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奧良級巡洋艦(New Orleans 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的條約型巡洋艦,原本叫阿斯托里亞級,在阿斯托里亞號被擊沈後改名。此級設計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因此各艦間差異比較大,有部分是原本波特蘭級訂單的船改建的。總計建造七艘,其中三艘(阿斯托里亞號,昆西號,文森斯號)在薩沃島海戰中被擊沈,另三艘(舊金山號,紐奧良號和明尼亞波里斯號)在南太平洋的戰役中遭受重創但修復,僅圖斯科盧撒號因為大半在大西洋服役未受重創。戰後存活四艦很快就除役解體。
波特蘭級重巡洋艦
T7 美系金幣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
波特蘭級巡洋艦(Portland 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的條約型重巡洋艦,與前級北安普頓級重巡洋艦(9,000t)相比,波特蘭級巡洋艦要大上許多,它排水量超過10,000t,同時加厚了裝甲以改善前級防禦力不足問題。裝備武器與前級相同,擁有9門8吋55倍徑主炮、8門5吋25倍徑高炮與8座.50機槍。該型艦共建造兩艘。太平洋戰爭末期印第安那波里斯號(CA-35)被擊沉,波特蘭號(CA-33)戰後除役解體。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Alaska-Class Large Cruisers)設計計劃可以追述到1930年代,當時美國海軍獲得情報,日本海軍正計劃建造類似德國海軍德國級裝甲艦的“超級巡洋艦”,但實為美軍情報錯誤,將翔鶴號航空母艦的艦艇名稱錯誤的以漢字訓讀解讀成“カケヅル”,情報回傳至美國後又因為拼寫錯誤成了“カデクル”,這種既不像戰列艦使用的令制國名、又不像航空母艦使用的瑞獸名,且無法寫成漢字的詞語,最後被美軍徑自解讀為戰列艦名稱,雖然日本海軍最後沒有實施建造計劃,而為因應該情報,1938年美國海軍仍然決定設計一種較強火力的巡洋艦,專門用於獵殺敵方的重巡洋艦。設計方案經過數次變更。1941年阿拉斯加級預算獲得批准。設計標準按照重巡洋艦制定,船體水線長/寬比較大,安裝12英寸口徑主炮,加強了防禦裝甲。1941年12月開工建造,艦名以當時美國管轄的美屬海外領地命名。原計劃建造6艘,前2艘於1944年建成服役,三號艦夏威夷號下水後停建(完工程度80%),後三艘菲律賓號、波多黎各號、薩摩亞號建造計劃被取消。
伍斯特級輕巡洋艦
T10 美系巡洋艦(輕巡線)
伍斯特級巡洋艦(Worcester 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最後的全艦炮型輕巡洋艦,由於戰爭結束,僅建造兩艘。戰後用途有限加上導彈科技快速發展,本級艦很早就除役了。
其實美巡二線上線之後還未時裝的美系巡洋艦就不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我們先看看遊戲裡目前有些什麼吧
聖路易斯級防護巡洋艦T3 美系巡洋艦
聖路易斯級巡洋艦(St. Louis-class cruiser),或聖路易斯級防護巡洋艦,為一組3艘於20世紀初服役美國海軍的防護巡洋艦。
聖路易斯級巡洋艦在1900年計劃建造時是基於哥倫比亞級巡洋艦改良。在設計時,艦隻排水量從原先約6000噸增至9700噸,也加厚了裝甲。另外,為提升速度,艦隻改搭載6寸主炮,而非哥倫比亞級的8寸。聖路易斯級的3艘船艦聖路易斯號(C-20)、密爾沃基號(C-21)和查爾斯頓號(C-22)均於1902年開始建造。查爾斯頓號於1905年10月開始服役,而聖路易斯號和密爾沃基號則在1906年開始服役。
有意思的是這級巡洋艦在美國海軍重編巡洋艦之後被分類成了重型巡洋艦。
奧馬哈級輕巡洋艦T5 美系巡洋艦
奧馬哈級巡洋艦(英語:Omaha-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它們也是二戰爆發時,仍在美國海軍服役的最舊式巡洋艦。
奧馬哈級輕巡洋艦是針對英國皇家海軍C級輕巡洋艦的子艦級半人馬級而設計的。儘管多數人認為,英美兩國之間發生戰爭似乎是難以置信的,但是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葉,美國海軍的指揮官仍認為在大西洋地區,英國艦隊對美國構成了嚴重威脅,以至於值得采取適當措施應對。
奧哈馬級在1918年12月德國表示休戰前只開工2艘,還有8艘尚未開工,且經歷過一戰的經驗回饋,美國海軍亦理解奧哈馬級的設計理念不足應付未來海戰;雖然在1920年10月海軍曾希望暫時停止尚未下水的8艘同級艦建造計劃進行設計修正,但最後為了避免美國國會在戰後裁軍潮中刪除造艦預算,仍然決定按照原設計建造後續8艘艦艇。
