲。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9、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10、福建省

      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媽熱”、“送紙”、“金粿”等習俗。

      11、廣東省

      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12、廣西省

      桂林地區的人多以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後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於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於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地儀式最為複雜的節日,是當地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當地觀念中元宵節也屬於春節,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在廣西省,中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透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13、雲南省

      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14、湖南省

      邵陽人於農歷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於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

      15、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並“饅頭”飯,竹筷平攤於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製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後閤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16、中國香港

      香港大多舉辦潮洲的盂蘭勝會,亦有地方舉辦中元建醮,離島坪洲便是其中一個地方舉辦中元建醮。坪洲中元建醮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舉行,一連四日,最熱鬧的一天為七月十五日,當日的儀式包括走午朝、走龍船、放水陸燈、擺天席、爭奪祭品及化大士公。

      二、國外

      1、日本

      日本“盂蘭盆”節 (鬼節)巡遊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俗稱“お盆”(おぼん、發音:O-bon,盂蘭盆會簡稱)。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農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踴”的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類似於今日的Para Para。

      日本人對盂蘭盆節很重視,現已成為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企業、公司一般都會放假一週左右,稱為“盆休”,很多出門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選擇利用這個假期返鄉團聚祭祖,此時像大都市(如東京、大阪等)街道多顯冷清,有點類似中國的清明節。

      2、北韓

      北韓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北韓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北韓族特色。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著重於祭祖及普渡,北韓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3、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這些歌臺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臺,加上音響裝置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臺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臺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

      4、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中元節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也稱盂蘭勝會或慶贊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貫的傳統習俗戲劇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人建立了星加坡華人相似的歌臺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異就是在廟或盂蘭勝會前空地上搭建臨時舞臺,加上音響裝置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臺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有時還會放上啤酒等飲料,花生、毛豆等零食。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間八點至午夜十二點,臺上表演五花八門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

      作為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歌臺表演常因過於喧譁遭到部分周圍居民的投訴而遭到警方警告。此外,歌臺上常出現的一些橋段如愛說黃色笑話的主持人、穿著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讓星馬兩地許多人對七月歌臺產生誤解。但這幾年馬來西亞慶贊中元理事會已經禁止表演歌手穿著暴露的服裝以及控制歌臺音量以免產生誤會與摩擦。

  • 6 # 過往不看不願回頭

    對中元節的恐怖印象,很大程度上源於那句“七月半,鬼門開”的俗語以及現代社會中都市傳說的流行。

    那麼,作為民俗節日的中元節真的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恐怖嗎?下面,小阿君就要跟大家來說說一些跟中元節有關的“鬼”故事及“鬼”習俗。

    那些和中元有關的“鬼”故事——中元節的來歷及傳說

    中元節在古代原本是重要的祭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十五是掌管地府的地官生日。忙著回家過生日的地官沒空把守地府之門,於是在中元節這天特赦陰間的鬼魂重返陽間,和家裡的親人子孫們團聚。

    而地府之門大開,除了放出各家各戶的祖先靈魂,也放出了一批無依無靠的孤魂野鬼。這些沒有家人的鬼魂重返人間,發現沒有人祭祀他們,難免心懷怨氣。

    為了不讓它們在人間作祟,人們在中元節當天,除了祭祀先祖,也會在路邊放上美食,供給孤魂野鬼們享用。

    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節,從這個聽起來怪怪的名字就能知道,它並不是源於中國本土的稱呼,盂蘭盆節是源於佛教的“鬼節”,和目連救母的故事有關。

    目連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他的母親卻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壞人。目連母親死後被打入地獄,成了餓鬼,食物放於嘴邊就會化為火焰無法食用。

    目連不忍母親一直受到飢餓之苦,於是在盂蘭盆節當天集結一眾高僧,共同施法餵食、超度自己的母親和其他墮入地獄的鬼魂。

    在梵語中,“盂蘭盆”具有“解救倒懸”之意,即解救受苦的眾生。盂蘭盆節解救鬼魂、悲憫萬物的精神和原屬道教節日的中元節在含義上有融合共通之處,故其逐漸也成為中元節的別稱。

    那些和中元有關的“鬼”習俗——祭祖,普渡及放河燈

    中元節的習俗大體上和中元節的內涵緊密相應。

    於外,地方上的寺院道觀會為鬼魂們獻上豐盛的祭宴、舉辦大型的普渡儀式,讓受飢餓之苦的鬼魂們能夠飽餐一頓,安心接受超度。

    中元節另一個廣為人知的習俗是放河燈。靜謐的水面上點綴著一盞盞散發柔光的河燈,顯得神秘而憂傷。

    據說這些河燈可以幫助迷途的鬼魂們找到上岸的路,儘快享用人們獻給他們的祭品;也有說水燈點亮的是通向往生的道路,希望鬼魂們早日放下心中的執念,前往極樂的彼岸。

    而在現代社會,雖然中元節的大部分習俗都已經被人遺忘,但中元節所具有的含義卻在不經意間依舊存活於人們”

  • 7 # 塗山玄喬

    中元節,又稱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齋孤、地官節,

     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這個節日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

     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在我的家鄉浙江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習俗,例如:

