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他的成名離不開自己手中的力量,那麼他的實力如何呢?

    從上海發家

    李鴻章是靠鎮壓太平軍與捻軍而異軍突起的。1861年,李秀成大軍攻打上海,上海道臺等人向曾國藩求援,曾的主力派去圍攻天京和安慶了,但拒絕又不便,所以決定派自己的得意門生李鴻章率他自己招募的千餘名淮軍士兵前往上海。

    在上海駐紮的時間裡,李鴻章見識到了西方火器與訓練的優勢,並用洋槍洋炮武裝了自己的軍隊。先進的武器加上勤於操練的傳統,很快,李鴻章的淮軍便成為了抵禦太平軍東進的主力。

    到了19世紀70年代,曾國藩過世,湘軍的老將們逐漸凋零,李鴻章便愈發的凸顯了出來。經營軍隊的同時,他在上海設江南製造局生產槍炮、設定輪船招商局招商引資,對地方的現代化貢獻頗豐。

    轉向海軍李還謀求發展當時炙手可熱的海軍事業,他的海軍夢想,在其擔任直隸總督與北洋通商大臣期間實現了。他從德國購進鎮遠與定遠鐵甲艦,從英國購進了致遠艦(後又補充了數艘巡洋艦),還裝備了鎮南、東、西、北蚊炮船和魚雷艇,以及大量的輔助艦隻。到1891年之前,北洋艦隊的主力已經基本成型。

    (鎮遠艦)

    艦隊司令由李的親信丁汝昌擔任。丁汝昌擔任艦隊司令是一個很大的敗筆,丁是陸軍行伍出身,對海軍事務一無所知。不僅如此,他還同不少將領一同排擠走了富有訓練經驗的英國軍官琅威理。排擠走了琅威理後,北洋艦隊的軍紀飛速下滑,士兵聚眾賭博,高階軍官在服役期間住在岸上,方伯謙等甚至還為了妓女的青睞而爭吵。

    就在北洋艦隊內部腐化的同時,為了防止李鴻章的勢力發展過快,慈禧還以修頤和園等為名,前後共挪用了北洋艦隊專款700餘萬兩,而同一時期,日本透過舉國動員,又湊錢裝備了吉野等數艘戰艦,雙方的差距不斷拉大,這也為北洋艦隊的覆亡埋下了伏筆。

    辛酸收場

    在甲午戰爭中,李鴻章的淮軍與北洋艦隊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旅順與威海衛軍港的陷落使北洋海軍損失殆盡,陸軍則在北韓與遼東被日軍追的丟盔棄甲,全沒有鎮壓農民起義時的風光,這不由得讓人唏噓。

    因此,李鴻章實力的強弱既與他個人的努力有關,也離不開晚清特殊的政治環境。在對內戰爭中,李鴻章的實力可以說如日中天,但當面對外敵時,這些長槍大劍不過是紙老虎罷了。

    參考文獻:梁啟超《李鴻章傳》 中華書局 田玄《中國近代軍系列從書:淮軍》 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 # 小司馬說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清末名臣,亦是清末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對晚清歷史走向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曾評價他為:“大清帝國之中,唯一有能耐能與西方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晚清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出身鄉野,以科舉入仕。青年時期曾在晚清名臣曾國藩麾下效力,成為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及幕僚。曾國藩亦曾對其評價道:“才大可用”。李鴻章早年正逢太平天國起義之時。此時的大清國處在內憂外患之中。李鴻章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深諳忠君之道。他以書生帶兵。不出幾年,經過在曾國藩帳下及自己的團練生涯。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即不成匹夫一時之勇,而在於用謀略。

    (李鴻章麾下行進中的淮軍)

    公元1861年(咸豐十一年),李鴻章在家鄉合肥招募鄉領青年組織團練,之後組建淮軍。後期淮軍得到曾國藩親自指導,逐步成為一方強大的武裝勢力。之後淮軍在李鴻章的帶領之下同太平天國軍隊進行了大大小小數次戰役。最終在曾國藩湘軍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徹底剿滅了太平天國運動,為清廷立下了汗馬功勞!

    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以後,李鴻章又帶領其淮軍集團相繼鎮壓了捻軍起義。經過幾番征戰,淮軍勢力達到最高峰。

    不出幾年,李鴻章便被慈禧太后調往京師,成為直隸總督。成為慈禧太后青睞倚仗的重臣,慈禧太后稱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李鴻章為人深謀遠慮,他考慮到晚清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列強皆是從海上而來。於是向慈禧太后上書,主張清廷也應該建立自己強大的海軍,以鞏固改善自己的海防劣勢。為此慈禧太后答應其請求,由他出面組建北洋水師。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成立後的北洋水師擁有現代化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北洋水師也一躍成為亞洲最強的海上軍事力量。隨著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的大敗。標誌著李鴻章人生頂峰的徹底結束!