在珍珠港事件中,底特律號和羅利號都停泊在珍珠港,羅利號被魚雷擊中。而在襲擊中,只有底特律號、聖路易斯號和鳳凰城號離開了港口。
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T7 美系巡洋艦(輕巡線)【注:包括統計的博伊西號輕型巡洋艦也是同級,不過是金幣巡洋艦,另外泛美洲的十月十七日號(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為原布魯克林級鳳凰城號】
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英語:Brooklyn class)是美國海軍在二戰時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它裝備5座三聯裝(艦首3座,艦尾2座)152mm(6英寸)主炮塔,是美國輕巡洋艦中火力最為強大的。該級艦(包括改進型聖路易斯級)共建造9艘,其中只有“海倫娜”號(USS Helena,CL-50)在庫拉灣海戰中沉沒,其他均存活至戰後,並有6艘被出售給南美各國海軍。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ARA General Belgrano,原USS Phoenix,CL-46)被英國潛艇擊沉。
布魯克林級對美國後續巡洋艦有很大影響,在它以後的所有美國巡洋艦都或多或少以它為藍本進行設計。
彭薩科拉級重巡洋艦T6 美系巡洋艦(重巡線)
彭薩科拉級巡洋艦(英文:Pensacola 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在最早裝備的條約型巡洋艦,它依照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的上限規格(標準排水量不超過一萬長噸,主炮口徑不超過8英寸)建造。
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美國開始考慮要建造怎麼樣的巡洋艦來符合本身需要。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霍金斯級巡洋艦安裝了7.5英寸炮,對同屬海上強權的美國海軍和日本海軍帶來壓力,美國決定建造到條約規定的上限以確保足以對抗它。
因為缺乏建造全炮塔型巡洋艦的經驗,加上條約限制很嚴,因此本級艦為了降低重量,艦體採用電焊工藝建造,並且犧牲裝甲防禦(裝甲厚度在2.5英寸到4英寸不等)。本級艦的裝甲防禦水平薄弱,僅能勉強防禦6英寸口徑炮,對於8英寸口徑炮則無能為力了,特別是裝甲核心區域(輪機艙、彈藥庫部分),相比同時代同樣口徑主炮的巡洋艦來說顯得過於脆弱。設計時仍是小艦橋上架設三角桅,於其上設觀測所,所以重心過高,搖晃嚴重,因此之後在1930年代中進行了改善工程,以減低船體航行時的搖晃程度。
另外本級原本計劃搭載三聯裝炮塔四座,但設計時發現無法容納,於是將第一和第四炮塔改為雙聯裝,最終只有10門主炮,成為此艦特徵,也是美國海軍同期中除了內華達級戰列艦以外另一級擁有不同尺寸的主炮炮塔的作戰列艦艇。每座炮塔內的主炮都共用一座主炮抬升機,因此每座炮塔內的主炮不能各自獨立升降。除此以外,因為二號和三號炮塔分別比一號、四號炮塔的位置要高,由於呈揹負式佈局,因此一號和二號炮塔可以同時向船首方向開火,同樣三號和四號炮塔也可以同時向船尾方向開火,也可四座炮塔在射界範圍內同時向同一方向齊射,但是這樣做會使得原本重心過高的船體變得更加不穩定。
雖然本級不能說是設計良好的船隻,但建造獲得的寶貴經驗讓日後的重巡得以改良缺失。本級建造兩艘後,經過修改缺陷以及改良設計,成為下一級北安普頓級重巡洋艦。
事實上,本級艦剛服役時,是屬輕裝甲巡洋艦類(相當於後來的輕巡洋艦)。但是1930年美國又簽訂了倫敦海軍條約,條約規定主炮口徑超過155毫米(6.1英寸)的巡洋艦列入重巡洋艦,由於本級巡洋艦搭載了8英寸(約203毫米)主炮,因此本級也改歸類為重巡洋艦,儘管裝甲只相當於同期的輕巡洋艦級別。
新奧爾良級重型巡洋艦T7 美系巡洋艦(重巡線)
紐奧良級巡洋艦(New Orleans 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的條約型巡洋艦,原本叫阿斯托里亞級,在阿斯托里亞號被擊沈後改名。此級設計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因此各艦間差異比較大,有部分是原本波特蘭級訂單的船改建的。總計建造七艘,其中三艘(阿斯托里亞號,昆西號,文森斯號)在薩沃島海戰中被擊沈,另三艘(舊金山號,紐奧良號和明尼亞波里斯號)在南太平洋的戰役中遭受重創但修復,僅圖斯科盧撒號因為大半在大西洋服役未受重創。戰後存活四艦很快就除役解體。
