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5140436571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漢景帝劉啟的母親是竇猗房,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竇太后,竇太后出身平民,進宮在呂后身邊做宮女,呂后把一部分宮女賞賜給諸侯王,其中竇猗房被分到代地。
竇猗房並不是代王劉恆的正室,劉恆在他還是代王時,曾有一位王后,為劉恆生了四個兒子,史記沒有記載代王后的姓名,只是知道代王后在劉恆稱帝前就己經病死了。
竇猗房到代地後,受到劉恆的寵信,為劉恆生了一女二子,長女劉嫖,後來的館陶長公主,長子劉恆,後來的漢景帝,次子劉武,後來的梁孝王。
漢景帝劉啟上面還有四個哥哥,並且四個哥哥是劉恆的嫡子,本來皇位是輪不到劉啟的,但代王后在劉恆稱帝前病死,王后所生的四個嫡子在劉恆稱帝后的兩個月相繼病死。
漢文帝劉恆還有兩個妃子,但都沒有兒子,這樣劉啟就成為了漢文帝的長子,在劉恆即位的第二年劉啟被立為太子,隨後其母竇猗房被立為皇后。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代王后是呂氏之女,劉恆登基後,功臣集團(周勃、陳平),要求誅殺代王后和其所生四子,劉恆迫於初登帝位,權勢不穩,答應功臣集團的要求,誅殺王后及四子,隨後才立劉啟為太子。
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完全是胡說八道!
劉恆何許人,雖仁厚但絕不懦弱,雖善納諫但絕非無主見,從劉恆進京當天及登基為帝的表現來看,劉恆絕無可能受功臣集團脅迫,劉恆進京當天,周勃曾要求單獨面見劉恆,被劉恆手下官員拒絕,劉恆沉默未說話,顯然預設拒絕,入宮當天任命自己的親信掌握宮廷衛隊及京城南北軍兵權,等於是奪了周勃的兵權,沒過多久漢文帝就逼走了周勃,如此之人,又甘受功臣擺佈?顯然不會。
漢文帝劉恆與代王后一共生了4個兒子,顯然劉恆與王后關係比較好,否則也不會生4個兒子,如果劉恆的王后和4個兒子不是正常死亡,劉恆會善罷甘休?
-
3 # 七月流火140400643
這個問題我看了幾遍也沒看明白。漢文帝也有不堪的一面,指的是那一面?因為後面問的是漢景帝的太子之位是如何得來的?其意是不是說,漢文帝在立太子這一事上做的不規矩?有讓人非議的地方。這大概又是受了宮鬥戲的影響。我不知道是否有哪被戲講的是漢景帝之太子位是如何經過激烈的宮鬥得來的。但這種認識應該是對文學形象的文學解讀。也就是說,文學編故事的時候,可以隨意編造,只要觀眾認可就行了。如果嚴肅的討論歷史問題,這樣的理解大概就有問題了。
我看漢代這段歷史的時候,一個最明顯的感覺是,文景的上位,都是天命的成分多些,人謀的成分少些。也正因此,才形成文景時期的黃老之治。也就是說,文景自己也覺得,他們的皇位是老天爺給的,而不是自己爭來的,所以,他們也不爭,按天命行事,順其自然。前邊我們回答過一個關於文帝的問題,他也是因為薄太后的不爭,才能當上皇帝的。景帝也是。而後邊的武帝就不是了,他是標準的宮鬥形式上位,是王太后聯合長公主鬥敗慄妃,才使得漢武上位的,所以漢武帝時期的政治,體現出有為的風格,從黃老向儒家過渡。
這裡討論的是漢景帝的太子之位,我們知道,古代是嫡長子繼承製。所謂的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但是,景帝的母親竇太后明顯不是正妻。不過,像他自己兒子武帝的母親一樣,不是正妻,也可以透過宮斗的形勢上位。但我們看看《史記后妃傳》就會發現,景帝的上位不是這個模式。
