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盛世遊牧
-
2 # 足跡社
就拿北宋說吧
酒文化在北宋時期發展到最頂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穩定,人們對酒的需求不斷增加。
舉個例子
北宋時期的社會經濟相當的牛B,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北宋社會經濟生產總值達到了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農業生產技術與推廣有很大發展,在這種條件下,太平盛世期間,老百姓都能吃起飯,所以據我分析,應該釀的起酒吧。
請大家發表不同看法
-
3 # 每日糧油
不知道你聽沒聽過一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意思是,富貴人家門口傳出酒肉的香氣,但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
因此,古代糧食產量不高,不夠吃,並不代表有錢人家家裡缺糧,貧賤富貴任何時代都是兩個階層的人。
當然,糧食少,釀的酒自然也就貴上許多。不像現在,除了一些高檔酒外,酒水基本就是日常用品。
漢朝之前西周、秦朝等都有禁酒的條例,而且禁止群聚喝酒,為的就是解決人們吃飯的問題,直到唐朝後,隨著社會物質的豐富,喝酒之風開始盛行。但從唐代留下的詩句來看,這酒水並不便宜!
李白:“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王維:“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崔國輔:“與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錢”
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陸龜蒙:“若得奉君飲,十千沽一斗”
有人專門測算過,唐代千文錢約為一兩銀,那麼十千文就是10兩銀子,而在當時,一戶中等人家一年的開支也不過才二十兩銀子。可見,這酒水著實不便宜。
因此,我們在當時的一些文學作品中也可以看到,飲酒吃肉是一種富家子弟的生活,對於窮苦百姓而言,喝茶居多。
而在水滸傳中,更是將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作為一種生活目標的宣傳語。
-
4 # 薩沙
再忙也得吃飯,再窮也得喝酒。開玩笑了!
大家注意水滸裡面,號召大家入夥做土匪的宣傳口號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大家知道,水滸記錄的是明代生活。
而明代的農民並不長吃肉。
儒林外史中,范進考中秀才,丈人胡屠夫只是帶著一副豬大腸來道喜,並不是肉。
而范進的母親餓得眼睛看不見東西,范進急忙去賣雞。賣了很久,雞也沒有賣掉,說明吃雞肉的人也不多。
再說,書裡面那個酒肉和尚去佃戶家,也不過是吃一條快走了油的火腿而已。
吃肉這麼有吸引力,那顯然喝酒也是一樣。
照此類推,喝酒也是一種高階生活享受了。
紅樓夢裡面的賈府廚娘曾經說,你們生在這樣的家,不認為雞蛋是什麼好東西。要知道以往有的年頭,野草都吃盡了。
看看,連野草都吃光了,哪有糧食釀酒呢?
事實上,中國古人喝酒是很少的。
中國歷史上,有過無數嚴厲的禁酒令。
在商紂王時期,酒是很稀罕的東西,才會有酒池肉林作為最高的獎賞。
漢朝初期,因糧食匱乏,禁酒令比春秋戰國還要嚴厲,尤其是漢文帝時期。當時軍糧尚且不足,哪裡允許民間用糧食釀酒享受。
畢竟酒不能當飯吃,糧食才是重要的。
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糧食的豐收和國家存糧的猛增,禁酒令開始逐步解除。
東漢反覆禁酒,尤其三國時期糧食極度匱乏,人民大量餓死,人口巨減。
但餓死的都是窮人,富人是沒事的。為了抑制富人享樂,三國都有過禁酒令。
曹操名義上為了所謂禮法敬酒,實際上就像不知死活的孔融反駁的那樣:只是為了節省糧食。
蜀國因國小經濟差,禁酒最為嚴格。他們規定家中只要私藏釀酒的器具,即便沒用過,也當做你用過來治罪。
隨後的歷朝歷代,大部分都禁酒過,主要還是在糧食匱乏的年代進行解決。
唐代末期,因糧食非常少,釀酒更是不可能。
後有幾年時間,全國意外出現大豐收,糧食問題暫時好轉。於是,長安城裡有人私下釀酒出售,也出現了醉漢倒臥街頭的現象。
當時的唐德宗不怒反笑,認為是國家經濟好轉的標誌。
從宋代開始,中國經濟一定好轉,尤其南宋時期大量推行高產水稻,一年產量可以弄農民吃上幾年。
到了明朝、清朝,西洋的玉米、紅薯之內高產作物大量進入中國,又緩解了糧食問題。
於是,民間開始不禁酒,轉而對釀酒徵稅。只是遇到荒年,還是沒有人回去喝酒的,有錢都買不到糧食,誰還會去醉生夢死呢。
-
5 # 蕭郎君
古代釀酒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因為那時候糧食少,而且和現在相比,他們釀出來的酒,酒乙醇含量是很低的。
吃酒一詞,便是由這時候出來的。
什麼叫吃酒,那時候酒少,且珍貴,所以人們飲酒時候都會把酒糟吃掉,就是釀酒後的殘渣。
像我們看過的古典小說,那些人都是用大碗來喝酒的,而且每次都喝很多,且不醉,這是因為他們技術不發達,那時候的酒就相當於現在的啤酒,所以說他們很能喝。
當糧食少的時候,是肯定不能釀酒的了,所以有了禁酒令。為什麼會有禁酒令?
