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大叔來了

    骨氣?怎麼解釋?我要的是最終的勝利!被百姓造反逼死的崇禎!朝廷上東林黨和閹黨死磕!袁崇煥殺毛文龍!弄得毛島的明軍都投奔後金了!全國上下,各派勢力離心離德!

    我覺得是可恥?!白白被曾經的滿姨佔了便宜?!

    明朝的情況叫該死!

  • 2 # 超級兔子15

    橫向對比豬明王朝是歷代大一統王朝裡外患最弱的局面,一個常年四分五裂的蒙古,只在也先與達延汗兩代人短暫統一,然後是野豬皮之前同樣四分五裂的東北,最後是三百年沒有強大勢力的新疆與西藏。然而就這麼大好局面下,豬明卻是歷代大一統王朝裡內部崩潰前棄地第一多,沒有之一,沒有之一,沒有之一,重要話說三遍。北韓東北,外東北奴兒干都司,長城外內蒙,新疆哈密,西藏青海,緬北越南千萬裡土地全都是主動放棄。

    縱向對比同時期全世界所有主要勢力,包括西歐,毛子,土雞,波斯,莫臥爾,都在擴張,豬明是唯一一個,唯一一個,唯一一個,重要話說三遍。內部沒有大亂卻不斷萎縮,還有一群書呆子美其名曰不割地,笑死人。

    豬明前期各個領域都可以說領先世界,然而掛機二百年無所作為,後期各方面都落後,文化不如文藝復興的意呆利,軍制不如古斯塔夫的瑞典,集權不如英法,航海不如兩牙,貿易不如荷蘭,結果是全世界小冰河,只有豬明一個,只有豬明一個,只有豬明一個,重要話說三遍,把自己玩掛了,應對災變能力還不如同樣遇到小冰河的毛子,大波波與土雞。豬明最後幾十年沒有拿出哪怕一個有用的政策應對危機,然後今天一群智障還在吹豬明猶如掛機一般無能的內閣體制,笑死人。

    吹得神乎其神的豬明火器更是個人類歷史上的大笑話,全世界擁有火器的部隊都在毆打蠻子的時代,只有豬明被蠻子毆打,毛子依靠一些粗製濫造的火器反推遊牧的同時期,擁有所謂精銳火器的豬明被漁獵遊牧們打的只能龜縮長城,更是創造了唯一一個,唯一一個,唯一一個,重要話說三遍,火器軍隊被農民軍從外面以武力打進首都的奇蹟。然後今天一群鍵盤俠整天大明天下無敵,笑死人。

    豬明財政也是個奇葩,統治億萬子民,歲入不過五百萬兩白銀,同時期法華人口1700萬,歲入折白銀六百多萬兩。三餉加起來不過兩千萬兩就把國家壓垮,為什麼呢?因為國家被書呆子們綁架,只知道欺負農民,既得利益者全部免稅,江南一片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中原西北餓殍千里流民遍地,一邊餓死人一邊不收稅給豬都能萌芽,笑死人。

    豬明末年更是造就最壞社會風氣,一眼過去滿朝都“君子”,朝廷全“聖賢”,一個個和皇帝吵架來勁,真的國難當頭全跪迎新主子。豬明王朝更是培養了人類歷史最強漢奸團,兩年半從山海關打到廣州,比三百年後擁有大炮卡車的某黨還快半年,同時精準屠殺自己全部能人,豬明末年的有能力者只有兩個下場,被自己人害死或者投降滿清,看不到李鴻章曾國藩之流,碩大的王朝最後只能靠一個土匪李定國一個海盜鄭成功支撐,體制內那群滿口正氣的大人們呢?不是已經被搞死了就是在對面跪舔滿清呢,就這個最不要臉的時代還吹噓最有骨氣的王朝?呵呵,笑死人。

    就這麼一個二百年無所作為,糟蹋光中華千年優勢,敗壞民族風氣,棄地千萬裡的王朝,一群智障天天吹,我只能微微一笑,呵呵。

  • 3 # 後知後覺ㄣ

    我認為是,不說是最厲害,起碼確實剛,這是朱元璋定下祖訓,明朝出了很多的名人,王陽明的心學到現在還影響著日本,四大名著3部半出自明朝,可見當時的文化氛圍良好,類似太多了反正我認為是