竇太后,是當時趙國清河觀津人。 她是以良家女的身份被選做宮女的。進宮之後當了呂太后的宮女。這些宮女長大之後,就分給皇族的兒孫們當姬妾了。漢代的皇子,小時候是母親一起住在皇宮裡,慢慢長大之後,被封為王之後,就要到自己的國家去了。當然,朝廷也會為這些小王子們配備所屬官員和隨侍人員。宮女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一年,又有幾個王子要到他們自己的國家去了。呂太后以例要給這此王子分派宮女。竇太后也在被分派之列。因為她自己是趙華人,想要跟著趙王去,這樣,就離自己的老近了。於是,她就給管事的太監打了個招呼,請他把自己分給趙王。誰知這樣太監可能事情太多給忘了。稀里胡塗的把她分給了代王。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竇太后知道這個結果之後,心裡非常難過,苦著鬧著,不願跟代王去。可是,宮女分配的名單已經報上去了批准,再要改,就不可能了。如果鬧下去,主事的太監可能受到處分,於是太監連嚇唬帶哄的,把她弄到代王的隊伍中去了。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竇姬跟了代王之後,那麼多宮女之中,代王偏偏喜歡上了她,沒多久就生下了一個女兒,就是後來有名的長公主劉嫖,漢武帝皇后陳阿嬌的母親。之後,又生下了漢景帝劉啟和他的兄弟劉武。
漢文帝劉恆原本是有正妻的,也就王后。而且王后為漢文帝生了四個兒子。可是,在漢文帝被立為皇帝之前,他的王后就已經去世了。而且,王后所生的四個兒子也都沒有等到劉恆等上皇帝就先後病死了。漢文帝活了46歲,當了23年皇帝,他被立為帝的時候,也是23歲左右。也就是說,漢文帝的正妻,雖然生了四個兒子,但都沒養大。這在古代小孩的成活率很低的情況下,也是正常的。
這個情況,在現代宮鬥戲中,當然是可以被演繹成宮斗的結果。但一個人盡皆知的事實是,封建時期的家庭鬥爭中,正妻是佔絕對優勢的。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在代王的宮中,除了正妻之外,還有他的母親薄太后。也就是四個孩子的奶奶。所以,漢景帝被立為太子,不是用權謀的手段得來的,而是上天賦予的。等到代王被立為皇帝之後,群臣馬上就要請封太子。這時,漢景帝劉啟是皇子中最大的。按無嫡立長的規矩,太子只能是他了。
關於立太子的事,《史記文帝本紀》中有詳細的說明。漢文帝被立為帝之後,文帝元年正月,大臣們就請立太子。當時,漢文帝一再推辭。這種推辭,在當時是有政治目的的。呂家被除掉之後,劉家的後代還有不少。接位置大概是每個皇族都想的事,劉恆之意有向劉家後人示謙之意,在眾大臣的一再請求之下,還是立了劉啟為太子。這裡的爭論是立與不立的問題,而不是立誰的問題,劉啟做為第一人選,是沒有爭議的。
在劉啟被立為太子之後,三月份,朝廷有關部門請示立皇后。因為文帝為代王時的王后已經去世。這時,文帝的母親薄太后發話了,讓立太子的母親竇氏為皇后。於是,竇太后因為母以子貴的原因,當上了太后。由此可見,竇太后與薄太后的婆媳關係還是不錯的。如果她是一個勾心鬥角的人,天性澹泊的薄太后是不會待見她的。
-
4 # 遙望燕園
粗粗瀏覽了一下其他答主的回答,有的答主表示莫名其妙,不知道題主在問什麼。
我倒是沒有這種疑惑,《史記》和《漢書》讀多了,也會經常到網上看其他網友的討論,漸漸地就掌握了一些網友列出的“細思極恐”的觀點了。雖然這道看上去有些莫名其妙的題目沒有題幹,但我還是明白了,題主暗示的“不堪”,是指漢文帝劉恆“殺妻殺子”的“往事”。
所謂劉恆“殺妻殺子”,實際上是一些網友對劉恆正妻和正妻所生子女死因的一種推測,這種推測當然有其合理之處,但這種推測更多是基於網友的個人想象和主觀臆斷,證據鏈不足,不足以視為劉恆的“不堪”。
司馬遷在《史記·外戚世家》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歷史:“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長男最長,立為太子,立竇姬為皇后,女嫖為長公主。”
簡單翻譯下就是:“竇姬到代國之後,成為代王劉恆的王妃,在代王劉恆的所有妃子中,竇姬最受代王劉恆的寵幸,為代王生下了劉嫖,而後又生了兩個男孩,即劉啟和劉武。在代王沒有被迎立為皇帝的時候,代王的王后就死作了,等到代王被立為皇帝,代王王后生的四個男孩也相繼病死。劉恆當上皇帝幾個月之後,公卿大臣請劉恆冊立太子,竇姬生的劉啟是劉恆所有兒子中年紀最大的,所以冊立為太子,竇姬也被立為皇后,劉嫖就是長公主。”
