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財迷麼麼噠

    位分極好的就當太妃了唄,其餘的有陪葬的,有遣散了的,自然受寵的都陪葬了,不受寵的隨便打發了。再碰上姿色好的下一任帝王繼續唄,比如武媚娘。

  • 2 # 南谷山人

    退休對行政、事業、企業人員,在I工作期間,單位繳納60%或80不等,達到國家規定,(原事業單位50歲)現55歲,男60歲辦事退休手續,領取退休工資的人員,而對農民基本上不存在退休,60歲領88元老年生活費而己,也是國家的養老政策…

  • 3 # 小巧林

    同樣是當老婆,可在古代,給皇帝當老婆是給有工資收入的。

    在封建時期的中國,長期流行著一妻多妾制,給皇帝當老婆那是一種職業,有明確分工的。那麼,給皇帝當老婆的工資到底能開多少錢?後宮三千佳麗,皇帝又是如何應付龐大的後宮開銷呢?

    據《國朝宮史》反映,明代後宮開支巨大,“有明之季,脂粉錢歲至四十萬兩,內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費更甚”。明代後宮僅化妝品的費用,每年就要花去40萬兩銀子,可想其他開支了。因此國力強盛年代,後宮規模可能很大,如唐玄宗宮妃有4萬人,有條件養活那麼多老婆嘛。

    以漢朝公職人員的薪酬制度為例: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佐天子,助理萬機,俸祿最高“金印紫綬,秩俸萬石”。後宮昭儀等同丞相,但實際上,昭儀拿的年棒並沒有丞相多,每年的俸祿是4200斛(石)稻穀。據《漢書·律曆志》和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辯證一》中對當時的計量單位和換算公式的記載,漢昭儀的實際年俸摺合現代174182市斤。不過,現代有學者考證,秦漢時的1石稻穀,僅合現代27斤,即便是按照這標準算,漢昭儀的年俸也達到到了113400斤稻穀,收入相當可觀了。

    漢代最低一級的宮女保林的年俸也有192斛,相當於現代5184斤,這份薪水也算是很高了,以人均一天一斤糧來算,一個宮女一年便可以養活14口人,而昭儀一年則可養活310口人。

    需要說明的是,各個朝代後宮的年俸不盡相同,並非哪一朝的妃子都有這麼高的待遇。國力下降、敗落時,後宮的規模就很小了——多了,皇帝也養不起啊。

    再看看清朝皇帝女人們的工資。據乾隆七年編纂的《國朝宮史》記載,清朝後宮的年俸分九等,分別是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皇太后的年俸最高,每年黃金20兩、銀2000兩。餘下相應的是皇后銀1000兩、皇貴妃銀800兩、貴妃銀600兩、妃銀300兩、嬪200兩、貴人100兩、常在50兩、答應30兩。處於不同等級的宮妃,年俸的差別很大,這也是歷朝都存在的現象。

    清妃相比漢妃動輒上萬、十萬斤稻穀來算,可能並不高。但除了銀子以外,她們還能得到大量的包括綢緞、貂皮等在內的貴重物品。以“妃”為例,除300兩銀子的年俸外,每年還能得到蟒緞1匹、織金1匹、妝緞1匹、倭緞2匹、閃緞1匹、金字緞1匹、雲緞4匹、衣素緞2匹、藍素緞1匹、帽緞1匹、彭緞3匹、紗4匹、裹紗5匹、綾5匹、紡絲5匹、杭細5匹、棉納5匹、高麗布5匹、三線布2匹、毛青布10匹、深藍布10匹、粗布3匹、金線10絡、絨5斤、棉線3斤、木棉20斤等。

    面對巨大的開支,實際上,即便在唐玄宗時代,後宮開支也讓他感到沉重。唐玄宗是怎麼養活那麼多宮妃的?首先是國家財政支出,再是建“小金庫”,讓太監、爪牙下去搜刮民財。《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為養活後宮成群美妃,唐玄宗想方設法搞錢,“開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剩田”。就是檢查戶籍以外的隱瞞土地,結果僅此一項便多收稅幾百萬貫。

    宋仁宗趙禎當皇帝時,宮人的月俸一度高達12000貫。寶元年間,軍事調動頻繁,財政經費同時吃緊,趙禎只好在後宮嬪妃身上摳錢用,養不起了。

    有的朝代,皇帝還會打白條,拖欠薪水,給的是“口頭支票”。遇到國事危急時,還要捐款。如趙禎,在軍費困難一直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只好接受諫議,削減後宮賞賜。皇后、嬪妃還每人捐助5個月的俸祿,彌補軍費不足。

    遇到年景不好,皇帝還會找個理由,比如後宮陰氣太重,把宮妃遣散。唐文宗太和年間,“出宮女千人”;宋仁宗時“出宮人幾百人”。唐憲宗更乾脆,一下把後宮放出200車人,讓她們隨便嫁人。

    上面說的是嬪妃的薪水,服侍她們的太監、侍女的開支都還未說。如清朝,七品級的太監月俸在4至5兩銀子之間,以3000名太監來說,每月發給太監的工資超過一萬兩銀子。

    由於後宮俸祿是一筆龐大的開支和經濟負擔,所以要進行後宮“立法”,以達到少支出的目的。據《國朝宮史》反映,明代後宮開支巨大,“有明之季,脂粉錢歲至四十萬兩,內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費更甚”。

    有鑑於此,清朝皇家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後宮經費使用制度,“我聖祖仁皇帝鑑往規來,禁浮返樸,垂為誡諭,家法昭然”。

    明代後宮僅化妝品的費用,每年就要花去40萬銀子,可想其他開支了。因此國力強盛年代,後宮規模可能很大,如唐玄宗宮妃有4萬人,有條件養活那麼多老婆嘛。

    實際上,即便在唐玄宗時代,後宮開支也讓他感到沉重。唐玄宗是怎麼養活那麼多宮妃的?首先是國家財政支出,再是建自己的“小金庫”,讓太監、爪牙下去搜刮民財,明朝中後期的皇帝也這麼幹過。

    《舊唐書·食貨志》(卷48)記載,為了養活後宮成群美妃,唐玄宗便想方設法搞錢,“開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剩田”。就是檢查戶籍以外的隱瞞土地,結果僅此一項便多收稅幾百萬貫。有個叫王的自薦要給唐玄宗查徵稅,王搞錢有方,每年“進錢百億”,實際都是變向剝削來的。搜刮來的這麼多錢到哪去了,史稱,“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這裡的“人主”就是唐玄宗,搜刮來的鉅額款項,全讓他花在後宮上了。