  • 4 # 故園有明

    那麼什麼可以作為領土依據呢?答案是設定行政管轄機構。正如新疆納入中國版圖的標誌是西域都護府的設定,只有在當地設定了行政管轄機構才能作為領土依據。至於所設機構是和中原內地一樣的郡、縣,還是都護府、宣慰司,都不影響該地被納入版圖的既成事實,正如我們今天的地方行政管轄機構除了省之外還有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既然明確了領土標準依據,那麼關於明朝版圖的爭議多少可以平息一些了吧?

    現在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明朝版圖高達1700萬平方公里乃至題主所謂4800萬平方公里的說法是沒依據的,因為這是將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亞地區也計算在內了,甚至可能將相當一部分印度洋海域也計算在內了。儘管有明一代曾一度迫使蒙古草原上的韃靼、瓦剌等部稱臣納貢,但始終沒像之後的清王朝一樣在蒙古草原上設立諸如烏里雅蘇臺將軍等行政管轄機構,因此蒙古草原不能視為明朝的疆土,充其量只是受明朝冊封的藩屬。當然明朝的版圖也不可能像極端貶明人士所聲稱的只有三四百萬平方公里,因為舊港宣慰司、烏斯藏都司、奴兒干都司等地都應當計算在明朝的版圖之內。那麼這麼計算下來的明朝版圖有多大呢?我們不妨先看看今天的中國領土有多少不在明代版圖之內的。基本上就是長城以北的內蒙古地區和新疆哈密以西的地區。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基本上是明長城的遺蹟,在當年這裡基本上是明王朝與蒙古草原諸部的分界線所在。至於新疆地區儘管《明史》聲稱明太祖朱元璋“定陝西、甘肅諸鎮,嘉峪關以西置不問”——然而《明史》這句話其實有誇大的成分:當時新疆絕大部分地區的確不在明王朝的控制下,但在新疆東部的哈密地區明朝是設定有衛所的。事實上明成祖朱棣在派鄭和下西洋的同時,也在積極經略西域地區:先後在嘉峪關以西設定哈密、安定、阿端、赤斤蒙古、曲先、罕東和沙州等關西七衛。關西七衛中的哈密衛的名字在今天也許更多是和哈密瓜聯絡在一起的,然而在明代哈密見證的是一段交織著輝煌與苦澀的歷史。哈密古稱伊吾,在漢代曾一度是西域都護府的駐地。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透過冊封蒙古降將納失裡鎮守當地的方式確立了對哈密的主權並在此設定衛所。在洪武、永樂年間哈密是抵抗塞外蒙古部落入侵的橋頭堡,是嘉峪關的地緣屏障和緩衝地帶。同時這裡也是西域屬國乃至中西亞國家的使節進京朝見中國皇帝的中轉站——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中亞各國的使團500人就是透過哈密進入明朝腹地,明成祖朱棣特意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調集10萬大軍,還在明軍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中挑選精兵為使臣們表演馬術騎射、步兵突擊、火器操練等軍事科目,可以說哈密見證了明朝全盛時期萬國來朝的盛景。雲集在哈密的不只有各國使節,也有往來的商旅,哈密因此成為見證陸上絲綢之路最後的繁榮與輝煌之地。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將馮勝率大軍二十萬進逼金山,迫使北元太尉納哈出歸降,明王朝的疆域拓展到遼東地區。在東北女真族聚居地明朝陸續設定了一批羈縻衛、所,用以統治或控制當地民族: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派行人邢樞等往諭奴兒干,招撫諸部。二年置奴兒干等衛,其後相繼建衛所達一百三十餘個。永樂七年(1409年)明政府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的建議下決定設定奴兒干都司以統轄各衛所。東寧衛指揮康旺被任命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並任命為都指揮僉事。明成祖朱棣在選配奴兒干地區的官員時選擇了出自海西女真的宦官亦失哈——他既會女真語,又會漢語,既熟悉東北地區的風土民情,又熟悉明朝的典章制度。永樂九年(1411年)春亦失哈領官軍千餘、巨船二十五艘,護送康旺等官員至亨滾河口對岸的特林地方,正式開設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司管轄大約300個羈縻衛、所,都司駐於黑龍江下游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區塔赫塔。奴兒干都司的管轄範圍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游,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大致囊括了現在的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東北部分及以西俄羅斯區域性、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及以北。事實上直到努爾哈赤正式起兵反明之前也曾受封明朝賜予的建州左衛都督,這證明直到此時明王朝對東北的女真部族仍在進行管轄,直到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正式起兵反明,東北地區至此徹底脫離明王朝的管轄。