一些網友認為司馬遷在記錄劉恆正妻四個兒子的死亡上,開了後門。
“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中的“病”,怕是人為的,或是劉恆授意的,或是功臣逼迫的,總之,劉恆和正妻生的四個兒子,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患病被殺死的。
網友之所以會有這種觀點,是因為司馬遷沒有記載劉恆正妻的姓氏,他們懷疑劉恆正妻是呂家女,劉恆是誅諸呂的受益者,所以不能留下帶有呂家血脈的子女。
為什麼網友會懷疑劉恆的正妻是呂家女呢?因為劉友、劉恢都先後娶了呂家女,劉恆是劉恢和劉友的哥哥,沒理由不被呂后聯姻的……
至此,可以看出,網友的證據鏈,嚴重不足。
事實上,劉邦的八個兒子中,活到娶妻生子的,有七個,七個中,只有劉友和劉恢被明確記載娶了呂家女,從機率上講,作為劉邦的兒子,娶呂家女為妻,並不是大機率,劉肥、劉盈、劉恆、劉長、劉建應當都沒有娶呂家女,這五個人中,劉肥最為年長,沒有娶呂家女,劉肥的太子劉襄和劉恆、劉長等人年齡相仿,也沒有娶呂家女。
如果仔細分析先後娶呂家女的劉氏宗親,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點:他們或者有求於呂后或者對於呂后有利用價值。
劉友和劉恢都得到了比原本更好的封地,呂后為了綁住他們,把呂家女許配給他們,劉肥次子劉章為了封侯甚至封王,娶了呂祿的女兒,劉盈的兒子劉恭娶呂家女,是因為呂后想用皇后的尊位拴住呂家人的心,琅琊王劉澤娶呂嬃和樊噲的女兒,是因為劉澤想靠呂后封王……
而劉恆本就是王,又不圖更好的封地,所以沒必要娶呂家女。同理,劉襄、劉長、劉濞、劉交等劉氏諸王也沒娶呂家女。
司馬遷之所以沒記載劉恆正妻的姓氏,應當是劉恆正妻的歷史地位不重要,司馬遷也沒蒐集到相關的資料,所以就沒有記載,這沒什麼可奇怪的。
司馬遷還沒記載劉邦父母的名字呢,是不是就意味著劉邦的父母連個名字都沒有呢?司馬遷還沒記載劉盈的名字呢,整部《史記》中都以“孝惠”稱劉盈,是不是劉盈就不叫劉盈呢?司馬遷還沒記載劉邦老丈人和丈母孃的名字呢,是不是劉邦老丈人和丈母孃就都沒名字呢?司馬遷還沒記載陳平大哥的名字呢,是不是陳平的大哥就叫“陳伯”呢?
司馬遷寫的《史記》,記載的是三千年的歷史,對於歷史沒什麼影響的人,司馬遷根本就沒記他的姓名,這沒什麼意外的,就連第一個被派到匈奴和親的劉家女,司馬遷都沒說她的父親是誰,沒說她叫什麼名字呢,要知道,她可比劉恆的正妻重要多了。
另外,劉恆之所以能繼承皇位,主要有兩點原因,這兩點原因,早在劉恆上任前,就被宋義的孫子宋昌講清楚說明白了:
①非劉氏不能踐帝位;②劉恆是漢高祖所有活著的兒子中最為年長的,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按照繼承順序,也應當由劉恆繼位。
參考資料:《史記·率天后本紀》、《史記·孝文字紀》
-
5 # 酷愛歷史的小魚兒
如果說漢文帝的皇位是意外收穫,那漢景帝的皇位就是堂堂正正子繼父位,而且是嫡長子。劉恆繼位前他的原配夫人和其四子皆逝。劉恆一繼位就立劉啟和劉武的母親竇漪房為皇后,所以劉啟以嫡長子的身份成為太子繼位為帝並不存在什麼爭議。比起漢景帝劉啟,他的兒子漢武帝劉徹的繼位更有宮斗的色彩。
-
6 # 尋根拜祖
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兩代帝王漢文帝和漢景帝,在歷史上都流傳有“不良記錄”,可以概括為“文帝陰,景帝狠”,題目所指應該是漢文帝陰殺“四子一後”一事。不過關於漢文帝的“陰”,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漢文帝為了謀求皇位,陰殺四子一後,此事不見於正史,證據不足按正史記載,漢文帝的四子一後是在他入京前後這段時間,突然相繼得病而亡。看起來,這種母子五人集中死亡的狀況確實令人生疑。於是後人猜測,死亡案背後有兇手,一種論調認為兇手是竇漪房,理由很簡單,誰得利誰就是嫌疑人。
第二種論調認為兇手是漢文帝,理由是他的王后是呂氏族人,漢文帝為了登上帝位,必須滿足反呂集團的願望:清除所有呂氏後人!