波特蘭級重巡洋艦T7 美系金幣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
波特蘭級巡洋艦(Portland 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的條約型重巡洋艦,與前級北安普頓級重巡洋艦(9,000t)相比,波特蘭級巡洋艦要大上許多,它排水量超過10,000t,同時加厚了裝甲以改善前級防禦力不足問題。裝備武器與前級相同,擁有9門8吋55倍徑主炮、8門5吋25倍徑高炮與8座.50機槍。該型艦共建造兩艘。太平洋戰爭末期印第安那波里斯號(CA-35)被擊沉,波特蘭號(CA-33)戰後除役解體。
波特蘭號參加了大量的戰役,包括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戰役和瓜達爾卡納爾戰役,在這些戰役中它曾遭到嚴重破壞,但仍然能夠重回現役。後來它參加了萊特灣海戰和沖繩戰役。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在戰時曾擔任過艦隊旗艦,在菲律賓海海戰和硫磺島戰役中作戰。1945年7月30日,在運送美國核武器小男孩和胖子的部件之後,它被日本潛艇I-58襲擊。由於一系列的錯誤與溝通的不順暢,受損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在受襲擊後幾天都沒被海軍救援,它的1116名船員中只有317名倖存下來,這也是美國海軍史上最大的一次單一艦艇人員損失。
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T7 美系金幣巡洋艦(亞特蘭大號 弗林特號)
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英語:Atlanta-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在二次大戰中服役的輕巡洋艦,採用防空巡洋艦的設計思路建造,所以早期編號為CLAA。此級有數艘在戰時經過改良,改良的各艦又稱奧克蘭級。
建造一型巡洋艦以替代服役於20年代的"奧馬哈"級輕型巡洋艦的計劃在美國議員卡爾·文森推動海軍建設法案時代便開始策劃,而1935年文森法案透過則為美國海軍的裝備現代化開啟了一條坦途。但在19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簽約後,為了避免類似於"最上"級的刻意鑽條約空子的情況再次出現,新造輕型巡洋艦的最大排水量被規定為8000噸。美國海軍就只能以該噸位量級重新設計新艦規格。由於8千噸級輕巡戰力技術上不可能成為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所以美國海軍艦艇特性委員會(Ship Characteristics Board)並沒有做出強人所難的戰力規定,而採取改變任務方針的做法設計軍艦,軍艦主設計單位為紐約的吉珀斯與寇克思設計公司。
新巡洋艦設計由布魯克林級縮小,作戰任務則是擔任驅逐艦隊核心,並具備相當的防空反潛能力。吉珀斯&寇克思公司在1938年提出的設計方案仍保留著相當濃厚的條約型巡洋艦色彩:以9門152毫米高平兩用炮為主、8門127毫米炮為輔;然而當時的射控計算機技術尚不具備計算不同口徑火炮的射擊計算任務,使用152毫米艦炮防空的設想最終失敗. 加上該設計無可避免的會出現噸位超重問題,所以該方案遭到放棄。在1940年推出的決定案時,亞特蘭大級採用更極端的火力配置,即一型使用大量裝備於驅逐艦上的127毫米高平兩用炮的巡洋艦。
最終方案中主炮改用和驅逐艦相同的Mk.12 5英寸38倍徑高平兩用炮。實際作戰中它更經常被當作防空巡洋艦來使用.它也是唯一有安裝魚雷發射管的美軍巡洋艦。原設計安裝兩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剛好此時辛姆斯級驅逐艦為了解決重心過高問題拆除了部分四聯裝魚雷發射管,遂被改裝在此級上。
在亞特蘭大號於1941年成軍後,該級艦很快就投入太平洋戰場,1942年春加裝SC-1以及SG防空雷達以及FD射控系統以強化防空能力,作為航空母艦特遣艦隊的防空艦很快就展現了其價值。然而防空能力強,對艦方面就薄弱許多,也只有很輕的裝甲,亞特蘭大號和朱諾號在瓜島海戰中分別沉沒和重創(朱諾號後來被潛艇擊沈)。該級之後就沒有更多損失,"聖地亞哥"號在日本投降儀式中被選為停泊在"密蘇里"號戰列艦旁的艦艇,也是二戰中獲得最多"戰鬥之星"的巡洋艦。"雷諾"號曾使用魚雷擊沉無法挽救的輕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是唯一承擔過該任務的巡洋艦.