    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李鴻章生逢晚清亂世,人稱“東方俾斯麥”。能從地方一個小吏一步步走到清朝政治前臺,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軍機大臣。一路走來實屬不易!在這行將就木的大時代背景之下,雖亦有濟世之才,亦難以挽大廈之傾倒!這既是李鴻章個人的不幸,亦是整個清朝的不幸。

  • 3 # 坐古談今

    李鴻章的實力在各地督撫中最強,我們將從兩方面來說這一問題。其一:李鴻章的實力是怎樣達到的;其二,李鴻章手下的兩位秀才以上舉人以下的師爺,成為封疆大吏、影響晚清外交界為例進行案例說明。

    (1)李鴻章“疆臣第一”的江湖地位的成功秘訣:抓錢抓人唯上,不能與洋人衝突

    李鴻章善於抓錢以錢攏人,對軍紀並不太重視,又善於推過攬功(案例是劉銘傳與鮑超衝突)。淮軍上下“唯李二”心理較為嚴重。曾國藩都無法調動淮軍,可見淮軍已經具備了“準軍閥”特點。詳見我對“李鴻章是不是軍閥”這一問題的回答。

    李鴻章主戰地區都是中國財富比較集中的時期,例如上海。1860年代,全中國只有上海地方政府財政充裕隨意花錢買船。上海道吳煦經過洋槍隊首領華爾開辦的皮包公司,花巨資買下幾十條小破舊船用於防務,典型的人傻錢多亂花錢。

    上海道吳煦離職前,中外洋商為了報“恩”替他還上了一二百萬兩的財政虧空。詳見我對“清末有錢可以隨意買戰艦麼”這一問題地回答。

    背靠中外洋商財政支撐、手裡又有槍,又從來不與外國衝突只打華人。所以,李鴻章的軍事戰績不錯,淮軍系統在全國各地按察使以上級別的官員中人數最多。

    再加上,李鴻章的淮系出身於湘系,許多湘軍人員轉入淮軍系統。例如丁日昌。在“揚滿抑漢”中,慈禧將主要矛頭放在了楚軍和湘軍,淮軍反而成為京畿地區的依靠力量,北洋軍區在各個軍區中勢力最大。

    (2)從李鴻章幕府人員看李鴻章的實力

    李鴻章的幕府人員多達幾百人,請注意這些幕府人員都是李鴻章私人僱傭,其工資是不能從公家出的。由此,僱傭前後幾百名幕府人員工資這一項巨大花費的錢從哪裡來的呢?

    馬昌華先生主編的《淮西人物列傳》共有洋員139人、中國籍幕府人員427人。其實這裡面還有不少遺漏的例如馬復恆、牛昶炳、鄭汝成、嚴復等人。外華人中有像後人美國總統的胡佛等更多。

    不說李鴻章實力有多強,就是他的幕賓的實力也不一般。例如周馥,諸生(位於秀才之上舉人之下,進入州縣官學的學生)出身,甲午戰爭時任直隸按察使、前敵營務處總理;甲午戰敗後任兩江總督、閩浙總督等職務。周學熙之父。

    劉瑞芳,以諸生入李鴻章幕府,官至廣東巡撫。劉瑞芳是晚清粵派外交官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晚清,廣東籍、在廣東為官時間較長的外交官人員非常多,由此,專門在研究晚清外交問題時起了個名字——粵派外交官。

    綜上所述,李鴻章的實力卻是“疆臣第一”,在其生前唯有左宗棠能與之抗衡,左公之後已無人能比。

  • 4 # 弓目

    上下五千年,賣國第一人,確實歷害,”專賣店“賣國,空前絕後,經驗豐富!是中國漢奸賣國賊鼻祖!貪汙受賄斂財,手段嫻熟,屠殺華人堪比曾剃頭,賽過“日本人”。連歐洲老殖民者也驚訝於“李中堂”的嗜殺!被李鴻章殺同胞的醜行驚掉了下巴!