我覺得大家可以大膽猜測,仔細尋證,但從目前的史料來看,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以上兩條論據。以此認為“漢文帝不堪,漢景帝得位不正”顯得過於武斷。
不過史學界確實有人認為漢文帝很不堪,不過他們所例舉的證據卻是另一件事,即有名的“漢文帝陰殺劉長”事件。
二、漢文帝以縱容的方式“陰殺”弟弟淮南王劉長,純屬臆斷,顯然冤枉了漢文帝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講堂專門論述了漢文帝不斷縱容劉長,以至於劉長越來越囂張,最終走上不歸路的歷程,以此王先生認為:漢文帝是有意殺弟,手段很不光彩!
我無比尊敬和喜愛王先生,但在這個問題上不敢苟同。
王先生認為,漢文帝存在除掉劉長的動機,那就是劉長作為他唯一在世的弟弟,存在對皇位的威脅。
關於這個動機,我認為有點牽強。我們知道漢文帝能登基,純屬天上掉餡餅,沒有半點他個人的努力,完全是反呂統一戰線中,功臣派和齊王派之間河蚌相爭的結果。這個爭鬥過程中,劉長從來沒有進入過兩派的法眼,也就是說,無論在什麼人眼中,劉長都不可能成為皇位候選人。一是因為劉長品行、能力哪兒都跟皇位不沾邊,差距太大;二是劉長的養母就是呂后,平定諸呂沒殺他,就已經燒香拜佛了,怎麼會給他掌權,回過來頭報復平呂集團的機會?
因而,漢文帝陰殺劉長根本就沒有動機!
王先生還分析了漢文帝一步步縱容劉長的過程,以此證明,所有的“寬容”都是給劉長下的套,就等劉長一步步進入深淵。
我認為這個說法更不可靠,就是個人推斷。如果漢文帝想殺劉長,劉長都死了無數次了。哪一次殺他都可以明正法典,歷史絕不會對漢文帝有半個不字。為什麼非得多次寬容赦免,最後在發配途中靠他絕食而亡來“陰殺”他?漢文帝怎麼就能算到,一個混世魔王也會有悔意,甚至後悔到絕食自殺?太天方夜譚了吧?
說實話,如果從個人聲譽角度,漢文帝當初直接處死劉長,沒有人認為他有錯,反倒是一味縱容讓他留下徇私情的詬病。漢文帝不至於笨到這種程度,邏輯不通。
說到這裡,就涉及第三個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後人覺得漢文帝“陰”呢?我覺得這跟那首蹊蹺的民謠有關: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三、民謠背後的真相,皇族兄弟殺機重重,漢文帝被冤千年這首諷刺漢文帝陰殺劉長的民謠,出自劉長死後的第六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所謂民謠不代表民意,而是有人刻意為之。那究竟是什麼人編排的呢?目的又是什麼?
我個人分析認為,這首所謂的民謠應該出自劉姓諸侯王之手,目的很陰險,充滿殺機:號召所有劉姓諸侯王們團結起來,共同對付漢文帝!
我這麼說是有理由的。
首先民謠出現的時間節點表明,這是有人假借劉長事件說事,如果真是民意,不會在事發六年後才有人站出來說話。
其次,這個民謠顯然是針對漢文帝籌措的削藩政策而來。我們知道西漢初年的分封制,帶來最大的危害就是藩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包括賈誼在內的有識之士,已經多次給漢文帝提出削藩的建議。這無疑動了藩王們的“乳酪”。
本來漢文帝登基,諸侯王們就很不服氣,如果再傷害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反抗是必然的。可是漢文帝考慮到實情,一直沒有大的削藩舉動。但諸侯王們不可能不警覺。民謠恰恰在這個時候流出來,很顯然,它的目的就是強行把劉長的死,與削藩聯絡在一起,告訴所有的諸侯王,劉長之死就是漢文帝刻意為之,就是為了打壓諸侯王。所以我們所有的劉姓諸侯王骨肉,應該團結起來,共同對付劉恆!
