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雜史譚
-
2 # 夢話很幽默
歷史上總有那些無比巧合偶然的事件,在局外人看來明明有能力完成,最後卻功敗垂成!
敦刻爾克的大撤退,總共救走了33萬英法軍人,為日後反攻歐洲提供了有經驗的兵源力量!而那時被德國裝甲部隊圍困的英法部隊,怎麼也沒想到還能回到英國,因為只要德國陸軍的地面裝甲部隊接到命令,這40萬英法盟軍必定一鍋端!
原因如下,首先是希特勒捨不得好不容易組建的裝甲部隊,去和一群必敗無疑的哀兵拼命!再加上行軍太快,後勤保障有點吃力!
其二當時的德國的高層人物戈林,德國空軍元帥,是一個非常虛榮的人物,和英法的戰爭都是德國陸軍一面當擔,出盡了風頭。於是想把空軍作為主要力量投入到戰場,沒想到那幾天敦刻爾克起大霧,不利於空軍戰機作戰,再加上英國發動全體國民只要有船的都去接軍人回來!結果就這幾天,英國進行了大撤退!
-
3 # 史之旅
我們都知道英國當時雖然陸軍不怎麼樣,但是海軍還是世界一等一的。
英國能夠撤走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很明顯,就是英國強大的海軍阻止了希特勒大軍的推進。當時30萬大軍既然已經到了海邊,伴隨著運輸船來的肯定還有英國的無畏級戰列艦,戰列艦的強大火力不用多說。雖然戰列艦不能上岸,但是德軍一旦靠近海邊,戰列艦的火力全開,德軍不一定能夠抵擋的住。畢竟戰列艦火炮的威力使德軍再強也沒有用。(戰列艦圖片)
第二個就是德軍太強了,他們瞬間就將法國攻佔了。攻佔快自然是沒有什麼壞事,但是對德國來說,他們還來不及消化已經佔領的法國領土。法國國內還有零星的抵抗拖延了德國陸軍的腳步,這為英法聯軍的成功撤退提供了寶貴的時間。(敦刻爾克大撤退圖片)
-
4 # 國平軍史
1940年5月下旬,英法聯軍防線在德軍機械化部隊的打擊下徹底崩潰了,在位於法國西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敦刻爾克,英軍組織了當時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史稱作敦刻爾克大撤退。
英海軍發動了大批船員,動員民眾起來營救軍隊,計劃是力爭撤離三萬人,但就是這麼一支雜牌船隊,在危險的情形下,一個星期時間內,竟救出了30餘萬英法聯軍。
當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法國北部狹小地帶的敦刻爾克步步緊逼,最近的坦克部隊距離港口僅10英里時,1940年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令德軍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大惑不解,敦刻爾克唾手可得,但卻被元首命令停止前進。
原來帝國元帥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就能殲滅敦刻爾克的數十萬英法聯軍,已沒有必要讓寶貴的裝甲部隊去冒險。
此外,快速突擊的裝甲部隊使步兵落和很遠,參謀部德軍高階指揮官擔心裝甲部隊的戰損情況,也向元首建議讓古德里安的裝甲師停止前進,等候步兵部隊的接應。
敦克爾克港口附近河道縱橫、土質鬆軟泥濘,不適合裝甲集團快速突擊分割包圍敵軍,盲目突進只會讓德軍裝甲集團陷入混亂的陣地戰,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這是希特勒本人的擔心。
雖然自開戰以來,德軍屢戰屢勝,但其裝甲兵團及俯衝轟炸機部隊仍舊損失嚴重,即使是強悍的德軍也無法承受強攻帶來的精英坦克手、飛行員的巨大損失,畢竟德國東部還有著更危險的對手蘇聯。
出於儲存實力的目的,希特勒自然不能盲目強攻英法聯軍陣地,但這樣做的結果卻是一個星期餘時間內,30餘萬英法聯軍在丟棄了所有重武器後,順利撤回英國本土,保留了日後盟軍反攻歐洲大陸的有生力量。
-
5 # 超然視野
若能對當時的歐洲態勢比較瞭解,或許能真的弄明白德國為什麼放走了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
德國二戰進攻法國走的是閃擊戰,其基本思路就是利用裝甲叢集在空軍的掩護和壓制敵方空軍情況下,實施快速突進,對敵人實施戰略分割和阻礙其集結,從而分割包圍敵人,迫使敵人投降的戰爭方式。
但敦刻爾克圍困戰的時候,德國的機械化叢集已經突擊了二三百攻擊,這也基本上達到了當時裝甲車輛的最大行程,一路上撒歡的進攻也讓坦克的車裡炮彈數量嚴重下降,若此時進攻困獸猶鬥的英法聯軍,無疑不佔優勢。要知道英法聯軍的重型裝備還依然存在,彈藥充足,抵抗起來勢必會造成德國的主力精銳坦克叢集的損失。
所以並不是希特勒念及和英國共同雅利安人種的同源感情,而是希特勒壓根就捨不得拿自己的寶貝和英法對耗,畢竟再厲害的坦克沒有油和彈藥無非就是一堆鐵疙瘩,若損失了豈不讓英法信心倍增,那後來三個月制服法國怎麼可能。
有人會問,為什麼德國的空軍不對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隊進行空襲,不過這個問題也好理解,畢竟當時德國進攻的主要任務還是荷蘭和法國,此時法國本土僅僅一小部分被德國攻入,法蘭西還有龐大的陸軍和實力並不弱的空軍自依然是威脅德國裝甲叢集的力量,所以德國空軍的首要任務就是壓制和消滅法國的空軍力量,而敦刻爾克只是這個目標基本完成後的的次一級目標。
-
6 # 江郎說史
二戰時期的德國猛攻法國,英法聯軍的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面前毫無抵抗之力,德國的塔克一路碾壓著英法聯軍,如果當時有什麼可以阻擋坦克的速度那一定是英吉利海峽和機油。