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T8 美系巡洋艦(重巡線)
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Baltimore-class)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重型巡洋艦。也是美國擺脫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後所建造的的重巡洋艦。
在1939年9月二戰爆發後,禁止建造重巡洋艦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在開戰後變得過時。美國海軍開始了關於新型重巡洋艦的研究,其成果就是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的建造。巴爾的摩級在外觀上跟克里夫蘭級輕巡洋艦十分相似,兩者最明顯的差別是較大的巴爾的摩級的武裝為3座三連裝8英寸艦炮,而克里夫蘭級的武裝則為4座三聯裝6英寸主炮。
首四艘艦的建造在1940年7月1日開始,而在年尾前則再追加4艘的建造訂單。第二張包含十六艘艦的訂單在1942年8月7日透過。雖然重巡洋艦在太平洋戰爭中的首十四月損失甚大,但海軍卻把建造和完成克里夫蘭級列為優先,因為較輕的船能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並部署在航母戰鬥群中。
此級最大的承建商是伯利恆鋼鐵,他們在位於馬薩諸塞州昆西的福爾河造船廠建造了八艘同級艦。
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T8 美系巡洋艦(重巡線)【注:包括統計的蒙彼利埃號,也是克利夫蘭級,不過是金幣船】
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Cleveland-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同時也是有史以來建造數量最多的一款輕巡洋艦。
克利夫蘭級的設計衍生自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其設計目標包括擁有比其他美國早期巡洋艦更高的航速、更優異的防空武器以及更好魚雷防護等等。
作為美國海軍青睞的巡洋艦,克利夫蘭級與同時期建造的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外觀十分相似。克利夫蘭級的六英寸(152毫米)主炮每門每分鐘可以投射10發炮彈,而美國重巡洋艦所使用的八英寸主炮(203毫米)每分鐘的投射量僅有3發。由於對八英寸火炮的射擊速度不滿意,而且噸位較輕的克利夫蘭級能夠較快完成建造並部署,因此美國海軍選擇優先建造克利夫蘭級而不是巴爾的摩級。
威奇塔號重型巡洋艦T8 美系金幣巡洋艦
USS
Wichita(CA-45)是美國海軍於20世紀30年代建造的一艘獨特的重型巡洋艦。最後一艘在倫敦海軍條約框架內的重型巡洋艦,她原本打算建成為新奧爾良級重型巡洋艦,因此裝備有三座三聯裝203MM主炮塔。不同的是,這些主炮塔被放置在一個改進的船體上,該船體來自布魯克林級輕型巡洋艦,增加了裝甲。這種設計構成了之後二戰時期重型巡洋艦的基礎,如巴爾的摩級巡洋艦。這艘船是1929年“ 巡洋艦法”授權建造的,1935年10月在費城海軍造船廠鋪設龍骨,1937年11月下水,1939年2月投入服役。
在完成測試與調校之後,威奇托被分配到大西洋的中立巡邏隊。在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船在戰爭期間執行了很多重要任務。1942年初,她第一次被分配到摩爾曼斯克執行護航任務,並於1942年11月在火炬行動期間支援兩棲登陸作戰。在卡薩布蘭卡海軍戰役期間,威奇托與幾艘法國沿海炮臺和戰艦,包括戰列艦——讓·巴爾進行了交戰。1943年,威奇托被轉移到太平洋完成其在戰爭期間的剩下任務。在太平洋作戰期間她經常為快速運輸艦隊提供防空防禦,包括1944年的菲律賓海海戰和萊特灣戰役。在萊特灣海戰中,威奇托協助沉沒了日本航空母艦千代田。