是為了減少糧食的消耗,能夠以備不時之需。喝酒誤事。有些人因為喝酒,忘乎自我,就會做一些傷風敗俗的事情,或者是發表一些不該發表的言論。
就比如有些大臣們,喝完酒之後,口出狂言,對朝政開始議論。
當然,這些還是要看皇帝是怎樣的人。
聚眾喝酒,喝完酒就鬧事。
這是比較可怕的,很多人在一起喝酒,喝完酒就發瘋,這種情況是不好管制的。
沉迷美酒。
有錢人家買的起酒,也好喝酒,如果每個有錢人都這樣,那這個社會就會有嚴重的問題了。
什麼時候有的禁酒?在大禹時期就有禁酒一說了。
當時有人給大禹進獻美酒,他喝完後,就說,後世一定會有人因為酒而亡國。
之後,夏桀便作瑤臺,為酒池糟。
商代時,貴族們更是飲酒作樂,那時候的酒器數不勝數。傳聞,飲酒七天七夜,酒糟都堆成了山丘,酒池裡甚至可以放上一條小船。
商代滅亡,飲酒也是一個重大的原因,因為青銅器飲酒會造成慢性中毒。
西周,頒佈了第一個禁酒令《酒誥》。
這是比較狠的禁酒令,像聚眾飲酒的,都會直接被殺掉。
而且只有特定時間才能喝酒,比如祭祀時。
西漢時候,蕭何也為此定了律令,三個人以上在一起喝酒就會被罰錢。
禁酒令種類第一種:所有人都不能喝酒,官、民都不可以,不能私自釀酒、賣酒;
第二種:部分地方禁酒。這一種最大的原因就是糧食的問題。
因為有的地方糧食不夠,所以不能浪費。
第三種:不允許私人釀、運、賣酒。
糧食的問題禁酒令能夠如此普遍,不僅是政治上的問題,同時也是糧食上的問題。
頒發禁酒令的時候,可能這個地方有天災人禍,糧食短缺,緊張。
所以這時候就會頒發禁酒令。
-
6 # 炒米視角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釀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幾乎可以說現在無法考證出人類從什麼時候就開始學會了釀酒,甚至可能與生俱來。
我們普遍認為從黃帝開始我們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釀酒的老祖宗叫杜康。
但實際上可能還更早,因為考古學家已經在“龍山文化”遺址找到了大量的釀酒證據,只是用的釀酒原料不同而已。可見新石器晚期,人類真正還處於“茹毛飲血”的階段,就已經“酒不離餐”了。
那會人還沒有有計劃地種地,還沒有掌握農耕技術,就已經開始學會釀酒了。所以釀酒這事本身和農作物產量存在什麼必然關係嗎?