  • 5 # 西瓜豆豆醬

    評價歷史人物不能離開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應該儘量客觀地、理性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否則評價就失去了意義。如果一味地站在今天角度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可能沒有哪個歷史人物是值得稱道的。

  • 6 # 穿插游擊隊

    01

    政壇不倒翁

    筆者是合肥人,每次去市中心的淮河路步行街散步,都免不了要去街邊的“李府”看一看。每次參觀,我都會想起府邸主人的《臨終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李府”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府邸,一般人很難想象,如此權傾天下,又被人視為大貪巨腐的人,他在老家的府邸居然就那麼一小塊。

    李鴻章早年投筆從戎,跟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屢建奇功。

    ▲李鴻章

    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動洋務運動,事實上成為曾國藩的接班人。晚年入直中樞,主持外交,活躍在晚清政壇上四十年之久,超過了清朝立國以來任何一位首輔人物。

    慈禧曾將他稱為“再造玄黃之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將他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可見李鴻章的不同凡響。

    事實上,在晚清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任何力主向西方學習的人都會承受著巨大的外界壓力。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就是因為力主“師夷長技以制夷”,常和洋人打交道,而被當時社會各界稱為“鬼子六”。

    皇弟尚且要飽受上下官員的責罵甚至是辱罵, 就更不要說李鴻章了。李鴻章仕宦生涯中唯一遭受的挫折可能就是甲午戰爭的失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自己又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字,一度成為華人皆曰可殺的賣國賊。

    那麼,李鴻章又是如何在波詭雲譎的晚清政壇上叱吒風雲四十年之久的?有人認為他善於鑽營,能得“老佛爺”慈禧太后的喜歡;有人認為他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扶持,認為他是列強侵華最好的代理人;有人認為他心理素質過硬,就像他自己寫的一副對聯那樣“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所以才能屹立不倒……

    其實,在筆者看來,李鴻章成為政壇不倒翁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實力。只要手上掌握著絕對的資本,就沒有任何人能奈他何。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就是他促成取消了北洋大臣的獨立職位,並使之成為一個由直隸總督兼任的職位,以此鞏固自己的勢力。

    02

    清廷的妥協

    咸豐元年(1851 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事,掀起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

    不到一年,這場農民運動便席捲半個中國,一度將大清帝國推向滅亡的邊緣。如果不是漢族官紳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組織團練,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將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下去,那麼江山恐怕早已易主。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被剿滅以後,清王朝的大一統已經名存實亡。中國東 南的富庶地區如兩江、閩浙等,都被漢人為主體的湘軍、淮軍系統所把持,清朝皇室已經沒有多少發言權。

    事實上,當時的中國似乎已經有了兩個政權系統,一個是慈禧太后主導的“中央政府”,一個是李鴻章主導的直隸“北洋政府”,可能後者的實際權力比前者還要大。

    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俄羅斯帝國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曾評論李鴻章:“我認為李是一個卓越的人物,當然他是華人,沒受過一點兒歐洲教育,但受過高深的中國教育,而最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頭腦,善於清晰地思考,觀察局勢變化。正因為如此,他在中國歷史上,在治理中國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就不足為奇了。當時治理中華帝國的實際上就是李鴻章。”而慈禧太后手下能夠制衡李鴻章勢力的,只有一個掌控華中的張之洞,而張之洞未必完全聽命於中央政府。

    湘淮軍功集團控制內地至少三分之二的地區,清廷無力控制, 其中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地方財政稅收大多不上繳中央,曾代表戶部在各省徵收賦稅的布政使無人問津。

    傳統的田賦和雜稅雖然還由布政使掌管,但是隨著封建經濟的整體衰落,以及土地兼併等問題的出現,這些稅收金額已經沒有多少。

    ▲中法戰爭時期的淮軍

    而同時代的日本,田賦佔政府歲入的94%,直到19世紀末依然佔到50% 以上。這使得日本的明治政府有足夠的資金來維持中央的統治,無須看地方的臉色,可以有效率地推進各項改革措施。

    晚清真正的大額稅收是厘金,而這些錢基本上都被地方留用了。根據中國近代史學者羅玉東先生的估算,晚清實際徵收的田賦和厘金,可能只有20%~25% 上繳給了中央。

    清廷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做出很多嘗試,比如加強中央對鴉片商的控制、減少官員的薪俸、徵收高額罌粟稅等等,但是這些措施往往收益微小,而且也極不可靠。

    加上慈禧太后也不像道光帝那樣“勤儉節約”,生活奢侈無度,更加劇了中央政府的財政糜爛。

    在這種情況下,清廷總是陷於財政上的窘迫境地,有的時候不 得不向外國借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左宗棠西征,清廷拿不出錢, 只好向通商口岸的外國商號借債。