    公元1370年明軍攻取洮州、岷州並進克元朝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脫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遂降明。元順帝病歿後原先忠於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領陸續歸附明朝。1371年西藏的世襲封主鎮西武靖王卜納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奧魯赤的五世孫)攜帶元朝頒發的印信,率吐蕃諸部首領到南京嚮明朝納款,表示歸順。明朝收繳了元朝授予他們的印信,分別授予他們為河州衛指揮同知、靖南衛指揮同知,並准予其子孫世襲。屬下官吏也授千戶、所鎮撫等職。1372年元朝冊封的帝師喃加巴藏卜降明並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冊封。1374年明朝正式在藏區設定烏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兩大地方行政機構。明朝在確定藏區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後陸續委任藏族首領擔任都指揮使司和衛所的官職。最初明朝是封蔡巴、羊卓、止貢、嘉瑪等故元萬戶府首領為烏思藏的行都指揮使或都指揮僉事等職,然而元朝扶持的薩迦政權已不可逆轉地走上衰敗之路,而噶舉派的帕木竹家族的勢力卻日漸發展壯大。在對帕木竹政權的情況有較為充分的瞭解後明朝就開始任命帕木竹政權的主要宗本為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的官員,並且進一步在內鄔宗和仁蚌宗這兩個最大的宗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明朝在藏族地區封授的指揮使、都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等官職都准予世襲,但是重要官職的襲職要經過皇帝的批准,並換髮敕書和印信。崇禎三年(1630年)烏思藏僧人三旦多隻等十五人入朝班貢,這是藏區領袖最後一次入貢明朝。據《明史·志第十六》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北韓,西據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文中“西據吐番”的“吐番”是宋、元、明等時期的史籍中對青藏高原及當地土著的慣稱。明朝先後在西北藏區設立洮、河、岷、西寧四衛,在今甘、青、川部分藏區以及衛、藏地區設定“朵甘衛”和“烏思藏衛”。藏區各部族首領均被明朝委任為同中原官職相同的指揮使、都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等職,所不同的是內地官員是透過科舉選拔,而藏區官吏則允許世襲,但新任官吏承襲官爵時必須經北京的大明朝廷批准並換髮敕書和印信。鑑於藏區政教合一的格局,明朝除了在當地設立衛所、封以官爵之外,也加強了對藏傳佛教各派首領的管控——明朝在藏區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都綱、喇嘛等,每級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進行分封。各級僧官按明王朝制定的規則定期入京朝貢,各級僧官的承襲同地方衛所官吏的承襲一樣必須獲得朝廷的認可。明朝對西藏的管理因此被形容為“多封眾建、因俗而治”。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征服了大理國。1271年已成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仿照中原漢制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要求緬甸蒲甘王朝稱臣朝貢,然而蒲甘方面始終不予理睬。1277年元軍越過此前大理和蒲甘的邊界線進攻八莫,後因水土不服而主動撤離,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1279年元滅南宋後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後來元朝有進一步將蒲甘納入緬中行省管轄,再後來又併入雲南行省。1381年七月徵南將軍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將藍玉、沐英一同遠征雲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投滇池自殺,明軍平定雲南。此後明朝在繼承延續元朝在西南地區的疆域基礎上又設立了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三大宣撫司和車裡宣慰使司、緬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養宣慰使司、寮國宣慰使司六大宣慰司,合稱“三宣六慰”。明朝全盛時期的領土幾乎曾一度覆蓋過整個緬甸並擁有印度洋出海口。儘管明朝對三宣六慰地區一直採取羈縻統治,當地土司一直保持相對比較獨立的自主許可權,但這並不能改變這一地區在歷史上屬於中國領土的客觀事實。當時的中國商人從滇西重鎮永昌(保山)、騰越(騰衝)等地沿大盈江和瑞麗江接伊洛瓦底江貫通緬甸北南的水陸交通線往來活動,中國的絲綢、瓷器、陶器和緬甸的棉花、玉石等透過這條交通線或輸入中國內地或銷往印度洋沿岸地區。明初阿瓦土司遣使入京訴說麓川土司思氏侵佔其土地,此後明朝分別於1439年(正統四年)、1441年(正統六年)、1442年(正統七年)、1448年(正統十三年)四徵麓川。