在南北朝時期,我們如今的釀酒的基礎技術,就已經形成文字和製作標準了,並且沿用了一千多年。
但是和你認為的一樣,古代大部分時間裡,大部分酒實際上只是“飲料”,酒精度數很低。這主要是因為釀造技術導致的。
因為在宋元之前,人們喝的都是低於十七八度的釀造酒。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米酒、醪糟、黃酒這一類產品。
但是如果你認為現在流行的高度“蒸餾酒”就蒙古人帶中原的專利,那就不錯特錯了。蒸餾技術中原本身就有,蒸餾酒不流行,最主要原因可能跟糧食產量不高有關。
考古發現,漢朝就已經出現了蒸餾器,雖然沒有直接證據漢朝就開始蒸餾高濃度的白酒;
但是在李白的《客中行》裡提到“玉碗盛來琥珀光”;《國史》裡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大機率就是蒸餾酒。
因為在中國古代,釀造酒無法分離釀酒原料的殘渣,所以都要篩來喝,都是渾酒(清酒技術是日本人發明的,當時還沒有)。而此刻“燒酒”也被記載進了史料,而“琥珀光”也就是指的酒色清亮。
不過證明不了也沒關係,到了宋朝宋慈的《洗冤錄》,已經教人用酒給人洗傷口了。我們知道醫用酒精的濃度是有要求的,否則容易感染。
但是有一點,蒸餾酒對糧食原材料的要求更高,所以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不是主流,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宋元以後,糧食產量穩定了,而且品種更加豐富了。所以高度的蒸餾酒就大規模流行開了。
所以對於古人來說,酒是一定要喝的,這和糧食產量無關;但是能不能喝好酒,喝高烈度的白酒,這是糧食產量息息相關。
當蒸餾酒流行後,實際上社會上總體糧食產量已經穩定了。
所以在蒸餾酒流行以前,我們經常可以查到各種官方禁止民間釀酒的史料,而蒸餾酒流行以後呢?代之以對民間釀酒徵稅即可。
-
7 # 藤樹先生
在中國古代,關於酒的來源,一般來說,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傳說大禹做天子的時候,有個叫儀狄的人,無意中發現了釀酒的工藝技術,並且將酒獻給了大禹天子。大禹天子第一次喝酒以後,就醉的不省人事,數日後才醒來。大禹天子由此感慨:後世必然有因為喝酒而亡國的君主。事實上,有傳說認為,夏朝最後的天子桀,他的愛好之一就是愛喝酒。
第二種。第二種說法和第一種說法矛盾。說的是大禹天子的孫子太康天子因為貪玩,被有窮國首領后羿發動政變廢黜,並擁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天子,而仲康的後人少康為了奪回政權,發明了酒——少康又叫杜康,於是又有“杜康造酒”的說法。
第三種。有說法認為,是中華先民把糧食放久了,無意中導致糧食發酵形成了酒,因為“久”了變成液體(三點水),於是有了酒這個名字。
有孚於飲酒,無咎。可以得出結論,至少在殷商、西周時代,先民們就掌握了釀酒技術,並用以享樂。
那麼問題來了:在中國古代,農業生產長期處於無法滿足勞動人民口糧的狀態,並且當時還沒有發明出現代釀酒的工藝(比如使用乙醇勾兌),為什麼古人還要拿出一部分糧食釀酒?