    需要說明的是,各個朝代後宮的年俸不盡相同,並非哪一朝的妃子都有這麼高的待遇。如東漢劉秀當皇帝時,天下剛定,財政欠豐,後宮的俸祿就可憐了。《東漢會要·內職》記載,只有皇后和貴人被授印封號,而美人、宮人、綵女等低階宮妃,並無地位和品級。有爵秩的貴人,年俸也不過數十斛稻穀。至於其他宮妃,僅是逢年過節時給點賜俸。

    國力下降、敗落時,後宮的規模就很小了——多了,皇帝也養不起啊。

    宋時宮妃月俸很高,宋仁宗趙禎當皇帝時,宮人的月俸一度高達12000貫。寶元年間,西部邊境戰事吃緊,不斷受到西夏的侵擾,軍事調動頻繁,財政經費也同時吃緊,趙禎只好在後宮嬪妃身上摳錢用,養不起了。

    《宋史·食貨志·會計》(卷179)記載,當時天章閣侍講賈昌朝進言,江湖一帶每年運送到京城的糧食有600餘萬石,三分之二用在軍餉,剩下的三分之一則被閒人消費了,商議節省開支。右司諫韓琦建議,要節約開支,先從皇宮開始,可見後宮嬪妃都是“閒人”。

    有的朝代,皇帝還會打白條,拖欠薪水,給的是“口頭支票”。遇到國事危急時,還要捐款,給皇帝當老婆也是不容易的。

    如趙禎,在軍費困難一直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只好接受諫議,削減後宮賞賜,“減皇后至宗室婦郊祠半賜,著為式;皇后、嬪御進奉乾元節回賜物皆減半,宗室、外命婦回賜權罷”。皇后、嬪妃每人捐助5個月的俸祿,彌補軍費不足。

    有時遇到國家財政收入下降、年景不好,皇帝只好找個理由,比如陰陽失調,後宮陰氣太重,把宮妃釋放遣散。唐文宗太和年間,“出宮女千人”;宋仁宗時,“前後出宮人幾百人”。唐憲宗更乾脆,一下把自己的後宮放出200車人,讓她們出宮後隨便嫁人。

    據《國朝宮史》反映,明代後宮開支巨大,“有明之季,脂粉錢歲至四十萬兩,內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費更甚”。明代後宮僅化妝品的費用,每年就要花去40萬兩銀子,可想其他開支了。因此國力強盛年代,後宮規模可能很大,如唐玄宗宮妃有4萬人,有條件養活那麼多老婆嘛。

    實際上,即便在唐玄宗時代,後宮開支也讓他感到沉重。唐玄宗是怎麼養活那麼多宮妃的?首先是國家財政支出,再是建“小金庫”,讓太監、爪牙下去搜刮民財。《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為養活後宮成群美妃,唐玄宗想方設法搞錢,“開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剩田”。就是檢查戶籍以外的隱瞞土地,結果僅此一項便多收稅幾百萬貫。

    需要說明的是,各個朝代後宮的年俸不盡相同,並非哪一朝的妃子都有這麼高的待遇。國力下降、敗落時,後宮的規模就很小了——多了,皇帝也養不起啊。

    宋仁宗趙禎當皇帝時,宮人的月俸一度高達12000貫。寶元年間,軍事調動頻繁,財政經費同時吃緊,趙禎只好在後宮嬪妃身上摳錢用,養不起了。

    有的朝代,皇帝還會打白條,拖欠薪水,給的是“口頭支票”。遇到國事危急時,還要捐款。如趙禎,在軍費困難一直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只好接受諫議,削減後宮賞賜。皇后、嬪妃還每人捐助5個月的俸祿,彌補軍費不足。

    遇到年景不好,皇帝還會找個理由,比如後宮陰氣太重,把宮妃遣散。唐文宗太和年間,“出宮女千人”;宋仁宗時“出宮人幾百人”。唐憲宗更乾脆,一下把後宮放出200車人,讓她們隨便嫁人。

    古代皇帝死後,後宮佳麗3000如何處置?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長恨歌》 白居易

    古代皇帝若是死了,後宮這幾千美女將何去何從?是回家,還是繼續在宮裡度過餘生?接下來咱們就來解析一下!據記載一般皇帝死後,後宮的幾千美女將有這幾種方式生活!

    第一種:榮升太后。在古代母以子貴,若兒子登上帝位,那麼其母親會被尊為太后,當然也有例外,如漢武帝的殺母立子,這也是為了防止後宮專權的無奈之舉。一般在“皇子”長大之後按照制度都會“封王封地”,而一旦獲得封分,那麼這些皇子就會將母親接出皇宮,而未曾誕下龍種,但是有名分的妃嬪就會被立為“太妃太嬪”,並將她們擱置在一個叫“慈寧宮”的地方。

    戰國殉葬俑

    第二種:也是最殘忍的一種,為死去的皇帝殉葬。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後陪葬,中國的殉葬制度,就考古發現,最早始於殷商時期!

    在明朝時期,君王死後其所有的妃子都會“陪葬”,她們一般會在進入陵墓之前,集體上吊自盡,然後被人塞入陵墓之中,殘酷一點的則是直接將眾多嬪妃女眷趕入陵墓之中封死墓口,讓墓中的人在恐懼與黑暗中一點一點走向死亡!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就有多達 38 人為之殉葬且都是太祖的嬪妃。據《明史》本紀和后妃傳等記載僅太祖加上其後繼的四位皇帝就一共有上百位嬪妃殉葬。為明成祖殉葬的共有宮女嬪妃三十多人。景帝逝世後,英宗讓其後宮唐氏等人殉葬。

    第三種:為皇帝守陵,後宮妃子為皇帝守陵那可是一輩子的事情,直到死後,直接安葬在皇帝陵園,守陵制度始於西漢。不僅皇帝死後要命令那麼多宮女去陪著他,有時候皇后、太后單獨下葬,也會安排一定數量的守陵宮女。一旦守陵,一輩子將不能踏出陵園一步,孤獨終老,無比悽慘。