    嘉善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

    桐廬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

    浙東部分地區還有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唸經。還會放河燈,找和尚誦經祈福。

    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捲。記得大學室友有一位天台的,有帶過給我們吃,其中包了大量的蔬菜味道還不錯。除此之外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義烏中元節吃“糖漾”,一種米漿紅糖製作的糕點。當天還有的人在路邊擺蠟燭,燒紙錢。

  • 8 # 柔美的風飄悠的雲

    燒祖宗

    七月十五,我們這裡也有"鬼節"的說法,但多數人說"燒祖宗,和清明節,大年三十是一祥的祭祖行為。是老輩人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你心裡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祖宗。忘祖不認宗,視為最大的不孝,全家全村全族都會恨你入骨。所以,常年在外打工的都得在過節時趕回來,上班的再忙也得請假回來,實在不行只待請家人代為行禮,並在行禮時給祖宗打招呼唸叨。同時心裡默默祈求祖宗,保佑自已及家人身體健康,工作生活事業婚姻家庭如意。

    我們這裡燒祖宗的時間不一,有人工作生活忙,又無法請假無空時就在一大早完成,大多數人家在中午,也有在前一天完成,根據各人的情況具體而定,沒有固定的時間限制。但在程式形式上大體相同,萊一般是肉魚豆腐青菜豆芽等,肉魚不能放生薑蔥和辣,據說祖先不喜其味。點心是大白慢頭,放六套碗筷登椅,指祖先有六人(父輩,爺爺,太公),碗裡盛少許米飯。

    正位(南位)不放碗等,飯菜等放好後,在正位擺上香爐,點上香和燭。然後開始先家主,後妻子兒女按順序敬香,拜祭鞠躬叩頭,唸叨祝願。心誠則靈,不誠祖先在天上看著的,過後會對你有懲處。敬香完後就燒紙錢,不僅有金銀還有物品,菸酒茶車房樣樣都有,邊燒邊唸叨。

    最後收拾碗筷,在收之前先把登椅動一動,意思祖先坐過動動讓其先走。飯合在一起一般不吃,或者和點心萊及碗筷都得熱一熱,放一放才能食用。中午的紙錢不能全燒完,要留點旁晚時分,在碼頭橋邊屋後路口等地方分別燒點,說是燒野鬼,如不燒野鬼可能和家鬼拿搶!到此,七月十五的鬼節才算過完。

    (自拍圖)

  • 9 # 歆鈅一吾茗堂

    農曆七月十四,俗稱“中元節”,也就是廣西人很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鬼節”,可以說是中國的“萬聖節”,但人們一般稱為“七月十四”。在這個節日,廣西人約定俗成的要吃鴨子,於是這個節日吃鴨子成了習俗。這一天,市場上的活鴨子成了搶手貨,銷售火爆,一些燒鴨攤也出現斷貨的現象。中元節前幾天,每天進鴨的數量是平時的好幾倍,有麻鴨、土鴨、西洋鴨等。

    “中元節”和“清明節”有些相似,都是祭祀緬懷已故的先人的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寄託人們對故人的哀思,悲傷的情緒多一點。而“七月十四”則是人們召喚故人的亡靈回家吃頓團圓飯,更多的是一份溫情和歡樂。

    農曆七月十四“鬼節”的這一天,民間許多地方家家都要放鞭炮,驅趕邪惡的妖魔鬼怪,燒香火紙錢給召喚逝世的先人回家吃飯。在食物方面,最主要的是吃鴨子,至於為什麼,連老人們也說不清個緣由來。只知道這一天要吃鴨子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沿襲至今。而民俗專家的解釋也未免太牽強,他們只是從養殖上來說。每年的四月初是養殖鴨子的好時節,而到了七月底、八月初,正是鴨子長大成熟的時期,肉餡肥美。這時後用鴨子來祭拜祖先和驅趕孤魂野鬼便是最佳食物。

  • 10 # 炮哥陪你聊文化

    中元節是中華傳統的一個祭祖節日。從古至今有許多人還是相信著鬼神之說,當然在中元節這一天需要準備祭品 金紙來祭拜先祖。

    當然閩南人過得中元節多少和別的地方有些不一定,那請隨炮哥來一起看一看吧。

    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一個名為“搶孤”的活動。

    這個活動也被民間認為是和孤魂野鬼搶奪祭品或者說是嚇退這些孤魂野鬼。

    大概是這樣的,將祭品放在一個高柱上然後再柱子塗滿油脂,然後讓人們順著柱子爬上去搶奪祭品,搶奪到的那個人,不但能獲得物品還能得到先祖鬼魂的保佑。另一種說法是將祭品換成旗子。這個就是閩南一個相對出名的活動。

    但是呢除了活動呢,還有很多中元節禁忌,隨炮哥來和您訴說

    第一,忌去不明水域玩耍,傳說這一天鬼門開會有許多陰魂遊蕩,去水邊儘量避免,“水鬼”這時會找人當替死鬼好讓自己進入輪迴投胎。

    第二,不可以食用祭品,這是對先祖鬼魂的大不敬。會遭來厄運。

    第三,不能路過喪事場所,嘴巴不能不敬。

    第四,中元節燒紙錢或者香的人多,切記不能踩踏紙錢或者香灰。

    第五,地上有零錢或者一些小紅包,看到不能撿,因為這是給“它們”的。

    第六,晚上的時候,儘量別亂走別外出,中元節鬼門開,這個大家都知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空調怎麼樣加壓縮機冷動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