    永樂二年(1404年)一個名叫陳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稱是陳朝宗室後裔。據他所稱當時越南的統治者胡季犛、胡漢蒼是以陰謀篡奪了陳朝江山,他請求明朝出兵,協助自己恢復陳朝。明成祖朱棣也無法判斷究竟這個陳添平的真實身份,於是他在未知會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節的情況下讓陳添平和自稱陳朝遺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對此沒預案的越南使節一時間亂了方寸以致不知該如何反應。這一切沒逃過朱棣敏銳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感覺自己被人耍了的朱棣讓越南使節回國給胡氏父子帶話予以申斥,胡家父子上表謝罪並表示願將皇位歸還陳氏。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黃中護送陳添平歸國即位。當明軍行至越南支稜關時突遭埋伏於此的越軍伏擊,陳添平被越軍搶走並處死。朱棣得知堂堂大明王朝的軍隊被藩屬國的軍隊伏擊並搶走受大明王朝保護之人後勃然大怒,隨即於當年9月以成國公朱能為徵夷將軍、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新成侯張輔為右副將、豐城侯李彬為左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領兵八十萬南征。此時越南胡朝同時面對國內陳朝殘餘勢力和明軍的雙重打擊,到1407年(明永樂五年、越南胡開大四年)明軍俘獲胡家父子併成功佔領越南。在對越南的戰後處置問題上朱棣一開始還算打算冊封陳氏後裔為越南國君,不過他很快得知:越南陳朝已無後裔在世,於是朱棣改變了想法——他轉而在越南設定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將越南重新納入中國直接管轄的郡縣體系。

    宋元時期華人已廣泛活躍於東南亞。元滅南宋後不少南宋遺民逃亡海外——在崖山之戰中南宋左丞相陸秀夫揹負幼帝赴海而亡,其幼子帶著剩下的南宋軍民逃亡爪哇島並一度在島上建立順塔國。當華人湧入爪哇島時爪哇島上的本土勢力之間正處於混戰狀態:在此之前稱雄於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以及周邊海域的是三佛齊王國,然而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崛起於爪哇島東部的滿者伯夷王國消滅了三佛齊王國,旅居三佛齊的華人一千多人聯合不願臣服於滿者伯夷的三佛齊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三佛齊王,於是爪哇島上就形成了梁道明領兵與滿者伯夷王朝對抗的局面。由於明太祖朱元璋頒佈的海禁政策斷絕了沿海居民的生計,因此在此之後的十年間有數萬軍民從廣東渡海投奔梁道明,由華人統治的舊港王國就這樣在爪哇島上形成了。1402年朱棣與朱允炆的叔侄之爭終於以朱棣得勝告終。由於朱棣的皇位得來不正,因此他迫切需要做出一番功績以為自己正名,正是在這一動力的驅使下朱棣完成了五出漠北、七下西洋的壯舉。事實上早在正是委派鄭和下西洋之前的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就派梁道明的同鄉監察御史譚勝受和千戶楊信帶敕書前往招安梁道明,試圖以此建立海外奇功,梁道明在接受明王朝的敕書後和臣子鄭伯可一同入朝覲見明成祖朱棣,而舊港則由梁道明的副手施進卿治理。此時舊港地區最強大的有兩股勢力:其一是原舊港國王梁道明的副手施進卿,其二是海盜頭目陳祖義。國王的頭銜聽起來當然比海盜頭子好聽,不過這與實力無關——其實梁道明及其副手施進卿與陳祖義一樣都不過是從中原大陸亡命至此,所不同的是:梁道明選擇與當地土著勢力合作並逐漸站穩了腳跟,而陳祖義則始終嘯聚海上。在與來自爪哇島的滿者伯夷王朝對抗的過程中二者曾一度結成暫時的同盟,然而一山終究難容二虎,雙方的兵戎相見是遲早的事。1407年陳祖義在明朝鄭和船隊與施進卿的聯合夾擊之下覆滅了,明成祖朱棣在陳祖義勢力被消滅後冊封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正式設定大明舊港宣慰司,其轄區包括如今的馬來半島、新加坡、蘇門答臘、爪哇以及泰國、菲律賓的一部分。