    第四種:新皇帝繼承,對這種表示不理解。伺候完老皇帝,再伺候新皇帝,心中總會有芥蒂吧?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在數千年前的秦漢盛唐時期,如果皇帝突然駕崩,那麼生前被冊封的太子,就會“登基繼位”。而他老爹生前那些未寵幸過的漂亮妃子就會被新皇帝繼任,雖說在綱常倫理思想的影響下這樣是不道德的,但其實好多妃子都和皇帝年紀差不多大,再加上後宮嬪妃眾多,老皇帝不盡然能全部寵幸,就像當年隋煬帝在其父親隋文帝還未嚥氣之時,便逼淫庶母宣華夫人及當時的容華夫人。而到了盛唐時期,當李世民去世之後,其子李治變更是將武則天納為己有!可以說能被新皇帝看中並得到寵愛的“妃子”都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第五種:打發出宮,恢復自由。這種是最人道的。皇帝死了,那些沒有被臨幸過的女人,就准許出宮,恢復自由,可以擇人另嫁。或居別宮奉養。紫禁城的西北角有專門為先皇妃嬪修建的宮殿群,包括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英華殿、慈寧花園等。繼任帝一般會為先皇之妃加封號而奉養其中。這大概算是罕見的,皇權溫情的一面吧。

    第六種:出家誦經拜佛。“削去三千煩惱紅塵情絲”,進入無慾無求的皇家寺廟中誦經拜佛,為老皇帝祈福,守一生的活寡,除非是身份比較尊貴繼續留在皇宮當一個皇太妃,不然就算再年輕都得在廟裡守寡。

    不同朝代如何處理後宮3000佳麗的?

    秦朝如何處理後宮:

    殉葬

    《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意思是沒有孩子的妃子都要殉葬,考古發掘出這些妃子的墓葬在秦始皇帝陵內城西北部,有近一百座。

    漢朝如何處理後宮:

    1、後宮妃嬪有生養皇子,且其子有封國者都可以出宮,可前往其子的封國安享晚年,稱王太后,如漢高祖妾侍薄姬,在漢高祖死後前往其子代王劉恆的封國——代國,稱代太后。又因東漢郭聖通被廢后稱中山王太后,可知東漢沿西漢俗。

    2、守陵《漢書》中記載,西漢“ 武帝時,又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填後宮,及棄天下,昭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又皆以後宮女置於園陵,大失禮,逆天心,又未必稱武帝意也。昭帝晏駕,光復行之。至孝宣皇帝時,陛下(元帝)惡有所言,群臣亦隨故事,甚可痛也。“此處置於園陵可作兩意解,有人說是令其守陵,有人說是直接殉葬。前者的證據更多一些。如在成帝死後,班婕妤就到陵園守陵至死,死後葬入陵園。《漢書》卷97下《外戚傳》:“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園陵。”傳中還錄有班婕妤的一篇賦,其中寫到:“永終死以為期,願歸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餘休。”所以知班氏至陵園後並未死。

    東漢皇帝駕崩,其未育子女或夭折者妃嬪者,稱”諸園貴人”,《漢書?安帝紀》注云:“謂宮人無子,守陵園者也。所以可知這些妃嬪也去守陵了。

    3、特殊的妃子,如戚夫人,因被皇太后記恨,皇帝死後即被殺。

    漢朝幾乎沒有妃嬪生殉之事。

    三國時代及南北朝如何處理後宮:

    1、三國時代以蜀國為例,劉備稱帝后的后妃有史料記載的有吳皇后,有子二人。劉禪即位時,尊她為皇太后,住長樂宮,病死後與劉備合葬。因此女為“瑁死後寡居”再嫁劉備,考慮到當時三國寡婦再嫁的熱潮,故國君下葬後的妃嬪也有可能遣散後改嫁他人。

    2晉朝:無記載妃嬪太多。有記載的有子之妃嬪,隨子封王后稱王太妃

    3、魏朝。 《資治通鑑》秋,八月,戊申,魏用高祖遺詔,三夫人以下皆遣還家。 可知部分皇帝死後,其中低等妃嬪可發還家中,至於改嫁,估計不行。

    魏孝明帝之生母胡氏尊為皇太妃,後為皇太后。

    而其餘高品級妃子記載如下:北魏宣武帝李婕妤“世宗崩,為比丘尼”,可知未得出宮的無子妃一般應以出家為結局。

    4、陳朝 陳叔寶之後沈氏,於叔寶被俘入隋,隋滅之後出家”後自廣陵過江,於毗陵寺為尼,名觀音“

    5、南朝其餘妃嬪一般出自高門大族,故皇帝崩後還家的可能性比較大。

    隋朝

    1、隋文帝:除弘政夫人無記載之外,宣華夫人,容華夫人都為其子楊廣之妃。

    2、煬帝:蕭皇后於煬帝崩後先後嫁宇文化及、竇建德,後被其小姑義成公主迎往突厥,突厥滅後,被太宗迎入長安,安逝。

    唐朝如何處理後宮:

    1、有子妃嬪隨其子出藩國,可有王太妃號,如太宗妃韋氏”永徽元年正月廿九日,冊拜紀國太妃“

    2、唐初,無子之妃有兩種結局 一種是低等妃嬪出家為尼,如四品才人武氏之於感業氏 一種是高等妃嬪無需出家,依例居於太宗別廟崇聖宮。如昭容韋尼子和後來自殉的充容徐氏,都死於此地。

    3、殉葬 。唐武宗有兩妃殉葬,一為王賢妃 。“帝熟視曰:“吾氣奄奄,情慮耗盡,顧與汝辭。”答曰:“陛下大福未艾,安語不祥?”帝曰:“脫如我言,奈何?”對曰:“陛下萬歲後,妾得以殉。”故帝崩後殉葬。另一妃孟才人,正史未錄,但唐人張祜有《孟才人嘆》。武宗病重,自覺不久將去世,於是把孟才人召到跟前,問之“我如果死了,你準備怎麼辦?”,孟才人抱著笙囊哭泣,答道願自縊以追隨陛下,武宗默許。孟才人要求唱一曲以表達自己的哀傷,武宗點頭應之,於是她高歌《何滿子》,唱罷後昏倒在皇帝的榻前,即死。

    4、守陵

    《資治通鑑》卷249,《唐紀·宣宗大中十二年》胡三省注引宋白雲:唐制,“凡諸帝升遐,宮人無子者悉遣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櫛,治寢枕,事死如事生。”韓愈《豐陵行(順宗陵也,在富平縣東北三十里)》:“設官置衛鎖嬪妓,供養朝夕象平居。”

