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高曉松,梁宏達之類的,算不算是知識分子?
3
回覆列表
  • 1 # 劉宅宅

    在今天的中國,高階文人是被分成兩大品種的:一種叫“知識分子”,另一類被稱為“知道分子”,兩批人馬一般還互相瞧不上。知道分子總嫌知識分子迂腐嚴肅假清高,而在知識分子眼裡,“你丫就是個譁眾取寵的營銷號,裝啥文化人哩!”

    是的,在一般認識裡,“知識分子”4字,往往代表著高階、專業、有學問、有獨立思想的人,比如過去的陳寅恪、胡適、魯迅,如今的秦某、劉瑜、陳丹青等等。他們論起身份,一般都是大學教授,豆瓣名字條目下起碼有一兩本8.0以上高分的作品。他們坐擁書城,他們學識淵博,他們家國天下,他們橫眉冷對,他們自詡清流,他們是情懷黨,他們有“民國範兒”,他們最愛扯什麼“精神獨立、思想自由”這四字經。反正就是脾氣很軸,不接地氣,讀書讀傻的樣子。

    前些年,南大學生搞了一部話劇《蔣公的面子》,講的不過是抗戰期間有三位教授為了尊嚴,拒絕往赴蔣府宴會,而且還不計得失謝絕合作的“打臉”故事,結果在海峽兩岸各大高校都火得不成樣子,好些文化大咖到處為之激動鼓呼。何以故,因為大學教授們代入感強烈,覺得這樣的“知識分子”說出了他們的心聲,活成了他們夢想成為的樣子:心懷天下,一身傲骨,匹夫橫議,敢輕富貴笑王侯,堅信“第一流的知識分子是第二政府”,腦中滿是諸如“批評成風,流言才不會有空間”這樣的信念。我媽是家庭主婦,當年偶然陪我看完,她的感想只有一條,“這些人是不是有病呀!”

    對的,這種老百姓的觀感,恰反映出了“知識分子”們最主要的一個問題——他們這些人,無論哪朝哪代,都算得上是體面的上流社會中人了,可就是不自尋煩惱不惹是生非就過不下去似的,就連吃飯如廁時分都愛擺出屈原式的憂國憂民狀,走哪都指指點點牢騷滿腹戟指怒目,像個臭嘴烏鴉一樣整天叫個不停煩不煩呀!

    這就導致群眾們的意見,也很兩極分化:推崇的恨不得捧他們是“良知重鎮”;討厭的忍不住破口大罵“臭公知”,眼不見心不煩啊,你們能滾國門多遠就拜託滾多遠。

    而所謂“知道分子”,是“知識分子”做不成,既無法進大學又寫不出“學術著作”,只好跟著大眾廝混,“淪為”有點文化、有點錢的網路大V的意思。

    這裡邊的心事,是非常微妙的:大凡“知道分子”,即便再有名了,可內心一樣也向往著成為“知識分子”,人家只是攀不上,或者一不小心淪為“知道分子”的。甚至好些著名“知道分子”,比如許知遠、薛兆豐他們,只是為生活所困,暫時性混“知道分子”圈的。哪知時日一久,“知道分子”做舒服了,又回不去做不成“知識分子”了,所以只能“精神分裂”下去。用李誕的話來說,他們表面看不起別人,內心看不起自己,只好靠自嘲洩閥。

    從此,他們似乎活成了兩頭不是人的“蝙蝠”,既是文化人+網紅的混搭款,又哪一塊都是又哪一塊都不純,找不到歸隊的路。他們是什麼人,是既高階又低俗,網紅圈覺得你“裝X”敬而遠之,知識分子圈鄙視你“譁世取寵”不屑一顧。的確,既不像知識分子那般純情執著,又不能跟文痞分子一般玩世不恭,是知道分子的特徵,也是他們最深的困境。他們唯一可以自慰的,是比窮酸書生富有,比土豪們有文化,就像第一代“知道分子巨星”易中天曾為之洋洋自得的那樣。