    若以明朝全盛時期奴兒干都司、哈密衛、烏斯藏都司、三宣六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舊港宣慰司全部統計在內的版圖約為1100萬平方公里。然而明代也不盡是開疆拓土,同樣也曾失地,甚至在明代最鼎盛的洪武、永樂年間也曾一度出現失地的現象:668年北韓半島上的新羅王國聯合唐朝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670年-676年新羅為爭奪百濟和高句麗的土地而與唐朝開戰,戰後唐朝與新羅以今天北韓平壤的大同江為界。王氏高麗取代新羅後於1034年到1044年從鴨綠江口到東北韓灣修築千里長城作為國界線。1117年高麗利用遼金戰爭之機奪取保州並改稱義州,由此取得鴨綠江下游東岸的土地。1258年高麗東北面的居民歸順蒙古,東北疆域退縮到鐵嶺。1269年西北面又歸順蒙古,高麗的西北疆域退縮到慈悲嶺。元明易代後北韓半島上親元的王氏高麗王朝試圖利用元明易代的亂局向北拓展疆土,而朱元璋則堅持以鐵嶺為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雙城總管府之地設定鐵嶺衛,同年四月高麗國王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征討明軍。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於是李成桂在勸服曹敏修後果斷在威化島回軍佔領高麗首都開京掌握高麗政權。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廢黜高麗恭讓王,正式登基稱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見明太祖朱元璋並請求明朝的冊封。他為自己開創的新王朝準備了北韓、和寧兩個名字請朱元璋選擇,朱元璋自然樂意由這個對自己恭順的小弟取代親元的高麗王朝,冊封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最終朱元璋欽定了北韓二字作為李成桂所開創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詔啟用“北韓”這一國號,至此延續474年的王氏高麗王朝被李氏北韓王朝取代。由於李氏北韓王朝奉行親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堅持以鐵嶺為界,從此鴨綠江成為明朝與北韓的界河。

    1427年明宣宗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大約在同一時期舊港宣慰司被崛起於爪哇島的滿者伯夷王朝攻陷,從此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還是大約在同一時期奴兒干都司逐漸消失在明代的史籍之中,此後明朝仍直接管理著今天的遼寧地區,至於其以東和以北的女真部落則以衛所制度進行統治,儘管並不能說在此之後明王朝就已徹底放棄了對東北的管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明王朝對東北的控制力度的確在此之後大為下降,而這也為日後努爾哈赤的崛起埋下了伏筆。嘉靖五年(1526年)明代西南三宣六慰之一的緬甸宣慰司被孟養、木邦、孟密三家土司聯合攻滅,緬甸宣慰使莽紀歲之子莽瑞體起兵復仇後建立東籲王朝,從此緬甸脫離明朝的統治,發展成為獨立國家。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正式起兵反明,至此東北地區徹底脫離明王朝的管轄。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侵入臺灣南部,兩年後西班牙人侵入臺灣北部,1642年荷蘭人驅逐了盤踞在臺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此後他們一直統治著臺灣直到1661年他們被鄭成功逐出。到明末崇禎年間奴兒干都司、哈密衛、河套地區、烏斯藏都司、三宣六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舊港宣慰司等地已全部放棄,這時的明朝疆域已只剩下中原漢地的兩京十三省之地,大約只有三四百萬平方公里。如果我們既不尊明,也不貶明,那麼既不以明代疆域的巔峰作為標準,也不以明末的疆域作為標準,而以明中期一般常態化的疆域作為標準,那麼明朝版圖大約在900萬平方公里左右。

  • 5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沒有實力和不切實際的骨氣,更多的只是一種自欺欺人!