    宋朝如何處理後宮:

    1、皇后高等妃嬪等遷居別宮,如高宗後吳氏於帝崩後遷居德壽宮,並可有位號之不斷升級,如宋神宗之武賢妃,“歷美人、婕妤。徽宗即位,進昭儀、賢妃”

    2、殉葬。宋高宗寵幸才人李氏、王氏,高宗駕崩後,孝宗探知此情,即迫告命,讓其自便,李氏王氏等唯能殉

    3、低等妃嬪守陵。宋神宗死後,其美人等守陵,中有陳氏,收一義女,後此女亦入徽宗掖庭,陳美人為趙宋徽宗趙佶之母。

    4、死於非命,據《開封府狀》統計,靖康之難時,徽宗有封號的妃嬪及女官共143人,無封號的宮女多達504人。多數為金人所殺或擄。

    元朝如何處理後宮:

    1、殉葬

    波斯史學家志費尼寫到成吉思汗去世時說到“挑選四十名出身於異密和那顏家族的女兒,用珠玉、首飾、美袍打扮,穿上貴重衣服,與良馬一道,被打發去陪伴成吉思汗之靈。” 此處陪靈當以殉葬解。

    2、為後任皇帝之妃妾。窩闊臺即位後,經常按照蒙古人的習俗寵幸鐵木真遺留下來的妃子。

    3、遵為太后或太妃 成吉思汗也遂妃於成吉思汗死後尊為皇后(太后);另有太宗昭慈皇后,名脫列哥那,乃馬真氏,生定宗。歲辛丑十一月,太宗崩,後稱制攝國者五年。

    明朝如何處理後宮:

    1、為太后或太妃

    2、殉葬: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就有多達38人為之殉葬且都是太祖的嬪妃。據《明史》本紀和后妃傳等記載僅太祖加上其後繼的四位皇帝就一共有上百位嬪妃殉葬。為明成祖殉葬的共有宮女嬪妃三十多人。景帝逝世後,英宗讓其後宮唐氏等人殉葬。

    3、奉養於別院別宮。劉昭妃為明神宗的妃嬪。冊封為昭妃,年21歲。無寵無出。天啟、崇禎時受尊封太妃,嘗居慈寧宮。

    4、發還原家。英宗曾下旨給周憲王弟朱有爝,“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雖只說是親王家,但也可以看出皇帝的態度。

    清朝如何處理後宮:

    1、殉葬

    努爾哈赤死後,大妃烏拉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濟根、代因扎殉葬。

    2、居別宮奉養。紫禁城的西北角有專門為先皇妃嬪修建的宮殿群,包括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英華殿、慈寧花園等。繼任帝一般會為先皇之妃加封號而奉養其

  • 4 # 南朝居士

    為什麼都對後宮佳麗三千很感興趣呢?是找不到老婆嗎?

    “佳麗三千”最早出自沈約的《昭君辭》,“暗將昭君比眾妃,三千佳麗無光彩。”,沒錯,就是四大豔情故事的“沈約腰瘦”的那個沈約。

    而後,白居易寫《長恨歌》,也引用了這句,“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這裡佳麗三千,一方面是誇張的說法,當然,也不算誇張,只是,佳麗三千指的是後宮裡的女人,而不是后妃,這裡包括了宮女,理論上,宮女皇帝也是可以任意臨幸的,但是,皇帝很少碰宮女的。

    皇帝的后妃是有人數限制的,一般多的二三十人,少的只有幾個,最少的明孝宗只有一個,不是皇帝想要多少就要多少的,

    楊廣也只有六七個后妃,李世民稍微多點,有十七個,康熙四個皇后,36個妃子,乾隆三個皇后,26個妃子,

    至於後宮的等級制度、人數、俸祿。

    太后,金20兩,銀2000兩。

    皇后 1人 (可分宮女10人) 年例:銀1000兩

    皇貴妃 1 人(可分宮女 8人) 年例:銀800兩

    貴妃 2 人(可分宮女 8人) 年例:銀600兩

    妃 4 人(可分宮女 6人) 年例:銀300兩

    嬪 6 人(可分宮女 6人) 年例:銀200兩

    貴人 (可分宮女 4人) 年例:銀100兩

    常在 (可分宮女 3人) 年例:銀50兩

    答應 (可分宮女 2人) 年例:銀30兩

    這是現金工資,還有綾羅綢緞、食物等,

    還有平時過生日、生孩子孩子紅包、賞賜。

  • 5 # 和親34

    1古代達到這個數字幾乎沒有。都是民間的想象,這麼龐大的數字,各方都會眼紅,於是社會動盪不安了:男人們都想……結果……

    2如果達到這樣的數字,一般這類皇帝有幾個特點。

    一、功勞達到歷史發展階段的極大值(是其他王朝平均貢獻的十倍乃至幾十倍以上),各方都希望派出自家的女子結親,生育後代維護各派系穩定。否則,各派系內部容易發生混亂。因為派系內每個人都可以趁機發動區域性政變,改變政局,投靠超級王朝――世界歷史被大幅掩蓋,但各個地區王朝的各種突發更替與那時代的中央王朝有關。比如朱明王朝登臺後,北韓半島、日本、越南等東南亞、南亞地區、西亞地區乃至部分歐非地區相繼發生政變,誕生了一系列小諸侯王朝……

    二、皇帝睿智達到新高,後代遺傳水平更高!使各個派系不得不迎立!因為:這類後代可以改變歷史程序,使全社會效益達到新高!所以,皇帝配偶數量大幅增加了!!(除了少數失德黑暗王朝)

    ――華人絕大多數都是不同王朝皇帝的後代(男女支),所以基因裡有的是睿智,只是被掩蓋沒有利用好激發出來而已。

    當然,也遺傳了皇帝祖先的純情忠貞愛情(不是各個皇帝都荒淫地)、以及期望多配偶的特點,同時還有對女性拿捏有度等多種特點……

    皇帝死了,一般配偶都只有幾種自主選擇:

    1寡居。佔95%以上

    2自殺或早死。佔4%以上。因為有些皇帝是獨一無二的,皇帝死了,她們會感覺什麼都沒有意思了……

    3、改嫁。幾乎沒有。這是由皇帝配偶的身份地位和心態決定地!

    ――看看中國普通女性的心態,就知道皇帝配偶是什麼特點了:遺傳很大地!