在沖繩入侵期間,威奇托積極參與,在那裡她為陸上地面部隊提供了大量的炮擊支援。在日本投降後,該船作為日本佔領軍的一部分,執行魔毯行動協助遣返美國軍事人員。回到美國後,她於1946年退役並被安置在後備艦隊,並一直保留到1959年。之後被除名並於1959年8月被賣掉。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T9 美系金幣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Alaska-Class Large Cruisers)設計計劃可以追述到1930年代,當時美國海軍獲得情報,日本海軍正計劃建造類似德國海軍德國級裝甲艦的“超級巡洋艦”,但實為美軍情報錯誤,將翔鶴號航空母艦的艦艇名稱錯誤的以漢字訓讀解讀成“カケヅル”,情報回傳至美國後又因為拼寫錯誤成了“カデクル”,這種既不像戰列艦使用的令制國名、又不像航空母艦使用的瑞獸名,且無法寫成漢字的詞語,最後被美軍徑自解讀為戰列艦名稱,雖然日本海軍最後沒有實施建造計劃,而為因應該情報,1938年美國海軍仍然決定設計一種較強火力的巡洋艦,專門用於獵殺敵方的重巡洋艦。設計方案經過數次變更。1941年阿拉斯加級預算獲得批准。設計標準按照重巡洋艦制定,船體水線長/寬比較大,安裝12英寸口徑主炮,加強了防禦裝甲。1941年12月開工建造,艦名以當時美國管轄的美屬海外領地命名。原計劃建造6艘,前2艘於1944年建成服役,三號艦夏威夷號下水後停建(完工程度80%),後三艘菲律賓號、波多黎各號、薩摩亞號建造計劃被取消。
伍斯特級輕巡洋艦T10 美系巡洋艦(輕巡線)
伍斯特級巡洋艦(Worcester 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最後的全艦炮型輕巡洋艦,由於戰爭結束,僅建造兩艘。戰後用途有限加上導彈科技快速發展,本級艦很早就除役了。
設計建造於二次大戰前夕的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儘管防空效能經過戰爭考驗,但面對敵輕巡洋艦較大的火炮即陷入劣勢這點不能讓海軍滿意。到了1944年,原本預計要安裝的6吋高平兩用炮總算開發成功,因此結合了克利夫蘭級的海戰能力和亞特蘭大級的防空能力的新艦艇就成了設計目標,加上日本的神風特攻隊威脅,需要更強大的火炮來抵禦,誕生了此級。
此級設計上可以視為放大版的朱諾級輕巡洋艦,但滿載排水量已經接近其兩倍。
本級的主炮為六座雙聯裝Mk16 DP型47倍徑6吋炮,此炮可高平兩用,因此本級並不安裝5吋副炮,以精簡化指揮管制。因為有自動裝填機構因此發射速度快,不過也因為效能要求,此炮塔只有雙聯裝卻比前級的三聯裝炮塔還要重。
輔助防空炮為了對應神風特攻隊或櫻花特攻機之類攻擊,從40mm機炮改為3吋炮以求更大的摧毀能力。該炮每分鐘最大可發射45發。本級在左右舷各裝了5座雙連裝Mk33型,艦艏一座Mk33型,艦尾則有兩座單裝Mk34型,總計24門3吋炮。
得梅因級重型巡洋艦T10 美系巡洋艦(重巡線)【注:塞勒姆也是本級艦】
得梅因級巡洋艦(Des Moines 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建造最後的全艦炮型重巡洋艦,共建造三艘,其中 Salem 號保留作為紀念艦,另二艘解體。
本級艦由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改進而來,有更大的排水量以及改良的機械配置,並且安裝了新的Mk.16型8吋55倍徑主炮。該炮為美國首度安裝自動裝填系統,每隻炮管每分鐘最大可發射10發,是前級Mk.12型的約兩倍。該炮最大射程是41度仰角時達17英哩(27公里),使用78磅無煙藥包時可將335磅的炮彈以秒速2500呎射出(約760m/s)。
副炮和前級一樣是6座雙聯裝Mk.12型5吋炮,防空炮則將原本的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改為Mk.27型3吋炮(3″/50 caliber gun),後來並改為Mk.33型,以面對更大的空中威脅。
本級艦原預定建造12艘,但最終只有3艘完成,編號CA-140的達拉斯號完成28%的進度下拆除,其餘則因戰爭結束取消。前二艦(CA-134, CA-139)分別在1961和1959年除役,但CA-148 Newport News則長期以第二艦隊旗艦服役,並在越戰期間提供過火力支援,直到1975年除役。三艘直到最後都是全艦炮巡洋艦。