    誠然,整體來看,明朝確實是中國曆代中,骨風最硬朗、最剛強的王朝。因此,喜歡明朝的朋友也會稱其為“剛明”!

    正所謂“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明朝開國之初即表現出來的恢宏氣象,可是連素以強大著稱的漢唐都不曾有過的。所以,網上才有了“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等極高的讚譽。

    然實際上,明朝的骨氣到後期早就變味了。明後期所謂的“骨氣”,更多的不過是嘴皮上的逞強,不過是明朝君臣為了掩蓋失敗而做的自我安慰而已。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嘉靖二十九年那場可恥的庚戌之變。面對俺答所率領的十餘萬蒙古軍隊的入侵,明朝君臣都表現得驚人的懦弱。

    當時的大同總兵仇鸞,畏敵如虎,不敢應戰,居然以重金賄賂俺答,讓其向東攻打薊鎮。而等到蒙古軍隊走後,又縱兵劫掠,以割死人頭冒領軍功。

    邊關重鎮大將尚且如此可恥,滿朝文武就更加可恥了。當時正值奸臣嚴嵩當政,昏君嘉靖治國,朝廷昏暗腐敗,不思進取。得知蒙古大軍殺抵京師。嚴嵩居然要求軍隊不加以抵禦,於是明朝各地守軍堅壁不戰,一矢不發,任由蒙古軍隊在大明的京郊、天子腳下大肆劫掠,荼害百姓。

    最後,直到明朝當局服軟,允諾通貢,才自古北口退兵,而明軍則全程目送蒙古軍隊的遠去,毫無作為。此等恥辱,讓大明土木堡之恥後又添新恥!

    雖然,自張居正改革以後,明朝出現了萬曆中興的落日餘暉,國力短暫復振。可惜好景不長,一場薩爾滸之戰,就被打回原形。

    實際上,整個明朝末年,明朝上下雖然嘴皮上很強硬,藐視後金(滿清),處處以天朝上國自居,然行動上卻很是老實。不但無法收復失地,反而把整個遼東都給丟了,還數次被八旗殺入關內,肆意搶掠。而每當八旗入寇,朝堂上下人人義憤填膺,卻無一人敢戰,這便是當時明王朝的“骨氣”!

  • 6 # 火器工坊

    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真的是有些自欺欺人,也有些可笑。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便流傳出了大明朝“不納貢,不稱臣,不投降,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納貢”,說的大明鐵骨錚錚,活一個鐵血王朝。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天子守國門就是個錯誤,因為在朱棣遷都北京時,北京還不是國門,北京以北尚有朵顏、開平、大寧等衛所,實際上北平當時是大寧都司南的一鎮,還稱不上國門。而後來北京成了邊境,也是因為宣德皇帝的國土收縮政策造成的。

    而且在明末,思宗也有南遷之意,奈何南遷是大事,朝臣各個徒自保,早已沒有了嘉靖隆慶萬曆朝的那種正義之氣,沒有幾個敢揹負上拋棄皇陵的罵名的人。故而一說遷都便要反對,而明思宗自己也是搖擺不定,最後只能作罷。所謂死社稷,也不過是無奈之舉。

    再說不投降,事實上在明朝的末期,崇禎皇帝已經大有同皇太極言和之意。當時明朝屢戰屢敗,大清獨佔東北一成定局,崇禎意在採納楊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內”之策,決議謀劃和皇太極講和,還要承認明清平等的地位。只不過也是阻力重重,而崇禎自己也搖擺不定,加上清軍第五次入關對關內損害極大,朝野上下反對呼聲極大,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再就是明朝大廈將崩之際,保衛大明者除了一些軍閥還真是寥寥無幾,一直到滿清採取血腥的殘暴政策後,才有漢家子弟打著復明的口號起來反抗。而備受詬病大宋在滅亡前夕,卻有十萬軍民齊跳海殉國,漢亡之際士大夫自殺者也多不勝數,和明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國民尚且如此,國家又何談鐵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吃雞蛋對身體好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