  • 6 # 小財迷麼麼噠

    位分極好的就當太妃了唄,其餘的有陪葬的,有遣散了的,自然受寵的都陪葬了,不受寵的隨便打發了。再碰上姿色好的下一任帝王繼續唄,比如武媚娘。

  • 7 # 南谷山人

    退休對行政、事業、企業人員,在I工作期間,單位繳納60%或80不等,達到國家規定,(原事業單位50歲)現55歲,男60歲辦事退休手續,領取退休工資的人員,而對農民基本上不存在退休,60歲領88元老年生活費而己,也是國家的養老政策…

  • 8 # 小巧林

    同樣是當老婆,可在古代,給皇帝當老婆是給有工資收入的。

    在封建時期的中國,長期流行著一妻多妾制,給皇帝當老婆那是一種職業,有明確分工的。那麼,給皇帝當老婆的工資到底能開多少錢?後宮三千佳麗,皇帝又是如何應付龐大的後宮開銷呢?

    據《國朝宮史》反映,明代後宮開支巨大,“有明之季,脂粉錢歲至四十萬兩,內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費更甚”。明代後宮僅化妝品的費用,每年就要花去40萬兩銀子,可想其他開支了。因此國力強盛年代,後宮規模可能很大,如唐玄宗宮妃有4萬人,有條件養活那麼多老婆嘛。

    以漢朝公職人員的薪酬制度為例: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佐天子,助理萬機,俸祿最高“金印紫綬,秩俸萬石”。後宮昭儀等同丞相,但實際上,昭儀拿的年棒並沒有丞相多,每年的俸祿是4200斛(石)稻穀。據《漢書·律曆志》和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辯證一》中對當時的計量單位和換算公式的記載,漢昭儀的實際年俸摺合現代174182市斤。不過,現代有學者考證,秦漢時的1石稻穀,僅合現代27斤,即便是按照這標準算,漢昭儀的年俸也達到到了113400斤稻穀,收入相當可觀了。

    漢代最低一級的宮女保林的年俸也有192斛,相當於現代5184斤,這份薪水也算是很高了,以人均一天一斤糧來算,一個宮女一年便可以養活14口人,而昭儀一年則可養活310口人。

    需要說明的是,各個朝代後宮的年俸不盡相同,並非哪一朝的妃子都有這麼高的待遇。國力下降、敗落時,後宮的規模就很小了——多了,皇帝也養不起啊。

    再看看清朝皇帝女人們的工資。據乾隆七年編纂的《國朝宮史》記載,清朝後宮的年俸分九等,分別是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皇太后的年俸最高,每年黃金20兩、銀2000兩。餘下相應的是皇后銀1000兩、皇貴妃銀800兩、貴妃銀600兩、妃銀300兩、嬪200兩、貴人100兩、常在50兩、答應30兩。處於不同等級的宮妃,年俸的差別很大,這也是歷朝都存在的現象。

    清妃相比漢妃動輒上萬、十萬斤稻穀來算,可能並不高。但除了銀子以外,她們還能得到大量的包括綢緞、貂皮等在內的貴重物品。以“妃”為例,除300兩銀子的年俸外,每年還能得到蟒緞1匹、織金1匹、妝緞1匹、倭緞2匹、閃緞1匹、金字緞1匹、雲緞4匹、衣素緞2匹、藍素緞1匹、帽緞1匹、彭緞3匹、紗4匹、裹紗5匹、綾5匹、紡絲5匹、杭細5匹、棉納5匹、高麗布5匹、三線布2匹、毛青布10匹、深藍布10匹、粗布3匹、金線10絡、絨5斤、棉線3斤、木棉20斤等。

    面對巨大的開支,實際上,即便在唐玄宗時代,後宮開支也讓他感到沉重。唐玄宗是怎麼養活那麼多宮妃的?首先是國家財政支出,再是建“小金庫”,讓太監、爪牙下去搜刮民財。《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為養活後宮成群美妃,唐玄宗想方設法搞錢,“開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剩田”。就是檢查戶籍以外的隱瞞土地,結果僅此一項便多收稅幾百萬貫。

    宋仁宗趙禎當皇帝時,宮人的月俸一度高達12000貫。寶元年間,軍事調動頻繁,財政經費同時吃緊,趙禎只好在後宮嬪妃身上摳錢用,養不起了。

    有的朝代,皇帝還會打白條,拖欠薪水,給的是“口頭支票”。遇到國事危急時,還要捐款。如趙禎,在軍費困難一直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只好接受諫議,削減後宮賞賜。皇后、嬪妃還每人捐助5個月的俸祿,彌補軍費不足。

    遇到年景不好,皇帝還會找個理由,比如後宮陰氣太重,把宮妃遣散。唐文宗太和年間,“出宮女千人”;宋仁宗時“出宮人幾百人”。唐憲宗更乾脆,一下把後宮放出200車人,讓她們隨便嫁人。

    上面說的是嬪妃的薪水,服侍她們的太監、侍女的開支都還未說。如清朝,七品級的太監月俸在4至5兩銀子之間,以3000名太監來說,每月發給太監的工資超過一萬兩銀子。

    由於後宮俸祿是一筆龐大的開支和經濟負擔,所以要進行後宮“立法”,以達到少支出的目的。據《國朝宮史》反映,明代後宮開支巨大,“有明之季,脂粉錢歲至四十萬兩,內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費更甚”。

    有鑑於此,清朝皇家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後宮經費使用制度,“我聖祖仁皇帝鑑往規來,禁浮返樸,垂為誡諭,家法昭然”。

    明代後宮僅化妝品的費用,每年就要花去40萬銀子,可想其他開支了。因此國力強盛年代,後宮規模可能很大,如唐玄宗宮妃有4萬人,有條件養活那麼多老婆嘛。

    實際上,即便在唐玄宗時代,後宮開支也讓他感到沉重。唐玄宗是怎麼養活那麼多宮妃的?首先是國家財政支出,再是建自己的“小金庫”,讓太監、爪牙下去搜刮民財,明朝中後期的皇帝也這麼幹過。

    《舊唐書·食貨志》(卷48)記載,為了養活後宮成群美妃,唐玄宗便想方設法搞錢,“開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剩田”。就是檢查戶籍以外的隱瞞土地,結果僅此一項便多收稅幾百萬貫。有個叫王的自薦要給唐玄宗查徵稅,王搞錢有方,每年“進錢百億”,實際都是變向剝削來的。搜刮來的這麼多錢到哪去了,史稱,“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這裡的“人主”就是唐玄宗,搜刮來的鉅額款項,全讓他花在後宮上了。