CA-139 Salem 曾經在1956年電影 The Battle of the River Plate 中扮演德國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在1994年成為紀念艦。2013年暫時關閉,預定在2015年移動到波士頓港碼頭。
截止0.8.4版本,遊戲內的美巡就這麼多可能有人發現了
有些我沒提到
比如T6的達拉斯
T9的水牛城和西雅圖
因為這些都是未能建成的
要麼是僅有設計
要麼就是腦洞
T2的切斯特級倒是存在
不過也太老了,就不提了
但你說還有沒有未加入遊戲但還存在的巡洋艦呢還是有的
比如
朱諾級輕巡洋艦朱諾級輕巡洋艦是美國海軍改進自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的新一級輕巡洋艦。朱諾級輕巡洋艦與改建後的亞特蘭大級配置了相同的高平兩用主炮,同時加大了防空副炮配置比例。但為了減輕船體重量,增加穩定性,船隻設計時去除了反潛用的深水炸彈和魚雷管,除此,還改裝了船隻上層結構。朱諾級的三艘船隻,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完工下水的,但只有朱諾號一直到參加完北韓戰爭才退役。
但是和僅僅是稍加改動的奧克蘭級不同,朱諾級可以說是全新一級巡洋艦
法戈級輕巡洋艦法戈級輕巡洋艦(英語:Fargo-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的一款輕巡洋艦。
法戈級輕巡洋艦的設計以克里夫蘭級輕巡洋艦為藍本改造而來,主要的區別是緊湊上層配置和將兩個煙囪合併成一個煙囪,意在使防空武器(AA)的配置呈現弧形。同樣使用此一概念的船艦還包括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和俄勒岡城級重巡洋艦。這些更改降低了克里夫蘭級的不穩定性,特別是讓它不會出現危險的傾斜。法戈級的主炮塔位置降低了一英尺、位於兩側的副炮塔則降低到與甲板相同的高度,放置40毫米防空武器的支架也被降低。
法戈級輕巡洋艦原先預計建造13艘,但只有法戈號與杭亭頓號建造完成,其餘的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取消建造。
法戈級的首艦法戈號在1945年2月25號完工,但直到同年的12月9號才正式服役,當時戰爭已經結束了;另一艘杭亭頓號也到1946年才服役。兩艘都在1949到1950年退役,並沒有重新服役。
北安普頓級重巡洋艦北安普頓級巡洋艦(英語:Northampton 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的條約型巡洋艦,針對彭薩科拉級的不良點做了改進,總計建造六艘,其中三艘在太平洋戰爭中喪失,另三艘戰後除役解體。
俄勒岡城級重巡洋艦俄勒岡城級(英語:Oregon City-class)是美國海軍的一個重巡洋艦艦級。本級艦原始計劃建造十艘,但最終僅有四艘建造完成。
俄勒岡城級重巡洋艦是其前級艦巴爾的摩級的改良版本;其中最主要的差異在於俄勒岡城級的上層艦體較為窄小,且僅有一支菸囪;這些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提升防空武器的射擊仰角。這種設計上的不同同時也是克里夫蘭級與法戈級輕巡洋艦間的主要差異。
俄勒岡城級重巡洋艦原先計劃建造十艘;最初的三艘建順利建造完成,但第四艘艦卻於建造過程中遭到中止,而餘下六艘艦中有五艘的龍骨已鋪設完成,但稍後悉數被取消。第四艘艦中斷的造艦工程於1948年重啟,稍後則被改裝為北安普敦號指揮艦。最初完成的三艘艦皆於1946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俄勒岡城號在僅服役22個月後就遭到除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巡洋艦中服役役期最短者之一。奧爾巴尼號稍後於1962年改裝為導彈巡洋艦,並以奧爾巴尼級巡洋艦首艦的身份持續服役至1980年。此外,美國海軍曾有計劃小規模改裝羅徹斯特號,但計劃最終被取消。
例行一圖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