    由於財政制度已衰敗,清廷無法有效行使中央權力,只得坐視李鴻章等地方大員做大做強。李鴻章透過有策略地安排丁日昌等親信作為代理人,幾乎獨掌了大清帝國北半部的外交、海關稅收、武器生產等大權。

    換言之,在某種程度上,朝廷其實根本無法駕馭李鴻章,只能重用,以此來維持形式上的統一和皇家表面上的威權。

    李鴻章也懂得投桃報李,儘管他手握當時中國最精銳的海陸軍部隊,要顛覆清 廷的統治易如反掌,但他選擇了對慈禧太后的胡作非為睜一隻眼閉 一隻眼,從未想過取而代之。

    對於這一點,清廷統治集團當然心知肚明。就這樣,中央政府與“北洋政府”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合作、妥協關係。

    ▲北洋軍

    直到清廷魚爛河決之時,李鴻章也依然沒有選擇去打破這種合作、妥協的關係。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時,李鴻章任兩廣總督。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擔心萬一兩宮殉難,政局大亂,便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李鴻章大總統”的方案,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而孫中山的老師何啟也曾建議李鴻章留在廣東,與興中會等革命黨合作建立共和國,“割據兩廣,叛清獨立,自任總統”。

    然而,李鴻章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依然選擇北上去收拾慈禧太后留下的爛攤子,與八國聯軍展開屈辱的談判。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簽字

    李鴻章到北京, 全無談判籌碼,只得與各國簽訂前所未有的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李鴻章為了維繫這份微妙的合作、妥協關係,付出了多麼巨大的代價。

    03

    李鴻章的心法

    由於很早就見識過西方堅船利炮的厲害,李鴻章曾經語重心長地說:

    自秦政變法而敗亡,後世人君遂以守法為心傳。自商鞅、王安石變法而誅絕,後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悅。今各國一變再 變而蒸蒸日上,獨中土以守法為兢兢,即敗亡滅絕而不悔。天 耶?人耶?惡得知其故耶?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復王壬秋山長》

    這段話是他立志以洋務運動來拯救國家的真實心理寫照。

    為此,他積極推動以“自強”為目標的中國近代工業化之路, 為此不惜與各種守舊勢力展開鬥爭。例如,同治十年(1871 年)末, 內閣學士宋晉上書清廷,抨擊洋務派官員沈葆楨創辦的福州船政局“糜費太重”,建議立刻裁撤福州船政局和江南製造局及附屬學堂。

    當時李鴻章挺身而出,聯合曾國藩、沈葆楨及左宗棠等洋務派封疆大吏為福州船政局和江南製造局辯護。

    李鴻章上奏皇帝,提出 “國家諸費皆可省,惟養兵設防、練習槍炮、製造兵輪船之費萬不可省”,否則“國無興立,終不得強矣”。最終,他取得了勝利。

    ▲《走向共和》中李鴻章

    但是,李鴻章推動洋務運動,也不是僅僅為了救國救民一個目的。他深知創辦新式工業專案有助於擴大自己的地方權力,鞏固自己說一不二的地位。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光緒七年(1881 年),李鴻章指派唐廷樞策劃修建唐胥鐵路。修建這條鐵路的目的是解決開平煤礦運輸困難的問題,這個問題一直限制了煤礦的發展。開平煤礦所產原煤,主要銷往天津。唐山距天津約240 裡¹,原煤從陸路運往蘆臺,然後改為水路,從大沽口入海到天津,運費高,需時長。如果從唐山至蘆臺修建鐵路,用火車運煤,定能大幅度降低運輸成本。

    強京畿地區的防衛。然而,他的實際打算是日後把唐山鐵路伸至山海關。如果這一計劃實現,李鴻章就能將東北地區置於他的控制之下。所以他提出建設津通鐵路,真實目的也是獲取經濟收入,來支援鋪設山海關方向的延伸部分。

    ▲唐山車站

    中央政府的部分官員表示強烈反對,因為把鐵路延伸到京畿, 雖然有助於快速調軍進入京城,但是不要忘了,這些軍隊大部分是效忠李鴻章的。

    不過,李鴻章最後依然取得了勝利,光緒十七年(1891 年)四月,清廷照準,並將建設盧漢鐵路的200萬兩資金撥給了他。

    另外,李鴻章在幾乎所有的自強專案中都安插了親信,不管這個親信是否真的有能力來主持專案。最典型的就是李鴻章任命自己的嫡系、淮系將領丁汝昌為北洋海軍提督。

    近代海軍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專業軍種,指揮軍官需經多年的專門訓練,而丁汝昌幾乎不懂海軍,更要命的是,他也沒有很強的學習慾望,領兵十五年始終未能認真學習海軍業務。