古代社會的殘酷很多網友對於古代社會的印象,大多侷限於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範圍內,而對於古代百姓來說,最為能反映古代百姓生活的,莫過於這首詩: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在古代,帝王將相的“綺羅筵”和平民百姓的“逃亡屋”是平行的兩個世界,對於百姓是否有糧食吃,只要不威脅到帝王的統治,那麼,統治者是不會關心的。而酒,起初是供給地主階級享用的一種生活調劑品,後來因為生產力的提高,逐漸轉化成商品。在一般情況下,地主、富人往往擁有吃不完的糧食,因此,才會捨得使用糧食進行釀酒,用於自身享樂或者作為商品出售(在古代,能買得起酒的,多少也需要有些家產)。
遭遇糧食危機怎麼辦?不過,一旦糧食問題成為全國性的問題,那麼,帝王們也會出臺相應的政策來留住救命的口糧,禁止用救命口糧釀造美酒。
比如東漢末年,曹操曾多次以東漢朝廷的名義命令曹操的勢力範圍內禁止使用糧食釀酒,而孔融看不起曹操,故意針鋒相對,非但大張旗鼓釀酒,還寫文章跟曹操誇口喝酒的好處,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孔融引來殺身之禍的原因之一。
曹操的死對頭劉備在割據巴山蜀水以後,感到益州太缺糧食了,於是也頒佈命令,禁止蜀地百姓使用糧食釀酒,甚至家裡有酒具都不可以,否則要給予十分嚴重的處罰。
從這不難看出,古人對於糧食用途的管控,是因時制宜的,是非常聰明的。
-
8 # 小小嬴政
對很多人來說,酒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就像是吃飯不能沒有鹽一樣,不然就會感到寡淡乏味。
可是,很多人也聽到這樣的話:酒是糧食的精華。這話說得極為精闢,因為酒就是用糧食加工得來的,很多糧食放進去,最後就變成了那麼一點酒水,這當然是糧食裡面的精華。
早先確實無酒可飲糧食能夠吃飽,但是酒卻不能用來填飽肚子;沒糧會死人,沒酒卻要不了命。再多的糧食,發酵後就那麼點酒,好喝,但是不能果腹。
中國雖然一直號稱是農業大國,歷代以農耕為生,但是因為技術太差、天災頻繁,所以一直沒有足夠的糧食,不管是哪個朝代,幾乎都會在很多地方經常鬧饑荒。有的時候,一場蝗災、一場大水就能讓幾個省份顆粒無收,繼而因為飢餓而產生流民,生出動亂。
糧食是國家穩定的根本,所以,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極為重視糧食的儲備,甚至對酒水的釀造還做出各種限制。所以我們在史書、小說裡面,經常看到的情形時,飲酒的基本只有貴族階級,而且越是年代久遠,越是沒什麼貧民能夠飲酒。
所以我們看到的出土的飲酒的器具,基本只在那些王侯墓葬裡面見到,而普通的人家的墓葬裡面,根本是沒有酒器的。
古人講究對待死人就像對待生前一樣,死後的所有東西都會按照生前來做,所以這就證明了,很早的時候,尋常人家是沒什麼機會飲酒的。
我們知道張飛喜歡飲酒,而且經常會拿一罈子去豪飲。這樣的酒量不是天生的,而是長期飲酒培養的,那他的酒哪裡來的呢?因為人家本身家裡就很有錢,有自己的莊園,可以隨意飲酒。
但是劉備、關二爺就不行了,一個是賣草鞋的,一個賣棗的,所以他們沒機會豪飲,酒量不行。
酒水普及進入宋朝以後,因為宋人很重視“文”,所以在農業方面有了極大的發展。宋朝因為農業發達,所以官員的俸祿極高,前後都沒有這樣的高薪。官員們不但發錢,還發糧,這個時代除了戰亂,幾乎沒有什麼大饑荒。
因為積累了大量的糧食,所以宋朝的酒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連後世的小說,都把目光經常聚集在宋人飲酒方面。所以我們在看《水滸傳》的時候會經常發現裡面的飲酒場面,有的好漢可以連著幹好幾大碗,這些人很多都是普通百姓,但是卻很有酒量,這就說明,在當時國內的糧食確實是很多的。
題目中所說的不夠吃,其實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都是很特殊的,越到後來越是如此。後來的出現流民,那基本都是各地的官員把糧倉裡面的糧食給倒賣了,或者就是臨近省份都遭災,而糧倉裡面都是舊米,無法取用,從各地調撥的糧草又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及時運到,所以才會出現缺糧的現象。
但是一旦這些情況過去,那產量是很可觀,釀酒怡情沒什麼不可。
-
9 # 站烽
這就跟有人飯都吃不飽,卻有錢玩王者榮耀/打玻尿酸整容針/吸毒差不多。。。。古代的酒算半奢侈品半毒品,只比五石散好一丟丟。。。
還是先保障食品安全再釀酒吧~
-
10 # 回望歷史的青年
而古代吃不飽飯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吃不飽飯,總有少部分生活富裕的人擁有多餘的糧食來釀酒,逐漸發明酒文化的自然也是這群人。
吃不起飯的窮人自然沒有糧食釀酒,同樣也喝不起酒,但這並不影響酒的流傳。無論是封建制還是更早期的奴隸制,統治階層是不會缺少餘糧的,釀酒也是為了滿足這一部分人的需要。
酒還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可以長時間貯藏,完全可以在豐收年多釀一些酒,慢慢享用。古代釀酒技術落後,同樣的糧食釀出的酒度數卻非常低,但古人也不會過分追求度數。被貯藏起來的酒儲存年限實在太長了,可能比古代人的壽命都要長,想要讓酒出現斷代也實在不容易。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中國古代的大眾飲品無非酒、茶兩種,由於酒的助興效果明顯高於茶,人們的餐桌就被各種酒品佔領了。同樣是酒,可以分出高中低檔,滿足各個階層人們的需要,這也使得酒的普及度要高一些。從這個角度看,酒的存在非常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每個人都可以喝酒,酒量又各有不同,在推杯換盞之中,酒就成為了雙方交流的一種媒介。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一首短歌行說出了酒經久不衰的原因,高興可以助興,傷心還可以解憂,生病可以祛風散寒,沒病可以舒筋活血。在還有人吃不飽飯的古代,用糧食釀造的酒怎麼會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呢?