    需要說明的是,各個朝代後宮的年俸不盡相同,並非哪一朝的妃子都有這麼高的待遇。如東漢劉秀當皇帝時,天下剛定,財政欠豐,後宮的俸祿就可憐了。《東漢會要·內職》記載,只有皇后和貴人被授印封號,而美人、宮人、綵女等低階宮妃,並無地位和品級。有爵秩的貴人,年俸也不過數十斛稻穀。至於其他宮妃,僅是逢年過節時給點賜俸。

    國力下降、敗落時,後宮的規模就很小了——多了,皇帝也養不起啊。

    宋時宮妃月俸很高,宋仁宗趙禎當皇帝時,宮人的月俸一度高達12000貫。寶元年間,西部邊境戰事吃緊,不斷受到西夏的侵擾,軍事調動頻繁,財政經費也同時吃緊,趙禎只好在後宮嬪妃身上摳錢用,養不起了。

    《宋史·食貨志·會計》(卷179)記載,當時天章閣侍講賈昌朝進言,江湖一帶每年運送到京城的糧食有600餘萬石,三分之二用在軍餉,剩下的三分之一則被閒人消費了,商議節省開支。右司諫韓琦建議,要節約開支,先從皇宮開始,可見後宮嬪妃都是“閒人”。

    有的朝代,皇帝還會打白條,拖欠薪水,給的是“口頭支票”。遇到國事危急時,還要捐款,給皇帝當老婆也是不容易的。

    如趙禎,在軍費困難一直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只好接受諫議,削減後宮賞賜,“減皇后至宗室婦郊祠半賜,著為式;皇后、嬪御進奉乾元節回賜物皆減半,宗室、外命婦回賜權罷”。皇后、嬪妃每人捐助5個月的俸祿,彌補軍費不足。

    有時遇到國家財政收入下降、年景不好,皇帝只好找個理由,比如陰陽失調,後宮陰氣太重,把宮妃釋放遣散。唐文宗太和年間,“出宮女千人”;宋仁宗時,“前後出宮人幾百人”。唐憲宗更乾脆,一下把自己的後宮放出200車人,讓她們出宮後隨便嫁人。

    據《國朝宮史》反映,明代後宮開支巨大,“有明之季,脂粉錢歲至四十萬兩,內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費更甚”。明代後宮僅化妝品的費用,每年就要花去40萬兩銀子,可想其他開支了。因此國力強盛年代,後宮規模可能很大,如唐玄宗宮妃有4萬人,有條件養活那麼多老婆嘛。

    實際上,即便在唐玄宗時代,後宮開支也讓他感到沉重。唐玄宗是怎麼養活那麼多宮妃的?首先是國家財政支出,再是建“小金庫”,讓太監、爪牙下去搜刮民財。《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為養活後宮成群美妃,唐玄宗想方設法搞錢,“開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剩田”。就是檢查戶籍以外的隱瞞土地,結果僅此一項便多收稅幾百萬貫。

    需要說明的是,各個朝代後宮的年俸不盡相同,並非哪一朝的妃子都有這麼高的待遇。國力下降、敗落時,後宮的規模就很小了——多了,皇帝也養不起啊。

    宋仁宗趙禎當皇帝時,宮人的月俸一度高達12000貫。寶元年間,軍事調動頻繁,財政經費同時吃緊,趙禎只好在後宮嬪妃身上摳錢用,養不起了。

    有的朝代,皇帝還會打白條,拖欠薪水,給的是“口頭支票”。遇到國事危急時,還要捐款。如趙禎,在軍費困難一直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只好接受諫議,削減後宮賞賜。皇后、嬪妃還每人捐助5個月的俸祿,彌補軍費不足。

    遇到年景不好,皇帝還會找個理由,比如後宮陰氣太重,把宮妃遣散。唐文宗太和年間,“出宮女千人”;宋仁宗時“出宮人幾百人”。唐憲宗更乾脆,一下把後宮放出200車人,讓她們隨便嫁人。

    古代皇帝死後,後宮佳麗3000如何處置?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長恨歌》 白居易

    古代皇帝若是死了,後宮這幾千美女將何去何從?是回家,還是繼續在宮裡度過餘生?接下來咱們就來解析一下!據記載一般皇帝死後,後宮的幾千美女將有這幾種方式生活!

    第一種:榮升太后。在古代母以子貴,若兒子登上帝位,那麼其母親會被尊為太后,當然也有例外,如漢武帝的殺母立子,這也是為了防止後宮專權的無奈之舉。一般在“皇子”長大之後按照制度都會“封王封地”,而一旦獲得封分,那麼這些皇子就會將母親接出皇宮,而未曾誕下龍種,但是有名分的妃嬪就會被立為“太妃太嬪”,並將她們擱置在一個叫“慈寧宮”的地方。

    戰國殉葬俑

    第二種:也是最殘忍的一種,為死去的皇帝殉葬。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後陪葬,中國的殉葬制度,就考古發現,最早始於殷商時期!

    在明朝時期,君王死後其所有的妃子都會“陪葬”,她們一般會在進入陵墓之前,集體上吊自盡,然後被人塞入陵墓之中,殘酷一點的則是直接將眾多嬪妃女眷趕入陵墓之中封死墓口,讓墓中的人在恐懼與黑暗中一點一點走向死亡!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就有多達 38 人為之殉葬且都是太祖的嬪妃。據《明史》本紀和后妃傳等記載僅太祖加上其後繼的四位皇帝就一共有上百位嬪妃殉葬。為明成祖殉葬的共有宮女嬪妃三十多人。景帝逝世後,英宗讓其後宮唐氏等人殉葬。

    第三種:為皇帝守陵,後宮妃子為皇帝守陵那可是一輩子的事情,直到死後,直接安葬在皇帝陵園,守陵制度始於西漢。不僅皇帝死後要命令那麼多宮女去陪著他,有時候皇后、太后單獨下葬,也會安排一定數量的守陵宮女。一旦守陵,一輩子將不能踏出陵園一步,孤獨終老,無比悽慘。