這哪是一首簡單的民謠,這分明就是一個戰鬥檄文,充滿殺氣的戰鬥檄文!我覺得世人都被諸侯王們陰險的手段矇蔽了,真的以為是漢文帝“陰殺”劉長,都沒看清背後的真相!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漢文帝的“不堪”證據不足!是大家掉進了諸侯王設定的陷阱,對漢文帝的誤解。
個人淺見,諸君共議,拜謝!
-
7 # 晝錦還鄉
漢文帝原先有皇后,而且生了四個兒子!但是皇后與四個兒子都死了,所以才立劉啟為帝,立竇漪房為皇后!有些人認為是漢文帝害死了原先的皇后與四個兒子,這是毫無道理的。
即便漢文帝寵信竇漪房,想讓劉啟上位,沒必要殺害自己的兒子!而且是四個!從漢文帝的秉性來說,他絕對不會連續殺害自己的四個孩子,除非他得了精神病!
史書上記載皇后與四個兒子都是得病死的!即便有人謀害,最有可能是竇漪房,而不是漢文帝!竇漪房是最直接的利益獲得者,當然有可能謀害皇后與她的四個兒子!但是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也只是推測而已!所以皇后與她兒子的死亡跟漢文帝一點關係都沒有!
人家詬病的是漢文帝對淮南王劉長的狠心!其實是劉長“自作孽不可活”。劉長為人飛揚跋扈,目無法紀!根本就沒把漢文帝放在眼裡,有些事情已經是僭越之罪了!漢文帝念及是兄弟情誼,不忍心懲罰。但是劉長不僅不體諒,反而變本加厲。這如何讓漢文帝受得了?他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劉長居然挑戰他的權威,他自然要懲罰劉長!
因此,劉長的死跟漢文帝沒有關係,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
縱觀漢文帝的一生,他是一位仁慈節儉,關心百姓疾苦,體恤民情的君主,是值得肯定與褒獎的皇帝!
-
8 # 千古名將英雄夢
漢文帝,當然也有不堪的一面。史書記載,劉恆生活甚是簡樸,從不鋪張浪費,就連一座花費百金的露臺都不捨得修,但其實,他甚至不惜賞賜數十億錢給自己的男寵鄧通,甚至還送了座銅山給他,讓他想要多少錢就自己造,可見史書所謂簡樸其實也就是作秀罷了,否則也不用特意將停建露臺的土基作為節儉的表徵物留存下來,供後世稱道。
“漢文雖愛露臺之產,鄧氏之錢布於天下。”這可真是一個充滿了悲諷感的笑話。
圖:鄧氏錢成色足,質地優,在古錢幣收藏界稱為“鄧通半兩”,這種錢的特點是上下呈凸起狀,有人認為這是鄧通的炒作行為,所鑄錢幣比官府鑄錢使用更多銅材,以此炫耀自己的財大氣粗
史書還講,文帝修建霸陵,都使用陶製器物,不準用金、銀、銅、錫裝飾,且利用地勢依山開鑿,不另興建高大的墳堆。可是後來在晉建興年間,有人盜掘了文帝的霸陵,卻發現了大量的金銀財寶,致使當時的晉愍帝都大為驚歎:“漢陵中物何乃多邪!”手下回答說: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霸陵在諸陵中已經算是很簡樸了。
說一套,做一套,是不是歷史上所謂的明君聖主,宰老百姓時相對沒那麼狠,我們就要感恩戴德了?
事實上,被史書誇上天的“文景之治”也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美。當時賦稅是很輕,天下也太平,但真正得益的其實是富豪與權貴,他們可以發行貨幣,壟斷鹽鐵生產,買官,買爵,蓄奴,花錢免罪,放高利貸,兼併土地……只要有錢有勢就行。文帝初期,列侯與諸侯王及他們的母親妻兒,還有二千石以上的政府高官,甚至可以隨意逮捕平民。另外,世人皆稱道文景時國家徵稅僅三十分之一,然而史書中還有一筆記載卻被大家忽視了,那就是當時在民間,地主對佃戶所抽之稅竟然超過二分之一!而且是合法的。哈哈,好一個文景之治!