從考古挖掘中發現的釀酒和飲酒的器具可以得知,早在5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早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穀物釀酒並儲存。在更早期的原始社會還有著“猿猴釀酒”的傳說,江蘇淮陰發現的醉猿化石也證實了這一點。乍一聽有些荒唐,但也並非不可能,酒並不需要發明,野花野果在自然發酵後會產生酒精,在漫長的時間中,這些果酒一定會被發現的。我們現在流傳的糧食酒也是同樣道理,在發現糧食可以釀酒並在漫長的時間中發掘了酒的功效後,酒作為大自然的一種饋贈被流傳下來就順理成章了。一些專門為研究釀酒工藝和儲存方法的人才也逐漸被利用起來,成為了一種職業,在古代社會中酒也是一些人的謀生之本。
而醉酒之後的狀態也可以使得這個人的性格和特點被放大,投脾氣的人在一起喝酒可以促進感情,做生意的雙方在一起喝酒可以相互試探。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酒可以說被玩出了各種花樣,被賦予了各種意義。最後,由於古代釀酒技術不發達,酒精含量較低,酒的危害並沒有得到注意。雖然古代糧食產量低,但總體而言在逐漸升高,酒可以在原始社會存在,在之後的古代社會依然可以廣為流傳。酒所承載的文化和意義也隨之流傳下來,有關於酒的典故和歷史事件也是多如牛毛。
-
11 # 肖爺撩酒
古時候,酒是有錢人才喝得起的,如果糧食缺乏,當官的就會搶老百姓們的糧食來釀酒。只要不會威脅到統治階級的地位,老百姓能不能喝得上酒根本不關他們的事。一旦糧食極度缺乏,民間更是會受到禁酒令的束縛,禁止民間釀酒,而多餘的糧食就會被拿去充當軍糧或者給帝王階級釀酒。
李白詩裡寫的“金樽清酒鬥十千”中的“十千”可不是個小數目,大概相當於現在的2000多塊錢,這哪是當時的老百姓喝得起的,但這點兒錢對於當了“公務員”的李白來說並不算多。
另外,古時候的酒都是發酵酒,如果沒有糧食,果子也是可以用來釀酒的,所以那時候的酒度數都很低。當然了,這些酒和貢酒的質量就沒法比了。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一般在祭祀天地、招待貴賓時才會使用酒慢慢的就形成了初步的酒文化。隨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酒事活動也開始變得廣泛起來,形成較為系統的早期酒文化。這些風俗習慣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其形式生動活潑、姿態萬千。
其實古人也倡導酒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酒品。《尚書》中就倡導“飲惟祀”,就是隻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就是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就是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
可見,古人也是提倡節約糧食少飲酒的。但是有些禮節場合也不得不飲酒。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而且,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大不敬的行為。古代釀酒技術也是採用原始的穀物發酵技術,酒精度數很低。所以雖然古代糧食很珍貴,但還是會有釀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