    總而言之,“知識分子”是一種標榜,誰沾上這個認證都自帶高貴光環;而“知道分子”呢,從誕生伊始至於今日,都是一個被奚落或是無奈自嘲的名詞。“知道分子”這個名號的起源,得追溯到不遠的19年前:話說2002年的《新週刊》雜誌,刊發了一篇題為《向“知道分子”致敬》的文章,用“知道分子”去給那些“不苦守於書齋、不侷限於專業,關注時態、能說擅寫,粉絲眾多,流量大戶,同時在資本市場遊刃有餘的當代社會亞精英群體”定標籤,從此“知道分子”這個名詞才廣為人知。

    那篇《向“知道分子”致敬》文章,名義上為“致敬”,實際上是一種明褒暗貶的“高階黑”,所製造出來的理所當然是一個貶義詞, 而且是一種略含揶揄的稱呼。“知道分子”而非“知識分子”,其言下之意,就是一群本來要從事創造性精神文化事業,卻沒有相應的能力, 最後還媚俗地跪倒在資本大爺的牛仔褲下,而且充其量只是比別人多“知道”一點常識的“低配版知識分子”而已。

    用京城貧嘴王朔的話說,“知道分子”是那些沒啥獨立學術觀點,“抄慣了別人的宏論”的知識分子,是“知識分子”的降維版。典型代表就是高曉松、羅振宇、梁文道那些人。他們都是網路上的超級達人,表現得似乎什麼都知道一點,講話很有意思,姿態還有點酷,偶爾有俏皮話與精闢句子,口中筆下動輒都是一些不認識的人及他剛看過的書,什麼披頭士、凡・高、達利、範思哲、米蘭・昆徳拉爾赫斯、海徳格爾、哈貝馬斯、維特根斯坦、瑪格麗特・杜拉斯、張愛玲、王家衛、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等都是高頻詞,五花八門七葷八素張嘴就來,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但你要讓他潛心專門寫本研究蘇軾或德里達的專著出來,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分野就出來了:知識分子生產知識、對抗不義,而知道分子服務大眾,靠所學換取所需,遊走在學府與市場、書齋與媒體、講壇與秀場之間, 只為市場而不為任何一個單一的人群服務。他們最受詬病的,除了媚俗、學識不精之外,還處處發言,表現的似乎無所不知,卻漏洞叢生——網上要“義務”為高曉松、吳曉波糾錯的人何止成千上萬,那些“指謬”文章都能印半間屋子了。

    但是呢,“知道分子”這些人,梁文道也好,于丹也罷,他們的貢獻也確實不容磨滅的。至少,他們面向社會大眾,普及了知識分化,而且裹挾著“文化資本”的強大力量, 不斷向這個社會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基本上都是正向的能量。比如於阿姨講論語,是經常亂彈琴,但就是經她這麼一嚷,當年《論語》全國各地書店都賣脫銷了,這功德豈小?

    當然,“知識分子”與“知道分子”分野再大,在一些核心問題上,他們一般還是有共識的,是可以二合一的。比如,他們都是“文化人”。比如,他們一般都瞧不起胡總編之類的同類。

    2021.3.4,晚

  • 2 # 讀亦悅乎

    兩個問題,兩句回答。

    (免得天天回答,天天被刪)

    第一句:有“擔當”的讀書人才能被稱之為“知識分子”。否則帕斯。

    如果一個讀書人只把自己的知識用於對他人塗脂粉飾,那是奴才或走狗。

    第二句,列舉的倆人自己壓根兒也沒有把自己當知識分子。

    抖抖書袋,亮亮嗓門,蒙倆無知粉絲自嗨自樂罷了。

  • 3 # 弗洛伊德的菸斗

    知識分子有自己獨創的見解和認識;

    知道分子是搬運別人知識的搬運工,而且搬來搬去,從來就沒把知識的包裹開啟看看。

  • 4 # 科學交流8207

    非常簡單——

    在有一定思考成果的前提下,

    不公開說出來的人,叫""知道分子"";