    第四種:新皇帝繼承,對這種表示不理解。伺候完老皇帝,再伺候新皇帝,心中總會有芥蒂吧?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在數千年前的秦漢盛唐時期,如果皇帝突然駕崩,那麼生前被冊封的太子,就會“登基繼位”。而他老爹生前那些未寵幸過的漂亮妃子就會被新皇帝繼任,雖說在綱常倫理思想的影響下這樣是不道德的,但其實好多妃子都和皇帝年紀差不多大,再加上後宮嬪妃眾多,老皇帝不盡然能全部寵幸,就像當年隋煬帝在其父親隋文帝還未嚥氣之時,便逼淫庶母宣華夫人及當時的容華夫人。而到了盛唐時期,當李世民去世之後,其子李治變更是將武則天納為己有!可以說能被新皇帝看中並得到寵愛的“妃子”都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第五種:打發出宮,恢復自由。這種是最人道的。皇帝死了,那些沒有被臨幸過的女人,就准許出宮,恢復自由,可以擇人另嫁。或居別宮奉養。紫禁城的西北角有專門為先皇妃嬪修建的宮殿群,包括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英華殿、慈寧花園等。繼任帝一般會為先皇之妃加封號而奉養其中。這大概算是罕見的,皇權溫情的一面吧。

    第六種:出家誦經拜佛。“削去三千煩惱紅塵情絲”,進入無慾無求的皇家寺廟中誦經拜佛,為老皇帝祈福,守一生的活寡,除非是身份比較尊貴繼續留在皇宮當一個皇太妃,不然就算再年輕都得在廟裡守寡。

    不同朝代如何處理後宮3000佳麗的?

    秦朝如何處理後宮:

    殉葬

    《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意思是沒有孩子的妃子都要殉葬,考古發掘出這些妃子的墓葬在秦始皇帝陵內城西北部,有近一百座。

    漢朝如何處理後宮:

    1、後宮妃嬪有生養皇子,且其子有封國者都可以出宮,可前往其子的封國安享晚年,稱王太后,如漢高祖妾侍薄姬,在漢高祖死後前往其子代王劉恆的封國——代國,稱代太后。又因東漢郭聖通被廢后稱中山王太后,可知東漢沿西漢俗。

    2、守陵《漢書》中記載,西漢“ 武帝時,又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填後宮,及棄天下,昭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又皆以後宮女置於園陵,大失禮,逆天心,又未必稱武帝意也。昭帝晏駕,光復行之。至孝宣皇帝時,陛下(元帝)惡有所言,群臣亦隨故事,甚可痛也。“此處置於園陵可作兩意解,有人說是令其守陵,有人說是直接殉葬。前者的證據更多一些。如在成帝死後,班婕妤就到陵園守陵至死,死後葬入陵園。《漢書》卷97下《外戚傳》:“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園陵。”傳中還錄有班婕妤的一篇賦,其中寫到:“永終死以為期,願歸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餘休。”所以知班氏至陵園後並未死。

    東漢皇帝駕崩,其未育子女或夭折者妃嬪者,稱”諸園貴人”,《漢書?安帝紀》注云:“謂宮人無子,守陵園者也。所以可知這些妃嬪也去守陵了。

    3、特殊的妃子,如戚夫人,因被皇太后記恨,皇帝死後即被殺。

    漢朝幾乎沒有妃嬪生殉之事。

    三國時代及南北朝如何處理後宮:

    1、三國時代以蜀國為例,劉備稱帝后的后妃有史料記載的有吳皇后,有子二人。劉禪即位時,尊她為皇太后,住長樂宮,病死後與劉備合葬。因此女為“瑁死後寡居”再嫁劉備,考慮到當時三國寡婦再嫁的熱潮,故國君下葬後的妃嬪也有可能遣散後改嫁他人。

    2晉朝:無記載妃嬪太多。有記載的有子之妃嬪,隨子封王后稱王太妃

    3、魏朝。 《資治通鑑》秋,八月,戊申,魏用高祖遺詔,三夫人以下皆遣還家。 可知部分皇帝死後,其中低等妃嬪可發還家中,至於改嫁,估計不行。

    魏孝明帝之生母胡氏尊為皇太妃,後為皇太后。

    而其餘高品級妃子記載如下:北魏宣武帝李婕妤“世宗崩,為比丘尼”,可知未得出宮的無子妃一般應以出家為結局。

    4、陳朝 陳叔寶之後沈氏,於叔寶被俘入隋,隋滅之後出家”後自廣陵過江,於毗陵寺為尼,名觀音“

    5、南朝其餘妃嬪一般出自高門大族,故皇帝崩後還家的可能性比較大。

    隋朝

    1、隋文帝:除弘政夫人無記載之外,宣華夫人,容華夫人都為其子楊廣之妃。

    2、煬帝:蕭皇后於煬帝崩後先後嫁宇文化及、竇建德,後被其小姑義成公主迎往突厥,突厥滅後,被太宗迎入長安,安逝。

    唐朝如何處理後宮:

    1、有子妃嬪隨其子出藩國,可有王太妃號,如太宗妃韋氏”永徽元年正月廿九日,冊拜紀國太妃“

    2、唐初,無子之妃有兩種結局 一種是低等妃嬪出家為尼,如四品才人武氏之於感業氏 一種是高等妃嬪無需出家,依例居於太宗別廟崇聖宮。如昭容韋尼子和後來自殉的充容徐氏,都死於此地。

    3、殉葬 。唐武宗有兩妃殉葬,一為王賢妃 。“帝熟視曰:“吾氣奄奄,情慮耗盡,顧與汝辭。”答曰:“陛下大福未艾,安語不祥?”帝曰:“脫如我言,奈何?”對曰:“陛下萬歲後,妾得以殉。”故帝崩後殉葬。另一妃孟才人,正史未錄,但唐人張祜有《孟才人嘆》。武宗病重,自覺不久將去世,於是把孟才人召到跟前,問之“我如果死了,你準備怎麼辦?”,孟才人抱著笙囊哭泣,答道願自縊以追隨陛下,武宗默許。孟才人要求唱一曲以表達自己的哀傷,武宗點頭應之,於是她高歌《何滿子》,唱罷後昏倒在皇帝的榻前,即死。

    4、守陵

    《資治通鑑》卷249,《唐紀·宣宗大中十二年》胡三省注引宋白雲:唐制,“凡諸帝升遐,宮人無子者悉遣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櫛,治寢枕,事死如事生。”韓愈《豐陵行(順宗陵也,在富平縣東北三十里)》:“設官置衛鎖嬪妓,供養朝夕象平居。”

    宋朝如何處理後宮:

    1、皇后高等妃嬪等遷居別宮,如高宗後吳氏於帝崩後遷居德壽宮,並可有位號之不斷升級,如宋神宗之武賢妃,“歷美人、婕妤。徽宗即位,進昭儀、賢妃”

    2、殉葬。宋高宗寵幸才人李氏、王氏,高宗駕崩後,孝宗探知此情,即迫告命,讓其自便,李氏王氏等唯能殉

    3、低等妃嬪守陵。宋神宗死後,其美人等守陵,中有陳氏,收一義女,後此女亦入徽宗掖庭,陳美人為趙宋徽宗趙佶之母。

    4、死於非命,據《開封府狀》統計,靖康之難時,徽宗有封號的妃嬪及女官共143人,無封號的宮女多達504人。多數為金人所殺或擄。

    元朝如何處理後宮:

    1、殉葬

    波斯史學家志費尼寫到成吉思汗去世時說到“挑選四十名出身於異密和那顏家族的女兒,用珠玉、首飾、美袍打扮,穿上貴重衣服,與良馬一道,被打發去陪伴成吉思汗之靈。” 此處陪靈當以殉葬解。

    2、為後任皇帝之妃妾。窩闊臺即位後,經常按照蒙古人的習俗寵幸鐵木真遺留下來的妃子。

    3、遵為太后或太妃 成吉思汗也遂妃於成吉思汗死後尊為皇后(太后);另有太宗昭慈皇后,名脫列哥那,乃馬真氏,生定宗。歲辛丑十一月,太宗崩,後稱制攝國者五年。

    明朝如何處理後宮:

    1、為太后或太妃

    2、殉葬: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就有多達38人為之殉葬且都是太祖的嬪妃。據《明史》本紀和后妃傳等記載僅太祖加上其後繼的四位皇帝就一共有上百位嬪妃殉葬。為明成祖殉葬的共有宮女嬪妃三十多人。景帝逝世後,英宗讓其後宮唐氏等人殉葬。

    3、奉養於別院別宮。劉昭妃為明神宗的妃嬪。冊封為昭妃,年21歲。無寵無出。天啟、崇禎時受尊封太妃,嘗居慈寧宮。

    4、發還原家。英宗曾下旨給周憲王弟朱有爝,“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雖只說是親王家,但也可以看出皇帝的態度。

    清朝如何處理後宮:

    1、殉葬

    努爾哈赤死後,大妃烏拉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濟根、代因扎殉葬。

    2、居別宮奉養。紫禁城的西北角有專門為先皇妃嬪修建的宮殿群,包括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英華殿、慈寧花園等。繼任帝一般會為先皇之妃加封號而奉養其

  • 9 # 南朝居士

    為什麼都對後宮佳麗三千很感興趣呢?是找不到老婆嗎?

    “佳麗三千”最早出自沈約的《昭君辭》,“暗將昭君比眾妃,三千佳麗無光彩。”,沒錯,就是四大豔情故事的“沈約腰瘦”的那個沈約。

    而後,白居易寫《長恨歌》,也引用了這句,“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這裡佳麗三千,一方面是誇張的說法,當然,也不算誇張,只是,佳麗三千指的是後宮裡的女人,而不是后妃,這裡包括了宮女,理論上,宮女皇帝也是可以任意臨幸的,但是,皇帝很少碰宮女的。

    皇帝的后妃是有人數限制的,一般多的二三十人,少的只有幾個,最少的明孝宗只有一個,不是皇帝想要多少就要多少的,

    楊廣也只有六七個后妃,李世民稍微多點,有十七個,康熙四個皇后,36個妃子,乾隆三個皇后,26個妃子,

    至於後宮的等級制度、人數、俸祿。

    太后,金20兩,銀2000兩。

    皇后 1人 (可分宮女10人) 年例:銀1000兩

    皇貴妃 1 人(可分宮女 8人) 年例:銀800兩

    貴妃 2 人(可分宮女 8人) 年例:銀600兩

    妃 4 人(可分宮女 6人) 年例:銀300兩

    嬪 6 人(可分宮女 6人) 年例:銀200兩

    貴人 (可分宮女 4人) 年例:銀100兩

    常在 (可分宮女 3人) 年例:銀50兩

    答應 (可分宮女 2人) 年例:銀30兩

    這是現金工資,還有綾羅綢緞、食物等,

    還有平時過生日、生孩子孩子紅包、賞賜。

  • 10 # 和親34

    1古代達到這個數字幾乎沒有。都是民間的想象,這麼龐大的數字,各方都會眼紅,於是社會動盪不安了:男人們都想……結果……

    2如果達到這樣的數字,一般這類皇帝有幾個特點。

    一、功勞達到歷史發展階段的極大值(是其他王朝平均貢獻的十倍乃至幾十倍以上),各方都希望派出自家的女子結親,生育後代維護各派系穩定。否則,各派系內部容易發生混亂。因為派系內每個人都可以趁機發動區域性政變,改變政局,投靠超級王朝――世界歷史被大幅掩蓋,但各個地區王朝的各種突發更替與那時代的中央王朝有關。比如朱明王朝登臺後,北韓半島、日本、越南等東南亞、南亞地區、西亞地區乃至部分歐非地區相繼發生政變,誕生了一系列小諸侯王朝……

    二、皇帝睿智達到新高,後代遺傳水平更高!使各個派系不得不迎立!因為:這類後代可以改變歷史程序,使全社會效益達到新高!所以,皇帝配偶數量大幅增加了!!(除了少數失德黑暗王朝)

    ――華人絕大多數都是不同王朝皇帝的後代(男女支),所以基因裡有的是睿智,只是被掩蓋沒有利用好激發出來而已。

    當然,也遺傳了皇帝祖先的純情忠貞愛情(不是各個皇帝都荒淫地)、以及期望多配偶的特點,同時還有對女性拿捏有度等多種特點……

    皇帝死了,一般配偶都只有幾種自主選擇:

    1寡居。佔95%以上

    2自殺或早死。佔4%以上。因為有些皇帝是獨一無二的,皇帝死了,她們會感覺什麼都沒有意思了……

    3、改嫁。幾乎沒有。這是由皇帝配偶的身份地位和心態決定地!

    ――看看中國普通女性的心態,就知道皇帝配偶是什麼特點了:遺傳很大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某些過年的習俗對女性不太友好?你們家鄉有哪些這樣的習俗為你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