    他的心思用在了其他地方,比如在劉公島上起蓋鋪屋出租,收取租金;甚至“與方伯謙同溺一妓,妓以丁年老貌劣,不及方之壯偉,誓願嫁方,丁百計經營無能如願”,鬧得雞飛狗跳。

    ▲丁汝昌(右一)

    雖然丁汝昌一百個不勝任,但是他忠於李鴻章,李鴻章放心地把北洋海軍交給了他。此時,李鴻章考慮的是牢牢掌控這支亞洲最強大的艦隊,作為自己呼風喚雨的政治資本。

    他在臨死前說:“洋人講勢不講理。”“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事實上,正是他過度的掌控慾望,害了北洋海軍。

    ▲北洋海軍

    在經濟上,李鴻章任用親信盛宣懷,控制著輪船招商局、電報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官督商辦企業。

    光緒十八年(1892 年),盛宣懷更被李鴻章任命署理天津海關道,該機構於同治九年(1870 年)應李鴻章的要求而設立,負責洋務、防務和關稅徵收。

    盛宣懷對李鴻章感恩戴德,立誓效忠,“竭我生之精力,必當助我中堂辦成鐵礦、銀行、郵政、織布數事,百年之後,或可以姓名附列於中堂傳策之後,吾願足矣”。透過盛宣懷的機構,李鴻章控制了向京師供應物資的主要口岸的商務和收入。

    可以說,李鴻章透過盛宣懷掌控了朝廷在京畿地區的經濟命脈,進一步削弱了朝廷的威權。

    反過來,李鴻章也一直對中央政府要自辦洋務的計劃虛與委蛇。

    同治四年五月,慈禧命令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開設機器局,要求李鴻章協助為天津方面仿製和購求機器,目的就是建立由滿人勳貴直接控制的新式軍工企業,打破漢族官僚的壟斷,藉以扭轉朝廷外重內輕的局面。

    李鴻章看穿了慈禧的真實用心,“隱寓防患固本之意”,故態度敷衍。他先說崇厚是外行,“天津設局製造一事,崇公如何商議?彼太外行,或不甚究心,便可從緩”,又說一時半會兒搞不定,“現擬督飭匠目隨時仿製,一面由外購求添補。但器物繁重,非窮年累月不能成就,尚須寬以時日,庶免潦草塞責”。最後拖了很長時間,眼看實在是拖不下去了,才慢慢吞吞地幫助崇厚籌辦。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李鴻章抱怨:

    書生坐談誤國,可為浩嘆!且外國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強,中國將何以自立耶!千古變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鈞執政亦不知,豈甘視其沈胥耶?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復朱九香學使》

    但是從慈禧太后積極籌建天津軍火機器總局一事來看,“秉鈞執政”並非真的如他所說的那樣頑固守舊,不願“師夷長技”。相反,李鴻章對於中央政府的洋務計劃卻敷衍塞責。

    正是靠著緊握手中的實力,李鴻章才能一直站在風口浪尖,成為大清帝國政壇上的不倒翁。

    【編者按】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中,李鴻章的爭議是最大的。一方面他創立北洋、力推洋務,為中國的近代化做出了極大貢獻;另一方面, 他任人唯親、打擊異己,為人詬病。究其原因,李鴻章所作所為無不是為了維護手中的權力。若沒有大權在握,李鴻章又如何能辦洋務、建海軍?但是,為了權力,李鴻章又排斥異己,阻止政敵發展洋務,最終自食其果,在權力的爭奪中葬送了親手組建的北洋海軍。可見,權力這把雙刃劍,在李鴻章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註釋:

    1.到了光緒十四年,李鴻章又建議把唐山—天津鐵路西延至京師附近的通州,對朝廷宣稱的理由是方便軍隊和給養的輸送,能加1清代1里約合今576 米。

    參考文獻:

    a.【史料】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

    b.【專著】

    1. 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年;

    2. 梁啟超:《李鴻章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年;

    3. 苑書義:《李鴻章傳》,人民出版社,2004 年;

    4. [美]費維愷:《中國早期工業化》,虞和平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

    本文選自歷史研習社2020年新書

    《歷史的榮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關於美國正準備在委內瑞拉發動政變的表態?