德國的坦克一路逼進,一直把英法逼到了敦刻爾克這個港口小城裡。但是歷史性的錯誤發生了,德國的機動部隊竟然停止了攻擊。當時的德國竟然眼睜睜的看著英法撤退,要知道如果當時再進一步那就可以把英法聯軍趕到加來海峽裡餵魚,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歷史有著必然性和偶然性,歷史性的機遇就這樣被錯過了。而關於希特勒為什麼放棄,後人也一直不解。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意義我想希特勒不會不知道,德國一時的失誤導致了英法聯軍撤走了30多萬人,這三十多萬人也是飽受軍事教育的老兵,其代價不可想象。要知道當時組織撤退的丘吉爾對撤退不抱有任何幻想,當時在德國裝甲部隊面前,一切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然而天助英法,德國竟然停止了前進,希特勒竟然放棄了將英法全殲,英法也因此保留了有生力量。而之後史學家的推測也是層出不窮,今天我們一共來看看幾種解釋。
第一:陸軍高層爆發衝突
希特勒在5月24日下達的停止命令,但是裝甲兵團在23日就停止了行進的腳步,其原因就是裝甲部隊在推進的時候磨損的太過嚴重,而且一些後勤補給跟不上,甚至連機油也慢慢的出現補給問題,因為在當時德國覺得法國和英國會阻攔一段時間,但是沒想到的是英法聯軍太過弱雞了,以至於德軍一日千里的疾馳。當時德國的裝甲部隊的車輛也有一些需要保養和維護,以至於之後佔領法國做準備。
第二:戰術上的失誤
當時的德國沒有預料到英國的撤退能力這麼強悍,英法聯軍即使在撤退的時候也保留了一些重火器,例如七百多門的高射炮,一千多門的大炮。而在當時敦刻爾克沙地作戰對德國的坦克來說就是個很大問題,如果強行推進那麼坦克履帶的磨損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與此同時德國高層也怕盟軍在路上阻擊他們,如果還是以原來的速度推進,那麼側翼就很容易遭到伏擊,因此德國當時的停止是利大於弊的,只是忽略了英國的撤退能力。
第三:戰略性的失誤
德國空軍和德國陸軍的衝突,戈林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空軍總司令之後,那和陸軍的隆美爾、曼施坦因就有了分歧。陸軍閃電戰征服波蘭、突擊阿登高地這些巨大的成果讓陸軍的地位無限的提高,而德國空軍卻一直被英國壓制。而此時的戈林就利用自己和元首的私交,讓德國空軍轟炸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用他們來給德國空軍祭旗。但是德國的空軍和英國的空軍損失比例是106:140,這就導致了德國空軍的失利,所以從客觀程度來講,戈林成就了敦刻爾克大撤退。
第四:元首的失誤
如果按照德國原來的部署,那麼在敦刻爾克之後,德國將展開對英國本土的作戰。但是德國空軍和德國海軍和英國的空軍海軍比起來就不佔有優勢,而且希特勒的內心也沒有下定決心和英國開戰。當時德國的高層促進英德友好的大有人在,戈林在德國打敗波蘭之後還和英國首先張伯倫秘密聯絡,想要促進英國和德國之間的和平。如果真的和英國開戰,那麼英國的海外資源也是可以支撐英國的長期抗戰,此時的希特勒如果徹底將英國逼上絕路,那麼也就失去了和英國和談的機會,所以德國選擇了妥協,放走了英法聯軍。
-
7 # 環球快資訊
1940年 5月,勢如破竹的納粹裝甲部隊透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線迂迴包抄到英法聯軍背後,這樣馬奇諾的數十萬守軍即將被包餃子聯軍只能撤退。到5月 21日,咄咄逼人的德軍直撲英吉利海峽,將 30萬多萬聯軍追到了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德軍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包抄,全殲他們易如反掌。但24日希特勒卻下達了陸軍停止進攻的命令,古德里安毫無辦法只能仰天長嘆。究其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
首先是敦刻爾克地形低窪不平坦,而且遍佈溼地沼澤,不利於大規模裝甲部隊集結。經歷了在歐洲大地上連續數個月的橫衝直撞,裝甲部隊行進過快,步兵都被遠遠地落在了後面,更不要說燃料彈藥了,補給後勤跟不上間接制約了戰事。看到驚弓之鳥般的聯軍被堵在敦刻爾克這個小地方,希特勒是十分自信的,而且他還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東進蘇聯,所以在戰局十分明朗的條件下,他要為以後的戰爭儲存裝甲戰車部隊。
第二點是希特勒輕信了戈林的話。空軍司令戈林見到陸軍推進迅速頻頻建功立業,而自己的空軍只是配合輔助,這次看到聯軍被圍在敦刻爾克躍躍欲試,想給飛行員一個立功的機會。他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全殲這些殘軍,但最終還是放跑了絕大部分。
第三點是政治因素,有些專家認為是希特勒有意放走一部分英國士兵。因為德國海軍較弱,相比強攻,勸降不列顛才是上策。因此他想用這部分英國敗軍為自己以後的談判增加籌碼,沒想到丘吉爾是堅決不降,放走的這些軍隊正好加強了英倫三島的防禦。4年後還是這批軍隊,從諾曼底登陸殺了回來,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最終打敗了希特勒。【作者:小成】
-
8 # 影展2019
據我所知,是英國丘吉爾的詭計,主要是戰略和戰術,政治!