    能公開說出來的人,叫""知識分子""。

  • 5 # 味哎兒

    自從有了知識就是力量一說以後,讀書人就被分成了三種。

    掌握現代工業技術的人員,會寫繪畫的文職人員,背書籍引經據典的人。

    後來掌握現代工業技術的人員被改成科技人員。

    會寫繪畫的人與引經據典的人,統稱為輿論界人士。

    當中國仿製歐洲學校學院式教學生的方法以後,上幾年級就成了有多少文化程度。

    從而到學校學院學習過的人就成了有文化的人了。

    當中國有了自己的科技人員以後,建立了科學院,就有了科學家。

    從此科學家,漸漸就與文化人相區別了。

    科學家成為研究工業和農業以及各種自然現象的人員了。

    文化人成了教書的人,演戲表演的人,繪畫寫文章的人了。

    但科學家科技人員以及文化人都歸知識分子。醫學也由學校培養出來以後,醫生護士也成了知識分子。

    總歸仍然是讀書人,就是讀知識分子。也就是古時候的時文斷字的人就是知識分子。不識文斷字的人就是大老粗,並且名號為文盲。

    也就是識文斷字的人,不是文盲;不識文斷字的人,就是文盲。

    文盲不文盲,就是有文化與沒文化的表現了。

    現實中的人群與社會里,具體的個人分為三種:

    會做不會說的,會說不會做的,又會做又會說的。

    但是當用歐洲的標準衡量這些人的時候,就出現好胳膊,好腿不如好嘴,因為不論是什麼都需要透過筆試的考試方法確定:等級,級別的程度。

    當採用最簡單的方法的確定人的程度的時候,就是用:有文憑,沒文憑來判斷了。

    真實中人類的文明程度表示的文物,最大的文物就是房子和衣著,或者是建築與服裝。

    因此國家與國家相比較文明程度的時候,用的文物是建築或者是房子相區別的。

    而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相比較文明程度的時候,用的文物是服裝衣服。

    中國的建築或者是房子是由匠人們傳承的,並且沒有圖紙,沒有文字敘述,全部是師承關係的,口傳身授進行傳承的。包括中國的皇宮建築群的掌握者,是北京的樣式雷家。

    也就是現在北京故宮的建築群是由北京樣式雷家主持修造的,並且是從明朝開始到清朝全部是這一個宮殿。

    樣式離家沒有書籍傳承的,只有用紙糊成的建築樣子進行傳授的,所以稱為樣式雷。這就是隻會做不會說的人群。包括中國的一些絕技絕學在內,都沒有書籍傳承的。

    因此當用學校學院考試的方法考證文化程度的時候,清朝以前的中國都是沒有文化的。只有仿製了歐洲式的學校學院以後才有了文化。

    因為中國的各民族服裝也是沒有書籍存在的,都是師徒之間口傳身授,或者是父子之間.母女之間親身傳授的。

    甚至古代傳下來的戲劇.雜耍等表演藝術也沒有書籍傳承的,全部是由師徒之間口傳身授進行傳承的。因此1960年以前的中國表演藝術的人,都沒有進過學校學院學習的是沒有文憑的,有很多人是不識字的。但是很奇怪,在演藝界裡面這些人都是藝術和文化大師。

    也就是沒文憑沒文化的人,是文藝文化的大師。

    最怪現象更厲害的是,當中國民間藝人到國外去進行演出表演的時候,就是在推廣宣傳中國文化了。當這些民間藝人在國外獲獎後,返回國內時,就成為民族民俗,又不是文化了。文化只有在學校學院記憶體在,並以有沒有文憑為表示的。

    這就是文明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知識。也就是文明文化知識三個是同一個意思的,三個不成不同名稱而已,並且以有沒有文憑為體現。

    但是文憑式的文化出國以後就沒有民族文化性了,民族文化由中國國內的民間的民俗為表現的。可是回國以後就又成為民族,又不是文化了。

    這就是隻有國外有文化,中國沒文化,從而掌握國外東西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不掌握國外的東西的人,就是沒文化的人。而國內掌握國外文文化的人,到了國外就失去了優勢,不再有文化了,成為一個學生時的人了。從而中國民俗的東西去國外就成了中國文化的表示了,但回國以後民俗就是民俗又沒文化了。

    現在又有了一個名嘴的詞彙出現,這個名嘴就應該是知道者或者是背書籍者。也就是啥都不會做就會說。從而與本題的“知道分子”應該是一路的。

    所以,知識分子分兩部分:會做不會說的人群,又會做又會說的人群。

    實際上:名嘴.知道分子.背誦書籍的人.讀書人,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中,屬於名家。