在每一個被盛世Sunny普照的天下,都有一幫被曬乾了的小屁民。
還有一次,有個老百姓只是偷了劉邦祭廟(高廟)門上的一個玉環,劉恆就為成就自己的孝名,竟要誅滅那人三族,最後還是廷尉張釋之秉公持法極力勸阻,劉恆這才將那人斬首了事,並因此而得了個從諫如流、輕刑善政的好名聲。
大概皇帝本就是這世上最骯髒的職業罷,所以相對而言,劉恆已算是最開明最仁慈的一個了,因而司馬遷誇他“德至盛也”,班固也對他大唱讚歌“嗚呼,仁哉!”後世甚至還有人稱他為“三代以後第一賢君”。
這人就怕比,來個稍微仁厚點兒的不容易,那還不得使勁多上點諛詞,否則後世的皇帝哪兒還有動力稍微控制一下自己。
-
9 # 澹臺燭滅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唐朝詩人李商隱的 這首詩對漢文帝 冷嘲熱諷 之餘,對漢初大才子 賈誼懷才不遇的遭遇寄予無比的惋惜之情。漢文帝 劉恆自登基 以來,兢兢業業,勤勞節儉,與民修生養息,開創了“文景之治”的 盛世,不失為有為的一代明君。可他到了晚年依舊逃不脫求仙問道以求長生不老的荒誕慾望,讓他光彩的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
柔弱仁慈的漢文帝劉恆勤於國事,愛惜民力,論品德功績在歷代帝王裡絕對是排在前幾位的,這位爺捨不得吃穿,不喜歡遊山玩水,不濫建亭臺樓閣供自己享受,他的唯一樂趣就是節儉,後世也就是清朝的道光皇帝能與他有得一比,準確來講,這些根本算不上是缺點,反而是其優點。對自己如此嚴苛要求的一代明君,卻因為對其寵臣鄧通毫無節制的賞賜,不僅讓自己一世英明蒙上了汙點, 也敗壞了朝廷的法度,攪亂了國家經濟秩序。鄧通只不過是個 划船的黃頭郎,一個戴著黃頭巾的船伕,能一步登天,全因為劉恆的一個神仙夢。劉恆曾夢見自己昇天,升不上去,忽然背後有人推了他一把,回頭一看是個 上衣束成帶狀系在屁股上的黃頭郎。 夢醒後,在 未央宮的蒼池 邊找到了和他夢裡見到的 一模一樣的 黃頭郎,就是鄧通, 一問姓名, 痴迷 於神仙之道的 劉恆更是 相信鄧通是他的成仙之路上的貴人,“鄧”就是登,鄧通就是登天之路暢通。 這樣,鄧通成了漢文帝劉恆最寵愛的人,兩人形影不離。
劉恆讓相師給鄧通相面,得到的答覆是鄧通會貧困致死。劉恆非但 沒 有警醒,反而愈加 寵愛鄧通,害怕鄧通真的如相師所說會餓死,劉恆 居然賜給了鄧通 一座銅礦,讓他自己鑄造錢幣,當時的“鄧錢”和吳王劉濞“吳錢”馳譽天下。賈誼就這種狀況曾上書要求取消敗壞國家法度的私鑄貨幣行為,非但 沒被漢文帝劉恆接受,反而招惹了鄧通,大才子只能 鬱鬱而終。而鄧通也沒逃脫相師的 預言,真的在景帝時活活餓死。
漢文帝 劉恆與鄧通的這種曖昧關係,讓人很懷疑漢文帝劉恆的特殊癖好,這也是後世推崇漢文帝之人而不願提及的痛點 。
至於漢景帝坐實太子之位好像並沒有多大波折,因為漢文帝為代王期間,王后及所生的四個兒子全部去世,不出 意外的話,身為漢文帝長子的劉啟是不二人選,而且劉啟和漢文帝 劉恆很像,寬厚仁慈,也深得漢文帝的喜愛,所以漢景帝劉啟繼位順理成章。
回覆列表
漢景帝主要是奉行了他父親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才立位太子的。.漢景帝劉啟,在位十六年,推行″削潘策",削諸候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併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漢景帝在位16年,還是一位不錯的皇帝。謝謝悟空邀請。回答不詳之處,還請涼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