戰略方面,當時英國內部一部分人是投降派,希望透過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談判,希特勒也希望英國投降,所以丘吉爾不變態,讓英國內部投降派來糊弄希特勒,以拖延時間!
戰術方面,在敦刻爾克的右翼有一小鼓英國軍隊,丘吉爾下令,這股部隊,集中火力攻打德軍,吸引德軍主力!
政治方面,法國已經亡國,丘吉爾希望美國可以增加軍用物資,但美國國會拒絕了!所以丘吉爾沒辦法,就找了蘇聯,蘇聯也不希望德國一家獨大!就支援了英國!德國當時一心想幹蘇聯,就放棄了英國!才給英國機會!
其實敦刻爾克,是綜合的較量,尤其是心理戰,很明顯英國贏了!
多謝採納!
-
9 # 楚悠
有三種觀點:
第一是地形不利於裝甲部隊,這一點在古德里安將軍回憶錄裡他自己否認了,說這純粹是無稽之談。
第二種,就是戈林好大喜功,說僅用空軍就能消滅在敦克爾克的盟軍。
第三種,則是希特勒從心底不想跟英國打,想跟英國和談,放走英國部隊為和談增加籌碼。這個比較可信,畢竟命令是希特勒下的。
-
10 # 簡明世界史
這個我看過的書籍都沒答案,被視為謎團。我只談個人觀點。1.戰爭進展太過順利,陸軍疲憊,戰線過長。在最後收關之時,為保證利息最大化,令陸軍停止追擊,啟用空軍。2.這個更為重要,當時還沒有武裝黨衛軍。陸軍是國防軍,是忠於國家而非納粹,德國三大名將都在入侵法國中嶄露頭角。而空軍統帥戈林是老牌納粹黨員。因此啟用空軍,分攤功勞,平衡各軍中力量應該是重要原因。可惜,天不遂人願。航空炸彈在沙灘爆炸效果有限,且打擊力度不夠,導致錯失良機。回國的英華人,對諾曼底登陸貢獻有限,主要使德國企圖登入英國的海獅計劃難以實施。
回覆列表
大家好。
敦刻爾克撤退一直有各種陰謀論的說法。比如美國作家威廉·夏伊勒在其名著《第三帝國的興亡》裡所說的,“可能是(雖然還有人懷疑)希特勒把他的裝甲部隊遏止在敦刻爾克的前面,目的在於想使英國避免一場奇恥大辱,從而促進和平解決。” 雖然威廉·夏伊勒是位令人尊敬的記者與作家,《第三帝國的興亡》也是在其親歷、親聞的基礎上,以這段時期納粹德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第一手資料論述納粹德國最具權威的作品,但這一說法實在有故作驚人之語以搞出大新聞之嫌,以至於作者也不得不承認,他的這種說法“還有人懷疑”。
實際上,在1940年5月24日,也就是希特勒下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同一天的傍晚,德軍大本營下發了希特勒的第13號指令,其中明文規定:“ 一、下一個作戰目標是,透過北翼我軍實施向心突擊,殲滅在阿圖瓦和佛蘭德地區被包圍的法國、英國和比利時軍隊,迅速奪佔和守衛那裡的海岸。屆時,空軍的任務是,粉碎被包圍之敵的一切抵抗,阻止英軍經英吉利海峽逃走,掩護A集團軍群的南冀。應利用一切有利戰機繼續同敵人空軍進行鬥爭。”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希特勒的“停進令”只限於對坦克部隊,元首在命令坦克部隊“停進”的同時,又簽署命令要陸軍其他部隊和空軍去殲滅在佛蘭德地區的盟軍。希特勒只是變換了殲滅聯軍的手段,而絲毫沒有放棄其殲滅聯軍的意圖。
所以說,德國放水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