    也就是引用名人名篇名句,引經據典的人。在人群與社會中屬於會說不會做的那群人。這一號的人基本上都是註釋.解釋.詮釋以前書籍的人。

    這一號的人的代表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括,因為會說,奪了趙國的軍權,帶兵去打仗,把趙國40萬的軍隊的人,都被敵方人給坑殺了。

    趙括得以奪得軍權,就是因為他比原先的老將會說,說的頭頭是道,老將說不過他造成的。

  • 6 # 般若字醫

    如果把古聖先賢、哲學科學大師比作純天然的原料生產者的話,知識分子則像加工製造業的,知道分子像電商或開商場超市的,普羅大眾就是消費者。

    一,格調很高的消費者一般既不搭理知識分子,更不搭理知道分子,而是直接自己閱讀古聖先賢、哲科大師們的原典,就像講究的家庭自己採購原始食材,自己做食物吃,避開新增劑和防腐劑;

    二,知識分子自己很少有生產原料的能力,但有藉助古聖先賢、哲科大師們的原創作品,生產出較規範產品的能力,雖然也有新增物,但因受監管較嚴,多數還是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他們的問題在於不管不顧市場,生存依賴國家稅收,運氣好的產品市場大,運氣不好的產品積壓,無人問津,孤芳自賞;

    三,知道分子其實是個開超市的,電商火起來後也跑到網上開始叫賣吆喝了。他們其實沒有生產能力,但他們會假裝自己有,其實他們是把知識分子的東西做成拼盤,貼上自己的LOGO,搭上聲情並茂的演技努力叫賣,收穫頗豐。他們的優勢是拼盤貼近市場,缺點是無人監管,為了產品賣相好口味重,亂加新增劑和色素成為必然。

    消費者還是要靠自己,最好是看經典作品的原典,如果實在沒時間,也看不懂,知識分子和知道分子們的產品也可以借鑑,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免得出現毒素沉積或食物中毒。

  • 7 # 四野的

    “知道分子”與“知識分子”的“根本區別”在普通人眼裡後者是一群羨慕權貴奉承富豪且裝逼的從事文化行業有農工軍商科以外技能的一群人,前者在普通人眼裡就如問題君與本回答老夫以及村頭巷口老榕樹下的幾個口水花噴噴顛老頭大娘這類人。

    然而,前者“知道分子”削尖腦袋往後者“知識分子”堆裡鑽,普通人抖布衣傾袋子省吃儉用也要學習“知識分子”不事“器”的能耐。很多時候普通人一群中羨慕嫉妒恨“知識分子”和“知道分子”,總是要裝出汙泥而不染清高,諸不知道Tm的荷花長不成參天大物,離開一窪泥水就枯萎了,連盆栽入堂登室都死翹翹。

  • 8 # 自我認同

    知識分子和知道分主有什麼根本區別?知識分子和知道分子都屬於文化人,區別在於知識分是扮清高,在口頭上是錢財與糞土,把自己關起來搞學術研究,而知道分子就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把知識化為財富,所以到處講課攢錢,做網紅,總的來說知道分子就是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知識文化儘量創造財富。

  • 9 # 易實不易59049513

    知道分子如果掌握了辯證的方法論,有時候比知識分子更容易改變世界。

    這裡沒有貶低知識分子的意思,知識分子應該歸於專業領域的人,比如醫生,可以稱為知識分子,但他並不懂橋樑製造,也可以視為橋樑領域的文盲,如果他有興趣,只需要知道一些工程原理,也就能成為知道分子。

    知識分子追求專業領域的深度,知道分子是透過方法論認識世界的寬度,二者本來就還是一體。

    知識,知而能識是非,知道,知而能明道理。人類社會就是在虛虛實實中追求改造世界的技術,同時也在探尋世界發展的根本道理。

    最怕知道分子把自己當知識分子,不尊重專業,不相信科學,形而上學就容易迷信。知識分子也容易只相信自己,固步自封走極端,這兩種都不可或缺才能真正成為完整的引領者。

  • 10 # 金童希瑞

    知識分子能夠進行科學研究,並有所創新;知道分子崇洋媚外,唯西方人馬首是瞻,喜歡做“跟班式”研究,人云亦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鯽魚如何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